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怎么测定的
根据pv=nRT来测定,假定为理想状态。
❷ 谁能介绍一下阿伏加德罗常数
阿伏加德罗常数之一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值是指12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6.02×1023这个数值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两者是有区别的.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为NA,不是纯数,其单位为mol-1.阿伏加德罗常数可用多种实验方法测得,到目前为止,测得比较精确的数据是6.0221367×1023mol-1,这个数值还会随测定技术的发展而改变.把每摩尔物质含有的微粒定为阿伏加德罗常数而不是说含有6.02×1023,在定义中引用实验测得的数据是不妥当的,不要在概念中简单地以"6.02×1023"来代替"阿伏加德罗常数".
阿伏加德罗常数之二
12.000g12C中所含碳原子的数目,因意大利化学家阿伏加德罗而得名,具体数值是6.0221367×1023.包含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的物质的量是1mol.例如1mol铁原子,质量为55.847g,其中含6.0221367×1023个铁原子;1mol水分子的质量为18.010g,其中含6.0221367×1023个水分子;1mol钠离子含6.0221367×1023个钠离子; 1mol电子含6.0221367×1023个电子.
这个常数可用很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测定,例如电化当量法,布朗运动法,油滴法,X射线衍射法,黑体辐射法,光散射法等.这些方法的理论根据各不相同,但结果却几乎一样,差异都在实验方法误差范围之内.这说明阿伏加德罗数是客观存在的重要数据.现在公认的数值就是取多种方法测定的平均值.由于实验值的不断更新,这个数值历年略有变化,在20世纪50年代公认的数值是6.023×1023,1986年修订为6.0221367×1023.
❸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测定
阿伏加德罗常数
阿伏加德罗常数
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为NA。阿伏加德罗常的近似值为:6.02×10^23/mol。
符号:NA
含义:1mol
任何粒子所含的粒子数均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个
〈化〉指摩尔微粒(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所含的微粒的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一般取值为6.02×10^23/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之一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值是指12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6.02×1023这个数值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两者是有区别的.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为NA,不是纯数,其单位为mol-1.阿伏加德罗常数可用多种实验方法测得,到目前为止,测得比较精确的数据是6.0221367×1023mol-1,这个数值还会随测定技术的发展而改变.把每摩尔物质含有的微粒定为阿伏加德罗常数而不是说含有6.02×1023,在定义中引用实验测得的数据是不妥当的,不要在概念中简单地以"6.02×1023"来代替"阿伏加德罗常数".
阿伏加德罗常数之二
12.000g12C中所含碳原子的数目,因意大利化学家阿伏加德罗而得名,具体数值是6.0221367×1023.包含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的物质的量是1mol.例如1mol铁原子,质量为55.847g,其中含6.0221367×1023个铁原子;1mol水分子的质量为18.010g,其中含6.0221367×1023个水分子;1mol钠离子含6.0221367×1023个钠离子;
1mol电子含6.0221367×1023个电子.
这个常数可用很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测定,例如电化当量法,布朗运动法,油滴法,X射线衍射法,黑体辐射法,光散射法等.这些方法的理论根据各不相同,但结果却几乎一样,差异都在实验方法误差范围之内.这说明阿伏加德罗数是客观存在的重要数据.现在公认的数值就是取多种方法测定的平均值.由于实验值的不断更新,这个数值历年略有变化,在20世纪50年代公认的数值是6.023×1023,1986年修订为6.0221367×1023.
