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
.
(2)由图知,小车通过全过程走的路程s
1=120cm=1.2m,所用的时间t
1=5s,
v
AC=
=
=0.24m/s;
走s
2的路程用的时间t
2=3s,s
2=
s
1=
×120cm=60cm=0.6m,
v
AB=
=
=0.2m/s;
故答案为:(1)v=
;(2)0.24;0.2.
B.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
(1)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平均速度公式,即:v=
.
(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较小,其目的是便于测量时间.
(3)小车在斜面上受力不平衡,做变速直线运动.
(4)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所测运动时间t偏小,路程s是准确的,
由v=
可知,所测平均速度偏大;小车在斜面上,受力不平衡,做变速直线运动.
(5)由图示可知,s
1=120cm,s
2是全程的一半,则s
2=
=
=60cm,
下半段路程s=s
1-s
2=120cm-60cm=60cm=0.6m,由图示秒表可知,
下半段的运动时间t=5s-3s=2s,平均速度v
BC=
=
=0.3m/s.
(6)在测量过程中,发现下落时间较难测出,可采用的措施是较小斜面的倾角.
故答案为:(1)v=
;(2)便于测量时间;(3)使小车做变速运动;
(4)大;变速;(5)0.3;(6)减小斜面倾角.
C.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
(1)公式V= 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 (3)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由公式v= 知,平均速度会偏大; (4)由图知:AB段的距离是s 1 =4.0dm=40cm,所用时间为t 1 =2s, 所以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v 1 = = =20cm/s=0.2m/s; BC段的距离是s 2 =5.0dm=50cm,所用时间为s 2 =1s, 所以BC段的平均速度为v 2 = = =50cm/s=0.5m/s; 整个过程中,s=9.0dm=90cm,t=3s, 所以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v= = =30cm/s=0.3m/s. 故答案为:(1)v= ;(2)小;(3)大;(4)0.2;0.5;0.3. |
D. 传感器测量运动方向 爬坡车 智能小车
在历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多次出现了集光、机、电于一体的简易智能小车题目。笔者通过论证、比较、实验之后,制作出了简易小车的寻迹电路系统。整个系统基于普通玩具小车的机械结构,并利用了小车的底盘、前后轮电机及其自动复原装置,能够平稳跟踪路面黑色轨迹运行。
总体方案
整个电路系统分为检测、控制、驱动三个模块。首先利用光电对管对路面信号进行检测,经过比较器处理之后,送给软件控制模块进行实时控制,输出相应的信号给驱动芯片驱动电机转动,从而控制整个小车的运动。系统方案方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智能小车寻迹系统框图
传感检测单元
小车循迹原理
该智能小车在画有黑线的白纸 “路面”上行驶,由于黑线和白纸对光线的反射系数不同,可根据接收到的反射光的强弱来判断“道路”—黑线。笔者在该模块中利用了简单、应用也比较普遍的检测方法——红外探测法。
红外探测法,即利用红外线在不同颜色的物理表面具有不同的反射性质的特点。在小车行驶过程中不断地向地面发射红外光,当红外光遇到白色地面时发生漫发射,反射光被装在小车上的接收管接收;如果遇到黑线则红外光被吸收,则小车上的接收管接收不到信号。
传感器的选择
市场上用于红外探测法的器件较多,可以利用反射式传感器外接简单电路自制探头,也可以使用结构简单、工作性能可靠的集成式红外探头。ST系列集成红外探头价格便宜、体积小、使用方便、性能可靠、用途广泛,所以该系统中最终选择了ST168反射传感器作为红外光的发射和接收器件,其内部结构和外接电路均较为简单,如图2所示:
图2 ST168检测电路
ST168采用高发射功率红外光、电二极管和高灵敏光电晶体管组成,采用非接触式检测方式。ST168的检测距离很小,一般为8~15毫米,因为8毫米以下是它的检测盲区,而大于15毫米则很容易受干扰。笔者经过多次测试、比较,发现把传感器安装在距离检测物表面10毫米时,检测效果最好。
R1限制发射二极管的电流,发射管的电流和发射功率成正比,但受其极限输入正向电流50mA的影响,用R1=150的电阻作为限流电阻,Vcc=5V作为电源电压,测试发现发射功率完全能满足检测需要;可变电阻R2可限制接收电路的电流,一方面保护接收红外管;另一方面可调节检测电路的灵敏度。因为传感器输出端得到的是模拟电压信号,所以在输出端增加了比较器,先将ST168输出电压与2.5V进行比较,再送给单片机处理和控制。
传感器的安装
