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学生对老师做实验装置

学生对老师做实验装置

发布时间:2022-05-15 18:10:57

① 安徽某中学的老师让学生用如图的装置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注明:容器中时同种液体)(1)本实验通

(1)液体压强计就是利用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来体现压强的,压强越大,U形管液面高度差越大;
压强计测量液体压强时,就是通过橡皮膜来感知压强的,通过橡胶管中气体压强的变化来改变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的.
(2)若要探究液体内部压强深度的关系,应将压强计金属盒放入水中不同深度,分别观察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即可判断压强大小,所以应选择甲乙两实验;
(3)对甲、丙两个图进行比较,橡皮膜处于相同深度处,U形管中两液面高度差相同,说明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容器的形状无关;
(4)要验证液体内部的压强与离容器底部的距离有关,离底部的距离越小压强越大,这一观点错误,可以这样做:在两烧杯中装上不同深度的水,使橡皮膜分别处于距离杯底相同的地方,观察U形管管中两液面的高度差是否相等,即可验证.
故答案为:(1)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2)甲乙;(3)无关;(4)在两烧杯中装上不同深度的水,使橡皮膜分别处于距离杯底相同的地方,观察U形管管中两液面的高度差是否相等,即可验证.

② 有一个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在实验室帮助老师做实验,期间主持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

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是有辅导老师的,一般来说老师会通知每一阶段需要做什么。
总体而言:小组讨论确定一个选题(就是选题的方向、内容等)——>调查问卷,搜集选题相关的资料——>填写创新申报的进度表(学校有制式的格式,填写相关内容就可以了,一般是每阶段的计划进程,需要完成的内容以及小组成员的分工)——>阶段性的汇报总结——>在期刊杂志上发表
大致就是这些。

