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静电接地是为了消除设备,管道的静电还是易燃液体的
化工安全生产的静电预防措施
消除静电的主要途径有两条:
一是创造条件加速静电泄漏或中和;
二是控制工艺过程,即限制静电的产生。
第一条途径包括两种方法,泄漏法和中和法。接地、增湿、加入抗静电剂等属于泄漏法;运用感应静电消除器、放射线静电消除器及离子流静电消除器等属于中和法,一般企业都采用接地的措施。
第二条途径就是工艺控制法,包括材料选择、工艺设计、设备结构及操作管理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化工企业预防静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静电接地:接地是消除静电灾害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是防止静电的最基本的措施。静电接地连接是接地措施中重要的一环,可采取静电跨接、直接接地、间接接地等方式,根据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采取正确的接地措施。
1、固定设备
(1)固定设备(塔、容器、机泵、换热器、离心机等)外壳,应进行静电接地。若为覆盖设备一般可不做静电接地。
(2)直径大于或等于2.5m及容器大于或等于50m3的设备,其接地点不应少于两处,接地点应沿设备外围均匀布置,起间距不应大于30m
(3)有振动性的固定设备,其振动部件应采用截面不小于6mm2的铜芯软绞线接地,不准使用单股线。有软连接的几个设备之间应采用铜芯软绞线跨接。
(4)皮带传动的机组及其皮带的防静电接地刷、防护罩,均应接地。
(5)固定设备与接地线或连接线宜采用螺栓连接。
(6)与地绝缘的金属部件(如法兰、胶管接头等),应采用铜芯软绞线跨接引出接地。
2、管道系统
(1)管道在进出装置区(含生产车间厂房)处、分岔处应进行接地。长距离无分支管道应每隔100m接地一次。
(2)平行管道净距小于100mm时,应每隔20m加跨接线;当管道交叉且净距离小于100mm时,应加跨接线。
(3)当金属法兰采用金属螺栓或卡子紧固时,一般可不必另装静电连接线,但应保证至少有两个螺栓或卡子间具有良好的导电接触面。
(4)金属配管中间的非导体管段,除需做特殊防静电处理外,两端的金属管应分别与接地干线相连,或用截面不小于6mm2的铜芯软绞线跨接后接地。
(5)非导体管段上的所有金属件均应接地。
3、人体静电接地
(1)操作人员在可能产生静电危害的场所正确使用各种防静电防护用品,不得穿戴合成纤维及丝绸衣物。
(2)禁止在爆炸危险场所穿脱衣服、帽子或类似物。
(二)工艺控制法
危险化学品在管道中流动所产生的静电量,与流速的二次方成正比。降低流速便降低了摩擦程度,可减少静电的产生。主要控制措施有:限制物料输送速度,管径越大,速度要放慢;灌装液体物料时,从底部进入或将注入管伸入容器底部;必须按照操作规程控制反应釜内易燃液体的搅拌速度;在灌装过程中,禁止用检尺、取样、测温等现场操作,应静置一段时间后方可进行操作;设备和管道应选用适当的材料,尽量使用金属材料,少用或不用塑料管;采用惰性气体保护等。
更多资讯,欢迎了解杰瑞久智。
② 化工企业静电接地设计规范hgj28现行有效吗
现在还没有新的出现,所以是现行有效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设计标准
化工企业静电接地设计规程
HGJ 28-90
1 总则
1.1 本规程适用于化工企业、工厂的静电接地设计。
1.2 化工企业的防静电设计,应由工艺、配管、设备、电气等专业相互配合,综合考虑,并采取下列防止静电危害的措施;
(1)生产过程中尽量少产生静电荷;
(2)泄漏和导走静电荷;
(3)中和物体上积聚着的静电荷;
(4)屏蔽带静电的物体;
(5)使物体内外表面光滑和无棱角。
1.3 静电接地的主要作用是泄漏和导走带电物体上的静电荷。静电接地连接系统是静电接地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1.4 本规程对化工企业静电接地连接系统的设计技术要求作了具体规定。而对增滑措施、静置时间、空气增湿和地坪导电等,仅作了原则性规定。
1.5 静电接地体的接地电阻计算,可参照GBJ65—83《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
2 一般规定
2.1 静电接地的范围
2.1.1 对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内可能产生静电危害的物体,应采取工业静电接地措施(以下简称静电接地)。
