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电气自动化在军舰上适用广吗
非常适用,是关键部门。
电气自动化在船上是(船舶)自动化专业。现在的船舶基本都是无人机舱,无人驾驶。无人机舱无人驾驶并非无人,而是基本上自动化了,人作为可靠性安全性的监测与设定。
这么高度自动化的船舶,你说是不是适用非凡啊。
船舶自动化的现状和发展
船舶自动化,是集机舱自动化、航行自动化、信息一体化、装载自动化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系统,该系统通常由二个工作母站、若干个分控制系统及若干个工作分站组成,通常一个工作母站设在机舱控制室另一个设在驾驶室。两个工作母站完全独立,可同时或单独操作,并互为备用。
1.船舶导航与驾驶自动化技术
现代船舶对操纵从安全性、可靠性到航行的成本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引起船舶配套设备研制生产厂家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国外海上自动航行系统,即初期的船桥系统(IBS)就适应用户要求。
目前,世界上先进国家已研制推出第3代、第4代不同类型的船桥系统(IBS),其应用计算机、现代控制、信息处理等技术,将船上的各种导航、操作控制和雷达避碰等设备有机地组合起来,对导航、驾驶、机动航行、航行管理、航线计划、避让、轮机监控、自动监测、自动报警等功能实施控制,以最少的人力、最低的燃料消耗,实现船舶自动化航行。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完善的导航、自动操船、自动避碰、丰富的图形界面、通信和航行管理控制自动化等多种功能,从而实现船舶航行的高度自动化,提高航行的安全性、经济性和有效性。
船舶导航与驾驶自动化系统是具有海事数据库的支持,以及电子海图技术与导航与驾驶控制的网络系统。
2.船舶机舱自动化系统及设备技术
船舶机舱自动化系统是集机舱动力系统及辅助系统自动控制、监测、报警等于一体化的监控系统。
机舱自动化系统包括主动力系统、发电系统等多个子系统的控制与监测,例如,主机遥控、机舱监测报警、电站管理、泵控制等,需要研究数字监控技术(包括单元系统模块技术、电子模块技术、系统接口模块技术)、光纤数字传输技术、网络技术(包括船用光纤、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等技术)、智能柴油机电控技术、全电力电子技术、微机电技术等.
而船舶机舱自动化系统及设备技术是以计算机网络、现场总线技术为标志的集成平台管理系统IPMS技术、柴油机遥控技术、全自动电站及电能管理技术、全电力推进系统的监控技术、标准操控台的监控系统技术。
3. 船舶船岸信息一体化系统技术
船舶船岸信息一体化系统技术是为世界各海域中执行各项作业任务的船舶航行状态的实时监视、调度、管理、指挥的大型的自动管中型民船提供船舶航行状态的实时监视、调度、管理、指挥的大型的自动管理系统。"船舶自动报告系统"通过卫星网实时地与基地指挥台自动进行通信,构成船岸信息一体化网络,成为集导航、通信、控制为一体的船舶自动化系统。
船岸信息一体化网络使船舶自动化上升到新的台阶。船舶船岸一体化网络技术和产品,目前有法国 ALSTON公司、美国SBS公司、德国MTU公司等以及国际VTS船舶交通管理系统、ECDIS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V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VDR船舶航行数据自动记录器等。
4.液货装卸自动化系统技术
液货装卸自动化系统是实现后勤支持管理自动化,以及船舶装卸与系泊自动化的主要装置。其以数据库为核心,将数个控制模块集成在一起实时地模拟、检测、控制液货装卸船在静水和波浪中各种完整和破舱状态下的静水力、耐波性效应,自动监测控制货油系统、压载系统、水密门,通过高精度监测吃水和对液位遥控实施对船的浮态控制,以确保船的浮态和稳性。
② 智能船舶发展趋势分析 —以海事巡逻艇为例
智能船舶发展趋势分析
—以海海事巡逻艇为例
目录
摘要 3
一、智能船舶发展趋势概况 4
1.发展智能船舶的原因 4
2.智能船舶是什么 4
3.智能船舶功能模块 4
4.智能船舶关键技术 4
5.目前的技术和难点 6
6.国际上的先进成果 6
7.总论 7
二、海事巡逻船介绍 7
三、海事巡逻船的智能化 9
1.通讯与识别 1 0
2.安全与自动航行 1 1
3.船舶动力 1 3
摘要
船舶作为海上重要交通工具,其智能化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本文概括了智能船舶的特点,总结已有成就并指出问题和和可能的改进措施和思路。就我国广阔的海域和现有的技术基础,探索海事巡逻艇在通讯与识别、安全与自动航行和动力方面可能解决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智能船舶海事巡逻艇船舶智能化e航海
一.智能船舶概况
1.发展智能船舶的原因
近年来由于智能船舶概念的兴起以及智能船舶技术的日益发展,船舶智能化已经成为全球航运的大势所趋。出于通过船舶智能化降低船舶控制和管理难度,减少人为误操作,提高设备及船舶营运的安全,优化船舶航行,控制燃油消耗、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等目的,目前智能船舶的研究已在全球范围内开展。[]
2.智能船舶是什么
2015年12月1日,由中国船级社(CCS)编制的《智能船舶规范》正式对外发布,其中定义:“智能船舶指利用传感器、通信、互联网等技术手段,自动感知信息和数据,并通过自动控制技术和大数据处理分析技术来实现智能化运行。”智能船舶以“大数据”为基础,运用实时数据传输和汇集、大容量计算、数字建模、远程控制等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实现船舶智能化的感知、判断分析以及决策和控制,从而更好地保证船舶的航行安全及运营效率智能船舶也是《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重点发展的领域,代表了船舶未来的发展方向,关乎航运业的转型升级。[]
3.智能船舶功能模块
中国船级社发布的《智能船舶规范》将智能船舶分为六大功能模块:智能航行、智能船体、智能机舱、智能能效管理、智能货物管理和智能集成平台。
4.智能船舶中的关键技术
(1)信息感知技术
船舶信息感知是指船舶能够基于各种传感设备、传感网络和信息处理设备,获取船舶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各种信息,使船舶能够更安全、可靠航行的一种技术手段。
(2)通信导航技术
