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关于自行车的物理知识
首先,我们从车型说起:按照车轮的直径,可以将自行车分为28型、26型等若干车型。也许有人要问,26、28是什么意思。其实这个问题开始也困扰过我们。但是,后来我在修自行车的过程中,偶然发现车胎上写着71cm,我找来卷尺,量出直径,恰好为71cm,后来,通过查阅字典的单际单位。同理,24、26也如此!
下面是我的研究成果:
(一)前后轮摩擦力方面的问题
前后轮所受摩擦力方向是否一致?你可能会说 “不同”,但具体是什么方向,也说不清楚。
正好,有些同学研究黑板擦问题。他们用黑板擦在黑板上滑动时,可以清楚地看到毛毡面变形,而变形方向与相对滑动方向恰恰相反,我从中大受启发。
最后我们确定实验研究法。
前轮:将一条厚海绵裹在车轮上,固定好,让前轮自由转动,保持前进状态,然后刹车,这时车轮下的海绵都挤在车轮着地点的后方,由此推知地面给前轮一个向后的摩擦力与车前进方向相反,是阻力;对于后轮,我们先把它架空,驱动脚蹬,使车轮转起来,然后让它着地,在着地的一瞬间,发现海绵挤在车轮着地点的前面,实验表明地面给车后轮一个向前的磨擦力,导致车前进,这也就是自行车能前进的原因。
结论:前轮受的磨擦力向后,后轮受的磨擦力向前。后轮提供车前进的动力。
(二)自行车轮胎中的物理知识
自行车的轮胎在自行车整个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缺少了它,自行车就会失去生命,不能前进。同时,轮胎中也包含了许多的物理知识。
我让几个人骑不同型号的自行车,在较光滑的路面上(地面上的阻碍物,如小石子等已被除去),同时同地开始行进,行进途中保持相同的速度,行驶到规定的距离时,同时捏闸后,车轮与地面保持滑动磨擦,车轮与地面滑动磨擦测得的轨迹长短不同,经过多次实验作出图表。第一次我们发现普通车停的较快,经过多次实验发现,在同样的情况下,最先停下来的车型不大相同,没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与理想状态有一定差距(我们想像中的情景:在相同情况下,四辆自行车应同时停下来)。我们经过思考和研究认为,造成我们这一实验失败的主要因素有:闸皮与车轮的接触程度不同,轮胎中充气的质量有一定的差异,路面的状况以及车速的把握上还有一定的欠缺,其他因素还有待我们去研究,经过多次研究讨论我们决定调试配重并且调整好闸皮与钢圈之间距离又经过实验,我们发现粗糙的自行车轮胎与地面磨擦的轨迹较短。图表如下:
捷安特 飞鸽 凤凰(老式)
第一次 2.85m 3.08m 3.12m
第二次 2.30m 2.47m 2.59m
第三次 3.15m 3.23m 3.41m
第四次 2.66m 2.78m 2.99m
为什么轮胎粗糙的自行车滑动距离较短呢?我们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做了解释。当三种自行车的质量m一定时,自行车的加速度a为负值,a=μg,粗糙的轮胎与地面的动磨擦因数μ较大,磨擦力F也越大,加速度值越大,根据V0=at,s= 得 ,由此得出结论,轮胎越粗糙的自行车,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磨擦的轨迹越短。
(三)辐丝部分
一个车轮上共有36根辐丝,构成一个网状结构,最初人们把自行车的轮胎设计成一个木制的圆盘,而现在设计成了辐丝,仅用36根很细的辐丝便起到了支撑作用,我们小组刘佳同学提出,当给轮胎施加竖直向下的压力时,车轮水平方向的几根辐丝是否受力,对此,我们组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请教了一位修车的师傅,修车的师傅告诉我们,当给车施加向下的压力时,车竖直方向上的上下各六根辐丝受到压力,而水平方向上的辐丝也受力。我们为了讨论水平方向辐丝是否受力,做了以下实验,找一辆废旧的童车的轮胎,两人一起用力压轮胎,观察到轮胎几乎没有变形,而抽去轮胎水平方向两侧的辐丝,再用力压轮胎,发现轮胎在竖直方向上压扁了。所以水平方向也受力。因此自行车的轮胎选用了辐丝交叉的方法。
(四)自行车的传动部分
自行车的运动主要是将人脚交替对脚踏板的压力转化为车轮与地面的磨擦力,转化的重要部分是自行车的传动部分。
自行车的传动部分主要是由脚蹬“飞轮”、链条及后轮四部分组成。下面浅谈一下自行车传动部分的工作过程。人在骑车时,两脚交替把脚蹬踩下“牙盘”转动,由于“牙盘”和“飞轮”的小齿和链条相互咬合,带动了后面飞轮的转动,自行车后轮向前运动,使自行车向前行驶。这个过程虽然简单,却包含了不少的物理知识。
脚蹬和牙盘之间是省力的轮轴。因为脚蹬转动半径大于牙盘,所以蹬车时不必费太大的力。
使用带齿的轮盘与链条相互咬合代替了皮带传动,增大了磨擦,更有力地带动了“飞轮”的转动。
