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怎么样
能进中科院的都是IQ特别高的,我当年也考中科院高分子材料研究生滑档内下来的,题目大多是容超纲题。
工作生活前期基本在实验室,后期有成果之后召开发表,刊登在世界著名的科学期刊上,去全国各地高校做演讲,一是获取学术地位,二是赚点生活费。搞科研很辛苦的,特别是前期,有成果就不一样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割线—————————————————
两年过去了,我现在在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所,高能所的情况我不大了解,中科院的国家经费都不低就对了,现在每个月(硕士)3000-4000左右,不用学费(返还),专心科研。据我所知国内高校几乎没有几个比中科院给的多。
生活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前期就混个二作共同一作啥的,后面有成果了就写论文,半年左右一片,科研狗枯燥乏味,论文都是相互引用,水文章从讲师评职称到教授,所以说为什么中国高校中流传一句话:一流的本科,二流的硕博,三流的教授,有那么点意思在里面,不过并不能以偏概全,至少我现在的导师是硕果累累(核聚变等离子体约束行为方向)。
⑵ 来自宇宙的“高能信号”,究竟告诉我们什么
这次的极高能中微子事件发生于2017年9月22日,它的能量约为290 TeV,远超以往的任何一次高能中微子的观测值。
很巧合的是,大约两周后,一些监测极高能光子的望远镜纷纷观测到,在这颗极高能中微子来源方向几十亿光年开外,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导致的“耀变体”,亮度比平时增强了6倍左右。
这一事件在国内天文学界也引起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我们就此采访了国内相关领域的几位科学家,请他们谈了谈对于这次极高能中微子事件的看法——
本期科学家
曹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从事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研究
陈学雷: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张帆: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副教授并兼任美国西弗吉利亚大学助理教授
苟利军: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这次的发现主要说明了什么?
曹俊:
自从1912年发现宇宙线以来,它的起源一直困扰着我们。对这些能量极其大的宇宙粒子,我们既不知道它们从哪儿来,也不知道什么机制能将它们加速到那么高的能量。南极的“冰立方”天文台就是为寻找宇宙线起源而建。它利用了中微子不带电,不受宇宙中磁场影响,能够直指源头的特点。
上世纪80年代晚期开始,Francis
Halzen提出在南极冰层下建立天文台。在90年代“阿曼达实验”、2000年代“阿曼达”二代的基础上,2010年建成了冰立方天文台,占地一立方公里。2013年找到了两个超高能中微子事件,后来又发现了更多事件,但似乎没什么规律,跟天上的哪个源都对不上。2016年有一些模糊的证据。这次终于找到了一个比较可靠的证据,证实巨大黑洞产生的喷流是超高能宇宙线粒子的源头之一。
张帆:
这次的研究不仅解开了高能中微子的源本身的谜团,伽马射线的协同观测也说明类星体可以把质子加速到很高的能量。
陈学雷:
在这项研究之前探测到的天体源中微子,主要包括宇宙线粒子与地球大气作用形成的中微子、太阳核反应产生的中微子,以及超新星爆发产生的中微子,还有一些不知道来源的中微子。而这次探测到的中微子能量极高,并可能来自黑洞。
苟利军:
这项研究首次确认了高能中微子的产生源头,所以非常重要,之前仅仅是探测到了太阳系之外的中微子,但是不知道是哪个天体产生的。
⑶ 广东省科学院与F1科院广州分院合并了吗
2019年是广东省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十周年。
十年来,省院合作行稳致远,在科技创新发展上频亮新招。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构建了覆盖全省的“一园(明珠科学园)一廊(深圳一东莞一广州一佛山科技创新走廊)一网络(科技服务网络)一体系(国家大科学装置体系)”科技创新生态,探索出一套符合广东特色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成为广东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
最新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中,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继续排名第一,连续第3年全国居首。在区域创新能力5个评价维度中,广东省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3个维度全国领先。
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指出,院省启动全面战略合作以来,双方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高水平研究机构布局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务实合作,取得了可喜进展和显著成效。他表示,中科院将与广东省通力合作,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广东省对院省双方合作给予高度评价。2018年11月举行的广东、中国科学院全面战略合作领导小组会议指出,希望双方进一步完善省院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造创新人才高地,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新贡献。
