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2·17上海宝钢铁水包倾翻事故的事故介绍
2012年12月17日上午9时10分许,宝钢发生一起铁水包倾翻事故,造成2人死亡,12人送医院检查,其中5人留院治疗。
据了解,这起事故是在宝钢股份炼钢厂发生的。当时正在进行铁水扒渣作业,铁水包突然坠落倾翻,事故造成中冶宝钢技术公司2人死亡,12人送医院检查,其中5人留院治疗。
宝钢集团中午在其官方微博上发布消息称,午后13时40分,宝钢方面发布的消息则确认事故造成2死13伤,伤员正在医院紧急救治中。
② 转炉炼钢设计的意义
转炉炼钢法
这种炼钢法使用的氧化剂是氧气。把空气鼓入熔融的生铁里,使杂质硅、锰等氧化。在氧化的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量
(含1%的硅可使生铁的温度升高200摄氏度),可使炉内达到足够高的温度。因此转炉炼钢不需要另外使用燃料。
转炉炼钢是在转炉里进行。转炉的外形就像个梨,内壁有耐火砖,炉侧有许多小孔(风口),压缩空气从这些小孔里吹炉内,又叫做侧吹转炉。开始时,转炉处于水平,向内注入1300摄氏度的液态生铁,并加入一定量的生石灰,然后鼓入空气并转动转炉使它直立起来。这时液态生铁表面剧烈的反应,使铁、硅、锰氧化
(feo,sio2
,
mno,)
生成炉渣,利用熔化的钢铁和炉渣的对流作用,使反应遍及整个炉内。几分钟后,当钢液中只剩下少量的硅与锰时,碳开始氧化,生成一氧化碳(放热)使钢液剧烈沸腾。炉口由于溢出的一氧化炭的燃烧而出现巨大的火焰。最后,磷也发生氧化并进一步生成磷酸亚铁。磷酸亚铁再跟生石灰反应生成稳定的磷酸钙和硫化钙,一起成为炉渣。
当磷于硫逐渐减少,火焰退落,炉口出现四氧化三铁的褐色蒸汽时,表明钢已炼成。这时应立即停止鼓风,并把转炉转到水平位置,把钢水倾至钢水包里,再加脱氧剂进行脱氧。整个过程只需15分钟左右。如果空气是从炉低吹入,那就是低吹转炉。
随着制氧技术的发展,现在已普遍使用氧气顶吹转炉
(也有侧吹转炉)。这种转炉吹如的是高压工业纯氧,反应更为剧烈,能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钢的质量。
③ 钢铁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
工业革命的划分,不是以钢铁等来划分的,一般以重大科技革命的推动,导致产业革命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人类开始进入蒸汽时代)
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虽然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
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除了在强有力的需要的刺激下,发明者很少作出发明。作为种种新发明的基础的许多原理在工业革命前数世纪已为人们所知道,但是,由于缺乏刺激,它们未被应用于工业。例如,蒸汽动力的情况就是如此。蒸汽动力在希腊化时代的古埃及已为人们所知道,甚至得到应用,但是,仅仅用于开关庙宇大门。不过,在英国,为了从矿井里抽水和转动新机械的机轮,急需有一种新的动力之源。结果引起了一系列发明和改进,直到最后研制出适宜大量生产的蒸汽机。
这些有利条件导致一系列发明,使棉纺织工业有可能到1830年时完全实现机械化。新发明中,理查德·阿克莱特的水力纺纱机(1796)、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的多轴纺纱机(1770)和塞缪尔·克朗普顿的走锭纺纱机(1779)是十分出色的。水力纺纱机能在皮辊之间纺出又细又结实的纱;用多轴纺纱机,一个人能同时纺8根纱线,后来是16根纱线,最后为100多根纱线;走锭纺纱机也称为“骡机”,因为它结合了水力纺纱机和多轴纺纱机的优点。所有这些新纺纱机很快就在生产出比织布工所能处理的多得多的纱线。有位名叫埃德蒙·卡特赖特的牧师试图矫正这种不平衡状态,他在1785年取得了一种最初由马驱动、1789年以后由蒸汽驱动的动力织机的专利权。这种新发明物制作粗陋,在商业上无利可图。但是,经过20年的改进之后,其最严重的缺点得到了纠正。到19世纪20年代,这种动力织机在棉纺织工业中基本上已取代了手织织布工。
正如纺纱方面的发明导致织布方面相应的发明一样,某一工业中的发明促进了其他工业中相应的发明。新的棉纺机引趄对动力的需要,这种动力较传统的水车和马所能提供的动力更充裕、更可靠。约1702年前后,一台原始的蒸汽机已由托马斯·纽科门制成,并被广泛地用于从煤矿里抽水。但是,比起它所提供的动力来,它消耗燃料太多,所以经济上仅适用于煤田本身。1763年,格拉斯哥大学的技师詹姆斯·瓦特开始改进纽科门的蒸汽机。他同制造商马修·博尔顿结成事业上的伙伴关系,博尔顿为相当昂贵的实验和初始的模型筹措资金。这一事业证明是极其成功的;到1800年即瓦特的基本专利权期满终止时,已有500台左右的博尔顿-瓦特蒸汽机在使用中。其中38%的蒸汽机用于抽水,剩下的用于为纺织厂、炼铁炉、面粉厂和其他工业提供旋转式动力。但是,蒸汽机的顺利发明也离不开当时的自然环境于社会因素,早在公元前120年,古埃及就有人曾研究蒸汽作动力。据统计,在此后的一千八百多年里,试用蒸汽作动力的发明者不下二十人,但他们都未制成较为完善的蒸汽机,并广泛运用于生产,于是,有人说:“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由此可见,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
蒸汽机的历史意义,经常被有意识无意识的夸大。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供给推动力的手段。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这时,一个巨大的新能源已为人类所获得,而且不久,人类还能开发倘藏在地球中的其他矿物燃料,即石油和燃气。如此,开始了一种趋向,它导致当时的局面:西欧和北美洲每人可得到的能量分别为亚洲每人的11.5倍和29倍。这些数字的意义在一个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直接依赖于所能获得的能源的世界中是很明显的。实际上,有人认为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是以蒸汽机为基础,但也不应该过分强调蒸汽机的作用,因为19世纪欧洲对亚洲、非洲的征服以武力征服为主。
新的棉纺机和蒸汽机需要铁、钢和煤的供应量增加——这一需要通过采矿和冶金术方面的一系列改进得到满足。原先,铁矿石是放在填满木炭的小熔炉里熔炼。森林的耗损迫使制造人求助于煤;正是在此时即1709年,亚伯拉罕·达比发现,煤能够变为焦炭,正则木头可以变成木炭一样。焦炭证明是和木炭一样有效的,而且便宜得多。达比的儿子研制出一个由水车驱动的巨大风箱,从而制成第一台由机械操纵的鼓风炉,大大降低了铁的成本。1760年,约翰·斯米顿作了进一步的改进;他抛弃达比所使用的、由皮革和木头制成的风箱,用一个泵来代替,这泵由四个装有活塞和阀门的金属气缸组成,并由水车驱动。更重要的是亨利·科特作出的改进,他于1784年发明了除去熔融生铁中的杂质的“搅炼”法。利特把熔融生铁放在一个反射炉里,加以搅动或“搅炼”。这样,通过在熔融体中环流的空气中的氧,除去熔融体中的碳。除去碳和其他杂质后,就生产出比原先易碎的熔融生铁或生铁更有韧性的热铁。当时,为了跟上制铁工业的不断上升的需要,采煤技术也有了改善。极为重要的是蒸汽机用于矿井排水,还有,就是1815年汉弗莱·戴维爵士发明的安全灯;安全灯大大减少了开矿中的危险。
第二次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并在信息革命、资讯革命中达到顶峰)
