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怀旧服实验失败的飞行装置

怀旧服实验失败的飞行装置

发布时间:2022-05-10 18:08:35

㈠ 飞机是谁发明的如题 谢谢了

长期以来, 关于世界上第一架飞机是谁发明的问题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为俄国人莫扎伊斯基发明说。例如, 在前苏联史学家诺索夫主编的《苏联简史》一书中直截了当地写道, 俄国军事工程师亚·费·莫扎伊斯基 (1825—1890年) 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在前苏联另一位史学家涅奇金娜主编的《苏联通史》中也说, 俄国第一架飞机的制造者是莫扎伊斯基。这位海军少将长时间和仔细地设计自己的飞机, 并准备飞行。他制造了单翼飞机, 这种飞机有机身、机翼、起落架、动力装置、水平和垂直的操纵系统, 即有现代飞机的所有主要部件。1881年, 莫扎伊斯基因发明“航空器” (飞机) 而获得了专利特许证。1882年7 月20日, 在靠近彼得堡的红村举行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的首次试飞。一位目击者写道: “莫扎伊斯基的飞机靠轮子在地上滑行, 然后像鸟儿那样腾空飞起”。据前苏联科学院主编的《世界通史》中说, 莫扎伊斯基1882—1885 年试制的飞机上使用的是蒸汽发动机。他的飞机问世之后, 1890—1893年克·阿德尔在法国, 1892-1894年海·马克西姆在美国也先后试制最初的安装蒸汽发动机的飞机。 第二种为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说。在《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一书中写道, 美国的两个发明家莱特兄弟, 即威尔伯·莱特 (1867-1912年) 和奥维尔·莱特 (1871-1948年) 驾驶以汽油为动力的飞机实现了第一次空中飞行。我国学术界也有人认为莱特兄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由于用蒸汽作动力驱动飞机实用价值不大, 因此, 随着内燃机的发明, 人们就把注意力放在试制用内燃机作动力的飞行器上。1896年, 德国设计师G·捷尔费尔特首次把使用液体燃料的内燃发动机装在飞艇上。内燃机的改进以及飞行理论和飞行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现代飞机的制造准备了必需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 20世纪初, 出身牧师家庭、从小就坚持不懈地观察、研究飞行器并勇于进行飞行实践的莱特兄弟开始研制用内燃机作动力, 由人操纵的飞机。他们克服重重困难, 制成符合飞行要求的12匹马力的内燃机, 通过链条带动螺旋桨。这种使用汽油的内燃机轻便而又紧凑。飞机则用木头和布料制成。1903年12月17日, 莱特兄弟俩带着自制的飞机, 来到北卡罗来纳州基蒂霍克附近的沙丘, 开始试飞。最初两次起飞失败。接着, 奥维尔驾机起飞, 在空中飞行了12 秒钟, 飞行距离120 英尺, 距地面高度为3 米.世界上第一架内燃发动机飞机试飞成功了! 1906年, 威尔伯获得美国专利。他去世后, 其弟奥维尔继续从事飞机性能的改进工作。1943年, 奥维尔将他和哥哥共同研制的飞机赠送给华盛顿密森学院, 5年后作为永久展品供世人瞻仰。飞机上有块牌子, 上面写着一行醒目的文字: “莱特兄弟最早发明的飞机”。

㈡ (1)设想科学家是如何维持“生物圈二号”的分析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生物圈Ⅱ号生物圈2号(Biosphere 2)是美国建于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沙漠中的一座微型人工生态循环系统,因把地球本身称作生物圈1号而得此名,它由美国前橄榄球运动员约翰•艾伦发起,并与几家财团联手出资,委托空间生物圈风险投资公司承建,历时8年,耗资1 .5亿美元。
简介
〔生物圈2号简述〕地上部分
内部压力
物质上闭环
生物圈2号内的生态群落约4000个物种
各个野生生物群落中的生境并不一致
生物圈2号实验历程1991年9月26日首次进驻
于1994年3月6日二次进驻
神经系统
海拔1200m的沙漠上
确认“生物圈2号”实验失败
证明人类离开了地球将难以永续生存
具体研究范围与主要结果(详细)1、大气动力学与大气泄漏
2、食物生产与废物处理
3、物种种群的动态变化
4、生理、营养及医学试验
失败原因失败教训
生物圈2号的评价有关其操作性能的数据是非常有用的
堪称人类科学史上的一大杰作
生物圈II号失败原因生物种类关系的失调
环境资源与人的比例严重偏小
简介
〔生物圈2号简述〕 地上部分
内部压力
物质上闭环
生物圈2号内的生态群落 约4000个物种
各个野生生物群落中的生境并不一致
生物圈2号实验历程 1991年9月26日首次进驻
于1994年3月6日二次进驻
神经系统
海拔1200m的沙漠上
确认“生物圈2号”实验失败
证明人类离开了地球将难以永续生存
具体研究范围与主要结果(详细) 1、大气动力学与大气泄漏
2、食物生产与废物处理
3、物种种群的动态变化
4、生理、营养及医学试验
失败原因 失败教训
生物圈2号的评价 有关其操作性能的数据是非常有用的
堪称人类科学史上的一大杰作
生物圈II号失败原因 生物种类关系的失调
环境资源与人的比例严重偏小
展开

