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这个心理学实验,父母越早知道越好
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实验,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artin Seligman 提出。
Martin Seligman :
当代认知心理治疗的创始人之一。
1998年,他以史上最高票当选美国心理协会主席。
他大力提倡建立积极心理学,并为这门新学科奠定了结构体系,是世界公认的“积极心理学之父”。
实验是这样的。
研究人员训练两组狗躲避电击。
训练时,两组狗都被绳子拴住,无法逃脱,但旁边有按钮可以控制通电,按下之后电击停止。
一组狗旁边的按钮是有效的,即按下之后就电击就停止。
另一组狗旁边的按钮是无效的,按下之后仍然遭受电击。
一段时间之后,一组狗学会了用鼻子控制电击按钮,但另一组狗则无论怎么做电击也不会停止。
之后研究人员把这两组狗和一组未受过训练的狗相继放到箱子里,接受电击。
箱子中间用矮闸隔开,一侧有电击,另一侧没有电击。
之前被教会用鼻子控制电击按钮的狗进入箱子后,几秒钟之内就发现自己可以跳过矮闸逃避电击;
未受过训练的狗进入箱子后,也是在几秒之内就跳过了矮闸;
而之前被训练无论怎么做电击都不会停止的那组狗,进入箱子之后一直都停留在有电机的这一边忍受电击,什么也没做。
也就是说,这组狗已经 认定无论做什么都于事无补,即使有出路时也选择放弃,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1975 年Seligman用人当受试者,结果使人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
实验是在大学生身上进行的,他们把学生分为三组:
让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
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音,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
第三组是对照,不给受试者听噪音。
当受试者在各自的条件下进行一段实验之后,让他们进行另外一种实验:
实验装置是一个"手指穿梭箱",当人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放在另一侧时听不到这种 噪音 。
在原来的实验中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以及未听噪音的对照组,他们在 "穿梭箱" 的实验中,学会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使噪音停止,
而在原来的实验中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让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他们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处,听任刺耳的噪音响下去,却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
生活中也有很多习得性无助的例子。
比如有些长期遭受丈夫家暴的女人就是不愿离婚,一些女孩多次遭到老师猥亵或性侵不敢求救,长期遭受打骂的孩子变得抑郁……
今年令人震惊的摇滚乐团林肯公园主唱自杀事件,也是这样的例子。
他童年时期遭到一名成年男子性侵长达6年,这事一直让他有轻生的念头,即使后来他功成名就,依然难以走出这段阴影,最终还是自杀。
这些都是比较极端的例子,我们靠听说或是看新闻才知道。
作为普通父母,我们关心的是,我们是不是也无意给孩子制造了“习得性无助”呢?
最典型的是“哭声免疫法”。
在孩子婴儿时期用得最普遍,宝宝哭的时候不去抱,因为会“惯坏”他,让他哭一会,以后他就不会再哭着要抱了。
甚至用这个方法训练宝宝自己睡觉,宝宝一直哭一直哭,哭累了就自己睡了。
如此训练一段时间,宝宝就会学会独立睡觉。
给宝宝断奶的时候跟妈妈隔离,妈妈“消失”一段时间,孩子哭得撕心裂肺,几天后就不再吃奶了。
孩子再大一点,哭的时候也不抱不哄,因为“哄他就哭得更厉害”,因为“宠惯了,以后就总是用哭来要挟我”,因为“男子汉不能哭,要坚强”......
孩子再大一些,父母变得更严厉,还会制造一些挫折,以增强孩子的抗打击能力,让孩子“越挫越勇”……
总是不满足孩子欲求的家庭,比如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长大后,总是有着 匮乏感 和 不配得感 ,认为生活就是苛刻艰难的,即使好机会降临也不敢要,因为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配过舒适顺畅的生活。
有些孩子从小就非常乖,非常听话,让父母很省心,父母也引以为傲,殊不知孩子的乖巧其实是 因为内心无奈、无助、无望,只好放弃、压抑自己的想法,选择顺从。
还有一种 替代性无助 :
不需要直接体验不可控的事件,只要 观察到发生在其他人身上的不可控事件、无助效应 ,也会产生习得性无助。
比如目睹父母的婚姻困难的孩子,即使从未经历过恋情,也会有习得性无助,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不会得到圆满的感情。
内心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孩子,在 情感、认知 和 行为 上表现出 消极 的 心理状态。
悲观的种子从此种下。
当他们失败时,就会产生极大的挫败感,放弃尝试,产生“做什么事都是无济于事”的感觉。
在逆境中会失去控制感,产生“怎么努力也没用”、“自己希望的结果不会发生”的预期,也不再采取行动以改变不好的情境。
更糟糕的是,对尝试和努力的放弃可能导致他们的预期成真,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习得性无助的经验,造成了一个人 悲观的思维方式 。
『贰』 十大恐怖科学实验 揭秘美科学家最恐怖的人体注射实验梅毒
很多实验为人类的生活进步取得了进步,但在获取新知识的途中多多少少会有一些错误的方式,在历史上出现过很多不道德甚至是让人感到恐怖的科学实验。有的是在动物身上,有的是在人身上,并且这些实验者有的并不知情。下面本站的我就为大家介绍十大恐怖的科学实验!