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已稳步地、不懈地继续到19世纪末期。因此,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不同的时期,实质上是武断的。然而,若把1870年看作一个过渡日期,还是可以作一划分。正是在1870年前后,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发展——科学开始大大地影响工业,大量生产的技术得到了改善和应用。
我们在前章中曾提到,科学开始时对工业没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们作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响应非凡的经济刺激的、有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早先,发明是个人对机会作出响应的结果,而如今,发明是事先安排好的,实际上是定制的。沃尔特·李普曼已恰当地将这种新形势描述如下:
从最早的时代起,就有机器给发明出来,它们极为重要,如轮子,如帆船,如风车和水车。但是,在近代,人们已发明了作出发明的方法,人们已发现了作出发现的方法。机械的进步不存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为有系统的、渐增的。我们知道,我们将制造出越来越完善的机器;这一点,是以前的人们所未曾认识到的。
1870年以后,所有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例如,在冶金术方面,许多工艺方法(贝塞麦炼钢法、西门子-马丁炼钢法和吉尔克里斯特-托马斯炼钢法)给发明出来,使有可能从低品位的铁矿中大量地炼出高级钢。由于利用了电并发明了主要使用石油和汽油的内燃机,动力工业被彻底改革。通讯联络也因无线电的发明而得到改造。1896年,古利埃尔莫·马可尼发明了一台不用导线就能发射和接收信息的机器,不过,他的成果是以苏格兰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和德国物理学家亨利希·赫兹的研究为基础的。石油工业迅速发展,因为地质学家和化学家做了大量工作;地质学家以非凡的准确性探出油田,化学家发明了从原油中提炼出石脑油、汽油、煤油和轻、重润滑油的种种方法。科学对工业的影响的最惊人的例子之一可见于煤衍生物方面。煤除了提供焦炭和供照明用的宝贵的煤气外,还给予一种液体即煤焦油。化学家在这种物质中发现了真正的宝物——种种衍生物,其中包括数百种染料和大量的其他副产品如阿司匹林、冬青油、糖精、消毒剂、轻泻剂、香水、摄影用的化学制品、烈性炸药及香橙花精等。
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也以大量生产的技术的发展为特点。美国在这一方面领先,就像德国在科学领域中领先一样。美国拥有的某些明显的有利条件可说明它在大量生产方面居首位的原因:巨大的原料宝库;土著和欧洲人的充分的资本供应;廉价的移民劳动力的不断流入;大陆规模的巨大的国内市场、迅速增长的人口以及不断提高的生活标准。
大量生产的两种主要方法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是制造标准的、可互换的零件,然后以最少量的手工劳动把这些零件装配成完整的单位。美国发明家伊莱·惠特尼就是在19世纪开始时用这种方法为政府大量制造滑膛枪。他的工厂因建立在这一新原理的基础上,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受到了许多旅行者的访问。其中有位访问者对惠特尼的这种革命性技术的基本特点作了恰当的描述:“他为滑膛枪的每个零件都制作了一个模子;据说,这些模子被加工得非常精确,以致任何滑膛枪的每个零件都可适用于其他任何滑膛枪。”在惠特尼之后的数十年间,机器被制造得愈来愈精确,因此,有可能生产出不是几乎相同而是完全一样的零件。第二种方法出现于20世纪初,是设计出“流水线”。亨利·福特因为发明了能将汽车零件运送到装配工人所需要的地点的环形传送带,获得了名声和大量财产。有人对这种传送带方式的发展作了如下生动的描绘:
制作传送带的想法是从芝加哥的罐头食品工人那里得来的,他们利用一台空中吊车沿着一排屠夫吊运蔬菜牛躯体。福特先生是在装配发动机上的小部件和飞轮磁电机时,然后又在装配发动机本身和汽车底盘时,尝试了这一想法。
一天,一个汽车底盘给缚在一根钢索上,当绞盘将钢索拖过工厂时,6名工人沿钢索进行了一次长250英尺的历史性旅行;他们边走边拾起沿途的零件,用螺栓使它们在汽车底盘上固定就位。实验做完了,但产生一个困难。上帝造人不象福特制造活塞环那样精确。装配线对个子矮小的人来说,太高,对身材高大的人来说,太低,结果是劳而无功。
于是,进行更多的实验。先升高装配线,接着又降低装配线,然后试行两条装配线以适合高矮不同的人;先增加装配线的运行速度,再减低装配线的运行速度,然后做各种试验以确定一条装配线上需安置多少人、每道工序应相隔多远、是否要让上螺栓的人再上螺帽、使原先上螺帽的人有时间将螺帽上紧。终于,为每个汽车底盘上的装配而规定的时间从18小时28分钟缩短到1小时33分钟,世界有可能得到新的、大量的T型汽车;随着工人成为其机器上的更为有效的轮齿,大量生产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然后,借助于先进的机械设备,对大堆大堆的原料的处理作了改善。大量生产的这种方法也是在美国得到改善的,其最好的例子见于钢铁工业。以下这段对制造铁路钢轨的过程的描述,说明了这种方法:
钢铁工业在一个巨大的地区范围里发展了这种……连续生产……。铁矿石来源于梅萨比岭。蒸汽铲把铁矿石舀进火车车厢;车厢被拖运到德卢斯或苏必利尔,然后进入某些凹地上方的码头,当车厢的底部向外翻转时,车厢内的铁矿石便卸入凹地;滑运道使铁矿石从凹地进入运矿船的货舱。在伊利湖港,这矿船由自动装置卸货,矿石又被装入火车车厢;在匹兹堡,这些车厢由自动两卸车卸货,倾卸车把车厢转到自己的边上,使矿石瀑布似地落入箱子;上料车把焦炭、石灰石和这些箱子里的矿石一起运至高炉顶部,将它们倒入炉内。于是,高炉开始生产。从高炉里,铁水包车把仍然火热的生铁转移到混轶炉,然后再转移到平炉。就这样,实现了燃料的节约。接着,平炉开始出钢,钢水流入巨大的钢水包,从那里,再流入放在平板车上的铸模,一辆机车把平板车推到若干凹坑处,除去铸模后赤裸裸地留下的钢锭就放在这些凹坑里保温,直到扎制时。传送机把钢锭运到轧机处,自动平台不时地升降,在轧制设备之间来回地抛出所需形状的钢轨。由此产生的钢轨具有极好的形状,如果有少许偏差,就会被抛弃。电动起重机、钢水包、传送机、自动倾卸车、卸料机和装料机使从矿井中的铁矿石到钢轨的生产成为一件不可思议地自动的、生气勃勃的事情。
从纯经济的观点来看,这一规模的大量生产所意味的东西,从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的以下这番无可非议的大话中可觉察出来:
从苏必利尔湖开采两磅铁石,并运到相距900英里的匹兹堡;开采一磅半煤、制成焦炭并运到匹兹堡;开采半磅石灰,运至匹兹堡;在弗吉尼亚开采少量锰矿,运至匹兹堡——这四磅原料制成一磅钢,对这磅钢,消费者只需支付一分钱。
科学和大量生产的方法不仅影响了工业,也影响了农业。而且,这又是发生在科学应用方面领先的德国和大量生产方面领先的美国。德国化学家发现,若要维持土壤的肥力,就必须恢复土壤中被植物摄取的氮、钾和磷。最初,是利用天然肥料来达到这一目的,但是,将近19世纪末时,天然肥料让位于形式上更纯粹的、必需的无机物。结果,无机物的世界性生产大大增长,在1850至1913年间,硝酸盐、钾碱和过磷酸钙的产量从微不足道的数量分别上升到899800公吨(其中四分之三用于制肥料)、1348000公吨和16251213吨。
第三次20世纪后半期,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进入科技时代,生物克隆技术的出现,航天科技的出现,欧美有称为21世纪系统与合成生物学将引发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即生物科技与产业革命)。
21世纪的生物科技与产业革命
