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橡皮手套和防静电手套哪个防静电效果好
橡皮手套和防静电手套相比:防静电手套,防静电效果好。
防静电手套原理:
1、利用静电耗散原理,在手套中加入相对的高点阻性碳素纤维,其优点是佩戴简单,对于佩戴的人员操作工件时可以更加方便,缺点是静电耗散稳定性不足,多用于常规的电子装配环节中使用。
2、利用接地导出原理,这种防静电手套织造方法和碳素纤维防静电手套大致相同,不同的是采用了低电阻的铜纤维或银纤维。
优点是可对人体静电祛除稳定及彻底,缺点是采用这种手套的工作人员还需要佩戴与手套相连接的防静电腕带,操作人员必须有接地装置,佩戴方式相对较为繁琐,并需要保证整体基地的放线路稳定通畅。
3、利用导电纤维的抗静电机理,导电纤维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耐久性,特别是在低湿环境中仍然保持着良好的耐久抗静电性,抗静电机理使导电纤维之间产生电晕放电。电晕放电是一种很缓和的放电形式,当静电压达到一定的数值后,即产生无火花的电晕放电使静电消除。
防静电手套的作用:
防静电手套可以对手部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防止汗液、细菌等侵染到产品或者是人体,尤其应用在工业生产中更可以避免人体直接和一些敏感的电器元件相互接触。还可以及时的释放人体所产生的静电,对产品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目前防静电手套使用范围很广泛,常用于精密电子线路的生产组装、无尘车间的生产等等,并且防静电手套成分中并不含有硅油和氨化物,能够有效防止使用中产生的环境污染。
❷ 印刷中照相制版的工艺要点是什么,原理是什么
照相制版是利用照相复制和化学腐蚀相结合的技术制取金属印刷版的化学加工方法。
照相制版的原理是把所需的文字和图像按要求缩放到底片上,再将底片贴合在涂有感光胶的金属板上进行曝光,经过显影便可在金属板上形成所需要的文字或图像的感光胶膜。然后对胶膜进行抗蚀性处理,使之成为一种有很强的耐酸碱性、有光泽的珐琅质薄层。再将金属板浸入硝酸或三氯化铁溶液中,无珐琅质胶膜的金属表面便被腐蚀溶解,形成凸出的文字或图像的印刷版。
1822年,法国的涅普斯首先进行了照相制版的实验。1839年,苏格兰的庞顿阐明了现代照相制版方法。1850年,法国的吉洛发明了铜锌版的照相制版法。1948年,美国发明了无粉腐蚀法,照相制版开始获得广泛使用。
照相制版是光刻和化学雕刻等加工工艺的基础。
❸ 静电复印的原理
静电复印机的工作原理
--------------------------------------------------------------------------------
现代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方便,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要想复印一件试卷、一份文件,只要花几毛钱,几分钟就完事了。这都要归功于静电复印机。
静电复印机是利用静电正、负电荷能互相吸引的原理制成的。
一、直接复印和间接复印
早期的复印机采用直接复印,先让复印纸按图画文字深浅,分别带上相应的静电电荷,深处电荷密,浅处电荷稀,从而形成一张与图画文字相对应的静电图像。然后一种显示黑色的墨粉末直接被静电图像吸引,通过定影,最后成为一张图画文字的复印品。
但是近三十年国际上采用的都是间接复印法。间接复印时,静电图像不直接在复印纸上形成,而是先在一种由硒光导材料构成的“硒鼓”上形成,通过显影,让墨粉末吸附在静电图像上,再转印到复印纸上,成为文字图画的复印品。复印纸即使是普通的纸张,也能复印出来,不需要像直接复印法时纸张需经带静电处理,因此显得十分方便。 二、复印的三个步骤
1.照明和聚焦成像
当一张要复印的图像放在复印机的稿台上时,在机内灯光照射下形成反射光,通过内反射镜和透镜组成的光学系统,聚焦成像。
2.静电显影