1、731部队活人实验
2、腓特烈二世的语言实验
3、Hofling 医院实验
4、人体性病实验
5、性别实验
6、恒河猴实验
7、电击儿童疗法
8、遥控老鼠间谍
9、特斯拉的死亡射线
10、长生药研究
1、731部队活人实验
731部队是二战时期,日本陆军在中国的哈尔滨进行生物细菌研究与人体实验研究的秘密部队,也被称之为“恶魔部队”。在这里他们用活人在测试生化武器的效果,还有各种残忍的实验,如活体解剖,鼠疫,人马换血,冻伤,火焰喷射,从不同的距离向人群丢手榴弹,互换四肢,人畜杂交等等。造成了成千上万的人被残害。
2、腓特烈二世的语言实验
腓特烈二世非常的有才华,他在教育非常落后的中世纪还掌握了7种语言,创办大学提高教育。但是他非常的喜欢做实验,曾经用自己君主的身份来对婴儿进行实验。
他为了观察语言的的起源,将出身的婴儿教给聋哑人去抚养,这让这些婴儿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还将囚徒泡在酒里淹死,为了观察是否有灵魂。
3、Hofling 医院实验
这个实验主要是结果让人感到非常的恐怖。1996年心理学家Hofling做了一个实验来证明人们非常的听专业或者权威人士的话。
在一个医院中,值班的护士接到一名医生的电荷,让她们将一个未经批准的药物按照两倍最大剂量打给病人,药瓶上明确的表示了那种剂量可能让病人死亡。
但在22名护士中,有21名准备按照医生的指示去给病人打药,她们没有一个人是见过医生的,完全违反了医院管理条例。
虽然那个药只是一个无害的糖片,但是对于护士如此的轻信医生也是非常的震惊的,而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会比那些护士们高明。
4、人体性病实验
梅毒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性病,在感染之后会慢慢的毁掉人体的主要器官,在60年前的非洲危地马拉因为一场实验,让1500人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感染上了梅毒。
一位美国的科学家约翰·卡特勒为了为了检验青霉素对性病的疗效,在危地马拉进行了相关实验。医生先让妓女感染上梅毒,然后让她们任意的与士兵或者囚犯发生性关系,并且不戴套。
这样做并没有让很多男士感染上梅毒,于是医生干脆让这些人直接染病。这个实验虽然获得了当局的授权,但是并没有去征求当事人的同意,这些人都在不知道的情况下,染上了梅毒。
5、性别实验
小布鲁斯在8个月的时候,在一次割包皮手术中意外的失去了JJ,当时的性学研究大师曼尼为了研究性别认同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养成的。于是说服了小布鲁斯的父母,让布鲁斯变性成为女生,将他当做女儿去养大。
他们将小布鲁斯改名为布兰达,完全将他当成女生去养,这个实验让布兰达长大后一直觉得自己被困在一个完全不属于自己的躯壳里面,无法去很好的融入外界。
6、恒河猴实验
心理学家哈洛做了一个恒河猴实验,可以说是毁掉了几代猴子。他将一群刚刚出生的恒河猴从妈妈身边抱走,然后给这群猴子做了两个“代母”。一个是可以间断的的提供奶水的铁丝网盒,一个是猴妈妈模样的玩偶,只可以给小猴子们抱抱,但是并没有奶。
小猴子们饿了就会去铁丝盒里吃点奶,其余时候都是跳到布偶妈妈身上抱着不放,特别是在受到惊吓的时候。虽然这个布偶妈妈没有五官,也不能动,但是小猴子们依然是在它身上寻找安全和温暖。
而更残忍的是,哈洛让布偶妈妈用铁定,水柱去攻击小猴子,但这些小猴子依旧跑到“妈妈”身上抱抱。这些小猴子在长大后都出现了一些自闭,反社会或极具攻击性的行为。
有些小母猴长大之后不懂性行为,哈洛又设计出“强暴架”,让她们去生育下一代,而其中一些母猴无法发挥母性,忽略照顾小猴子,甚至有的杀死了幼猴,对于这些猴子来说是非常折磨的事情。
7、电击儿童疗法
在1940年到1953年,世界著名的儿童神经心理医生劳雷塔对于精神分裂儿童的研究非常感兴趣,于是她做了一个儿童电击实验。
在纽约城的一个医院里对最少100名的3-12岁儿童做了点击实验。他们对外宣传的是这种电击痉挛疗法在1942-1956年间已经在这里治疗过500名儿童了,其中也有劳雷塔的实验者。
但是从劳雷塔的私人备忘录中,却发现她有时候会每天两次的电击精神分裂儿童,连续20天的时间,让有些被实验的儿童开始变得暴力,并且会想自杀。这个实验非常的恐怖不人道。
8、遥控老鼠间谍
加州大学的科学家在昆虫,老鼠,鲨鱼的大脑中植入非常小的芯片装置,让他们去代替人类成为无间道。这些半机械间谍非常的具有伪装性,并且很是灵敏,具有很高的隐蔽性。
这些“间谍”可以传回视频,可以窃听消息等等,并且是由人类来操控的。
9、特斯拉的死亡射线
