㈠ 天舟一号首次释放立方星的作用是什么
北京时间8月1日15时3分,中国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在轨释放一颗立方星,随即被地面成功捕获。此次释放立方星是中国航天做的一次实验。
立方星是国际上广泛用于大学开展航天科学研究与教育的一种小卫星,具有成本低、功能密度大、研制周期短、入轨快的特点,通过组网形成星座,可实现对海洋、大气环境、船舶、航空飞行器等的监测。可应用于空间成像,通信,大气研究,生物学研究,新技术试验平台等方面。
㈡ 天舟一号飞行任务主要开展哪些科学实
主要任务
在轨推进剂补加
推进剂在轨补加需要5天左右时间。货运飞船的设计是3到5天完成对接,因为没人,不用很着急,可以用更多圈次来节省调姿所需的燃料。燃料省得越多,可用于补加的就越多。
以前无人及载人飞船的对接机构主要是电路连接,为了补加燃料,货运飞船跟天宫二号增加了液体连接,而且推进剂和氧化剂分别有不同接口。燃料补加共有29个步骤,流程十分复杂。
快速交会对接
天舟一号将开展快速交会对接试验,整个过程仅用4到6圈就能完成,此技术成熟后可用于载人飞船对接.
科学试验
天舟一号上搭载了非牛顿引力实验等10余项应用载荷 共40台设备,要进行13项太空试验。设备可以装在货物仓内部或悬挂在船体外侧,这样既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也最大程度满足了不同试验的需求。
释放立方星
“丝路一号”01星的释放试验是我国首次通过飞船系统采用在轨储存方式释放立方星,完成了非火工品装置的分离解锁技术、部署发射器与立方星间接口匹配技术以及部署发射器制造的材料和工艺保证技术验证,为后续我国空间站开展微纳卫星部署发射及在轨服务奠定了技术基础。
㈢ “天舟一号”释放的那颗10厘米“立方星”,是什么星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立方星是何方神圣。
国际上将重量小于1吨的卫星,称为小卫星。在近十多年前,得益于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功能相对单一但研发成本极低的微小卫星开始高速发展。
所以,实际上立方星是一种采用国际通用标准的低成本微小卫星。1U立方星的体积为10厘米×10厘米×10厘米,也就是一个单位的立方星是一个标准的立方体,体型跟魔方差不多,只是比魔方稍大一些。立方星还能够“摞起来”进行组合,可拓展为“2U”“3U”甚至“12U”(20厘米×20厘米×30厘米)。
立方星虽小,但本领大
立方星在跟面包车大小的大卫星哥哥相比显得“个头”偏小,但是它里面却是五脏俱全——不到10厘米的计算机主板可以管理卫星姿态、热控和应用载荷等所有星载系统;集成电路只有几十克重;动量轮仅拇指大小;用来星地间通讯的天线,只有1元硬币大;联通各设备的导线不足1毫米粗。
与传统卫星相比,立方星还有不少优势。立方星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具有统一的设计制造标准,有利于卫星在国际上的流通与合作使用。
立方星的发射与制作成本一般为数百万元人民币,这与动辄数亿乃至数十亿元的大卫星相比,成本低得多。
同时,立方星具有功能密度大、研制周期短、入轨快的特点,通过网络组建技术形成星座,可实现对海洋、大气环境、船舶、航天、航空飞行器等的监测,也可应用于空间成像、通信、大气研究、生物学研究,以及新技术试验平台等方面。
㈣ 天舟一号发射升空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主要任务有哪些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主要任务如下:
一、在轨推进剂补加
“丝路一号”科学试验卫星01星是由西安测绘研究所(地理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工程总体负责总体论证设计,航天恒星技术有限公司负责整星研制的对地观测微纳卫星,搭载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制的航天全色相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制的星上数据处理与传输载荷。“丝路一号”01星的释放试验是我国首次通过飞船系统采用在轨储存方式释放立方星,完成了非火工品装置的分离解锁技术、部署发射器与立方星间接口匹配技术以及部署发射器制造的材料和工艺保证技术验证,为后续我国空间站开展微纳卫星部署发射及在轨服务奠定了技术基础。
㈤ 长八新构型“一箭22星” , “一箭多星”是怎么回事『太空科普』
2022年2月27日11时06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八号运载火箭,以“1箭22星”方式,成功将 泰景三号01卫星等共22颗卫星 发射升空。
本次任务为不带助推器的新构型首飞,同时也是一次多用户共享发射,共发射22颗卫星,创造了我国一箭多星的最高纪录。
一次发射多颗卫星,技术要求确实很高,全世界也只有中国、俄罗斯、美国、印度、日本、欧洲航天局等掌握这个能力。但是, 卫星多少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发射技术。
01
我国很早便开始 探索 “一箭多星”技术