像正好落在光导硒鼓上,光导硒鼓是一个圆鼓形结构的筒,表面覆有硒光导体薄膜。光导体对光很敏感,没有光线时具有高电阻率,一遇光照,电阻率就急剧下降;在充电机的作用下,电阻率就急剧下降。光导体表面,在充电极的作用下,带有均匀的静电荷。当由图像的反射光形成的光像落在光导体表面上时,由于反射光有强有弱(因为原稿的图像有深有浅),使光导体的电阻率相应发生变化。光导体表面的静电电荷也随光线强弱程度而消失或部分消失,在光导体膜层上形成一个相应的静电图像,也称静电潜像。人们看不到它,好像潜藏在膜层内。
3.转印和定影
这时,一种与静电潜像上的电荷极性相反的显影墨粉末,在电场力的吸引下,加到光导体表面上去。潜像上吸附的墨粉量,随潜像上电荷的多少而增减。于是,在“硒鼓”的表面显现出有深浅层次的墨粉图像。
当复印纸与墨粉图像接触时,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吸附着墨粉的图像,好比用图章盖印一样,将墨粉转移到复印纸上,在复印纸上也形成了墨粉图像。再在定影器中经加热,墨粉中所含树脂融化,墨粉被牢固地粘结在纸上,图像和文字就在纸上复印出来了。
-------------------------------------------------------------------
两种静电复印机的工作原理
静电复印机已是现代办公的常用设备,它大大方便了我们的日常办公工作,但要用好维护好它,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就要知道它的工作原理。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静电复印机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静电复印机是集静电成像技术.光学技术.电子技术和机械技术于一体的办公设备。它采用的成像方法有很多,如间接式静电复印法(即卡尔逊法),NP静电复印法、KIP持久内极化法、TESI静电转移成像法等。现代静电复印机普遍采用间接式静电复印法和NP静电复印法。
以下主要介绍这两种静电复印机的基本原理与工作过程。
卡尔逊静电复印法:卡尔逊静电复印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光电过程,它所产生的潜像是一个由静电荷组成的静电像,其充电、显影和转印过程都是基于静电吸引原理来实惠 的。由于其静电潜像是在光照下光导层电阻降低而引起充电膜层上电荷放电形成的,所以卡尔逊静电复印法对感光鼓有如下要求:具有非常高的暗电阻率。这种感光鼓在无光照的情况下,表面一旦有电荷存在,能较长时间地保存这些电荷;而在光照的情况上,感光鼓的电阻率应很快下降,即成为电的良导体,使得感鼓表面电荷很快释放而消失。卡尔逊静电复印法所使用的感光鼓主要由硒及硒合金、氧化锌、有机光电导材料等构成,一般是在导电基体上(如铝板或其它金属板)直接涂敷或蒸镀一薄层光电导材料。其结构是上面是光导层,下面是导电基体。
卡尔逊静电复印法大致可分为充电、曝光、显影、转印、分离、定影、清洁、消电8个基本步骤。
一、充电:充电就是使感光鼓在暗处,并处在某一极性的电场中,使其表面均匀地带上一定极性和数量的静电荷,即具有一定表面电位的过程, 这一过程实际上是感光鼓的敏化过程,使原来不具备感光性的感光鼓具有较好的感光性。充电过程只是为感光鼓接受图像信息准备的,是不依赖原稿图像信息的预过程,但这是在感光鼓表面形成静电潜像的前提和基础。
当在暗处给感光鼓表面充上一层均匀的静电荷时,由于感光鼓在暗处具有较高的电阻,所以静电荷被保留在感光鼓表面,即感光鼓保持有一定的电位交具有感光性。对于不同性质的光电导材料制的感光鼓应充以不同极性的电荷,这是由斗导体的导电是决定的,即只允许一种极性的电荷(空穴或电子)“注入”,而阻止另一种极性电荷(电子或空穴)的“注入”。因此对于N型半导体,表面应充负电;而对P型半导体,则应充下奄。当用正电晕对P型感光鼓充正电时,由于P型半导体中负电荷不能移动。因此光导层表面的正电荷与界面上的负电荷,只能相互吸引,而不会中和。倘若用负电晕对P型感光鼓充负电,则由于光导层及共界面处,感应产生的是正电荷,而P 型半导体的主要载流子是“空穴”,自由移动交为容易(或称为“注入”),易与感光鼓表面的负电荷中和。这样,对P型感光鼓充负电时,其充电效率是相当低的。对于N型感光鼓,则由于其主要载流子是电子,若对其充正电时,其充电效率也是极其低的。目前静电复印机中通常采用电晕装置对感光鼓进行充电。