2.1.2 对无爆炸和无火灾危险环境内的物体,如因其带静电会妨碍生产操作、影响产品质量或使人体受到静电电击时,应采取静电接地。
2.1.3 在生产、贮运过程中的器件或物料,彼此紧密接触后又迅速分离,而可能产生和积聚静电,或可能产生静电危害时,应采取静电接地。
2.1.4 在下列情况下,可不采取专用的静电接地措施(计算机、电子仪器等除外);
(1)当金属导体与防雷、电气保护接地、防杂散电流、电磁屏蔽等的接地系统有连接时;
(2)当金属导体间有紧密的机械连接,并在任何情况下金属接触面间有足够的静电导通性时;
2.1.5 对任何流送或喷射中的带电体,严禁用接地的导体去导走其静电荷。
2.1.6 当设备及管道需作静电接地时,其金属外壳和零部件,应连接成一个导电整体,并与大地相导通。严禁存在与地相绝缘的金属物体。
2.1.7 各种静电消除器的接地端,应按产品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接地。
2.2 静电接地连接方式
2.2.1 需要进行静电接地的物体,应按照其电阻率、表面电阻率或电导选择下列静电接地连接(以下简称接地连接)方式;
(1)静电导体应直接接地。
(2)静电亚导体应作间接接地。
(3)下列静电非导体除应作间接接地外,尚应配合必要的静置时间:
a.电阻率为1010~1012Ω·m的非金属体;
b.表面电阻为1011~1013Ω的固体表面;
c.电导率为1O-10~10-12S/m的液体。
2.2.2 对2.2.1(3)规定以外的静电非导体,除应作间接接地外,还应采取加静电消除器,加静电消除剂等其它措施来防止静电危害。
2.3 静电接地连接系统的电阻值
2.3.1 每组专设的静电接地体,其接地电阻值,一般情况应小于100Ω。在山区等土壤电阻率较高的场所,接地电阻值应小于1000Ω。
2.3.2 静电接地支、干线等金属体的电阻值可忽略不计。
2.3.3 单个静电连接点应按照2.7条的要求进行装配和维护。其连接的电阻值可不考核。
2.3.4 当其它接地装置用作静电接地时,其接地电阻值应根据该接地装置的要求确定。
2.4 静电接地连接点和接地端头
2.4.1 应在设备、管道的一定位置上,设置专用的接地连接端头,作为静电接地的连接点。设备内部有关部件间的连接点和钢筋混凝土基础接地引出点,可参照本规程有关条款设置。
2.4.2 接地连接点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不易受到外力损伤;
(2)便于检查维修;
(3)便于与接地干线相连;
(4)不妨碍操作;
(5)不易形成和积聚有爆炸、腐蚀等混合物。
2.4.3 当设备直径大于和等于2.5m或容积大于和等于50m3时,其接地点应设两处以上。接地点应沿设备外围均匀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30m。
管道接地连接点的要求见3.2.1。
2.4.4 可供直接接地的接地端头有下列几种:
(1)于设备、管道外壳(包括其支座)上预留出的裸露金属表面。
(2)设备、管道的金属螺栓连接部位。
(3)采用专用的金属接地板或螺栓,其具体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a.金属接地板或螺栓可焊(或紧固)于设备、管道的金属外壳或支座上。
b.金属接地板或螺栓的材质,应根据设备、管道金属外壳的材质而定。
(I)当设备、管道的金属外壳为黑色金属材质时,金属接地板应选用镀锌钢材。
(II)当设备、管道的金属外壳为有色金属材质或不锈钢时,金属接地板应选用与设备、管道外壳相同的材质。
(III)螺栓一般用镀锌钢材。
c.金属接地板的截面不宜小于50×10mm。接地连接用的最小有效长度,对小型设备宜为6Omm(1孔φ11),大型设备宜为110mm(2孔φ11)。
接地用螺栓规格不应小于M10。
d.当选用钢筋混凝土基础作静电接地时,应选择适当部位预埋200×200×6钢板,在钢板上再焊专用的金属接地板。预埋钢板的锚筋应与基础主钢筋(或通过一段钢筋)相焊接。
(4)接地端子排板。
2.4.5 可供间接接地的接地端头有下列几种:
(1)贮藏液体、粉体的金属容器壁体。
(2)埋设在带电体里并与带电体的接触面积大于2000mm2的金属物体。
(3)采用专用的金属接地板,其具体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a.专用的金属接地板与非金属固体表面应紧密结合,其接触面积应大于2000mm2。
b.结合面内可填充导电涂料、接触导电膏或金属箔等,其材质应使接触电阻不大于10Ω。