③ 自制物理教具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有什么经验

物理是一门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本方法的学科.课程标准的实施,不仅要求老师教学时要做大量的演示实验,还要求给学生创造条件进行课内和课外实验探究.但大多数农村学校实验器材和教具不能满足教学需要,针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大胆创新,方法之一,可以通过自制教具,引导学生制作学具,并应用于实践,可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持续发展.本人就自制教具在农村物理教学中的意义谈谈自己的见解和做法.一、自制教具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的情感 好奇作为思维和兴趣的先导,是中学生思维上的一个特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是成功的起点.在教学中,利用自制教具适时适度地进行演示,有意识的创设好奇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入新课.例如,在讲述“物体的浮沉” 时,根据课程特点,我选择了大型饮料瓶、气球、金属体和棉线等制作了一个沉浮子演示器.新课开始,出示自制教具(学生惊讶:老师要干什么?)接着老师演示:一手托住瓶身并用力轻压,气球沉浮子下降,同时像玩魔术一样,另一只手加以指示,且口中念念有词:“上……下……”把学生带进一个神奇变幻的境界.顿时,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一起:老师真有这么大的本事?此时不失时机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物体的沉浮…….这样,利用自制教具创设好奇情景,因势利导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教学质量,将有极大的帮助.二、自制教具可以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 自制教具,让物理走向生活,让生活走向物理.自制教具让物理实验更贴近于生活,拉近了物理实验和实际生活的距离.尽可能选用学生所熟悉的、简单的、常见的材料做物理实验,能使学生富有亲切感、新奇感、熟知感,重视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赞扬他们的创造、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初中年龄段的学生天生好奇、好动、好玩、有极强的创造力和求知欲,平时对他们的小制作、小发明多加以鼓励和赞扬,是激发他们学习物理兴趣和创新意识的一种好方式.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或者和其他同学合作设计、动手做课外小实验.课外小实验自由度大,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改变条件,控制实验的进程,深刻感知实验现象.通过课外小实验1还能养成学生观察的习惯,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掌握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三、自制教具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设计制作使用教具和利用生活中易得材料进行实验的过程,也是教师的科研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具的选择和使用,对生活中易得材料的选择和搭配,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对教具的设计和制作,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还要考虑教具的材料、制作程序、加工技术、制作技巧等多方面的因素,有时还要查阅其它学科资料、与同行探讨,经历多次尝试,才能制作成功.教师制作教具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就有利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基础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使学生在愉悦的精神状态下学习和从事各项教育活动,要使学生的多项素质都得到培养,要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而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自制教具活动,不仅会使其猎奇、好动的自然属性得以调动和引导,而且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更会使学生在教具制作过程中经历失败的苦恼和通过不懈的努力获得最终成功的喜悦.这对于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心理素质的增强,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四、自制教具可以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物理教具是用来做物理实验,帮助学生接受物理知识的辅助工具.