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如图是一个尚未完成的实验装置

如图是一个尚未完成的实验装置

发布时间:2022-11-16 15:34:23

『壹』 如图是一个“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让足量的红磷在密封的钟罩内燃烧,我们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可观察到:红磷燃烧,后熄灭,同时钟罩中液面上升。
最后钟罩里水的体积约为其总存积的 1/5

『贰』 如图所示,实验装置: (1)写出图中指定仪器的名称: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2)A

(1)对照常用仪器的图示及名称,故答案为:①试管,②铁架台,⑧烧杯,④漏斗.
(2)应用A装置应当是固体与固体反应且需加热的实验,故答案为: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B装置应当是固体与液体反应不用加热的实验,故答案为:锌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制取氢气
(3)反应物有铁、硫酸、氧化铜,可以设计两种方案,①先用硫酸和铁制得氢气,再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制取铜,需要有制气装置和加热还原装置;②用氧化铜与硫酸反应制得硫酸铜,再用铁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需要有反应装置和过滤装置,
故答案为:
实验方案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选用装置(填字母代号)
方案一 ①Fe+H 2 SO 4 =FeSO 4 +H 2
②H 2 +CuO
.
Cu+H 2 O
BC
方案二 ①CuO+H 2 SO 4 =CuSO 4 +H 2 O
②Fe+CuSO 4 =FeSO 4 +Cu
D E
(4)该反应过程包括了:水和氧化钙制得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制得氢氧化钠,该制取过程用到了反应装置,过滤装置,以及蒸发结晶装置,故答案为:DEF.

『叁』 如图是某同学在做测小灯泡(电阻约5Ω)电阻的实验时尚未完成的实物连接图,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使其连

电源电压U=1.5V×2=3V,电压表选0~3V量程,电路最大电流电流I=

U
R
=
3V
=0.6A,电流表选0~0.6A量程,灯泡、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串联接入电路,电压表并联在灯泡两端,实物电路图如图甲所示;根据电路图作出实验原理图,如图乙所示.
故答案为:电路图如图所示.

『肆』 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闭合两开关,不点燃酒精灯,看到的现象是______,在加热的过程中,你会发现______.


(1)玻璃本来是绝缘体,当玻璃接入电路时,电路中没有电流,所以电流表甲无示数.但当对玻璃加热后,玻璃的导电性能会发生改变,变成导体,也就是说此时电路中会通过电流,所以电流表甲有示数;
(2)因为灯丝是导体,所以开关闭合电流表乙有示数,当对灯丝加热时,温度升高,灯丝电阻增大,所以电流变小,故电流表乙数变小;
(3)综合前面两个现象,说明的两个物理问题是:一、在一定条件下绝缘体可以转化为导体;二、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故答案为:电流表甲无示数,电流表乙有示数;电流表甲有示数,电流表乙数变小;在一定条件下绝缘体可以转化为导体;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伍』 这是一个物理实验装置,求名称

动量守恒小球

1.碰撞是指物体间相互作用时间极短(近似为0),而相互作用力很大的现象。
在碰撞过程中,系统内物体相互作用的内力一般远大于外力,故碰撞中的动量守恒,按碰撞前后物体的动量是否在一条直线区分,有正碰和斜碰。中学物理一般只研究正碰。
2.按碰撞过程中动能的损失情况区分,碰撞可分为二种:
a.完全弹性碰撞:碰撞前后系统的总动能不变,对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的正碰情况满足:
m1v1+m2v2=m1v1′+m2v2′
1/2m1v1^2+1/2m2v2^2=1/2m1v1′^2+1/2m2v2′^2(动能守恒)
两式联立可得:
v1′=[(m1-m2) v1+2m2v2]/( m1+m2)
v2′=[(m2-m1) v2+2m1v1]/( m1+m2)
·若m1>>m2,即第一个物体的质量比第二个物体大得多
这时m1-m2≈m1,m1+m2≈m1.则有v1'=v1 v2'=2v1
即碰撞后1球速度不变,2球以2倍于1球速度前进,如保龄球撞乒乓球。
·若m1<<m2,即第一个物体的质量比第二个物体的质量小得多
这时m1-m2≈-m2, 2m1/(m1+m2)≈0.则有v1'=-v1 v2'=0
即碰撞后1球原速率反弹,2球不动。如乒乓球撞保龄球。
b.完全非弹性碰撞,该碰撞中动能的损失最大,对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满足:
m1v1+m2v2=(m1+m2)v
此情况两球相撞后黏在一起了。
c.非弹性碰撞,碰撞后动能有一定的损失,(转化为内能)损失比介于前二者之间。
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系统内力只改变系统内各物体的运动状态,不能改变整个系统的运动状态,只有外力才能改变整个系统的运动状态,所以,系统不受或所受外力为0时,系统总动量保持不变。