1991年9月26日首次进驻
4男4女共8名科研人员首次进驻生物圈2号,1993年6月26日走出 ,停留共计21个月,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内均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数据和实践经验。来自英国、墨西哥、尼泊尔、南斯拉夫和美国等5国的4男3女共7位实验人员在对首批结果进行评估并改进技术后,
于1994年3月6日二次进驻
工作10个月后于1995年1月走出。他们在这期间对大气、水和废物循环利用及食物生产进行了广泛而系统的科学研究。生物圈2号是世界上最大的闭式人工生态系统。它使人类首次能够在整体水平上研究生态学,从而开辟了了解目前地球生物圈全球范围生态变化过程的新途径。更为重要的是, 它将作为首例永久性生物再生式生保系统的地面模拟装置而有可能应用于人类未来的地外星球定居和宇宙载人探险。
神经系统
生物圈2号的“神经系统”是一个完整的计算机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它是从位于居住区的指挥室辐射出的微处理机网络系统。这一内部“神经系统”通过信息通路与外界附近的“飞行控制”楼内的计算中心相联通。该楼作为分析中心而成为生物圈1号 和2号间获取分析数据及通讯的主要窗口。居住区内的指挥室通过遍布圈内的5000 多个传感器(每15分钟记录一次并读入无限增长数据库)能够有效地控制所有主要的操作参数,如温度、湿度、光强、水流量、pH值、CO2浓度、土壤湿度、仪器运作状态等,并能进行 数据传感器及所有报警装置的状态显示。每件装置均有手动控制开关以防“神经系统”任何部位的失灵。尽管整个圈内为热带气候,但由于不同生物群落的冷暖要求不同,因此,各自又有相对独立的温度。
海拔1200m的沙漠上
由于生物圈2号位于海拔1200m的沙漠上,其外围大气压不是标准压力101.3 kPa,而仅约为88.2kPa,因此,其内压只能略高,即为88.24kPa。利用机械系统模拟地球自然环境,例如制造海洋波浪、潮汐、溪流、瀑布以及按照季节要求控制风、雨、湿度等,并控制盐分梯度及营养循环速度和进行海水淡化。最初,生物圈2号实验目的是研究人类及多种生物(植物和动物),在密封且与外界隔绝的人造系统中,是否可以经由系统内的空气、水、营养物的循环与重复使用下而能够健康、快乐的生存下来。
确认“生物圈2号”实验失败
在1991至1993年的实验中,由于研究人员发现:生物圈2号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大气组成比例,无法自行达到平衡;生物圈2号内的水泥建筑物影响到正常的碳循环;多数动植物无法正常生长或生殖,其灭绝的速度比预期的还要快。经广泛讨论,确认“生物圈2号”实验失败,未达到原先设计者的预定目标。
证明人类离开了地球将难以永续生存
这证明了在已知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离开了地球将难以永续生存。同时证明:目前地球仍是人类唯一能依赖与信赖的维生系统。1996年,巴斯将生物圈2号交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管理与规划未来的走向,做为生态学、环境变迁研究及教学的基地。哥伦比亚大学开始将生物圈2号既存的生态系统仿真实验及新的研究计划整合于一体并对外界开放,做为研究及学习中心,以探索我们人类生活与环境生态的互动影响。

㈢ 征途怀旧版更新失败

不需要重新下载,只需把下载好的征途文件包再重新解压安装一次就可以了。我的电脑就常出现此情况,还有就是昨天全区维护,在没维护好之前来更新游戏,就会出现你说的上述情况。

㈣ 苏联自己20世纪哪个年代开始进行地效飞行器的理论和试验研究

新闻网页贴吧知道MP3图片视频网络文库

帮助设置 首页 自然 文化 地理 历史 生活 社会 艺术 人物 经济 科技 体育 网络合作 核心用户 8月热词
拆分词条 地效飞行器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地效飞行器 英文名称:ground effect vehicle 定义:装有固定翼面和发动机,贴近地面或水面飞行时利用翼面和地(水)面所产生的地面效应而飞行的飞行器。 应用学科:航空科技(一级学科);航空器(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求助编辑网络名片
苏制雌鹞地效飞行器也称作翼地效应机,是一种利用翼地效应飞行的飞行器。地效飞行器主要在地效区飞行,也就是贴近地面、水面飞行。在1980年代,前苏联实验的喷射推进的Ekranoplan就是地效飞行器,极限飞行重量可以达1000公吨,还在冷战时期的隐密情况下测试,被美国称为里海怪物。

