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图1示,是小明同学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装置.(1)实验装置中A的作用是防止热量______;B的作用是__
(1)实验装置中给烧杯加盖是为了防止热量的散失,这样缩短了加热时间;烧杯必须垫在石棉网上加热,这样既能使烧杯受热均匀,又不会烧坏烧杯.
(2)横坐标代表时间,纵坐标代表温度,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下图所示:
(3)从图象可以看出,水在沸腾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97℃不变,所以水的沸点是97℃.
故答案为:
(1)散失;使烧杯受热均匀,不要烧坏烧杯.
(2)

(3)97℃;不变.
㈡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化学实验室发现一瓶没有标签的淡黄色粉末,同学们对探究该粉末产生浓厚兴趣,并在老师的
实验与结论: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硫不溶于水,而过氧化钠溶于水且与水反应,根据结论猜想a、c不成立,猜想b成立,可以知道出现的现象是固体全部溶解,故填:固体粉末全部溶解;
(1)过氧化钠与氮气没有发生反应,氮气是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故缓慢通过氮气的时候会看到燃着的木条熄灭的现象,故填:燃着的木条熄灭;
(2)A装置中盛有的药品是大理石和稀盐酸,二者能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A装置的作用是产生二氧化碳,故填:产生二氧化碳;
(3)过氧化钠与水蒸气生成了氧气和氢氧化钠,故填:2Na2O2+2H2O=4NaOH+3O2↑;
(4)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A装置中缓慢加入稀盐酸,则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会产生大量的气泡,C中盛有的是氢氧化钠溶液,其作用是除去没有反应的二氧化碳,故填:有大量的气泡产生,CaCO3+2HCl=CaCl2+H2O+CO2↑,除去没有反应的二氧化碳;
实验反思:
(1)由于产生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水蒸气,可能是水蒸气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因此需要在二氧化碳通入B装置之前,进行干燥,可以在A和B之间增加一个盛有浓硫酸的装置,故填: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水蒸气,在A和B之间增加一个装有浓硫酸的装置;
(2)根据图象可知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72.5g-163.7g=8.8g
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x 8.8g
=
,x=21.2g
故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100%≈98.6%,
故填:98.6%.
㈢ 某实验小组对“载人宇宙飞船或潜水艇中一般都要安装盛放过氧化钠(Na2O2)颗粒的制氧装置”感到非常好奇
【进行实验】实验Ⅰ:根据结论过氧化钠与氮气没有发生反应,因此燃着的木条会熄灭;实验Ⅱ:由题意知,A装置是把水加热至沸腾产生水蒸气,所以A装置的作用是提供水蒸气,液态的水变成水蒸气没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实验反思】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或水蒸气反应后除了生成氧气,另一种物质中一定还含有钠、碳或氢元素,所以一定为化合物;
(2)因为过氧化钠能够吸收人呼出的二氧化碳等,且反应不需要催化剂或加热等条件,装置简单.故答案为:实验Ⅰ燃着的木条熄灭;实验Ⅱ提供水蒸气,物理变化;【实验反思】(1)化合物,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或 质量守恒定律.(2)产生氧气的同时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或 反应不需加热等.
㈣ 如图是验证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两套实验装置,A装置的水槽里装的是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
(1)将两装置先放在黑暗处24小时的作用是让叶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排除干扰,防止影响实验.