自行车运动时“牙盘”与“飞轮”以相同速度转动,根据我们所学的线速度公式V1=rw因v一定,所以 ,即r飞/r牙<1,所以ω飞/ω牙>1。即在相同的时间内,飞轮的转动圈数大于牙盘的转动圈数。而飞轮与后轮共轴,所以二者角速度相等,因此当牙盘转一周时,后轮会转几周以此来提高速度。得到牙盘与飞轮角速度比,由此可得出,踏板所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与车后轮(或前轮)的角速度比也为r2:r1。当知道车轮直径时也可根据数单脚蹬踏板所做圆周运动的次数n估测自行车行驶距离,表达式为:变速自行车有多种“牙盘”与“飞轮”的比,比例的个数为牙盘个数x1乘以x2,其中当牙盘与飞轮的半径比r1:r2越大时,蹬车子越费力,蹬车次数减少,多在下坡时使用;当r1:r2越小时,蹬车子越省力,但蹬车次数增多,以上是我们研究得出的一条结论,多用于上坡时。原理:蹬车时总是双脚交替用力,当自行车行驶时阻力F2一定时,单脚蹬力F1与阻力之比为r1:r2;上坡时阻力F2增大,若用人体比较舒适的蹬力F1蹬自行车时,飞轮与牙盘r1:r2就需增大,下坡时F减小,此时若用相同的力F1蹬自行车,那么飞轮与牙盘的比r1:r2就需减小。
使用充气轮胎,还涉及了一个动量定理的物理知识,只有使t变长,F才能变小,从而起到缓冲作用。
我们研究了有关轮胎中的热学知识。
自行车轮胎不是木制的而是在轮胎中充气的好处:以减弱沿地面行驶时产生的震动。但是应注意的是,轮胎中充气不能过满。特别是在夏天,轮胎中的压缩气体受热膨胀,当膨胀到一定程度时,轮胎的体积不再变化而压强逐渐增大,根据物理知识p T,内部压强增大,会导致爆破,因此在夏天不要将自行车停放在太阳底下,以免造成同样的后果。
另外,我们准备进行车闸力矩问题的实验,但由于各种自行车的车辆力矩相距甚远,以及测量上的困难,我们后来放弃了。
此外,滚动轴承运用了滚动磨擦小于滑动磨擦;车架的三角形,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变力易平衡等特性。
② 自行车上的物理知识研究报告
自行车在我国是很普及的代步和运载工具。在它的“身上”运用了许多力学知识,测量中的应用。在测量跑道的长度时,可运用自行车。如普通车轮的直径为0.71米或0.66米。那么转过一圈长度为直径乘圆周率π,即约2.23米或2.07米。
然后,让车沿着跑道滚动,记下滚过的圈数n,则跑道长为n×2.23米或n×2.07米。力和运动的应用。减小与增大摩擦。车的前轴、中轴及后轴均采用滚动以减小摩擦。为更进一步减小摩擦,人们常在这些部位加润滑剂。
多处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以增大摩擦。如车的外胎,车把手塑料套,蹬板套、闸把套等。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以增大摩擦。
如在刹车时,车轮不再滚动,而在地面上滑动,摩擦大大增加了,故车可迅速停驶。而在刹车的同时,手用力握紧车闸把。
增大刹车皮对钢圈的压力以达到制止车轮滚动的目的。弹簧的减震作用。车的座垫下安有许多根弹簧,利用它的缓冲作用以减小震动。压强知识的应用自行车车胎上刻有载重量。如车载过重,则车胎受到压强太大而被压破。
(2)研究自行车上的链条传动装置的实验结论扩展阅读:
研究报告分: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研究的内容和假设、研究的步骤及过程以及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研究报告内容的逻辑性是整个研究思路逻辑性的写照。
报告必须绝对如实地反映客观情况,一切叙述、说明、推断、引用,必须恰如其分。文字、用词应力求准确。概念表述应尽量用科学性用语,避免用常识性用语,以免读者费解或产生歧义。
当然,研究报告的文字也必须简单、明了、通顺、流畅,既要明白如话,又要把研究的效果准确地、科学地表达出来。通过全面的调查研究,分析论证某个建设或改造工程、某种科学研究、某项商务活动切实可行而提出的一种书面材料。
③ 关于自行车研究课题的结题报告,很急,要短,给所有分
关于自行车研究课题的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自行车发明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今天,它作为交通代步、锻炼身体、越野旅游、运动比赛以及运送货物(小型)已遍及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它廉价、轻便的特点受到许多人的青睐,进而人们对它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首先,安全性排首位.据相关调查表明,每年因自行车而引起的车祸正以惊人速度增长,所以要如何提高它的安全性是个问题;其次,自行车要如何更加轻便、高效、快速、造价更低廉,这些便成了人们关心自行车的话题.