❹ 如何用布朗运动求阿伏加德罗常数
贝兰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实验
1908到1913年期间,贝兰进行了验证爱因斯坦理论和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实验研究。他的工作包括好几方面。在初期,他的想法是,既然在液体中进行布朗运动的微粒可以看成是进行热运动的巨大分子,它们就应该遵循分子运动的规律,因此只要找到微粒的一种可用实验观测的性质,这种性质与气体定律在逻辑上是等效的,就可以用来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1908年,他想到液体中的悬浮微粒相当于“可见分子的微型大气”,所以微粒浓度(单位体积中的数目)的高度分布公式应与气压方程有相同的形式,只是对粒子受到的浮力应加以校正。这一公式是:ln(n/n0)=-mgh(1-ρ/ρ0)/kt。式中k是波尔兹曼常数,自k和NA的关系,公式也可写成ln(n/n0)=-NA mgh(1-ρ/ρ0)/RT。根据此公式,从实验测定的粒子浓度的高度分布数据就可以计算k和NA。
为进行这种实验,先要制得合用的微粒。制备方法是先向树脂的酒精溶液中加入大量水,则树脂析出成各种尺寸的小球,然后用沉降分离的方法多次分级,就可以得到大小均匀的级份(例如直径约3/4μm的藤黄球)。用一些精细的方法测定小球的直径和密度。下一步是测定悬浮液中小球的高度分布,是将悬浮液装在透明和密闭的盘中,用显微镜观察,待沉降达到平衡后,测定不同高度上的粒子浓度。可以用快速照相,然后计数。测得高度分布数据,即可计算NA。贝兰及其同事改变各种实验条件:材料(藤黄、乳香),粒子质量(从1到50),密度(1.20到1.06),介质(水,浓糖水,甘油)和温度(-90°到60°),得到的NA值是6.8×1023。
贝兰的另一种实验是测量布朗运动,可以说这是对分子热运动理论的更直接证明。根据前述的爱因斯坦对球形粒子导出的公式,只要实验液,在选定的一段时间内用显微镜观察粒子的水平投影,测得许多位移数值,再进行统计平均。贝兰改变各种实验条件,得到的NA值是(5.5-7.2)×1023。贝兰还用过一些其它方法,用各种方法得到的NA值是:
6.5×1023 用类似气体悬浮液分布法,
6.2×1023 用类似液体悬浮液分布法,
6.0×1023 测定浓悬浮液中的骚动,
6.5×1023 测定平动布朗运动,
6.5×1023 测定转动布朗运动。
这些结果相当一致,都接近现代公认的数值6.022×1023。考虑到方法涉及许多物理假设和实验技术上的困难,可以说这是相当了不起的。以后的许多研究者根据其它原理测定的NA值都肯定了贝兰结果的正确性。与贝兰差不多同时,斯维德伯格(1907)用超显微镜观测金溶胶的布朗运动,在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和验证爱因斯坦理论上也作出了出色的工作。可以说他们是最先称得原子质量的人,所以在1926年,贝兰和斯维德伯格分别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
就这样,布朗运动自发现之后,经过多半个世纪的研究,人们逐渐接近对它的正确认识。到本世纪初,先是爱因斯坦和斯莫卢霍夫斯基的理论,然后是贝兰和斯维德伯格的实验使这一重大的科学问题得到圆满地解决,并首次测定了阿伏加德罗常数,这也就是为分子的真实存在提供了一个直观的、令人信服的证据,这对基础科学和哲学有着巨大的意义。从这以后,科学上关于原子和分子真实性的争论即告终结。正如原先原子论的主要反对者奥斯特瓦尔德所说:“布朗运动和动力学假说的一致,已经被贝兰十分圆满地证实了,这就使那怕最挑剔的科学家也得承认这是充满空间的物质的原子构成的一个实验证据”。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彭加勒在1913年总结性地说道:“贝兰对原子数目的光辉测定完成了原子论的胜利”。“化学家的原子论现在是一个真实存在”。
❺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如何测定出来的
阿伏加德罗常数由实验测定.它的测定精确度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测定方法有电化学当量法、布朗运动法、油滴法、X射线衍射法、黑体辐射法、光散射法等.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不同,但测定结果几乎一样,可见阿伏加德罗常数是客观存在的重要常数.