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既是危机,也是机遇。产业模式或产业结构转型,往往是新经济新产业时代特征,技术革命带来的是产业革命。自从英国中西部启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欧美几乎同期发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社会产业结构的形成与经济的增长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明清,纺织和印染、采矿等工商业已经萌芽,晋商和徽商形成丝绸之路南北两端的著名商业模式。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可以看到一些因素,比如,儒家的社会伦理化(社会规范)、墨家的实践经验化(实验方法)、禅家的概念澄清化(思维顿悟)和道家的系统逻辑模式(结构模型),以及一些技术发明的原型等。
20世纪科技方法论从实证分析向系统综合转型,人工智能、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电脑、电讯等信息产业革命(即信息革命、资讯革命),带来基因组计划、生物信息学的发展。 综合哲学,远在系统科学诞生之前已形成,19世纪未和20世纪初斯宾塞的综合(synthetic)哲学、罗素的哲学分析与综合、怀德海的有机哲学等。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科学哲学届讨论了综合哲学、系统科学与传统医学、中国哲学,中国科学院曾邦哲(杰)20世纪90年代阐述系统生物工程与系统遗传学的概念,1999年在德国创建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网(英文)。2000年美国L.Hood、日本H.Kitano等建立系统生物学研究机构。2003年美国J.Keasling成立基于系统生物学的遗传工程-合成生物学系。2005年法国F.Cambien和L. Tiret论述动脉硬化研究的系统遗传学观念。随后全球爆炸性地走向了电脑科学与生物科学整合的科技与产业发展态势,将带来21世纪的细胞制药厂与细胞计算机的生物工业化时代,欧美国家科技决策机构纷纷制定教育、科研、产业改革政策,中国出台了基因生物技术、系统医药学开发中医药产业现代化的重大立项与决策。
2007年6月,英国皇家工程院生物医学与生物工程学部主席R. I. Kitney院士称:“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偶合,将产生第三次产业(instrial)革命”,颠覆计算机、纳米、生物和医药等领域的技术与产业变革,即生物工业革命。21世纪的整个产业结构,将转型为系统生物工程的生物(化学)物理联盟工业模式,也就是生态、遗传、仿生和机械、化工、电磁的工程应用整合的材料、能源、信息产业,体现为机器的生物系统原理(进化、遗传计算)、生物材料(纳米生物分子、工程生物材料)和基因工程生物体等。计算机科学理论源自动物通讯行为、神经系统的控制论、信息论研究;细胞内、细胞间通讯行为的探索,导致了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发展,将形成未来的材料、能源与信息全方位生物产业。
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是不同的概念,产业革命往往是由于制造业的革命引发的一场导致三大产业全面变革。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纺纱与织布的工业规模化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以内燃机发明、汽车工业的起点为结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启了电气化和电话、电子通讯产业的发展,而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达到了顶峰(即信息革命、资讯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应该以有机化工的末尾,基因工程的开始、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为起点,生物工业革命的显著特征是学科交叉和技术综合,以有机化学合成技术、高精细分析化学、纳米分子科学、微电子技术、超大规模集成、计算机软件设计、转基因生物技术、药物筛选高通量技术等学科与技术的综合集成,开发生物分子计算机元件、人工智能生物计算、合成细胞生物系统等,将在约30年内带来的是人工设计的新型生物分子材料、藻类人工细胞合成石油、纳米医疗细胞机器人等产业发展。支持重心转移到把资金力度放在潜在的高科技开发与发明,将是带来未来支柱企业发展的基础。
④ 起重设备是否属于特种设备的界定依据是根据什么法规规定的 求高人给我相关法规的名称。
特种设备名词术语-起重机械
2. 设备分类及主要零部件
2.5 起重机械(lifting appliances)
以间隙、重复工作方式,通过起重吊钩或其他吊具起升、下降或升降与运移重物的机械设备。
2.5.1 梁式起重机(overhead crane with simple girder)
起重小车在工字形梁或其他简单梁上运行的简易桥式起重机。
2.5.1.1 电动单梁起重机(electric overhead crane with single girder)
起重小车在单根工字形梁或其他简单梁上运行的梁式起重机。
2.5.1.2 电动单梁悬挂起重机(electric underslung crane with single girder)
沿悬挂在厂房屋顶结构上的轨道运行的梁式起重机。
2.5.1.3 柔性组合式悬挂起重机(flexible composite underslung crane)
其主要受力结构是由冷轧型钢轨道或压铸铝合金型材轨道组合而成的各类简易起重机。
2.5.1.4 防爆梁式起重机(overhead explosion-proof crane with single girder)
用于易燃、易爆介质的车间中,具有防爆特性的梁式起重机。
2.5.2 桥式起重机(overhead travelling crane)
桥架两端通过运行装置直接支承在高架轨道上,取物装置悬挂在可沿桥架运行的起重小车上的起重机。
2.5.2.1 通用桥式起重机(general purpose overhead crane)
普通用途的桥式起重机,它的吊具是吊钩、抓斗及电磁吸盘中的一种或同时用其中的二、三种。
2.5.2.2 电站桥式起重机(overhead crane for power station)
用于发电站的桥式起重机。
2.5.2.3 防爆桥式起重机(overhead explosion-proof crane)
用于易燃、易爆介质的车间中,具有防爆特性的桥式起重机。
2.5.2.4 绝缘桥式起重机(overhead isolation crane)
对强电流具有绝缘装置的桥式起重机。
2.5.2.5 冶金桥式起重机(overhead crane for metallurgic plants)
适应冶金用途的各种桥式起重机。
2.5.2.5.1 平炉加料桥式起重机(overhead open-hearth furnace charging crane)
用料箱挑杆作为取物装置,对平炉加料的桥式起重机。
2.5.2.5.2 地面加料起重机(ground charging crane)
用料箱挑杆作为取物装置,对平炉加料的地面起重机。
2.5.2.5.3 料箱起重机(scrap charging crane)
借助于料箱吊架,使料箱挂起、搬运和倾倒,用于转炉加料的起重机。
2.5.2.5.4 铸造起重机(ladle crane)
具有使钢(铁)水包升降和倾倒机构的起重机。
2.5.2.5.5 兑铁水起重机(hot metal charging crane)
用铁水包将铁水送入混铁炉或转炉的起重机。
2.5.2.5.6 钢水包起重机(teeming ladle crane)
用钢水包将钢水注入钢锭模,或将钢水包放置到钢水包回转台上(连续铸锭装置)的起重机。
2.5.2.5.7 脱锭起重机(stripper crane)
