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实验室stm针尖制备装置设计

实验室stm针尖制备装置设计

发布时间:2022-09-18 12:09:03

Ⅰ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工作原理结论

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观测样品表面的过程中,扫描探针的结构所起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如针尖的曲率半径是影响横向分辨率的关键因素;针尖的尺寸、形状及化学同一性不仅影响到STM图象的分辨率,而且还关系到电子结构的测量。因此,精确地观测描述针尖的几何形状与电子特性对于实验质量的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研究者们曾采用了一些其它技术手段来观察扫描隧道显微镜(STM)针尖的微观形貌,如SEM、TEM、FIM等。SEM一般只能提供微米或亚微米级的形貌信息,显然对于原子级的微观结构观察是远远不够的。虽然用高分辨TEM可以得到原子级的样品图象,但用于观察扫描隧道显微镜(STM)针尖则较为困难,而且它的原子级分辨率也只是勉强可以达到。只有FIM能在原子级分辨率下观察扫描隧道显微镜(STM)金属针尖的顶端形貌,因而成为扫描隧道显微镜(STM)针尖的有效观测工具。日本Tohoku大学的樱井利夫等人利用了FIM的这一优势制成了FIM-STM联用装置(研究者称之为FI-STM),可以通过FIM在原子级水平上观测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扫描针尖的几何形状,这使得人们能够在确知扫描隧道显微镜(STM)针尖状态的情况下进行实验,从而提高了使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仪器的有效率。

Ⅱ STM32G030 reboot 配置

STM32G030 reboot配置内部SRAM。
BOOT设置会在SYSCLK的第4个上升沿被锁存,所以在启动结束后,可以将BOOT1继续当做普通IO使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STM32退出待机模式后BOOT引脚会重新锁存,所以在待机模式的时候,应保持为需要的配置。
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缩写为STM)是一种扫描探针显微术工具,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让科学家观察和定位单个原子,它具有比它的同类原子力显微镜更加高的分辨率。STM使人类第一次能够实时地观察单个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态和与表面电子行为有关的物化性质,在表面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20世纪98年代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隧道针尖的结构是扫描隧道显微技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针尖的大小、形状和化学同一性不仅影响着扫描隧道显微镜图像的分辨率和图像的形状,而且也影响着测定的电子态。针尖的宏观结构应使得针尖具有高的弯曲共振频率,从而可以减少相位滞后,提高采集速度。如果针尖的尖端只有一个稳定的原子而不是有多重针尖,那么隧道电流就会很稳定,而且能够获得原子级分辨的图像。针尖的化学纯度高,就不会涉及系列势垒。例如,针尖表面若有氧化层,则其电阻可能会高于隧道间隙的阻值,从而导致针尖和样品间产生隧道电流之前,二者就发生碰撞。制备针尖的材料主要有金属钨丝、铂-铱合金丝等。钨针尖的制备常用电化学腐蚀法。而铂- 铱合金针尖则多用机械成型法,一般 直接用剪刀剪切 而成。不论哪一种针尖,其表面往往覆盖着一层氧化层,或吸附一定的杂质,这经常是造成隧道电流不稳、噪音大和扫描隧道显微镜图象的不可预期性的原因。因此,每次实验前,都要对针尖进行处理,一般用化学法清洗,去除表面的氧化层及杂质,保证针尖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Ⅲ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是根据量子力学原理中的隧道效应而设计成的,当原子尺度的探针针尖在不到一个纳米

由题意,探针针尖在图2所示的样品表面以恒定高度做一维匀速扫描,在一个周期内:前半个周期,探针针尖与样品间的距离均匀增大,由图(1)知,隧道电流非均匀减小,在后半个内,探针针尖与样品间的距离均匀减小,由图(1)知,隧道电流非均匀增大,故C正确.
故选C

