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阴极保护测试桩的安装位置
在施工中,阴极保护的测试装置应该和其他阴极保护系统同时安装。安装测试装置的时候应该沿着被保护管道的方向设定位置,彼此相邻的两个测试装置间隔距离应该在1公里到3公里之间。如果管道经过城市乡镇或者工业园区,测试装置的相邻间隔距离不应该超过1公里,如果测试到受杂散电流干扰影响的地区,测试装置的间隔距离更应该适当的加密。测试装置一般安置的环境有:被保护管道与交流或直流电气化铁路交叉或者平行段;安装绝缘接头的地方;连接接地系统的地方;装有金属套管的位置;被保护管道与其他管道或者结构有连接的地方;辅助试片及接地装置连接的地方;管道与周围道路或者堤坝交叉通过的地方;穿越铁路或者流水的地方;与外部金属结构建筑物相邻的地方等。安装测试装置的时候至少有两个电缆与被保护管道相连接,而且使用的电缆应该采用颜色区别,或者做其他标志进行区分,并且要做到全线统一。
❷ 在安装电缆的零序电流互感器时有什么要求为什么
零序电流互感器与接地线的关系应掌握一个原则:电缆两端端部接地线与电缆金属保护层、大地形成的闭合回路不得与零序电流互感器匝链(穿过)。即当电缆接地点在零序电流互感器以下时,接地线应直接接地;接地点在零序电流互感器以上时,接地线应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接地。同时,由电缆头至零序电流互感器的一段电缆金属护层和接地线应对地绝缘,对地绝缘电阻值应不低于50kω。以上做法是为了防止电缆接地时的零序电流在零序电流互感器前面泄漏,造成误判断;经电缆金属护层流动的杂散电流由接地线流入大地,也不与零序电流互感器匝链,杂散电流也不会影响正确判断。
❸ 谁能帮着解释解释什么叫杂散电流
杂散电流是沿规定路径之外的途径流动的电流,它在土壤中流动,且与被保护管道系统无关。该电流从管道的某一部位进入管道,沿管道流动一段距离后又从管道流入土壤,在电流流出的部位,管道发生腐蚀,我们称之为杂散电流腐蚀。最常见的就是管道穿越电气化铁路的部位。
❹ 什么是埋地管道外检测
埋地管道外检测是指:
(一)管线腐蚀环境调查
因管道的腐蚀主要是电化学腐蚀,所以腐蚀环境调查内容主要有:土壤电阻率测试、杂散电流检测、腐蚀速率检测等。
(1)土壤电阻率测试
土壤电阻率是表征土壤导电能力的指标。它在土壤电化学腐蚀机理的研究过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埋地金属管道宏电池腐蚀过程中,土壤电阻率起着主导作用。因为在宏电池腐蚀中,极间电位差常常高达数百毫伏,而电极的可极化性大小对于腐蚀电流的减弱已不起显著作用,此时腐蚀电流的大小受欧姆电阻控制。所以,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土壤电阻率越小,腐蚀电流越大,土壤腐蚀性越强。
土壤电阻率的大小取决于土壤中的含盐量、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及颗粒、温度等因素。由于土壤电阻率与多种土壤理化性质有关,所以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常常借助于土壤电阻率的大小来判断土壤的腐蚀性。管道通过低电阻率的地段,产生腐蚀的可能性很大。当然,这种对应关系对宏电池腐蚀确实如此,对于微电池腐蚀来说,其腐蚀性主要取决于阴、阳极的极化率,而与土壤电阻率无关。因此,土壤电阻率对于评价土壤腐蚀性是很有用的,但如作为完全依赖的指标可能不完全正确。
(2)杂散电流测试
杂散电流主要有直流杂散电流、交流杂散电流、大地电流三种形态,其中以直流杂散电流的危害性最大。当杂散电流所引起的管地电位过低时,管道表面会析出大量氢,造成防腐绝缘层破坏和脱落,从而加剧阴极区的腐蚀破坏。