特斯拉是被爱因斯坦承认的更聪明的人。他研究制造了非常多的设备区生产X射线。其中有一项研究被称为“特斯拉死亡射线”,这个研究计划非常的令人吃惊,是一个粒子束武器,很多科幻片里面都有这种高杀伤力的武器。
但特斯拉生前向美国,英国,苏联等国家申请购买他的这项研究,但并没有获得成功,如果被研究出来,那将会是很恐怖的武器。
10、长生药研究
约翰·康拉德·迪佩尔是一个医生,也是一名炼金术。他在城堡里进行各种残忍的实验,例如尝试去转移人的灵魂,还用蒸馏过的人骨,血液和其他动物的体液去制作长生药。非常的残暴。
这十大恐怖科学实验虽然都有一些成就,但是被实验者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实验还是应该在符合人道的基础上进行。
『叁』 医生抢救心脏病患者 用的那个电击的叫什么名字什么原理
除颤器 用较强的脉冲电流通过心脏来消除心律失常、使之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称为电击除颤或电复律术。起搏和除颤都是利用外源性的电流来治疗心律失常的,两者均为近代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心脏起搏与心脏除颤复律的区别是:后者电击复律时作用于心脏的是一次瞬时高能脉冲,一般持续时间是4~10ms,电能在40~400J(焦耳)内。用于心脏电击除颤的设备称为除颤器,它能完成电击复律,即除颤。当患者发生严重快速心律失常时,如心房扑动、心房纤颤、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等,往往造成不同程度的血液动力障碍。尤其当患者出现心室颤动时,由于心室无整体收缩能力,心脏射血和血液循环终止,如不及时抢救,常造成患者因脑部缺氧时间过长而死亡。如采用除颤器,控制一定能量的电流通过心脏,能消除某些心律紊乱,可使心律恢复正常,从而使上述心脏疾病患者得到抢救和治疗。 原始的除颤器是利用工业交流电直接进行除颤的,这种除颤器常会因触电而伤亡,因此,目前除心脏手术过程中还有用交流电进行体内除颤(室颤)外,一般都用直流电除颤。 一般心脏除颤器多数采用RLC阻尼放电的方法,其充放电基本原理如图6-1-1所示。 电压变换器是将直流低压变换成脉冲高压,经高压整流后向储能电容C充电,使电容获得一定的储能。除颤治疗时,控制高压继电器K动作,使充电电路被切断,由储能电容C、电感L及人体(负荷)串联接通,使之构成RLC(R为人体电阻、导线本身电阻、人体与电极的接触电阻三者之和)串联谐振衰减振荡电路,即为阻尼振荡放电电路,通过人体心脏的电流波形如图6-1-2所示。 实验和临床都证明这种 RLC放电的双向尖峰电流除颤效果较好,并且对人体组织损伤小。如前所述,放电时间一般为 4~10ms,可以适当选取L、C实现。电感L应采用开路铁芯线圈,以防止放电时因大电流引起铁芯饱和造成电感值下降,而使输出波形改变。另外,除颤中存在高电压,对操作者和病人都有意外电击危险,因此必须防止错误操作和采取各种防护电路。 心脏除颤器除了应有上述充电电路和放电电路以外,还应有监视装置,以便及时检查除颤的进行和除颤效果。监视装置有两种:一种是心电示波器,在示波器荧光屏上观察除颤器的输出波形,从而进行监视;另一种是如心电图机一样的自动记录仪,把除颤器的输出波形以及心电图自动描记在记录纸上,达到监视目的。当然,有的同时具有上述两种装置,既可以在荧光屏上观察波形,又可以把波形自动描记下来。 有的心脏急救装置由心脏起搏器、心脏除颤器以及监视仪、自动记录仪一起组合而成,是心脏急救的良好仪器.。
『肆』 李小龙用电击锻炼肌肉的仪器叫什么啊
中央电视台一套热播的《李小龙传奇》,让辞世已数十年的李小龙再度所为话题。内地媒体称,这位“功夫之王”当年曾一天吃百多颗药丸,以使其身体保持很棒,身上一点脂肪也没有。而这些药可能就是后来体育界的禁药“类固醇”。
报道称,当时类固醇是刚刚发明的新药,李小龙吃的分量并不合标准,因为当时医学上对于这种药还处于摸索阶段。
此外,他还拿自己做实验。为了得到漂亮的肌肉,他经常用一种高压电的肌肉震荡机。震荡机通过电线连到身体上,震肌肉速度非常快,震十分钟,就相当于平常练十小时。所以后期李小龙的肌肉非常漂亮,力度非常好。他常跟其他练功的人说:你们这么练有什么用?十个钟头都不如我练十分钟。
李小龙过世后一年,又是一个动作演员叫解元,也是用这种机器,结果有一天突然发晕,送医院就去世了。后来这个机器在日本被禁卖。日本发表的调查是,它太过量了,破坏了人身体的神经系统和生理系统的和谐。比如用哑铃锻练,做一两百下,身体就很疲倦,人就不会再做。但这个机器是用高压电来运动的,用久了之后会把身体的疲惫信号给打消,破坏整个身体的平衡。
在生活中的李小龙都是以硬朗、健康形象示人。他每天坚持练功和跑步,招牌动作是两个手指做俯卧撑。小龙其实非常重视身体,他常常说头疼,可他体检时不让人检查他的头部。后来证实,他的过世也是和头部肿瘤有关。而他一直不愿别人知道,可能担心破坏他的一向健康的银幕形象。