c.在金属接地板上应焊上挠性引出线或符合2.4.4(3)要求的金属接地板等。
③ 静电接地有什么标准吗
静电接地标准理解,静电保护区(EPA)的接地设计,美国静电放电协会(ESDA)对接地标准的修订将消除ESD控制中的接地疑问,在一个既定的区域内将所有的静电导电材料和静电耗散材料的物品进行电气连接并接入大地,就可以让这个区域内保持相同电位。同时,静电导电材料和静电耗散材料等势接地应保证对地电位为0V。这些是建立ESD保护区域,以降低区域中的静电敏感器件在取放和操作中电位差导致放电风险的基本原则,而这种保护区就是我们所说的静电保护区(EPA)此外,由于处于接地的静电导电材料和静电耗散材料不会聚集静电荷,只要进行了接地,即便是这些材料原来所带了静电荷,也会得到泄放。ESDA关于接地的最新标准ANSI/ESDS6.1-2005对原标准相关内容进行了重大的调整。新S6.1标准为ESD技术设计人员和其他相关技术人员在对EPA的接地和电气连接时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指导。标准修订前,标准编写专家仔细研究了美国防火协会NFPA70标准和其他国家有关电线连接的内容。更新后的S6.1标准介绍了几个新术语,其中有一些在本文中也会提及,因为还尚未广为人知的缘故,在这里我们先作一个介绍。连接导体bondingconctor:一种用于连接两个独立的静电导电材料或静电耗散材料物体的导电装置,这种装置可以是导线、母线、法兰或其他的导电装置。共同连接点commonconnectionpoint:自身电阻小于1欧姆的一个装置或位置,用于连接2个或2个以上的ESD技术物品(如台垫、手挽带等),让它们在没有接地的情况下通过等电位的连接确保处于相同电位。
④ 静电接地和设备接地有什么不同
通常是可以的,但我们要区分其不同的作用,静电接地是导走产生的静电,随时都会用到,但要求截面积较小;设备接地是用来导走设备漏电的,只有漏电的时候才发挥作用,要求截面积较大
⑤ 静电接地,怎么接,有什么要求
那你要看你的设备有多大
静电接地一般都是和大地连接的设备就一个接地线静电接地很少用
⑥ 仪器设备的防静电、接地该怎样做
室外做接地装置 接地电阻要满足室内仪器的要求
引下线屏蔽敷设引至室外接地装置
室内设置等电位接地端子板、均压环与引下线相连
仪器设备金属外壳和操作台 以及需要防静电的操作工具 就近用最短的铜缆线与接地端子板或均压环可靠连接
防静电 可能会要求墙面 吊顶 地面的静电防护
如:刷防静电漆 敷设防静电地板 桌面敷设防静电胶板 等等
可参考具体的实验室或车间防静电相关要求
⑦ 静电环接地线跟设备接地线,应该是接在两条不同的线,那么静电环接地线,用什么颜色有没有规定
黄绿线是设备地线,
绿色线是静电地线,不能乱接的
ESDA关于接地的最新标准ANSI /ESD S6.1-2005对原标准相关内容进行了重大的调整。新S6.1标准为ESD技术设计人员和其他相关技术人员在对EPA的接地和电气连接时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指导。标准修订前,标准编写专家仔细研究了美国防火协会NFPA70标准和其他国家有关电线连接的内容。
希望本文能够对国内的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依据标准建立ESD接地系统提供有用的信息。
新术语
更新后的S6.1标准定义和使用了几个新术语,其中有一些在本文中也会提及,因为还尚未广为人知的缘故,在这里我们先作一个介绍。
连接导体bonding conctor:一种用于连接两个独立的静电导电材料或静电耗散材料物体的导电装置,这种装置可以是导线、母线、法兰或其他的导电装置。
共同连接点common connec-tion point:自身电阻小于1欧姆的一个装置或位置,用于连接2个或2个以上的ESD技术物品(如台垫、手挽带等),让它们在没有接地的情况下通过等电位的连接确保处于相同电位。
ESD接地/连接参考点The ESD grounding/bonding reference point:最适用于设备或场地ESD接地的接地系统,它可以是AC接地、辅助接地或等电位连接。
ESD技术物品ESD technical element:EPA中用于静电控制的材料、物品、装置、工具和设备,如手腕带、鞋接地带、防静电工作台以及防静电地板等
2级技术物品A Level 2 techni-cal element:连接到已经连接共同接地点(common-point ground)或共同连接点(common connection point)的ESD技术物品(ESD technical ele- ment),如站立在防静电地板上穿戴鞋接地带的人。
⑧ 关于静电感应的接地问题!