杂散电流腐蚀集中产生在电阻小、易放电的局部位置,如防腐层破损剥落的缺陷部位、尖角边棱突出的部位。由于杂散电流的强度一般都很大,从而使金属管道溶解量大大增加,并且杂散电流可使被干扰体系在短时间内发生点蚀穿孔,甚至诱发应力腐蚀开裂,常规的阴极保护都难以阻止杂散电流的影响,因此杂散电流应作为重点检测内容。对检测出的数据,根据现行的标准与规范进行评定。
(3)腐蚀速率检测
检测将针对现场实际情况选取典型的土壤进行腐蚀速率检测,以评价管线土壤腐蚀性强弱。
(4)土壤理化检测
选取一定数量的土壤样本进行土壤理化分析,所需分析的理化指标有:氧化还原电位、PH值、含水率、土壤容重、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土壤总盐含量等内容。
(二) 管道防腐层状况检测与评价
外防腐层是防止管道产生腐蚀的第一道屏障,是最重要的防腐措施。在进行防腐层检测的同时,同时也可对位置埋深与走向进行调查。
(1)位置、埋深和走向的检测与调查
检测管道位置、埋深和走向是否符合安全技术规范和现行国家标准的要求。埋深检测时以50米为1个测点,对局部重要地区进行加密检测以确定是否满足要求,并绘制管道埋深分布图。根据检测的结果绘制埋地管线路由图。
(2)管道外防腐层状况非开挖检测评价
从电化学腐蚀原理上讲,防腐层是为了增大宏观原电池腐蚀电流回路中的电阻,从而减小腐蚀电流,达到保护金属管体的目的。由于防腐层的安装质量、运行过程中的自然老化、第三方破坏,防腐层整体质量会有所下降。因而需经过检测确定出管道防腐层的整体状况、破损点大小与严重程度、破损点的分布、电流衰减曲线。根据防腐层的检测结果,按照NACE TM0102-2002以及通过科技部验收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的有关成果,对防腐层进行评价并分级,提出维修维护处理措施。
非开挖检测采用交流电流衰减(PCM)法进行,根据NACE RP0502所提原则划分出相应的检测段,然后进行相关非开挖检测工作,并以电流衰减率Y(DB/米)、破损点分布密度对防腐层的整体性能进行评估。检测时,采用50米间距(局部管段加密)进行防腐层电流衰减测试。防腐层破损点采用ACVG方法(PCM+A字架)进行检测与定位。
在进行防腐层电流衰减与防腐层破损点定位测试时,应由甲方技术配合人员作好测试点与破损点的地面标识工作。
(三)管道中线测量
根据管道施工的实际位置,做管线的竣工测量,并绘制到设计提供的带状地形图上,可以清晰直观的比较出施工单位在施工的过程中,线路路由是否完全按照设计的要求进行铺设。对比竣工图,线路运营后再查找管线时可以方便的参照地物或者标志物,不使用管道定位仪器就能指出管道的准确位置。同时,通过竣工测量可以计算出管线线路的实际长度,为线路的结算提供可靠的依据。
(四)管道阴极保护系统测试
管线建成投产后都要进行阴极保护系统的保护,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护管道不被腐蚀。但是阴保系统投产后,实际有没有达到阴极保护的效果需要经过专门的专业测试。确定有没有阴极保护的盲区。如果存在盲区,要想办法增加保护,确保管道使用寿命的最大。
❺ 排流柜的作用及原理是什么
排除杂抄散电流对金属结构物和阴袭保系统影响的电气设备,也可用以从所保护的电缆中把漏泄电流排入产生这些电流的电源网中去,同时也可指由于只能向一个方向排出漏泄电流(自电缆向铁轨),则可以阻止反向电流流入电缆外皮。
原理:将管道(或金属结构物)上的杂散电流引向排流器,并经由排流器流入大地或流回干扰源,从而避免杂散电流直接从管道流入土壤造成电化学腐蚀,这就是排流器的工作原理。排流器不能影响阴保系统的工作,同时要考虑其自身受到的雷电过电压和高压输电电塔故障电流的影响。
(5)杂散电流检测装置安装位置扩展阅读
排流器必须具备持续排流功能,同时还要能泄放雷电流、交流故障电流等强电冲击,起到雷电及过电压保护作用,排流器大都是安装在野外油气管道与地之间,处于无人监管状态,除了起到它本身的作用,降低管道上交流杂散电流的影响外,它的使用还必须符合坚固耐用、方便监测、方便使用。
