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须;等于;(2)丙;(3)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4)不一定.
㈢ 汽车大量增加,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但交通事故也随之增加,交通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汽车从制动到
(1)分析1、2两次实验可知,实验条件相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应该不变,因此必定有一个出现了问题,再与实验3的结果相比较可以看出,第2次实验的2.9N显然是偏大了,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没有匀速拉动木块造成的;
(2)第1和第4两次实验中,接触面相同,木块的压力不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因此可得出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在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是否有关时,应保持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因此,小丽的设计明显违背了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最简便的做法是选择一个长方体木块,这样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可通过改变不同的侧面来改变接触面积的大小,至少通过两次实验,可得出相应的结论;
(4)防滑链的作用是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在增大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进而增大了摩擦力,达到了减少交通事故的效果.
(5)实验中他们发现很难保持弹簧测力计示数的稳定性,很难读数,原因是:难于控制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小明同学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乙所示.利用该装置的优点是不需要控制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对静止的弹簧测力计读数比较容易.
故答案为:(1)2.9;是由于没有匀速拉动木块造成的;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
(3)没有控制压力不变;长方体;2;
(4)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
(5)难于控制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不需要控制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对静止的弹簧测力计读数比较容易.
㈣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实验中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小明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时,他们应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的大小压力的大小
;实验中应用了控制变量控制变量
的研究方法,利用图中甲、乙两次实验比较得出:“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的结论.你认为他这样对比这两组数据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对吗?不对不对
.你的理由是:没有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没有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
.
(2)请你根据小明这三次实验情况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3)从图中甲、丙两次实验比较,你能得出的结论是: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
(4)实验中他们发现很难保持弹簧测力计示数的稳定性,很难读数,原因是:难以控制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难以控制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小明同学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如上图乙所示.利用该装置的优点是:木块与弹簧测力计位置固定,长木板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对测量结果没有影响木块与弹簧测力计位置固定,长木板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对测量结果没有影响
.
(5)小明在实验中还发现:在木块还没有被拉动的情况下,弹簧测力计仍然有示数,且示数逐渐增大,直到拉动木块为止.该现象表明:物体在静止时也可能受到摩擦摩擦
力的作用,且该力有大小与拉拉
力的大小有关.
(6)上学路上,小明看见一辆汽车陷进了泥坑里,司机将一些稻草塞进后轮底下,汽车很快就爬上来了,这是利用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的方法增大摩擦力.【考点】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专题】实验探究题;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分析】(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和粗糙程度有关,因此,在探究时应控制其中的一个量不变,再探究与另一个量的关系;如果两个量都不相同时,得出的结论是不可靠的;
(2)实验中应反映出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不同以及拉力的大小(摩擦力);
(3)甲、丙中压力是相同的,只有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同,再根据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可得出结论;
(4)只有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与摩擦力才是一对平衡力,但实验中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是不太容易的;改进后我们看到,木块与弹簧测力计相对静止,读数时更容易把握,而且下边的长木板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都不会影响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5)物体之间只要有了相对运动的趋势,它们之间便会有摩擦力的存在,这种摩擦是静摩擦,在本实验中,与拉力的大小有关;
(6)根据实验中探究的结论可以看出,将稻草塞进车轮底下后,接触面变得粗糙了,因此摩擦力也就增大了.【解答】解:(1)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不变时,应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的大小,这种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实验甲、乙中,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同,两次的压力也不同,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研究的要求,因此,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对的;
(2)为了完整记录实验中的各个变量和测量结果,记录的表格应包括接触面的情况、压力的情况以及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项目,见下表:
实验次数接触面情况压力大小/N弹簧测力计示数F/N
甲木板
乙毛巾
丙毛巾
(3)观察甲、丙两次实验可以看出,两次的压力是相同的,接触面不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故可得出: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4)实验中很难保证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稳定,是因为难以控制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只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与摩擦力才是一对平衡力.改进后装置的优点主要体现在,拉动下面的长木板,木块与弹簧测力计保持相对静止,读数时更稳定,而且木板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对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会有影响;
(5)当物体之间虽然静止,但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也会产生摩擦力的作用,这个摩擦力称为静摩擦力,该力的大小与拉力的大小有关;
(6)从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稻草的作用是使车轮与路面的接触面变粗糙,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增大了摩擦力.
