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海波的熔化和凝固实验
(1)从图中可看出:海波有一定的熔点,所以海波是晶体;海波从专48℃开始熔化,故它的熔属点是48℃;
海波从3min开始熔化,到6min结束,海波熔化过程经历了3min;
海波从12min开始凝固,到15min结束,海波熔化过程经历了3min;
(2)该物质在BC段吸收热量,温度保持48℃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EF段物体处于固液共存态,此过程需放出热量,是凝固过程.
(3)物质吸收的热量无法直接测得,可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说明,这里运用的是转换法.
故答案为:晶体;45;3;3;固液共存;吸热;固液共存;放热;凝固;转换.
Ⅱ 关于中考物理题...
第三节 熔化和凝固(2课时)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现象。
2.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物理意义。
3.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的区别。
4.知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5.了解图象在学习物理学中的作用。
(二)教具
学生实验,三人一组。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我们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所以物质状态的变化也属于热现象。
二、进行新课
1.熔化和凝固
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
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
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
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
除此之外,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
2.学生实验:观察海波的熔化。
(1)讲述实验的做法
各组的熔化实验仪器中放入了少量的晶体物质海波。
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海波粉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海波粉中。
把试管放在大烧杯的水中,将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等水温升至30℃以上时,用搅拌器不停地搅动,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并观察海波的状态。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2)注意事项
为了做好实验,每组的三位同学要分工合作。一位同学搅动,一位同学读数,并观察海波的状态,第三位同学记录温度和状态。实验中,搅动必须不停地进行,以保证海波受热均匀。
(3)学生操作,等各组的熔化过程完成后继续加热,教学活动继续进行。
3.海波的熔化曲线的分析
(教师选择一个组的熔化曲线,请该组同学画在黑板上)
教师:其他各组的曲线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大致形状如图所示。我们将这一曲线分为AB、BC和CD三段,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AB段。在这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答:AB段所对应的时间内海波是固态,温度升高)
(2)在曲线上的哪一点海波开始熔化?(答:B点)
(3)在BC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如何?温度是否变化?这段时间是否对海波加热?(答: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共存。海波的温度保持在48℃左右不变。此时仍在继续对海波加热,即海波仍在吸热)
(4)在CD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如何变化?(答:海波的状态是液态,海波已经熔化完毕,继续加热,海波的温度升高)
4.熔点
教师:除了海波以外,其他晶体物质,如各种金属、冰、固态酒精等,它们的熔化曲线都与海波的熔化曲线形状相似,只是熔化时的温度高低不同而已。这条熔化曲线反映了晶体物质熔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晶体的熔化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的,即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纯海波的熔点是48 ℃。我们实验用的海波不纯,熔点低于48 ℃。
5.凝固曲线
教师:如果让熔化了的海波冷却,记下液态海波在冷却凝固成晶体过程中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可得到凝固曲线近似下图的形状。请大家思考并回答:
(1)DE段。海波是____态,____热(填"吸"或"放"),温度______。
(2)EF段。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
(3)FG段。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
教师:晶体的凝固也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6.学生练习
(1)读物质的熔点表。请学生看课本上的熔点表。教师读一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
教师:钨的熔点是3 140 ℃。钨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3 140 ℃不变。
(学生模仿教师读几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
(2)学生回答
①温度是70 ℃的萘是____态。
②水在-5 ℃时是____态。
③铁、铜、铝在常温下是____态。
④水银在-30 ℃时是____态。
⑤酒精在-100 ℃时是____态。
⑥锡在232 ℃时是____态。