大多数产品都使用半导体技术进行排流,这种器件在平时可能工作正常,一旦遇到强电冲击,很容易就被击穿,防雷能力很低,击穿后所有电流都从这一点流到地。
❻ 使用菲格瑞思电磁流量计变送器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一、菲格瑞思电磁流量计变送器接地
由于电磁流量计的感应信号电压很小,容易受噪声影响。基准电位必须与被测液体相同。因此,流量计接地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测量的精度和稳定性。
1、当流量外壳接地,使被测量液体与大地电气连接,处于零电位,因而在传感器两电极上感应出大小相同、但极性相反的对称电势信号;同时流量计外壳接地,可起到屏蔽效果,以抑制外界和励磁系统的电磁干扰。
2、当管道中附有强杂散电流时,应阻断杂散电流流过流量计。安装时先在管道与流量计之间加装绝缘短管,然后用面积不低于16mm的铜导线将管道两端连接起来。这样管道中的电流从铜导线上分流,不再通过流量计,从而干扰减少。
二、电磁流量计变送器安装位置的选择
1、流量计安装位置上、下游存在弯头、阀门、泵时,流体在管道形成横向二次流,流速分布偏离,在直管段长度不足时,测量精度下降。一般情况下上游直管段长度不小于10D,下游直管段长度不小于5D。而当上游有泵等设备时,则要求直管段长度不小于30D。不要在泵的进口侧安装仪表,这样会造成管道真空,使测量出现误差。其中D为管道内径。
2、在测量时要保证管道内充满液体,否则会影响测量精度。在倾斜或垂直安装时,要使被测量液体自下而上流动。被测量液体不能含有过多气泡。
3、要尽量避免管道的强烈振动,如不能避免应使传感器与变送器分体安装,并在流量计的上、下游侧2~5D以内对管道进行固定。避免使变送器因强烈振动而损坏。
4、在流量计的上游侧禁止化学物品的注入,这样极易电导率的分布不均匀,从而对流量计的测量产生严重的干扰。
5、在流量计的附近不能有大型电机等设备,否则会产生感应干扰,影响仪表测量精度。
6、在安装流量计时,水平安装时电极的轴线应近似水平,如果电极的轴线与地面垂直,处于上面的电极附近容易集结气泡,阻挡液体与之接触,而处于下面的电极容易被污物覆盖。
❼ 杂散电流的基本概念是什么是怎么产生的
杂散电流是指在规定的电路或意图电路之外流动的电流。其主要来源一般为:1.电气牵引网路流经金属物(指铺轨以外的金属物)或大地返回直流变电所的电流;2.动力和照明交流电路的漏电;3.大地自然电流;4.雷电和电磁辐射的感应电流等。
它在土壤中流动,且与被保护管道系统无关。该电流从管道的某一部位进入管道,沿管道流动一段距离后,又从管道流入土壤,在电流流出的部位,管道发生腐蚀,即杂散电流腐蚀。
它是一种因外界条件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电流.例如在电气的高压试验中,直流泄漏或直流耐压试验中,因为高压部分对地存在电容,从而有电流从这个电容流过.由于电气化铁路、矿山、工厂、港口各种用电设备接地与漏电,在土壤当中也会形成杂散电流的循环。
❽ 管道杂散电流检测的标准是什么
标准是用来执行的,杂散电流检测不需要标准,只需要根据检测出来的情况进行评估,判断是金属管道的危害。所以需要的不是检测标准,而是检测设备使用说明书+具体行业的评估标准。
❾ 急求杂散电流机理
浅谈杂散电流腐蚀机理及防护措施公文易文秘资源网 许建国 2008-12-24
摘 要 详细阐述了地铁杂散电流的形成机理及主要的防护措施摘 要 详细阐述了地铁杂散电流的形成机理及主要的防护措施。
关键词 杂散电流;腐蚀;直流供电;轻轨交通