促进“国家队”优秀人才和科研资源汇集广东
2009年1月22日,中科院与广东省在广州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拉开了院省全面战略合作的序幕。协议签订当天成立了合作领导小组并举行第一次会议,审议了《中国科学院 广东省人民政府全面战略合作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在全面战略合作的定位上,《规划纲要》着眼于推动院省合作从以往的技术和项目层面的合作,上升为技术与成果、创新资源、创新能力的转移转化;从单项的、短期的合作,上升为系统、全面的战略合作;从以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为主的合作扩展到覆盖广东各地市的全面合作,在广东共建国家科技创新的新高地,全面提升广东在国家科技战略布局中的地位。
院省双方做好顶层设计,按照“需求牵引、规划先行、平台依托、项目带动、人才集聚”的原则,以共建国家科技创新新高地作为共同目标。十年来,院省双方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合作协议》等一系列重大合作协议,推动一大批重大项目和成果落地广东。
科技资源、创新人才相对匮乏,是广东省自主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
中科院广州分院院长吴创之表示,中科院与广东省的紧密型合作,促进了“国家队”优秀人才和科研资源汇集广东,为推进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汇聚磅礴力量。
目前,中科院在粤院属单位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海洋开发、资源环境、生态保护、新能源与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等,在广东的科研布局日臻完善。
目前,中科院相关单位在粤合作共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4家,共同设立科技产业基金8支,总规模28.15亿元,建设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成立产业创新联盟48个。
在广东建设的大科学装置数量已居全国前列
2018年8月23日,由中科院和广东省共同建设的“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中国散裂中子源这项“国之重器”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科院主导的科学力量更多地承担了“引领者”“颠覆者”的重任。2014年6月,院省联合成立“中科院与广东省共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导小组”,经院省双方共同努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8年11月,院省签署《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合作协议》,提出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核心,争取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目前共建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建成2个(东莞中国散裂中子源、深圳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装置),在建6个(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广州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深圳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装置),启动预研5个(东莞南方光源、极端海洋环境综合科考系统等)。
广东已成为国内“十二五”以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布局建设较多的省份之一,成为提升广东省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
去年4月27日至28日,中科院副院长张涛到广东省调研大科学装置建设情况时指出,大科学装置是我国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体现,对于基础研究非常重要,建设不是目标,关键是要利用好装置,产出更多国际领先的原创成果。他表示,目前在广东建设的大科学装置数量已居全国前列。
大科学项目的引领,大科研平台的支撑,形成了广东建设科技新高地战略布局。2019年11月,院省共同编制完成了《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争取向国家申请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合作共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4家