通信技术是用于实现船舶上各系统和设备之间,以及船舶与岸站、船舶与航标之间的信息交互。常用的通信方式主要包括:VHF(甚高频)、海事专网、海事卫星、移动通信网络(手机网络)等。导航技术是用于指导船舶从指定航线的一点运动到另一点,通常包括定位、目的地选择、路径计算和路径指导等过程。船舶常用的导航技术包括早期的无线电导航和现在广泛使用的卫星导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我国船舶导航领域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3)能效控制技术
2007年,世界海运船舶排放CO2达10.4亿吨,其中国际海运排放CO2约8.7亿吨,分别占当年全球CO2排放总量的3.3%和2.7%。为提高船舶能效、减少船舶温室气体排放(节能减排),国际海事组织(IMO)提出EEDI(新造船设计能效指数)、EEOI(船舶营运能效指数)等评价标。智能船舶的发展应顺应“绿色船舶”的发展潮流,分析通航环境、装载量、吃水、主机功率(转速)等因素与船舶营运能效指数EEOI之间的内在关系,在保证船舶安全和营运效率的前提下,通过优化控制船舶航速、装载量、吃水、航线等,以最大限度降低EEOI指数。
(4)航线规划技术
航线规划是指船舶根据航行水域交通流控制信息、前方航道船舶密度情况、公司船期信息、航道水流分布信息、航道航行难易信息,智能实时选择船舶在航道内的位置和航道,以优化航线,达到安全高效、绿色环保的目的。目前常用的航线规划方法包括:线性规划方法、混合整数规划模型、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粒子群优化算法等智能算法
(5)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状态监测技术是以监测设备振动发展趋势为手段的设备运行状态预报技术,通过了解设备的健康状况,判断设备是处于稳定状态或正在恶化。未来船舶故障诊断可考虑以大数据为基础,运用多尺度分析方法来构建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故障诊断技术就是在船舶机械设备运行中或基本不拆卸设备的情况下,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根据对被诊断对象测试所取得的有用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判断被诊断对象的状态是否处于异常状态或故障状态,判断劣化状态发生的部位或零部件,并判定产生故障的原因,以及预测状态劣化的发展趋势等。
(6)遇险预警救助技术
水上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尤其是碰撞和搁浅事故,往往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无论是在海上还是内河水域,船舶碰撞是最为常见的水上交通事故类型,在所有的水上交通事故中占很大的比例。船舶遇险预警与搜救技术能够有效的降低事故的发生率以及降低事故的损失。
(7)自主航行技术
《智能船舶规范》中定义,智能航行系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对感知和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船舶航路和航速进行设计和优化;可行时,借助岸基支持中心,船舶能在开阔水域、狭窄水道、复杂环境条件下自动避碰,实现自主航行。[]
5.目前技术发展的成果和难点
虽然GPS、AIS、电子海图、VHF 等无线电设备和导航设备等都广泛应用在现代船舶上,同时,基于各种自动化设备的综合桥楼系统、集成控制系统和机舱监测报警系统等自动化系统都已普遍应用,且技术成熟,但是,距离上述智能船舶对智能化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无论是尚有技术难度的船-岸大容量通信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智能决策技术,还是现有数据的融合及转化,还是为了长远考虑必须规划和整理的相关标准,都是摆在造船人面前的艰巨任务。
建议结合E-航海、E-内河的规划,基于已有的技术和基础设施,加快关键技术的研究,扩展现有设备的智能化功能。
6.当前国际上取得的先进成果
2012 年,由德国 Fraunhofer CML、挪威 MARINTEK、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等 8 家研究机构共同合作的“MUNIN” 项目(基于智能化网络的海洋无人航行)[28],首次以无人散货轮为对象开展大型无人船的研究。
挪威船级社(DNV)在船体结构监测,舰船性能管理、船体集成管理等方面都持续进行研究,建立数字化船体模型,开发了相应的工具,可为世界各国航运公司提供系统监控及报告、高质量和综合性的视觉信息、全生命周期信息、通过3D 结构模型实现清晰通信等技术服务。
作为全球最大的船舶设备供应商之一,英国的罗尔斯·罗伊斯公司最近几年提出了自动船舶(Autonomous Ship),机器人船舶(Robotic Ship),无人船舶(Unmanned Ship),船舶智能化(ShipIntelligence)等概念。2013 年,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开展无人驾驶货船( robotic cargo ship)项目的研究,这种无人驾驶货船可以从全息控制室实现全部操作,并可以航行到世界各地。罗罗公司认为,智能船舶的下一步发展应该着眼于远程遥控和无人驾驶。该公司在2014年就开始开发名为“未来操作体验概念”(Future Operator Experience Concept)的岸基遥控系统。2016年3月,该公司又与芬兰国家技术研究中心(VTT)、阿尔托大学和坦佩雷大学人机互动研究中心结成合作伙伴,拟于2020年前推出成型产品。通过与VTT进行技术合作,罗罗公司够有效评估远程遥控自动化船舶的设计方案。[]
7.总论
总体来说,部分智能船舶相关技术理论较为成熟(环境感知技术、通信导航技术、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等),已经得到实际应用,但有些技术理论缺少在真实环境下的验证(能效控制技术、航线规划技术、安全预警技术、自主航行技术等),因此,智能船舶总体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还未完全成熟。随着船舶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数据”的智能应用,正推动着智能船舶的加速出现。船舶智能化的发展将是决定未来船舶行业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除了信息感知、通信导航、能效管理等关键技术,自动停泊、离岸,自动维修,自动清洗,自动更换设备部件,自我防护等同样将会趋于智能化发展;随着船舶智能化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最终可实现由智能系统设备逐步转变为会思考的智能船舶,促进船舶安全、高效航行。并为我国航运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海事巡逻船的介绍