『伍』 杨永信到底做了什么为什么网络上这么火,他是谁求具体介绍
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杨永信”这个名字。
他曾经被称为戒网瘾专家,号称能使用电击疗法治愈青少年的网瘾。
2009年被扒出以极端方式对待孩子们之后,他看似销声匿迹。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在“帮孩子们戒网瘾”。直到今年八月被几个网友在微博上曝光。
我们今天要说,就是这个被杨永信和所谓家长们奉若神灵的电击疗法(更科学的称呼应该是“电休克疗法”)。
上世纪30年代,现代医学起步不久,人们对人类大脑运作机制的认知还处在一片空白的阶段,也不能正确认知精神疾病的发病原理。
对精神病人的治疗方法更是有限——不是找人做法驱魔,就是送到精神医院。
而当时的精神医生,则几乎是在病人身上做实验,为了镇住狂暴的患者,他们先后发明出了各种不靠谱的疗法。比如著名的冰锥疗法,是拿一根钢针插入患者眼眶,捣碎患者的前脑叶。
接受了这一疗法后,患者们往往都会变得极为平静麻木,如同行尸走肉——这是当然的,前脑叶掌控着记忆、判断、分析、思考、操作等等的功能。破坏了这一块区域,也就等于摧毁了患者的大半人格,他们的余生都将无法完整。
而传统的电击疗法ECT(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也做电休克疗法),也出现在这一时期。
治疗时,医生通过电休克机,用适量的电流刺激患者大脑,从而诱发脑部类癫痫样放电,使患者意识丧失和全身抽搐发作,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目的。
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大脑好像有一些毛病,虽然我们(上世纪的医生们)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但是强行电击重启一下总是没问题的。来,1、2、3……
而电休克疗法的缘起,最早要从1934年说起。
1934年,30出头的梅德纳医生(Ladislas Joseph Mena)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大学从事精神医学研究。某天,他翻阅文献时看到了癫痫可以预防精神病的说法,随即有了一个不成熟的猜想:“人工诱发的癫痫大发作能不能改善精神病症状呢?”
他开始寻找实验体和能诱发癫痫的药物,并最终决定使用樟脑油在做实验。1934年1月2日,第一次实验进行,11名患者中的3名出现了癫痫症状,这大大增强了这位医生的信心。
接下来,他为一位33岁的男性精神分裂症病人注射了浓度25%樟脑油,并成功诱发了癫痫,反复5次之后,这位患者的木僵改善了(木僵:一种重症精神病人会出现的高度精神运动性抑制状态)。
这一实验轰动了当时的精神医学界。
医生们对诱发癫痫改善精神疾病的疗法非常热衷,但不是所有人都想走药物诱发一条路。梅德纳在匈牙利埋头苦干的时候,他的同行切莱蒂(Ugo Cerletti)和比尼(Lucio Bini)则在罗马研究电刺激和神经运动的关系。这一系列研究的灵感来自于某次观看屠宰场将猪电晕后宰杀。
两位医生们猜想,若是在精神病人头部两侧通入电流,也许可以矫正其疯狂,或者至少会比较顺从。
他们研制出来的装置就是这个↓
即:将两个电击分别放到患者大脑两侧,释放电流,使电流直接经过大脑,引起癫痫。
1938年,第一次实验开始,治疗对象是一名重症的精神病患者。治疗时病人首次被通电80V电压,0.1秒后仅有短暂意识丧失。再次通电90V电压,0.1秒后病人出现癫痫小发作样抽搐。第3次更强的电刺激后,这名病人全身抽搐大发作,意识完全丧失。(注:中国家庭电路电压是220V,美国及日本的电压标准则为110V)
电击开始的时候,患者会被捆绑在床上,套上牙套防止他们因为太过痛苦而咬断自己的舌头。电击本身带来的痛感不言而喻,许多患者还会因为癫痫带来的肌肉强直、抽搐而骨折。被捆在床上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绝望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为了减轻患者痛苦,在ECT疗法推广之后不久,上世纪40年代开始,医生们开始在电击的同时使用肌肉松弛剂,力求让患者们肌肉放松,避免二次伤害。
1955年,萨尔兹曼将静脉诱导麻醉药引入ECT,病人可以在麻醉状态下接受ECT,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痛苦。电休克疗法自此开始逐渐人道而正规。
那么,针对精神病人而使用的,在尊重了病人自身意愿才执行的电休克疗法,有用吗?