目录

概念解析
图赏
性能
飞行原理
优点介绍速度快
安全性高
抗浪性
设计与制造费用均比飞机低
地效飞行器用途广泛
军事功用机动性能好,直接突击上陆
隐蔽性能好,突防能力强
载重量大,保障效率高
水中工兵,排除障碍
巡航速度高,快速奔袭作战
适航性能好,登陆作战多面手
救援用途
苏联始祖俄重启“里海怪物”项目,用于装备强力部门
中国制造
最新进展概念解析
图赏
性能
飞行原理
优点介绍 速度快
安全性高
抗浪性
设计与制造费用均比飞机低
地效飞行器用途广泛
军事功用 机动性能好,直接突击上陆
隐蔽性能好,突防能力强
载重量大,保障效率高
水中工兵,排除障碍
巡航速度高,快速奔袭作战
适航性能好,登陆作战多面手
救援用途
苏联始祖 俄重启“里海怪物”项目,用于装备强力部门
中国制造最新进展展开 编辑本段概念解析
地效 地效飞行器
飞行器(Ground effect in aircraft)是介于飞机、舰船和气垫船之间的一种新型高速飞行器。与普通飞机不同的是,地效飞行器主要在地效区飞行,也就是贴近地面、水面飞行,而飞机主要在地效区以外飞行;与气垫船不同的是,气垫船靠自身动力产生气垫,而地效飞行器靠地面效应产生气垫。 翼地效应机,也称作地效飞行器,是一种利用翼地效应飞行的飞行器,是结合了普通飞机与气垫船两者特点的飞行器。在1980年代,前苏联实验了喷射推进的Ekranoplan,就是这样的飞机,极限飞行重量可以达1000公吨,还在冷战时期的隐密情况下测试,被美国称为里海怪物。大部份翼地效应机都被设计为在水面上运作,因为水面比地面平滑和少障碍物,不单危险度较少,而且在不运作的时候,还可以利用水面浮力来承受机体重量。在起飞时亦较为简单。物理学家Stanley Hooker提出了非常巨型,全重2000公吨的概念翼地效应机。此机可以搭载超过1000个乘客高速往返目的地而价钱又便宜。气垫船亦经常被称为是翼地效应机或地效机,实际上这是错误的。
编辑本段图赏
里海怪物
里海怪物
VVA-14地效飞行器
地效飞行器