❻ 阿伏伽德罗常数的三种测定方法
1、电量分析
最早能准确地测量出阿伏伽德罗常量的方法,是基于电量分析(又称库仑法)理论。原理是测量法拉第常数F,即一摩尔电子所带的电荷,然后将它除以基本电荷e,可得阿伏伽德罗常量NA=F/e。
2、电子质量测量
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CODATA)负责发表国际用的物理常数数值。它在计量阿伏伽德罗常量时,用到电子的摩尔质量Ar(e)Mu,与电子质量me间的比值:
(6)阿伏加德罗常数实验装置图扩展阅读: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有量纲的,就是那么一堆东西,那么多粒子就叫1mol。
摩尔就是“一堆”古希腊叫做“堆量”。那么一堆数量就叫一摩尔,它是物质的量的单位,说白了就是粒子“堆”数的单位。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当摩尔质量以克每摩尔为单位时,两者数值上相等。
阿伏伽德罗常量是一个比例因子,联系自然中宏观与微观(原子尺度)的观测。它本身就为其他常数及性质提供了关系式。例如,它确立了气体常数R与玻耳兹曼常数kB间的关系式,
以及法拉第常数F与基本电荷e的关系式,同时,阿伏伽德罗常量是原子质量单位(u)定义的一部份,其中Mu为摩尔质量常数(即国际单位制下的1g/mol)。
❼ 化学中如何用“单分子法”和“电解法”测阿付迦德罗常数它们又具体是什么具体操作步骤又是什么
你好:
单分子法:具体类似于油膜法。
1.配制油酸酒精溶液
2.滴取一定量的油酸溶液,计算出一滴油酸溶液中的油酸体积V及其质量m;
3.滴一滴油酸溶液在水面上【可用痱子粉辅助】,待其面积稳定后,算出面积S。
计算:设油酸的摩尔质量为M,所用油酸的物质的量n=m/M
一个油酸分子横截面积S1=V/S,油脂分子的个数为N=S1/S,
阿伏伽德罗常数NA=N/n
电解法:通过计算电荷和产生气体的关系来求阿伏伽德罗常数,以电解水为例【要在标况下】
1.用电解水实验装置,集气部分用有量程的集气管代替;
2.用电容器储存一定量的电荷C,计算出所能提供的电子数n1=C/e【e为元电荷】
只要能计算出电荷量就行【可以用恒定电流I,加上一定的时间t,电荷量C=It】
3.使电容器完全放电,待气体体积稳定后,读出氢气体积V,算出其物质的量n2=V/22.4
4.因为2H(+)+2e(-)=H2↑,所以氢气的物质的量=电子的物质的量×1/2
计算阿伏伽德罗常数NA=n1/[2×n2]
回答完毕,望采纳O(∩_∩)O
❽ 测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方法
阿伏加德罗常数由实验测定。它的测定精确度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测定方法有电化学当量法、布朗运动法、油滴法、X射线衍射法、黑体辐射法、光散射法等。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不同,但测定结果几乎一样。如果一定要自行测试,在无相关精确设备时,可采用单分子油膜法进行测定
❾ 阿伏伽德罗常量的测定原理
本实验是用电解的方法进行测定阿伏伽德罗常数。
如果用两块已知质量的铜片分别作为阴极和阳极,以CuSO₄溶液作电解液进行电解,则在阴极上Cu²⁺ 获得电子后析出金属铜,沉积在铜片上,使得其质量增加;在阳极上等量得金属铜溶解,生成Cu²⁺ 进入溶液,因而铜片的质量减少。发生在阴极和阳极上的反应:
阴极反应:Cu²⁺ +2e═(电解)Cu ;阳极反应:Cu═(电解)Cu²⁺ +2e
阴极反应:二价铜离子得两个电子生成铜(金属单质态);阳极反应:铜(金属单质态)被电解生成铜离子和两个电子。
从理论上讲,阴极上Cu²⁺离子得到的电子数和阳极上Cu失去的电子数应该相等。因此在无副反应的情况下,阴极增加的质量应该等于阳极减少的质量。但往往因铜片不纯,从阳极失去的重量要比阴极增加得质量偏高,所以从阳极失重算的得结果有一定误差,一般从阴极增重的结果较为准确。
需要测量的量包括:电流强度I,通电时间t,阴极增重的质量m.
由于Cu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4,而摩尔是由¹²C的原子个数来定义的,故Cu的摩尔质量为64g/mol,由实验步骤,可知阴极增重1mol即64g铜时,电量应为2mol。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到阿伏伽德罗常数的估计值约为32It/me,其中e为单个电子的电量。
❿ 阿伏加德罗曾经总结出一条定律: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如图是实验室电解水
①由电解水的装置来可知,在C试管内源产生的气体较多是氢气,在D试管中产生的气体较少是氧气,二者的体积比为2:1,由于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所以,C、D两试管内气体的分子个数比为2:1.
②由上述分析可知,C试管中的气体是氢气,具有可燃性.检验的方法是:用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证明是氢气.
③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符号表达式为:2H2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