地铁或轻轨一般采用直流电力牵引的供电方式,一般接触网(或第三轨)为正极,而走行轨兼作负回流线。由于回流线轨存在着电气阻抗,牵引电流在回流轨中产生压降,并且回流轨对地存在着电位差,回流线对道床、周围土壤介质、地下建筑物、埋设管线存在着一定的泄漏电流,泄漏电流沿地下建筑物、埋设管线等介质至负回馈点附近重新归入钢轨,此泄漏电流即称迷流,又称地铁杂散电流。地铁迷流主要是对地铁周围的埋地金属管道、电缆金属铠装外皮以及车站和区间隧道主体结构中的钢筋发生电化学腐蚀,它不仅能缩短金属管线的使用寿命,而且还会降低地铁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甚至酿成灾难性的事故。如煤气管道的腐蚀穿孔造成煤气泄漏、隧道内水管腐蚀穿孔而被迫更换等。另外,地铁迷流同时也对地铁沿线城市公用管线和结构钢筋产生“杂散电流腐蚀”,影响地铁以外沿线公共设施的安全及寿命。本文结合我公司参与的多条地铁线施工和运营维护管理的经验,针对杂散电流腐蚀机理及防护措施方面浅谈管见。
1 杂散电流腐蚀机理
1.1 杂散电流腐蚀机理
地铁迷流对埋地金属管线和混凝土主体结构中钢筋的腐蚀在本质上是电化学腐蚀,属于局部腐蚀,其原理与钢铁在大气条件下或在水溶液及土壤电解质中发生的自然腐蚀一样,都是具有阳极过程和阴极过程的氧化还原反应。即电极电位较低的金属铁失去电子被氧化而变成金属离子,同时金属周围介质中电极电位较高的去极化剂,如金属离子或非金属离子得到电子被还原。地铁直流牵引供电方式形成的迷流及其腐蚀部位如图1所示。图中,I为牵引电流,Ix、Iy分别为走行轨回流和泄漏的迷流。
由图1可得地铁迷流所经过的路径可概括为两个串联的腐蚀电池,即
电池I:A钢轨(阳极区)+B道床、土壤+C金属管线(阴极区);
电池II:D金属管线(阳极区)+E土壤、道床+F钢轨(阴极区)。
当地铁迷流由图1中A、D(阳极区)的钢轨和金属管线部位流出时,该部位的金属铁便与其周围电解质发生阳极过程的电解作用,此处的金属随即遭到腐蚀。概括起来可将发生腐蚀的氧化还原反应分为两种:当金属铁周围的介质是酸性电解质,即pH<7时,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是析氢腐蚀,以H+为去极化剂;当金属铁周围的介质是碱性电解质,即pH≥7时,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是吸氧腐蚀,以O2为去极化剂。
1.2 杂散电流大小
当钢轨为悬浮系统时(指全线钢轨采取对地绝缘,在任何地点不直接接地或通过其它装置接地),虽然钢轨对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钢轨对地泄漏电阻在工程实施中不可能无限大,一般在5~100Ω·km范围内。同时随着地铁运营时间的推移,由于受到不可避免的污染、潮湿、渗水、漏水和高地应力作用等影响,使地铁车站以及区间隧道中的轨、地绝缘性能降低或先期防护措施失效,势必增大了由走行轨泄漏到土壤介质中的杂散电流。当列车在两牵引变电所间运行时,钢轨电位如图2所示,列车位置处为阳极区,钢轨电位为正,牵引变电所附近为阴极区,钢轨电位为负。钢轨电位产生的原因是牵引回流在钢轨上产生了纵向电压。研究表明,钢轨电位的大小与钢轨泄漏电阻的关系不大,当钢轨对地泄漏电阻在5~100Ω·km范围内变化时,受从牵引变电所至列车位置处的钢轨纵向电压钳制,钢轨对地电位基本不变。杂散电流的大小,就是图2中的阴影区段从钢轨泄漏至地下电流密度的积分,即
2 杂散电流防护措施
从公式(1)中可得出杂散电流的总量基本上只与全线钢轨正电位及钢轨对地泄漏电阻有关,因此降低钢轨电位及增大钢轨泄漏电阻是防护杂散电流的基础;为杂散电流提供至牵引变电所负极的畅通金属通路,尽量减少杂散电流流出金属构件的电流密度,阻止杂散电流对其腐蚀,是防护杂散电流的重要措施。
防护杂散电流一般采取“以防为主,以排为辅,防排结合,加强监测”的综合防护措施,即(1)防:减少回流轨纵向电阻,降低钢轨电位和提高回流轨对地过渡电阻,确保畅通的牵引回流系统,隔离和控制所有的杂散电流泄漏途径,减少杂散电流进入地铁的主体结构、设备及相关的设施;(2)排:在回流轨的整体道床中设置杂散电流收集网,通过杂散电流的收集和排流系统,提供杂散电流返回至变电所负极的金属通路,以减少杂散电流向外泄漏。(3)测:监视和测量杂散电流的大小,为运营维护提供依据,设计完备的杂散电流检测系统。限于篇幅有限,本文结合“防”和“排”两方面内容综合阐述防护杂散电流措施。