我国最早的“一箭多星”发射可追溯到1981年9月20日。当天,风暴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三颗科学实验卫星成功。 自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2015年9月20日,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将 20颗 微小卫星送入太空, 创造了中国单次卫星发射数量的最高纪录。
长征六号火箭首飞
“一箭多星”技术,就是用一枚运载火箭同时或先后将数颗卫星送入地球轨道的发射技术。“一箭多星”是一种优越的发射方式, 它能充分地利用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降低卫星发射成本。
“一箭多星”技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将所有载荷发射到同一条轨道;另一类是分别将不同的卫星发射到各自的轨道。
这两类发射对于运载火箭的要求是不同的。 第一类发射任务是在运载火箭的末子级关机后,只需要将所承载的载荷依次释放出来即可。 这其中,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是避免各个载荷释放后出现碰撞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不难解决,只要在释放卫星时,速度稍有差异,或者释放的时间稍有不同,各个卫星一般来说就会越“飘”越远,由于释放时的相对速度并不大,即使碰撞也不会产生大量碎片。
对于将多颗卫星发射到不同轨道的方式,就要求 运载火箭在进入初始轨道后,还要具备变轨的能力 ,这就不是常规的运载火箭可以做到的了。
长征七号火箭首飞
我国已经在这个方面做了多次实践。
例如,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火箭首飞成功。在这次发射中,远征一号甲上面级随其飞行,也成功实现了自己的首飞。在与长征七号火箭分离后,远征一号甲上面级 共计将5种6个不同需求的载荷分别“摆渡”到不同的轨道, 开展新一代飞船缩比返回舱、多星轨道部署、在轨加注、立方星等新技术在轨演示验证。
02
主载荷必须照顾周全
一般来说,运载火箭每次发射任务都会有主载荷。主载荷可以是一颗卫星,也可以是多颗卫星,但一般数量不会太多。每次运载火箭发射任务,基本上都是围绕主载荷进行的,也就是目标轨道、发射窗口等基本上都是依据主载荷的要求来确定。 搭载载荷只能确认是否可以在这样的轨道上工作,才能决定是否搭载。
相对于搭载载荷而言,主载荷对发射的要求一般也更为复杂。在发射前,一般要求主载荷在发射塔架上进行很多测试,从发射塔架到控制中心一般也会保证要有有线或无线的测试通道。
另外,很多情况下,要求运载火箭的整流罩上有非金属材料制成的透波窗口,使得主载荷的测控信号能够在运载火箭发射前和发射过程中可靠地与地面站进行交换。
长征十一号火箭星箭对接
在运载火箭发射前,科研人员要进行很多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分析,以保证载荷能够承受运载火箭发射过程中恶劣的力学条件, 必要时还会进行星箭联合振动试验来确保不出问题 。
对于搭载载荷,就不会“照顾”得这么周到了。很多情况下,搭载载荷和运载火箭之间没有信号接口,只是在释放搭载载荷的时候,通过行程开关之类的装置告诉卫星已经入轨,并可以启动工作了。
一般的发射任务会最先释放主载荷,在此之前,运载火箭在加速过程中,如果搭载载荷出现脱落或与火箭发射共振,也会影响到主载荷的安全,所以对搭载载荷的要求也是以不影响主任务安全为前提的。
03
搭载任务会成为常态
随着电子元器件和卫星有效载荷技术的快速发展,卫星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 重量只有几公斤到几十公斤的微纳卫星、甚至更小的皮卫星就可以完成很多过去只有大卫星才能完成的任务。
在这类卫星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利用廉价的商用器件制造而成的,相对而言,其发射费用就显得比较昂贵了。因此,这类卫星也多倾向于采用搭载方式发射入轨。一般来说,它们对轨道的类型不是很“挑剔”,对入轨精度的要求也不高。在运载火箭完成释放主载荷后,利用剩余的运载能力搭载尽可能多的微纳卫星入轨,成为近年来常见的现象。
在这些卫星中,立方星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和流行的标准星。它们遵循标准的尺寸规格和机械、电气接口。 目前,通用的立方星释放装置可以做到对主载荷不产生任何不利的影响和干扰。
长征八号新构型首飞,同时 创造了我国“一箭多星”的新纪录 ,这实在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未来,中国航天必将会带来更多惊喜,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 | 中国航天 科技 集团、中国航天报
作者 | 杨宇光、李淑姮、付毅飞
㈥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释放立方星了吗
据报道,8月1日15时03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在轨释放一颗立方星,随即地面成功捕获立方星,专家表示此技术系中国首次试验。
希望相关的研究可以早日取得丰硕的科技成果!