我国是海洋和航运大国,是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在和平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履行国际公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能力还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与我国海洋大国和航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20001年,《中国海事发展纲要》提出,到2005年,中国海事将要把1000海里内的国际航线和海上设施等纳入监管范围,50海里内重要干线航道和重要港口附近的应急到达时间不大于3小时。实现这一目标的要求存在于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为具有远航能力的现代化的海事巡逻船。
海事巡逻船在海事巡航执法等诸多方面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任务主要包括:1、执行海上巡逻、监管、警戒、护航、交通疏导2、执法取证:处理和调查一切海上事故的必须交通工具,维护水上秩序 3、应急搜救:承担水上搜寻救助组织和海上应急值班工作,协调和指导的有关工作。
海事巡逻船上应配备的光电跟踪取证系统能够良好实现海上取证,有效地进行海上内交通事故调查和处理、搜寻和水域污染检测等活动。海上取证不似陆地证据那般固化,会随时间和海流、风向的变化而变化甚至消灭。及时准确的海上取证极为重要。因此,该系统在海事巡逻船得以应用。
海事巡逻船还有一个特殊舱室——多功能厅。此厅类似于会议室,不同的是该亭内具备巨屏显示器以及安装电脑和各种电子设备的操作台。此厅不仅用于召集紧急会议,更可以通过以太网络系统,实现现场指挥部用特殊频点甚至高频无线通话与渔政、海关船舶通信联络;也可以通过船上海事卫星系统接入全国海事网,甚至接入国际海事组织。
海事巡逻船能保证我国领海的安全,帮助我国实现海上透明化的宏伟目标。而其更智能化是海事巡逻船的发展趋势,也是我们应努力的方向。
三、 海事巡逻船的智能化
基于海事巡逻船的特点及现有技术基础,实现有限度的海事巡逻船的的智能化是必要且可行的。海事巡逻船的任务及功能有其特殊性,不同于其他船种。其主要任务类型包括巡逻护航、监管执法、搜救指挥、污染防治业务和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5]根据《国家水上交通安全和救助系统布局规》制定的监管目标,巡逻船要能在12h之内到达离岸200 n mile内的任何水域,在90min之内到达离岸50nmile内的重点水域。该任务需求对船舶航速提出明显需求,但考虑到节省燃油,船舶日常巡航是低速航行的,仅在需要时才迅速提高航速,因而要求船舶在中低速和高速的状态下都能有较低的耗油率。同时,考虑到重大海难大多发生在恶劣海况下,要求船舶有优良的操纵性和适航性、较大的续航力和结构强度及先进的通信指挥和救援设备。表一归纳了海事履职的主要任务与船舶主要性能的相关性其中船舶生存能力主要指船舶稳性和抗沉性[6]。
针对以上对海事巡逻船的规范和要求,本文将讨论海事巡逻船在解决通讯与识别、安全和自动航行及动力方面可能的措施及思路。
1.通讯与识别
船舶间通讯主要通过卫星通讯和地面通信,关于海事巡逻船队间的通信,可以考虑移动自组网技术。自组网是指一组带有无线接收装置的移动节点组成的一个多跳临时性的自治系统。主要应用在没有网络基础设施支持的环境中或现有网络不能满足移动性机动性等要求的情况下。自组网一般采用按需路由策略,按需路由认为在动态变化的自组网环境中,没有必要维护去往其他节点的路由,仅在没有去往的节点陆游的时候才“按需”进行路由发现,拓扑结构和路由表内容是按需建立。通过上述部署可以实现编队间的实时数据交流。
关于船舶的识别,上世纪年代后期,美国、日本及西欧国家开发了基智能交通系统(ITS)现在己经趋于成熟,为该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船舶交通服务系统(VTS)最早在欧洲建立,起初应用于内陆水域,目前已经被沿海各国普遍应用。
对于海事巡逻船来说,它的主要执法对象既包括强制安装AIS系统的大型船舶,也包括相关水域的小型船只。基于相关情况,本文主要提出基于VTS+AIS模式(船舶交通管理系统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和基于GPS+GIS+GPRS/CDMA系统的两种识别方式。
VTS是通过前端的雷达和后端的综合信息处理系统,将船舶的位置、速度、方向等信息显示在显示器上,并以此来实现交通流的组织、助航等服务的电子系统。这对组合的优势
在于,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雷达和的互补作用,对于大型(等强制要求安装终端设备的船舶而言,基本上能够实现全覆盖。但船载设备设备的费用相对来说较高,因此安装的成本太大,而砂石运输船等小型船舶又属于非船舶,没有强制安装终端的要求,因此,这套方案对于小型船舶而言,不易于推广实施。
GPS+GIS+GPRS/CDMA系统定位精度比较高,分辨率可以达到15米,速度测量精度可以达到0.1米秒;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周边信息,通过地图将船位置信息标注到海图上,实现对船舶的监控和管理,对沿海、内河这些移动、联通网络覆盖率高的区域,更有利于实现对船舶安全航行提供助航服务;更有利于实时通信,在移动、联通网络覆盖范围内,网络传输的速度较快,传输的准确率较高,也实现了网络化通信的目标;经济实用,性价比高,这也是与其他种船舶监控方式相比的最大优势。一些小型施工船,强制其安装价格昂贵的设备,将会给这些船舶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而基于的方案能够充分利用公共通信服务网络,网络通信费用较低,船载终端的成本更加低廉,不会像设备那样增加船方更多的经济负担,比较有利于推广。
由于可以通过技术的手段来转换GPS信息与AIS信息的数据格式,因此,小船的数据信息在系统可以实现集成显示。
2.安全和自动航行
