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爆炸气流灭弧防雷装置实验研究与应用

爆炸气流灭弧防雷装置实验研究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2-09-28 14:27:25

Ⅰ 防雷器在电源系统中是怎样应用的

电磁干扰与兼容网上有大量EMC资讯和技术文章的 同时也有你要的答案http://hi..com/caotying/blog/item/f21ce0097d08129f0a7b8253.html

Ⅱ 在避雷器的发展历程中,试述避雷器的性能及灭弧能力是如何改进的

一、过电压保护与防雷技术发展简史

1.间隙、磁吹间隙[11]

19世纪70~80年代是电力网发展的初期阶段,几乎无任何过电压保护装置。80年代末期,在电力网中才采用了电话的保护装置——导雷器,实际就是保护间隙串联一个熔断器,或只装间隙。后来在本世纪30年代初,发展成去游离避雷器,即由纤维管制成的管型避雷器。

注:1-火花间隙

上世纪90年代初期,E.Tomsom制出了磁吹间隙,用来保护直流电力设备。图2所示可以说,这是现代磁吹避雷器的前身。20世纪初,开始注意限制工频续流问题。1901年德国制成用串联线性电阻限流的角形间隙,这是现代阀型避雷器的前身。上述保护装置,实际上主要用来防止感应雷造成的事故。如果是直击雷,或是击于线路上的近区雷击,电气设备多数还会被击毁。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德国一公司自称造出吸收能量最大的MOV过电压保护器(多数是40kA、60kA),而且可通过10/350μs长波通流试验,其特点就是M0V串联一个磁吹角型间隙。

2.电容器、电感线圈、吸波器、1:1防雷变压器[11][13][14]

1908年瑞士MOscick提出利用高压电容器作防雷元件的方案,通常是与电抗线圈配合使用,构成防雷吸波器。如图3所示30年代初,前苏联莫斯科电力系统曾用电感线圈保护几个33kV变电所,但因阀型避雷器装于电感线圈外侧,电感与变压器入口电容谐振,使变电所雷害事故率翻一番,而且电感线圈本身还发生不少绝缘事故,因而后来拆除了这些电感元件。我国40年代和50年代初,有些发电机、升压变压器和配电变压器曾采用电感元件保护,可惜未很好总结经验,后来多数电感元件没有继续使用。只是到了60年代,波兰才在35~110kV变电所,利用装于进线入口的电感元件取得良好的防雷效果(阀型避雷器装于变压器与电感元件之间,防止了L-C谐振)。直到现在,电容电感元件还是我国和国外保护旋转电机的有效保护装置。我们过电压保护与接地国标修订组调查分析表明,经过电感线圈供电的发电机,其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雷害)>290年,即提高防雷可*性3~10倍。我们将电力部门近千个微波站全国指标MTBF≥60年提高到200~500年的微波站过电压保护柜,措施之一是1:1变压器。近年,国外公司在电力、电子保护环节中所用的解耦(退耦)元件并非新物,就是一个电感线圈。裸导线5~10m长的电感有时也相当解耦元件。

注:T-变压器;S-水电阻器或导体电阻器;L-电抗线圈;C1、C2-电容器

图3 防雷吸波器

3.自动阀型避雷器、阀型避雷器、磁吹阀型避雷器[11]

1907年在美国出现了铝电解避雷器,利用它在不同电压下能通过或阀截电流的特性遮断工频续流,它曾用于100kV高压电网。1922年美国西屋公司(WH)制出了自动阀型避雷器。1929年美国通用电力公司(GE)制出契利特阀型避雷器,使系统雷击损坏率下降90%。阀型避雷器通过雷电流能力的发展情况如下(多数用8/20μs后试验,通过20次,且残压变化不大于±10%)。[11]

1928 1934 1935 1937(年)

300 3000 10000 l00000(A)

后者系4/lOμs波形2次,100kA及以上。

50年代初,磁吹避雷器问世,它兼能防护雷电过电压和内过电压,这是避雷器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因为直到今天,即使在220/380V低压配电网中的过电压保护器也要求对操作过电压波(SEMP)具有防护能力。其2ms方波或工频续流通流能力从开始的150A,发展到80年代初的1500A左右,我国高压避雷器的2ms方波通波能力发展情况如下。[11]

1964 1972 1977 1980 1982(年)

400 800 1OOO 1200 1500(A)

现在保护220/380V电源的过电压保护器应具有SEMP的防护能力,其主要判据是2ms方波的通波能力。当然,还有待定出MOV的耐受电流标准值。

4.氧化锌避雷器(MOV)[11]

1968年日本大板松下电气公司研制出了,新一代“无间隙避雷器”,即氧化锌避雷器,开始应用于电子工业。这是一种利用金属氧化物对电压敏感特性来吸收交、直流电路中雷电过电压和操作过电压,以保护电力、电子器件的装置。开始主要用于产生电火花的电触点,用来吸收暂态电压能量。1976年,迅速向高电压电网发展,日本首先制成84kV级耐污型无间隙避雷器,到80年代初已制出275kV和500kV级超高压避雷器。由于开始时造价较高,而性能又大有改进,故其发展和使用在很长一段时间主要用于超高压电网,而且各国多是从超高压使用,待价格下降后才逐步用于较低电压电网。因为前者残压每降低8%左右,可使设备的绝缘水平降低一级(6%-8%),相应的设备造价可下降4%-6%。这对几百万元、上千万元一台的超高压电力设备,采用M0V具有很大经济意义,即使一组MOV价值数十万元也是值得的。1972年,我国武汉市一个小厂生产出我国第一批氧化锌压敏元件,属于世界上少数几个继日本之后能制造MOV的国家之一。MOV在我国的应用也是从高电压向低电压发展的模式。例如,80年代初,华北500kV超高压电网首先从瑞典ASEA公司引进500kV MOV,同期机械工业部同水利电力部共同观察、分析、谈判后决定,西安电瓷厂和抚顺电瓷厂分别从美国GE和日本日立公司引进生产专利,不久即造出接近世界水平的500kV MOV。80年代中后期,先后在:330kV、220kV、110kV等电网应用国产MOV。80年代后期,又在10kV和低压220/380V配电网普遍采用氧化锌避雷器,效果良好。

5.管型避雷器

1927年,美国一些线路开始采用在管内产生非游离气体以遮断续流的管型避雷器。续流在1.5~3.5个周波内熄灭电弧。80年代初,我国又制成一种无续流管型避雷器,并在高压电力系统试用。后因用量太少,生产厂效益不佳,陆续被阀型避雷器所代替。
6、随着电子产业的发展,低压配电系统和信息系统的防雷得到广泛发展,用得最普遍的是压敏电阻为主要元件的避雷器,之后,气体放电管、瞬态二级管也被设计者采用,各种混合型和复合型避雷器相继诞生。
电涌保护器的类型和结构按不同的用途有所不同,但它至少应包含一个非线性电压限制元件。用于电涌保护器的基本元器件有:放电间隙、充气放电管、压敏电阻、抑制二极管和扼流线圈等。

一、SPD的分类:

1.按工作原理分:

(1)开关型:其工作原理是当没有瞬时过电压时呈现为高阻抗,但一旦响应雷电瞬时过电压时,其阻抗就突变为低值,允许雷电流通过。用作此类装置时器件有:放电间隙、气体放电管、闸流晶体管等。
(2)限压型:其工作原理是当没有瞬时过电压时为高阻扰,但随电涌电流和电压的增加其阻抗会不断减小,其电流电压特性为强烈非线性。用作此类装置的器件有:氧化锌、压敏电阻、抑制二极管、雪崩二极管等。
(3)分流型或扼流型
分流型:与被保护的设备并联,对雷电脉冲呈现为低阻抗,而对正常工作频率呈现为高阻抗。
扼流型:与被保护的设备串联,对雷电脉冲呈现为高阻抗,而对正常的工作频率呈现为低阻抗。
用作此类装置的器件有:扼流线圈、高通滤波器、低通滤波器、1/4波长短路器等。

2.按用途分:

(1)电源保护器:交流电源保护器、直流电源保护器、开关电源保护器等。
(2)信号保护器:低频信号保护器、高频信号保护器、天馈保护器等。

二、SPD的基本元器件及其工作原理:

1.放电间隙(又称保护间隙):

它一般由暴露在空气中的两根相隔一定间隙的金属棒组成,其中一根金属棒与所需保护设备的电源相线L1或零线(N)相连,另一根金属棒与接地线(PE)相连接,当瞬时过电压袭来时,间隙被击穿,把一部分过电压的电荷引入大地,避免了被保护设备上的电压升高。这种放电间隙的两金属棒之间的距离可按需要调整,结构较简单,其缺点时灭弧性能差。改进型的放电间隙为角型间隙,它的灭弧功能较前者为好,它是靠回路的电动力F作用以及热气流的上升作用而使电弧熄灭的。

2.气体放电管:

它是由相互离开的一对冷阴板封装在充有一定的惰性气体(Ar)的玻璃管或陶瓷管内组成的。为了提高放电管的触发概率,在放电管内还有助触发剂。这种充气放电管有二极型的,也有三极型的,

气体放电管的技术参数主要有:直流放电电压Udc;冲击放电电压Up(一般情况下Up≈(2~3)Udc;工频而授电流In;冲击而授电流Ip;绝缘电阻R(>109Ω);极间电容(1-5PF)

