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红棕色二氧化氮和空气横着放
因为分子在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分子的运动无方向性,空气向下扩散,二氧化氮也会向上扩散,所以上面的瓶子里也出现了红棕色的二氧化氮.
故选D.
2. 扩散实验
德国科学家托马斯·格拉汉姆于1828~1833年间对气体扩散进行实验研究,随后1833年到年间,长期进行液体扩散现象研究。
图8—1示意格拉汉姆进行液体扩散实验时简单而有效的实验装置,大水槽水的底部放置有装满食盐水的小水杯,图8—1a~c中的水杯仅口径不同。
图8—1 格拉汉姆液体扩散实验装置
a—小口杯;b—中口杯;c—大口杯
实验结果表明两个方面的定性结论。一方面,若一次实验中小杯装的食盐水浓度相同,在相同扩散时间内食盐进入大水槽的量的顺序是图8—1 c>b>a,说明食盐的物质传递量与杯口面积成正比。
定义单位时间内物质因扩散通过扩散面积A传递的量为扩散流量,用JA表示,量纲为[M·T—1];定义单位时间内物质因扩散通过单位面积上的量为扩散通量,用符号J表示,量纲为[M·L—2·T—1]。扩散通量J是强度性质,对于确定的扩散系统J是空间坐标及时间的函数。扩散流量JA与扩散面积(A)和扩散通量的关系为JA=A·J。扩散流量与扩散通量的量纲不同,有些文献中称扩散流量JA为“扩散通量”,则“单位面积上的扩散通量J”可改称为“扩散通量密度”。
另一方面,当小杯内装的食盐水浓度不同时,对扩散流量JA有图8—1c>b>a,而对扩散通量J,图8—1 c>b>a,即食盐水浓度c大则扩散通量J 就大,J与c成正比。
扩散实验中测量的扩散流量JA和扩散通量J都与测量的时间区段有关。格拉汉姆在扩散实验研究中用通量等物理量描述扩散现象,却没有给出描述扩散过程的动力学方程。
3. 二氧化氮气体扩散的实验时,应装在上瓶还是下瓶
二氧化氮放在下瓶
由于二氧化氮密度比空气大,如果放在上瓶,会因密度大而向下运动
为了证明不是密度引起的气体运动,应放在下瓶
4. 如图所示为研究气体扩散的实验装置,两个瓶中分别装有二氧化氮气体和空气,其中二氧化氮气体(红棕色)的
应该将下边瓶子装入二氧化氮气体,因为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本来应该在空气的下方.如果发现上边瓶子内的气体也变成了红棕色,则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就可以证明扩散现象的存在,即二氧化氮气体在不停地向空气进行扩散.
故答案为: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大,还能向上扩散更有力地说明了分子运动;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5. 研究二氧化碳气体和空气的扩散现象的实验
因为研究的是扩散现象,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会下沉.这样一来,实验中的气体扩散就有两个原因:1)分子无规则运动;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会下沉.其中2)影响更大.因为重力作用远比分子间的作用效果更大.装二氧化碳气体的瓶子在上,装空气的在下这样就会影响实验.
6. 在做气体扩散的实验当中为何要把二氧化氮的瓶子放在下方可以倒放吗
不可以。
因为还有另一个原因: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大,会向下沉。
将二氧化氮放到空气上面,二氧化氮密度较大,在重力作用下会直接与空气相混合,最终二者均匀混合为止时间较快;但是,将二氧化氮放到下面的时候,两者最终也会均匀混合,只不过原理不一样,这是由于分子热运动造成的。
分子热运动现象即扩散现象并不是外界作用(例如对流、重力作用等)引起的,也不是化学反应的结果,而是由物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产生的。第二个问题与第一个相同。
结构
在NO2分子中,N周围的价电子数为5,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理论),氧原子不提供电子,因此,中心氮原子的价电子总数为5,相当于三对电子对。其中有两对是成键电子对,一个成单电子当作一对孤电子对。氮原子价层电子对排布应为平面三角形。所以,NO2分子的结构为V字形,O-N-O键角约为120度。
7. 已知二氧化氮的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两个瓶子水平放置
(1)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如果把二氧化氮气体放到上方的话,由于自身密度大的缘故,二氧化氮分子也会下沉到下方的空气瓶子中去,就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因此要把密度小的空气瓶子放到上方,把二氧化氮放在下方;
(2)抽掉玻璃板后,可看到两种气体逐渐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这是分子运动的结果,是扩散现象;
故答案为:乙;运动.
8. 运输气体钢瓶时,哪些应横放,哪些应竖放
大多数气体是可以横放的,但是承装液化气体的瓶子一般式不可以放到的,比如液氧,液氮等的杜瓦罐
9. 分子热运动探究扩散现象,两个装置能不能反过来
在这个问题里面,答案犯了一个明显的错误.根据分子动理论的第二条,即分子在永不停息地作物规则运动.而分子动理论的两种经典现象就是布朗运动与扩散现象,所以在答案里面提到的不能认为是无规则运动是不对的.因此,答案是不严谨的.永不停息与无规则是连在一起的不可分开的条件.
10. 课堂上,老师做气体扩散实验时,将装有密度较大的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下边,将装有空气的瓶子置于上边
(1)是会更快一些的,德纳首先要知道的是:这个实验为了验证分子的无规运动,即扩散实验。扩散的前提是分子间有空隙,如果把重的放在上面,因为重力一定会向下走,就不一定是因为无规运动而混合了,重的放在下面还会往上走,才能证明扩散。
(2)因为是充分扩展后,即油膜可以看成是一层单分子的。因此可以用体积除以面积,算出来的是油膜的高度,也就是油分子的直径
代入数据计算得 d=V/S=10^(-9)/3 (或者是3.33乘以10的负10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