(2)数小时后,摘下A装置内的叶片,经过处理后滴加碘液染色,淀粉遇碘变蓝色,叶片颜色不变蓝色,说明叶片中无淀粉存在.摘下B装置内的叶片,经处理后加碘液数滴,叶片的颜色变蓝,说明B装置内的叶片制造了淀粉.由此可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3)A、B的变量是二氧化碳,说明了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4)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用式子表示:
二氧化碳+水
光能 |
㈤ 某实验小组对“载人宇宙飞船或潜水艇中一般都要安装盛放过氧化钠(Na 2 O 2)颗粒的装置”感到非常好奇
【进行实验】实验Ⅰ:(2)如果过氧化钠与氮气发生反应生成氧气,则燃着的木头燃烧更旺,如没反应,则燃着的木条熄灭;实验Ⅱ:(1)由题意知,A装置是把水加热至沸腾产生水蒸气,所以A装置的作用是提供水蒸气,液态的水变成水蒸气没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实验Ⅲ:(2)
②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反应现象时有气泡产生,同时大理石逐渐减小反应方程式是:CaCO 3 +2HCl=CaCl 2 +H 2 O+CO 2 ↑;C装置作用是除去没反应掉的二氧化碳,能收集到较纯的氧气;根据实验结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并生成氧气,所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实验反思】(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或水蒸气反应后除了生成氧气,另一种物质中一定还含有钠、碳或氢元素,所以一定为化合物;(2)因为生成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水蒸气,而水蒸气与过氧化钠反应也生成氧气,故应先干燥二氧化碳,再和过氧化钠反应;(3)C装置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是为了吸收二氧化碳,不能用澄清石灰水代替,因为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石灰水是稀溶液,很难把反应生成的氧气中的残留二氧化碳吸收干净;故答案为:【进行实验】实验Ⅰ:(2)燃着木条熄灭实验Ⅱ:(1)提供水蒸气、物理实验Ⅲ:(2)
实验操作 主要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解释
①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向装置中加入药品. 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② 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A装置中缓慢加入稀盐酸. A装置中观察到的现象有 产生气泡,大理石逐渐溶解,C装置中有气泡出现. 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 3 +2HCl=CaCl 2 +H 2 O+CO 2 ↑;C装置作用是 吸收二氧化碳,净化氧气.
③ 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在D内进行检验. 带火星的木条 复燃.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并生成氧气 【实验反思】(1)化合物;(2)二氧化碳中混有水蒸气,而水蒸气与过氧化钠反应也生成氧气;(3)不行,因为石灰水微溶于水,是稀溶液,很难把反应生成的氧气中的残留二氧化碳吸收干净.
㈥ 我是化学新手,这题做不来,请看看,深表感谢
①A装置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CO2。 ②B装置的作用是:检验空气中的CO2是否除尽。 ③C处玻璃罩不能透光的原因是:使绿色植物在避光的黑暗处发生呼吸作用。 往A的导管口缓缓连续鼓入空气一段时间 ④A装置中应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有关化学方程式为:CO2 + Ca(OH)2 = CaCO3↓ + H2O。 ⑤D 装置中的应观察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结论与讨论: 能表示这个探究实验获得成功的两个主要现象是:B瓶中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D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㈦ 图是验证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两套实验装置,A装置的水槽里装的是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
(1)将两装置先放在黑暗处24小时的作用是让叶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排除干扰内,防容止影响实验. (2)数小时后,摘下A装置内的叶片,经过处理后滴加碘液染色,淀粉遇碘变蓝色,叶片颜色不变蓝色,说明叶片中无淀粉存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被A装置的水槽里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故水槽里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绿叶在光下制造了淀粉,因此摘下B装置内的叶片,经处理后加碘液数滴,叶片的颜色变蓝,说明B装置内的叶片在光下制造了淀粉. (3)由(1)、(2)可知,该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说明了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故答案为: (1)消耗叶片内原有的淀粉(或有机物). (2)无变化(或不变蓝);无淀粉产生. (3)二氧化碳. |
㈧ 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装置探究一氧化碳的一些化学性质.试回答下列问题:①A装置的目的是______,所发生的
①实验的目的是要探究一氧化碳的一些化学性质,可以通过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的反应制取一氧化碳.所以,A装置的目的是制取一氧化碳,所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CO2 高温 | .
㈨ 装置A的作用是(铁粉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
加热产生水蒸气
㈩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欲利用下列装置探究绿色植物呼吸过程中是否有CO2气体产生,设计的探究过程如图,
(4)①A装置的作用用来除去空气中的CO2,排除空气中原有的CO2可能; ②进一步的确认CO2是否被除尽; ③避免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CO2,只发生呼吸作用; (5)①B中不出现浑浊,这才说明空气中的CO2被除尽;D中出现浑浊,说明CO2来自呼吸作用,所以这个探究实验成功; ②分析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是一个开放题型,只要答案合理即可,例如二氧化碳没有除尽或避光效果不好. 故答案为: (4)①除去空气中二氧化碳; ②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除净;③让绿色植物不发生光合作用,只发生呼吸作用;(5)①成功; ②二氧化碳没有除尽或避光效果不好.
与其中A装置的作用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设备锁怎么换
发布:2025-09-24 11:58:04
浏览:456
山东中力阀门厂
发布:2025-09-24 11:40:22
浏览:34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