为提升广东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科研水平,中科院不断加强在粤研究机构的建设和部署。目前,中科院相关单位在粤合作共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4家,与企业共建技术创新平台300多个,已成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由中科院、广东省和广州市2002年共建的华南植物园项目,开启了“大手笔”院地共建大型科研机构的先河。如今,华南植物园已发展为集科学研究、植物保育、知识传播、资源利用于一体的高水平国家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是由中科院、广东省和广州市三方共建,从事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化学生物学、感染与免疫、公共健康、科研装备研制等研发的科研机构,于2006年3月获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正式成立,是中科院第一个与地方共建、共管、共有的新型研发机构。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由中科院与深圳市于2006年共同建设,香港中文大学参与建设。该院13年来已建成9个研究平台、累计孵化企业总计759家,持股企业超过227家,估值过亿的达28家,与企业共建100个联合实验室,成为深圳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佼佼者。
由中科院与广州市于2005年共同建设的广州中科院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广州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院三所一中心”的架构,目前已经成为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中科院平台型技术转移中心和中科院创新集群建设园区之一。
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成立于2011年10月,是由中科院与东莞市共建的大数据、云计算研发机构。该中心汇聚了包括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在内的8家研究所人才、技术和设施,拥有国内首个自主产权的云计算平台。
院省合作以来,大批中科院及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入粤,构建了院省合作人才会聚的通道。至2018年底,中科院广州分院系统在粤8家研究所职工总数4483人,拥有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44个,研发规模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为一大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落地广东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18年12月,中科院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其中,广州分院系统的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华南植物园、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等单位分别因在深海科考和载人深潜器技术、《中国植物志》编研及生物多样性研究、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等方面的卓越贡献而榜上有名。
此外,广州能源所自主研制的鹰式波浪能发电技术成功入选“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于2018年在陕西蓝田发现新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将古人类活动遗迹的年代向前推进了约50万年。
院省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
今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在新一轮创新大潮中,广东迎来“双区驱动”的重大历史机遇。
白春礼在中科院广州分院调研时指出,广州分院及分院系统各单位要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为契机,充分发挥中科院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制化优势,全面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在支持广东省实验室建设方面,广东启动建设的三批次10家省实验室中,中科院相关研究机构深度参与了6家,包括再生医学与健康(广州生物院等)、材料科学与技术(高能所/物理所等)、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长光所等)、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南海所等)、化学与精细化工(广州化学等)、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近物所等)。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广东省实验室已引进高水平人才团队200余个,汇聚8家香港科研机构、40余位港澳科学家参与建设。