Ⅳ stm的工作原理

STM为一般时分复用,即各信道的信号按时间间隔出现在线路上。 SDH的基本速率是155.52Mb/s 称为第1级同步传输模块,即STM-1,相当于SONET体系中OC-3的速率。步进电动机是将电脉冲激励信号转换成相应的角位移或线位移的离散值控制电动机。这种电动机每当输入一个电脉冲就动一步,所以又称脉冲电动机。步进电动机的转子由软磁材料或永磁材料制成多极的形式,定子上装有多相不同连接的控制绕组。它的激励信号有直流脉冲、方波、多相方波和逻辑序列多种。步进电动机的步距和速度不受电压波动、环境温度和负载变化的影响,而仅与脉冲频率有关。改变脉冲频率就能在很大范围内准确调节电动机的速度。因此步进电动机用于开环数字控制,可大大简化控制系统。步进电动机配以位置检测元件时也可用于闭环数字控制,常用于打印机、带读出器、计数器、绘图机、数控机床、阀门执行机构、定位平台和数模转换器等。SDH传输业务信号时各种业务信号要进入SDH的帧都要经过映射、定位和复用三个步骤:映射是将各种速率的信号先经过码速调整装入相应的标准容器(C),再加入通道开销 (POH)形成虚容器(VC)的过程,帧相位发生偏差称为帧偏移;定位即是将帧偏移信息收进支路单元(TU)或管理单元(AU)的过程,它通过支路单元指针(TU PTR)或管理单元指针(AU PTR)的功能来实现;

Ⅳ 什么是扫描隧道显微镜工作原理是什么

扫描隧道显微镜是根据量子力学中的隧道效应原理,通过探测固体表面原子中电子的隧道电流来分辨固体表面形貌的新型显微装置。
根据量子力学原理,由于电子的隧道效应,金属中的电子并不完全局限于金属表面之内,电子云密度并不是在表面边界处突变为零。在金属表面以外,电子云密度呈指数衰减,衰减长度约为1nm。用一个极细的、只有原子线度的金属针尖作为探针,将它与被研究物质(称为样品)的表面作为两个电极,当样品表面与针尖非常靠近(距离<1nm)时,两者的电子云略有重叠,如图1所示。若在两极间加上电压u,在电场作用下,电子就会穿过两个电极之间的势垒,通过电子云的狭窄通道流动,从一极流向另一极,形成隧道电流
i
。隧道电流
i
的大小与针尖和样品间的距离
s
以及样品表面平均势垒的高度
有关,其关系为
,式中a为常量。
如果s以
nm为单位,
以ev为单位,则在真空条件下,a
≈1,

由此可见,隧道电流
i
对针尖与样品表面之间的距离
s
极为敏感,如果
s
减小0.1nm,隧道电流就会增加一个数量级。当针尖在样品表面上方扫描时,即使其表面只有原子尺度的起伏,也将通过其隧道电流显示出来。借助于电子仪器和计算机,在屏幕上即显示出样品的表面形貌。
一般说来,扫描隧道显微镜由扫描隧道显微镜主体、控制电路、控制计算机(测量软件和数据处理软件)三大部分组成。扫描隧道显微镜主体包括针尖的平面扫描机构、样品与针尖间距控制调节机构及系统与外界振动的隔离装置。
常用的stm针尖安放在一个可进行三维运动的压电陶瓷支架上,如图2所示,lx、ly、lz分别控制针尖在x、y、z方向上的运动。在lx、ly上施加电压,便可使针尖沿表面扫描;测量隧道电流
i
,并以此反馈控制施加在lz上的电压vz;再利用计算机的测量软件和数据处理软件将得到的信息在屏幕上显示出来。
stm有两种工作方式。一种称为恒电流模式,如图3所示。利用一套电子反馈线路控制隧道电流
i
,使其保持恒定。再通过计算机系统控制针尖在样品表面扫描,即是使针尖沿x、y两个方向作二维运动。由于要控制隧道电流
i
不变,针尖与样品表面之间的局域高度也会保持不变,因而针尖就会随着样品表面的高低起伏而作相同的起伏运动,高度的信息也就由此反映出来。这就是说,stm得到了样品表面的三维立体信息。这种工作方式获取图象信息全面,显微图象质量高,应用广泛。
另一种工作模式是恒高度工作,如图4所示。在对样品进行扫描过程中保持针尖的绝对高度不变;于是针尖与样品表面的局域距离
s
将发生变化,隧道电流i的大小也随着发生变化;通过计算机记录隧道电流的变化,并转换成图像信号显示出来,即得到了stm显微图像。这种工作方式仅适用于样品表面较平坦、且组成成分单一(如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情形。
从stm的工作原理可以看到:stm工作的特点是利用针尖扫描样品表面,通过隧道电流获取显微图像,而不需要光源和透镜。这正是得名"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原因。