具有脱锭机构的桥式起重机。
2.5.2.5.8 整模起重机(mould handling crane)
具有锭模搬运回转夹钳装置的起重机。
2.5.2.5.9 揭盖起重机(cover carriage crane)
用于初轧厂为均热炉打开或关闭炉盖用的起重机。
2.5.2.5.10 夹钳起重机(socking pit crane)
采用立式夹钳作为取物装置的起重机,用来夹取钢坯,送入均热炉加热。
2.5.2.5.11 板坯搬运起重机(slab handling crane)
具有板坯夹钳(或电磁吸盘)装置的起重机。用于轧制或连铸板坯的搬运和堆垛。
2.5.2.5.12 板坯翻转起重机(slab turn crane)
采用电磁吸盘使板坯翻转的起重机。用于板坯精整车间。
2.5.2.5.13 料耙起重机(claw crane)
具有料耙(或附加电磁吸盘)横梁,并由倾翻机构使料耙倾翻的起重机。用于搬运和堆垛、轧制或连铸的条形坯料。
2.5.2.5.14 锻造起重机(forge crane)
具有使锻件提升、翻转和缓冲装置的桥式起重机。
2.5.2.5.15 淬火起重机(quenching crane)
用于淬火工序时,将工件快速浸入淬火液中的起重机。
2.5.2.5.16 加热炉装取料起重机(ingot charging crane)
用装在回转立柱下端的水平夹钳作为取物装置的起重机。用来夹取坯料送入卧式加热炉加热,并从加热炉取出坯料。
2.5.2.5.17 料箱-电磁起重机(box-handling crane with magnet)
用料箱托取器和电磁吸盘作为取物装置的起重机。电磁吸盘主要用来对料箱加料。
2.5.2.5.18 料箱-抓斗起重机(box-handling crane with grab)
用料箱托取器和抓斗作为取物装置的起重机。抓斗主要用来对料箱加料。
2.5.2.5.19 拔棒起重机(electrode-handling crane)
从电解槽中取出碳精棒的起重机。
2.5.2.6 电动葫芦桥式起重机(overhead crane with electric hoist)
采用电动葫芦作为起升机构的桥式起重机。
2.5.3 架桥机(bridge-erecting crane)
起重小车沿大跨度主梁将预制梁吊运并架设到预定的基础上的施工工地专用设备。
2.5.4 堆垛起重机(stacking crane)
通常采用货叉作为取物装置,在仓库或车间堆取成件物品的起重机。
2.5.4.1 桥式堆垛起重机(overhead stacking crane)
堆垛货叉由悬挂立柱导向的堆垛起重机。
2.5.4.2 巷道堆垛起重机(aisle stacking crane)
金属结构由上、下支承支持,起重机沿着仓库巷道运行,装取成件物品的堆垛起重机。
2.5.5 门式起重机(portal bridge crane)
桥架通过两侧支腿支承在地面轨道或地基上的桥架型起重机。
2.5.5.1 通用门式起重机(gantry crane for general purpose)
一般用途的门式起重机。
2.5.5.2 电站门式起重机(power station gantry crane)
安装在水电站坝顶上,主要用来吊运和启闭闸门、拦污栅的门式起重机。
2.5.5.3 集装箱门式起重机(gantry crane for container handling)
用来装卸、吊运集装箱的门式起重机。
2.5.5.4 电动葫芦门式起重机(gantry crane with electric hoist)
采用电动葫芦作为起升机构的门式起重机。
2.5.5.5 万能杆件拼装式门式起重机(gantry crane with combined members)
主体结构是由万能杆件组合拼装而成,易于装拆和运输,常用于工程施工工地。
2.5.5.6 装卸桥(transporter crane)
小车运行速度大,运行距离长,生产效率高,主要吊运散料的门式起重机。
2.5.5.6.1 通用装卸桥(transporter crane for general purpose)
一般用途的装卸桥。
2.5.5.6.2 岸边集装箱起重机(dockside container crane)
在港口岸边专用于装卸集装箱的装卸桥。
2.5.5.6.3 桥式抓斗卸船机(bridge-type grab ship unloader)
在港口岸边用抓斗装卸散料的装卸桥。
2.5.6 悬臂起重机(cantilever crane)
取物装置吊挂在臂端或悬挂在可沿悬臂运行的起重小车上,悬臂不能俯仰的起重机。
2.5.6.1 柱式悬臂起重机(pillar jib crane)
悬臂可绕固定于基座上的定柱回转,或者是悬臂与转柱刚接,在基座支承内一起相对于垂直中心线转动的由立柱和悬臂组成的悬臂起重机。
2.5.6.2 壁式悬臂起重机(wall jib crane)
固定在墙壁上的悬臂起重机。
2.5.6.3 平衡起重机(counter-weighted jib crane)
是一种配有平衡重的悬臂起重机,应用力的平衡原理,使吊重可在任何位置随意平衡,可灵活地在三维空间吊运重物。
2.5.7 塔式起重机(tower crane)
臂架安置在垂直的塔身顶部,取物装置悬挂在臂架顶端,或挂在可沿臂架运行的起重小车上,臂架可回转的起重机。
2.5.7.1 通用塔式起重机(tower crane for general purpose)
一般用途的塔式起重机。
2.5.7.2 电站塔式起重机(tower crane for power station)
在电站施工中,吊装发动机组、厂房构件等用的塔式起重机。
2.5.7.3 塔式皮带布料机(tower-type belt feeder)
输送物料的皮带输送机附着在塔式起重机上,利用塔机旋转和顶升功能进行布料,常用于大型建筑工地的混凝土浇灌。
2.5.8 桅杆起重机(derrick crane)
臂架下端与桅杆下部铰接,上部通过钢丝绳与桅顶相连,桅杆本身依靠顶部和底部支承保持直立状态的可回转臂架型起重机。
2.5.8.1 固定式桅杆起重机(stationary derrick crane)
固定在基础或其他固定底座上的桅杆起重机。
2.5.8.2 移动式桅杆起重机(travelling derrick crane)
具有运行底架的桅杆起重机。
2.5.9 缆索起重机(cable crane)
承载索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支架顶部,挂有取物装置的起重小车沿架空承载索运行的起重机。
2.5.9.1 固定式缆索起重机(stationary cable crane)
承载索固定在两个固定式支架(或地锚)上的缆索起重机。
2.5.9.2 摇摆式缆索起重机(cable crane with swinging leg)
支架能在垂直于跨度平面内摆动一定幅度的缆索起重机。
2.5.9.3 平移式缆索起重机(parallelly travelling cable crane)
承载索两端的支架可以在两端平行的轨道上运行的缆索起重机。
2.5.9.4 辐射式缆索起重机(radial cable crane)
一个支架固定,另一支架可在弧形轨道上围绕固定支架移动的缆索起重机。
2.5.9.5 门式缆索起重机(portal cable crane)
承载索末端分别固定在桥架两端,桥架通过两侧支腿支承在地面轨道上的缆索起重机。
2.5.10 铁路起重机(railway crane)
在铁路上运行,从事装卸作业以及铁路机车、车辆颠覆等事故救援的臂架型起重机。
2.5.10.1 蒸汽铁路起重机(steam locomotive crane)
以蒸汽为动力装置的铁路起重机。
2.5.10.2 内燃铁路起重机(diesel locomotive)
以内燃机为动力装置的铁路起重机。
2.5.10.3 电力铁路起重机(motor driven railway crane)
以外接电源的电动机为动力装置的铁路起重机。
2.5.11 流动式起重机(mobile crane)
可以配备立柱或塔架,能在带载或空载情况下,沿无轨路面运动,依靠自重保持稳定的臂架型起重机。
2.5.11.1 履带起重机(crawler crane)
以履带为运行底架的流动式起重机。
2.5.11.2 汽车起重机(track crane)
以通用或专用的汽车底盘为运行底架的流动式起重机。
2.5.11.3 轮胎起重机(wheel crane)
