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没有处理尾气,尾气处加一个燃着的酒精灯或用一个气球收集等回
(2)黑色粉末变为红答色;CO+CuO

Cu+H
2 O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
2 +Ca(OH)
2 =CaCO
3 ↓+H
2 O
㈢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来验证“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把纸带穿过打点计
(1)BC (2)0.39 (3) (4)没有平衡好摩擦力或木板倾角偏小 |
㈣ 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大自然中雨的形成.图中金属盘底部的水滴是______(填物态变化)
金属盘底部的水滴是由烧瓶中汽化的水蒸气遇到冷金属盘就会液化形成小水滴;
要使金属盘的温度变低,可加入冰块.冰块熔化吸热,使金属盘变冷,可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
故答案为:液化、冰块.
㈤ 为了验证钠的有关物理性质,验证钠与水反应的生成物,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酒精灯(根据可燃现象,判断是氢气)
2、浮(钠浮在水面上)、熔(钠熔化成闪亮的小球)、游(钠在水面上不断游动)、声(发出嘶嘶的声音)、红(溶液变为红色)
3.硬度低、密度比水小、熔点低(也可以看到钠的颜色和状态)
4、根据石灰水变浑浊,判断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5.2Na+2H2O=2NaOH+H2(气体) H2O是氧化剂,Na是还原剂
㈥ (2008盐城)某同学设计了如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大自然中雨的形成.图中金属盘底部的水滴是 _____
金属盘底部的水滴是由烧瓶中汽化的水蒸气遇到冷金属盘就会液化形成小水滴;
雨也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故答案为:液化,水蒸气遇冷液化.
㈦ 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实验”:图Ⅰ时按教材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甲、乙、丙三个烧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性氨气遇到的酚酞试液变红.图I是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版学实验,权大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是甲烧杯中溶液由无色逐渐变红,丙、乙烧杯内无明显变化;
【分析讨论】
(1)通过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没有变色进行对比说明酚酞试液变红的原因是氨分子运动的结果;
(2)通过实验现象说明了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氨分子能到酚酞试液中说明了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运动到酚酞试液中的,还能说明温度高分子运动速度快,温度低运动速度慢;
(3)改进后的装置氨分子在密闭容器中运动不到空气中,不污染空气,在试管中进行的实验节约药品.现象明显.
故答案为:甲烧杯酚酞试液变红;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溶液无色;
(1)进行对比;
(2)①分子是客观存在,并总在不断运动的;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3)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污染空气,更能体验化学变化的过程;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等.
㈧ 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试回答:(l)该装置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1)由于一氧化碳有毒,直接排到空气中能够造成污染,应该对尾气处理;
故答案为:尾气回没有进行处理,答会污染空气;点燃或收集
(2)因为装置中存在空气,在加热前需要将空气排尽,如果先给氧化铁加热,一氧化碳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受热时可能发生爆炸.故先通入一氧化碳;
故答案为:先通入一氧化碳
(3)在高温条件下,红色的氧化铁被一氧化碳还原为黑色的铁.所以,A处观察到的现象是氧化铁(红棕色或红色)还原为铁(黑色),反应的方程式为:3CO+Fe2O3
高温 | .
㈨ 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1)该装置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______;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2)实验
(1)由于一氧化碳有来毒源,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所以,该装置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缺少尾气处理装置;改进方法是:在装置的后面加一个点燃的酒精灯. (2)由于一氧化碳与空气的混合物气体在点燃时会发生爆炸.所以,实验开始时,先通入一氧化碳,然后给氧化铜加热. (3)在加热的条件下,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所以.图中A处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红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CO △ | .
㈩ 某同学设计计出了如图所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实验过程】:(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气密性
(2)玻璃棒下端是热的,能引燃白磷,所以,玻璃棒的作用为点燃白磷; (3)由于回白磷燃烧时能答放出大量的热,使瓶内压强增大,水被压出,液面下降;又由于白磷燃烧消耗了氧气,当温度完全冷却至室温时,压强减小,烧杯中的水倒吸入瓶中,液面升高.所以,实验的现象是:先降后升. (4)根据氧气的含量b应为20ml,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100%=20%; [实验反思]①集气瓶里的水一方面起到冷却作用,另一方面能更快吸收磷燃烧生成的白烟,防止污染; ②A、装置气密性不好,容易漏气,实验最后产生的实际值会小于理论值; B、实验前集气瓶里没有装a体积的水,会使瓶内的气体溢出,实验最后产生的实际值会大于理论值; C、集气瓶没有冷却到室温,实验最后产生的实际值会小于理论值; D、用红磷代替白磷,不易被点燃,不会影响实验的结果. ③省去了点燃步骤,减少了白烟的污染; 故答案为: (2)引燃白磷;(3)先下降后上升;(4)20;20%; [实验反思]①更快吸收白烟等;②AC;③减少污染.
与某同学设计了所示实验装置相关的资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