因此,它的制作必须符合物理原理和科学理论,即教具必须既能反映出所要学习的物理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物理理论,而它的制作自身又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理论,这就要求学生在自制教具的过程中把物理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实践,然后在总结经验,检验、检查自制教具的合理性、科学性及不足,通过来回、反复反馈,既应用理论解决了实际问题,又用实践证明了理论的正确,从而培养了学生正确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同时,教具制作中,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如何变“废”为“宝”,利用生活中一些废弃物如小铁丝、废铁片、木材下脚料、用完的一次性针管(注意消毒)等,制作出各种各样的教具,既节约了资金,降低了教育成本,又可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勤劳俭朴的优良品质,间接地对学生进行了品德教育. 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内容.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五、自制教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重要目标,而自制教具活动对达成这一目标所独有的教学功能,应该再度得以重视发挥.实际上,用生活中易得材料、物品或废旧材料充当实验器材或稍做简单加工制成教具、仪器,并应用于教学之中,这本身就是潜在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教育.由于学生熟悉教学所用的自制教具,其巧妙的设计、独到的构思,还将给学生以创造性的启发和激励,而其不完善、不理想之处又可促使学生产生“如何才能做得更好”的创造动机.特别是自制教具中蕴含的丰富的创新思路,无不潜移默化的启迪着学生.例如:用饮料瓶可以演示“大气压”、“液体压强特点”、“力的作用效果”、“帕斯卡桶裂实验装置”等等.这类自制教具从整体上反映出废物利用的创造思路,细微之处又各自不同地表现出“改变、更换、代替、放大”等创造思路.另外,利用生活中易得的材料或物品(如小皮球、乒乓球、橡皮筋、粉笔、纸张、文具等)做物理实验,体现了“重组、借用”等创造思路.更有意义的是,实验中借用的往往不是该种材料或物品的生活用途,而是某种物理属性.例如,可以借用硬币的形状、小皮球的弹性、直尺的绝缘性、鸡蛋的密度、泡沫的绝热性等,来做相关的物理实验.自制教具所体现的“一物多用、废物利用、借物它用”等思想,正是启迪智慧、开拓思路、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钥匙.初中学生年龄小,好观察,爱动手,而自制教具所用材料大多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寻找,因而老师演示使用后学生就会产生自己动手做一做的欲望,老师再予以适时激发引导,使学生产生“如何才能做得更好”的创造动机,激励学生发明创新,想方设法使教具变得更加完美、适用,这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用物理学的观点重新认识自己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和现象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例如在学习长度测量时组织学生制作了刻度尺,在初中物理总复习阶段再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应用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物理知识设计多功能刻度尺,在老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们设计出了装有小灯泡照明可在黑暗环境使用的刻度尺、装有凸透境既可测长度又有放大作用的刻度尺、在柔软绳子上带有刻度既能测直线距离又能测地图图上距离长度的刻度尺等多种方案,使学生开阔了思维;同时,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不但要亲自动手寻找合适的工具、材料,还要动脑考虑解决一些与之相关的问题:如何使装置更恰当、合理,如何使产生的现象更清晰、明显,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积极的思维能力,及判断、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有的学生还能运用创新原理和方法进行改进或创新制作一些新教具,例如在研究《声音的产生》一节中,把正在发生的音叉放入水槽中,后排的学生根本看不到被激起的水,有同学提出在音叉旁边挂一小塑料泡沫,泡沫在发声的音叉上蹦蹦跳跳,这样不但增强了实验现象的可信度和可见度,更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创新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六、自制教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不论老师还是学生自制的教具,一般制作都比较简易,例如用身边的物品制作的简易测力计、杠杆、验电器、电学实验用开关和灯座等,通常都是就地取材,易制易修,且可达到人手一个,因而在教学中使用时就不怕弄坏,在课堂与课下都可放心让学生去观察、触摸,甚至拆卸、重装,这样,可训练出学生熟练的实验技能,然后再用正规厂家生产的仪器进行实验,学生们有了前期的操作训练,实验时就会少出错,甚至不出错,顺利完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又训练了其实验能力,教学效果自然不错. 总之,在知识日益更新的今天,课程标准不断地被充实和完善,所需的教学仪器和教具也将不断地要补充与更新,上级教育部门不可能准备好全部仪器教具来等着课程改革,只有我们一线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通过利用生活中易得材料进行实验和自制教具,不断充实和完善实验仪器和教具,并把优秀教具和实验设计研究成果推广,实现资源共享,我们的新课程教学才不会因教具和仪器缺少而滞后,发挥出她应有的教育效应,一定会迎来新课程教学的春天.