故答案为:
(1)压力的大小,控制变量;不对.没有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
(2)见上表;
(3)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4)难以控制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与弹簧测力计位置固定,长木板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对测量结果没有影响;
(5)摩擦,拉;
(6)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点评】本题从多个方面考查了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研究方法,同时还有对实验的改进和应用,考查的角度较全,知识点涵盖较广,虽然在中考中不可能从如此多的角度考查,但对我们全面掌握这一实验及相关知识点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㈤ 如图a是“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1)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______(选填“必须”或“不
(1)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必须沿水平方向拉着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拉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示数.
(2)甲、乙两图,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乙的压力较大,所受的摩擦力较大;乙、丙两图,压力相同,丙的接触面较粗糙,摩擦力较大,可知在三次实验中,滑动摩擦力最大的是丙.
(3)甲、乙实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压力不同,是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
乙、丙实验,压力相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同,是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4)由图b知,木块固定,抽动木板,不一定要匀速拉动长木板,木块总会处于静止状态,受到的摩擦力与拉力始终是平衡力,大小相等.
故答案为:(1)必须;等于;
(2)丙;
(3)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
(4)不一定.
㈥ 小丽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将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悬挂着的轻质小球来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
(1)当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悬挂着的轻质小球时可观察到小球跳动现象,这个版实验是权说明了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 (2)轻质小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物体的振动有时用眼睛无法直接看到,可以通过轻质小球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它是将音叉振动幅度放大,便于观察; (3)若在实验中,加大敲击音叉的力度,则会看到小球跳动幅度变大,听到声音变大;由此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大小有关; 故答案为:(1)小球跳动;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转换法;(2)将音叉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3)小球跳动幅度变大;大;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大小有关; |
㈦ 一道物理题
不能,瓶子处在上下对口位置,这样的话不能排除气体重力因素。
改进:把2瓶子横过来就行了。
㈧ 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做测定空气中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时对装置进行了改进,图一是教材中的实验装置,
1BD。。2,白磷着火点低,可比较方便地点燃,3,实验误差小,该装置在密闭容器内进行反应不会污染空气
㈨ 某同学用下图所示的装置做测定空气的中氧含量的含量的实验。 (1)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可观察到的现象
(1)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是冒出白烟,放出热量。 ⑵水倒吸入集气瓶内. ⑶化学性质:不燃烧,不助燃,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物理性质:不溶于水等 ⑷、使用红磷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或可能没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或红磷熄灭后立即打开弹簧夹. ⑸红磷燃烧的产物有毒的五氧化二磷不会散失到空气造成环境污染,也节约了红磷,即C装置的优点是:环保.同时也利于实验的结果的准确。
㈩ 硫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会造成空气污染.为避免二氧化硫污染空气,某教师对教材中“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
(1)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S02=Na2S03+H20; (2)D装置的阀门打开,水流出后,水位下降,造成压强减小,形成内外压强差,故气流能从左向右作定向流动; (3)未反应的一氧化碳和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进入C装置,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钙吸收,一氧化碳与氢氧化钙不反应,然后进入D装置,故装置还有储存气体的作用; (4)因为B中玻璃管内有空气,如果在加热的条件下进入一氧化碳,可能会引起爆炸,故先打开止水夹和阀门,通一会儿一氧化碳把玻璃管内的空气排净,然后点燃酒精灯,目的是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爆炸. 故答案为:(1)微弱的淡蓝色;2NaOH+S02=Na2S03+H20; (2)水位下降,压强减小,形成内外压强差; (3)储存气体(或收集气体); (4)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爆炸;
与小丽同学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鞋厂设备多少钱
发布:2025-09-17 21:33:32
浏览:4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