9令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两球A和B,它们质量分别为M1和M2,速度分别为V1和V2(假设V1大于V2),
且碰撞之后两球速度分别为Va和Vb。则在碰撞过程中,两球受到的力均为F,且碰撞时间为Δt,令V1方向为正方向,可知:
-F·Δt=M1·Va-M1·V1 ①
F·Δt=M2·Vb-M2·V2 ②
所以 ①+ ②得:
M1·Va+M2·Vb-(M1·V1+M2·V2)=0
即:
M1·Va+M2·Vb=M1·V1+M2·V2
且有系统初动量为P0=M1·V1+M2·V2,末动量为P1=M1·Va+M2·Vb
所以动量守恒得证:
P0=P1

参考文献:http://ke..com/view/78793.htm?fr=aladdin

『陆』 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仪器a的名称:______.(2)能用上述装置组装成

(1)仪器a是锥形瓶;
(2)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不需加热,属于固液常温型,故选发生装置版A,氧气的密权度比空气大,且不易溶于水,故可用向上排空气或排水法收集;反应的方程式是:2H2O2

MnO2
.

『柒』 戴维森的历史再现

戴维森花了两年多的时间继续这项研究,设计和安装了新的仪器设备,并用不同的金属材料作靶子。工作虽然没有多大进展,但却为以后的工作作了技术准备。1925 年,戴维森和他的助手革末(L.H.Germer,比戴维森小15岁)又开始了电子束的轰击实验。一次偶然的事件使他们的工作获得了戏剧性的进展。有一天,正当革末给管子加热、去气,用于吸附残余气体分子的炭阱瓶突然破裂了,空气冲进了真空系统,致使处于高温的镍靶严重氧化。过去这种事情也发生过,整个管子只好报废。这次戴维森决定采取修复的办法,在真空和氢气中加热、给阴极去气。经过两个月的折腾,又重新开始了正式试验。在这中间,奇迹出现了。 1925年5月初,结果还和1921年所得差不多,可是5月中曲线发生特殊变化,出现了好几处尖锐的峰值。他们立即采取措施,将管子切开,看看里面发生了什么变化。经公司一位显微镜专家的帮助,发现镍靶在修复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原来磨得极光的镍表面,现在看来构成了一排大约十块明显的结晶面。他们断定散射曲线的原因就在于原子重新排列成晶体阵列。
这一结论促使戴维森和革末修改他们的实验计划。既然小的晶面排列很乱,无法进行系统的研究,他们就作了一块大的单晶镍,并切取一特定方向来做实验。他们事前并不熟悉这方面的工作,所以前后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才准备好新的镍靶和管子。有趣的是,他们为熟悉晶体结构做了很多X 衍射实验,拍摄了很多X衍射照片,可就是没有将X衍射和他们正从事的电子衍射联系起来。他们设计了很精巧的实验装置,镍靶可沿入射束的轴线转360°,电子散射后的收集器也可以取不同角度,显然他们的目标已从探索原子结构,转向探索晶体结构。1926年他们继续做电子散射实验,然而结果并不理想,并没有马上重获偶然事件之后的那种曲线。
1926年夏,戴维森陪伴他的夫人(里查森之妹)回英国探亲,戴维森这时正为自己未获成功的实验踌躇,就随身带着新近得到的实验结果,希望他的姻兄能给他一些启示。
这时正值英国科学促进会在牛津开会。戴维森随里查森参加了会议。在1926 年8月10日的会议上,他听到了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玻恩(M.Born)讲到,戴维森和康斯曼从金属表面反射的实验有可能是德布罗意波动理论所预言的电子衍射的证据。会议之后,戴维森与里查森找到玻恩和其他一些著名的物理学家,让他们看新近得到的单晶曲线,并且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回美国的航程中,戴维森把所有时间用来阅读薛定谔的著作。显然他从牛津的讨论中有所启示,也许从这里可以找到解释。
戴维森回到纽约后,立即和革末一起研究薛定谔的论文,但是计算结果跟实验所得结果相差甚远。于是,他们索性放弃原来的实验,投入到一项进行全面研究的计划中去。这时,他们已经完全由“不自觉”的状态转到“自觉”地寻找电子波的实验证据中来了。
1926年12月,全面的研究开始了。经过2~3个月的紧张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整理后发表于1927年12月“物理评论”上,论文系统地叙述了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