装有充气轮胎,以特制底盘为运行底架的流动式起重机。
2.5.11.4 全路面起重机(all terrain crane)
既具有载重汽车的高速行驶性能,又具有越野轮胎起重机的通过能力和在崎岖路面行驶、起重作业、吊重行驶的起重机。
2.5.11.5 随车起重机(lorry loading crane)
固定在载货汽车上,通常用于装卸车上货物的起重机。
2.5.12 门座起重机(portal slewing crane)
具有沿地面轨道运行,下方可通过铁路车辆或其他地面车辆的门形座架的可回转臂架型起重机。
2.5.12.1 港口通用门座起重机(harbour portal crane for general porpose)
配备有可以更换的吊钩、抓斗等吊具,能满足港口装卸不同种类的件货、散料和集装箱的要求。
2.5.12.2 带斗门座起重机(kangaroo)
门座上装有漏斗和带式输送机,用抓斗卸船的门座起重机。
2.5.12.3 船厂门座起重机(shipyard portal crane)
装在高门座上的门座起重机,用于船厂的吊装工作,具有较大的起重能力和起升高度,通常备有两个或多个起重吊钩。
2.5.12.4 电站门座起重机(portal crane for power station)
用于电站建设的门座起重机,具有较大的工作幅度和起重能力,且易于拆卸和拼装,便于转移工地。
2.5.12.5 集装箱门座起重机(container portal crane)
用于集装箱码头、堆场上的专用门座起重机。
2.5.12.6 多用途门座起重机(portal crane for multi-purpose)
取物装置可根据需要更换为吊钩、抓斗或吊具,用以装卸不同种类的件货、散料和集装箱的多种用途门座起重机。
2.5.13 浮式起重机(floating crane)
以专用浮船作为支承和运行装置,浮在水上作业,可沿水道自航或拖航的水上臂架型起重机。
2.5.14 升降机(elevator)
重物或取物装置只能沿导轨升降的起重机械。
2.5.14.1 工作平台(elevating platform)
根据需要将工作台面沿导轨上升或下降到某个需要的高度的可升降设备。
2.5.14.2 通航升船机(ship lift)
用于使船舶通过闸坝的设施,采用承船厢或承船架承载船只沿垂直方向升降或沿斜面运行过坝。
2.5.14.3 启闭机(water gate’s hoister)
采用螺母螺杆旋转升降、卷绕钢丝绳收放或液压油缸伸缩的方式在水电站或水库启闭闸门的设备。
2.5.14.4 施工升降机(building hoist)
用吊笼、平台、料斗等装置载人、载物沿导轨架作上下运输的施工机械。
2.5.15 机械式停车设备(mechanical parking system)
是用来存取储放车辆的机械或机械设备系统。
2.5.15.1 升降横移类机械式停车设备(lift-sliding mechanical parking system)
利用存车板的升降、横向平移存取停放车辆的设备。
2.5.15.2 垂直循环类机械式停车设备(vertical cycle mechanical parking system)
用一个垂直循环运动的车位系统存取停放车辆的设备。
2.5.15.3 水平循环类机械式停车设备(horizontal cycle mechanical parking system)
用一个水平循环运动的车位系统存取停放车辆的设备。
2.5.15.4 多层循环类机械式停车设备(multi-storey cycle mechanical parking system)
作循环运动的车位系统存取停放车辆的设备。
2.5.15.5 平面移动类机械式停车设备(plane moving mechanical parking system)
在同一层上用搬运台车或起重机平面移动车辆,或使存车板平面移动实现存取停放车辆的设备。
2.5.15.6 巷道堆垛类机械式停车设备(aisle stacking mechanical parking system)
用巷道堆垛起重机或桥式起重机将进到搬运器上的车辆水平且垂直移动到存车位,并用存取机构存取车辆的设备。
2.5.15.7 垂直升降类机械式停车设备(vertical-lift mechanical parking system)
用提升机将车辆升降到指定层,并用存取机构存取车辆的设备。
2.5.15.8 简易升降类机械式停车设备(mini mechanical parking system)
用设备的升降或俯仰机构使车辆存入或取出的简易的停车设备。
2.5.15.9 汽车专用升降机类停车设备(equipment for vertical lifting and lowering automobile)
用于停车库出入口至不同楼层间升降搬运车辆的机械装置,它代替停车库中车路的一部分。
2.5.16 轻小型起重设备(series lifting equipment)
构造紧凑,动作简单,作业范围投影以点、线为主的轻便起重机械。
2.5.16.1 钢丝绳电动葫芦(electric rope hoist)
由电动机驱动,最后经卷筒卷放起重绳,以带动取物装置升降的轻小起重设备。
2.5.16.2 环链电动葫芦(electric chain hoist)
由电动机驱动,最后经星轮或有巢链轮卷放起重链条,以带动取物装置升降的轻小起重设备。
2.5.16.3 气动葫芦(pneumatic hoist)
以压缩空气为动力的起重葫芦。
2.5.16.4 防爆钢丝绳电动葫芦(explosion-proof rope hoist)
用于易燃、易爆介质的车间中,具有防爆特性的钢丝绳电动葫芦。
2.5.17 安全保护装置(safety protection devices)
为使起重机械安全可靠地工作所需的各种装置。
2.5.17.1 起重量限制器(load lifting limiter)
当起重机起升载荷超过起升能力时,自动停止起升和变幅机构运转的装置。
2.5.17.2 起重力矩限制器(load moment limiter)
当起重机的起重力矩超过规定值时,自动停止起升和变幅机构运转的装置。
2.5.17.3 起升高度限位器(hoisting limiter)
吊具起升至最高极限位置时起作用的限制器。
2.5.17.4 下降深度限位器(lowering limiter)
吊具下降至最低极限位置时起作用的限制器。
2.5.17.5 回转限位器(slewing limiter)
限制起重机回转部分转动角度的限制器。
2.5.17.6 起重机行程限位器(crane travelling limiter)
起重机运行至终端位置时起作用的限制器。
2.5.17.7 臂架变幅限位器(derricking limiter)
限制臂架倾角的限制器。
2.5.17.8 偏斜限制器(skew limiter)
当起重机一侧相对于另一侧的运行偏斜超过某一规定值时,调整偏斜或自动停止起重机运行机构运转的装置。
2.5.17.9 绳索松驰停止器(slack rope stop)
当绳索松驰时,自动停止起升机构运转的装置。
2.5.17.10 防坠安全器(safety device)
非电气、气动和手动控制的防止吊笼、平台或料斗坠落的机械式安全保护装置。
2.5.17.11 缓冲器(buffer)
吸收动能,缓和冲击的装置。
2.5.17.12 防风装置(safety device against wind)
防止起重机或起重小车在大风作用下沿轨道滑行或倾覆的装置。
2.5.17.11 夹轨器(rail clamp)
用夹钳夹紧轨道,使起重机或起重小车位置固定,以防被大风吹动滑行的装置。
2.5.17.12 锚定装置(rail anchor device)
防止起重机在暴风作用下沿轨道滑行、倾覆,将起重机与轨道基础相连接的固定装置。
2.5.17.13 减震装置(shock attenuation device)
减轻起重机,或起重小车,或刚性变幅系统震动的装置。
2.5.17.14 防臂架后翻装置(overturn protection of jib)
防止摆动臂架往后翻倒的装置。
2.5.17.15 起重机防碰装置(anti-collision device)
防止相邻两台起重机碰撞的装置。
2.5.17.16 报警装置(warning signal alarm device)
当起重机继续运转发生危险时,自动发出警报信号的装置。