编辑本段性能
航速快、承 地效飞行器
载量大、隐形效果好、适航性优异,能贴近地面或海面、沙漠或沼泽表面飞行,可以利用雷达的盲区,悄无声息地快速接近目标,用于突击登陆,能够轻易越过岸边反登陆障碍物和地雷。
编辑本段飞行原理
当运动的飞 地效飞行器
行器贴近地面或水面飞行时,气流流过机翼后会向后下方流动,这时地面或者水面将产生一股反作用力,当它在距离水面等于或小于1/2翼展的高度上飞行时,整个机体的上下压力差增大,升力会陡然增加,阻力减小,阻挡飞行器机翼下坠。这种可以使飞行器诱导阻力减小,同时能获得比空中飞行更高升阻比的物理现象,被科学家称为地面效应,并由此开辟了地效飞行技术。
编辑本段优点介绍
速度快
由于它在水上飞行,它的航速是普通舰艇的10倍甚至10倍以上,是气垫船的3倍以上。
安全性高
。地效飞行器在距离水面1~6米的高度低空飞行,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可随时在水面降落。在军事上它可以利用对方探测雷达的盲区,对方很难发现,躲避对方舰载和防空火力的攻击。
抗浪性
小型机可抗浪1米左右,中型机可抗3米左右的浪,大型机对5米的浪也无需过虑。在陆地上,它可以轻易飞越沙漠、沼泽、雪地,必要时还可飞到几十米乃至上千米的高度。
设计与制造费用均比飞机低
,售价约为同级飞机的50%~60%,比购买一架飞机或一艘军舰的效费比高得多。另外,地效飞行器利用襟翼,能自如地倒退、悬停,以及垂直起降,在军事上运用地 地效飞行器
效飞行器进行登陆、机降和反潜作战,都将是十分有效的手段。
地效飞行器用途广泛
在军事领域,地效飞行器除可用于攻击敌舰艇及实施登陆作战外,也可用于执行运送武器装备、快速布雷、扫雷等任务,还可为海军部队提供紧急医疗救护。在民用领域,地效飞行器不仅可用于客、货运输,还可用于资源勘探、搜索救援、旅游观光、远洋渔船和钻井平台换员运输、通信保障与邮递等,用于跨海洋运输有较好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有人预言,地效飞行器的出现,将引起21世纪海上交通运输的革命。 尽管地效飞行器使用前景广阔,但至今发展尚有不少技术障碍。
编辑本段军事功用
机动性能好,直接突击上陆
地效飞机良好的机动性能体现在它的通用性和两栖性。地效飞机速度比一般舰船高10-15倍,比大多数高速舰艇也快3-5倍。因其在巡航飞行阶段不与水面直接接触,从而大大减少了航行时的阻力,提高了机动性能。它能根据需要灵活调节飞行高度、速度,顺利越过专为登陆艇、气垫船设置的垂直障碍,而且还不受海区、海岸和复杂地形的限制,较好地解决一般排水型登陆艇对登陆场地条件要求高,无法直接输送登陆兵上陆的问题;解决登陆兵需要在近岸换乘展开,徒步涉水穿越海滩,形成攻击战斗队形时易造成较大伤亡的问题。登陆兵搭载地效飞机,可以在任何地点、时间和相对复杂的地形条件下,从对方火力范围以外,超越常规登陆作战的换乘展开地区,置水中、地面各种障碍于不顾,高速度冲向敌阵,直接突击上陆,对敌岸发起攻击。如俄军"奥兰"地效飞机巡航时速为450-550公里,能在3.2-1.5米浪高的海况下起飞和降落,运送400-850名士兵和数辆坦克。但是,如果定位于抢滩登陆,地效飞行器虽有高速优势,正因如此,必须将满是舰船的滩头腾出大片水面用以降落。因此,直接突击上陆仍有一定限制。
隐蔽性能好,突防能力强
地效飞机综合了舰船和飞机两者的优点,集高速性、隐蔽性和攻击性于一身,既能高速掠海飞行,又能有效利用雷达盲区,神出鬼没,使对方难觅足迹;既可在水中机动,从水中、水上发起攻击,也可贴海飞行,实施精确打击。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强大的突防能力远非一般作战舰船和飞机所能相比。由于其体积小、操作灵活、机动性能好、不易被敌发现,在登陆作战发起之前,地效飞机可运载侦察、袭击、特种分队,利用不良天气隐蔽地实施秘密机动,完成各种战术任务。
载重量大,保障效率高
与普通飞机相比,地效飞机的载重量大得惊人,从而填补了海上和空中运输器之间的空白。地效飞机一次可迅速输送100至1000名士兵及数辆坦克,使一艘登陆艇望尘莫及。以美国正在研制的地效航空母机为例,它的大小相当于一艘驱逐舰,可载货405吨,一次可运载400名士兵,16架直升机,几十辆汽车和火炮。满载巡航半径约6350公里,最大巡航时速为470公里。由于地效飞机的特殊性能,使之具备了在没有港口、码头的情况下都能自由进出,快速装载物资的特点,而且由于其甲板宽阔,载重量大,运输效率高,所以除能完成两栖任务外,还可充分发挥其优长,用于各种作战物资、人员的前输后送,进行快速保障。搭载特种侦察分队,利用夜暗和不良天气秘密渗透到敌障碍区附近,对敌岸防御部署进行侦察、破坏,为空袭作战引导目标。
水中工兵,排除障碍
由于地效飞机的速度快、载重量大等特性完全适应现代登陆作战的要求和未来运输工具的发展趋势。著名的波音747飞机载重量仅为其自重的20%,而地效飞机的载运量可达自重的50%。地效飞机可携带大量的反水雷系统和工兵分队,既可排除水中障碍物,也可越过水雷障碍区,直接进至水际滩头障碍区开辟通路。在水中航行时,对水的压强小,不会受较少音响雷、水压雷、磁雷、锚雷等爆炸性障碍物的伤害,具有超吃水、静水快速好、水下物理场小、对水下爆炸不敏感等特点,即使水雷爆炸,由于地效飞机因其自身具有减压和防暴作用,受损程度也会比其他排水型舰艇小得多,以便其进入复杂雷区排除水中各种障碍物。
巡航速度高,快速奔袭作战
普通舰艇的航速一般在30节左右,气垫船为40-140节,地效飞机则高达100-320节。飞行时,它完全脱离水面,航速可与直升机比美。如目前,俄军装备的“里海怪物”地效飞机,装备10台发动机,巡航高度10米,速度达400千米/小时,可搭载500名士兵进行低空飞行、水上滑行,越过沙丘、沼泽地等执行搜索潜艇、运送装备等任务,可奔袭数千千米。
适航性能好,登陆作战多面手
未来地效飞机将综合运用各种隐形技术,降低雷达、红外、声、光、电磁等物理信号特征,并应用更为先进的综合电力超导推进系统,消除噪声、降低红外辐射,从而大大提高地效飞机的隐形能力、快速机动能力、突防能力;将装备对空、对海、对地武器装备,实施动中打击;具有停靠、倒退、垂直起降等多种功能,配备导弹后,可实施全方位快速攻击。由于地效飞机具有上述特点,因此在未来战争中,它将被广泛用于登陆、机降、运输补给、反舰作战、反潜作战、扫雷布雷、侦察巡逻。既可在水面和陆地上起飞、降落,也可在浪高1.5米以下水面稳定疾飞,飞越一般地面交通物障,越过沙漠、沼泽、江河、雪地。既能掠海和掠江河湖面飞行,也可在水面上滑行,也能在地面、冰面或雪面上进行低空飞行。
编辑本段救援用途
地效飞行器可用干海上救援,能够快速反应,及时到达出事地点,而且能够在水上降落、展开救生。俄罗斯在建的“救生者”海上救护地效飞行器卜,装有全套医疗设备如手术室、康复室及烧伤中心,可设150张病床、载500名轻伤员,或承载700-800人等待援助。此外,地效飞行器还可用于海上搜索和反潜作战,其搜索效率远远超过其他任何海上飞行器。
编辑本段苏联始祖