智能船舶的航行对通讯的安全性和设备的可靠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通讯,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安全模型应由以下五部分组成:安全管理、入侵检测、安全保护、安全恢复、安全响应。评价一个网络安全的程度应当遵循“木桶原则”,即以最低网络安全程度作为判断的依据。因此,一个安全无漏洞的系统,应当从各个方面来加强网络安全,应当构建一个多层的安全保护网。在实现定位功能和数据传输方面,选取了信号稳定、成本较低的GPS定位系统,以及GPRS网络系统,突出了节约经费的思路;在小船监控系统应用于管理方面,通过对新系统的研究,找到了将小船AIS目标融合到目标中的途径,迎合了系统集成化的趋势;在网络架构方面,对VTS安全网络进行了较为认真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个四层安全架
构,体现了网络安全的理念。
智能船舶的自动航行需要一系列软硬件支持,现有的一人桥楼和无人机舱的技术并不稳定,通常在实践过程中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智能船舶在算法设计上系统应采用变论域模糊控制通过实时控制舵角输出实现船舶航向的精确控制。目前以专家系统、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控制算法为核心的第四代自动舵系统。目前比较常见的船舶航向控制系统主要由上位机、航向控制器、舵伺服系统等部分组成其中上位机作为数据参数的发送端,主要实现航向控制值的设定及当前船舶所受扰动量的输入;航向控制器则在结合相关数据的基础上经过智能算法运算实现控制舵角值的输出;最后由舵伺服系统实现舵机控制及当前舵角反馈,以此实现船舶航向智能控制。
智能船舶的避碰功能也是船舶航行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不同船型有不同的回转半径,不同速度下有不同的转弯角速度。要想真正实现船舶避碰ARPA功能,每种船型的数学模型是不一样的。如果是运输船舶,不同(装载量),其特性也不一样的。换言之,船舶避碰 ARPA 软件还要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海事巡逻船巡逻执法的需要。与传统的“ARPA 功能”相比,新型导航雷达要与“船舶能效管理系统”有接口关系,实现自身船型特性数据的输入和实时修正。
与传统的“观察”相比,新型导航雷达要与“船舶气象仪”及其他气象设备有接口关系,获得实现天气、海浪等气象特性数据的自动输入和实时修正。根据目标的大小需要变换量程,或者需要调节增益,新型导航雷达本身能够实现自动调节。另外,借助岸基支持中心,也能遥控实现自动调节。
现代导航雷达显示器能够与“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和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进行融合。这样的雷达画面,就是智能船舶的实时场景。与传统的“融合观察”相比,新型导航雷达能够与对外通信系统或情报系统有接口关系,能够将“实时场景”传输到岸基支持中心,以便实现岸基互动,更好的维护我国利益,实现海事巡逻船的预定功能。
[if !supportLists]3. [endif] 船舶动力
海事巡逻艇对速度有着明确的要求,要求其在指定时间内到达出事海域,同时要求起能实现长时间巡航。这就对海事巡逻艇的动力装置的性能,尤其是速度和可靠性提出了要求。当前船舶动力系统种类可分为:柴油机动力系统和燃气轮动力系统,前者优点是:安全可靠,经济实惠启动迅速功率范围大部分负载运转性能好效率可观技术比较成熟,而目前市场上半数以上船舶使用的就是这一系统;而后者具有质量轻功率大、尺寸小、环保等优良特性,但同时也有油耗高、对燃料要求高的缺点。目前国内船舶动力系统的发展趋势:双燃料单缸输出功率大的常规智能型柴油机动力系统、电力动力系统(采用交流变频技术,易于布置,节能,噪声小,易实现自动化控制)、和混合动力系统(可靠性高,常用于军船和大型远洋商船)。
在船舶汽轮机调速过程中经常采用PID控制器,这主要是由于PID算法具有结构简单、容易实现的特点,利于实现对动力系统的智能控制。但在常规PID算法需要人工试凑,不利于实现船舶的智能化。要对其进行智能化改造,采用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模糊型PID控制器。
参考文献:
[1].国内外智能船舶发展概述【OL】.江苏省机械工业网.2017-07-11/2017-12-06
[2].《智能船舶规范简介》【J】.船舶工程,2016-09-15:01-02
[3].李雨.智能船舶现状与发展趋势【OL】.互联网.2016-12-14/2017-12-06
[4].梁云芳,谢俊元,陈虎,季寒,吴鸿程《智能船舶的发展研究》【J】.中国会议论文.2017-07-01/2017-12-06
[5].杨立波,王旺,邓爱民.《海事巡逻船型船及性能指标研究》【J】.《船海工程》 2013(2)
[6].赵福波,谢新连,李猛.《海事巡逻船优化选型数学建模》【J】.中国航海20 16(1)
③ 船舶电站自动化的基本功能包括哪些
船舶电站自动化基本功能包括:
船舶电气设备及系统。
船舶电站自动化是实现机舱自动化、 进而实现无人值班机舱的必要条件。
船舶电站自动化系统也称作船舶电力自动管理系统。
④ 急需知道些关于船舶方面的知识
一艘营运的船舶必须安装有各种各样的设备。通过这些设备的应用来完成船舶的航行、靠离泊、装卸货物等生产作业,并保证船舶和人员的安全。船舶的主要设备有动力设备、操纵设备、装卸设备和安全设备等。 船舶动力设备 船舶必须配置一整套符合规范要求的动力装置和辅助设备后,才能在水上航行。这些动力装置包括有船舶主动力装置、辅助动力装置、蒸汽锅炉、制冷和空调装置、压缩空气装置、船用泵和管路系统、造水装置和自动化系统等。这此机电动力设备主要集中于机舱,专门管理这些设备的技术部门是轮机部。
1、主动力装置 船舶主动力装置又称“主机”,它是船舶的心脏,是船舶动力设备中最重要的部分,主要包括:
(1)船舶主机
能够产生船舶推进动力的发动机的一种俗称,包括为主机服务的各种泵和换热器、管系等。目前商船的主机是以船舶柴油机为主,其次是汽轮机。
(2)传动装置
把主机的功率传递给推进器的设备,除了传递动力,同时还可起减速、减震作用,小船还可利用传动设备来改换推进器的旋转方向。传动设备因主机型式不同而略有差异,总的来说由减速器、离合器、偶合器、联轴器、推力轴承和船舶轴等组成。
(3)轴系和推进器
船舶推进器中以螺旋桨应用最为广泛,大多采用固定螺距或可调螺距的螺旋桨推进器;船舶轴系是将主机发出的功率传递给螺旋桨的装置。船舶主机通过传动装置和轴系带动螺旋桨旋转产生推力,克服船体阻力使船舶前进或后退。
2、辅助动力装置
船舶辅助动力装置又称“辅机”,是指船上的发电机,它为船舶在正常情况和应急情况提供电能。由发动机组、配电盘等机电设备构成了船舶电站。
(1)发电机组