⑦中国北部的漠河冬季气温最低到-52.3℃,应选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为什么?(应选用酒精温度计。因为酒精的凝固点是-117 ℃,在-52.3
℃的情况下,酒精是液态的。水银的凝固点是-39 ℃,在气温低于-39 ℃时,水银的固态的。所以水银温度计在冬季的漠河无法工作。)
7.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教师:现在请大家结合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听一段海波的自白,并回答问题。
“我叫海波,我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48 ℃。现在我的体温恰好是48 ℃,请你们告诉我,我是应该熔化,还是应该凝固呢?只要你们说得对,我就照你们说的办。”
(学生讨论并回答)
48
℃既是海波熔点也是它的凝固点。此时海波是熔化还是凝固,关键要看海波是吸热还是放热。固态海波在温度到达熔点时,吸热则熔化。液态海波在温度到这一温度时,放热则凝固。所以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8.学生实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
教师:物质除了晶体还有非晶体,松香、石蜡、玻璃等属于非晶体。我们现在利用实验研究石蜡的熔化和凝固。
我们所用的实验装置还是刚才用过的装置,实验步骤也完全相同。
(学生操作、实验)
教师:请一个组把石蜡的熔化和凝固曲线画在黑板上。
从石蜡的熔化和凝固曲线可知,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跟晶体不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也没有一定的凝固点。石蜡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固态石蜡由硬变软,然后再变为液态。凝固时放热,石蜡由液态变为粘稠,然后由软变硬,形成固态。
三、归纳总结
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有明显的区别: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这个温度分别叫熔点和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但是不论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吸热,凝固时都放热。所以,晶体实现熔化的条件可概括为两条: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吸热。凝固的条件是温度到达凝固点,同时要放热。
2.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大家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什么是0 ℃?(学生思考并回答)
冰水混合物中有冰又有水,冰和水的物态变化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冰尚未熔化完毕,冰熔化时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另一种可能是尚未凝固完毕,温度也应保持在凝固不变。所以冰水混合处于热平衡状态,温度为0
℃。
(2)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话是什么道理?
(学生思考并回答)
雪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0 ℃不变,但是要吸热。雪从空气中吸热,气温下降,所以化雪时更冷。
3.北方的冬季较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 ℃~40
℃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所以,人们将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
四、作业
1.完成课文后的练习。
2.习题3、4、5。
(四)说明
1.本节课文内容丰富,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教学重点应是熔点和凝固点及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建议安排好学生实验,使学生充分认识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的特点,对图像分析得细致、透彻,有利于学生加深认识、突出重点。
2.教学难点是晶体熔化或凝固时,虽然伴随有热的得失,但是温度不变。受初中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教师不必从理论上去讲解,只要通过学生实验,观察现象,从事实出发,学生能记住这一事实即可。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做好学生实验。实验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海波的纯度尽可能高。二是对海波开始加热时,不要用温水,温水会使试管内靠管壁的海波先熔化,而中央部分的海波的温度还没有达到48
℃。三是搅拌要及时、不停顿。由于海波是粉末状,导热性能差,只有不停搅拌才可望实验成功。
4.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教学,采用海波自白这种拟人化的方法,颇具趣味性和启发性,教师不妨一试。
Ⅲ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步骤
1、实验步骤:①按照实验装置,自下向上安装好实验装置(注意各个部分的衔接与安装高度).②预先将烧杯内的水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在加热过程中,不断用玻璃棒搅拌,以便水温均匀.③把装有一定量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和水给海波均匀、缓慢地加热(此种加热方式叫水浴加热).④观察温度计读数和海波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预先设计好的表格中.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一定要有步骤,设计好实验方案,有步骤地进行实验,是科学探究所必需的.3、在实验中,在相等的时间内测量一次温度,目的是为了寻找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取相等的时间间隔,也是绘制温度曲线的需要.否则,会给回归温度曲线带来不便.