有用,但并不万能,而且还有大量副作用。
文献表明,ECT治疗对约50%的难治性重度抑郁症患者有效,关于后续随访的研究还很少,但大约一半的患者在一年内有复发的情况。另外,它对木僵、躯体疾病、精神分裂症急性加重期有特效,很适用于那些有自杀倾向或伤人倾向的重症精神病患者。
与此同时,它也会引发包括智商降低、脑部功能障碍和学习障碍在内的许多后遗症,最明显的症状之一就是记忆丧失。
BBC在2013年的一份报道中跟踪了许多精神病人在接受ECT后的生活,多数人提及了记忆问题。
Helen Crane在90年代末接受了两次ECT治疗,抹除了她包括海外旅行和重大家庭事件在内的数年的记忆:“ECT检查之后,我忽然有关于我母亲的不祥的预感。我问我的丈夫我母亲怎么了,他告诉我我母亲大概两年前就去世了。”
也正因此,ECT疗法已被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列入三级(高风险)目录中。仅当医生在得到同意的情况下,才能被作为精神干预的最后防线,用于重度抑郁症,躁狂症和精神分裂症。而美国的数个州,至今仍因为太不人道而禁止这种疗法的实施。
然后,让我们的话题回到杨永信。
这些所谓的“网瘾少年”,是重症精神病吗?不是。很多连有网瘾都算不上,无非是不听父母的话。
杨永信在对他们进行电击的时候,有遵守ECT标准进行麻醉,减轻病人痛苦吗?没有。
杨永信电击的治疗方法为了引发大脑癫痫还是利用恐惧和痛苦使人屈服?是后者。
他也不是世界上第一个对孩子下手的精神科医生。从1940年代初,世界知名的儿科神经心理医生Lauretta Bender对研究精神分裂症的儿童很感兴趣,于是她在纽约Bellevue医院内对至少100名 3~12 岁的儿童做了电击实验她有时会每天两次电击精神分裂症的儿童(有些小于3岁),连续20天,有些被实验的儿童因此变得暴力和想要自杀。
可把这些孩子和少年送去给这两位“医生”的是谁呢?
是家长啊。
当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沉迷于网络,或者变得叛逆不听话的时候,他们心想“电一电就好了”。喜欢打游戏,早恋,不听话,“电一电就好了”。
丝毫不反思自己的问题。
09年,柴静揭露杨永信电击疗法的那个视频里,她问了这些家长和孩子很多问题。
电休克疗法只是精神医学史上颇有争议的一页。但怎么使用它,为了什么而使用它,都有非常明确具体的限制。
而可笑的是,杨永信和家长们,明显不觉得自己做了多么过分的事。
这些父母可能希望孩子最后“改邪归正”,对他们说一句“谢谢”。可大多数“网瘾少年”,却在期待一句“对不起”。
他们不一定都能等到。
『陆』 米尔格拉姆的电击实验
实验目的:
为了测试受测者,在遭遇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
实验背景:
参与者年龄从20岁至50岁不等,包含各种教育背景,从小学毕业至博士学位都有。实验地址在耶鲁大学的老旧校区中的一间地下室。
实验方法:
1、告诉参与者这是一项关于“体罚对于学习行为的效用”的实验
2、告诉参与者,他被随机挑选为担任“老师”,并获得了一张“答案卷”。
3、告诉参与者,隔壁被挑选为“学生”的参与者也拿到了一张“题目卷”。
4、真相是隔壁房间的“学生”由实验人员假冒,所以这个实验的所有参与者,都是“老师”。
5、“老师”和“学生(实验人员)”分处不同房间,他们不能看到对方,但能隔著墙壁以声音互相沟通。
6、有一位参与者甚至被事先告知:隔壁参与者患有心脏疾病。
7、“老师”被给予一具据称从45伏特起跳的电击控制器,控制器连结至一具发电机,并被告知这具控制器能使隔壁的“学生”受到电击。
8、“老师”所取得的答案卷上列出了一些搭配好的单字,而“老师”的任务便是教导隔壁的“学生”。
9、老师会逐一朗读这些单字配对给学生听,朗读完毕后老师会开始考试,每个单字配对会念出四个单字选项让学生作答,学生会按下按钮以指出正确答案。
如果学生答对了,老师会继续测验其他单字。
如果学生答错了,老师会对学生施以电击,每逢作答错误,电击的伏特数也会随之提升。
10、参与者将相信,学生每次作答错误会真的遭到电击。(事实上并没有电击产生)
11、在隔壁房间里,由实验人员所假冒的学生打开录音机,录音机会搭配著发电机的动作而播放预先录制的尖叫声,随著电击伏特数提升也会有更为惊人的尖叫声。
12、当伏特数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假冒的学生会开始敲打墙壁,而在敲打墙壁数次后则会开始抱怨他患有心脏疾病。
13、接下来当伏特数继续提升一定程度后,学生将会突然保持沉默,停止作答、并停止尖叫和其他反应。(假装昏厥)
剧本:
1、“学生”假装的反应:
75 V 时,嘟囔
120 V 时,痛叫
150 V 时,说“我想退出试验”