我们课题组主要通过各种方式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市场上的自行车,使人们对它有个了解.通过研究自行车中的力学、查阅资料、进行实验,目的就在于探索自行车的构造,以及工作原理,从而对自行车能否改变得更合乎人们的要求这话题找到理论依据.
二、研究目标
弄清自行车的构造;探索自行车的杠杆轮轴、摩擦力、气压知识;研究自行车在行驶中为何不会跌倒;分析如何减小有害摩擦力和如何增大有益摩擦.
三、研究的方法
1、研究对象:市场上的自行车
2、研究方向
a、杠杆轮轴:包括车把上的闸把、脚蹬、花盘、手把、前叉轴、后轮上的齿轮;
b、气压:包括内胎、气门芯;
c、摩擦力:包括车轮与地面的、刹车块与车轮之间的、轮轴中的;d、自行车在行驶中为何不会跌倒.
3、研究步骤:
a、分析研究课题
b、实地考查、收集资料
c、进行实验
d、组员讨论、得出结论、提出设想
四、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具体的自行车部件:
1、车架部件
车架部件是构成自行车的基本结构体,也是自行车的骨架和主体,其他部件也都是直接或间接安装在车架上的。
车架部件的结构形式有很多,但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男式车架和女式车架。
车架一般采用普通碳素铜管经过焊接、组合而成。为了减轻管重量,提高强度,较高档的自行车采用低合金钢管制造。为了减少快速行驶的阻力,有的自行车还采用流线型的钢管。
由于自行车是依靠人体自身的驱动力和骑车技能而行驶的,车架便成为承受自行车在行驶中所产生的冲击载荷以及能否舒适、安全地运载人体的重要结构体,车架部件制造精度的优劣,将直接影响乘骑的安全、平稳、和轻快。一般辐条是等径的,为了减轻重力,也有制成两端大、中间小的变径辐条,还有为了减少空气阻力将辐条制成扁流线型 。
2、外胎
分软边胎和硬边胎两种。软边胎断面较宽,能全部裹住内胎,着地面积比较大,能适宜多种道路行驶。硬边胎自重轻,着地面积小适宜在平坦的道路上行驶,具有阻力小,行驶轻快等优点。
外胎上的花纹是为了增加与地面的摩擦力。山地自行车的外胎宽度特别宽,花纹较深也是适应越野山地用。
3、脚蹬、脚踏
脚蹬部件:脚蹬部件装配在中轴部件的左右曲柄上,是一个将平动力转化为转动力的装置,自行车骑行时,脚踏力首先传递给脚蹬部件,,然后由脚蹬轴转动曲柄,中轴,链条飞轮,使后轮转动,从而使自行车前进。因此脚蹬部件的结构和规格是否合适,将直接影响骑车人的放脚位置是否合适,自行D:加速阻力:只是在加速时产生的。
脚踏:可分为整体式脚踏和组合式脚踏。无论什么款式的脚踏都必须有脚踏面,必须安全可靠,具有一定的防滑性能,可以选用橡胶、塑料或金属材料制造。脚踏必须转动灵活。
4、前叉部件
前叉部件在自行车结构中处于前方部位,它的上端与车把部件相连,车架部件与前管配合,下端与前轴部件配合,组成自行车的导向系统。
转动车把和前叉,可以使前轮改变方向,起到了自行车的导向作用。此外,还可以起到控制自行车行驶的作用。
前叉部件的受力情况属悬臂梁性质,故前叉部件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等性质.