静电感应的接地是用来消除导体上的静电,但不能用来消除绝缘体上的静电。因带有静电的绝缘体如果经过导体直接接地,即相当于把大地电位引向绝缘体,反而会增加火花放电的危险,故防静电接地的方法仅适用于导体。
静电感应的接地类型包括下述3种。
1、直接接地,即将金属导体与大地进行导电性连接,从而使金属导体的电位接近于大地电位的一种接地类型。
2、间接接地,即为了使金属导体外部的静电导体和静电压导体进行静电接地,将其表面的全部或局部与接地的金属导体紧密连接,将此金属作为接地电极的一种接地类型。
3、跨接接地,即通过机械和化学方法把金属物体之间进行结构固定,从而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绝缘的金属导体进行导电性连接,以建立一个提供电流流动的低阻抗通路,然后再接地的一种接地类型。
(8)设计时候装置上的静电接地扩展阅读
通常接地对象有下面几种
凡用来加工、贮存、运输各种易燃易爆液体、可燃气体和可燃粉尘的设备和管道,如油罐、储气罐、油品运输管道装置、过滤器、吸附器等均需接地。如果袋形过滤器由纺织品或类似物品制成。建议用金属丝穿缝并予以接地;如果管道由不导电材料制成,应在管外或管内绕以金属丝,并将金属丝接地。
移动设备,如汽车槽车、火车罐车、油轮、手推车,以及移动式容器的停留、停泊处,要在安全场所装设专用的接地接头如颚式夹钳或螺栓紧固,使移动设备良好接地,防止移动设备上积聚电荷。当槽车、油罐车到位后,停机刹车,关闭电路。
在打开罐盖前先行接地,同时,对鹤管等活动部件也应分别单独接地。注油完毕后先拆掉油管,经过一定的时间(一般为3min~5min以上)的静置,才能把接地线拆除。汽车槽车上应装设专用的接地软铜线(或导电橡胶拖地带),牢固连接在槽车上并垂挂于地面,以便导走汽车行驶时产生的静电。
金属采样器、校验尺、测温器应经导电性绳索接地。为了避免快速放电,取样绳索两端之间的电阻应为107~109Ω。静电接地极电阻要求不大于100Ω,管线法兰连接的接触电阻不大于10Ω防静电接地的注意事项及要求。
注意事项
防静电的接地装置,可与电气设备的工作、保护和重复接地装置共用。其接地连接线应保证足够的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连接应当可靠,不得有任何中断之处。防静电接地电阻值通常不得超过1MΩ。
导电性地面实质上也是一种接地措施。采用它不但能导走设备上的静电,且有利于导走聚积在人体上的静电。导电性地面常是指混凝土、导电橡胶地面、导电合成树脂、导电木板、导电水磨石、导电瓷砖等地面。
采用导电性地面或导电性涂料喷刷地面时,地面与大地之间的电阻值不应超过1MΩ,地面与接地导体的接触面积不宜于小于10cm2。在某些危险性较大的场所,为使转轴能够可靠地接地,可采用导电性润滑油或采用使滑环、炭刷接地的方法。
为了消除人体静电,可穿导电性工作鞋(如皮底鞋或导电橡胶底鞋),这实质上也是一种接地措施。导电性工作鞋的电阻应为10MΩ。顺便指出,为了防止人体受静电的伤害,在车间内应避免穿着丝绸或合成纤维衣服,尤其是在有爆炸或火灾危险的场所。
除电气设备必须采取防爆措施及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外,工作人员应注意不要穿戴用腈纶、尼龙、涤纶或由它们混织制成的衣裤、手套、袜子或围巾等,所用工具也应尽量不要采用塑料或尼龙制品,以消除静电可能引起的火灾或爆炸危险。防止发生意外。
⑨ 电子组装车间的防静电,如何设置接地
防静电接地
静电主要由不同物质相互摩擦而产生,在电子厂房生产过回程中,静电所造成答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该工程中很多设备及仪器对静电电压比较敏感,静电会影响其正常工作甚至出现错误;其次,由静电产生的高电压会引起人身触电;另外,当静电严重时可能会引起火花放电,严重的会造成火灾事故。