在共建高水平研究机构方面,中科院在粤部署新增了中科院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中科院干细胞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广州分部)、中科院粒子物理前沿卓越研究中心、中科院核心植物园特色研究所、中科院药物创新研究院华南分部等四类机构。
在广东省公布首批建设的8家高水平研究院中,以中科院力量为主建设的达7家,包括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广州)、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广东(佛山)研究院、广东琴智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珠海)等。
在共建科教融合园区方面,2018年1月,中科院大学与广州市签署协议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同年11月,中科院和深圳市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依托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共建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暂定名),并于2019年10月获批纳入广东省高校设置规划,正式开始筹建。2019年9月,中国科学院明珠科学园项目正式启动。
新一轮院省合作将在建设世界一流的科技基础设施和研究机构、世界一流的大学和学科群、世界一流的科技型企业、世界一流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世界一流创新创业环境等方面切实开展深度合作,助推广东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引擎,助力广东早日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
【记者】卞德龙
【通讯员】孙金龙 马学涛
图片由中科院广州分院提供
【作者】 卞德龙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⑷ 什么是中微子
中微子具有质量,这是很早就提出过的物理概念。但是人类对于中微子的性质的研究还是非常有限的。我们至今不是非常确定地知道:几种中微子是同一种实物粒子的不同表现,还是不同性质的几种物质粒子,或者是同一种粒子组成的差别相当微小的具有不同质量的粒子。
我的看法是,可能几种中微子还是同一种物质组成的具有不同能量状态和质量的实物粒子,他们肯定地有质量。如果是这样的话,中微子应该存在不同速度的多种能谱型,从零到最大能量容量都有存在。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当有限,这也是中微子难以捉摸的性质所造成的。
An.Lee的看法可能更加激进一点,但可能是非常正确的。他认为,中微子就是由正负电子结合的产物。他归纳说:正负电子可组成为一正一负两个自绕一组的稳定结构,也可以两对正负电子组成四个一组具有相互传递缠绕的稳定结构,还可以组成为六个一组的具有立体空间相互缠绕的稳定结构。他认为,中微子的正负电子学说推导出中微子应当具有基本三种类型,这和我们实际中探测到的三种中微子(电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是完全一致的。他说,中微子的正负电子学说可以通过中微子相互碰撞和正负电子零速度下飘逸实验来证实。他表示,物理学世界及其研究还要以正负电子作为基点来考虑才行。
按照这个思路,中微子的质量至少应当是三种情况,即两倍电子的质量2me,4me,6me 中微子的质量可能关系到宇宙平衡。宇宙中如果弥漫这种东西,而且是相对比较一致的,那么我们的宇宙就是一个均衡态的宇宙。光的传递可能是需要中微子作用的,只是我们觉察不到。关于中微子磁性的研究可能是揭开“光传递是否需要依靠媒质”最为关键的问题。然而,中微子的性质决定了研究它的复杂性和十分艰难。
如果说世界上的所有物质都是由正负电子组成的,证实了这一点,也就意味着我们找到了组成一切物质的原点物质。这个物理模型确实非常有趣。如果他的这个理论是正确的话,那意味着物理学将发生最为本质的变革。
我们相信,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微子之谜终究是会被攻破的。
⑸ 中国的科技有哪些是世界之最的
我国领先世界的科技有;
1、激光技术。我国激光技术世界第一,领先全世界15年。
2、超级稻及其他农作物杂交技术。超级稻被世界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3、陶瓷技术。陶瓷技术是我国传统的领先技术。
4、反卫星武器技术。我国已经发明寄生星多年。现在开始向菲律宾的一颗商业卫星部署寄生星。寄生星只有中国才有,世界任何国家都没有研制出来。是我国镇国之宝。
5、建桥技术。我国是造桥王国,有“世界桥梁博物馆”的美称。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桥,也是世界跨度最大的桥。
6、高原铁路建设技术。青藏铁路是世界高原铁路技术难度最大的技术。
7、巨型水电站建设技术。我国建设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代表世界水电技术的最高水平。
8、排灌机技术。安装在骆马湖的抽水机直径8米,计划再安装直径12米的机器。代表世界最高水平。
9、智能机器人技术。我国的水下螃蟹系统,是世界独有的。
10、汽垫船是我国发明的。当时为了保密,没有向全世界公布。
11、打水井技术。我国在西北能打世界最深的水井。
12、丝绸技术。丝绸是我国的传统技术。现在仍然世界领先。
13、治理沙漠技术。我国治理沙漠技术世界领先。
14、防治人畜瘟疫技术。我国在50--60年代已经基本消灭人畜瘟疫,当时和现在都是世界最高水平。