5、链条、链轮:
链条:链条又称车链、滚子链,安装在连轮和飞轮上。其作用是将脚踏力由曲柄、链轮传递到飞轮和后轮上,带动自行车前进。
链轮:用高强度钢材制成,保证其达到需要的拉力。
6、飞轮
飞轮以内螺纹旋拧固定在后轴的右端,与链轮保持同一平面,并通过链条与链轮相连接,构成自行车的驱动系统。从结构上可分为单级飞轮和多级飞轮两大类。
单级飞轮又称为单链轮片飞轮,主要由外套、平挡和芯子、千斤、千斤簧、垫圈、丝挡几钢球等零件组成。
工作原理:当向前踏动脚踏是,链条带动飞轮向前转动,这时飞轮内齿和千斤 相含,飞轮的转动力通过千斤传到芯子,芯子带动后轴和后轮转动,自行车就前进了。当停止踏动脚踏板时,链条和外套都不旋转,但后轮在惯性作用下仍然带动芯子和千斤向前转动,这时飞轮内齿产生相对滑动,由此将芯子压缩到芯子的槽口内,千斤又压缩了千斤簧。当千斤齿顶滑到飞轮内齿顶端时,千斤簧被压缩得最多,再稍微向前滑一点,千斤被千斤簧弹到齿根上,发出“嗒嗒”的声响。
④ 自行车构造原理论文不少于1000字该怎么写
1
、稳定性的知识
自行车之所以在行驶过程中不会倾倒,
主要得益于物理学原理的应用。
大家知道,
凡是
高速转动的物体,
其转动方向会保持不变,
物体便不会倾倒,
这同旋转的陀螺不会倾倒是一
个道理。
我们骑自行车是在前进的方向上给自行车一个力,
使车轮转动起来,
车轮就能保持
在一种平衡状态,在利用车把转动加以调节,
自行车就可以往前行进了,一旦停下来,
这种
平衡没了,自行车就会倾倒。
2
、摩擦力知识
(
1
)启动、行驶过程中的摩擦力
当自行车启动或行驶时,
在链条驱动下,
后轮逆时针转动,
轮胎与地面接触处相对于地
面有向后运动的趋势,
故地面对后轮施加向前的摩擦力,
该摩擦力是自行车向前运动的动力。
在此力的作用下,
自行车整体具有向前运动的趋势,
自行车的前轮胎于地面接触处具有向前
运动的趋势,
则地面对前轮产生向后的摩擦力,
在该摩擦力的作用下,
前轮便沿着后轮相同
的方向转动起来,自行车向前运动,因此,人们也将后轮称为主动轮,前轮称为从动轮。当
下雨或下雪天,地面摩擦力变小,自行车很容易摔倒,即平常说的打滑,其道理就在于此。
自行车上轮胎上凹凸不平的花纹,就是为了增大摩擦力。
(
2
)刹车过程中的摩擦力
摩擦力不仅关系到自行车的启动,
对自行车的制动也非常关键。
如果刹车性能不好,
骑
车人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人捏刹车柄,
使刹车线带动刹车块与轮胎靠紧,
产生摩擦力,使
自行车减速,
最终停下来。
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以恒定的
速度驾驶同一自行车、刹车力越大,摩擦力越大,自行车制动的越快;说明压力越大,产生
的摩擦力越大。新、旧两辆自行车,在相同的速度下,用近似相同的力捏刹车柄,新车制动
快,原因是旧车的刹车块和车胎磨得比较光滑,产生的摩擦力很小。
另外在自行车的手把、
脚踏板、
等处,
做有凹凸不平的花纹这也是通过增加接触面的粗
糙程度来增大摩擦。
3
、减震系统
自行车装有减震器。
自行车共有
5
个地方进行了减震处理:三脚架、鞍座、车头和前后
轮胎,其中三脚架、鞍座、车头运用弹簧减震,车身则靠轮胎减震。自行车震动时,整个车
身具有了形变性,使人落下时与车身接触的时间增长,受力变小,
提高了舒适性。
好比人从