200 V 时,大叫:“血管里的血都冻住了。”
300 V 时,拒绝回答问题
超过 330 V 时,静默
2、若 是参与者表示 想要停止实验 时,实验人员会依以下顺序这样子回复他:
请继续。
这个实验需要你继续进行,请继续。
你继续进行是必要的。
你没有选择,你必须继续。
如果经过四次回复的怂恿后,参与者仍然希望停止,那实验便会停止。
否则,实验将继续进行,直到参与者施加的惩罚电流提升至最大的450伏特并持续三次后,实验才会停止。
实验结果:
1、到330 V 时,许多参与者都表现出希望暂停实验以检查学生的状况。
2、许多参与者在到达135伏特时暂停,并质疑这次实验的目的。
3、一些人在获得了他们无须承担任何责任的保证后继续测验;一些人则在听到学生尖叫声时有点紧张地笑了出来;一些人甚至说他们想退回实验的报酬。
4、第一次实验中,百分之65(40人中的26人)的参与者都达到了最大的450伏特惩罚,尽管他们都表现出不太舒服;
5、每个人都在伏特数到达某种程度时暂停并质疑这项实验
6、没有参与者在到达300伏特之前坚持停止。
7、每次实验都有一定比率的参与者愿意施加致命的伏特数,约在61%至66%之间。
8、许多参与者在离去时的面谈上,看起来仍没有理解到这项实验的真实情况。
9、参与者中有84%称他们感觉“高兴”或“非常高兴”参与了这项实验,15%参与者选择中立态度(有92%的参与者做了事后的调查),之中许多人事后还向米尔格伦表达谢意。
米尔格伦还不断接到这些前参与者想要再次协助他进行实验,甚至想加入他的研究团队。
一个前参与者解释:为何他们会感觉“高兴”参与了这项实验:
“1964年当我在进行实验时,虽然我相信我是在伤害某个人,但我完全不晓得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当人们根据他们自己所信仰的事物并顺从的服从权力者行动时,很少人会意识到这点...请允许我这样认为,我被权力机关征召入伍,而这将会让我做出一些连我自己都会害怕的坏事. ... 如果我拒绝服兵役的良心申请(Conscientious Objector)不被权力机关所批准,我已经准备因此而去坐牢,这对我的良心而言是唯一的选择。我唯一的希望,是我那些同样被征召的伙伴们也能如此发挥他们的良心...”
哪些心理学效应在发挥作用?
1、权威—错误影响倾向(服从权威倾向)
实验参与者不能违抗他们眼中的权威—著名科学家,于是电击实验者,即使被电击的人惨绝人寰痛苦的哀嚎。普通人在遇到他们认为合理的绝对权威的时候,会失去判断能力,做出甚至残忍杀人的行为,例如:犹太人被德国纳粹屠杀了600万人。
2、社会认同倾向
他肯定从在场无动于衷的旁观者那里,得到许多社会认可,当他们按下电击按钮,旁边的人并没有表现出异议,那些人的沉默意味着他的行为是没有问题的。
3、一致性原则
你之前已经电过人家那么多次了;如果你现在停止,你就无法解释之前为什么要电人家;为了和自己之前的行为保持一致(哪怕这个行为是错的),只好继续电击。
4、简单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认
也许这件事当时让你觉得痛苦,但你会为自己的行为找很多理由:
不是我要电的,是他们命令我做的,我也不想;
规则就是这样,我有啥办法,谁让你答错题;
这个实验在大家都在做啊,而且实验地址在耶鲁大学,应该是合法的吧;
......
人们善于给自己找理由,这些理由帮助自己扭曲现实,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5、压力影响倾向
电击别人是有很大压力的;在过大的、突然的压力下,人可能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6、重视理由倾向
别人随便给你个理由,你就会同意
一下句子甚至不能算作是理由:
这个实验需要你继续进行,请继续。
你继续进行是必要的。
你没有选择,你必须继续。
『柒』 对动物进行足底电击刺激用什么仪器
在非临床有效性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行为学试验研究药物对动物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人和动物的内部心理过程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只能根据可观察到的刺激反应来推测脑内发生的过程,对脑内记忆过程的研究只能从人类或动物学习或执行某项任务后间隔一定时间,测量他们的操作成绩或反应时间来衡量这些过程的编码形式、贮存量、保持时间和它们所依赖的条件等等.学习、记忆实验方法的基础是条件反射,各种各样的方法均由此衍化出来.目前已经建立了大量的学习记忆研究的行为学方法,各有优缺点.现将常用的动物学习、记忆实验方法简述如下.