气体放电管可在直流和交流条件下使用,其所选用的直流放电电压Udc分别如下:在直流条件下使用:Udc≥1.8U0(U0为线路正常工作的直流电压)

在交流条件下使用:U dc≥1.44Un(Un为线路正常工作的交流电压有效值)

3.压敏电阻:

它是以ZnO为主要成分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非线性电阻,当作用在其两端的电压达到一定数值后,电阻对电压十分敏感。它的工作原理相当于多个半导体P-N的串并联。压敏电阻的特点是非线性特性好(I=CUα中的非线性系数α),通流容量大(~2KA/cm2),常态泄漏电流小(10-7~10-6A),残压低(取决于压敏电阻的工作电压和通流容量),对瞬时过电压响应时间快(~10-8s),无续流。

压敏电阻的技术参数主要有:压敏电压(即开关电压)UN,参考电压Ulma;残压Ures;残压比K(K=Ures/UN);最大通流容量Imax;泄漏电流;响应时间。

压敏电阻的使用条件有:压敏电压:UN≥[(√2×1.2)/0.7]U0(U0为工频电源额定电压)

最小参考电压:Ulma≥(1.8~2)Uac (直流条件下使用)
Ulma≥(2.2~2.5)Uac(在交流条件下使用,Uac为交流工作电压)

压敏电阻的最大参考电压应由被保护电子设备的耐受电压来确定,应使压敏电阻的残压低于被保护电子设备的而损电压水平,即(Ulma)max≤Ub/K,上式中K为残压比,Ub为被保护设备的而损电压。

4.抑制二极管:

抑制二极管具有箝位限压功能,它是工作在反向击穿区,由于它具有箝位电压低和动作响应快的优点,特别适合用作多级保护电路中的最末几级保护元件。抑制二极管在击穿区内的伏安特性可用下式表示:I=CUα,上式中α为非线性系数,对于齐纳二极管α=7~9,在雪崩二极管α=5~7。

抑制二极管的技术参数主要有

(1)额定击穿电压,它是指在指定反向击穿电流(常为lma)下的击穿电压,这于齐纳二极管额定击穿电压一般在2.9V~4.7V范围内,而雪崩二极管的额定击穿电压常在5.6V~200V范围内。
(2)最大箝位电压:它是指管子在通过规定波形的大电流时,其两端出现的最高电压。
(3)脉冲功率:它是指在规定的电流波形(如10/1000μs)下,管子两端的最大箝位电压与管子中电流等值之积。
(4)反向变位电压:它是指管子在反向泄漏区,其两端所能施加的最大电压,在此电压下管子不应击穿。此反向变位电压应明显高于被保护电子系统的最高运行电压峰值,也即不能在系统正常运行时处于弱导通状态。
(5)最大泄漏电流:它是指在反向变位电压作用下,管子中流过的最大反向电流。
(6)响应时间:10~11s

5.扼流线圈:扼流线圈是一个以铁氧体为磁芯的共模干扰抑制器件,它由两个尺寸相同,匝数相同的线圈对称地绕制在同一个铁氧体环形磁芯上,形成一个四端器件,要对于共模信号呈现出大电感具有抑制作用,而对于差模信号呈现出很小的漏电感几乎不起作用。扼流线圈使用在平衡线路中能有效地抑制共模干扰信号(如雷电干扰),而对线路正常传输的差模信号无影响。

这种扼流线圈在制作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1)绕制在线圈磁芯上的导线要相互绝缘,以保证在瞬时过电压作用下线圈的匝间不发生击穿短路。
(2)当线圈流过瞬时大电流时,磁芯不要出现饱和。
(3)线圈中的磁芯应与线圈绝缘,以防止在瞬时过电压作用下两者之间发生击穿。
(4)线圈应尽可能绕制单层,这样做可减小线圈的寄生电容,增强线圈对瞬时过电压的而授能力。

6. 1/4波长短路器

1/4波长短路器是根据雷电波的频谱分析和天馈线的驻波理论所制作的微波信号电涌保护器,这种保护器中的金属短路棒长度是根据工作信号频率(如900MHZ或1800MHZ)的1/4波长的大小来确定的。此并联的短路棒长度对于该工作信号频率来说,其阻抗无穷大,相当于开路,不影响该信号的传输,但对于雷电波来说,由于雷电能量主要分布在n+KHZ以下,此短路棒对于雷电波阻抗很小,相当于短路,雷电能量级被泄放入地。

由于1/4波长短路棒的直径一般为几毫米,因此耐冲击电流性能好,可达到30KA(8/20μs)以上,而且残压很小,此残压主要是由短路棒的自身电感所引起的,其不足之处是工频带较窄,带宽约为2%~20%左右,另一个缺点是不能对天馈设施加直流偏置,使某些应用受到限制。

三、SPD的基本电路

电涌保护器的电路根据不同需要,有不同的形式,其基本元器件就是上面介绍的几种,一个技术精通的防雷产品研究工作者,可设计出五花八门的电路,好似一盒积木可搭出不同的结构图案。研制出既有效又性能价格比好的产品,是防雷工作者的重任

Ⅲ 关于高压阀型避雷器特点描述正确有哪些

什么是阀式避雷器

阀式避雷器是用来保护发、变电设备的主要元件。在有较高幅值的雷电波侵入被保护装置时,避雷器中的间隙首先放电,限制了电气设备上的过电压幅值。在泄放雷电流的过程中,由于碳化硅阀片的非线性电阻值大大减小,又使避雷器上的残压限制在设备绝缘水平下。雷电波过后,放电间隙恢复碳化硅阀片非线性电阻值又大大增加,自动地将工频电流切断,保护了电气设备。

避雷器有管式和阀式两大类。阀式避雷器分为碳化硅避雷器和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又称氧化锌避雷器)。管式避雷器主要用于变电所、发电厂的进线保护和线路绝缘弱点的保护。

碳化硅避雷器广泛应用于交、直流系统,保护发电、变电设备的绝缘。氧化锌避雷器由于保护性能优于碳化硅避雷器,正在逐步取代后者,广泛应用于交、直流系统,保护发电、变电设备的绝缘,尤其适用于中性点有效接地的110千伏及以上电网。

阀式避雷器原理

内间隙(又称灭弧间隙)置于产气材料制成的灭弧管内,外间隙将管子与电网隔开。雷电过电压使内外间隙放电,内间隙电弧高温使产气材料产生气体,管内气压迅速增加,高压气体从喷口喷出灭弧。管式避雷器具有较大的冲击通流能力,可用在雷电流幅值很大的地方。但管式避雷器放电电压较高且分散性大,动作时产生截波,保护性能较差。主要用于变电所、发电厂的进线保护和线路绝缘弱点的保护。

Ⅳ 防雷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内间隙(又称灭弧间隙)置于产气材料制成的灭弧管内,外间隙将管子与电网隔开。雷电过电压使内外间隙放电,内间隙电弧高温使产气材料产生气体,管内气压迅速增加,高压气体从喷口喷出灭弧。

避雷器具有较大的冲击通流能力,可用在雷电流幅值很大的地方。但避雷器放电电压较高且分散性大,动作时产生截波,保护性能较差。主要用于变电所、发电厂的进线保护和线路绝缘弱点的保护。

(4)爆炸气流灭弧防雷装置实验研究与应用扩展阅读:

防雷器的特点

1、保护通流量大,残压极低,响应时间快;

2、采用最新灭弧技术,彻底避免火灾;

3、采用温控保护电路,内置热保护;

4、带有电源状态指示,指示浪涌保护器工作状态;