高处跳到水泥地上,脚会感到疼,如果在地面上铺上软垫,人再往下跳,即使是相同高度,
感觉也不会那样剧烈。通过减震不仅使骑车人感到舒适,也减少了自行车的磨损。
4
、压强知识
(1)
自行车车胎上刻有载重量。如车载过重,则车胎受到压强太大而被压破。
(2)
坐垫呈马鞍型,它能够增大坐垫与人体的接触面积以减小臀部所受压强,使人骑车
不易感到疲劳。
(
3
)在夏天车轮气打足,则轮胎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往往会爆胎,这是因为轮胎中
气体在阳光照射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受热膨胀,压强增大,故车胎易爆。
(
4
)气门芯的作用:充气内胎上的气门芯,起着单向阀门的作用,只让气体进入,不
让气体外漏,方便进气,保证充气内胎的密封。
5
、简单机械的知识
(
1
)杠杆知识
A
、控制前轮转向的杠杆:自行车的车把,是省力杠杆,人们用很小的力就能转动自行
车前轮,来控制自行车的运动方向和自行车的平衡。
B
、控制刹车闸的杠杆:车把上的闸把是省力杠杆,人们用很小的力就能使车闸以较大
的压力压到车轮的钢圈上。
(
2
)轮轴知识
A
、中轴上的脚蹬和花盘齿轮:组成省力轮轴(脚蹬半径大于花盘齿轮半径)
。
B
、自行车手把与前叉轴:组成省力轮轴(手把转动的半径大于前叉轴的半径)
。
C
、后轴上的齿轮和后轮:组成费力轮轴(齿轮半径小于后轮半径)
。
6
、功、机械能的知识运用
(1)
根据功的原理:省力必定费距离。因此人们在上坡时,常骑“
S
形”路线就是这个道
理。
(2)
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如骑车上坡前,
人们往往要加紧蹬几下,
就容易上去些,
这里是动能转化为势能。
而骑
车下坡,不用蹬,车速也越来越快,此为势能转化为动能。
7
、惯性定律的运用
快速行驶的自行车,
如果突然把前轮刹住,
后轮为什么会跳起来。
这是因为前轮受到阻
力而突然停止运动,
但车上的人和后轮没有受到阻力,
根据惯性定律,
人和后轮要保持继续
向前的运动状态,所以后轮会跳起来。
切记下坡或高速行驶时,不能单独用自行车的前闸刹车,否则会出现翻车事故!
8
、光学知识
自行车上的红色尾灯,
不能自行发光,
但是到了晚上却可以提醒汽车司机注意。
因为自
行车的尾灯是由很多蜂窝状的“小室”构成的,而每一个“小室”是由三个约成
90
度的反
射面组成的。这样在晚上时,当后面汽车的灯光射到自行车尾灯上,就会产生反射光,
由于
红色醒目,
就可以引起司机的注意。
人面对车铃,
会看到自己的像,这是因为车铃盖形状相
当于一个凸面镜,人看到的是因反射而成的正立缩小的虚像。
⑤ 人们经常骑自行车出门,从科学角度分析,自行车为什么能动呢
自行车是一种机械,它由许多的简单机械构成: 执行部分的车把,控制部分中的车闸把,后闸部件中的前曲拐,后曲拐及支架,货架上的弹簧夹,车铃的按钮等部件都属于杠杆. 传动部分中的脚蹬...脚踏板是动力,链条是阻力.支点是中间圆盘的轴后轮外圈的车胎是阻力,自行车链条是动力.车轮轴是支点。
⑥ 自行车结构中有哪些运用了科学知识
生活中无不充满科学
自行车的基本原理就是将人行走时用到的静摩擦以滚动摩擦的形式展现出来。以减少损耗,所以人骑车才感觉比走路轻松。
1、自行车外胎为什么要有凸凹不平的花纹 ?