④ 如何培养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毕业论文

一、利用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探究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培养探究能力同样需要兴趣作先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新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都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和提高,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用最简单、最贴近生活的方法,获得最直接的感性认识,并且对物质的性质、变化等进一步验证和运用,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但是因为每个学生家庭条件不一,课本中的家庭小实验很难保正得到开展。对此可以将家庭小实验改为班级化学兴趣小组实验,在班级上实施。这样充分利用实验室和全班学生家庭的优势,进而将每个家庭小实验开出。由班级化学兴趣小组分几组来做,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激发学生全体参与化学的热情。 如做乙烯催熟生香蕉的实验,如在家里做,只有一个人欣赏。若改在班上做,好多天,人人都闻到了香蕉的香味,提供了学习化学的氛围。最后,虽然香味不见了,但化学氛围难以忘记。如做糯米酿酒实验,大家从盼望酒香到早就闻到酒香,其感觉真是难以用言语来描述,最后再来尝一尝,感觉更不一样了!这样对化学的兴趣也就不知不觉形成了。 课本后面的目录有学生趣味实验,改为兴趣小组在班上做演示实验来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和热情,揭开很多自然现象的奥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激情。 如指纹检验实验时,先放一段侦破案件的录象,学生学化学的气氛和兴趣就更加好发动了!再如滴水生火、吹气生火、滴水生烟有利于增加学习化学的气氛,可以带动更多的人的向往化学,从而学好化学。 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无处不在,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思考,提出问题,并筛选确定实验课题,然后让学生收集资料、研究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自主探讨、自主学习,极大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的学习向主动探究性的学习的转化。例如探讨铁生锈的原因,一方面学生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铁件,又设计了锈蚀的不同条件开展实验,另一方面学生又到工厂、商店、居民区、农村……开展实地调查,学生对铁生锈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及预防生锈的措施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 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做好学生实验,发展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基于安全、规范等考虑,以前的学生实验一般是根据课本设计好的方案,先由教师提供好实验必需品,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最后填写实验报告,几乎是一条流水线的过程。但这样的学生实验,既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发展,也往往会使课堂留下充裕的时间。而新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实验属于开放式的学生实验,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既满足了课堂教学的一般要求,又兼顾了学生的差异性,同时也逐渐地将全体学生引到了尝试创新的境地。比如实验室关于二氧化碳的制取探究,具有常温下制取气体且安全性好的特点,因而实验前给学生准备了一些仪器和药品,如石灰石、碳酸钠、稀盐酸、稀硫酸、酒精灯、试管、锥形瓶、广口瓶、平底烧瓶、注射器、分液漏斗、长颈漏斗、烧杯、集气瓶、水槽、导管等。实验前,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连接实验装置,并鼓励他们充分利用现有的器材设计出一些新颖的装置到讲台前展示给大家看。当有的学生选用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正为反应速度太快而收集效果不佳苦恼时,老师可以向他们介绍分液漏斗与长颈漏斗的区别,学生茅塞顿开,便自如地操作起来。这样,本实验的意义会更丰富,学生的收益也会更大更多。 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当地的条件,适当地再开发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实验,以化学的奥妙引导他们亲手实验和进一步探索、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例如:“灼烧葡萄糖、砂糖和面粉”,“蛋壳的性质实验”,“食用油和洗洁精在水中的分散情况实验”,“纯碱、肥皂水、石灰水、食盐水、蔗糖水的酸碱性实验”,“各种橡胶(生橡胶、硫化橡胶、硬橡胶)在汽油中的溶解性实验”等。 三、挖掘实验内容,展开多方位、多角度的探究 化学实验中可供挖掘的探究内容是无穷无尽的。我们不仅可以探究实验原理,还可以探究实验的最适宜条件,评价并改进实验装置,优化实验操作等等。教师要善于挖掘实验的探究功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同时还会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学生在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中发展探究能力。如讲到酸和碱时,教师可让学生课前从家里带来各式各样的新鲜植物的花瓣、花冠、果实、果皮等洗涤干净、晾干,加入适量的95%的酒精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将浸出液过滤,向所得溶液中加入1/3体积的水,即可自制天然指示剂。又如,在做完“测定溶液的pH”实验后,教师可发给每个学生一张pH试纸,将实验拓展到测定责任田土壤或家庭常见物质的酸碱度上,并要求他们第二天到课堂上交流测定结果。这种拓展实验,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升学或就业运用化学的能力。 四、鼓励学生尝试资料中的实验 学生在做题目时经常遇到一些实验探究题,要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答。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可鼓励他们课后找教师提供相应的仪器来验证自己所得到的结论是否正确。如有一道关于分子性质的微型探究实验题目,学生解答后不知对错,教师可以提供仪器给他们验证。教师可利用水和酒精的混合实验:取一干燥带肚的胶头滴管,倒置,从管口向滴管中加入显红色的水,水面约占总体积的一半,再从管口向滴管中加入无色的酒精,加满滴管。用拇指按住管口,上下颠倒滴管两三次,红色的水和无色酒精混合,有少量气泡产生,橡胶头稍稍瘪下。松开拇指,液面下降2 cm~3 cm。仪器易得,操作简便,用料很少,现象明显。 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分组实验内容的探索性,设计探索性的实验,绝不能脱离教材,应从教材的重点知识出发,与已学过的内容相联系。要做到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应贴近生活和生产实际,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已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焕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 总之,探究性实验是由学生自己运用实验手段,探究未知的现象或数据,并在获得现象和数据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探究性实验强调获得实验结果和亲身经历实验过程的统一,而且更加注重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理解。探究性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探究性实验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活动的主体和中心,是实现自主、体验、参与和合作的学习方式的最佳载体。在探究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大胆设想、认真实验,教育学生要认真、刻苦,团结、协作,交流经验,师生互动,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创造意识、创造意志和创新精神。随着课改的春风吹遍了大江的南北,我相信在广大同仁的努力下,学生的探究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我们的素质教育会不断结出丰硕的果实。

⑤ 为什么学生对老师课堂上做的实验印象深刻

学生对实验感兴趣。
学生时代动手实验次数少,对实验有很大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做好演示实验去补偿,通过演示实验,重现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物理现象,让学生身临其境,耳闻目睹,亲自获得具体的直接经验。

⑥ 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如下实验装置:(1)写出仪器a,b的名称.a是______,b是______.(2)组装仪器时,将