5、结构严谨,工作稳定可靠。

Ⅳ 中国气象局8号令的防雷减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从事防雷减灾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防雷减灾,是指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的活动,包括雷电和雷电灾害的研究、监测、预警、防护以及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和评估等。
第三条 防雷减灾工作,实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和指导全国防雷减灾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组织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雷减灾工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做好本部门和本单位的防雷减灾工作,并接受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防雷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推广应用防雷科技研究成果,加强防雷标准化工作,提高防雷技术水平,开展防雷减灾科普宣传,增强全民防雷减灾意识。
第六条 外国组织和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防雷减灾活动,应当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会同有关部门批准,并在当地省级气象主管机构备案,接受当地省级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 监测与预警
第七条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合理布局、信息共享、有效利用的原则,规划全国雷电监测网,避免重复建设。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本行政区域内的雷电监测网建设,以防御雷电灾害。
第八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雷电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工作,提高雷电灾害预警和防雷减灾服务能力。
第九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应当开展雷电监测,有条件的地方开展雷电预报,并及时向社会发布。
第十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加强对雷电和雷电灾害的发生机理等基础理论和防御技术等应用理论的研究,并加强对防雷减灾技术和雷电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开发。
第三章 防雷工程
第十一条 新建、扩建、改建的建(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安装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以下简称防雷装置),应当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并由具有相应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的单位承担设计或者施工。
本办法所称防雷装置,是指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及其他连接导体的总称。
第十二条 防雷工程专业设计和施工实行资质认定制度。
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分为甲、乙、丙三级,并实行分级管理。甲级资质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认定;乙级和丙级资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认定。
第十三条 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后,方可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另行制定。
第十四条 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单位,应当按照相应的资质等级从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禁止无证或者超出资质等级承担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
第十五条 防雷装置的设计实行审核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有关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审核合格的设计方案,由负责审核的气象主管机构出具核准证明;不合格的,负责审核的气象主管机构作出不予核准的决定,书面告知理由。未经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的设计方案,不得交付施工。
第十六条 防雷工程的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审核同意的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并接受当地气象主管机构监督管理。
在施工中变更和修改设计方案的,应当按照原申请程序重新申请审核。
第十七条 防雷装置实行竣工验收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有关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新建、扩建、改建的建(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的防雷装置的竣工验收。
负责验收的气象主管机构接到申请后,应当根据具有相应资质的防雷检测单位出具的检测报告进行核实。验收合格的,由气象主管机构出具合格证书。验收不合格的,负责验收的气象主管机构作出不予核准的决定,书面告知理由。未取得合格证书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八条 出具检测报告的防雷检测单位,应当对隐蔽工程进行逐项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负责。检测报告作为竣工验收的技术依据。
第四章 防雷检测
第十九条 投入使用后的防雷装置实行定期检测制度。防雷装置检测应当每年一次,对爆炸危险环境场所的防雷装置应当每半年检测一次。
第二十条 对从事防雷检测的单位实行资质认定制度。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雷检测单位的资质认定。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另行制定。
第二十一条 具有防雷检测资质的单位对防雷装置检测后,应当出具检测报告。不合格的,提出整改意见。被检测单位拒不整改或者整改不合格的,由当地气象主管机构责令其限期整改。
防雷检测单位必须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保证防雷检测报告的真实性、科学性、公正性。
第二十二条 防雷装置所有者应当指定专人负责,做好防雷装置的日常维护工作。发现防雷装置存在隐患时,应当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第二十三条 已安装防雷装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主动申报年度检测,并接受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和当地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的管理和监督检查。
第五章 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和评估
第二十四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组织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和评估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配合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做好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和评估工作。
第二十五条 遭受雷电灾害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及时向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报告,并协助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对雷电灾害进行调查与鉴定。
第二十六条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机构上报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雷电灾情和年度雷电灾害情况。
第二十七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大型建设工程、重点工程、爆炸危险环境等建设项目进行雷击风险评估,以确保公共安全。
第六章 防雷产品
第二十八条 防雷产品应当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
第二十九条 防雷产品应当通过正式鉴定,并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授权的检验机构测试合格后投入使用。
对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防雷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计量认证或者获得资格认可。
第三十条 防雷产品的使用,应当到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备案,并接受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检查。
第七章 罚则
第三十一条 申请单位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申请资质认定、设计审核或者竣工验收许可的,有关气象主管机构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行政许可,并给予警告。申请单位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资质认定。
第三十二条 被许可单位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资质、通过设计审核或者竣工验收的,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给予警告,可以处3万元以下罚款;已取得资质、通过设计审核或者竣工验收的,撤销其许可证书;被许可单位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资质认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3万元以下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涂改、伪造、倒卖、出租、出借、挂靠资质证书、资格证书或者许可文件的;
(二)向负责监督检查的机构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拒绝提供反映其活动情况的真实材料的;
(三)对重大雷电灾害事故隐瞒不报的。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3万元以下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不具备防雷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擅自从事防雷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的;
(二)超出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等级从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活动的;
(三)防雷装置设计未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审核或者审核未通过,擅自施工的;
(四)防雷装置未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验收或者未取得合格证书,擅自投入使用的;
(五)应当安装防雷装置而拒不安装的;
(六)使用不符合使用要求的防雷装置或者产品的;
(七)已有防雷装置,拒绝进行检测或者经检测不合格又拒不整改的。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导致雷击造成火灾、爆炸、人员伤亡以及国家财产重大损失的,由主管部门给予直接责任人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防雷工作人员由于玩忽职守,导致重大雷电灾害事故的,由所在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致使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到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省级气象学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防雷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认定工作。防雷专业技术人员必须通过省级气象学会组织的考试,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省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对本级气象学会开展防雷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认定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5年2月1日起施行。2000年6月26日中国气象局发布的《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主题词:防雷 减灾 办法 令
─────────────────────────────
分送: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法制工作委员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务院各部门。
总参气象水文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计划单列市人民
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计划单列市气象局,
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
─────────────────────────────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 2004年12月27日印发

Ⅵ 避雷器在电力系统应用中的问题分析论文

避雷器在电力系统应用中的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文中阐述了避雷器自身防护问题及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简单的论述了避雷器的保护特性,分析了氧化锌避雷器在应用中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技术措施,探讨了防雷界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避雷器特性应用问题分析技术措施

1.应用中的问题探讨

1.1避雷器自身过电压防护问题

避雷器是过电压保护电器,其自身仍存在过电压防护问题。对于能量有限的过电压如雷电过电压和操作过电压,避雷器泄流能起限压保护作用。对能量是无限(有补充能源)的过电压,如暂态过电压(工频过电压和谐振过电压的总称),其频率或为工频或为工频的整数倍或分数倍,与工频电源频率总有合拍的时候,如因某些原因而激发暂态过电压,工频电源能自动补充过电压能量,即使避雷器泄流过电压幅值不衰减或只弱衰减,暂态过电压如果进入避雷器保护动作区,势必长时反复动作直至热崩溃,避雷器损坏爆炸,因此暂态过电压对避雷器有致命危害。如果已将全部暂态过电压限定在保护死区内不受其危害的避雷器,称之为暂态过电压承受能力强,反之称暂态过电压承受能力差。碳化硅避雷器暂态过电压承受能力强,但由于运行中动作特性稳定性差,常因冲击放电电压(保护动作区起始电压)值下降,仍可能遭受暂态过电压危害。无间隙氧化锌避雷器因其拐点电压(可近似地把参考电压当作拐点电压)偏低,仅2.21~2.56Uxg(最大相电压),而有些暂态过电压最大值达2.5~3.5Uxg,故有暂态过电压承受能差的缺点。对暂态过电压危害有效防护办法是加结构性能稳定的串联间隙将全部暂态过电压限定在保护死区内,使避雷器免受其危害。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有此独具优点。

1.2避雷器自身对电力系统不安全影响

保护间隙和管型避雷器在间隙击穿后,保护回路再也没有限流元件,保护动作都要造成接地故障或相间短路故障,保护作用增多电力系统故障率,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安全运行。应用氧化锌避雷器,从根本上避免保护作用产生接地故障或相间短路故障,且不用自动重合闸装置就能减少线路雷害停电事故。

1.3避雷器其连续雷电冲击保护能力

有时高压电力装置可能遭受连续雷电冲击,连续雷电冲击是指两次雷电入侵波间隔时间仅数百μs至数千μs,间隔时间极短。碳化硅避雷器保护动作既泄放雷电流也泄放工频续流,切断续流时耗最大达10000μs,一次保护循环时间要远大于10000μs才能恢复到可进行再次动作能力,故碳化硅避雷器没有连续雷电冲击保护能力。氧化锌避雷器保护动作只泄放雷电流,雷电流泄放(小于100μs)完毕,立即恢复到可进行再次动作能力,故氧化锌避雷器具有连续雷电冲击保护能力,这对于多雷区或雷电活动特殊强烈地区的防雷保护尤为重要。

1.4工频能源的浪费

只关注防雷器件泄放雷电流的限(降)压保护作用,轻视或忽视有些器件同时泄放工频电流浪费能源作用。保护间隙或管型避雷器保护动作可能伴随短路电流(几kA至几十kA)对地放电,碳化硅避雷器保护动作有工频续流(避雷器FS型为50A,FZ型为80A,FCD型为250A)对地放电,而造成能源浪费,使用氧化锌避雷器可彻底避免保护作用带来的工频能源浪费。

2.避雷器保护特性

2.1避雷器的保护特性参数

各种型号的避雷器在同用途同电压级时,其雷电残压参数相同或接近,这是因为各生产厂都是按国标规定决定残压值的。有人认为既然雷电残压值一样,它们的保护作用和效果也应是一样的,随意选用哪种型号都可以。这是一种偏见,因为除雷电残压外,还有其它保护参数,如工频放电电压值,冲击放电电压值,是考察避雷器暂态过电压承受能力,保证其长期正常运行的参数;又如是否有雷电陡波残压值,是标示避雷器防雷保护功能完全的重要参数。综合来看,只有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齐备上述保护特性参数,也就是说它有齐全的防护功能。

2.2避雷器动作特性运行稳定性

碳化硅避雷器保护动作要泄放雷电流和工频续流,动作负载重,经计算每次动作泄放雷电流为0.04~0.07C电荷量,工频续流为0.5~2.5C电荷量,后者与前者相比一般为11~17倍,且其间隙数量多隙距,常因动作负载重使部分间隙烧毛烧损,另外瓷套外壳脏污潮湿也会影响内间隙电容分布,这些都可能使部分间隙失效而降低冲击放电电压值,即动作特性稳定性差,可能增加保护动作频度,或遭受暂态过电压危害,而加速损坏。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保护动作只泄放雷电流而无续流,动作负载轻,间隙不需具有灭弧及切断续流能力,故间隙数量特少,3~10kV避雷器仅一个间隙,35kV避雷器为3个间隙串联,间隙的工频放电电压值与碳化硅避雷器相同,符合GB7327规定,故间隙隙距大,动作特性可保持长期运行稳定。

