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般电梯有隔震装置设计有哪些
(1)设计方案:建筑结构的隔震设计,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建筑结构方案和建筑使用要求,与建筑抗震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的对比分析后,确定其设计方案。
(2)设防目标:采用隔震设计的房屋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应高于抗震建筑。在水平地震方面,隔震结构具有比抗震结构至少高0.5个设防烈度的抗震安全储备。竖向抗震措施不应降低。
(3)隔震部件:设计文件上应注明对隔震部件的性能要求;隔震部件的设计参数和耐久性应由试验确定;并在安装前对工程中所有各种类型和规格的部件原型进行抽样检测,每种类型和每一规格的数量不应少于3个,抽样检测的合格率应为100;设置隔震部件的部位,除按计算确定外,应采取便于检查和替换的措施。
❷ 通力电梯的隔震装置有哪些
主机底座上下缓冲垫,
2.轿底缓冲垫,
3.轿顶防晃垫
4.绳头组合。
❸ 通力电梯的隔震装置有哪些
设置在水泵的基础上面,也就是水泵支座的下面,目的为减少水泵运行时产生的振动.
❹ 电梯的主要安全防护装置有哪些
电梯的安全装置
电梯安全保护系统一般由机械安全保护装置和电气安全保护装置两大部分组成。机械安全保护装置主要有限速器和安全钳、缓冲器、制动器、层门门锁与轿门电气联锁装置、门的安全保护装置、轿顶安全窗、轿顶防护栏杆、护脚板等;电气安全保护有直接触电的防护、间接触电的防护、电气故障的防护、电气安全装置等,其中一些机械安全装置往往需要电气方面的配合和联锁装置才能完成其动作和可靠的效果。
为了防止由于电梯损坏或驾驶人员操作不当而发生事故,按国家有关规定,电梯都应装以下必要的安全装置。
1)刹车。控制电梯曳引机器部分起动停止的制动器,可使电梯的轿厢及时停止上升或下降;
2)限位开关。限止轿厢开到最高位置或最低位置不能继续运行的装置;
3)越程开关。轿厢行驶到最高位置或最低位置时,如限位开关失去控制,轿厢就会继续上升或下降。为了防止轿厢冲顶或沉底,应装置能切断电源和不能自动复位的越程开关,并装在机房内,而不能装在井道内;
4)缓冲器。为了减少轿厢冲顶或沉底的能量,应装设具有吸收运动机构能量并减少冲击的缓冲器。同时,在缓冲器与轿厢触碰处装置橡皮或海绵,以减少其冲击能量;
5)安全钳。为了防止由于吊重钢丝绳断裂,绳槽打滑等导致轿厢突然坠落事故,应在轿厢上装置能同时切断控制电源和使轿厢停止下坠的安全钳。没有安全钳的轿厢不可乘人或带人。如是简易电梯,应有防止人有轿厢内装卸货物时轿厢突然坠落的安全装置(安全停止销等);
6)限速器。为了防止行驶速度超过正常速度,凡三层以上(含三层楼)的乘人或带人电梯,应装速度控制器(二层以下(含二层楼)可不装)、这种机构一般与安全钳联成一体;
7)安全门。为了防止人员头、手、脚伸出井道和物件坠落竖道,乘载厢进出口应装安全门。公共场所、家属宿舍和有易燃易爆物的场所等使用的电梯,其竖道门应是封闭式,其轿厢应是满门,井道(厅门)不低于1.8米高;
8)门电开关。为了防止由于竖道门、乘载厢门、轿顶门未关而发生事故,应在竖道门上和乘载厢门上装置门电开关;
9)门联锁。为了防止有人把竖道门和乘载厢门开动进出或将头、手、脚伸出而发生事故,应在竖道门和乘载厢门上(二个以上门)安装门联锁;
10)安全接地装置。为了防止因电器设备损坏,使电梯金属结构部分带电而发生触电事故,在电器设备的金属外壳和电梯的金属结构上,应装安全接地装置,接地线应用多股电线,不可随便利用中性线当作安全接地线使用,其接地电阻不大于4欧姆;
11)限速钢丝绳开关。当限速钢丝绳脱扣或断绳时,可切断电梯控制电源,使电梯不能开动;
12)电梯配重装置。每台电梯必须具备配重装置,其重量应达到吊物重量的40—50%。
电梯是载人和设备的垂直运输工具,在电梯使用安全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每台电梯都具备电气和机械的多种安全保护装置以确保电梯的安全运行。
❺ 通力电梯的隔震装置有哪些
❻ 电梯轿底防跳胶垫是隔震装置吗