"里海怪物"特写(20张)俄罗斯研制了秘密地效飞行器“里海怪物” 。 美国间谍飞机早在80年代初就已经在苏联的上空注意到地面上有一个奇怪的飞行体,它以令人不能置信的速度,在任何雷达都探测不到的低空飞行于里海之上。美国军事专家给这个飞行体起了一个名字“里海怪物”。 俄罗斯把这种飞行体称为“地效飞行器”或“地屏飞行器”。从结构上说它是飞机,但却贴着地面。它利用地面效应,在机体下形成一个空气卷筒,它随着飞机运动。通过三角形的相应承载面,这种效应更为加强。由于在“空气卷”上的没有行作用,在起飞重量相同的条件下,移动的效率比常规飞机高出足足40%。巨大的喷气发动机在前头将吸入的空气斜射到支承面下,从而加强这种飞行器的作用。真正的飞行是依靠装在尾部的其他发动机实现的。 “地效飞行器”不仅能够在水面上飞行、随地降落和重新起飞,而且能够越过结冰的苔原。它不受波浪,潮汐甚至地雷区的干扰。俄罗斯已经造出了多种型号,不仅能够在10米高度上运动。而且在需要时可以达到3000米以上高空。 “地效飞行器”装备载有核弹头的巡航导弹或者火箭。“里海怪物”航程7500千米,能够以800千米的时速将850名士兵运送到世界各地,而且不会被任何雷达发现。德国联邦情报局早在1975年已经知道,有一种型号的“里海怪物”起飞重量500吨。翼展50米,能够加载约200吨。为了证明目前建造民间救援用的“地效飞行器”是可信的,人们展示了至今无人看过的、严格保密的演飞影片。 俄罗斯研制的这种民用“地效飞行器”本来也是为军事目的而建造的,但上方的火箭管和内部装的军用仪器已被取消了。这种飞行器的军用仪器也被取消了。这种飞行器足有100米长,尾翼有足球场那么宽,它的总重量要达到400吨。推进器是八部喷气发动机,这是俄罗斯飞机制造工业所能够提供的最大喷气发动机。
俄重启“里海怪物”项目,用于装备强力部门
据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2010年7月15日报道,俄阿列克谢耶夫中央设计局将于近期重新启动“里海怪物”地效飞行器的研制与测试工作。该设计局质量部门负责人叶甫盖尼·梅列什科透露,俄政府已下令恢复开发这种独特的飞行器,用于装备俄强力部门。 梅列什科介绍称,在2010-2011年间将主要进行设计工作,从2012年起降进入更为细致的第二阶段——期间将开始试验工作并建造一艘“足够庞大的飞行器”。在此过程中,阿列克谢耶夫中央设计局的大部分专家都将加入到“里海怪物”地效飞行器的研制工作中。 前苏联于1957年启动地效飞行器的研制工作,该项目在90年代初被终止。在这段时期内,前苏联总共建造了约30架地效飞行器。这种飞行器主要利用“翼地效应”实现高速飞行。所谓“翼地效应”是指飞行器在低高度飞行以及在起飞和着陆过程中地面产生出一种使机翼诱导阻力减少、升阻比增加,飞机升力显著提高的效应。大量风洞试验证明,当机翼距地面高度为机翼长的15%时,地面效应最明显,机翼的升阻比可提高30%以上,这一区域被称为地效区。在地效区飞行的飞行器就像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柔和地托起。与气垫船和其他在水面上航行的船舶不同的是,“地效飞行器”可达到很高的飞行速度——超过250节。 阿列克谢耶夫中央设计局曾于上世纪60年代开发出一种实验型的地效飞行器并在里海上进行了测试,而这种飞行器就是西方情报机构所称的里海怪物”。当时建造的飞行器翼展为37.6米,长约100米,最大起飞重量544吨,载重量约200吨。不过,由于在1980年遭遇到一场严重事故,导致当局最终决定放弃该项计划。 前苏联还曾研制出过一种被称为“鹞”的地效导弹艇(只建造过一艘,上世纪90年代从黑海舰队退役)。其背部安装有6个斜置的SS-N-22反舰导弹发射筒,垂直尾翼上装有大型雷达天线罩,不仅可以攻击航母等大型水面舰艇,还可直接打击敌方岸基重要目标。 军事专家们指出,地效飞行器有水面、地效区和高空多种航行方式选择,其使用灵活,速度快、续航时间长,非常适合执行反潜、防空、扫雷和布雷等多种任务。 除此之外,地效翼艇还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它的方向控制性和运动稳定性比飞机好,驾驶员无需特殊培训,维修保养也比飞机简单方便。特别是由于地效翼艇在地效区飞行时升阻比高,在同样的载重量和飞行速度时,耗油量比普通飞机要低30%以上,经济性好、航程远。 里海怪物里海怪物(Ekranoplan或“Kaspian Monster”,俄语:Экраноплан),原苏联阿列克谢耶夫中央设计局利用翼地效应设计的地效飞行器。 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间谍卫星在对前苏联里海军事基地的一次照像侦察中,发现他们正在秘密试航一种既像飞机又像船的怪东西,与水上飞机不同的是它几乎贴着水面高速航行。西方给它起了个名字——“里海怪物”。冷战结束后大批资料解密,事情真相大白。原来前苏联这种秘密研制的“里海怪物”是一种地效翼艇。所谓“地效”是地面效应的简称,指飞行器在低高度飞行以及在起飞和着陆过程中地面产生出一种使机翼诱导阻力减少、升阻比增加,飞机升力显著提高的效应。大量风洞试验证明,当机翼距地面高度为机翼长的15%时,地面效应最明显,机翼的升阻比可提高30%以上,这一区域被称为地效区。在地效区飞行的飞行器就像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柔和地托起,所以有人戏称“地面效应”为“上帝之手”。 “里海怪物”航程7500千米,能够以800千米的时速将850名士兵运送到世界各地,而且不会被任何雷达发现。德国联邦情报局早在1975年已经知道,有一种型号的“里海怪物”起飞重量500号。翼展50米,能够加载约200吨。
编辑本段中国制造