2.1降低钢轨电位方案或确保畅通的牵引回流系统措施
在列车运行密度和列车取流一定的情况下,钢轨电位由供电区间回流通路的电阻定。减小回流通路电阻的主要措施是减小牵引变电所间距,保证回流通路畅通,增设辅助回流线,减小牵引回流通路电阻,运营中正线牵引网尽量采用“双边”供电等。
在满足供电负荷、供电质量及工程投资控制要求前提下,可适当调整变电所数量和设置位置,尽量使牵引变电所布置均匀。
减少以钢轨纵向电阻为主的回流系统电阻的措施包括正线钢轨采用重轨,且焊接为无缝长钢轨,若短钢轨间采用螺栓连接,则两根钢轨之间必须加焊一根铜电缆,回流电缆应与钢轨可靠焊接,回流电缆根数留有一定裕量;走行轨间设均流线,平衡上、下行钢轨电流,降低走行轨电位;道岔与辙岔的连接部位通过铜连接引线可靠焊接。
对于车辆段和停车场,根据实际工程条件,通过设置多个回流点,使牵引电流就近回流,减小回流通路电阻,控制产生杂散电流总量。
2.2 增大钢轨泄漏电阻措施
钢轨泄漏电阻的大小与杂散电流成反比,可把保证钢轨有较高泄漏电阻作为轨道交通防护杂散电流根本的措施。
钢轨泄漏电阻主要由下述两方面因素确定:一是钢轨绝缘安装点的绝缘电阻,二是钢轨与道床表面的空隙距离及道床环境条件。当然泄漏电阻也受与钢轨连接电缆绝缘情况、电化区段与非电化区段钢轨隔离效果等影响。
钢轨绝缘安装一般是通过在钢轨与道床间设绝缘垫,紧固螺栓通过绝缘套管安装在道床上等措施实现的,并且钢轨底部与道床之间间隙不得小于《地铁杂散电流防护规程》中的规定。
由于粉尘、潮湿、油污、风沙雨雪(高架和地面区段)等影响,会降低泄漏电阻,使杂散电流增加。因此道床设计中应设计良好的排水方案,运营中应定期打扫,保持道床的清洁,以避免钢轨泄漏电阻降低。
另外与轨道专业配合,设计受外界污染影响少、绝缘水平较高的绝缘安装措施,如在安装点钢轨带绝缘靴套的绝缘安装方案,或整体带玻璃钢(或其他绝缘材料)衬套轨枕的绝缘性能好,便于运营清扫的绝缘安装措施等。
2.3 杂散电流的流通路径控制措施
杂散电流对金属结构的腐蚀主要有4个方面:即钢轨、道床结构钢筋、隧道结构钢筋、地网及地铁外部其他公共设施。杂散电流首先从钢轨泄漏至道床结构,再从道床结构向其他结构如隧道、车站结构泄漏。
利用整体道床内结构钢筋的纵向联通形成电气连续的杂散电流主收集网,为杂散电流提供第一个电气通路,杂散电流沿此通路流向牵引变电所方向,流出收集网后至钢轨,可减少杂散电流由道床向其它结构的泄漏量。
另外在工程条件许可情况下,地下区段道床与隧道(或其他结构间)设置素混凝土层,以增大道床与其他结构间泄漏电阻,减少杂散电流向其他结构泄漏量。
在回流轨下方穿越的金属管线也要进行绝缘处理,避免杂散电流经此泄漏至其他结构。
主收集网不可能收集所有的杂散电流,其它少量杂散电流继续泄漏至隧道或其他结构,利用隧道钢筋(内衬墙钢筋)纵向联通形成电气通路,则成为杂散电流遇到的第二个电气畅通通路(即辅助收集网),并沿此通路至牵引变电所方向,在牵引变电所区域(阴极区)流回至道床钢筋,并流回至钢轨,减少杂散电流向地铁以外泄漏。
由外界引入地铁内或由地铁内引出至地铁外的金属管线均应进行绝缘处理后,方可引入或引出,避免杂散电流经此向地铁外泄漏。
2.4 结构钢筋腐蚀防护措施
金属构件电化学腐蚀防护是控制金属体流出至电介质的电流密度在防护范围之内。主要措施是减少进入金属体的杂散电流量;为金属体提供至电源负极的金属通路,减少杂散电流流出金属表面的电流密度;确定合理的道床、隧道收集网(结构钢筋)表面积,控制杂散电流流出至电介质的密度。
p; 地铁杂散电流防腐蚀对结构钢筋的保护是分层次的,其重要性对地铁结构设施而言,其顺序是隧道钢筋、道床钢筋和钢轨。钢轨是可更换设备,道床钢筋从结构上讲可重修,而隧道钢筋应避免修复。从地铁结构层次上讲,利用腐蚀钝化原理防腐蚀的重点在道床收集网,隧道收集网是作为后备收集网而起作用。因为尽管靠近钢轨的道床收集网的截面积相对隧道收集网要小,在所收集的杂散电流较多而其截面较小的情况下,若能控制道床钢筋处于腐蚀钝化状态,则下层隧道收集网肯定也处于腐蚀钝化状态。即只要道床收集网达到了腐蚀防护要求,下层其他结构设施肯定也没有被杂散电流腐蚀的危险。