2.3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

碳化硅避雷器因其间隙结构(隙距小,数量多)带来一些缺点:如没有雷电陡波保护功能;没有连续雷电冲击保护能力;动作特性稳定差可能遭受暂态过电压危害;动作负载重寿命短等。无间隙氧化锌避雷器因其拐点电压较低,有暂态过电压承受能力差,损坏爆炸率高和寿命短等缺点。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既有间隙又用ZnO阀片,其间隙结构不同于碳化硅避雷器,因其间隙数量少,当过电压达到冲击放电电压时间隙无时延击穿,同时因隙距大动作特性稳定,故它可避免碳化硅避雷器间隙带来的一切缺点。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的间隙已将全部暂态过电压限定在保护死区内免受其危害,故它可避免无间隙氧化锌避雷器因拐点电压偏低带来一切缺点。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仍有前两种避雷器保护性能优点,而避免它们的缺点。

2.4避雷器运行工况监测

避雷器失效的主要特征是泄漏电流增大,运行中不易发现,有可能长时带病运行,以致扩大事故,故有必要监察其运行工况。碳化硅避雷缺乏监察手段,靠每年定期普遍测试筛选淘汰这样作事倍功半,还不能随时剔除失效品。氧化锌避雷器可附带脱离器,当其失效损坏时,脱离器自动动作(30mA时不大于8min)退出运行,以免造成更大损失和事故,提高运行安全可靠性。

3.避雷器应用

3.1避雷器外形尺寸

制造避雷器均按户内外两用条件决定其瓷套绝缘强度,其外形尺寸与阀片材料有关。当其用于架空线路或户外变配电设备时,因其相间距大,避雷器外形尺寸不会带来不良影响。户内手车式开关柜因其体积尺寸较小,避雷器外形尺寸大时会带来不良影响。碳化硅避雷器的SiC阀片其单位通流容量仅为ZnO阀片的1/4,在相同通流能力(5kA)条件下,SiC阀片直径较大,避雷器外径也大;在相同额定电压和残压条件下,碳化硅避雷器高度比氧化锌避雷器大。尤以35kV级的更为显著。如JYN1-35型手车柜的112方案,原用FYZ1-35型无间隙氧化锌避雷器,高仅650mm,装在柜后部隔室内简易手车上,上部有隔离插头,因该产品已停产,工程设计坚持改用FZ3-35型碳化硅避雷器,高1500mm,隔室高度不够,只得将母线室与隔室间隔板取消,避雷器直接与主母线相联,这样避雷器的测试或更换必需在整段主母线断电下进行,运行维护困难,而避雷器外径较大,相间空气净距不够,加装的相间绝缘隔板,有老化受潮绝缘事故隐患。氧化锌避雷器外径和高度相对较小,35kV级还可作成悬挂式,如Y5CZz-42/110L型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高度仅640mm。小型化避雷器更有利于手车柜内安装使用。

3.2避雷器性能价格比

无间隙氧化锌避雷器的阀片运行中长期承受电网电压,工作条件严酷,产品制造时要对阀片严格测试筛选,合格率低成本高,故价格也高;因它有暂态过电压承受能力差的致命弱点,不适于在我国3~35kV电网中推广使用。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因有间隙,大大改善阀片长期工作条件,产品制造时对阀片测试筛选要求相对低些,合格率高成本低,价格也就便宜,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价格比无间隙氧化锌避雷器普遍便宜,有时也比碳化硅避雷器(如3~10kV的FZ型)便宜,同时它对其它防雷器件都有扬长避短作用,实为当代最先进防雷电器,具有高的性能价格比,是避雷器更新换代的普及和推广产品。

3.3避雷器使用寿命问题

避雷器使用寿命与许多因素有关,除制造质量,密封失效受潮及其它外界因素外,避雷器阀片的老化速度是影响寿命的关键因素。碳化硅避雷器因其动作和负载重,续流大,动作特性稳定差,可能遭受暂态过电压危害等原因,加速阀片老化,寿命不长,一般7~10年,甚致有仅3~5年的。无间隙氧化锌避雷器的阀片长期承受电网电压,工作条件严酷,拐点电压低,动作频度大,还可能遭受暂态过电压危害,温度热损伤等原因,迅速加快阀片老化,寿命较短,有的比碳化硅避雷器还短。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的间隙可保证阀片只在过电压保护动作过程承受高电压,时间极短(100μs内),在其它情况下阀片对于电网电压,或处于隔离状态(纯间隙时),或处于低电位状态(复合间隙电阻分压),大大改善阀片长期工作条件,还可免受暂态过电压危害和温度热损伤,保证阀片温度不超过55℃,从而保证避雷器寿命达20年以上。

4.氧化锌避雷器运行中的问题分析

我公司应用氧化锌避雷器始于80年代,运行至今在110KV母线上共发生6起事故,均为氧化锌避雷器本体爆炸,其运行寿命最长达110个月,最短的仅有11个月煴1为我公司110KVⅢ段母线避雷器爆炸统计表。

从运行时间上、安装的环境、气候、及生产厂,对损坏的氧化锌避雷器进行技术分析,造成氧化锌避雷器运行中爆炸的原因可归纳如下几项:

4.1氧化锌避雷器的密封问题

氧化锌避雷器密封老化问题,主要是生产厂采用的密封技术不完善,或采用的密封材料抗老化性能不稳定,在温差变化较大时或运行时间接近产品寿命后期,造成其密封不良而后使潮气浸入,造成内部绝缘损坏,加速了电阻片的劣化而引起爆炸。

4.2电阻片抗老化性能差

在氧化锌避雷器运行在其产品寿命的后期,电阻片劣化造成泄漏电流上升,甚至造成与瓷套内部放电,放电严重时避雷器内部气体压力和温度急剧增高,而引起氧化锌避雷器本体爆炸,内部放电不太严重时可引起系统单相接地。

4.3瓷套污染

由于工作在室外的氧化锌避雷器,瓷套受到环境粉尘的污染,特别是设置在冶金厂区内变电所,由于粉尘中金属粉尘的比例较大,故给瓷套造成严重的污染而引起污闪或因污秽在瓷套表面的不均匀,而使沿瓷套表面电流也不均匀分布,势必导致电阻片中电流IMOA的不均匀分布(或沿电阻片的电压不均匀分布),使流过电阻片的电流较正常时大1—2个数量级,造成附加温升,使吸收过电压能力大为降低,也加速了电阻片的劣化。

4.4高次谐波

冶金企业电网随着大吨位电弧炉、大型整流、变频设备的应用及轧钢生产的冲击负荷等的影响,使电网上的高次谐波值严重超标。由于电阻片的非线性,当正弦电压作用时,还有一系列的奇次谐波,而在高次谐波作用时就更加速了电阻片的劣化速度。

4.5抗冲击能力差

氧化锌避雷器多在操作过电压或雷电条件下发生事故,其原因是因电阻片在制造工艺过程中,由于其各工艺质量控制点控制不严,而使电阻片的耐受方波冲击能力不强,在频繁吸收过电压能量过程中,加速了电阻片的劣化而损坏,失去了自身的技术性能。

5.技术措施

针对冶金电网的特点及氧化锌避雷器几次事故分析的.结论,要保证氧化锌避雷器在网上安全可靠运行,应采取以下措施:

5.1设计选型

在设计选型上,应首选有多年稳定运行实践的产品,在选择生产厂时,应选择有先进的工艺设备和完善的检测手段的生产厂,才能保证所选用的氧化锌避雷器具有高的抗老化、耐冲击性能,以使在产品的寿命周期内稳定运行。

5.2在线监测

增设氧化锌避雷器的在线监测仪,并加强对在线监测仪的巡检力度,特别是在雷雨后和易发生故障的部位(有电弧炉负荷的母线段、氧化锌避雷器寿命已到后期)增加巡次数。定期给氧化锌避雷器进行各项电气性能测试及在线监测仪的校验。

5.3防污措施

采用必要的避雷器瓷套的防污措施,如定期清扫或涂以防污闪硅油,在氧化锌避雷器选型上选用防污瓷套型的氧化锌避雷器。

5.4谐波治理

加强电网谐波的治理力度,在有谐波源的母线段增设动态无功补偿和滤波装置,以使电网的高次谐波值控制在国家标准允许范围内。

5.5技术管理

加强对氧化锌避雷器的技术管理工作,即对运行在网上的每一只氧化锌避雷器建立技术档案,对出厂报告、定期测试报告及在线监测仪的运行记录均要存入技术档案,直至该避雷器退出运行。

据国外有关技术资料统计,氧化锌避雷器损坏的原因有雷电和操作过电压,受潮、污闪、系统条件、本身故障等,但仍有一定比例损坏的原因不详,故仍有其在运行中对事故原因不明确的问题。又因氧化锌避雷器的劣化速度的离散性,及雷电、操作过电压、谐波、运行环境等的随机性,都决定着氧化锌避雷器的安全运行的可靠性,故需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去研究、实验、探索和总结,以使得其在运行中的不安全因素可得以预防和完善。

;

Ⅶ 家电维修基础知识-电工知识

家电维修基础知识-电工必备知识

任何一个复杂的电器,都是由基本电路组成的,任何一个电路都是由基本元器件组成的。要学好家电维修技术首先要懂得单个元器件的作用。下面,我为大家讲讲电工必备知识的家电维修基础知识,快来看看吧!