2.5.17.17 过压保护(overvoltage protection)
电压超过预定值时,使电源断开或使受控设备电压降低的一种保护方式。
2.5.17.18 过流保护(overcurrent protection)
由于过电流而使电路中电源断开的一种装置。
2.5.17.19 过热保护(over-temperature protection)
保护电流或其部件,避免其温度超过规定值。
2.5.17.20 防爆元件(explosion-proof component)
在特定的爆炸环境中,能正常工作而且在带电负荷差拔或通断时也不会引起爆炸的元件。
2.5.17.21 防腐元件(protected against corrsion)
有外壳,元件在一定量的腐蚀性气体、蒸汽、盐雾等条件下仍能正常工作。
2.5.17.22 安全钩(safety hook)
防止单梁悬挂起重机或单主梁起重机的小车坠落的钩状件。
2.5.17.23 电力液压块式制动器(electric hydraulic block brake)
由电力液压推杆松闸,靠制动瓦块与制动轮间的摩擦力实现制动的制动器。
2.5.17.24 直流电磁铁制动器(DC magnetic brake)
采用直流电磁铁松闸的制动器。
2.5.17.25 盘式制动器(disk brake)
靠圆盘侧面与制动头之间的摩擦力实现制动的制动器。
2.5.17.26 电动葫芦用锥型转子电动机(motor with cone rotor for hoist)
用于电动葫芦的制动电机,利用锥型转子旋转时产生的轴向力松开制动器
⑤ 天车从设备和操作方面分析,如何预防金属溶液倾翻、脱钩
操作方面 首先指吊人员和司机同时确认板钩与而轴挂好时在起吊, 起吊时候钢丝绳必须垂直。这样就可以避免钢丝绳不垂直歪拉斜拽带动小车移动,让钢水包直接撞击到钢包车上造成金属溶液倾翻。然后听从地面人员正确指挥。 设备方面 钢水包过满不吊,这样可以避免吊运过程中车体震动导致钢水包溅出。一般钢水与包口的高度相差200mm。轨道要用起重器专业轨道,严禁轨道对边高低不平。夜晚车体安装1000瓦的电灯,这样可以使视线更清晰。就能避免灯光黑暗所造成顶钩事件。
⑥ 液压缸密封件什么材质最耐高温炼钢的钢水包的滑板机构液压缸总是漏油,是否有更好的设计
常用的氟橡胶密封圈的使用温度也就是200度左右。金属密封圈也有,但很难设计,油缸需要大改动。
不知道你现在的油缸上用的是哪一种类密封圈,建议使用低摩擦的进口密封,寿命会好一些,例如斯特封之类的,
⑦ 房屋建筑设计说明怎么写
建筑设计说明
项目背景
浙江省温岭市大溪镇的城镇建设突飞猛进。80年代开始扩展,近年继续拉大城市框架,进一步丰满城市形象。2005年共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心城区实施“东延北扩西改”战略,建立“四纵四横”道路骨架。已建成大溪中学、新世界国际大酒店、十六层信用社大楼,目前31层皇家花园和25层荷兰花园正在加紧建设中。今年加大投入,对镇政府广场、河滨公园、城区主干道一级公路的两侧实施亮化、绿化、美化工程,使大溪初展小城市风姿。
由于温岭市铁路站场建设涉及到下洋张村全村拆迁,根据大溪镇下洋张村村民公寓式住宅建设安置办法,特制定此项目解决方案。
一.项目概况
1.地理位置
大溪位于浙江省温岭市西北端。东毗泽国,南邻温峤,西接乐清大荆,北交黄岩、路桥,是台州市与温州市的交接处,距温岭市区14.5公里。镇区面积129平方公里,辖5个管理区,110个村(居)。常住人口12.1万人。200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16元;工业总产值154.2亿元,预算内财政收入2.22亿元。大溪镇是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小城镇试点单位,国家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重点镇、浙江省中心镇。并荣获“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中国水泵之乡”称号。
2.基地位置
本项目位与温岭市大溪镇西环路东侧,温岙溪以南,下洋张村B地块,总用地面积4.11公顷。-总建筑面积为101200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为80864平方米,配套公建面积为20336平方米。建筑高度为17+1层,为二类高层建筑。
二.总平面布置
1.交通组织
根据规划条件,两侧建筑后退中间32米规划道路不少与6.5米,规划用地因此被分割为东西两个区块,主入口设置于规划道路与规划用地红线南侧交接处,沿规划用地红线南侧设置一条12米宽小区主要道路(暂明为同赋路), 沿狐形转角处延伸到地块北侧,并向东延伸到东面地块,成为小区主要通行道路,沿此路分别在东西两侧设置地下车库出入口,并在中段位置设置一条小区次级道路(暂名为凤鸣路)贯通南北,在凤鸣路上设置地下车库出入口,使人与车有效的得以分流。沿规划用地红线的西侧设置4.5米宽机动车单行道路(暂名银屏巷),北侧设置6米宽双车道(暂名滨水巷),由此使整个小区的建筑群体可以由机动车道路环通,方便人们出行。除此以外,在中心绿地上面设置了若干条蜿蜒曲折的游步道,配合沿路的景观,使小区更具品质感。
根据交通组织关系,小区由西向东分为四个组团,暂名为天水苑、叠翠苑、上林苑、云溪苑。
2.功能布置
根据规划要求,此项目的建筑分为住宅与配套公建两大功能,其中配套公建又分为商业与其他相关管理用房。为充分满足日照要求,本案住宅以高层板式建筑为主,西侧布置两栋点式住宅,地面1-2层为商业与其他相关管理用房,南北向道路两侧设置大型商业,环小区道路设置沿街小型商铺,中心组团中央设置大型公共绿地公园,从而使整个小区形成明显的动静分区,居住与商业有机结合。
3.空间与景观
为充分挖掘规划道路周边的商业价值,本案将规划道路沿线设计为大型商业景观带,以加深路人印象,达到城市标志性区域的目的。在整体空间布局上,东侧组团呈半开放形态布置,西侧点式商住楼呈开放姿态布置,配合部分绿化景观,使居住与商业得以平衡发展,中间组团基本呈环抱形布置,注重中心景观的营造,使之成为整个小区极具人气的公共活动场地 ,以提升小区的整体品质。
4.平面布局
为达到舒适的居住要求,充分考虑住户的南向采光,中心组团南侧布置119平方米舒适三房户型,以减少对北面住户的日照影响,也可以使组团南面视线更为宽广、通透。西侧组团为两幢一梯三户点式户型,虽然离中央绿化景观相对较远,但是视野通透,建筑间隔较大,且底下1-2层为主要面向小区内部开放的大型商业,配套服务完善,方便居住。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东面组团南侧布置四拼139平米经济四房户型,北侧布置六拼119平米舒适三房户型,并在中间设置中央绿化景观带,以提高居住舒适度。
底商柱网基本以8.4米布置,以提高地下车库面积利用率,平面布置规整,方便分隔。
三.单体设计
1.住宅
本案中,住宅楼主要为89平米舒适两房,119平米舒适三房,139平米舒适四房户型。
其中89平米舒适两房为点式一梯三户型中间套,拥有两房两厅一厨一卫,客厅与主卧室南向布置,各功能区间均能正常采光,且布局合理,空间尺度舒适整齐。
119平米舒适三房为一梯两户板式户型,拥有三房两厅一厨两卫,客厅与主卧室南向布置,采用全明设计,布局合理,空间利用率高。
139平米四房一梯两户板式户型,拥有四室两厅一厨两卫,客厅与两卧室南向布置, 动静分区明确,设计中尽量减少走道面积,使各功能区间尺度更为宜人。
139平米四房一梯三户点式户型,拥有四室两厅一厨两卫,两卧室南向布置,客厅为东西向采光,空间布置规整有序。
2.商业与其他配套服务用房
地面1-2层为商业与其他配套服务用房,由西向东分为天水苑商业区块、叠翠苑商业区块、上林苑商业区块与云溪苑商业区块。
其中,天水苑商业区块主要为面向小区内部开放的大型综合商场,南北两侧为沿街商铺。
叠翠苑商业区块西侧布置大型商业,由过街楼形式连通,与天水苑商业区块的大型综合商场结合成为小区内部商业中心,南北两侧均布置沿街商铺,为达到动静分区的理想效果,商铺不向组团绿地公园开放。
上林苑商业区块临近规划道路,以大型商业为主,南北布置沿街商铺。
云溪苑商业区块西侧以大型商业为主,以过街楼形式连通,与上林苑大型商业一起,将规划道路的这一路段打造成为城市商业中心。