二、曝光:曝光是利用感光鼓在暗处时电阻大,成绝缘体;在明处时电阻小,成导体的特性,对已充是的感光鼓用光像进行曝光,使用权光照区(原稿的反光产分)表面电荷因放电而消失;无光照的区域(原稿的线条和墨迹部分)电荷依保持,从而在感光鼓上形成表面电位随图像明暗变而起伏的静电潜像的过程。进行曝光时,原稿图像经光照射后,图像光信号经光学成像系统投射到感光鼓表面,光导层受光照射的部分称为“明区”,而没有受光照射的部分自然数“暗区”。在明区,光导层产生电子空穴对,即生成光生载流子,使得光导层的电阻率迅速降低,由绝缘体变成良导体,呈现导电状态,从而使感光鼓表面的电位因光导层表面电荷与界面处反极性电荷的中和而很快衰减。在暗区,光导层则依然呈现绝缘状态,使得感光鼓表面电位基本保持不变。感光鼓表面静电电位的高低随原稿图像浓淡的不同而不同,感光鼓上对应图像浓的部分表面电位高,图像淡的部分表面电位低。这样,就在感光鼓表面形成了一个与原稿图像浓淡相对应的表面电位起伏的静电潜像。
三、显影:显影就是用带电的色粉使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转变成可见的色粉图像的过程。显影色粉所带电荷的极性,与感光鼓表面静电潜像的电荷极性相反。显影时,在感光鼓表面静电潜像是场力的作用下,色粉被吸附在感光鼓上。静电潜像电位越高的部分,吸附色粉的能力越强;静电潜像电位越低的部分,吸附色粉的能力越弱。对应静电潜像电位(电荷的多少)的不同,其吸附色粉量也就不同。这样感光鼓表面不可见的静电潜像,就变成了可见的与原稿浓淡一致的不同灰度层次的色粉图像。在静电复印机中,色粉的带电通常是通过色粉与载体的磨擦来获得的。磨擦后色带电极性与载体带电极性相反。
四、转印:转印就是用复印介质贴紧感光鼓,在复印介质的背面予与色粉图像相反极性的电荷,从而将感光鼓已形成的色粉图像转移到复印介质上的过程。目前静电复印机中通常采用电晕装置对感光鼓上的色粉图像进行转印。当复印纸(或其它介质)与已显影的感光鼓表面接触时,在纸张背面使用电晕装置对其放电,该电晕的极性与充电电晕相同,而与色粉所带电荷的极性相反。由于转印电晕的电场力比感光鼓吸附色粉的电场力强得多,因此在静电引力的作用下,感光鼓上的色粉图像就被吸附到复印纸上,从而完成了图像的转印。在静电复印机中为了易于转印和提高图像色粉的转印率,通常还采用预转印电极或预转印灯装置对感光鼓进行预转印处理。
五、分离:在前述的转印过程中,复印纸由于静电的吸附作用,将紧紧地贴在感光鼓上,分离就是将紧贴在感光鼓表面的复印纸从感光鼓上剥落(分离)下来的过程,静电复印机中一般采用分离电晕(交、直流)、分离爪或分离带等方不来进行纸张与感光鼓的分离。
六、定影:定影就是把复印纸上的不稳定、可抹掉的色粉图像固着的过程,通过转印、分离过程转移到复印红上的色粉图像,并未与复印纸融合为一体,这时的色粉图像极被擦掉,因此须经定影装置对其进行固化,以形成最终的复印品。目前的静电复印机多采用加热与加压相结合的方式,对热熔性色粉进行定影。定影装置加热的温度和时间,凤及加压的压力大小,对色粉图像的粘附牢固度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加热温度的控制,是图像定影质量好坏的关键。
七、清洁:清洁就是清除经转印后还残留在感光鼓表面色粉的过程。感光鼓表面的色粉图像由于受表面的电位、转印电压的高低、复印介质的干湿度及与感光鼓的接触时间、转印方式等的影响,其转印效率不可能达到100%,在大部分色粉经转印从感光鼓表面转移到复印介质上后,感光鼓表面仍残留有一部分色粉,如果不及时清除,将影响到后续复印品的质量。因此必须对感光鼓进行清洁,使之在进入下一复印循环前恢复到原来状态。静电复印机机中一般采用刮板、毛刷或清洁辊等装置对感光鼓表面的残留色粉进行清除。
八、消电:消电就是消除感光鼓表面残余电荷的过程。由于充电时在感光鼓表面沉积的静电荷 ,并不因所吸附的色粉微粒转移而消失,在转印后仍留在感光鼓表面,如果不及时清除,会影响后续复印过程。因此,在进行第二次复印前必须对感光鼓进行消电,使感光鼓表面电位恢复到原来状态。静电复印机中一般采用曝光装置来对感光鼓进行全面曝光,或用消电电晕装置对感光鼓进行反极性充电,以消除感光鼓上的残余电荷。