触电防护技术

一、直接接触电击防护措施

1、绝缘:工程上应用的绝缘材料电阻率一般都不低于107Ω·m。绝缘材料的电阻通常用兆欧表(摇表)测量。任何情况下绝缘电阻不得低于每伏工作电压1000ω。

2、屏护和间距:

1)屏护装置应有足够的尺寸,与带电体之间应保持必要的距离。

2)遮栏高度不应低于l.7 m,下部边缘离地不应超过0.1 m。栅遮栏的高度户内不应小于l.2 m、户外不应小于l.5 m,栏条间距离不应大于0.2 m;对于低压设备,遮栏与裸导体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0.8 m。户外变配电装置围墙的高度一般不应小于2.5 m。遮栏、栅栏等屏护装置上,应有“止步,高压危险!”等标志。

3)用电设备间距:明装的车间低压配电箱底口距地面的高度可取1.2 m,暗装的可取l.4 m。明装电度表板底口距地面的高度可取1.8 m。常用开关电器的安装高度为l.3—l.5 m;开关手柄与建筑物之间应保留150mm的距离,以便于操作。墙用平开关离地面高度可取1.4 m。明装插座离地面高度可取1.3—l.8 m,暗装的可取0.2—0.3m。室内灯具高度应大于2.5 m;受实际条件约束达不到时,可减为2.2 m;低于2.2 m时,应采取适当安全措施。当灯具位于桌面上方等人碰不到的地方时,高度可减为1 5m。

户外灯具高度应大于3 m;安装在墙上时可减为2.5 m。起重机具至线路导线间的最小距离,l kV及1 kV以下者不应小于1.5 m,10kv者不应小于2 m。

4)检修间距:低压操作中,人体及其所携带工具与带电体的距离不应小于0.1m。

高压作业,10 kv无遮拦作业人体及其所携带工具与带电体的距离不应小于0.7m;线路作业,1.0M。

二、间接接触电击防护措施

1、IT系统(保护接地)

将电气设备在故障情况下可能呈现危险电压的金属部位经接地线、接地体同大地紧密地连接起来。通过低电阻接地,把故障电压限制在安全范围内;在380V不接地低压系统中,一般要求保护接地电阻RE≤4Ω;用于各种不接地配电网。

2、TT系统:配电网直接接地,电气设备外壳接地。

大幅度降低漏电设备上的故障电压,但必须装设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或过电流保护装置。工作接地不是安全电压。主要用于低压用户,即用于未装备配电变压器,从外面引进低压电源的小型用户。

3、TN系统(保护接零)

电气设备在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部分与配电网中性点之间直接连接。相当于传统的保护接零系统。其第一位的安全作用是迅速切断电源。

分为TN—S、TN—C—S、TN—C三种类型。TN—S系统的安全性能最好,应用有爆炸危险、火灾危险性大及其他安全要求高的场所。厂内低压配电的场所及民用楼房应采用TN—C—S系统;触电危险性小、用电设备简单的场合可采用TN—C系统。保护接零用于用户装有配电变压器的,且其低压中性点直接接地的220/380 V三相四线配电网。

应用安全要求:

1)在同一接零系统中,一般不允许部分或个别设备只接地、不接零的做法;

2)重复接地合格。

3)发生对PE线的单相短路时能迅速切断电源。220 v的TN系统,手持式电气设备和移动式电气设备末端线路或插座回路的短路保护元件应保证故障持续时间不超过0.4 s,配电线路或固定式电气设备的末端线路应保证故障持续时间不超过5 s。

4)工作接地合格。接地电阻一般不应超过4Ω,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不超过10Ω。

5)PE和PEN线上不得安装单极开关和熔断器;PE线和PEN线应有防机械损伤和化学腐蚀的`措施;PE线支线不得串联连接,即不得用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作为保护导体。

6)保护导体截面面积合格。PE线有机械防护不小于2.5 mm2,没有机不小于4 mm2;PEN线铜质不小于10mm2,铝质不小于16 mm2,电缆芯线不小于4mm2;SL≤16为 SL、1635为SL/2。

7)等电位联结,分主等位连结和辅助等电位连结。

三、兼防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电击的措施

1、双重绝缘

(1)电气设备的防护触电保护分类:O类、OI类和Ⅰ类、Ⅱ类、Ⅲ类。

(2)双重绝缘和加强绝缘措施:工作绝缘、保护绝缘、双重绝缘、加强绝缘。

具有双重绝缘和加强绝缘的设备属于Ⅱ类设备,设备上有“回”形标志。工作绝缘不低于2mω, 保护绝缘不低于5mω,加强绝缘不低于7mω。

2、安全电压:兼有直接接触电击和间接接触电击防护的安全措施。

(1)特低电压的限值和额定值:42v、36v、24v、12v和6v等5个等级;由特低压供电的设备属于Ⅲ类设备;额定值的选用:特别危险环境手持工具42V,点击危险环境手持照明36V或24V,金属容器、特别潮湿危险环境手持照明12V,水下6V。

3、剩余电流动作保护

又称漏电保护,作用:防止人身电击,防止因接地故障引起的火灾和监测一相接地故障。

(1)工作原理。检测元件、中间环节、执行机构三个基本环节及辅助电源和试验装置构成。

(2)主要技术参数:额定剩余动作电流、额定剩余不动作电流、分断时间。

额定剩余动作电流值分13个等级,0.03A及其以下者属高灵敏度,主要用于防止各种人身触电事故;0.03A以上至1A者属中灵敏度,用于防止触电事故和漏电火灾;1A以上者属低灵敏度,用于防止漏电火灾和监视一相接地事故。额定剩余不动作电流不得低于额定剩余动作电流的1/2。分断时间,分为一般型和延时型,延时型仅适用于I△n>0.03A的间接接触电击防护,延时时间的级差为0.2s。

(3)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防护要求。在TN系统中,必须将TN—C系统改造为TN—C—S、TN—S系统或局部TT系统后,才可安装使用。在TN—C—S系统中,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只允许用在N线与PE线分开部分。

(4)必须安装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设备和场所。1)末端保护①属于I类的移动式电气设备;②生产用的电气设备;③施工工地的电气机械设备;④安装在户外的电气装置;⑤临时用电的电气设备;⑥机关、学校、宾馆、饭店、企事业单位和住宅等除壁挂式空调电源插座外的其他电源插座或插座回路;⑦游泳池、喷水池、浴池的电气设备;⑧医院中可能直接接触人体的电气医用设备;⑨其他。2)线路保护①农村集中安装电能表箱;②农业生产设备的电源配电箱。

(5)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运行和管理。工作年限6年、允许送电1次。

电气危险因素与事故种类

一、触电

1、分为电击和电伤两种伤害形式。

2、电击电流值:感知电流(平均男1.1ma,女0.7ma),摆脱电流(平均男16ma,女10.5ma),室颤电流(50ma左右,与持续时间有关)。人体阻抗:干燥时约为1000~3000ω,潮湿时约为500~800ω。

3、电击类型:

根据电击时所触及的带电体是否为正常带电状态,分为直接接触电击和间接接触电击;

按照人体触及带电体的方式,可分为单相电击、两相电击和跨步电压电击三种。单相电击事故占全部触电事故的70%以上。

4、电伤是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机械效应等对人体所造成的伤害。电伤包括电烧伤、电烙印、皮肤金属化、机械损伤、电光性眼炎等多种伤害。电烧伤。是最为常见的电伤。大部分触电事故都含有电烧伤成分。电烧伤可分为电流灼伤和电弧烧伤。

二、电气火灾与爆炸

1、电气火灾爆炸是由电气引燃源引起的火灾和爆炸。电气装置在运行中产生的危险温度、电火花和电弧是电气引燃源主要形式。

(1)危险温度:短路、过载、漏电、接触不良、铁心过热、散热不良、机械故障、电压异常、电热器具和照明器具、电磁辐射能量。

(2)电火花和电弧:电火花是电极间的击穿放电,电弧是大量电火花汇集而成的。分为工作电火花及电弧、事故电火花及电弧。

2、电气装置及电气线路发生爆燃

包括油浸式变压器火灾爆炸、电动机着火、电缆火灾爆炸。

三、雷电危害

1、雷电的种类、危害形式和事故后果

(1)雷电的种类:直击雷(直击雷的每次放电过程包括先导放电、主放电、余光三个阶段)、闪电感应(包括闪电静电感应和闪电电磁感应)、球雷。

(2)雷电的危害形式

具有雷电流幅值大、雷电流陡度大、冲击性强、冲击过电压高的特点;

具有电性质、热性质和机械性质等3方面的破坏作用。

(3)雷电危害的事故后果:火灾和爆炸、触电、设备和设施毁坏、大规模停电。

2、雷电参数:雷暴日、雷电流幅值、雷电流陡度、雷电冲击过电压。

四、静电危害

1、静电的危害形式和事故后果

造成爆炸和火灾事故、可能引发二次事故、对生产产生妨碍。

2、静电的特性

(1)静电的产生

起电方式(接触-分离起电、破断起电、感应起电、电荷迁移)、固体静电、人体静电(可达10000 V以上)、粉体静电、液体静电、蒸气和气体静电。

(2)静电的消散:中和、泄漏。

(3)静电的影响因素:材质和杂质、工业设备和工业参数。

五、射频电磁场危害

泛指频率100khz以上的电磁波。危害:

1、人体吸收辐射能量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2、生产感应放电造成引爆器件发生意外引爆。