3.造型设计
建筑以简洁现代的风格为基调,局部加以线脚的处理,使建筑更显精致,色彩采用暖灰色调,具有一种亲切的归属感。建筑顶部通过退台、窗户整合、线脚等处理使得整体更显挺拔。
商场部分的造型简洁大方,给上部住宅以强烈的依托感,入口与其他节点位置通过特殊立面处理加以强调,使商业区域整齐有序。
整个小区建筑风格趋向大方,稳重,又独具个性。
经济技术指标
A地块经济技术指标 单位
总用地面积 30737 m2
总建筑面积 75920 m2
其中 住宅面积 60600 m2
配套公建面积 15320 m2
建筑占地面积 10142 m2
建筑密度 33 %
容积率 2.47
绿地率 30 %
地下建筑面积 21250 m2
A户型130-140 m2 252 户
B户型110-120 m2 192 户
C户型80-90 m2 36 户
地面 汽车位 69 个
非机动车位面积 478 m2
地下 汽车位 380 个
摩托车位面积 775 m2
非机动车位面积 3952 m2
B地块经济技术指标 单位
总用地面积 10363 m2
总建筑面积 25280 m2
其中 住宅面积 20160 m2
配套公建面积 5120 m2
建筑占地面积 2612 m2
建筑密度 25 %
容积率 2.44
绿地率 30 %
地下建筑面积 4820 m2
A户型130-140 m2 64 户
B户型110-120 m2 96 户
地面 汽车位 15 个
非机动车位面积 153 m2
地下 汽车位 69 个
摩托车位面积 116 m2
非机动车位面积 1239 m2
结构设计说明
一、 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浙江省温岭市西环路东侧,下洋张村B地块。由十栋17-18层高层商住楼组成,总建筑面积约101200平方米,地下面积约26340平方米。
二、 设计依据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9-2001)(2006年版)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94)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
结构设计合理使用年限:50年。
基本风压:0.6KN/ m2(重现期50年)
基本雪压:0.35KN/ m2(重现期50年)
本工程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小于0.05g,不进行抗震设计。
三、 结构选型
1. 本工程中的高层商住楼地下一层,地上十五~十六层,房屋高度均不超过50米,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楼屋面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
2. 构件尺寸:
剪力墙厚度:250mm
框架柱:600×600 mm~400×400 mm
框架梁:250×400 mm
四、 基础型式
因未提供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根据周边建筑及地质情况,本工程拟采用φ600~φ800钻孔灌注桩,承台厚1200mm,地下室底板厚500mm。
给排水设计说明
一、 设计依据
国家有关消防设计及给排水设计规范、标准。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建筑专业方案设计图纸及甲方提供的资料
二、 设计范围
承担红线范围内所有建筑物室内和室外给排水及消防设计。
三、 给水设计
1. 给水水源
水源采用城市自来水,从市政给水干管预留的接口上引入DN150进水管两根,并各设DN100水表井一座,市政供水压力为0.15MPa。
2. 用水量
本工程最高日用水量为345m3/d。
3. 室外给水系统
室外给水管网为消防、生活合一高压制,围绕四周布置成DN150环状管网,并与市政预留的两根进水管相连接。
4. 室内给水系统
根据建筑设计、水源条件、节能和管理上的合理性,生活给水系统共分二个区:低区为二层及二层以下用水由城市自来水直接供给;中区为三至十五层用水,由泵房生活水箱、变频生活水泵供水。
水泵房内设不锈钢生活水箱一个,有效容积100m3。
5. 管材
室外给水管采用内衬PE钢塑管或给水铸铁管。钢塑管丝接或沟槽相接;给水铸铁管承插连接,水泥砂浆接口。室内给水管采用不锈钢管,卡压式相接;也可采用PE管或PPR管,热熔相接。
四、 排水设计
1. 排水体制:室外采用雨、污分流制;室内雨水、生活粪便污水和生活洗涤废水分流排至室外。
2. 排水量
3. 生活排水量按给水量(不包括绿化用水)的85%计,约为295m3/d。
4. 排水系统
生活排水包括生活污水和生活废水,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和生活废水一起排入市政污水管道。
5. 雨水:屋面雨水为有组织排放,室外雨水经雨水口汇集排入室外雨水检查井,排入室外雨水检查井。再统一经雨水管道汇总后排至市政雨水管道。
五、 消防设计
1. 消防用水量
本工程消防控制建筑物属二类高层建筑,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室外消火栓用水量为20L/S,室内消火栓用水量为20L/S,火灾延续时间室内外消火栓用水为3h。自动喷淋用水为1h。
2. 室内消火栓系统
室内各层均设置室内消火栓系统。 消火栓给水管布置成环状,消火栓出水压力控制<0.5MPa。室内消火栓布置保证同层有两支水枪充实水柱同时到达室内任何部分,充实水柱>10m,屋顶设有试验用消火栓,室外设水泵接合器。
3. 消防水箱
屋顶设一只消防水箱,有效容积18 m3,贮存火灾初期室内消防用水。屋顶消防水箱旁设置消防增压措施以满足最不利点消火栓要求。
4. 自喷系统:
自动喷淋系统按中危险级II级设计。地下车库设置湿式自动喷淋系统。水力报警阀按每套不超过800个喷头设置。水流指示器,按防火分区设置;喷头温级均为68℃喷头;同时系统中还设有增压装置和供水能力为15l/s的消防水泵接合器二套。
5. 消防泵房:
地下室泵房设有消防泵两台,喷淋泵两台。泵房内设置一座消防水池,有效容积为250m3,贮存室内消防用水。
室内根据规范设置灭火器。
六、 人防设计
1. 概况:地下室战时为防空地下室,作为人员掩蔽所,每个防护单元按800人设计。
2. 人防给水:水源采用城市自来水,在每个防护单元设75m3钢板水箱一座,在临战时构筑,水箱与自来水连接处设隔断措施。
3. 人防排水:在每个人防单元内设污水集水池,采用污水泵排出。在人防进、排风机房附近按要求设置防爆地漏,冲洗水流入污水池,采用手摇泵排出。
4. 管材:人防给水管采用热浸镀锌钢管,排水管采用钢管。所有穿过人防壁的给排水、消防管道均设防护密闭套管,并在人防壁内侧设置压力>1.0Mpa的阀门。
暖通设计说明
一、 设计依据
1. 采暖通风与空调气调节设计规范。
2.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3.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二、 工程概况及设计范围
本工程为商住楼的高层建筑。设计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通风设计:地下室设备用房,人防通风。
2. 防排烟设计:地下室用房,设备用房,主楼等的机械排烟系统。
三、 设计内容
1. 通风系统
(1) 地下室设备用房配置机械送排风系统,换气次数为6次/小时,以排除废气、废热。金库设机械送排风系统。废气由竖井排出屋顶。
(2) 卫生间设置排风换气,废气排入竖井,通至屋顶层由屋顶风机排入大气
(3) 地下车库配置机械排风,排烟系统,排风(烟)量按6次/时换气次数计算,火灾发生时系统切换成排烟工况运行。汽车尾气排至高空排放,排风排烟系统根据防火分区防烟分区设置, 排风管路与排烟管路合为一路,通风管路上设置70℃防火阀, 排烟管路上设置280℃防火阀,室外风口采用风吹百叶风口,风管穿越防火分区均设置70℃防火阀。
(4) 人防通风设计