Ⅳ 初二物理《熔化与凝固》的教案
第三节 熔化和凝固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现象。
2.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物理意义。
3.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的区别。
4.知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5.了解图象在学习物理学中的作用。
(二)教具
学生实验,三人一组。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我们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所以物质状态的变化也属于热现象。
二、进行新课
1.熔化和凝固
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
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
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
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
除此之外,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
2.学生实验:观察海波的熔化。
(1)讲述实验的做法
各组的熔化实验仪器中放入了少量的晶体物质海波。
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海波粉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海波粉中。
把试管放在大烧杯的水中,将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等水温升至30℃以上时,用搅拌器不停地搅动,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并观察海波的状态。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2)注意事项
为了做好实验,每组的三位同学要分工合作。一位同学搅动,一位同学读数,并观察海波的状态,第三位同学记录温度和状态。实验中,搅动必须不停地进行,以保证海波受热均匀。
(3)学生操作,等各组的熔化过程完成后继续加热,教学活动继续进行。
3.海波的熔化曲线的分析
(教师选择一个组的熔化曲线,请该组同学画在黑板上)
教师:其他各组的曲线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大致形状如图所示。我们将这一曲线分为AB、BC和CD三段,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AB段。在这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答:AB段所对应的时间内海波是固态,温度升高)
(2)在曲线上的哪一点海波开始熔化?(答:B点)
(3)在BC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如何?温度是否变化?这段时间是否对海波加热?(答: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共存。海波的温度保持在48℃左右不变。此时仍在继续对海波加热,即海波仍在吸热)
(4)在CD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如何变化?(答:海波的状态是液态,海波已经熔化完毕,继续加热,海波的温度升高)
4.熔点
教师:除了海波以外,其他晶体物质,如各种金属、冰、固态酒精等,它们的熔化曲线都与海波的熔化曲线形状相似,只是熔化时的温度高低不同而已。这条熔化曲线反映了晶体物质熔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晶体的熔化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的,即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纯海波的熔点是48 ℃。我们实验用的海波不纯,熔点低于48 ℃。
5.凝固曲线
教师:如果让熔化了的海波冷却,记下液态海波在冷却凝固成晶体过程中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可得到凝固曲线近似下图的形状。请大家思考并回答:
(1)DE段。海波是____态,____热(填"吸"或"放"),温度______。
(2)EF段。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
(3)FG段。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
教师:晶体的凝固也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6.学生练习
(1)读物质的熔点表。请学生看课本上的熔点表。教师读一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
教师:钨的熔点是3 140 ℃。钨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3 140 ℃不变。
(学生模仿教师读几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
(2)学生回答
①温度是70 ℃的萘是____态。
②水在-5 ℃时是____态。
③铁、铜、铝在常温下是____态。
④水银在-30 ℃时是____态。
⑤酒精在-100 ℃时是____态。
⑥锡在232 ℃时是____态。
⑦中国北部的漠河冬季气温最低到-52.3℃,应选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为什么?(应选用酒精温度计。因为酒精的凝固点是-117 ℃,在-52.3 ℃的情况下,酒精是液态的。水银的凝固点是-39 ℃,在气温低于-39 ℃时,水银的固态的。所以水银温度计在冬季的漠河无法工作。)
7.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教师:现在请大家结合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听一段海波的自白,并回答问题。
“我叫海波,我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48 ℃。现在我的体温恰好是48 ℃,请你们告诉我,我是应该熔化,还是应该凝固呢?只要你们说得对,我就照你们说的办。”
(学生讨论并回答)
48 ℃既是海波熔点也是它的凝固点。此时海波是熔化还是凝固,关键要看海波是吸热还是放热。固态海波在温度到达熔点时,吸热则熔化。液态海波在温度到这一温度时,放热则凝固。所以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8.学生实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
教师:物质除了晶体还有非晶体,松香、石蜡、玻璃等属于非晶体。我们现在利用实验研究石蜡的熔化和凝固。
我们所用的实验装置还是刚才用过的装置,实验步骤也完全相同。
(学生操作、实验)
教师:请一个组把石蜡的熔化和凝固曲线画在黑板上。
从石蜡的熔化和凝固曲线可知,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跟晶体不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也没有一定的凝固点。石蜡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固态石蜡由硬变软,然后再变为液态。凝固时放热,石蜡由液态变为粘稠,然后由软变硬,形成固态。
三、归纳总结
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有明显的区别: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这个温度分别叫熔点和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但是不论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吸热,凝固时都放热。所以,晶体实现熔化的条件可概括为两条: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吸热。凝固的条件是温度到达凝固点,同时要放热。
2.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大家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什么是0 ℃?(学生思考并回答)
冰水混合物中有冰又有水,冰和水的物态变化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冰尚未熔化完毕,冰熔化时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另一种可能是尚未凝固完毕,温度也应保持在凝固不变。所以冰水混合处于热平衡状态,温度为0 ℃。
(2)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话是什么道理?