原动力主要是由柴油机提供,基于船舶安全可靠和维护管理简便的考虑,大型的船舶配置有不少于两台同一型号的柴油发电机,根据需要可多部同时发电。
为了节能,航行中,有的船舶可利用主机的传动轴来带动发电机发电(轴带发电机)或利用主排出气的余热产生低压蒸汽来推动汽轮发电机组发电等。
(2)配电盘
它进行电的分配、控制、输送、变压、变流以保证各电力拖动设备及全船生活、照明、信号及通讯等的需要。
3、蒸汽锅炉
以柴油机为主机的船上,都需要设有蒸汽锅炉,它由辅助燃油炉和废气锅炉以及为其配套服务的管系、设备所组成。辅助燃油锅炉是供应船上上些辅助性蒸汽的需要,如加热燃油和滑油、暖气、生活用水、厨房、开水等,并满足一些辅机用蒸汽的需要。为节能,航行中废气锅炉利用柴油机排气中的余热来产生蒸汽,在停泊时只使用辅助燃油锅炉。
4、制冷和空调装置
船舶安装制冷装置的是冷藏运输货物、冷藏一定数量的食品以及改善船员和旅客的生活工作条件等。空气调节装置的任务在于保持舱室中具有适于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气候条件,它包括夏季降温、除湿,冬季加热、加湿以及一年四季的通风换气工作。其主要设备有制冷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空调器及其自动化控制元件等。
5、压缩空气装置
一般船上配置有多台空气压缩机和多个压缩空气瓶,以供应并存全船所需的压缩空气,如用压缩空气启动主、辅柴油机;主机换向;为气笛、甲板气动机械等设备提供气源。其主要设备有空气压缩机、贮气瓶、管系及安全、控制元件等。
6、船用泵和管路系统
船上为了泵送海水、淡水、燃油、润滑油等液体,需要一定数量和不同类型的泵。一般在机舱中就必需设置舱底水泵、燃油和滑油输送泵、锅炉给水泵、冷却水泵、压载水泵、卫生水泵等主要的油泵和水泵。与泵相连接,船上设置了各种用途的管路,按用途不同可分为:
(1)动力系统
为主、辅机安全持续运转服务的管系。有燃油、润滑油、海水淡水、蒸汽、压缩空气等管系。
(2)船舶系统
为船舶航行、船舶安全及人员生活服务的管系。如压载、舱底水、消防、卫生、通风(空调)以及生活用水等管系。
7、造水装置
造水装置又称造水机,是在真空状态下对海水进行加热产生蒸汽,然后将蒸汽凝结成淡水的设备。
8、自动化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在船上的广泛的应用,机舱控制系统越来越先进,船舶动力装置的远距离操纵与集中控制,大大改善了船员的工作条件,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维护修理工作量。对机舱的主、辅机及其它机械设备进行遥控、自动调节、监测、报警等设备所组成的自动化系统,是现代船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船舶操纵设备
船舶操纵设备包括锚设备、舵设备和泊设备,在航行中、港内操纵或系泊时都要扮演重要的角色,是保证船舶必不可少组成部分。
1、锚设备
船舶要停泊于某一水域,必须抛锚,利用锚抓住水底泥沙的力量,以及锚和链的重量,来克服风和水流等使船舶漂移的外力;锚设备还可以辅助船舶的操纵,如在狭水道掉头、靠离码头、系离浮筒时等辅助操作;船舶发生搁浅事故后,可用锚来稳定船位,或利用锚自力将船舶拉出浅滩。
锚设备主要由锚、锚链、锚链筒、制链器、锚机、锚链管、锚链舱和弃链器等组成。
按用途可分为民用船和军用船。民用船又可分为运输船舶、渔业船舶、工程船舶、海洋开发船舶、拖带船舶、港作船舶、农用船舶、游乐船舶,从船舶设计特征考虑,民用船也可分为运输船舶和作业船舶两类;军用船又可分为战斗舰艇和辅助舰艇。
按航行区域分为极地船舶、远洋船舶、近海船舶、江海直达船舶、内河船舶和港湾船舶。
按航行状态分为排水量船、滑行艇、水翼艇、气垫船、小水线面船、冲翼艇。
按动力装置分为蒸气动力船、内燃机动力船、核动力船、电力推进船等。
按推进形式分为螺旋桨船、平旋推进器船、喷水推进船、明轮船等。按船体材料分为钢质船、铁质船、木质船、玻璃钢船、铝质船、钢丝网水泥船、混合结构船等。
此外,还可按上层建筑、船体结构型式、船体线型等分类。
在诸多船舶中,最常见的是钢质船、内燃机动力船、螺旋桨推进船等。
⑤ 自动化技术在船舶工程中的应用
1. 机舱自动化发展历史及现状
舰艇装备武器、观导、通信系统的自动化、电子程控化是衡量舰艇现代化程度的主要尺度,而机舱自动化是当代舰船共同研发的课题。然而,由于舰船使用任务的差异,受其战术技术要求或和技术经济指标的制约,在船舶自动化设计上也会有不同的定位和取向。
舰艇机舱自动化设置的目的在于避免和防止船员判断和操作失当,贻误战机,其次为减轻船员大量重复体力消耗,进而提高其战斗力和生命力。民用船舶机舱自动化除安全可靠因素外,尤以追求船舶运行的经济性为目的。
从本世纪50年代机电设备单元(或单机)自动化在舰船上大量采用,1961年日本建成“金华山丸”号,实现机舱集中控制和驾驶室遥控主机,成为世界上第一艘自动化船。60年代中期发展无人值班机舱,出现了第二代自动化船,如1964年日本为丹麦建造的“赛灵月”号(SELEM DAM)65型油船。该船除了机舱集中控制和驾驶室遥控主机外,还有火灾探测及自动灭火装置。在机舱、驾驶室和船员居住区之间设有通信和报警装置。其后,各国船级社陆续出台了满足不同程度自动化分级的一人或无人值班机舱船舶的技术标准,从而使舰船机舱自动化纳入规范化。
2. 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历史与发展
船舶电站是船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电站自动化是船舶自动化的主要内容之一。电站运行的可靠性、经济性及自动化程度对保证船舶安全、经济航行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船舶向大型化和多功能化发展,对船舶电站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船舶电站在近几十年中有了很大的发展,其发展的突出标志是自动化。
国外船舶自动化一开始大多是从电气部分着手,从最原始的手动本地操纵进化成手动遥控操纵,再进一步发展成半自动控制,最后发展到目前的最高水平的电站全自动控制的无人值班机舱。早在60年代初期,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就有电站单元自动化装置,如:英国的MMF自并车装置,日本的XET自动并车装置和XPT自动负荷分配装置。到70年代中后期,人们在单元自动化装置的基础上,把它们系统地组合成成套电站自动化设备,系统可在集控室进行集中控制,如:“里言斯顿”号船上的SEPA电站自动化控制系统,日本“星光”号船上电站自动化系统。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和推广应用,在80年代初期国外研制成功了微型计算机单机控制系统,如:用在我国“德大”轮上的日本大发公司配套的电站自动化控制系统,广州远洋公司15000吨上使用的丹麦SEMCO公司的APM电动自动化系统。到80年代中后期,随着微机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国外众多国家相继开发研制多微机分布式网络型自动化控制系统,如:西门子、AEG等国际著名的大公司近期的产品,是目前国际上最新技术产品。