为了消除静电所产生的危害,就必须采取措施。消除静电的方法很多,但最简单和最有效的办法是采取接地措施。该电子生产厂房中,对所有会产生静电的设备都应保证可靠接地。为了防止积聚在设备和人身上的静电荷达到危险电位,在主要生产场**用了防静电地坪。这类地坪在的防护材料中,分布有铜线构成的网络,这些金属网络彼此形成电气通路,用于防静电地坪的静电传导。作为电气设计配合,应在防静电地坪所在空间的建筑柱上,适当预留接地端子。在地坪敷设完毕后,将防静电地坪内的金属线与该接地端子相连。另外,接地端子须通过柱内主筋与接地极连通,以使静电通过接地端子沿柱内主筋流向接地极。
⑩ 静电带接地有什么标准
要想防静电,大楼得有从地下单独引出的地线(问大楼物管)
没有就得自己做。要求不高,可以接水管或裸露的钢筋上
不能与防雷接地(反倒引来雷电)连用
测接地电阻用专用的表面电阻测试仪就可以了
1、静电安全工作台:由工作台、防静电桌垫、腕带接头和接地线等组成。
2、防静电桌垫上应有两个以上的腕带接头,一个供操作人员用,一个供技术人员,检验人员用。
3、静电安全工作台上不允许堆放塑料盒、橡皮、纸板、玻璃等易产生静电的杂物、图纸资料应放入防静电文件袋内。
4、防静电腕带:直接接触静电敏感器件的人员必须带防静电腕带,腕带与人体皮肤应有良好接触,腕带系统对地电阻值应1MΩ。
5、防静电容器:生产场所的元件盛料袋、周转箱、PCB上下料架等应具备静电防护作用,不允许使用金属和普通容器,所有容器都必须接地。
6、防静电工作服:进入静电工作区的人员和接触SMD元器件的人员必须穿防静电工作服,特别是在相对湿度小于50%的干燥环境中(如冬季).工作服面料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7、进入工作区的人员必须穿防静电工作鞋。穿普通鞋的人员应使用导电鞋束、防静电鞋套或脚跟带。
8、生产线上用的传送带和传动轴,应装有防静电接地的电刷和支杆。
9、对传送带表面可使用离子风静电消除器。
10、生产场所使用的组装夹具、检测夹具、焊接工具、各种仪器等,都应设良好的接地线。
11、生产场所入口处应安装防静电测试台,每一个进入生产现场的人员均应进行防静电测试,合格后方能进入现场。
静电控制可以参考以下资料:
(1)控制静电生成环境:
a.湿度控制。在不致导致器材或产品腐蚀生锈或其它危害的前提下,尽量加大湿度;
b.温度控制。在可能条件下尽量降低温度,包括环境温度和物体接触温度;
c.尘埃控制。此为防止附着(吸附)带电的重要措施;
d.地板、桌椅面料和工作台垫应由防静电材料制成,并正确接地;
e.静电敏感产品的运送传递和存储及包装与拆包装应采取静电防护措施;
f.喷射、流动、运送、缠绕和分离速度应予以控制,在液体、粉体等材料的输送管道中使用缓和器。
(2)防止人体带电:
a.佩戴防静电腕带;
b.穿戴防静电服装、衣、帽;
c.穿戴防静电鞋袜、脚链;
d.佩戴防静电手套、指套;
e.严格禁止与工作无关的人体活动(例如做操、打闹、梳头发、吃东西等);
f.进行离子风浴。
(3)工艺控制措施:
a.制定实施防静电操作程序;
b.使用防静电周转、运输盘、盒、箱及其它容器、小车;
c.使用防静电工具(烙铁、吸锡器等);
d.采用防静电包装;
e.对有静电燃烧、爆炸可能性的液体材料设置必要的静置时间;
f.尽量减少物体间的接触压力、时间、面积(例如布匹、纸张、线材、薄膜材料、胶带等的运送、传递辊筒、卷筒、线轴和产品之间)并限制运行速度不可过快。
生产现场防静电操作规范:
1、所有元器件的操作都必须在静电安全工作台上进行,凡进入防静电工作区的元器件都必须按防静电要求来对待。
2、未采用防静电包装的SMD器件不得进入生产现场。
3、从静电防护容器中取出部件时,应该在静电安全工作台上进行,作为工作人员要遵守以下三点:
(1)、必须穿好防静电工作服。
(2)、戴上防静电腕带,腕带与皮肤有良好的接触并可靠地接地。