利用道床结构钢筋作为收集网的目的:一是减少杂散电流继续向下扩散至隧道、车站和大地等结构的数量;二是由于道床钢筋本身有一定的截面,从而使杂散电流密度较小,而使自身处于腐蚀的钝化状态。因为道床结构钢筋是杂散电流从钢轨上泄漏后遇到的第一道电阻较小的畅通电气通路,可将杂散电流尽量限制在本系统内部,可防止杂散电流继续向本系统以外泄漏。若将道床钢筋纵向焊接及连接形成一层纵向电气通路,并得到经计算确定的截面,使得自道床钢筋流出的电流密度控制在腐蚀钝化状态范围内时,尽管有一定数量杂散电流流出钢筋,但却不会使道床结构钢筋受到腐蚀。
同样的原理,通过对隧道结构钢筋进行焊接及连接形成纵向电气连续通路后,对于从道床钢筋中继续泄漏的杂散电流起到二次收集作用,由于隧道结构钢筋截面更宜做大,从而使其更宜达到腐蚀钝化状态。
2.5 排流柜设置方案
只有当杂散电流从钢筋流出时才对钢筋产生腐蚀,而杂散电流流出的区域集中在阴极区(即在牵引变电所附近),若在牵引变电所处将结构钢筋或其他可能受到杂散电流腐蚀的金属结构与钢轨或牵引变电所负母排相连,由于杂散电流总是走电阻最小的通路,而直接流至牵引变电所,从而在阳极区范围内大大减小了杂散电流从钢筋再扩散至混凝土的可能,减少了杂散电流流出钢筋导致的电化学反应,该方法称为排流法。
排流法一般有将金属结构与钢轨直接在牵引变电所附近相连的直接排流法、加二极管的单向导通排流、加直流电源的强制排流等。但排流法存在如下缺点:当采用排流法时钢轨系统称之为接地系统,当有电流从钢筋沿排流电缆(经二极管)流至负母排时,原来负母排的负电位变为接近零电位,因钢轨纵向电压的钳制作用使得两牵引变电所间钢轨的最高对地电位增加了一倍,两牵引变电所间几乎成为阳极区,简单看杂散电流总量增加了近4倍。由于杂散电流的总量增加太多,除牵引变电所附近钢筋腐蚀减少外,在区间的钢轨腐蚀将上升。所以说排流法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
2.6 盾构区间防护杂散电流方案
盾构法区间隧道迷流设计原理是指将管片内钢筋全部电气联通,并通过铁垫圈将电气连接点良好引出。以后在隧道管片的拼装中通过铁螺栓和螺母将各隧道管片中钢筋全部电气联通,形成一个等电位的法拉第网,对地铁杂散电流进行电气屏蔽,以防止地铁杂散电流向外泄露和对地铁基础结构的腐蚀。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灌浆于各螺栓之间,仅靠螺栓、螺母的机械连接实现电气上的完全导通连接是很难的,与管片采用绝缘隔离措施相比,反而更加大了杂散电流对盾构管片内部结构钢筋的腐蚀风险。
2.7 高架区段防护杂散电流方案
区间高架桥梁一般采用简支梁,桥梁与桥墩间有橡胶支座,起到了电气上的绝缘,表面上可避免杂散电流扩散,但若在个别区段采用其他桥梁结构,梁墩间没有绝缘支座,或高架车站采用“桥建合一”的结构,就必然形成某“点”的集中接地,成为防护杂散电流的薄弱环节。因此,高架区间要采用梁墩间设置橡胶支座的桥梁结构,且高架车站尽量采用“桥建分离”的结构型式。
2.8 车辆段及停车场杂散电流防护措施
车辆段和停车场均位于地面,经过出入线与正线连接。车辆段内线路主要包括停车列检库、月检库线路和库外线路。库外线路采用碎石道床,无法设置杂散电流收集网,检修库内线路较库外线路防护条件更差,加上车辆段建筑较多,并设有维修基地、生活及工作设备、各类管线较多,运营环境特殊,相对正线来讲,车辆段和停车场是防护杂散电流的薄弱环节。
但车辆段和停车场内车速较低,牵引电流较小,杂散电流泄漏水平较低,基于此特点,车辆段和停车场的防护杂散电流措施一般应从钢轨回流及降低钢轨电位考虑,一般采取措施如下:
(1)降低车辆段(停车场)杂散电流主要泄漏总量措施
车辆段(停车场)与正线间设置绝缘轨缝及单向导通装置,限制正线区段钢轨电流通过车辆段(停车场)内的钢轨回流,可降低车辆段(停车场)内部杂散电流泄漏水平;检修库、停车库内外线路间设置绝缘轨缝及单向导通装置,限制钢轨电流通过库内钢轨泄漏。