㈦ 梦天实验舱是中国天宫空间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的功能有哪些
梦天实验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的航天事业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也已经设计和建设了宇宙空间站,但是宇宙空间站必须要拥有很多的各种各样舱室才能够发挥出足够的作用,所以此前我国的宇宙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的作用差距十分明显;而梦天实验舱室则是我国宇宙空间站的各个功能超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能够为我国的宇航员在宇宙中提供大量的流体物理和材料科学的实验器械,并且梦天实验舱对接成功之后,也会让我活的宇宙空间站具有更加完善的科研能力,意义重大。
㈧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什么时候受控离轨
在经过近5个月的飞行后,中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完成飞行计划以及试验任务,离轨进入大气层烧毁。
天舟一号在执行任务期间,先后验证了空间站货物补给、推进剂在轨补加、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等一系列重要关键技术,为中国空间站研制建设和运营管理积累了重要经验。
据新华社报道,北京时间9月22日18时左右,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在完成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及后续拓展试验后受控离轨再入大气层。
在测控通信系统的精确控制和密切监视下,天舟一号经两次制动,轨道高度不断下降,最后进入大气层烧毁。在此之前,天舟一号按计划完成了多项拓展应用和相关试验,地面科技人员对其飞行状况进行科学评估后,决策实施离轨。
天舟一号顺利完成使命(图源:VCG)
天舟一号是中国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采用两舱构型,由货物舱和推进舱组成,总长10.6米,舱体最大直径3.35米,太阳帆板展开后最大宽度14.9米,起飞重量约13吨,物资上行能力约6吨,补加推进剂的最大能力为2.1吨,具备独立飞行3个月的能力,具有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实施推进剂在轨补加、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等重要功能。
2017年4月20日19时41分,天舟一号由长征七号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4月22日12时23分,天舟一号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顺利完成自动交会对接。
在经过2个月的组合体飞行后,6月19日完成绕飞和交会对接,于6月21日撤离天宫二号转入独立飞行阶段。
8月1日15时3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在轨释放一颗立方星,随即地面成功捕获立方星。本次试验是中国首次通过飞船系统采用在轨储存方式释放立方星,完成了非火工品装置的分离解锁技术、部署发射器与立方星间接口匹配技术以及部署发射器制造的材料和工艺保证技术验证,为后续中国空间站开展微纳卫星部署发射及在轨服务奠定了技术基础。
展开全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网络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㈨ 我国在海南成功发射了长征七号,知道长征七号上发射的是什么吗
长征七号搭载了远征1A上面级、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遨龙一号空间碎片主动清理飞行器、天鸽飞行器(2个)、在轨加注实验装置和翱翔之星立方星等6项7个载荷。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长53.1米,芯级直径3.35米,捆绑4个直径2.25米的助推器,起飞质量597吨。
长征七号是我国目前发射占位最短的火箭。为了适应海南多台风的特点,也为了未来的高密度发射准备,长征七号需要具备在发射区快速发射的能力,简单准备后就能够发射,形象说就是“即到即打”。
长征七号是我国首次在海洋环境发射火箭,海南发射场与内陆发射场最大的不同是湿热多雨、台风频繁的海洋气候,而火箭上的许多精密仪器对外界环境非常敏感,长征七号具备在海南复杂气象、气候环境下全天候的发射能力,形象地说就是“想打就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