六、电气装置故障危害

类别:断路、短路、异常接地、漏电、误合闸、电气设备或电气元件损坏等。

危害:引起火灾和爆炸、异常带电、异常停电、安全相关系统失效。

电气装置安全技术

一、变配电站安全

1、变配电站位置避开易燃易爆环境,宜设在企业的上风侧,有足够的消防通道并畅通。

2、建筑结构:耐火建筑;门的开启及设置:两面都有配电装置时应两边开启,超7m的高配和超10m的低配至少应有两个门。

3、间距、屏护和隔离:室内充油设备油量60kg以下者允许安装在两侧有隔板的间隔内,60—600kg装在有防爆隔墙的间隔内,600kg以上装在单独的间隔内。

4、通道:高配装置>6m时,通道设两出口;低配装置两出口>15m时增加出口。

7、标志:重要部位有“止步,高压危险!”标志。

二、主要变配电设备安全

1、电力变压器

(1)变压器的安装:防火门;居住建筑物内安装的油浸式变压器,单台容量不得超过400kV·A;10kV变压器壳体距门不应小于1m,距墙不应小于0.8m(装有操作开关时不应小于1.2m);自然通风的变压器室地面应高出室外地面1.1m;室外变压器容量不超过315kV·A者可柱上安装,315kV·A以上者应在台上安装;—二次引线均应采用绝缘导线;柱上变压器底部距地面高度不应小于2.5m,裸导体距地面高度不应小于3.5m;变压器台高度一般不应低于0.5m,其围栏高度不应低于1.7m,壳体距围栏不应小于1m,操作面距围栏不应小于2m。

(2)变压器的运行:运行中变压器高压侧电压偏差不得超过额定值的±5%,低压最大不平衡电流不得超过额定电流的25%,上层油温一般不应超过85℃;呼吸器内吸潮剂的颜色为淡蓝色;干式变压器的安装场所空气相对湿度不得超过70%。

2、高压开关:高压断路器、高压隔离开关和高压负荷开关

(1)高压断路器:高压开关设备中最重要、最复杂的开关设备。有强力灭弧装置,既能在正常情况下接通和分断负荷电流,又能借助继电保护装置在故障情况下切断过载电流和短路电流。高压断路器必须与高压隔离开关或隔离插头串联使用,由断路器接通和分断电流,由隔离开关或隔离插头隔断电源。因此,切断电路时必须先拉开断路器,后拉开隔离开关;接通电路时必须先合上隔离开关,后合上断路器。10kV系统中常安装机械式或电磁式联锁装置。

(2)高压隔离开关:高压隔离开关简称刀闸。隔离开关没有专门的灭弧装置,不能用来接通和分断负荷电流,更不能用来切断短路电流。隔离开关主要用来隔断电源,以保证检修和倒闸操作的安全;铜、铝导体连接须采用铜铝过渡接头;运行中的高压隔离开关连接部位温度不得超过75℃,机构应保持灵活。

(3)高压负荷开关:有比较简单的灭弧装置,用来接通和断开负荷电流;必须与高压熔断器配合使用,由熔断器切断短路电流;前方不得有可燃物。

三、配电柜(箱)

1、配电柜(箱)安装

分动力和照明;开启式的配电板、封闭式箱柜、密闭式或防爆型的电气设施。

触电危险性大或作业环境较差的加工车间等封闭式箱柜,易燃易爆气体的危险作业场所密闭式或防爆型的电气设施;落地安装的柜(箱)底面应高出地面50-100mm,操作手柄中心高度一般为1.2-1.5m,柜(箱)前方0.8-1.2m的范围内无障碍物。

2、配电柜(箱)运行

配电柜(箱)内各电气元件及线路接触良好,连接可靠;不得有严重发热、烧损现象;

配电柜(箱)的门应完好,门锁应有专人保管。

四、用电设备和低压电器

1、电气设备外壳防护

外壳防护:固体异物进入壳内设备、人体触及内部危险部件、水进入内部的防护。

2、手持式电动工具和移动式电气设备(7点)

手持电动工具包括手电钻、手砂轮、冲击电钻、电锤、手电锯等工具。移动式设备包括蛙夯、振捣器、水磨石磨平机等电气设备。

I类设备必须采取保护接地或保护接零措施,Ⅱ类、Ⅲ类设备没有必须。

一般场所,手持电动工具应采用Ⅱ类设备;如使用I类,采用额定剩余动作电流不大于30mA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隔离变压器等保护措施;在潮湿或金属构架上等导电性能良好的作业场所,应使用Ⅱ类或Ⅲ类设备。在锅炉内、金属容器内、管道内等狭窄的特别危险场所,应使用Ⅲ类设备。如果使用Ⅱ类设备,则必须装设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不大于15mA、动作时间不大于0.1s的漏电保护器。

带电部分与可触及导体之间的绝缘电阻I类不低于2MΩ,Ⅱ类不低于7MΩ。

3、电焊设备:触电、火灾。空载自停装置,一次绝缘电阻不应低于1MΩ、二次绝缘电阻不应低于0.5MΩ,移动焊机时必须停电。

4、低压保护电器

(1)熔断器 :短路、过载;

(2)热继电器:过载。

电气防火防爆技术

一、危险物质及危险环境

(一)危险物质分类、分组

1、危险物质分类

爆炸危险物质分为3类:ⅰ类(矿井甲烷),ⅱ类(爆炸性气体、蒸气),ⅲ类(爆炸性粉尘、纤维、飞絮)。

2、ⅱ类、 ⅲ类爆炸性物质的进一步分类(级)

ⅱ类爆炸性气体按最大试验安全间隙和最小引燃电流比分为ⅱa、ⅱb和ⅱc三类,ⅲ类进一步划分为三类:ⅲa、ⅲb和ⅲc,C类最危险。

3、ⅱ类、ⅲ类爆炸性物质的分组:按引燃温度分为6组。

(二)危险环境

1、爆炸性气体环境

(1)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场所分区:根据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出现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分为0区、1区、2区。释放源的等级和通风条件对分区有直接影响。通风主要有自然通风和人工通风两种类型,通风有效性分为“良好”(良好的通风标志是混合物中危险物质的浓度被稀释到爆炸下限的25%以下。)一般”和“差”三个等级,IEC和我国有关标准将通风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2)爆炸性气体场所危险区域的划分:原则。

(3)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区域的范围。

2、爆炸性粉尘环境

根据混合物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及粉尘层厚度分为20区、21区和22区。

3、火灾危险环境

分为21区、22区和23区。

二、防爆电气设备和防爆电气线路

1、防爆电气设备

(1)防爆电气设备类型:分为ⅰ类、 ⅱ类、ⅲ类。

(2)设备保护等级(EPL):Ma/Mb/Ga/Gb/Gc/Da/Db/Dc

(3)防爆电气设备防爆结构型式:隔爆型、增安型、本质安全型、浇封型、无火花型、正压型等。

(4)防爆电气设备的标志:EX

(5)爆炸危险环境中电气设备的选用:依据环境、设备种类等。

2、防爆电气线路

线路安装位置、敷设方式、导体材质、连接方式等的选择均应根据环境的危险等级进行。

1区配电线路应采用铜芯导线或电缆,有剧烈振动处应选用多股铜芯软线或多股铜芯电缆,矿井下不得采用铝芯电力电缆。2区电力线路应采用截面积4mm2及以上的铝芯导线或电缆,照明线路可采用截面积2.5mm2及以上的铝芯导线或电缆。

1区和2区的电气线路的中间接头必须在接线盒,1区宜采用隔爆型,2区采用增安型。

雷击和静电防护技术

一、防雷措施

1、建筑物防雷的分类

第一类(火药制造车间、乙炔站、电石库、汽油提炼车间、电火花易爆炸)、第二类(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气罐、电火花不易爆炸)、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2、防雷技术分类:外部、内部、防雷击电磁脉冲。

3、防雷装置

外部防雷装置(直击雷):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

接闪器的保护范围按滚球法确定,滚球的半径按建筑物防雷类别确定,一类30m、二类45m、三类60m;防直击雷的专设引下线和人工接地体距建筑物出入口或人行道边沿不宜小于3m;独立接闪杆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0Ω;附设接闪器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内部防雷装置:屏蔽导体、等电位连接件、电涌保护器(SPD)、避雷器。

对于变配电设备,常采用避雷器作为防止雷电波侵入的装置。正常时,避雷器对地保持绝缘状态;当雷电冲击波到来时,避雷器被击穿,将雷电引入大地;冲击波过去后,避雷器自动恢复绝缘状态。氧化锌避雷器被广泛使用。

二、静电防护(7个措施)

1、环境危险程度控制, 包括:取代易燃介质,降低爆炸性气体、蒸气混合物的浓度,减少氧化剂含量。

2、工艺控制:是消除静电危险的重要方法,包括:材料的选用、限制物料的运动速度、加大静电消散过程。

3、静电接地:最基本措施。

4、增湿

5、抗静电添加剂

6、静电中和器

7、防止人体静电的危害(加强静电安全管理)。

;

Ⅷ 电源系统防雷知识与维护

    由于雷击事件具有随机性,且放电时间极短,只有微秒级 。深入了解过电压形成的原因,掌握雷电过电压泄放原理,熟悉常用压敏电阻、气体放电管等常用防雷器件特性,在分析与维护与雷击事件有关的故障时可以得心应手。

    雷电流的入侵首先表现为过电压,当存在泄放通道时,产生雷电流。不论是由于直击雷产生的线路来波,抑或电磁感应的过电压均是如此。过电压有共模过电压和差模过电压两种类型。