戴维森与革末的实验装置极其精巧(图37-1)。整套装置仅长12 cm、高5 cm,密封在玻璃泡里,经反复烘烤与去气,真空度达10-6Pa。散射电子用一双层的法拉第桶(即所谓电子收集器)收集,送到电流计测量。收集器内外两层之间用石英绝缘,加有反向电压,以阻止经过非弹性碰撞的电子进入收集器;收集器可沿轨道转动,使散射角在20°~90°的范围内改变。
仔细制备的样品是从晶体生长的单晶镍切割下来的,经过研磨、腐蚀,取(111)面正对电子束,这是由于镍是面心型晶体,(111)面是这类晶体点阵最为密集的方向。晶体安装在沿入射束方向的轴上,可以随意改变方位。散射电流取决于四个因素:轰击电流、方位、散射角和轰击电压。已知散射电流与轰击电流之间有简单的正比关系,实验主要考察散射电流跟后面三项的关系。他们做了大量的测试工作。他们综合几十组曲线,肯定这是电子束打到镍晶体发生的衍射现象。于是,他们进一步作定量比较。然而,不同加速电压下,电子束的最大值所在的散射角,总与德布罗意公式计算的结果相差一些。他们发现,如果用理论值乘0.7,与电子衍射角基本相符。文章发表不久,依卡特(Eckart)指出,这是电子在晶体中的折射率不同所致。
戴维森继续试验,发现随着轰击电压增加,偏差越来越小。根据戴维森的数据,贝特(Bethe)推算出金属表面存在内电势(镍约有15 V)。这样,戴维森就全面证实了电子波的存在。
如果说,戴维森是从偶然的发现中抓住了新的事物,针对解释不了的实验结果进行了艰苦的研究,从而发现和证实电子衍射现象的,那么,G.P.汤姆孙则是从一开始就抓住了这个主题,比较顺利地达到了预定目标。
1922 年,30岁的G.P.汤姆孙成为阿伯登(Aberdeen)大学的自然哲学教授。在那里,他继续做他父亲一直从事的正射线的研究工作,所用实验装置主要是真空设备和电子枪。1924年德布罗意第一篇关于物质波的论文在《哲学杂志》上发表时,他就对之深为欣赏,并于1925年也向《哲学杂志》投稿,讨论德布罗意的理论。1926年8月英国科学促进会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使他也想到正射线有可能产生衍射效应。有一天,他到卡文迪什实验室,看到氦对电子的散射,当时误以为这就是电子衍射。G.P.汤姆孙回到阿伯登,就安排一位研究生雷德(A.Reid)用赛璐珞薄膜做这个课题。他们做这项工作很容易,因为他们的正射线散射实验已经做了好几年,只要将感应圈的极性反接,雷德立即得到了边缘模糊的晕圈照片。于是,G.P.汤姆孙和雷德的短讯发表于《自然》杂志1927 年6月18日刊上,仅次于戴维森两个月。为了说明观察到的现象正是电子衍射,而不是由于高速电子碰撞产生的X射线衍射,G.P.汤姆孙用磁场将电子束偏向一方,发现整个图像平移,保留原来的花样。由此肯定是带电粒子的射线,而不是X射线。接着,G.P.汤姆孙和他的同事对高速电子衍射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实验装置原理如图37-2),靶子材料改用铝、金、铂等金属材料。因为当时他们还没有掌握真空溅射和镀膜技术,要制备厚度只有10-6cm的薄膜是非常困难的。G.P.汤姆孙在他的正式论文中宣布:他得到的电子衍射图形与X射线“粉末法”所得图形非常相似。这些图形的大小与德布罗意波动力学理论预计的结果在5%的范围内相符。
后来,戴维森和G.P.汤姆孙的电子衍射实验分别发展成为低能电子衍射技术(LEED)和反射式高能电子衍射技术(RHEED),在表面物理学中有广泛应用。
1929年——1930年冬,汤姆孙作为“非常任”讲师访问了纽约伊萨卡的康奈尔大学。1930年被任命为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教授,一直任职到1952年,此后担任剑桥神学院院长,1962年退休。
在帝国学院期间,G.P. 汤姆孙对核物理发生了兴趣。当1939年初宣布重核裂变的发现时,他注意到了这个发现在军事方面和其他方面应用的可能性,就建议英国空军部购买一吨氧化铀来作实验。战争爆发时,这些实验尚未完成。此时G.P.汤姆孙回到皇家航空研究院从事一系列军事课题的研究,包括磁性水雷的研究。一年以后,他担任了为研制原子弹而成立的国家委员会主席。1941年该委员会报告说制造原子弹是可能的,G.P.汤姆孙被授权向美国科学家通报了这一成果。
第二年,G.P. 汤姆孙在渥太华任科学联络处的官员,同美国原子弹计划保持着密切联系。他返回英国后,被委任为无线电广播协会副主席,后来又担任空军部的科学顾问。战后他回到帝国学院工作,1946年初开始对氘产生核动力的可能性发生了兴趣。在帝国学院,在维尔(Ware)博士指导下开始了这方面的一些实验,G.P.汤姆孙的研究是理论性的。后来因保密的需要,这项研究转交给奥尔德马斯顿联合电子工业研究实验室,G.P.汤姆孙继续担任顾问。