(1)仪器来a,b分别是酒精自灯和锥形瓶;
(2)将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前,要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起润滑作用,便于连接;
(3)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属于固体加热型,故选发生装置A;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因此能用排水法收集较纯净的氧气,故选F;
反应表达式为高锰酸钾

加热

⑦ 化学实验里,老师给学生准备了如图几种实验装置(1)指出仪器的名称:①______②______;(2)实验室用高

(1)①是酒精灯,②是锥形瓶;故填:酒精灯;锥形瓶;
(2)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生回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答,此反应是固体加热反应,应该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氧气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并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向气体发生装置内加入药品前,应该进行的操作是检验装置气密性,以防装置漏气影响实验.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防止水蒸气冷凝、回流炸裂试管;实验结束停止加热时,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其理由是:防止水倒流入试管,把试管炸裂;此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了浅紫红色,你认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试管口没有塞一团棉花;故填:AC或AE;检验装置气密性;防止水蒸气冷凝、回流炸裂试管;防止冷水倒吸,把试管炸裂;试管口没有塞一团棉花;2KMnO4

.

⑧ 下课了,小明和同学们对老师桌子上的手摇发电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争先恐后的做实验,用手摇发电机发

可以确立“为什么小灯泡有时亮,有时暗,且灯泡的亮暗与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课题.
(1)先研究为什么小灯泡有时亮,有时暗?
①把发电机上的开关闭合和断开,观察灯泡是否发光.
②把发电机上的开关闭合和断开,分别用相同的转速摇动发电机,观察灯泡是否发光.
从而得出当线圈与灯泡对过开关组成闭合电路时,线圈转动可以产生电流.
(2)研究灯泡的亮暗与什么因素有关?
把发电机上的开关闭合,用不同的转速转动发电机,观察灯泡的发光亮度.
把发电机上的开关闭合,换用不同磁性的磁铁,用相同的转速转动发电机,观察灯泡的发光亮度.
得出灯泡的亮暗与转速和磁场的强弱有关.

⑨ 斯金纳箱是什么意思怎么运用在实践教育中

斯金纳箱是心理学实验装置。行为主义者斯金纳1938年发明,并于动物操作条件作用实验。 该装置实际是对桑代克迷箱的改进,后被用于研究动物学习能力和自我刺激与合作行为等心理学研究。已采用了电子线路,使用更方便。

⑩ 课堂上老师按图Ⅰ装置进行分子运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课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

(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氨气遇到的酚酞试液变红.故甲烧杯中溶液由无色逐渐变红;
(2)①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与B、C中的酚酞溶液做对照或者对比;
②图二实验可以看出C中酚酞溶液比B中先变红,因为D放在热水中,氨分子运动的快.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②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③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能够防止氨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大气;能够得出在不同温度下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的差异.
故答案为:(1)甲中液体变红;
(2)①作对比;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
②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③防止氨水扩散到空气中,同时可以证明分子的运动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与学生对老师做实验装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奥维地图如何解除绑定设备 浏览:648
小米路由3c可以连接多少设备 浏览:354
拉瓦锡实验装置原理是什么 浏览:600
新乡创丰机械有限公司招聘电话是多少 浏览:977
北京南区有哪些建材五金市场 浏览:894
常熟通润工具箱招聘 浏览:888
四川五金机电气配城 浏览:232
数控机床纺织机械带传动是什么 浏览:910
液化气储气罐自动喷淋装置 浏览:454
内径8外径31厚7的是什么轴承 浏览:757
新福克斯仪表怎么设置 浏览:512
收设备款销项是多少 浏览:177
机械二尖瓣故障怎么办 浏览:223
轮胎胎面自动抬取装置 浏览:324
过氧化氢分解反应实验装置 浏览:546
冷库制冷机一天多少度电 浏览:48
obu设备是什么怎么供电 浏览:222
电脑里没有便携设备怎么办 浏览:874
常见能量装置控制的实验 浏览:562
无机结合料室仪器有哪些 浏览:174
© Arrange www.fbslhl.com 2009-2021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