(学生思考并回答)
雪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0 ℃不变,但是要吸热。雪从空气中吸热,气温下降,所以化雪时更冷。
3.北方的冬季较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 ℃~40 ℃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所以,人们将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
四、作业
1.完成课文后的练习。
1.本节课文内容丰富,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教学重点应是熔点和凝固点及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建议安排好学生实验,使学生充分认识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的特点,对图像分析得细致、透彻,有利于学生加深认识、突出重点。
2.教学难点是晶体熔化或凝固时,虽然伴随有热的得失,但是温度不变。受初中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教师不必从理论上去讲解,只要通过学生实验,观察现象,从事实出发,学生能记住这一事实即可。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做好学生实验。实验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海波的纯度尽可能高。二是对海波开始加热时,不要用温水,温水会使试管内靠管壁的海波先熔化,而中央部分的海波的温度还没有达到48 ℃。三是搅拌要及时、不停顿。由于海波是粉末状,导热性能差,只有不停搅拌才可望实验成功。
4.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教学,采用海波自白这种拟人化的方法,颇具趣味性和启发性,教师不妨一试。
Ⅳ 海波熔化实验中仪器的组装顺序
海波熔化实验中仪器的组装顺序:自下而上;钟表;慢;48℃;2;吸;液态。
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这样可以防止因酒精灯与石棉网的高度不合适而重复调整。
在实验中,需要记录的数据有温度和时间,因此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钟表;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使萘受热均匀,萘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熔化与凝固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常温下空气处于气态,酒精处于液态,铜处于固态。
根据固体熔化的不同特点,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晶体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时温度持续上升。固体熔化时要从外界吸热。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熔化与凝固
Ⅵ 初中物理融化和凝固
霜冻是空气中的水蒸汽凝华,橘子上的水结冰是凝固,凝固比凝华吸收的热量少的多,所以没被冻坏
Ⅶ 熔化的重点知识
熔化和凝固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什么是物态变化。物质在通常情况下存在三种状态。
2.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区别。
3.晶体与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象。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观察能力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培养实验能力
通过进行晶体熔化与凝固的实验培养实验能力。
3.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分析、概括出晶体与非晶体熔化、凝固过程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认识晶体熔化的条件及规律。
(三)德育渗透点
1.本节实验中,需要同时观察几个现象,因此应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勇于克服实验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
2.在实验中使用的易碎仪器较多,应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设备,如有损坏主动承担责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本节熔化现象的实验,根据教材要求是演示实验。但为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建议改为边讲边实验,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实验中需要的仪器比较多,组装仪器有一定困难,但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应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按照实验要求装配仪器。为了节约课上时间,课下可以进行适当的训练,或者培养一些学生骨干。
2.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本节实验的观察是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观察,通过观察应使学生了解实验中所涉及的全部的物理内容,了解有关物理现象及物理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因此在本节实验的观察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全面观察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
本节实验应观察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过程,以及实验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情况。这是认识熔化、凝固过程中关键点和特点的基础,但初二学生在观察中往往顾此失彼,因而通过本节实验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全面观察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能力。
(2)认真观察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主要特点,这是物理观察的重要要求。本节实验物理现象的主要特点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计的示数指示在一定的位置不变,而这时还在继续给其加热(即需要吸热)而非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计示数一直在上升。
(3)观察物理现象与物理过程发生的条件,及其规律性,这一观察要求对于建立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节实验,物理现象与物理过程发生的条件和规律是很明显的,但是作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个层次的要求,必须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培养。