我国在船舶电站自动化方面起步较晚,而且计算机技术发展和应用落后于国际水平。因此,在电站自动化技术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前儿年,国内研制生产并投入使用的电站自动化产品,在技术上大都相当于国外六七十年代的产品,是分立元件单元化控制装置,在测量、控制精度及性能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均不太理想。近几年,也有不少单微机电站自动化系统,但由于其存在着一旦微机出现故障则整个电站自动化功能将全部失效等这一系统性先天不足问题,因此这一产品的推广应用也受到限制。随着船舶向大型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对船舶电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一个高可靠性、功能齐全的网络型多微机分布式电站自动化控制系统将是未来船舶电站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3. 主机遥控系统的历史与发展概况
舰船机舱主机遥控系统是舰船机舱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世纪60年代以前的几十年里,船舶机舱里只有个别的或局部的机组、系统采用自动化技术,从局部自动到全面自动化经历了一段较长的岁月。随着自动化装置的设计、制造和管理各方面的日趋成熟,单项和局部的自动化逐渐增多。1961年1月,日本建成世界上第一艘具有机舱集中监视报警和主机遥控装置的8000吨级“金华山丸”货船,只需一人值班,船员人数减少至37人。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此后,机舱集中监视报警和主机遥控系统得以了迅速发展。70年代中期起,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微机随即被用到船上。80年代微机迅猛发展,集成度不断提高,中央处理单元由4位、8位发展到16、32位以上。使微机在机舱集中监视报警和主机遥控系统中的应用得以迅速发展。
我国在70年代后期,紧跟世界轮机自动化发展步伐。1978年,万吨级货船“长顺”轮使用了自行设计制造的主机遥控系统。1990年诞生了我国第一套完整的网络型微机控制主机遥控系统(CY880型)。该系统成功地安装于我海军某综合补给船上。
⑥ 船舶同步发电机设有哪些保护分别通过什么电气设备来实现
对船舶同步发电机的保护主要有:外短路保护、过电流保护、缺相保护、失压保护等,这些保护都是通过作为发电机主开关的断路器实现的。当检测到这些故障后,信号机构作用在断路器的四连杆机构称为脱扣器上,使断路器跳闸,切断发电机与外部负载的电气连接,从而保护发电机不被损坏。
由于发电机组组成的船舶电站还设有分级卸载装置,当过载发生时能自动卸掉次要负载,它其实也是对发电机的过载保护。并联运行时的有功、无功自动分配装置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避免发电机过载的措施。
除此之外,与发电机有关的保护还有绝缘监测装置和自动并车装置等。船舶电力系统是三相对地绝缘系统,当发生某点绝缘低下时绝缘监测装置能自动发出报警,提醒电气人员及时维修,避免其他点再发生绝缘低下而造成短路。自动并车装置在发电机并车时能够自动检测发电机的电压、相位、频率是否满足并联运行条件,避免并车时对发电机的冲击,其实也是对发电机的一种保护。
⑦ 在船舶电气设备中有哪些重要设备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船舶工业发展迅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了电气设备自动化水平及整体性能,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自主创新,设备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标准。本文简要分析了船舶电气设备自动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关键词:船舶电气 自动化 发展趋势0机械与工艺实践研究表明,在船舶中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可以促使航运经济效益得到提升,航运安全得到保证,劳动环境及劳动生产率等得到提升与改善。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之后,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我国船舶工业电气设备自动化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更加紧密的结合机电设备,船舶机电合一目的得到实现。一、船舶电气设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一)广泛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现阶段,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日趋成熟,也开始将计算机技术广泛运用到船舶电气自动化控制领域中。研究我国船舶电气自动化发现,基本上能够全局实现计算机自动化控制驾驶室、机舱以及货物装卸等诸多方面。(二)船舶自动化体系结构和功能研究发现,船舶综合自动化技术将多种系统综合起来,包括机舱自动化、航行控制自动化、机械操作自动化、货物装载自动化等方面,从结构组成角度来讲,则可以划分为工作母站、分控制系统及工作分站;通常情况下,在机舱总控制室设置一个工作母站,在驾驶室设置另一个,两个工作母站互相独立运行,单独操作及同时操作都可以满足。船舶类型及自动化程度的不同,也有差异化的分控制系统,一般来讲,包括自动导航系统、冷藏集装箱控制系统、泵阀控制系统等方面。(三)信息交互将先进的信号传输技术配备于工作母站及所有分控制系统中,构建一个系统完善的综合信息交互网络,将一定数量的工作分站嵌入到网络内部,从而有效监测与操控各个设备。同时,所有的工作分站又分别发挥控制窗口的作用,联网于上位船舶对外通讯设施,船舶之间与船案之间的信息交互借助于数据传输及电子邮件的方式实现,促使船舶能够更加安全可靠的航行,设备更加稳定高效的运行。