❹ 液压系统的辅助装置有哪些
液压系统的辅助装置有以下这些。
1.液压系统中各溢流阀:可抑制回路中的异常高压,以防止液压油泵及马达的损坏,并防止处于过载状态。
2.吊臂变幅安全装置:当不测事故发生,吊臂变幅油缸回路中的高压软管或油管爆裂或切断时,液压回路中的平衡阀就起作用,锁闭来自油缸下腔的工作油,使吊臂不致下跌,从而确保作业的安全性。
3.吊臂伸缩安全装置:当不测事故发生,吊臂伸缩油缸回路中的高压软管或油管爆裂或切断时,液压回路中的平衡阀就起作用,锁闭来自油缸下腔的工作油,使吊会自己缩回,从而确保作业的安全性。
4.高度限位装置:吊钩起升到规定的高度后,碰触限位重锤,打开行程开关,“过绕”指标灯即亮,同时切断吊钩起升、吊臂伸出、吊臂伏到等动作的操作而确保安全
。这时只要操纵吊钩下降,吊臂缩回或吊臂仰起(即向安全方操作)等手柄时,使限位重锤解除约束,操作即恢复正常。在特殊的场合,如仍需要作微量的过绕操作,可按下仪表盒上的释放按钮,此时限位的作用便解除,但此时的操作必须十分谨慎小心,以防发生事故。
5.支腿锁定装置:当不测事故发生,通往支腿垂直油缸的高压软管或油管破裂或切割时,液压系统中的双向液压锁能封锁支腿封锁油缸两腔的压力油,使支腿不缩或甩出,从而确保起重作业的安全性。
6.起重量指示器:起重量指示器设置在基本臂的合侧方(即操纵室的右侧面),操作者坐在操纵室内便能清楚地观察到,能准确地指示出吊臂的仰角及对应工况下起重机允许的额定起重量。
7.起重特性表:设置在操纵室内前侧下墙板上,该表列出了各种臂长和各种工作幅度下的额定起重量和起重高度,以便操作时查阅。起重作业时,切不可超过表中规定的数值。
❺ 数控机床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数控机床一般由控制介质、数控系统、伺服系统、强电控制柜、机床本体和各类辅助装置组成。
1、控制介质:亦称信息载体,是人与数控机床之间联系的中间媒介物质,反映了数控加工中全部信息。
2、数控系统:是机床实现自动加工的核心。主要由输入装置、监视器、主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器、各类输入/输出接口等组成。
3、伺服系统:是数控系统和机床本体之间的电传动联系环节。主要由伺服电动机、驱动控制系统和位置检测与反馈装置等组成。伺服电动机是系统的执行元件,驱动控制系统则是伺服电动机的动力源。
4、强电控制柜:主要用于安装机床强电控制的各种电气元器件,起到桥梁连接作用,控制机床辅助装置的各种交流电动机、液压系统电磁闻或电磁离台器等。
5、机床本体:指其机械结构实体。与传统的普通机床相比,数控机床的整体布局、外观造型、传动机构、工具系统及操作机构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6、辅助装置:主要包括自动换刃装置、自动交换工作台机构APC 、工件夹紧放松机构、回转工作台、液压控制系统、润滑装置、切削液装置、排屑装置、过载和保护装置等。
❻ 静电手环能起到防静电作用是什么原理
1、电晕放电
根据“电晕放电”效应和尖端放电原理,当聚积的电荷超过一定值时因电位差向空间放电,从而达到消除静电的目的。
在直流电压作用下,负极性电晕或正极性电晕均在尖端电极附近聚集起空间电荷。在负极性电晕中,当电子引起碰撞电离后,电子被驱往远离尖端电极的空间,并形成负离子,在靠近电极表面则聚集起正离子。
电场继续加强时,正离子被吸进电极,此时出现一脉冲电晕电流,负离子则扩散到间隙空间。此后又重复开始下一个电离及带电粒子运动过程。如此循环,以致出现许多脉冲形式的电晕电流。
2、双回路带
产品在塑料块外侧面装有按扣,该按扣通过金属连接件穿过塑料块并与塑料块内侧面的导电织带相连,构成两个独立的电路回路,所述塑料块分为左、右两块,两塑料块相互铰接相接,并且两塑料块外侧面的按扣分别与各自的接地线端扣相连;降低了电子元件绝缘层被静电击穿的概率。
(6)静电辅助装置在凹印中起到的作用扩展阅读:
作用:
1、舒适
手环由热塑性材料制成,具有轻、薄而柔软的特性,与人体皮肤安全接触,使用方便。导电的内插入层采用3M独特的"舒适软垫"设计,保证了手环和皮肤之间的空气流通,从而使佩戴者感到更加舒适。