自行车外胎有凸凹不平的花纹,这是通过增大自行车与地面间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的,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自行车打滑。
2、用气体填充,有弹性,气体处于高压状态使车胎不瘪。
3、后轮为主动轮,前轮为从动轮,故单车设计时将人的大部分体重分到后轮, 这也是后轮容易爆胎的原因。
4、轮胎的表面用橡胶,且有纹路,增大表面的摩擦系数,防止打滑。
5、车把上有花纹、轮胎上的花纹都是为了增大摩擦力
6、轮胎做宽是为了减小压强
7、坐垫马鞍型是为了减小压强
8、车后尾灯靠光的反射
9、链条是齿轮原理的运用
10、车身则是衍架原理,三角形支撑稳固,承力大
11、传动和脚登都是杠杆原理,轮盘的大小,齿数多少就是齿轮变速原理了
12、刹车,不用说了,就是利用橡胶的特性产生静摩擦,有块形的,有抱箍形
13、车座中的弹簧就是缓冲吸振,保护屁股的
14、前轮受的磨擦力向后,后轮受的磨擦力向前。后轮提供车前进的动力。
15、轮胎越粗糙的自行车,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磨擦的轨迹越短。
16、一个车轮上共有36根辐丝,构成一个网状结构。在竖直方向施加力,水平方向也受力,因此自行车的轮胎选用了辐丝交叉的方法。
(四)自行车的传动部分
自行车的运动主要是将人脚交替对脚踏板的压力转化为车轮与地面的磨擦力,转化的重要部分是自行车的传动部分。
自行车的传动部分主要是由脚蹬“飞轮”、链条及后轮四部分组成。下面浅谈一下自行车传动部分的工作过程。人在骑车时,两脚交替把脚蹬踩下“牙盘”转动,由于“牙盘”和“飞轮”的小齿和链条相互咬合,带动了后面飞轮的转动,自行车后轮向前运动,使自行车向前行驶。这个过程虽然简单,却包含了不少的物理知识。
脚蹬和牙盘之间是省力的轮轴。因为脚蹬转动半径大于牙盘,所以蹬车时不必费太大的力。
使用带齿的轮盘与链条相互咬合代替了皮带传动,增大了磨擦,更有力地带动了“飞轮”的转动。
自行车运动时“牙盘”与“飞轮”以相同速度转动,根据我们所学的线速度公式V1=rw因v一定,所以 ,即r飞/r牙<1,所以ω飞/ω牙>1。即在相同的时间内,飞轮的转动圈数大于牙盘的转动圈数。而飞轮与后轮共轴,所以二者角速度相等,因此当牙盘转一周时,后轮会转几周以此来提高速度。得到牙盘与飞轮角速度比,由此可得出,踏板所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与车后轮(或前轮)的角速度比也为r2:r1。当知道车轮直径时也可根据数单脚蹬踏板所做圆周运动的次数n估测自行车行驶距离,表达式为:变速自行车有多种“牙盘”与“飞轮”的比,比例的个数为牙盘个数x1乘以x2,其中当牙盘与飞轮的半径比r1:r2越大时,蹬车子越费力,蹬车次数减少,多在下坡时使用;当r1:r2越小时,蹬车子越省力,但蹬车次数增多,以上是我们研究得出的一条结论,多用于上坡时。原理:蹬车时总是双脚交替用力,当自行车行驶时阻力F2一定时,单脚蹬力F1与阻力之比为r1:r2;上坡时阻力F2增大,若用人体比较舒适的蹬力F1蹬自行车时,飞轮与牙盘r1:r2就需增大,下坡时F减小,此时若用相同的力F1蹬自行车,那么飞轮与牙盘的比r1:r2就需减小。
使用充气轮胎,还涉及了一个动量定理的物理知识,只有使t变长,F才能变小,从而起到缓冲作用。
我们研究了有关轮胎中的热学知识。
自行车轮胎不是木制的而是在轮胎中充气的好处:以减弱沿地面行驶时产生的震动。但是应注意的是,轮胎中充气不能过满。特别是在夏天,轮胎中的压缩气体受热膨胀,当膨胀到一定程度时,轮胎的体积不再变化而压强逐渐增大,根据物理知识p T,内部压强增大,会导致爆破,因此在夏天不要将自行车停放在太阳底下,以免造成同样的后果。另外,我们准备进行车闸力矩问题的实验,但由于各种自行车的车辆力矩相距甚远,以及测量上的困难,我们后来放弃了。
此外,滚动轴承运用了滚动磨擦小于滑动磨擦;车架的三角形,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变力易平衡等特性。
一、背景资料:自行车起源于欧洲。
1790年发明了将两个轮子装在木马上,用脚蹬地前进的木马轮。
1816年发明了有车把的木轮车。
1839年发明了由曲柄连杆结构驱动后轮的铁制自行车。
1861年法国的米肖父子发明了前轮大、后轮小,前轮上装有曲柄和能转动的踏板的自行车。
1874年首次在自行车上采用了链条传动结构。
1886年开始使用滚珠轴承和车闸,并将前后轮改为大小相同。