二、船舶电气自动化应用关键技术在船舶控制领域中应用自动化技术,主要是通过若干个关键自动化技术所体现的,首先是在轴带发电机及电力推进系统中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其次是在主机控制系统中应用可编程控制器,且将人工神经网络故障诊断系统运用了过来。(一)电力电子技术在船舶电气自动化控制中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可以从轴带发电机及电力推进两个方面来理解。船舶运行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节能设施为轴带发电,通过主机主轴驱动作用,同步运转轴带发电机及主机,结合主机运行及海洋状况控制轴带发电机。可以用直流传动及交流传动来划分电力推进模式,科学技术的革新,交流推进技术逐步取代了直流推进,无换向交流电动机推进装置最为广泛运用。(二)自动监测报警系统在船舶自动化进程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为机舱自动检测报警系统,通过应用本系统,轮机值班员不需要巡回检测船舶主要设备的运行情况,且能够自动报警和记录打印;一般可以划分为计算机检测控制系统与常规仪表检测两个类型,从技术、功能角度来讲,计算机检测技术比传统仪表检测具有较大的优势,特别是应用了 DCS原理及人工智能,更加体现了计算机检测优势。(三)PLC技术现阶段,逐渐兴起了 PLC急速,其具有一系列优势,如逻辑运算能力较强、编程模式难度较小以及结构比较的简洁等,被广泛运用到工业领域,也应用到船舶自动化控制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运用于船舶中的 PLC技术,对其环境适应性有较高要求,需要能够适应恶劣的海洋状况,抗震、防潮功能等较为优越;操作维护起来比较简单,目前,电站自动化控制、起货机变速控制等运用到船舶自动化系统中,且具有不错的效果。三、船舶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发展趋势(一)监控综合化研究发现,现阶段船舶电气设备的通用化、模块化以及系列化目标已经实现,具体实践中,可以灵活组态,借助于触摸屏及控制屏幕的控制按钮,可以有效完成船舶的大量控制功能;这些基础技术,促进了系统监控综合化的实现。此外,因为有着不同的需求、先进程度以及性能水平等,在未来发展中,综合监控系统必然会取代单机单独控制系统,通过运用综合监控模式,多重冗余系统能够成功构建,促使系统、船舶的可靠稳定性得到提升。(二)系统网络化现阶段,在船舶自动化控制领域中,已经开始广泛运用数字化技术及现场总线技术,且不断成熟与提升,未来船舶发展将会采用集成化及网络化程度更高的现场总线技术,本技术能够促使控制系统与现场模块的双向信息交互有效实现。一般情况下,会将双层网络运用过来,分别为信息采集传输网络和控制信号传输网络,双冗余设计控制网络,促使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得到保证。同时,为了分散误差与危险,会用若干个子网来划分系统,这些子网之间有密切关系,但是却互相独立,借助于网络互联技术,有效联接这些子网;如果有故障出现于一个子系统中,不会对其他子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连锁反应问题不会出现。在信息采集控制角度,各个子系统具有密切联系,促使总系统的高效性与全局性得到增强,同时,将设备网络冗余设计运用到系统中,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系统的性能与生命力。而应用的 HMI,因为具有图像展示及控制功能,可以促使系统的人性化、便捷化程度得到增强,数字化自动化技术逐步取代传统繁琐的人工操作,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此外,电气自动化的发展与革新,研发利用了新一代大功率半导体电力电子器件,船舶设备的可靠性与节能性将会提升。四、结语综上所述,时代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革新,我国将会进一步发展提升电力自动化控制技术,那么随之发展船舶自动化技术,在提升自动化及智能化程度的基础上,贯彻绿色环保理念,创新我国船舶生产与应用,促使全船智能管理得到实现,保证船舶运行的经济性、安全性与可靠性。
⑧ 桐花400
1.船舶电力系统的概念及特点
答船舶电力系统,是指由一个或几个在统一监视之下运行的船舶电源及与之相连接的船舶电网所组成的 用以向负载供电的整体。
特点:1船舶电站的容量较小,电源为单一电站,一般容量小于2000kw,单机容量小于1000kw。2船舶电站与用电设备之间的距离短,一般不会超过200m,电压小于500v造成它们之间相互影响较大,电压也易于波动。3船舶电器设备工作条件恶劣,1)环境温度高2)相对湿度大3)金属部件易于腐蚀4)工作稳定性差
2.主发电机容量和台数的选择
答 实际决定发电机容量时,对交流发电机特别要注意系统的功率因数,发电机的电压波动特性和负载的变化特性。除此之外,还应根据可靠性和经济性的分析确定还必须遵循下述原则:1发电机及其原动机,在不超过额定值而在额定值附近运行时效率最高2发电机组的容量和台数,应能在任一发电机停止工作时,仍能继续对正常推进运行,船舶安全以及具有冷藏级船舶的冷藏货物所必须的设备供电3发电机组应能在任一发电机或其原动机不工作时其余发电机组仍能供应从瘫船状态启动主推进装置所必须的店里4在交流系统中当一台发电机停止工作时其余的发电机组应有足够的容量,以保证赢最大电动机启动时产生的瞬态电压不会使任何电动机失速或其它电气设备失效5当以柴油机为原动机时在连续运行条件下,希望柴油机额定输入功率有10%左右的余量;同时还要注意到,不应使柴油机明显的运行在低负载状态6主发电机组至少应两台 从便于维护,保养和管理出发,最好选用同类型的发电机组。
3.船舶电站自动化的功能
1自动启动任一台发电机组2自动准同步并车3自动恒频及有功功率自动分配4欲使一台解列时,自动装置应将其负载自动转移至运行发电机后,才接受跳闸指令,实现自动解列5自动恒压及无功功率自动分配6有自动分级卸装置及按程序启动装置7集控室中有监视仪表,信号指示灯,报警设备和人工控制按钮,转换开关等
4.可能引起跳闸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
原因1负荷太大或电网发生短路,引起过载或短路保护动作而跳闸2发电机主开关误动作而跳闸,即不属于主开关保护功能正常动作的跳闸3调整器失灵,是原动机的油门不能随负荷大小而作相应调节,转速过高或过低,使超速或低速保护装置或欠压保护动作而跳闸4燃油系统绝渗水或燃油管系堵塞,关错燃油阀,使燃油中断等,使原动机停车5装卸货时跳闸,过载而跳闸6并车引起跳闸,应立即使任一台发电机合闸,再重新并车.