中国地效飞行器之父是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李绪鄂。 1998年在我国地效翼艇的发展上是有历史意义的一年。这一年的上半年,“信天翁”3型(XTW-3)12座掠海地效翼艇在广西北海港外海域继续进行海上试验试航。下半年DXF100型15座地效飞行器(艇)在湖北荆门漳河水库,由中国科技开发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时进行了水上掠航演示。12月,“天鹅”号(751型)15座动力气垫地效翼船(艇)在上海淀山湖上海船舶工业公司举办的新闻发布会时也进行了水上掠航演示,同时宣布已通过系列试验及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的验收。更可喜的是,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组织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研制的“信天翁”4型20座铝合金掠海地效翼艇,1998年已在求新造船厂进入总装,预计1999年建成并开始海上试验。这一系列成果把我国的地效翼艇开发事业向实用化、工程化、商品化推进了可喜的一步。 以上几型艇都是12~20座客艇,艇重4~8吨,大体上属于同一档次的小型地效翼客艇。但是,却采取了不同的气动布局结构,不同的主艇体线型、主翼截面、形状,不同的结构材料、工艺措施,不同的机桨匹配装置,不同的下水登陆方案。对进一步针对营运水域的选优则还有待在实践中逐步见分晓。这几年来,依靠国内技术力量充分吸收了航空工艺技术、空气动力技术、航空发动机技术、气垫技术、高性能总体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储备,经过大量的、艰巨紧张的研究试验,技术攻关,设计计算,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设计和工艺方面的技术进步成果,也积累了各种成功的经验与挫折的教训,形成了三支各有所长,各具特色的技术队伍,在竞争中促进了地效翼艇技术的发展。 地效翼船在国际上和国内均没有正式的设计建造入级规范文件。中国船级社从1990年起派上海船检局审图中心参加“信天翁”2型艇审图工作开始,随后也参加了信天翁3型、4型,751型和DXF100型艇的审图。1995年成立地效翼船安全专题通信小组,已在1995年6月通告国际海事组织设计设备分委员会,我国专家组将参加地效翼船安全要求编写的国际工作组。上海船检局在我国地效翼船研究开发单位支持参与下,于1998年初出版了《地效翼船检验指南》,编为中国船级社GD010-98号指导性文件。尽管内容上还有不少值得商榷的问题,更没有达到法规的完善配套与权威性,但这个文件也体现出我国地效翼船技术及相关工作的进步,填补了空白,又提高了我国在国际海事组织中的技术地位。 地效翼艇是21世纪面向市场、服务战场的新型水上运载工具,又是有着军民结合、平战转换前景的高科技产业化的重要目标。 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地效翼艇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不可盲目乐观,过高估计开发实用船艇的能力。值得注意的问题有: (1)目前已能在内湖区或近海区试验的几型艇为完善商品化,进入实用化的工程技术量还不小。比如保持在各种海情、工况的平稳操纵性、全艇减振、降噪、隔热、消防措施、下水登陆实用措施等都要彻底解决,有的还须加大基础理论研究。 (2)关于在恶劣气象,特别在海上有风浪的复杂条件下安全航行。这方面必须进一步解决耐波性,达到每年所需的营运时间或海上作战使用要求,为此试验的深度和广度都要加大,各项设计参数必须在有用户参与制定的试验大纲下加以严格考核验证,才能得出可保证的性能。 (3)关于与民航飞机、高速汽车、火车及其它高性能船方面的对比。为了使地效翼船艇能在未来的现代化交通工具中真能分得一块市场,必须在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方面下大功夫,这不仅要从升阻比,负载与艇重比、单位客公里的油耗等技术经济指标上不断改进艇本身技术,还要包括新艇型所要求改进的地方。 (4)国内研制的地效翼艇多数还采用美国进口的莱康明系列活塞式发动机,只“天鹅”号选用了国产机,有的艇的螺旋桨、传动轴、复合材料等也是引进的。今后如何全面国产化,也得提上议事日程。 (5)国外不仅是俄国,近年来其它国家在地效翼艇开发上也有相当进展,而且也显出多途径的特色,在国内自力更生研究为主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借鉴外国先进技术,避免重复其它国家已发生过的失误或弯路,应当多方面开展交流合作。而且只有确切地了解外国发展水平才能恰如其分地评价我国目前已达到的技术水平。 看来这一切都有待地效翼艇研究开发单位及其领导部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来解决,而且要和其它配套协作工业部门、航运和旅游部门、军事和海洋管理部门等,采用更合理的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携手共建,才能创造出一个21世纪新一代地效翼船艇开发应用的崭新局面。
编辑本段最新进展
1、天翼一号--DF-100是由中国科技开发院地效开发中心联合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第605研究所总体设计、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第701研究所局部设计、宏图飞机制造厂生产制造的中国第一代实用型地效飞机,总指挥李绪鄂,总工程师顾诵芬,崔尔杰,副总工程师陈洪若,宋明德等。DF-100于1995年开始研制,1998年11月10日在湖北荆门市漳河水库试飞成功。 研发应用过程:1995年立项,1998年研制出第一台样机,2000年与浙江省湖州市合作,投入商业运营,游客们可乘座地效飞行器游览太湖水色。 DF-100主要用于商业运营,可载乘客15人,装有两台300马力航空发动机,机长16.15米,机高4.91米,宽10.98米,最大平飞速度200公里/小时,最大航程400公里,最大起飞重量4900公斤,有效载重1125公斤,巡航飞行高度0.6一1.2米,飞行抗浪高度0.9-1.4米。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地效飞行器,有飞行的高速度,而无高空事故的危险,无需建机场,飞行平稳舒适,可应用于江河湖海、草原等地使用,在客运、货运、旅游救护、海上缉私、海洋监测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小鹰”是原苏联第一艘用于运输登陆的两栖作战地效飞行器,总设计师阿列克谢耶夫,由下诺夫哥罗德造船厂生产。该机于60年代开始设计,1972年首飞。