地下层设六级人防,人防区内设置进排风口部,送风由扩散室,油网过滤器,滤毒器,电动脚踏风机等组成,排风由自动排气活门,经洗消间,防毒通道排至室外,战时人防通风系统按清洁室、滤毒室和隔绝式三种通风方式运行,清洁式送风量按6m3/h.p计,滤毒式按3m3/h.p,人防区用手动密闭阀隔绝。
2. 大楼防排烟系统
(1) 排烟系统
地下部分:地下室用房,设备用房配置机械排烟系统,排烟量以60立方米/平方米计算。地下车库配置机械排风,排烟系统,排风(烟)量按6次/时换气次数计算,火灾发生时系统切换成排烟工况运行。汽车尾气排至高空排放,排风排烟系统根据防火分区防烟分区设置, 排风管路与排烟管路合为一路,通风管路上设置70℃防火阀, 排烟管路上设置280℃防火阀,室外风口采用风吹百叶风口,风管穿越防火分区均设置70℃防火阀。
地上部分:楼层内大于20m的内走道,大于60m的外走道和大于100m2的经常有人停留的暗房均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排烟量按60M3//H计。排烟风机设于屋顶,烟气排入大气。
(2) 防烟系统
大楼为二类高层建筑。故在无窗的防烟楼梯间,前室及合用前室均各自独立设置加压送风系统,加压风机均设于一层。消防前室每层设正压送风口,有效尺寸为800×500, 楼梯间隔层设正压送风口有效尺寸为630×400,送风竖井面积0.8m2。
3. 人防通风设计
地下层设六级人防,人防区内设置进排风口部,送风由扩散室,油网过滤器,滤毒器,电动脚踏风机等组成,排风由自动排气活门经洗消间防毒通道排至室外,战时人防通风系统可按清洁室、滤毒室和隔绝式三种通风方式运行,清洁式送风送风量按6m3/h.p计,滤毒式按3m3/h.p,人防区用手动密闭阀隔绝。
4. 控制系统
当某一楼层发生火灾时,由消控中心自动开启(也可手动开启)着火层以及其上下各一两层多叶排烟口,同时停止该三层空调,通风系统运行,联锁启动排烟风机。当地下层防烟分区发生火灾时,由消控中心自动启动(亦可手动启动)该区所配置的机械排烟系统。
排烟风机前均配置排烟防火阀,楼层排烟风机排烟防火阀平时常闭,地下室排烟风机排烟防火阀平时常开,发生火灾时与排烟风机联锁开启,当烟温度超过280ºC,排烟防火阀自动关闭,排烟风机停止运行。
5. 环保和节能
地下室内设置排风风机。以保空气洁度。
6. 其它
所有地下室通风管道均采用玻璃钢风管制作,厚度按国标。
电气设计说明
一、 设计依据:
1. 工业与民用供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15-95);
2.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95);
3.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4.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5.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003年版;
6. 商店建筑设计规范 (JGJ 48-88);
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
8.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98);
9. 相关专业提供的有关资料。
二、 设计范围
电气设计范围包括整个工程的电力,照明,消防及防雷接地。
三、 供电设计
本工程内有住宅及配套的商铺、物业用房等,其中消防设备、走道疏散应急灯等的供电负荷等级为一级。供电电源采用两路10KV高压电源进线,由电力部门从城市10KV电网引入至开闭所,再分别引至各变配电房.
四、 负荷计算
本方案按面积指标法估算,住宅总安装容量Pe=1363KW,拟设2台变压器,容量分别为800KVA; 公共区总安装容量Pe=689KW,拟设2台变压器,容量分别为400KVA。
五、 变配电所
本工程内变配电所均设于地下室,高压柜、变压器、低压屏采用组合式布置于同一室。
六、 计量方式
电能总计量采用高供高计,高层住宅每个单元集中分层设电表箱,每户一表,分别计量。
七、 防雷接地
1. 防雷等级按第二类防雷建筑物,根据自然条件、当地雷暴日数、建筑物的高度和重要程度,屋面设避雷带作防雷接闪器,并利用柱内不小于φ16两根对角主筋作为引下线,并利用建筑物基础钢筋焊通作为联合接地体,接地电阻要求小于1欧。
2. 保护接地采用TN-C-S系统。
八、 人防电气设计
1. 设计依据
(1)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 50098-98(2001 年版)
(2)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 50038-2005)
2. 人防电源
本工程地下室设有人防区。人防平时电源由本楼变电所双回路供电,战时电源由市内人防区域电源供给,采用末端动力配电箱切换,平时自动切换,战时手动切换到战时电源。人防区域电源进出人防工程,均经电缆防爆井进入人防区。
九、 弱电设计
本工程弱电包括通讯,有线电视,车库管理, 保安监控系统,宽带网等内容。由建设单位委托专业单位设计实施。
1. 电话通信及宽带网络:本小区的电话从市网引入光缆至弱电机房,住宅按每户两门,商业按40部/100人设置。
2. 有线电视:设广电机房一个(均考虑在弱电机房内),住宅内有线电视线路采用暗管配线方式,用户分配网络采用分支——分配方式。
3. 楼宇对讲与门禁系统:住宅单元设置楼宇对讲与门禁系统,住户可通过楼宇对讲系统与访客对话,并遥控开启单元保安门。
4. 保安监控系统:监控机房与消控中心集中设一间,保安监控主要是闭路摄像监控、安全防盗等,针对公共场所:
5. 车库管理:主要有车库自动计费系统及出入识别,采用非接触式智能卡停车管理系统,并对车库入口及出口设置挡道杆、出票机、出入口图像识别等设计。
十、 电气消防
1. 本工程内设火灾报警控制系统,系统选用火灾集中报警控制系统,报警控制系统工作接地采用联合接地,消控中心设于底层。
2. 车库设温感探测器,各设备用房,办公用房等均设烟感探测器;且各区域皆设有手动报警按钮、消火栓按钮、消防电话及事故广播;火警电话分别设于消防泵房,变配电房、消防控制室;火灾事故照明及疏散指示主要设在通道、出入口。
3. 应急照明:
各楼内楼梯间、公用走廊及公共场合按规范要求设置一定数量的带镉镍电池的应急照明灯和疏散指示灯。在消控中心、消防水泵房等重要场所设置带镉镍电池的事故照明灯。
⑧ 12·17上海宝钢铁水包倾翻事故的专家分析
对于宝钢这起铁水倾翻事故,钢铁专家马忠普表示,在炼钢过程中,高炉的铁水需要通过铁水包运输到转炉厂。容易发生事故的环节有两个,一是出铁水时,二是运到转炉厂挂钩时。宝钢事故应该是在转炉厂吊装环节发生,极有可能是操作不规范引起的,或者是设备老化检修不到位。
⑨ 12·17上海宝钢铁水包倾翻事故的事故原因
2012年12月17日上午9时10分,宝钢股份公司炼钢厂一炼钢分厂行车在吊运270吨铁水包时,发生双板钩单侧脱落,致使铁水包倾翻。伤员立即被送往宝钢医院救治。
据悉,铁水包内装有270吨铁水,温度高达1300℃,倾覆出的铁水遇空气中水蒸气,状况堪比火山熔岩。初步判定铁水包倾翻系双板钩单侧脱落所致。
宝钢相关负责人称目前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已组成事故调查组,具体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宝钢3号门已被严密地封锁,所有的车辆和人员进入都需要核查相关的证件。进去该门走不远就是事发现场。据工人介绍,当日早上,有工人听到这个方向有巨响。
⑩ 钢水包行进多少米范围不能站人
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在钢水包吊运时整个经过的通道内都要避免有人活动。尤其是在钢水包向冶炼炉内倾倒钢水时。
从行业内发生的事故看,钢包吊运中是碰撞事故,而在倾倒时发生的是失控倾翻事故,钢水直接翻倒在平台上直接飞溅快速流淌,要避让多远都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