2、连接
接地线内的一束金属导线与高强度的合成纤维交编在一起增强张力,接地线的每端,都备有3M设计的拉力消除系统。该系统能降低端点上的拉力,有利于减少接地线的更换数量。
3M的钮扣设计,确保接地线与腕带紧密接触,内置的一兆欧电阻器亦限制了流经接地线的电流量。
考资料来源:网络-静电手环
❼ 我给汽车底部安装了一个防静电的静电条,请问:静电条上的铁丝在行驶的过程中如果碰触到220伏电源,车
摘要 车上的人不会触电,因为车辆本身就是一个法拉第笼,哪怕电流在车辆上形成回路,短时间内人在车内也是安全的。
❽ 柔印和凹印什么区别
主要区别是,性质不同、生产工艺不同、特点不同,具体如下:
一、性质不同
1、柔印
柔印是一种直接印刷方式,由于使用具有弹性、凸起的图像印版而称为柔版印刷。
二、生产工艺不同
1、柔印
从原稿设计和制版工艺角度来看,柔版印刷工艺自成体系、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其制版工艺流程基本如下:
原稿→电子分色或照相→正阴图→背曝光→主曝光→显影冲洗→干燥→后处理→后曝光→贴版。
2、凹印
凹版印刷由于印刷机的自动化程度高,制版质量好,因而工艺操作比平版印刷简单,容易掌握,工艺流程如下:
印前准备→上版→调整规矩→正式印刷→印后处理。
三、特点不同
1、柔印
①、设备结构比较简单因此操作起来也比较简单、方便。
②、柔性版印刷采用的是卷筒材料,不仅能够实现承印材料的双面印刷,同时还能够完成联线上光(或者覆膜)、烫金、模切、排废、收卷等工作。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了生产成本。
③、承印材料范围比较广泛,例如纸张、塑料薄膜、铝箔、不干胶纸等等。
④、印刷品质量好,印刷精度可达到150线/英寸,并且印刷品层次丰富、色彩鲜明,视觉效果好,特别适合包装印刷的要求。
2、凹印
①、凹印版的承墨部分是下凹的,因而可以承接较大量的油墨,如与凹印机上的静电吸墨装置配合使用,则更可获得殷实的墨层、鲜艳的色彩及丰富的层次。
②、相对成本低由于凹印版的整个版面由一层坚硬的金属铬层保护,所以即使在印刷时有刮刀与版面不停的接触,仍然保持了较高的耐印力,一般可达几百万印。
③、胶印是将制好的印版包在印版滚筒上的,因此,在版辊表面始终存在一条区域用于固定印版。凹印版则不同,由于凹印版的制版操作是直接在滚筒筒体上进行的,所以不要滚筒上的图像做到无缝拼接,就能在承印物上得到连续绵延的图案。
④、凹版印刷既可在传统的纸张上进行印刷,又可在薄膜、铝箔、转印纸等其他材料上印刷。
❾ 化工企业里的静电跨接起的是什么作用
作用都是把静电消除,防止静电引起火灾、爆炸等。化工设备一般都是金属制成的,容易产生静电,需要接地放电。还有一些输送易燃易爆介质的管道也需要静电接地,防止意外。这样的管道即使静电接地,一般还要求介质流速要低,不能太高。
当正电荷聚集在某个物体上时就形成了正静电,当负电荷聚集在某个物体上时就形成了负静电,但无论是正静电还是负静电,当带静电物体接触零电位物体(接地物体)或与其有电位差的物体时都会发生电荷转移,就是我们日常见到火花放电现象。
(9)静电辅助装置在凹印中起到的作用扩展阅读:
当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就会使得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荷如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其带正电,而另一个物体得到一些剩余电子的物体而带负电。
若在分离的过程中电荷难以中和,电荷就会积累使物体带上静电。所以物体与其它物体接触后分离就会带上静电。通常在从一个物体上剥离一张塑料薄膜时就是一种典型的“接触分离”起电,在日常生活中脱衣服产生的静电也是“接触分离”起电。
在正常状况下,一个原子的质子数与电子数量相同,正负电平衡,所以对外表现出不带电的现象。但是由于外界作用如摩擦或以各种能量如动能、位能、热能、化学能等的形式作用会使原子的正负电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