Ⅵ 谁有原子力显微镜(AFM)探针针尖修饰的资料的,就是介绍探针修饰,谢谢!

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是一种具有原子分辨率的表面形貌、电磁性能分析的重要仪器。1981年,STM(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 扫描隧道显微镜)由IBM-Zurich 的Binnig and Rohrer 发明。1982年,Binnig首次观察到原子分辨图Si(7x7)。1985年,Binnig, Gerber和Quate开发成功了首台AFM(atomic force microscope, 原子力显微镜)。在表面科学、纳米技术领域、生物电子等领域, SPM(scanning probe micros)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多功能材的材料表征工具。
STM 要求样品表面导电,而AFM可以测试绝缘体的表面形貌和性能。因为STM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探针与样品表面的隧道电流大小来探测表面形貌,而AFM是测量探针与样品表面的相互作用力。AFM由四个部分组成:机械运动部分、悬臂偏转信号光学检测系统、控制信号反馈系统, 成像和信息处理软件系统。探针与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微悬臂向上或向下偏转,利用激光将光照射在悬臂的末端,反射光的位置改变就用来测器此悬臂的偏移量,这种检测方法最先由Meyer 和Amer提出。机械部分的运动(探针上、下以及横向扫描运动)是有精密的压电陶瓷控制。激光反射探测采用PSD。反馈和成像系统控制探针和样品表面间距以及最后处理实验测试结果。
原子力显微镜AFM操作模式
随着AFM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应用不断涌现。具体包括如下技术:
(1) 接触模式 (contact mode) 最早的模式,探针和样品直接接触,探针容易磨损,因此要求探针较软,即悬臂的弹性系数小,一般小于1N/m。
(2) 轻敲模式 (tapping mode) 也叫Dynamic Force或者Intermittant-contact。探针在外力驱动下共振,探针部分振动位置进入力曲线的排斥区,因此探针间隙性的接触样品表面。探针要求很高的悬臂弹性系数来避免与样品表面的微层水膜咬死。Tapping mode对样品作用力小,对软样品特别有利于提高分辨率。同时探针的寿命也较contact mode的稍长。
以上是最常用的AFM模式,别的模式还有很多:如
Lateral Force Micros(横向力显微镜,检测样品表面微区对探针横向的摩擦力,可以获得材料的力学性能),
Noncontact mode Force(非接触模式显微镜,与tapping mode基本相同,区别是非接触模式探针工作在力曲线的吸引区),
Force Molation (力调制显微镜,探针对检测样品表面微区有很大的力,可以获得材料微区的弹性系数等力学性能),
CFM chemical force micros
EFM electric force micros
KFM Kelvin force micros
MFM magnetic force micros
SThM Scanning thermal micros
SCM Scanning capacitance microscope
SCPM Scanning chemical potential microscope
SEcM Scanning electrochemical microscope
SICM Scanning ion conctance microscope
SKPM Scanning Kelvin probe microscope
SThM Scanning thermal microscope
STOS Scanning tunneling optical spectrometer
各种模式和应用要求性能各异的探针,而探针的性能指标是决定显微镜分辨率的最关键的因素。
二. AFM探针分类及各探针优缺点
AFM探针基本都是由MEMS技术加工 Si 或者 Si3N4来制备. 探针针尖半径一般为10到几十 nm。微悬臂通常由一个一般100~500μm长和大约500nm~5μm厚的硅片或氮化硅片制成。典型的硅微悬臂大约100μm长、10μm宽、数微米厚。
利用探针与样品之间各种不同的相互作用的力而开发了各种不同应用领域的显微镜,如AFM(范德法力),静电力显微镜EFM(静电力)磁力显微镜MFM(静磁力)侧向力显微镜LFM(探针侧向偏转力)等, 因此有对应不同种类显微镜的相应探针。
原子力显微镜的探针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非接触/轻敲模式针尖以及接触模式探针:最常用的产品,分辨率高,使用寿命一般。使用过程中探针不断磨损,分辨率很容易下降。主要应用与表面形貌观察。
(2)、 导电探针:通过对普通探针镀10-50纳米厚的Pt(以及别的提高镀层结合力的金属,如Cr,Ti,Pt和Ir等)得到。导电探针应用于EFM,KFM,SCM等。导电探针分辨率比tapping和contact模式的探针差,使用时导电镀层容易脱落,导电性难以长期保持。导电针尖的新产品有碳纳米管针尖,金刚石镀层针尖,全金刚石针尖,全金属丝针尖,这些新技术克服了普通导电针尖的短寿命和分辨率不高的缺点。
(3)、磁性探针:应用于MFM,通过在普通tapping和contact模式的探针上镀Co、Fe等铁磁性层制备,分辨率比普通探针差,使用时导电镀层容易脱落。
(4)、大长径比探针:大长径比针尖是专为测量深的沟槽以及近似铅垂的侧面而设计生产的。特点:不太常用的产品,分辨率很高,使用寿命一般。技术参数:针尖高度> 9μm;长径比5:1;针尖半径< 10 nm。
(5)、类金刚石碳AFM探针/全金刚石探针:一种是在硅探针的针尖部分上加一层类金刚石碳膜,另外一种是全金刚石材料制备(价格很高)。这两种金刚石碳探针具有很大的耐久性,减少了针尖的磨损从而增加了使用寿命。
还有生物探针(分子功能化),力调制探针,压痕仪探针