㈤    魔兽世界怀旧服:TBC版本中,有哪些可以收集的坐骑

魔兽世界怀旧服:TBC有哪些可以收集的坐骑?

TBC声望坐骑共有4种,3个移动速度280%的飞行坐骑和1个100%的地面坐骑。4种坐骑需要对应声望达到崇拜后找相关阵营的军需官即可买到相应的坐骑。分别为塞纳里奥 -- 作战角鹰兽;灵翼之龙 -- 灵翼幼龙;库雷尼/玛格汉 -- 塔布羊(地面);沙塔尔天空卫队 -- 虚空鳐。

以上就是TBC的一些坐骑获得的方法及简略点评,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帮助,也欢迎补充。

㈥ 怀旧服TBC旋轮护目镜在哪买图纸

怀旧服TBC旋轮护目镜在地狱火半岛找工程训练师和枪械商买图纸。

联盟在地狱火半岛的荣耀堡找NPC莱布斯基 <工程学训练师>购买,坐标(55.7,65.6),部落在地狱火半岛的远征物资库旁边找米希·法索 <枪械商>购买,坐标(61.1,81.4),需要工程340点制作。

魔兽工程学玩法

工程技能用来将金属和石头组装成零件,工程学制造出的飞行器与其它交易技能相比,使用工程技能制造一件物品要花上更多的步骤。工程技能是一项非常有趣和有创造性的专业技能,可以制造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有趣、可娱乐他人、获得惊叹。

工程师可以利用他们杰出的创造力来制作大量(通常是随机数量的)非常实用的道具。通过不断的修补,并且要忍受机械故障和哑炮,工程师最终会创造出相当独特的物品:视力增强护目镜、火力强大的枪械、机器人宠物、机械坐骑、甚至是稀有的小饰品。

㈦ 天空一号目标飞行器的成功对接

天宫一号
天宫一号(Tiangong-1)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按照计划,神舟八号、神州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两年内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