『捌』 米尔格兰姆的电击实验
(Milgram experiment),又称权力服从研究(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是一个针对社会心理学非常知名的科学实验。实验的概念最先开始于1963年由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变态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里所发表的Behavioral Study of Obedience 一文,稍后也在他于1974年出版的Obedience to Authority: An Experimental View里所讨论。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受测者,在面对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
实验开始于1961年7月,也就是纳粹党徒阿道夫·艾希曼被抓回耶路撒冷审判并被判处死刑后的一年。米尔格拉姆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艾希曼以及其他千百万名参与了犹太人大屠杀的纳粹追随者,有没有可能只是单纯的服从了上级的命令呢?我们能称呼他们为大屠杀的凶手吗?” 实验小组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并寄出许多广告信,招募参与者前来耶鲁大学协助实验。实验地点选在大学的老旧校区中的一间地下室,地下室有两个以墙壁隔开的房间。广告上说明实验将进行约一小时,报酬是$4.50美元(大约为2006年的$20美元)。参与者年龄从20岁至50岁不等,包含各种教育背景,从小学毕业至博士学位都有。
实验小组告诉参与者,这是一项关于“体罚对于学习行为的效用”的实验,并告诉参与者他将扮演“老师”的角色,以教导隔壁房间的另一位参与者——“学生”,然而学生事实上是由实验人员所假冒的。
实验小组告诉参与者,他被随机挑选为担任“老师”,并拿到了一张“答案卷”。实验小组并向他说明隔壁被挑选为“学生”的参与者也拿到了一张“题目卷”。但事实上两张纸都是“答案卷”,而所有真正的参与者都是担任“老师”。“老师”和“学生”分处不同房间,他们不能看到对方,但能隔着墙壁以声音互相沟通。有一位参与者甚至被事先告知隔壁参与者患有心脏疾病。
“老师”被给予一具据称从15伏特起跳的电击控制器,控制器连结至一具发电机,并被告知这具控制器能使隔壁的“学生”受到电击。“老师”所取得的答案卷上列出了一些搭配好的单字,而“老师”的任务便是教导隔壁的“学生”。老师会逐一朗读这些单字配对给学生听,朗读完毕后老师会开始考试,每个单字配对会念出四个单字选项让学生作答,学生会按下按钮以指出正确答案。如果学生答对了,老师会继续测验其他单字。如果学生答错了,老师会对学生施以电击,每逢作答错误,电击的伏特数也会随之提升。
参与者将相信,学生每次作答错误会真的遭到电击,但事实上并没有真的进行电击。在隔壁房间里,由实验人员所假冒的学生打开录音机,录音机会搭配着发电机的动作而播放预先录制的尖叫声,随着电击伏特数提升也会有更为惊人的尖叫声。当伏特数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假冒的学生会开始敲打墙壁,而在敲打墙壁数次后则会开始抱怨他患有心脏疾病。接下来当伏特数继续提升一定程度后,学生将会突然保持沉默,停止作答、并停止尖叫和其他反应。 电压 “学生”的反应 75 V 嘟囔 120 V 痛叫 150 V 说,他想退出试验 200 V 大叫:“血管里的血都冻住了。” 300 V 拒绝回答问题 超过 330 V 静默 如果经过四次回复的怂恿后,参与者仍然希望停止,那实验便会停止。否则,实验将继续进行,直到参与者施加的惩罚电流提升至最大的450伏特并持续三次后,实验才会停止。
到这时许多参与者都表现出希望暂停实验以检查学生的状况。许多参与者在到达135伏特时暂停,并质疑这次实验的目的。一些人在获得了他们无须承担任何责任的保证后继续测验。一些人则在听到学生尖叫声时有点紧张地笑了出来。
若是参与者表示想要停止实验时,实验人员会依以下顺序这样子回复他:
请继续。这个实验需要你继续进行,请继续。你继续进行是必要的。你没有选择,你必须继续。 如果经过四次回复的怂恿后,参与者仍然希望停止,那实验便会停止。否则,实验将继续进行,直到参与者施加的惩罚电流提升至最大的450伏特并持续三次后,实验才会停止。 米尔格拉姆为整个实验过程和其结果录制了纪录片,纪录片名便是服从,纪录片的正版拷贝目前已经很难找到了。他接着与Harry From制作了5部一系列受到这次实验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影片。这些影片都可以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媒体中心找到。
在进行实验之前,米尔格拉姆曾对他的心理学家同事们做了预测实验结果的测验,他们全都认为只有少数几个人—10分之1甚至是只有1%,会狠下心来继续惩罚直到最大伏特数。