Ⅶ s-SNOM应用范围是什么

0的-9次方米(10亿分之一米)。纳米科学与技术,有时简称为纳米技术,是研究结构尺寸在1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从具体的物质说来,人们往往用细如发丝来形容纤细的东西,其实人的头发一般直径为20-50微米,并不细。单个细菌用肉眼看不出来,用显微镜测出直径为5微米,也不算细。极而言之,1纳米大体上相当于4个原子的直径。 纳米技术包含下列四个主要方面:

⒈纳米材料:当物质到纳米尺度以后,大约是在1—100纳米这个范围空间,物质的性能就会发生突变,出现特殊性能。这种既具不同于原来组成的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的物质的特殊性能构成的材料,即为纳米材料。如果仅仅是尺度达到纳米,而没有特殊性能的材料,也不能叫纳米材料。过去,人们只注意原子、分子或者宇宙空间,常常忽略这个中间领域,而这个领域实际上大量存在于自然界,只是以前没有认识到这个尺度范围的性能。第一个真正认识到它的性能并引用纳米概念的是日本科学家,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用蒸发法制备超微离子,并通过研究它的性能发现:一个导电、导热的铜、银导体做成纳米尺度以后,它就失去原来的性质,表现出既不导电、也不导热。磁性材料也是如此,象铁钴合金,把它做成大约20—30纳米大小,磁畴就变成单磁畴,它的磁性要比原来高1000倍。80年代中期,人们就正式把这类材料命名为纳米材料。

