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液体比热容实验怎么求待测液体的比热容
可以采用溶解热测定装置,用电解法测定液体的比热容。在用保温杯做成的量热计中装有
电阻为R的电热丝,若电热器的两端电压为U,电流为I,通电时间为t,则电热器放出的热量为:
Q=I²Rt=IUt
若向量热计中加某已知热容为C1、质量为m1的液体A,加热后使得量热计的温度升高△T1。假定损失的热量可以忽略,即全部热量用于提高量热计及其内部液体的温度。则可写出如下热平衡式:
IUt1=C1△T1+C计△T1
式子中C计为量热计的热容,即除液体以外,使体系温度上升1k所需的热,量纲为J·K-1·kg-1;△T1为绝热温升。用上式可计算出量热计的热容C计。
测定某未知溶液X的热容时,将未知溶液加入量热计中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试验,同样可以写出:
IUtx=Cx△Tx+C计△Tx
将C计、绝热温水升△Tx、电压U、电流I和通电时间为tx代入上式即可计算出所测液体的热容Cx
Ⅱ 溶解热测定的方法有哪些
物质的溶解热可用各种不同类型的量热器直接测量,测得的结果实际上是积分溶解热.根据不同浓度下的积分溶解热数值,可利用作图法求得微分溶解热.具体方法是以积分溶解热作纵坐标,溶质的摩尔数作横坐标,绘出热效应曲线,曲线上任一点的正切,便是该浓度下溶质的微分溶解热.
Ⅲ 测量物质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的实验装置,利用此
溶解热测定 实验装置可以测定放热反应热效应,通过比较溶剂溶解前后的温度差异版,然后根据Q=CmΔt来求权出热量的转化值,不过这样导致散失的热量无法统计,可以定性分析,但不是用于定量分析。
物质的溶解:
物质的溶解往往同时进行着两个过程:一是晶格破坏,为吸热过程;二是离子的溶剂化,为放热过程。溶解热是这两种热效应的总和。最终是吸热还是放热,则由这两种热效应的相对大小来决定。
本实验在定压、不做非体积功的绝热体系中进行时,体系的总焓保持不变,根据热平衡,即可计算过程所涉及的热效应。
Ⅳ 溶解热的概念
溶解热指在一定温度及压力下(通常是温度为298K,压力为100kPa的标准状态),一定质量的溶质溶解于溶剂中产生的热效应。等于一摩尔的溶质溶解在大体积的溶剂时所发出或吸收的热量。在等压状态下,溶解热等同于焓值的变化,因此也被称为溶解焓。
溶质的量为1摩尔时的溶解热叫做摩尔溶解热。
由于在纯溶剂中或某一浓度的溶液中溶解相同物质的溶质严格说其溶解热是不一样的:
在保持浓度不变的条件下,大量溶液在溶解1摩尔溶质是的热效应称为微分溶解热(differential
heat
of
solution)
由某一浓度c1加入1摩尔溶质使浓度变为c2的热效应称为积分溶解热(integral
heat
of
solution)
在溶液中加入纯溶剂所引起的热效应称为稀释热(w:heat
of
dilution)。稀释热也可分为积分稀释热和微分稀释热。
溶解热对研究溶液性质和化工生产均有指导作用。
Ⅳ 溶解热测定实验中,为什么在体系温度高于室温0.5度时加入第一份KNO3
由于KNO_3溶解于水中是吸热反应,当加入KNO_3时系统温度会降低,大约下降1℃。实验设计在体系温度高于0.5℃时加入第一份KNO_3,这样实验过程中高于室温和低于室温的时间大约各占一半,可以认为装置从环境中吸收的热量和向外界放出的热量大致相等,从而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Ⅵ 饱和蒸汽压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防止空气倒灌
1保护真空泵
2因为若混有空气,测定结果便是液体蒸气与空气混合气体的总压力而不是饱和蒸汽压.检查方法,连续两次排空气后的U型管压力计的读数一致.如果空气倒灌的话前面费那么大功夫排空气干什么~
Ⅶ 溶解热的测定装置是否适用于放热反应的热效应求测
适用!只是会有热量损失,故测量结果不精确
Ⅷ 在溶质溶解在溶剂中,什么时候是放热,是么时候是吸热
物质溶解于水,通常经过两个过程:一种是溶质分子(或离子)的扩散过程,这种过程为物理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溶剂(水)分子作用,形
实验:溶解热的测定
[1]成溶剂(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化学过程,放出热量。当放出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就会升高,如浓硫酸、氢氧化钠等;当放出的热量小于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就会降低,如硝酸铵等;当放出的热量等于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不变,如盐、蔗糖。
物质溶于水时,都要吸收大量的热。例如把硝酸钾或硝酸铵溶解在水里,就会发现溶液的温度显著降低。
另一些物质溶于水的时候,会放出大量的热,例如把苛性钠溶解在水里,或者把浓硫酸缓缓地倒进水里,就会发现溶液的温度显著升高。
物质溶解时,为什么会有吸热或放热的现象呢?
这是因为:物质溶解,一方面是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要克服它们本身的相互之间的吸引力离开溶质,另一方面是溶解了的溶质要扩散到整个溶剂中去,这些过程都需要消耗能量,所以物质溶解时,要吸收热量。溶解过程中,温度下降原因就在于此。
如果溶解过程只是单纯的扩散,就应该全是吸热的,为什么还有的放热呢?原来,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不仅要互相分离而分散到溶剂中去,同时,溶解于溶剂中的溶质微粒也可以和溶剂分子生成溶剂化物(如果溶剂是水,就生成水合物)。在这一过程里要放出热量。
因此,物质溶解时,同时发生两个过程:
一个是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离开固体(液体)表面扩散到溶剂中去,这一过程吸收热量,是物理过程;
另一个过程是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和溶剂分子生成溶剂化物并放出热量,这是化学过程。
这两个过程对不同的溶质来说,吸收的热量和放出的热量并不相等,当吸热多于放热,例如硝酸钾溶解在水里的时候,因为它和水分子结合的不稳定,吸收的热量比放出的热量多,就表现为吸热,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就降低。反之,当放热多于吸热,例如浓硫酸溶解在水里的时候,因为它和水分子生成了相互稳定的化合物,放出的热量多于吸收的热量,就表现为放热,所以溶液的温度显著升高。
一种物质溶解在水里,究竟是温度升高还是降低,取决于溶解过程中两种过程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少用Q放代表溶质微粒扩散所吸收的热量,用Q吸代表溶质微粒水合时放出的热量。若:
Q吸>Q放
溶液温度下降
Q吸<Q放
溶液温度升高
Q吸≈Q放
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
溶质溶解过程的热量变化,我们可以用仪器测得。
上面说的是单纯的溶解过程,我还要补充一点将是如果溶质在溶液中要发生电离或水解(例如各种电解质),同时又要吸热。而像生石灰溶解于水要与水发生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属于比较特殊的情况,不能仅理解为溶解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