15、防治SAS病技术。我国防治SAS病技术世界第一水平。
还有一些小科技就不提了。
⑹ 中微子超光速是怎么回事
2011年9月24日,欧洲研究人员发现了难以解释的中微子超光速现象,这一现象违背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研究人员目前对此持谨慎态度,希望全球科学家能共同探究原因。意大利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下属的一个名为OPERA的实验装置接收了来自著名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中微子,两地相距730公里,中微子“跑”过这段距离的时间比光速还快了60纳秒(1纳秒等于十亿分之一秒)。
参与实验的瑞士伯尔尼大学的安东尼奥·伊拉蒂塔托说,他和同事被这一结果震惊了,他们随后反复观测到这个现象1.6万次,并仔细考虑了实验中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认为这个观测结果站得住脚,于是决定将其公开。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于1905年提出,被誉为“现代物理学所有理论的基石”,该理论认为,没有任何物质的速度能超过光速。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其意义十分重大,整个物理学理论体系将因之重建,将改变人类对宇宙如何运转的理解。
中微子超光速验证了中国籍科学家、新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副主席乔治·穆耶释提出的修正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新理论,该论文于十年前提交世界各国科研机构(中文著作名:《超越爱因斯坦 ——宇宙是可以理解的》、《超越爱因斯坦 ——探索宇宙本原》)。乔治通过实验找到了比粒子更基础的物质基元,断定它们是超光速运行的,并提出了超光速物质的“质能方程”,解释了比核聚变能高十几个数量级的黑洞与类星体能量来源,指出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的局限性。并用实验证明了超光速不违背“因果律”,高亚光速可以使个体的时间变慢,但超光速无法回到过去,因为宇宙中存在众多时间维,这些时间维度相互独立,时间旅行是无法实现的。乔治在修正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同时,也提出了比较完备的升级理论,即量子引力理论。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新理论并没有彻底颠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只作了较大的修正,指出相对论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如同当年爱因斯坦对牛顿引力理论的修正。
⑺ 高能粒子的实验
1930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斯发明了回旋加速器,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但由于相对论效应,粒子的加速会使质量增大,从而只能使粒子获得几百keV的能量。
同步加速器的发明克服了这一缺点,美国费米实验室的质子同步加速器轨道半径为1km,利用超导磁场,可将质子加速到1TeV。
同步加速器产生的同步辐射进一步限制了粒子能量的增大,故近年来物理学家们又开始发展直线加速器,因为直线运动的粒子没有同步辐射。20世纪的最后几十年是对撞机的时代,弱点统一理论预言的中间玻色子也在对撞机中被发现。欧洲质子对撞机对撞能量已达14TeV,并且已经开始建造更大型的对撞机,希望能够找到与质量起源联系密切的希格斯玻色子。对撞机还可以利用两个重粒子的对撞模拟宇宙大爆炸。
电子感应加速器是一种利用感生电场来加速电子的新型加速器,同步加速器适合加速重粒子(如质子),但是很难加速电子,感应加速器克服了这一困难。如今感应加速器中产生的γ射线可以做光核反应研究,还可以用于工业无损、探伤和医疗等领域。先进的高能加速器和对撞机主要用于前沿科学,而低能加速器却已经广泛转为民用,在材料科学、固体物理、分子生物学、地理、考古等学科有重要应用。
被加速的粒子可以通过辐照改变材料的性质或者诱发植物基因的突变培育新品种,可以诊断并治疗肿瘤,还可以生产大量同位素,用于工、农业生产。当然,加速器只能加速带电粒子,现如今广泛应用的中子探伤技术、中子干涉测量技术、中子非弹性散射等所用的中子是由核反应堆中产生的。 在高能粒子物理散射实验中,仅仅有高能粒子还不够,还必须有先进的粒子探测器来收集信息。粒子探测器是利用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原理来产生信号的。带电粒子在物质中运动的主要能量损失是电离损失,通过测量单位路程的能量损失可以判别粒子的类型。
低能在物质中运动的主要能量损失是光电效应,其次较弱的因素还有康普敦散射、瑞利散射、布里渊散射、拉曼散射等,能量大于1MeV的光子能量损失主要原因是产生了正负电子对。高能电子入射到物质中时,由于突然减速,会产生高能轫致辐射,高能光子又会激发正负电子对……如此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可以形成电磁簇射,簇射深度称为辐射长度,与粒子能量和介质密度有关,高能光子也可以形成簇射。
当带电粒子在介质中的速度大于介质中的光速时,会产生一种类似于声学中的“冲击波”一样的辐射,称为切连科夫辐射。切连科夫因为发现这种辐射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高能粒子实验装置指的是用以发现高能粒子并研究和了解其特性的主要实验工具。高能物理实验需要三大条件:一是粒子源;其次是探测器,用以观察、记录各种高能粒子,大体上可以分成电探测器和径迹探测器两类;第三是用于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核电子学系统。