⒉纳米动力学,主要是微机械和微电机,或总称为微型电动机械系统,用于有传动机械的微型传感器和执行器、光纤通讯系统,特种电子设备、医疗和诊断仪器等.用的是一种类似于集成电器设计和制造的新工艺。特点是部件很小,刻蚀的深度往往要求数十至数百微米,而宽度误差很小。这种工艺还可用于制作三相电动机,用于超快速离心机或陀螺仪等。在研究方面还要相应地检测准原子尺度的微变形和微摩擦等。虽然它们目前尚未真正进入纳米尺度,但有很大的潜在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⒊纳米生物学和纳米药物学,如在云母表面用纳米微粒度的胶体金固定dna的粒子,在二氧化硅表面的叉指形电极做生物分子间互作用的试验,磷脂和脂肪酸双层平面生物膜,dna的精细结构等。有了纳米技术,还可用自组装方法在细胞内放入零件或组件使构成新的材料。新的药物,即使是微米粒子的细粉,也大约有半数不溶于水;但如粒子为纳米尺度(即超微粒子),则可溶于水。

⒋纳米电子学,包括基于量子效应的纳米电子器件、纳米结构的光/电性质、纳米电子材料的表征,以及原子操纵和原子组装等。当前电子技术的趋势要求器件和系统更小、更快、更冷,更小,是指响应速度要快。更冷是指单个器件的功耗要小。但是更小并非没有限度。 纳米技术是建设者的最后疆界,它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在1998年的四月,总统科学技术顾问,Neal Lane 博士评论到,如果有人问我哪个科学和工程领域将会对未来产生突破性的影响,我会说该个启动计划建立一个名为纳米科技大挑战机构,资助进行跨学科研究和教育的队伍,包括为长远目标而建立的中心和网络。一些潜在的可能实现的突破包括:

把整个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资料压缩到一块像方糖一样大小的设备中,这通过提高单位表面储存能力1000倍使大存储电子设备储存能力扩大到几兆兆字节的水平来实现。由自小到大的方法制造材料和产品,即从一个原子、一个分子开始制造它们。这种方法将节约原材料和降低污染。生产出比钢强度大10倍,而重量只有其几分之一的材料来制造各种更轻便,更省燃料的陆上、水上和航空用的交通工具。通过极小的晶体管和记忆芯片几百万倍的提高电脑速度和效率,使今天的奔腾?处理器已经显得十分慢了。运用基因和药物传送纳米级的mri对照剂来发现癌细胞或定位人体组织器官去除在水和空气中最细微的污染物,得到更清洁的环境和可以饮用的水。提高太阳能电池能量效率两倍。

什么是纳米科技?

纳米科学技术是研究在千万分之一米(10-8)到亿分之一米(10-9米)内,原子、分子和其它类型物质的运动和变化的学问;同时在这一尺度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操纵和加工又被称为纳米技术。

纳米科技的研究内容

创造和制备优异性能的纳米材料

设计、制备各种纳米器件和装置

探测和分析纳米区域的性质和现象

什么是纳米?

纳米是尺寸或大小的度量单位:

千米(103 )→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10-9)

4倍原子大小,万分之一头发粗细

纳米科技研究什么问题?

生物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纳米科学技术是下一世纪内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生物科学技术中对基因的认识,产生了转基因生物技术,可以治疗顽症,也可以创造出自然界不存在的生物;信息科学技术使人们可以坐在家中便知天下大事,因特网几乎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纳米科学是研究在千万分之一米(10-8)到亿分之一米(10-9米)内,原子、分子和其它类型物质的运动和变化的学问;同时在这一尺度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操纵和加工又被称为纳米技术。

还原论:把物质的运动都还原到原子、分子这一层面上。原子论和量子力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机合成;分子生物学;转基因食品、克隆羊;原子光谱和激光;固体电子论和IC;几何光学到光纤通讯。

宏观世界上经典物理、化学、力学的巨大成就:计算机和网络、宇宙飞船、飞机、汽车、机器人等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科学技术有认识上的盲区或人类知识大厦上的裂缝。裂缝的一边是以原子、分子为主体的微观世界,另一岸是人类活动的宏观世界。两个世界之间不是直接而简单的联结,存在一个过渡区--纳米世界。