措施1遇到跳闸事故,机电主管人员应迅速奔赴机舱现场,
一方面立即启动备用机组,另一方面同时观察配电板上电压表及频率表2如备用机组启动建立电压后,合不上闸,说明负载有短路可能应先关掉所有负载再逐一送电,可把短路负载筛选出来,再进行检修
5.柴油机调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柴油机转速为额定转速的发电机频率为额定频率,对外输出一定有功功率,此有功功率对应一定柴油机开度,此时整个电力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如果发电机输出的有功功率突然减少,由于柴油机的机械功率此时大雨世纪有功功率,柴油机加速,电网频率上升,此时主轴带动转轴5-加速,飞铁在离心力作用下向外张开,将滑套向上推动,通过杠杆使油门杆向下移动,而减小油门开度,减小机械功率输出,组织柴油机转速仅一笔上升,当滑套向上推动是,压缩弹簧,同时也使弹簧的饭作用力增加,飞铁的离心力自弹簧压力重新平衡是,则滑快处于某以新的平衡位置。而对应了柴油机一定油门开度和喷油量,使柴油机在一个线转速下运行,反之,如果发电机有功功率突然增加,油门开度将增加。加大喷油量,以阻止转速进一步下降,如果要改变给定值的大小时,可通过手轮来改变弹簧予学力,弹簧越向下压涑时,通过滑套作用使油门开度增加。可增加有功功率输出或电网频率,反之可减少功率和电网频率。
6、 DW98欠压保护; DW98欠压保护回路有VD15、C5、R19、R20组成信号提取回路,V5、VD17、C6、C7组成触发脉冲发生回路,油SCR控制脱扣线圈,完成保护动作。 当发电机工作于正常电压时。电压Uuw经TV1降压—VD15、C5滤波—R19、R20分压—R20电压使WG4击穿—V5饱和和导通延时电容C6短路—VD17不导通,不输出欠压保护信号—发电机电压经变压、整流后时S供电,方向S2—S1,欠压保护特大短路瞬时,短路短延时,过载长延时分别通过VD17、VD18、VD19起动,就会使触发器发出脉冲,使SCR导通,当发电机低于欠压保护起动让R20上电压不足以使WG4击穿—V5截止—电源对R22、R23、C6、C7进行并联充电—充电结束,延时完毕—通过出口电路发出欠压保护信号—触发器发出脉冲—SCR导通—使74V电源通过SCR给S加上一个方向的电压—磁电压与84V电源相互抵消—S失压,开关跳闸。
7、 过载保护动作值的整定? (1)过载小于10%Ie,可设以延时继电器控制的音响的报警装置,它可整定在小于发电机额定电流的1.1倍,经小雨15min的延时发出警报。(2)过载在10%~15%Ie之间,经小于2min的延时自动开关应分断,建议整定在125%~135%延时15s~30s,(3)过电流大于50%Ie,但小于发电机的稳定短路电流,经与系统选择性保护协调的短站延时后自动开关应断开,整定电流在200%~300%Ie延时0.2~0.4s。(4)有3台及3台以下发电机并联运行,还应设有短路瞬时脱口器,并应整定在稍大于其所保护发电机的最大短路电流时,瞬时分断。
8、 同步发电机的并车原理
1、 各发电机的相序一致
2、 各发电机的电压大小应相等
3、 各发电机的相位应该一致
4、 各发电机的频率应该一致
(1) 如果待并发电机的频率、相位、电压三个条件均已满足运行发电机的要求,只有相序不满足,是不能并联的
若相序接错,会造成严重的短路事故,测量相序时。若三相相同,各机间三相的对应电压为0,说明相序正确。若产生400V电压,用电压表V可测出Uac2与Uca2的电压,若均为400V,而Ubb2的电压为0,说明B极性对AC两相接反。
(2) 如果待并机的相序、频率、相位均满足要求,只有待并机的三相电压值与电网电压值不相等因为两台发电机存在电压差,在合上主开关ACB2时,在ACB2两端产生差值U=U2-U1并且产生环流Iph,Iph滞后U均为90°,Iph对两台发电机产生均压作用。对G2的端电压有所下降,而使G1的端电压有所上升,最终使两台发电机运行在同一电压U上,在并车操作中,电压差不能超过10%。
(3) 若果待并发电机的相序、频率、电压均满足电网的要求,只有待并机的三相相位与电网不同设S0=S10-S20>0。
由于初相位不同合闸瞬间ACB2的动静触头之间仍存在电压差U=U2-U1,其大小为U=2Usin(f/2),进而产生平衡电流Iph,相位差不得超过150°
(4) 如果待并发电机的相序、电压、相位均满足电网的要求,只有待并机的频率与电网不相等。合闸瞬间,两发电机电压向量重合,但由于f1<f2,经过t后,U2将超前U1一个角度,同样将产生电压差U进而产生平衡电流Iph,应保证频率在+-0.5Hz以内。
9、相序测定:
装置由两只相同的电阻RbRc和一只电容组成三相星形不对称负载电路,由于电容的移相作用,使电路中性点位移,指示灯将显示不同明暗程度,以表示接入岸电相序是否一致。
(1) 求电容C两端的开路电压Uad,因两灯电阻Rb=Rc,Ubd=Udc=1/2Ubc,得开路电压如图所示
(2) 画出等效发电机电路,此时由C断处看去,RbRc并联,等效电阻Rd=1/2Rb,
(3) 电容C支路电流Ia,阻抗Z=1/2Rb-j/wc,故电流Ia超前电压Uda
(4) 找出负载中性点O1,由于Uda=Uod+Uao,Uao、Udo相差90°,Uoa滞后Ia90°,Udo与Ia同相,找出O点如图所示
(5) 两灯上电压,Ubo=BO Uco=CO
结论:当正序是,Ubo>Uco 故B灯较亮,C灯较暗;当负序时,B灯上的电压加在C灯上,故C灯较亮,B灯较暗。此时,应使用转换开关使其相序转换为正序
⑨ 船舶自动化机舱的设备组成与作用
主要有柴油主机,辅机,舵机,海水淡化器,锅炉,压缩机等等。主机是带动螺旋桨前进的机器,也是机舱中最重要的机器,辅机是负责船上的电器等等,船上是有很多辅机的,压缩机是用于船上的冷库制冷用的,还有空调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