径迹探测器包括云室、泡室等探测装置。在历史上,人们曾利用这类探测器在科学上得到重要成果。例如,1932年,C.D.安德森用云室发现了正电子。1960年,中国科学家王淦昌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所用的探测器就是24升丙烷泡室。但是,这类探测器已不属于现代的主要实验装置。
在同步加速器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常使用前向谱仪。这是在束流前进方向上有目的地安排一系列电探测器,包括闪烁描迹器、多丝正比室、漂移室、契仑科夫计数器、全吸收量能器等探测装置。例如,用来发现J粒子的双臂谱仪就是一种前向谱仪。
在对撞机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时,所用谱仪的安排则另有特点。探测器在结构上应尽可能地从各方面包住对撞区,形成接近4π的立体角。例如,束流管道外包以漂移室,再包以闪烁计数器,外面再包以簇射计数器。簇射计数器外面有大型磁铁形成轴向磁场。磁铁外面包以μ子计数器等,形成多层叠套结构。中国正在兴建的第一台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所用的探测装置即属此类型。
所有这些探测高能粒子的实验装置,一般体积都在100~200米3以上,重量达数百吨。然而,其定位精度要求达到10-4米量级,定时精度达到10-10 秒量级,信号通道数达104~105,数据率到107位每秒量级,连续工作时间达103小时以上。因此,完成这样高指标的信息测量工作,必须拥有庞大、复杂、精密的核电子学系统。 利用这些相互作用原理,针对不同的要求,可以设计出不同类型和功能的粒子探测器。较早的有威尔逊云室,后来又发明了气泡室、乳胶室、多丝正比室、漂移室等,最后又发明了切连科夫探测器。
超级神冈中微子探测器是专门用来探测宇宙中最难束缚的幽灵:中微子的,探测器用了50500吨水作为切连科夫探测器,探测到的光(切连科夫辐射)输入计算机。实验结果证实了中微子振荡的存在,并且揭示了太阳中微子的失踪之谜。这些探测器配合粒子加速器可以用来探测多种粒子的轨迹、能量、类型等,它们是加速器的眼睛。
粒子物理实验所得到的粒子散射截面等数据,结合大爆炸宇宙学恰好可以解释宇宙中元素的组成和相对丰度。
137亿年前,宇宙诞生并开始膨胀,原始宇宙处于超高温和超高密度的状态,超高能光子激发出大量的粒子,光子们走不了几步就会与某个粒子(比如电子)碰撞,光根本透不出来,不得不与其它粒子形成了热平衡(平衡辐射又叫普朗克辐射)。
⑻ 现有下列A、B、C、D、E五种实验装置:(1)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可以用______(选填装置序号,下同
(1)用氯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发生装置应该用A装置;
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用D装置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即用C装置收集;
检验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方法为:将装置连接好后,先把导管口伸入盛有水的水槽中,手握试管,观察导管口若有气泡冒出,即可证明装置不漏气.
故填:A;C或D;将装置连接好后,先把导管口伸入盛有水的水槽中,手握试管,观察导管口若有气泡冒出,即可证明装置不漏气.
(2)装置A中,若试管内的固体药品是高锰酸钾,则需要将一团棉花放在靠近试管口的地方,以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进入导管.
故填:一团棉花;高锰酸钾进入导管.
(3)若利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用排水法收集,当气泡均匀、连续地冒出时,说明已经是纯净的氧气,可以开始收集气体.
当气泡从集气瓶口处向外逸出时,表明集气瓶内已充满氧气,此时应先把导管移出说明,后熄灭酒精灯,以防止水倒流入试管,把试管炸裂.
故填:气泡均匀、连续地冒出时;气泡从集气瓶口处向外逸出;把导管移出水面;熄灭酒精灯;水倒流入试管,把试管炸裂.
(4)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不需要加热,发生装置应该用B装置;
检验氧气的方法是: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故填:B;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⑼ 现有下列A、B、C、D、E五种实验装置:
答案如下:
(1)①是试管,②是酒精灯。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需要加热,所以可选取装置A,收集装置可以选择C。
(3)装置B可以用作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4)由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低于36%的,所以氧气验满时采用带火星的木条的方法是可靠的。
(5)停止加热的操作是: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
(6)能选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制取氨气,但不能选用收集氧气的装置收集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