例:分子合成 ≤1.5nm, →活体

微电子技术在0.2μm,

显微外科只能连接大、小、微血管

≤ PM10和PM1.5的微粒

50年代,钱老“物理力学”是企图连接两个世界的前驱工作之一

图中显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

的针尖在铜表面上搬运和操

纵48个原子,使它们排成圆

形。圆形上原子的某些电子

向外传播,逐渐减小,同时

与相内传播的电子相互干涉

形成干涉波。

几十个原子、分子或成千个原子、分子“组合”在一起时,表现出既不同于单个原子、分子的性质,也不同于大块物体的性质。这种“组合”被称为“超分子”或“人工分子”。“超分子”性质,如熔点、磁性、电容性、导电性、发光性和染、颜色及水溶性有重大变化。当“超分子”继续长大或以通常的方式聚集成大块材料时,奇特的性质又会失去,像真是一些长不大的孩子。

在10nm尺度内,由数量不多的电子、原子或分子组成的体系中新规律的认识和如何操纵或组合及探测、应用它们---纳米科学技术的主要问题。

原子和分子的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过渡区内的新现象和新规律

探测纳米长度内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的新原理和新方法

新概念和新理论:强关联、强场、快过程、少粒子的量子体系

应用

新科学还是老理论的翻版?

历史悠久的新科学技术

西汉铜镜和黑漆鼓

徽墨

漆器

催化剂材料

感光材料和彩色胶片

含有高岭土颗粒的轮胎

WHY?不清楚

近十年,计算机和材料设计;探测技术STM、AFM、SNOM;IC和生命科学的推动;制备技术发展;理论的发展

高强度和高韧性、可自修复、有智能、可再生→新一代纳米材料

为什么小尺寸会有如此重要的影响?

表面效应

小尺寸效应

量子限域效应

研究目标和可能的应用

材料和制备:更轻、更强和可设计;长寿命和低维修费;以新原理和新结构在纳米层次上构筑特定性质的材料或自然界不存在的材料;生物材料和仿生材料;材料破坏过程中纳米级损伤的诊断和修复;

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2010年实现线条为100nm的芯片,纳米技术的目标为:纳米结构的微处理器,效率提高一百万倍;10倍带宽的高频网络系统;兆兆比特的存储器(提高1000倍);集成纳米传感器系统;

医学与健康

快速、高效的基因团测序和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技术;用药的新方法和药物'导弹'技术;耐用的人体友好的人工组织和器官;复明和复聪器件;疾病早期诊断的纳米传感器系统

航天和航空

低能耗、抗辐照、高性能计算机;微型航天器用纳米测试、控制和电子设备;抗热障、耐磨损的纳米结构涂层材料

环境和能源

发展绿色能源和环境处理技术,减少污染和恢复被破坏的环境;

孔径为1nm的纳孔材料作为催化剂的载体;MCM-41有序纳孔材料(孔径10-100nm)用来祛除污物;纳米颗粒修饰的高分子材料

生物技术和农业

在纳米尺度上,按照预定的大小、对称性和排列来制备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核糖、核酸等。在纳米材料和器件中植入生物材料产生具有生物功能和其他功能的综合性能。,生物仿生化学药品和生物可降解材料,动植物的基因改善和治疗,测定DNA的基因芯片等

阅读全文

与实验室stm针尖制备装置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水管阀门漏水是什么原因 浏览:96
轴承蜕皮怎么 浏览:326
x5排气阀门 浏览:491
铁桶改成工具箱 浏览:855
轴承运输多少钱 浏览:731
超声波玻璃管用什么颜色 浏览:530
进水阀门怎么包 浏览:512
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试验自动化装置 浏览:539
塑料筐生产设备哪里买 浏览:85
自动扣紧装置 浏览:33
捷达运动仪表怎么刷431 浏览:279
台州光谷机械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21
加装可变排气阀门有影响吗 浏览:288
注塑机机械手吸盘吸不住怎么办 浏览:11
电容隔直装置作用 浏览:512
实验器材包括什么材料吗 浏览:112
双轴式秸秆收割粉碎装置设计 浏览:600
为什么突然投屏找不到设备 浏览:406
直线轴承座uu代表什么 浏览:251
消防器材计入管理费用怎么算 浏览: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