称重装抄置一般设在轿底,也有少数设在轿顶的上梁。基本结构是在底梁上安装若干个微动开关(触点)或重量传感器,当置于弹性胶垫上的活络轿厢由于载荷增加向下位移时,触动微动开关发出信号,或由传感器发出与载荷相对应的连续信号。利用微动开关的称量装置基本的结构是一个开关,在超载(超过额定载荷10%)时动作,使电梯门不能关闭,电梯也不能起动,同时发出声响和灯光信号。所以也称超载开关。在较简单的调速电梯上还加装一个50%额定载荷的开关,以判断电梯是重荷运行还是轻荷运行。在重荷运行启动时给电机输入一个预负载电流,以避免启动时发生轿厢瞬间下滑或上滑的现象。目前根据需要也有设多个开关,以发出轻载、半载、满载、超载等多个检出信号以供拖动控制和其他需要。随着控制精度要求的提高,尤其群控电梯还需要有轿厢内负荷的实时信息用于调度,现在较高档的电梯都使用了随负载变化发出连续信号的重量传感装置。传感器发出的信号经放大调零后,经比较器可输出各种载荷信号供控制系统使用。
❼ 建筑有隔震层,电梯怎么处理隔震问题
目前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在附录L中提出了针对砌体结构的隔震设计的简化计算方法和主要隔震措施。可以参考进行验算。不过若没有可靠的厂家技术支持,还要慎重。
❽ 目前工程界最常用的基础隔震系统是什么
常用的结构隔震装置大致由橡胶隔震轴承,滑动摩擦隔震轴承和粘性隔震轴承组成。结构隔震系统可以分类如下:
(1)基础隔震:在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安装了隔震系统,以阻止地震作用传递到上部结构,并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该方法适用于大容量,大型高层房屋,目前的工程应用也比较广泛。
(2)地板的隔震:也就是说,在基础之上的上部结构的地板之间安装了一个地震系统。该方法适用于危房翻新和抗震加固工程,广泛用于桥梁工程。
(3)悬吊隔离:悬吊结构的全部或大部分质量,防止地面上的地震效应传播到主体结构并起到隔离作用。此方法用于某些具有特殊地震要求的结构。
(4)局部隔震:在需要局部隔震的结构与主体结构之间安装了隔震系统,以减少局部结构的地震反应。此方法适用于具有对工程结构重要的设备,设备和通信设备的结构,不适用于其他隔震方法。
(8)电梯的隔震装置设计有哪些扩展阅读:
结构对地震的反应有两个基本规则。
(1)尽管地震的频率成分很复杂,但地震能量通常集中在该频率范围内。
(2)结构的衰减越大,结构的地震响应越小。
地震设备还必须满足一些要求。
(1)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可以延长结构周期并减小地震力。
(2)耗能能力。 这样可以减少支撑表面上的相对变形,并在设计公差内控制结构的位移响应。
(3)具有恒定的刚度和屈服强度,该结构在正常载荷(风,制动力等)下屈服,并且不会产生有害的振动,从而保持了良好的工作性能。
❾ 高层建筑隔震有哪些设计要求
(1)设计方案:建筑结构的隔震设计,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建筑结构方案和建筑使用要求,与建筑抗震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的对比分析后,确定其设计方案。
(2)设防目标:采用隔震设计的房屋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应高于抗震建筑。在水平地震方面,隔震结构具有比抗震结构至少高0.5个设防烈度的抗震安全储备。竖向抗震措施不应降低。
(3)隔震部件:设计文件上应注明对隔震部件的性能要求;隔震部件的设计参数和耐久性应由试验确定;并在安装前对工程中所有各种类型和规格的部件原型进行抽样检测,每种类型和每一规格的数量不应少于3个,抽样检测的合格率应为100;设置隔震部件的部位,除按计算确定外,应采取便于检查和替换的措施。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500万次地震,大多数地震都需灵敏的仪器才能测量到,而人能直接感知的也就大约占1%左右。我国是多地震国家,地震区分布广大,历次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