(2)就近回流措施
车辆段(停车场)范围较小、线路密集,根据实际工程条件,通过设置多个回流点,使牵引电流就近回流,可起到限制钢轨电流泄漏。
(3)均匀电流、降低钢轨电位的措施
根据车辆段(停车场)内线路密集的特点,可通过均流电缆的适当设置,使钢轨电流均匀分布,达到限制钢轨电流泄漏和降低钢轨电位的作用。
2.9杂散电流的日常维护
地铁运营后,每月应定期对全线轨道线路清扫,保持线路清洁干燥。如果全线钢轨泄漏阻抗普遍降低,简单清扫或维护不能解决问题,则应开启牵引变电所的排流柜,使杂散电流收集网与牵引变电所负极柜单向联通,避免结构钢筋受迷流腐蚀。
如果综合测试系统监测到排流柜电流出现异常增大,且持续时间较长,则是回流系统出现电气导通“断点”或“集中泄漏区段”所引起,应及时检查相应区段回流系统,将“断点”处连接至设计要求标准,或对“集中泄漏点”进行恢复处理,检查钢轨是否为积水、灰尘污染或钢轨安装绝缘设备损坏引起,并及时清扫或对绝缘设备进行维护。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地铁或轻轨交通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地铁防护杂散电流,需要指出的是地铁防护杂散电流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个专业在设计、施工和运营共同配合,一方面加强各自专业防护措施,一方面探索更加积极地预防方案。
参考文献
〔1〕马洪儒 北京地下铁道的杂散电流腐蚀与防护[J] 城市轨道交通,1990(1):11~19
〔2〕易友祥 一种积极有效的地铁杂散电流防护方案[J] 天津理工学院学报,1995,11(2):1~5
〔3〕梁成浩等 杂散电流腐蚀与防护[J] 化工腐蚀与防护,1994(1):4~8
〔4〕胡 斌 地铁迷流及上海地铁的迷流防护措施[J] 电世界,1994(3):2~4
〔5〕高敬宇等 地铁及轻轨杂散电流腐蚀的防护[J] 天津理工学院学报,1996,12(1):32~36
〔6〕曹楚南 腐蚀电化学[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3~19
〔7〕黄可信等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腐蚀与保护[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1~13
〔8〕CJJ49—92 地铁杂散电流腐蚀防护技术规程[S】
❿ 杂散电流的定义
杂散电流主要指不按照规定途径移动的电流,它存在于土壤中,与需要保护的设备系统没有关联。这种在土壤中的杂散电流会通过管道某一部位进入管道,并在管道中移动一段距离后在从管道中离开回到土壤中,这些电流离开管道的地方就会发生腐蚀, 也因此被称为杂散电流腐蚀。杂散电流的输出点有很多包括有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系统,DC电车系统,DC开矿以及焊接系统,高压DC、AC传输线路。杂散电流有动态与静态之分,随时间变化大小或方向的为动态杂散电流,不发生改变的为静态杂散电流。在杂散电流进入管道的部分,管道为阴极而得到保护,但是过大的电流进入时,这部分管道就会发生过保护。同时杂散电流离开管道的地方就会因为失去电子而腐蚀。确定管道是否已经受到杂散电流的干扰,可以通过检测管道电位的变化与历史数据比较来判断。 根据干扰源的性质,可以将杂散电流分为静态干扰源和动态干扰源。静态杂散电流指其他外加电流系统的电流被强制施加到埋地管线上,例如其他管道的阳极地床电流。动态杂散电流是指某电力传输系统(如火车、地铁、采矿作业等)通过管道外防腐层失效的区域进入埋地管道的电流。