正确选择检测方法和传感器件是决定循迹效果的重要因素,而且正确的器件安装方法也是循迹电路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简单、方便、可靠等角度出发,同时在底盘装设4个红外探测头,进行两级方向纠正控制,将大大提高其循迹的可靠性,具体位置分布如图3所示。
图3 红外探头的分布图
图中循迹传感器全部在一条直线上。其中X1与Y1为第一级方向控制传感器,X2与Y2为第二级方向控制传感器,并且黑线同一边的两个传感器之间的宽度不得大于黑线的宽度。小车前进时,始终保持(如图3中所示的行走轨迹黑线)在X1和Y1这两个第一级传感器之间,当小车偏离黑线时,第一级传感器就能检测到黑线,把检测的信号送给小车的处理、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发出信号对小车轨迹予以纠正。第二级方向探测器实际是第一级的后备保护,它的存在是考虑到小车由于惯性过大会依旧偏离轨道,再次对小车的运动进行纠正,从而提高了小车循迹的可靠性。
软件控制单元
单片机选型及程序流程
此部分是整个小车运行的核心部件,起着控制小车所有运行状态的作用。控制方法有很多,大部分都采用单片机控制。由于51单片机具有价格低廉是使用简单的特点,这里选择了ATMEL公司的AT89S51作为控制核心部件,其程序控制方框图如图4所示。
图4 系统的程序流程图
小车进入循迹模式后,即开始不停地扫描与探测器连接的单片机I/O口,一旦检测到某个I/O口有信号变化,程序就进入判断程序,把相应的信号发送给电动机从而纠正小车的状态。
车速的控制
车速调节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用步进电机代替小车上原有的直流电机;二是在原有直流电机的基础上,采用PWM调速法进行调速。考虑到机械装置不便于修改等因素,这里选择后者,利用单片机输出端输出高电平的脉宽及其占空比的大小来控制电机的转速,从而控制小车的速度。经过多次试验,最终确定合适的脉宽和占空比,基本能保证小车在所需要的速度范围内平稳前行。
电机驱动单元
从单片机输出的信号功率很弱,即使在没有其它外在负载时也无法带动电机,所以在实际电路中我们加入了电机驱动芯片提高输入电机信号的功率,从而能够根据需要控制电机转动。根据驱动功率大小以及连接电路的简化要求选择L298N,其外形、管脚分布如图5所示。
图5 L298N管脚分布图
从图中可以知道,一块L298N芯片能够驱动两个电机转动,它的使能端可以外接高低电平,也可以利用单片机进行软件控制,极大地满足各种复杂电路需要。另外,L298N的驱动功率较大,能够根据输入电压的大小输出不同的电压和功率,解决了负载能力不够这个问题。
结语
此方案选择的器件比较简单,实际中也很容易实现。经过多次测试,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弧度范围内,小车能够沿着黑线轨迹行进,达到了预期目标。不足之处,由于小车采用直流电机,其速度控制不够精确和稳定,不能实现急转和大弧度的拐弯。
参考文献:
1. 赵家贵、付小美、董平,新编传感器电路设计手册,中国计量出版社,2002
2. 李华等,MCS-51系列单片机实用接口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3. 王晓明,电动机的单片机控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
E.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
(抄1)V=S/t;(2)刻度尺;(3)较小;便于时间的测量;(4)0.3m/s.
F.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
(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计算公式为v= .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 (3)由图示:S AB=100.0cm-60.0cm=40.0cm,S BC=60.0cm-10.0cm=50.0cm,t AB=2s,t BC=1s. AB段的速度v AB= = =20cm/s=0.2m/s, BC段的平均速度v BC= = =50cm/s=0.5m/s. (4)根据计算结果可知,v BC>v AB,所以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快,小车在做加速运动. 故答案为:(1)v= ;(2)小;(3)40.0;1;0.2;0.5;(4)大;加速.
G.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 mm)的斜面顶
(1)v=s/t (2)小(3)S AB =40.0cm, t BC =1s, V AB =0.2m/s, V BC =0.5m/s (4)大变速直线(5)大
H.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
(1)公式v= 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 (3)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计时晚,即所计的时间偏小,用公式v= 算出的速度偏大. (4)由图可知,S AC=10cm,S BC=5cm,t AC=3s,t BC=1s. AC段的速度V AC= = =3.33cm/s,BC段的平均速度V BC= = =5cm/s;故V AC<V BC. 故答案为:(1)v= ;(2)小;(3)大;(3)小于.