    由于寄生电容的广泛存在,雷电过电压击穿空气或在常压下绝缘的器件,形成强大的雷电流,造成设备损坏。为了抑制雷电的影响,应在雷电能量进入设备前将能量泄放至大地。对于共模过电压,应在输入电缆与防雷地之间安装防雷器件(或称防雷片);对于差模过电压,应在输入电缆火线和零线之间安装防雷器件。由于雷电流是属于浪涌电流,防雷器件是一种浪涌抑制保护器件(Surge Protection Device),简称SPD。

    常用的防雷器件是压敏电阻和气体放电管。

1、压敏电阻

    压敏电阻为限压型器件,当两端施加工作电压时阻值很高,漏电流为μA级。随着端电压升高,压敏电阻阻值降低,端电压超过一定值后阻值急剧降低,漏电流可高达20~40KA,形成雷电泄放通道。当电压降低至工作电压后,压敏电阻的漏电流迅速减小,恢复原来状态。

Uc:最大持续工作交流电压,一般为385V。

U1mA:标称电压,指漏电流达到1mA时施加的端电压,一般为630V。

UP:残压,指通过压敏电阻泄放限压后两端最高电压,一般为1500V。

In:额定通流能力,能在额定通流能力内安全泄放多次雷电流,一般为20KA。

Imax:最大通流能力,能安全泄放1次,一般为40KA,泄放后,压敏电阻不应损坏。

此外,压敏电阻的响应时间也很关键,一般响应时间为10~100ns。

    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尤其是多次泄放雷电流,压敏电阻漏电流逐渐增大。如果施加标称电压U1mA的90%电压时漏电流就达到1mA,就认为压敏电阻性能达不到要求,需要更换。基于此,可以比较容易地检测压敏电阻性能。

    压敏电阻失效时,表现为短路,窗口由绿变红;偶尔也会因为压敏电阻爆炸断裂,表现为开路。

2、气体放电管

    气体放电管为开关型器件,主要由电极及电极之间的气隙组成。当气体放电管两端施加的电压小于促发电压时,气体放电管为断路状态,基本无漏电流。当电压高于促发电压时,气隙被击穿,可认为短路。促发电压与气体放电管种类有关,并且有一定的光敏效应,即在有光和无光的情况下偏差较大。直流开关电源常用的气体放电管长期耐受工作电压为255V,促发电压为400V左右。当两端的电压下降至工作电压以内时,气隙不能灭弧,继续有电流通过,这就是气体放电管的续流问题。气体放电管的灭弧电压很低,一般为20~50V,因此不能安装在火线与零线、火线与地线之间。

    气体放电管主要参数与压敏电阻类似,如UC、UP、In、Imax等。气体放电管失效时,表现为开路,偶尔可能因为气体放电管变形造成短路。

    由于雷电流变化率很大,任何较长电缆的电感不可忽略,如果防雷片两端的电缆较长,最终施加在设备上的电压等于防雷片残压与电缆上感应电压之和,这对设备来说是危险的。为了降低加在设备上的残余雷电过电压,应采用如图所示的接线方法,这种方法称为凯文接法。

    在具体应用凯文接法时,可能无法做到入、出电缆均直接与防雷器连接,但应尽可能地缩短入、出线交叉点与防雷器接线端子之间的距离,一般不要超过0.5米。

    4P防雷器指由4个压敏电阻构成的防雷器。

    当某相压敏电阻失效短路时,相电流通过地回流至电源。由于TN供电系统电源端地网与设备端地网有直接的金属连接,电阻极小,短路电流很大,防雷空开跳闸,使防雷器迅速脱离电源。但如果4P防雷器应用于TT供电系统(如基站供电)中,由于TT供电系统电源接地地网与设备端地网没有直接连接,短路电流经过电阻较高的大地流回电源。按通信电源、空调维护规程,基站接地电阻小于5Ω,回路总电阻可能高达10Ω,短路电流只有22A,防雷空开不能脱扣,持续强电流可能导致线路和防雷器着火。

    供电均采用TN方式,可以应用4P防雷器。大量中小局站则多采用TT供电系统,宜选用3P+1防雷器,即由3个压敏电阻和一个气体放电管组成的防雷器。

    3P+1防雷器与4P防雷器的第一个不同点在于压敏电阻安装在相线与零线之间,能有效地泄放差模雷电过电压,共模过电压由气体放电管泄放。由于气体放电管响应时间长于压敏电阻,在气体放电管响应前,相线上的对地过电压不能泄放,防雷器总的响应时间为压敏电阻与气体放电管之和,因此有必要优先选用响应速度更快的气体放电管。3P+1防雷器与4P防雷器的第二个不同点在于零线与地线之间采用气体放电管作为防雷片。气体放电管有续流问题,灭弧电压低,在3P+1防雷器中却正好可以进一步降低零地电压,使零线上的残压很低,有利于负载正常工作。

    C级防雷器只是多级防雷体系中的一环,耐受电压是有限的,前端需要B级防雷器(即第I级防雷器)的配合,初步泄放更大的雷电能量;后端可能还需要D级防雷器进一步降低过电压。

    B级和C级防雷器距离为5~10米,C级和D级防雷器距离为2.5~5米。当距离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在两级防雷器之间安装退耦元件。退耦元件一般无需单独部件,直接将电缆绕成线圈即可。

    退耦元件(线圈)具有一定的电感L。当雷电流侵入时,上级防雷器首先泄放大部分能量,残余过电压通过退耦元件到达下级防雷器。线圈上感应电压与电流陡度di/dt成正比,雷击发生时,负载电流可以忽略不计,流过退耦元件上的电流基本就是流过D级防雷器的电流。由于雷电脉冲时间很短,电流很大,平均陡度可达30KA/μs,因此线圈上的反向感应电压U很高,使耐受能力较低的D级防雷器可以安全工作。

    由于直击雷能量很大,强雷电流流入大地时,由于大地冲击电阻的存在,在电流入地点形成极高的过电压,错误的接地方式可能导致雷电过电压反击。机房接地引入线与铁塔或天馈连接在一个接地点,直击雷的强大电流产生了极高的过电压,并通过地线引入设备。正确的是远离铁塔或天馈接地点,雷电流产生的电压较低,设备遭雷击损坏的概率大大降低。

1、压敏电阻窗口变红才表示损坏,当窗口仍为绿色时,并不表明压敏电阻性能依旧。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尤其是承受雷电流冲击后,压敏电阻耐压性能下降。

2、无雷击发生时设备工作状态与防雷器无关,当无过电压存在时,防雷器工作时存在μA级漏电流。由于漏电流非常小,一般不产生影响。随着防雷片性能下降,漏电流增加。如果漏电流过大,可能引起零地电压升高,干扰下级设备工作。如果安装有漏电保护器,漏电流还可能触发保护器跳闸。

3、正常的防雷器一定能安全泄放In以内的雷电流。防感应雷的防雷器性能指标都是在8/20μs模拟雷电流波形下的检测的;而同时防直击雷的防雷器(如B级防雷器)还需要在10/350μs模拟雷电流波形下检测。如果雷电流波形与模拟波形不一致,防雷器的最大泄放电流能力也将改变,因此不能认为只要雷电流最大值小于In就可以安全泄放。

备注:在雷击实验中常用8/20μs波形模拟感应雷,用10/350μs波形模拟直击雷。前一个数字指波头时长,后一个数字为波尾时长。由于波头起始时刻及最大值发生时刻不易测量,就将雷电流从10%升高至90%最大电流的时长乘以1.25倍作为波头时间,称为视在波头时间。波尾时长指从视在波头开始到电流下降至最大电流一半的时长,也称半峰值时间。

4、防雷空开的作用就是防止电线着火。在没有安装防雷空开的情况下,如果压敏电阻失效短路,产生的短路电流可使主输入电路中的断路器跳闸。还能防止因主电路断路器误跳闸引起停电事故。

5、只要安装了防雷器就符合防雷要求。设备与防雷器之间的距离是很重要的,如果距离过长,周边雷电流变化的电磁场可能在电缆上感应超过设备耐受电压,导致设备损坏。规范规定,C级防雷器与设备之间的距离不得超过20米,如果超过20米,需要再额外配置防雷装置。

    D距离大于10米时,设备耐压大于2倍SPD残压(电压保护水平)。

6、雷电流越大,设备越易损坏。

    雷电主要包括直击雷、感应雷和雷电侵入波,直击雷的波尾时间长,波峰过后电流下降较为平缓,实验室常用10/350μs波形描述直击雷,雷电侵入波波形与直击雷基本相同,但峰值由于远距离传输的影响大为减低。雷电流周边区域如果存在导电金属,将在金属导线上产生感应过电压。对于固定的导线来说,雷电流的变化率决定了感应过电压波形与幅值。由于直击雷电流在峰值后下降较缓,即变化率小,因此峰值过后产生的感应过电压迅速降低,因此实验室常用8/20μs波形描述感应雷。

    对于同样的峰值,10/350μs雷电流的能量远大于8/20μs的雷电流,如果雷电流直接通过设备,前者对设备的损害更大;如果雷电流经电缆泄放到大地,电缆附件的线圈将产生感应过电压,则后者感应的过电压高,对设备危害更大。

7、电源交流输入与直流输出侧配置了适当的防雷器就安全了。接地位置也很重要,否则可能由于地电位反击造成损失。监控系统是一个布线系统,电缆越长,越容易感应雷电。还应做好天馈、光纤(内有加强筋)等的防雷工程。