结果在米尔格拉姆的第一次实验中,居然有百分之60的参与者达到了最大的450伏特惩罚—尽管他们都表现出不太舒服;每个人都在伏特数到达某种程度时暂停并质疑这项实验,一些人甚至说他们想退回实验的报酬。没有参与者在到达300伏特之前坚持停止。后来米尔格拉姆自己以及许多全世界的心理学家也做了类似或有所差异的实验,但都得到了类似的结果。为了证实这项实验,也有许多更改了架构的实验产生。
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州立分校(University of Maryland Baltimore County)的Thomas Blass博士(也是米尔格拉姆的传记—《电醒全世界的人》的作者)在重复进行了多次实验后得出了整合分析(Meta-analysis)的结果,他发现无论实验的时间和地点,每次实验都有一定比率的参与者愿意施加致命的伏特数,约在61%至66%之间。
对于实验结束时的情况所知不多,依据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的回想,当时那些没有达到最高伏特数的参与者却也都没有坚持这项实验本身应该结束,也没有至隔壁房间探视“学生”,离开时也都没有询问实验人员的同意。
米尔格拉姆在他的文章“服从的危险” (1974年)里写道:
【在法律和哲学上有关服从的观点是意义非常重大的,但他们很少谈及人们在遇到实际情况时会采取怎样的行动。我在耶鲁大学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一个普通的市民,只因一位辅助实验的科学家所下达的命令,而会愿意在另一个人身上加诸多少的痛苦。当主导实验的权威者命令参与者伤害另一个人,更加上参与者所听到的痛苦尖叫声,即使参与者受到如此强烈的道德不安,多数情况下权威者仍然得以继续命令他。实验显示了成年人对于权力者有多么大的服从意愿,去做出几乎任何尺度的行为,而我们必须尽快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和解释。】 实验本身受到了关于在科学实验上的伦理质疑,因为这项实验对参与者施加了极度强烈的情感压力(虽然这种压力可以说是由他们本身自由操作所造成的),尽管这项实验带来了对人类心理学研究的宝贵发现,许多现在的科学家会将这类实验视为是违反实验伦理的。
米尔格拉姆则辩护道,之后的调查发现当时的参与者中有84%称他们感觉“高兴”或“非常高兴”参与了这项实验,15%参与者选择中立态度(有92%的参与者做了事后的调查),之中许多人事后还向米尔格拉姆表达谢意。而且米尔格拉姆还不断接到这些前参与者想要再次协助他进行实验,甚至想加入他的研究团队。
六年后(也就是越战规模最大的时期),其中一个前参与者与米尔格拉姆联系,表示为何他们会感觉“高兴”参与了这项实验:
“1964年当我在进行实验时,虽然我相信我是在伤害某个人,但我完全不晓得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当人们根据他们自己所信仰的事物并顺从的服从权力者行动时,很少人会意识到这点...请允许我这样认为,我被权力机关征召入伍,而这将会让我做出一些连我自己都会害怕的坏事. ... 如果我拒绝服兵役的良心申请(Conscientious Objector)不被权力机关所批准,我已经准备因此而去坐牢,这对我的良心而言是唯一的选择。我唯一的希望,是我那些同样被征召的伙伴们也能如此发挥他们的良心...” 不过,实验的经验并不是对每个参与者都有终身的改变。许多参与者都没有依据现代的实验标准被告知细节,离去时的面谈也显示许多参与者看起来仍没有理解到这项实验的真实情况。
实验所引起最主要的评论不在于实验方法的伦理争议,而在于实验所代表的意义。一位在1961年的耶鲁大学参与者在Jewish Currents杂志上写道,当他在担任“老师”的中途想要停止时,便是怀疑到“整个实验可能只是设计好,为了测试寻常美国民众会不会遵从命令违背道德良心—如同德国人在纳粹时期一样”而这便是实验的初衷之一。米尔格拉姆在他《服从的危险》一书中便称:“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便是,我们在实验室里所制造的使人服从权力的环境,与我们所痛责的纳粹时代之间有怎么样的关联。”
『玖』 安全用电实训装置是什么
安全用电实训装置是课程教学实训。学员可通过实训教学,熟悉各种电气事故的原因和预防电气事故的实用操作措施,从而使学员了解电气事故重视电气事故提高现场预防事故和解决气事故的能力。
安全用电实训装置特点
安全用电实训装置同时使学生学习电网的多种连接方式多种常用的线路保护方式,比如直接接触电击防护间接接触电击保护以及安全设备选择,安全用电实训装置采用台式模块化挂板结构可扩展性强,教学模型均安装在挂板上,使实训元件更加直观,方便学员学习掌握。
电源总开关采用可靠性漏电保护断路器,一旦漏电能在0.1秒内切断电源,二是实验台采用三相五线制电源,实验台金属外壳安装专用接线端子,保证设备可靠接地,三是采用无触及性实验插座,完全避免了无意识触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