根据干扰源的来源可以分为直流杂散电流、交流直流电流和地电流。直流杂散电流主要来源于直流电气化铁路、直流电解系统、直流电焊系统、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其他管道外加的阴极保护系统等。交流杂散电流主要来源于交流电气化铁路,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等。而地电流是由于地磁场的变化感应产生的,它也会腐蚀埋地管线、对电气设备和操作人员安全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相对而言数量比较小。 杂散电流产生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并且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1)电位梯度。如果电场分布不均匀,存在电位梯度,那么金属内部的自由电子会在电场力的作用发生定向移动,使金属阳离子与电子分离,从而造成对埋地金属管线的腐蚀。另外由于存在着电位梯度,电场会迫使部分电流从铁轨中流出并流入土壤和埋地金属管线中,然后再使电流从埋地金属物中流出,流向大地再返回到牵引变电所的负极,形成对埋地管线的杂散电流腐蚀。
(2)电流泄露。电流泄露是杂散电流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电流泄露主要是因为绝缘不良或接触不好等原因造成的。电流泄露到埋地管道中时,由于电流的流动迫使金属内部的自由电子发生定向移动,使金属离子与电子分离,使得埋地金属管线遭受腐蚀。 杂散电流就是一种因外界条件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电流.例如在电气的高压试验中,直流泄漏或直流耐压试验中,因为高压部分对地存在电容,从而有电流从这个电容流过.
由于电气化铁路、矿山、工厂、港口各种用电设备接地与漏电,在土壤当中也会形成杂散电流的循环。
指存在于预设的电源网路之外的电流,其主要来源一般为:1.电气牵引网路流经金属物(指铺轨以外的金属物)或大地返回直流变电所的电流;2.动力和照明交流电路的漏电;3.大地自然电流;4.雷电和电磁辐射的感应电流等。 当杂散电流从走行轨泄露出去再通过道床、大地流入埋地金属管线中,其中走行轨的A区是阳极,管道的B区为阴极;当杂散电路从管道中流出并通过大地、道床流入走行轨中时,管道的C区为阳极,走行轨的D区为阴极。由此可知,杂散电流所经过的通路实质上就是构成了两个串联的腐蚀电池。即:
电池1:A走行轨(阳极区)→道床、大地→B埋地金属管线(阴极区)
电池2:C埋地金属管线(阳极区)→大地、道床→D走行轨(阴极区)
根据电化学腐蚀特点,可知埋地管线的阴极区带负电,一般不会受到腐蚀的而影响,但是若电位过负,有可能发生析氢腐蚀,造成管线防腐层的剥离;而在埋地管线的阳极区则会发生激烈的电化学腐蚀,若管道上比较潮湿,可以很明显的看见反应现象。
当外界环境不同时,在管道上会发生不同的电化学反应,其腐蚀反应方程如下:
(1) 析氢腐蚀
阳极:2Fe→2Fe+4e
阴极:4H+4e→2H2↑ (无氧酸性)
4H2O+4e→4OH+2H2↑ (无氧中性、碱性)
(2) 吸氧腐蚀
阳极:2Fe→2Fe+4e
阴极:O2+2H2O+4e→4OH (有氧酸性)
上述两种反应通常都会生成Fe(OH)2,但是Fe(OH)2很不稳定,从管道表面析出时很容易受到氧化变成Fe(OH)3。生成的Fe(OH)2会继续被介质中的氧气氧化成棕色的Fe2O3·2xH2O(红铁锈的主要成分),而Fe(OH)3可以进一步生成Fe3O4(黑铁锈的主要成分)。杂散电流会将金属电解分解成氧化物或盐类,杂散电流具有集中腐蚀的特点,若杂散电流集中于管道的某一点,那么经过很长的时间后,管道很容易被腐蚀形成贯穿性小孔,导致管道的腐蚀穿孔。若防腐层破损点面积越小,管道越容易被腐蚀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