Ⅸ 防雷器的工作原理

1.管式避雷器,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内间隙(又称灭弧间隙)置于产气材料制成的灭弧管内,外间隙将管子与电网隔开。雷电过电压使内外间隙放电,内间隙电弧高温使产气材料产生气体,管内气压迅速增加,高压气体从喷口喷出灭弧。管式避雷器具有较大的冲击通流能力,可用在雷电流幅值很大的地方。但管式避雷器放电电压较高且分散性大,动作时产生截波,保护性能较差。主要用于变电所、发电厂的进线保护和线路绝缘弱点的保护。
2.碳化硅避雷器,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叠装于密封瓷套内的火花间隙和碳化硅阀片(电压等级高的避雷器产品具有多节瓷套)。火花间隙的主要作用是平时将阀片与带电导体隔离,在过电压时放电和切断电源供给的续流。碳化硅避雷器的火花间隙由许多间隙串联组成,放电分散性小,伏秒特性平坦,灭弧性能好。碳化硅阀片是以电工碳化硅为主体,与结合剂混合后,经压形、烧结而成的非线性电阻体,呈圆饼状。碳化硅阀片的主要作用是吸收过电压能量,利用其电阻的非线性(高电压大电流下电阻值大幅度下降)限制放电电流通过自身的压降(称残压)和限制续流幅值,与火花间隙协同作用熄灭续流电弧。碳化硅避雷器按结构不同,又分为普通阀式和磁吹阀式两类。后者利用磁场驱动电弧来提高灭弧性能,从而具有更好的保护性能。碳化硅避雷器保护性能好,广泛用于交、直流系统,保护发电、变电设备的绝缘。
3.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密封在瓷套内的氧化锌阀片。氧化锌阀片是以ZnO为基体,添加少量的 Bi2O3、MnO2、Sb2O3、Co3O3、Cr2O3等制成的非线性电阻体,具有比碳化硅好得多的非线性伏安特性,在持续工作电压下仅流过微安级的泄漏电流,动作后无续流。因此金属氧化锌避雷器不需要火花间隙,从而使结构简化,并具有动作响应快、耐多重雷电过电压或操作过电压作用、能量吸收能力大、耐污秽性能好等优点。由于金属氧化锌避雷器保护性能优于碳化硅避雷器,已在逐步取代碳化硅避雷器,广泛用于交、直流系统,保护发电、变电设备的绝缘,尤其适合于中性点有效接地(见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110千伏及以上电网。

Ⅹ 广西大学邮编 附地址和介绍

一、广西大学邮编是多少
广西大学 的邮编为530004,该校地址位于广西南宁市大学东路100号,是一所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
二、广西大学简介
广西大学 首开广西高等教育之先河,首任校长是有着教育界“北蔡南马”之称的“一代宗师”,我国著名教育家、科学家、民主革命家马君武博士。国立 广西大学 时期,竺可桢、李四光、陈望道、陈寅恪、王力等一批名家曾在这里任教,是当时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 广西大学 师生、学科专业以及设备和图书资料被调整到中南和华南地区的19所高校,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1997年两校合并以及进入“211工程”,使 广西大学 迈上了创建高水平大学的新征程。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学校改革发展取得一系列重大标志性成果:顺利完成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并获得评估通过,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工程学、材料科学、农学、动物与植物学和化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成为“部区合建”高校,入选全国文明单位、全国高校就业工作50强、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工作50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学校各项事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在90年的办学历程中, 广西大学 秉持“勤恳朴诚”的校训,积累和沉淀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西大精神。

学校占地面积2.16万余亩,其中位于扶绥县的广西亚热带农科新城(农林动科研教学实验基地)占地面积16898.3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70多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19.82亿元,馆藏文献总量857万册(含学院资料室),其中印刷型图书392万册(件),电子图书465万册,电子期刊6.5万种,中外文数据库202个。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经、法、教、文、理、工、农、医、管、艺等11大门类,有98个本科专业(2018年招生专业71个,其中44个专业按18个大类招生)。下设25个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8221人、全日制研究生8639人、留学生及港澳台生2251人,各类在读继续教育学生46246人。现有在职在编教职工3524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90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079人,专任教师1945人。现有1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2个“部区合建”一流学科群,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和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和一批广西重大科技创新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良种培育中心等。有4个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培育基地”,1个广西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6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学校坚持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发展和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2007年至今共获得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共62项,获得项目数居地方“211工程”高校前列。其中国家特色专业12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7门,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7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1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7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中心27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15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强,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肯定和欢迎。学校连续14年获得“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称号。 广西大学 KAB创业俱乐部荣膺全国十佳。获教育部2015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2016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90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5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其中李林、党鸿辛、陈太一、沈善炯、卢鹤绂、文圣常、施汝为、韩斌等8位校友当选为两院院士;一大批校友成长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各行业的骨干和党政领导干部。

学校着力提高教师水平和质量,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造就了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职工队伍。现有院士1人、双聘院士5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领军人才6人、教育部“*”特聘教授6人、教育部“*”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1人、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中国科学院“国外引进杰出人才”(*)人选8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7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6人。

学校注重科技创新,努力服务社会,产生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性成果。其中,王丕建教授在牛、猪杂交改良研究上成就显著,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1985年获首届世界水牛会议“科学先驱者”奖;张先程研究员主持的“籼型杂交水稻”项目获1981年国家特等发明奖;卢克焕教授(第二完成人)承担的“牛体外受精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黄日波教授主持的“高活力a-乙酰乳酸脱羧酶的研制与应用”项目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王双飞教授主持的“造纸与发酵典型废水资源化和超低排放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曾建民教授主持的“反重力近终形铸造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获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王巨丰教授主持的“大幅度降低雷击事故率、跳闸率和断线率的喷射气流灭弧防雷间隙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广西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王双飞教授主持的“轻工过程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关键设备及工程化技术集成创新”项目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2015年,梁恩维教授主持的“伽玛射线暴及其余辉的辐射成份和物理起源”项目和石德顺教授主持的“水牛体细胞克隆和干细胞建系关键技术与机理的研究”项目获广西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6年,唐纪良教授主持的“十字花科黑腐病菌Ⅲ型分泌系统调控机理及其效应子研究”项目获广西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学校还紧密结合区域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深化校市、校厅、校地、校企协同创新,大力推进科教融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沈培康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已率先建成年产15吨粉体石墨烯的中试生产线。余克服教授带领研究团队自2014年以来连续对黄岩岛在内的南海诸岛的珊瑚礁进行系统科学考察,获得了大量国内唯一的第一手研究样品,对我国南海及沿海地区保护与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甘蔗育种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选育甘蔗新品种的单位面积产量和含糖量都明显增高。郑皆连院士主持获得2018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第16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获第36届国际桥梁大会(IBC)最高奖——乔治•理查德森奖;梁军林教授、陈宗平教授分别参与获得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赵艳林教授获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王双飞教授主持获得201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一等奖,获2018年度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类特等奖;韦化教授、梅国雄教授分别获广西科技奖技术发明类一等奖、科学技术进步类一等奖;另有21项其他成果获广西科技奖励;凌常荣教授、范祚军教授、谢舜教授等于2018年获得广西第十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8年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20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19项。“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项,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44项。学校协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及 南开大学 等28家成员单位共同组建了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研究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中国—东盟研究院入选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和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

近年来,上级领导高度重视 广西大学 的发展,加快对 广西大学 的建设。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自治区主席陈武等多位领导曾到校指导工作;2018年12月8日,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在我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把我校建成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定位;2016年,自治区主席陈武到 广西大学 调研,提出“( 广西大学 )要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打造广西高校改革发展的排头兵,科学研究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排头兵,高端人才培养成长的排头兵”。自治区人民政府先后印发《 广西大学 综合改革试点方案》《 广西大学 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和《“部区合建” 广西大学 实施方案》,与教育部签署《教育部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部区合建” 广西大学 的协议》,学校进入了以“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为主要目标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学校将以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赋予广西的“三大定位”新使命和提出的“五个扎实”新要求,围绕“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秉持“勤恳朴诚”的校训,统筹推进综合改革,按照建校“百年目标、三步实施、五个一流、六条方略”的规划思路,培养******有社会责任、有法治意识、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有国际视野的“五有”领军型人才,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在哪里

广西大学教务处电话

广西大学在哪里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放-快递查询入口

广西大学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放-快递查询入口

广西大学生创业补贴优惠政策及扶持标准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

广西大学有几个校区

广西大学是一本吗 是一本还是二本大学

广西大学生助学贷款申请条件和申请方式流程 ;

阅读全文

与爆炸气流灭弧防雷装置实验研究与应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燃气灶离燃气阀门距离图 浏览:211
五菱宏光仪表盘上的表怎么调 浏览:202
网课批注设备哪个好 浏览:938
锋驭仪表台怎么设置中文 浏览:3
气动计数回路应用于哪些设备 浏览:500
一种可测量磁感应强度的实验装置 浏览:884
多液力元件传动装置 浏览:37
夹具中分度装置的作用 浏览:518
阀门cl4500是什么意思 浏览:495
机械键盘轴有多少种轴 浏览:640
轴承厚度英文怎么写 浏览:427
什么自来水阀门最耐用 浏览:212
2018印刷机械展什么时间 浏览:62
动漫机械奥特曼叫什么 浏览:529
福特福克斯仪表台充电器座怎么拆 浏览:12
肉桂酸熔点实验的装置图 浏览:249
上汽大通G10仪表里程怎么调 浏览:455
挂车发电机轴承怎么换 浏览:187
净水器接燃气阀门 浏览:714
1t机械硬盘供电多少 浏览: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