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自动控制原理 校正的题
1、采用串联校正往往同时需要引入附加放大器,以提高增益并起隔离作用。 2、对于并联校正,信号总是从功率较高的点传输到功率较低的点,无须引入附加放大器,所需元件数目常比串联校正为少。在控制系统设计中采用哪种校正,常取决于校正要求、信号性质、系统各点功率、可选用的元件和经济性等因素。
『贰』 有源校正装置和无源校正装置各有什么特点
功率因数
校正【PFC】电路分有源和无源两种:
有源电路
的优点是
电能利用率
更高一些,重量更轻:缺点是制造技术和成本很高,故障率相对较高一些。无源的优点是电路比较简单可靠性高故障率低,缺点是效率比较低重量大且消耗的有色金属较多。
『叁』 自动控制原理系统校正
1、G(s)=K(s/3+1)/[s^2(S/2+1)(s/6+1)]
2 G(s)=K(s/7.343+1)/[s^2(S/2+1)(s/6+1)(s/4.2343+1)]
3 G(s)=K(s/3+1)(s/3.456567)/[s^2(S/2+1)(s/6+1)(s/4.2343+1)]
『肆』 自动控制原理中,无源校正和有源校正各有什么优点微积分校正的特点是什么
无源校正网络:阻容元件。
优点:校正元件的特性比较稳定。
缺点:由于输内出阻抗较高容而输入阻抗较低,要另加放大器并进行隔离,没有放大增益,只有衰减。
有源校正网络:阻容电路+线性集成运算放大器。
优点:带有放大器,增益可调,使用方便灵活。
缺点:特性容易漂移。
『伍』 自动控制原理中,无源校正和有源校正各有什么优点
无源校正网络:阻容元件
优点:校正元件的特性比较稳定。
缺点:由于输出阻抗较高而输入阻抗较低,要另加放大器并进行隔离,没有放大增益,只有衰减。
有源校正网络:阻容电路+线性集成运算放大器
优点:带有放大器,增益可调,使用方便灵活。
缺点:特性容易漂移。
『陆』 自动控制原理 超前校正
书上有很多类似的例题,我已经考过一年了,基本忘得差不多了,不过我感觉这个题不难的。好好看看
『柒』 自动控制原理中如何选用校正装置的类型
1、采用串联校正往往同时需要引入附加放大器,以提高增益并起隔离作用。
2、对于并联校正,版信号总是从功率权较高的点传输到功率较低的点,无须引入附加放大器,所需元件数目常比串联校正为少。在控制系统设计中采用哪种校正,常取决于校正要求、信号性质、系统各点功率、可选用的元件和经济性等因素。
『捌』 自动控制原理 系统校正
楼主你好,对于Bode图中截止频率的求法我们广泛使用的是“分段线性法”,即按转折频率为转折点,之前和之后分别忽略Tw和1项,这样就将如你所述的复杂的根式方程转化为了纯开方的方程。
事实上,我们用分段线性法求出的截止频率,就是Bode图幅频特性与实轴的交点,因为Bode图我们用的本身就是“渐近线”,即分段折线,这本来就是一种近似。我记得书上讲,这种分段近似造成的误差不超过3dB,在工程允许的范围内。
对分段线性法:
高阶的系统求截止频率时,我们使用分段线性法,即对于环节(Ts+1)
虽然其模值=√((wT)^2+1),但在w<1/T时,1起主导作用,认为其模值近似为1
而在w>1/T时,w起主导作用,认为其模值近似为wT
具体到你所举的例子,前一个中,从图上看截止频率在5~100之间,所以只有纯积分和5这个环节有效(其他的在低频段近似为1)。
而对后一个,则是特殊的情况,即转折频率恰好为截止频率,这个是不易观察的,但从w0=K^(1/V),如果W0=w转折(第一个转折点),那么是容易判别的。
更一般的,我们不会先画出Bode图,估计转折频率在哪段,再列方程。而是根据各个转折频率将w轴分段,在每个段内列不同的方程,如果求出来的解不在这段内,那么解是无效的,总而言之,就是对每一段都假设截止频率在该段内,然后找出正确的一个。
其他详细的内容,你可以参考我下面列出的参考资料
『玖』 自动控制原理,系统的校正与综合
校正后系统截止频率处,幅值为0,该值是校正装置在校正后系统截止频率下的幅值与待校正系统在该频率下的幅值的叠加。这个公式就是根据这个得出的,其中20lgb就是校正装置的幅值。把公式改成和的形式好理解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