建筑物除了承受竖向荷载外,还要承担风和水平地震荷载的作用,建筑物越高,这个水平荷载效应就越明显。我国41%的国土、50%以上的城市位于地震烈度7度以上的地区,面临的地震灾害形势非常严峻。地震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类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1976年唐山发生的7.8级强烈地震,倾刻间,百余万人口工业城市被夷为平地,造成24.2万人死亡,16.4万余人重伤。自1900年有记录以来,我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使人口和财富高度密集,强烈地震造成的伤亡和损失将越来越大,地震后的修复和城市的复兴就越有难度,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冲击也将更为剧烈。
❿ 隔震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GB 50011-2010(附2016年修订版)第12.1.3条
建筑结构采用隔震设计时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结构高宽比宜小于4,且不应大于相关规范规程对非隔震结构的具体规定,其变形特征接近剪切变形,最大高度应满足本规范非隔震结构的要求;高宽比大于4或非隔震结构相关规定的结构采用隔震设计时,应进行专门研究。
2 建筑场地宜为Ⅰ、Ⅱ、Ⅲ类,并应选用稳定性较好的基础类型。
3 风荷载和其他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标准值产生的总水平力不宜超过结构总重力的10%。
4 隔震层应提供必要的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穿过隔震层的设备配管、配线,应采用柔性连接或其他有效措施以适应隔震层的罕遇地震水平位移。
说明:在隔震设计的方案比较和选择时仍应注意:
1 隔震技术对低层和多层建筑比较合适,日本和美国的经验表明,不隔震时基本周期小于1.0s的建筑结构效果最佳;建筑结构基本周期的估计,普通的砌体房屋可取0.4s,钢筋混凝土框架取T1=0.075H3/4,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结构取T1=0.05H3/4。但是,不应仅限于基本自振周期在1s内的结构,因为超过1s的结构采用隔震技术有可能同样有效,国外大量隔震建筑也验证了此点,故取消了2001规范要求结构周期小于1s的限制。
2 根据橡胶隔震支座抗拉屈服强度低的特点,需限制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结构的变形特点需符合剪切变形为主且房屋高宽比小于4或有关规范、规程对非隔震结构的高宽比限制要求。现行规范、规程有关非隔震结构高宽比的规定如下:
高宽比大于4的结构小震下基础不应出现拉应力;砌体结构,6、7度不大于2.5,8度不大于2.0,9度不大于1.5;混凝土框架结构,6、7度不大于4,8度不大于3,9度不大于2;混凝土抗震墙结构,6、7度不大于6,8度不大于5,9度不大于4。
对高宽比大的结构,需进行整体倾覆验算,防止支座压屈或出现拉应力超过1MPa。
3 国外对隔震工程的许多考察发现:硬土场地较适合于隔震房屋;软弱场地滤掉了地震波的中高频分量,延长结构的周期将增大而不是减小其地震反应,墨西哥地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01规范的要求仍然保留,当在Ⅳ类场地建造隔震房屋时,应进行专门研究和专项审查。
4 隔震层防火措施和穿越隔震层的配管、配线,有与隔震要求相关的专门要求。2008年汶川地震中,位于7、8度区的隔震建筑,上部结构完好,但隔震层的管线受损,故需要特别注意改进。
http://www.zzguifan.com/webarbs/book/276/2254760.shtml 12.2 房屋隔震设计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