为了达到以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目的,可提出一些观察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有意识地去观察。例如: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时物态变化情况有什么不同?温度变化情况有什么不同?哪种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多大?对凝固过程也可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提出的观察问题有目的地观察并做好记录。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实验 观察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凝固现象
为了达到实验的预期目的,在整个学生实验活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讲清实验操作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2.根据实验目的,提出观察问题,并教给学生观察方法,使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学生自己组装仪器,并设计好表格。
4.开始实验,并随时进行观察记录。
5.认真总结物理规律。
五、教学步骤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物态变化,知道物质在通常情况下存在三种状态。
2.知道晶体与非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及规律,知道不同的晶体熔点不同。
3.知道晶体、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象。
4.通过本节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质。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引入课题
教师用投影打出如图4--2所示的图,请同学根据图42,说出甲、乙温度计所指示的温度值。
[老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温度和温度计以及用温度计测物体的温度。在自然界,许多热现象都与温度有关。比如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冰可以化成水,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水可以结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2.新课教学
第三节 熔化和凝固(板书)
[老师]冰是固体,一般我们又称其为固态。水是液体,一般我们又称其为液态。水除了可以结冰变成固态,还可以发生什么变化,变成什么状态。
[学生]可以变成水蒸汽
[老师]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水这种物质可以在三种状态之间变化,其它物质也可以。一般情况下是固态的铜、铁等金属在高温下可以变成液态、气态;一般情况下是气态的氧气,氮气在温度很低时也可以变成液态、固态。今天我们只研究熔化和凝固现象。
板书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老师]物质的熔化和凝固需要一定的条件,而且遵循一定的规律。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些问题。
实验开始前,首先请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认真观察讲台桌上已装配好的进行海波和松香熔化实验的两套装置,并认真对照检查自己桌上的仪器是否齐全,然后向学生讲清以下问题。
A.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冰、石英、水晶、食盐、各种金属都是晶体。松香、玻璃、石蜡都是非晶体。本节课就是通过海波、松香的熔化、凝固实验来研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各有什么特点。
B.实验中将温度计和搅动器插入有海波的试管当中,并使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海波里与海波充分接触,把试管放进盛有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给烧杯缓缓加热,同时用搅动器搅动海波,使其各部分温度一样。
C.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待海波的温度升高到30℃以后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同时注意观察海波的状态,待海波的温度升高到55℃后,停止加热,让海波冷却,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同时注意观察海波的状态,直到温度降低到30℃为止。
D.松香的熔化、凝固实验可以参照上述办法进行。
E.请同学参照教材P40图47将仪器装配好,并将实验表格画在作业本上,操作时注意爱护仪器设备。
教师用投影打出表格
Ⅷ 海波的熔点是多少怎样才可以熔化`````
海波是晶体
海波的熔点是48℃。溶化实验:
实验装置设计时要尽量科学一点。不要直接用酒精灯对试管里的海波加热,采用加热牛奶的牛奶锅方式加热固体,是一个好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物理课本“第四章
物态变化”中的“二
熔化和凝固”里设计的观察熔化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是一个符合设计实验原理的科学性的好装置。
Ⅸ 海波熔化实验注意事项
1、选择纯净新鲜的海波。
海波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可以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若晶体不纯,则不宜再用,更不要重复使用。
Ⅹ 熔化和凝固 实验
(1)所需器材来:容器、源玻璃棒、酒精温度计。
实验过程:把水,酒精混合物放入0摄氏度以下的冰箱内,每过几分钟,用玻璃棒搅拌,看有没有熔化。熔化了,读出温度。
(2)晶体硬,非晶体弹性好
实验原理:任何物质,在温度升高时,物态也会发生变化。
主要实验方法:水浴法(使晶体均匀受热)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水、烧杯、试管、晶体(海波)、温度计、钟表、玻璃棒。
操作提示:(1)把装有海波的试管(高度约3cm)放在盛有热水(稍低于熔点,海波的熔点是48℃)的大烧杯里。试管内装有温度计和搅拌器(玻璃棒),随时搅拌海波,并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2)等海波的温度接近熔点时,稍减慢加热速度。注意观察海波的变化:试管壁开始→海波逐渐熔化→温度基本保持在熔点左右→海波全部熔化后→温度有持续上升。约超过熔点10℃时停止加热。
实验现象:(1)开始加热时,海波物态不变,温度计示数逐渐增大(2)在一定的温度下(熔点)海波开始融化,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计示数保持不变,海波处于固液共存态。(3)当海波全部熔化完毕,继续加热,温度计示数由逐渐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