1888年英国的邓洛普成功使用了充气橡胶轮胎,自行车至此基本完善。
1868年举行了最早的自行车比赛, 1893年举行首届世界业余自行车锦标赛。1895年举行首届世界职业自行车锦标赛。现代的奥运会自行车比赛分场地赛、公路赛和越野赛3大类。
二、构造:自行车由车架、轮胎、脚踏、刹车、链条等部件构成。其中,车架是自行车的骨架,它所承受的人和货物的重量最大。按照各部件的工作特点,大致可将其分为导向系统、驱动系统、制动系统:
1、导向系统:由车把、前叉、前轴、前轮等部件组成。乘骑者可以通过操纵车把来改变行驶方向并保持车身平衡。
2、驱动(传动或行走)系统:由脚蹬、中轴、链轮、曲柄、链条、飞轮、后轴、后轮等部件组成。人的脚的蹬力是靠脚蹬通过曲柄,链轮、链条、飞轮、后轴等部件传动的,从而使自行车不断前进。
3、制动系统:它由车闸部件组成、乘骑者可以随时操纵车闸,使行驶的自行车减速、停车、确保行车安全。
此外,为了安全和美观,以及从实用出发,还装配了车灯,支架等部件
⑦ 观察自行车的主要传动部件,了解自行车是怎样用链条传动来驱动后轮前进的.如图所示,大齿轮、小齿轮、后
大齿轮与小齿轮是同缘传动,边缘点线速度相等,故:vA:vB=1:1;
小齿轮与后轮是同轴传动,角速度相等,故ωB:ωC=1:1;
根据线速度与角速度关系公式v=ωr,有:
vB |
vC |
r2 |
r1 |
ωA |
ωB |
r2 |
r1 |
⑧ 求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探究齿轮传动的特点
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实验器材:齿版轮组及支架(也可用权胶带把瓦楞纸条固定在圆盖上自制两个大小不同的齿轮)、记号笔、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组装齿轮传动装置
把大小不同的两个齿轮放在桌面上,注意两个齿轮的齿与齿咬合。
2.观察齿轮传动的特点
(1).在两个齿轮上分别用记号笔画出一条半径;
(2)_转动一个齿轮,仔细观察两个齿轮转动的方向和圈数;
(3).用文字或示意图记录结果。
3.实验总结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准确描述链条传动特点。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5.实验结论:齿轮传动特点是齿轮转动的方向相反,速度不同,大齿轮转动的速度比小齿轮慢。
⑨ 【高中物理】请简要回答,自行车的链条利用了什么样的传动方式
机械传动一般分为以下几种:一是链条传动;二是皮带传动;三是齿轮传动;四是曲轴连杆传动。在生产使用机械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都会考虑省力、安全、美观;动力消耗和动力最大利用率等因素。自行车的大齿轮和小齿轮距离不远也不近,而且动力传动需要使用尤性一些,便于人的加速发力。而齿轮传动一般应用于距离短,较直接固定的机械传动方面,而且齿轮传动在工作中需要起到调节速度(减速或加速)的作用。正好自行车由于是人为控制,靠人力来推动,而且自行车只有前进方向,没有退后方向,所以只能用链条传动了。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⑩ 在自行车中,链条是怎么发挥传动作用的
机械传动方式中有一种就是链传动。
链传动是通过链条将具有特殊齿形的主动版链轮的运动和动力传递权到具有特殊齿形的从动链轮的一种传动方式。
链传动有许多优点,与带传动相比,无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平均传动比准确,工作可靠,效率高;传递功率大,过载能力强,相同工况下的传动尺寸小;所需张紧力小,作用于轴上的压力小;能在高温、潮湿、多尘、有污染等恶劣环境中工作。
链传动的缺点主要有:仅能用于两平行轴间的传动;成本高,易磨损,易伸长,传动平稳性差,运转时会产生附加动载荷、振动、冲击和噪声,不宜用在急速反向的传动中。因此,链传动多用在不宜采用带传动与齿轮传动,而两轴平行,且距离较远,功率较大,平均传动比准确的场合。
常见实例:自行车
若要将自行车速度增大,应该将牙盘半径增大,飞轮半径减小,后轮半径增大。现在的变速自行车就是这样设计的。
链传动是由装在平行轴上的主、从动链轮和绕在链轮上的环形链条所组成,以链作中间挠性件,靠链与链轮轮齿的啮合来传递运动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