『捌』 如果你在每一片树叶的背面涂上蜡,你估计烈日下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1)新鲜叶片 绿 (2)新鲜叶片黑暗 (3)对照 (4)光合与呼吸的程度相同
(5)会无法进行气体交换和水分散失。植物会死亡

『玖』 图是未完成的实验电路.(1)请你以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电路连接,要求开关S闭合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

(1)滑动变阻器应串联在电路中,因为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电流表的示数变大,所以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应变小,应接下面的B接线柱,再接上面任意一个接线柱,如图所示:



(2)由表格中数据可知,电压表的示数不变,电阻增大为原来的几倍,电流便减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可得电压一定时,通过电阻R的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故答案为:(1)见上图;(2)电压一定时,通过电阻R的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拾』 如图是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装置图,图中是个恒压贮水瓶,我只想知道两点:1.为什么该瓶能使水恒压射出

左边的管子就是贮压管,能够随时调整瓶内的压强,使其瓶口的水压恒定不变,原理是其露出的管子端封闭,存有压缩空气,当瓶内空气压力变小时,便从中释放含压空气,增大瓶内空气压强

与如图是一个尚未完成的实验装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sch轴承是什么意思 浏览:205
cdrx9显示工具箱 浏览:252
电气仪器油类都用什么灭火 浏览:977
机械节拍器发条是怎么卡住的 浏览:948
电动工具五金店换插头 浏览:279
苹果设备信息在哪里查看 浏览:62
吉利远景x6仪表盘h代表什么 浏览:741
用铜消耗五金制品厂开发区 浏览:829
我国消防器材存在的不足有哪些 浏览:545
井下架线自动停送点装置 浏览:354
怎么换电脑设备码 浏览:579
回转火锅设备在哪里买 浏览:118
连排用什么阀门 浏览:22
dnf机械武器附魔什么材料 浏览:651
从五金市场到贵阳会议中心怎么走 浏览:912
瓶装制冷剂怎么用 浏览:45
什么是半导体美容仪器 浏览:855
制冷剂r22指数是多少 浏览:955
浙江自动破窗器装置 浏览:751
地热的阀门怎么关 浏览:691
© Arrange www.fbslhl.com 2009-2021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