I. 如图是一种测量小汽车油箱内油量装置的原理图.
(1)根据P=F/S得P=1.2×106Pa (2)m=ρv=0.71×103㎏/m3× 2×10-2m3=14.2kg G总=mg=(14.2kg+5.8kg) ×10N/kg=200N 查表知:电阻为200Ω电源电压为6V故由欧姆定律得: I=U/R=6V/200Ω=0.03A 我也在做这个东西,主要还是公式运算吧,看清题意,
J. 求一份无碳小车设计方案(绕S走的)越详细越好,非常感谢
方案目录 一:任务和要求 ………………………………………………………2 1.1 命题要求部分 ………………………………………………2 1.2 自我发挥部分 ………………………………………………3 二:方案设计及论证 …………………………………………………4 2.1 转向轮及轨道设计 …………………………………………4 2.2 动力系统设计 ………………………………………………7 2.3 小车整体及外观设计 ………………………………………8 2.4 最终方案 ……………………………………………………8 三: 材料及成本分析 ………………………………………………9 3.1 小车整体材料种类 …………………………………………9 3.2 小车各部位材料选择 ………………………………………9 3.3 小车整体成本分析 …………………………………………9 四:方案总结 ………………………………………………………10
一:任务和要求 1.1命题要求部分 命题主题:“无碳小车” 竞赛命题要求: ①小车要求采用三轮结构(1个转向轮,2个驱动轮),具体结构造型以及材料选用均由参赛者自主设计完成。要求满足:①小车上面要装载一件外形尺寸为¢60×20 mm的实心圆柱型钢制质量块作为载荷,其质量应不小于750克;在小车行走过程中,载荷不允许掉落。②转向轮最大外径应不小于¢30mm。 ②给定重力势能为5焦耳(取g=10m/s2),竞赛时统一用质 量为1Kg的重块(¢50×65 mm,普通碳钢)铅垂下降来获得, 落差500±2mm,重块落下后,须被小车承载并同小车一起运动, 不允许掉落。小车前行过程中完成的所有动作所需的能量均由此 能量转换获得,不可使用任何其他的能量形式。 ③障碍物放置要求:每间隔1米,放置一个直径20mm、高200mm的弹性障碍圆棒。 小车结构示意图:
小车运动轨迹示意图:
第二阶段附加要求: 参赛队,需取下小车原有的转向轮,重新制作小车的转向轮。转向轮的制作采用根据原设计图纸和竞赛组委会的指定要求,经计算机三维造型后,使用快速成型机制作、车床加工及钳工方法完成,最终完成小车转向轮的组装和调试,总加工时间为4小时左右。 成绩评定: 根据综合工程管理方案、设计方案、加工工艺方案、成本 分析方案、小车徽标设计、转向轮加工成本及质量(是否符合 图纸要求)、现场加工质量、小车前行距离及答辩成绩等得分, 经加权公式计算最终得分
1.2自我发挥部分 1)小车的前轮(即转向轮)设计。单向偏转或实现双向偏转及其转向角度的确定。 2)小车的运行轨道的设计。根据转向方案,设计出小车路程最少且位移量最大、符合命题要求的预算轨道。并确定小车的初始释放位置。 3)小车的能量转换方式。综合考虑到转换与行驶的相对关系,并尽可能的加大能量的利用率。 4)小车的前后轮设计。前轮尽量简洁,且确保自己能够用三维软件自行作出,后轮设计尽量减少与地面的摩擦。 5)小车的外观设计。在不影响小车的正常运行下,尽量减少小车自身的重量,并且要考虑到小车的整体外观。 6)成本分析。 在实现小车能够实现基本运行的情况下,充分考虑选材成本和装饰材料的取舍。
二:方案设计及论证 2.1转向轮及轨道设计 设计主体思路: 利用转向轮中心轴偏转,实现小车转向。 本方案中将分校内比赛方案和后期参考放案两种方案,校内方案目标是实现单向偏转,后期参考方案目标是实现近S形路线。 方案一如图1所示(为轴中心部位的半剖视图),前轮的中轴设计,成一个倾斜的角度。使其能够实现自行的绕一圆弧运动。从而实现绕开障碍物运行。方案二将采用平行连杆实现小车的转向。且以方案二为主要设计思路。 前轮具体设计及轨道方案: 方案一:单向偏转设计及其对应的轨道设计。如图3(前轮剖视图)所示。其轨道设计如图2所示: 前轮设计软件采用CAXA工程制造师设计,并实现自动成型。前轮轮廓图如图4和图5:
各参数要点经计算得出,具体如下:(前轮最大外径初步设为50mm,最大宽度设定为15.625mm): 轨道参数: 1).小车宽度要小于200mm; 2).轨道半径为2500mm; 3).行驶初始角度(相对赛道偏角)为arctan4/3(约53度)。 前轮参数:(参考图4) 1).小车外轮最大外径50mm; 最大宽度15.625mm。 2).图4注释制造经过:①拉伸除料→拉伸深度6.25mm→增加拔模斜度30度。②过渡→半径为1.25mm。③过渡→半径为6.25mm。④打孔→通孔→直径18.75mm。 3).中轴孔经打孔→ 孔型→小径1.25mm,大径1.5625mm,通孔。(以50mm最大外径,大经比小径宽0.3053mm)。 设计小结: 该方案设计中,小车最大有效位移约为4000mm,可能还有出界的扣分。在初步比赛中,可以先用偏转前轮实现类似的效果,前轮放置如图6所示。前轮的安放转角与上述计算角度一样。
方案二:近S形偏转设计及其轨道设计。轨道设计如图7所示:
前轮设计软件采用CAXA工程制造师设计,并实现自动成型。前轮轮廓图如图4和图5所示 各参数要点经计算得出,具体如下:(前轮最大外径初步设为50mm,最大宽度设定为15.625mm): 轨道参数: 1).小车宽度不易过宽,设定为180mm。 2).每个旋转弧行驶距离为1000mm—1100mm(符合小车宽度)。转弯角度为arctan1/5(约11.3度)。 前轮参数: 1).小车外轮最大径50mm; 最大宽度15.625mm。 2).图4制造过程与注释与方案一类同。 3).中轴实现过程,选择形孔,其外径为2.2mm。 前轮转向的实现方案设计(初步设计) a.转向距离设定: 本方案设计中小车动力转变将经过发条盒带动大齿轮,再带动安装在小车后轮上的小齿轮实现小车的驱动(详见动力系统设计)。大齿轮设计时,除了提供小车行驶的能量,还将提供改变方向的能量。 如下图8所示,当大齿轮每旋转一周,就改变一次方向,这时初步设定后轮最大外径为60mm. 则后轮每旋转一周行驶距离为:2*3.14159*30=188.4954mm 为实现大齿轮旋转一周至少行驶1000mm的距离,如果定小齿轮旋转的周数为设定为5.3周,则行驶距离为:188.4954*5.3=999.02562mm. 所以可以设定大齿轮与小齿轮的齿数比53:10。 b.转向结构设计:如图8。
采用平行连杆,轮流经过大齿轮的凸起处,从而直接带动前轮的中轴,改变其行驶方向。设计中,将采用前轮中轴平行于平行连杆固定轴。从而实现连杆固定轴转角与前轮转角一致,如图9,设置连杆固定轴宽度为10mm,则大齿轮推动平行连杆的距离仅为1mm,故可以实现,且能减少能量消耗。 设计小结: 该方案设计中,前轮的制造工序简单。前轮的安装与卸载可能比较繁琐,可以考虑将前轮中轴分段制造,以减少安装与卸载的程序。实际制造中,转向的具体参数设计需要实际实验才能最终定论。该方案为本组主要设计方案。 2.2 动力系统设计 设计主体思路:首先利用发条将重力势能转化成弹性势能,再利用发条能较稳定的能量释放特性,经过齿轮转变带动后轮驱动小车 的前进。 理论计算数据:以网上木材—钢间滚动摩擦系数(最大)0.04,小车整体重量为2KG,能量用5J计算可以得到运行最大距离为6250mm,但实际运行中,摩擦系数没有0.04,能量运用率无法达到100%,相互抵消与否需要实验数据说明。 小车动力系统图如下图10所示:
如图10所示,重物经过滑轮,与发条相连接,发条轴与大齿轮中心轴相连,大齿轮带动小齿轮实现后轮的驱动。该过程依能量的转换分为两个阶段,具体如下: a.势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首先,释放重物,由于发条处于反向转动,不影响小车静止。当重物下落到接近小车上方由于弹性势能的加大,重物速度将会减慢。此时,借助磁铁的吸引力,将放在底板上的撞针压下,同时固定住重物。撞针的另一端连接发条的固定针,使发条处于瞬间弹性最大值状态。 b.弹性势能转化为小车动能: 当发条固定针将发条固定,此时,发条开始释放弹性势能,同时带动大齿轮转动,再经过小齿轮带动后轮(小齿轮中心套在后轮连杆上)。 各参数如下: 1).物体下落高度为500mm; 2).重物能够在无磁铁的情况下恰好接触底板,以保证“不使用其他形式的能量”(“恰好”即速度基本为零,以减少能量的损耗); 3).重物接触底板后要保证发条处于恰饱和(最佳状态)或要饱和状态,确保能量的最大转换。 设计小结: 该方案设计中,对发条的要求较高,但可以较平稳的使用法条中的能量,除去了重物下落的摇摆问题,同时可以实现小车的稳定转向。 2.3小车整体及外观设计(初步设计) 小车底板设计:小车底板宽度180mm,总长度300mm,前半部分采用等腰梯形,上底100mm,下底180mm,高100mm,后半部分为矩形设计长为200mm,宽度为180mm。底板厚度3mm。 重物支撑架设计:采用长度为600mm,宽度50mm,厚度为3mm中部为空的塑料板,另外重物支撑架两边用两根长度为300mm的塑料棒支撑。 转向装置设计:转向连杆统一采用直径1mm的硬质铝棒,中轴采用钢棒。转向轮位于小车中轴线上,转向轮轴线与前底板相距30mm。转向轮外径为50mm,最大宽度15.625mm。 后轮驱动设计:后轮外径60mm,宽度为10mm,两轮中轴线离后底板30mm,采用嵌入式放置,小齿轮位于两后轮连线中心处。 外 观 设 计:外观标幅以学校标志为主。注重不同颜色涂漆的结合使用。 载 物 放 置:放与小车中前部,使其同时起到平衡小车的作用。
2.4最终方案 本次方案设计中,分初次比赛用车和后期比赛用车(如果许可,可以直接用后期设计方案),前后用车主要不同处在于前轮转向及轨道设计,与费用不产生太大影响,但是方案二为我组主要设计方案。能量系统设计,以经发条实现二次转换为主,但也有备用方案。备用方案仅做意见保留。 三: 材料及成本分析 3.1小车应用材料种类: 塑料 硬质铝 磁铁 钢柱 细线 3.2小车整体材料种类 本次方案中主要材料种类如下: 小车底板及重物支撑架:塑料为主. 后轮设计:塑料为主(成品设计)。 前轮(前期):硬质铝。 齿轮:塑料(成品设计)。 重物下落固定物:磁铁。 连杆等:硬质铝。 前后轮中轴:钢。 装饰:塑料为主。 发条:买标准品。 3.3小车整体成本分析(参考网上报价) 塑料板成本:总共约15元 前轮成本:自己制作 后轮成本:标准品两个10元左右 连杆成本:约3元 齿 轮:小齿轮1元 大齿轮2元 发 条:25元左右 撞 针:0.5元 磁 铁:4-5元 滑 轮:1元左右 总共材料成本约为63元(不包含工具等其他费用)。
四:方案总结 本次竞赛命题要求中,以给定的能量设计三轮小车带动给定负载进行避物运行。本方案设计中,分为前轮转向,动力设计,成本分析三大部分展开设计。 前轮转向设计过程中,首先考虑到的是单向偏转的实现,但与理论最小运行值有较大差距,故考虑转向运行。其中,平行连杆的设计,从理论上可以实现交替转向。但前轮的支撑力如果较大,可能会导致能量的消耗,这也是实际要考虑到的问题。且对整个平行连杆的制作精度要求比较高。 动力系统的设计中,采用的是能量的二次利用,要求第一次能量的转换率要高,故对发条的要求较高。该设计中,将会消除重物下落的摇摆问题,同时利用撞针设计,启动小车行驶。 成本分析中,没有考虑制作工具的相关成本,如果可以实现底板的一次成型,将会减少工序,增大精度要求。同时其费用也将加大。综合成本,暂且不能确定。 该方案中,没有就小车的整体外观设计给出具体设计,将在小车轮廓设计完毕后进行整体外观设计(暂时无法用三维制作软件做出整体构架)。
与小车测试装置设计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测量轴承座
发布:2025-09-17 08:55:46
浏览:27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