(3)、接触贵重的SMD元器件时,最好戴上防静电指环或指套。
4、对没有防静电包装的元器件,应该在消除静电后再进入静电工作现场。
5、在重要的操作工位上要配备监视器,以随时检测腕带是否处于正常状态。
6、普通服装、图纸资料等不得接触元器件。
7、手拿敏感器件时,应避免接触其引线和接线片。
8、某些元器件要清洗时,不可使用塑料刷子,必须用防静电刷子清洗。
9、操作现场所有必须使用的不具备防静电功能的工具、夹具、设备仪器,都应放在防静电桌(台)垫上。
10、禁止重复使用器件包装管包装元器件。
11、在手工焊接时,要采用防静电低压烙铁。
12、应使用有接地线的低压直流电动起子等装联设备。
13、外来人员进入现场,未采取防静电措施,不得接触元器件。
14、生产现场的各种设备,必须采取防静电措施。
屏蔽接地与防静电接地
在智能化楼宇内,电磁兼容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为了避免所用设备的机能障碍,避免甚至会出现的设备损坏,构成布线系统的设备应当能够防止内部自身传导和外来干扰。这些干扰的产生或者是因为导线之间的耦合现象,或者是因为电容效应或电感效应。其主要来源是超高电压,大功率幅射电磁场,自然雷击和静电放电。这些现象会对设计用来发送或接收很高传输频率的设备产生很大的干扰。因此对这些设备及其布线必须采取保护措施,免受来自各种方面的干扰。屏蔽及其正确接地是防止电磁干扰的最佳保护方法。可将设备外壳与PE线连接;导线的屏蔽接地要求屏蔽管路两端与PE线可靠连接;室内屏蔽也应多点与PE线可靠连接。防静电干扰也很重要。在洁净、干燥的房间内,人的走步、移动设备,各自磨擦均会产生大量静电。例如在相对湿度10~20%的环境中人的走步可以积聚3.5万伏的静电电压、如果没有良好的接地,不仅仅会产生对电子设备的干扰,甚至会将设备芯片击坏。将带静电物体或有可能产生静电的物体(非绝缘体)通过导静电体与大地构成电气回路的接地叫防静电接地。防静电接地要求在洁静干燥环境中,所有设备外壳及室内(包括地坪)设施必须均与PE线多点可靠连接。
智能建筑的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越小越好,独立的防雷保护接地电阻应≤10Ω;独立的安全保护接地电阻应≤4Ω;独立的交流工作接地电阻应≤4Ω;独立的直流工作接地电阻应≤4Ω;防静电接地电阻一般要求≤100Ω。
智能化楼宇的供电接地系统宜采用TN-S系统,按规范宜采用一个总的共同接地装置,即统一接地体。统一接地体为接地电位基准点,由此分别引出各种功能接地引线,利用总等电位和辅助等电位的方式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接地系统。通常情况下,统一接地系统可利用大楼的桩基钢筋,并用40×4(mm)镀锌扁钢将其连成一体,作为自然接地体。根据规范,该系统与防雷接地系统共用,其接地电阻应≤1Ω。若达不到要求,必须增加人工接地体或采用化学降阻法,使接地电阻≤1Ω。在变配电所内设置总等电位铜排,该铜排一端通过构造柱或底板上的钢筋与统一接地体连接,另一端通过不同的连接端子分别与交流工作接地系统中的中性线连接,与需要做安全保护接地的各设备连接,与防雷系统连接,与需做直流接地的电子设备的绝缘铜芯接地线连接。在智能大厦中,因为系统采用计算机参与管理或使用计算机作为工作工具,所以其接地系统宜采用单点接地并宜采取等电位措施。单点接地是指保护接地、工作接地、直流接地在设备上相互分开,各自成为独立系统。可从机柜引出三个相互绝缘的接地端子,再由引线引到总等电位铜排上共同接地。不允许把三种接地联结在一起,再用引线接到总等电位铜排上。实际上这是混合接地,这种接法既不安全又会产生干扰,现在的规范是不允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