基本信息
飞行器名称:天宫一号(Temple - 1)
飞行器生产国家:中国
发射时间: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03.07秒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 发射目的:属于航天发射第二步第二阶段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建成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为中国航天第三步建设空间站做准备。 发射项目:发射后三月内与神舟八号完成对接任务,两年内对接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
发射意义: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建设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 运载火箭:改进型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技术难点:两个航天器必须在高速飞行的状态下,在同一时间到达太空同一位置,如失误则有相撞风险。
技术特点
首先,天宫一号要完成交会对接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发展采取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实现了载人飞船 天宫一号
[19]把航天员安全地送上天又安全地返回地面,这是第一步的发展战略;第二步要解决出舱活动和交会对接技术;第三步是建造中国的空间站。在第二步当中,神舟七号已经实现了出舱活动,实现了技术突破,而交会对接就是要解决空间站建造时最关键也是最不可逾越的技术。未来的空间站建造是多舱段组合在一起的,交会对接技术是最关键的一项技术,也是重要的技术基础。 其次,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是我国首次研制发射的低轨道长寿命空间飞行器。它的特点不同于载人飞船,载人飞船是天地往返运输工具。天宫一号主要用于一定规模的空间科学试验,同时完成交会对接任务,为航天员提供驻留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可以说,天宫一号也是未来空间实验室的雏形。 再次,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采用了多项的新技术。这些新技术主要采用在空间技术方面,也是为将来空间站的建造和试验做先期的技术验证。 最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是目前我国研制的最大的载人航天器。在这个最大的载人航天器中,我们做了多项人性化的设计,为航天员提供的工作和生活空间有15立方米,有锻炼和娱乐设施。航天员可以实现与地面之间可视的电话通信,也可以从事个人娱乐活动。
发射任务
“神七”升空,举国振奋。在神七实现“太空行走”后,中国的空间站距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的消息,中国未来的空间站的名称叫“天宫”。这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寄托了华人无限憧憬的名字。 根据规划,中国已在2011年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实际上是空间实验室的实验版,采用两舱构型,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之后,再发射“神舟八号”。“神八”是一艘无人的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无人自动对接试验。2015年前,再陆续发射“天宫二号”、“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室。 “天宫二号”将主要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天宫三号”将主要完成验证再生生保关键技术试验、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货运飞船在轨试验等,还将开展部分空间科学和航天医学试验。 我国目前在研制的空间实验室采用两舱结构,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可保证舱压、温湿度、气体成分等航天员生存条件,可用于航天员驻留期间在轨工作和生活,密封的后锥段安装再生生保等设备。实验舱前端安装一个对接机构,以及交会对接测量和通信设备,用于支持与飞船实现交会对接。资源舱为轨道机动提供动力,为飞行提供能源。 建设实现空间站的关键技术是“空间交会对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航天器通过轨道参数的协调,在同一时间到达太空同一位置的过程称为交会。对接是在交会的基础上,通过专门的对接机构将两个航天器连接成一个整体。实现两个航天器在太空交会对接的系统,称为交会对接系统。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难度很大,因为空间实验室体积都比较大,发射空间实验室的时候是不装人的,人是后来通过航天飞机或者飞船送上去的。人要进入到空间实验室,航天飞机或飞船就必须和空间实验室对接起来。这个难度很大,在太空中的空间实验室和航天飞机都是高速运行的,时速到达28000公里以上,在对接过程中,如果计算不准,就可能发生飞船相撞事故。 天宫一号模拟对接效果图
[20]空间交会对接控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人工控制、另一种是自动控制。用人工控制来完成太空交会对接可以提高交会对接的成功率。自动控制交会对接可靠性特别高,不需考虑人员的安全和救生问题。在航天器的交会对接技术方面,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相结合,以提高交会对接的灵活性、可靠性和成功率。 目前我国的火箭最大运载能力只有10吨,不仅无法将体积更大、重量更重的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也满足不了空间实验室在运行期间所需大量物资的运输要求。在后续的发射中,将采用新一代大推力长征5号火箭。长征5号火箭的运载能力可达25吨,基本与国际上的顶级水平相当,可以满足在低轨道发射空间实验室的需要。 人类目前载人航天活动的终极目的,是将实验室搬上太空,利用太空微重力高真空的独特环境,开展地面无法进行的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实验,从而为人类造福。 太空生命科学试验不仅可以进行植物育种、发明新的药物,而且在半导体、特种材料、天文学、对地观测等方面的好处更是不一而足。因此,以神七为起点的空间站建设,将为科学研究带来更大的舞台。[21]
编辑本段最新进程
对接介绍
“空间交会对接”,简称“交会对接”,是建立空间站最基本最关键的技术,其原理是通过轨道参数的协调,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航天器在同一时间到达太空同一位置,然后再通过专门的对接机构将其连为一个整体。 交会对接根据航天员介入的程度和智能控制水平可分为手控、遥控和自主三种方式。具体的方法一般是先将目标飞行器发射入轨并精确测定其运行轨道,当其飞经待发飞行器发射场上空时,通过择机发射使后者与前者运行在相同的轨道上,并且将距离控制一定范围内,随后再依靠飞行器本身的机动能力让两者逐渐连为一体。

完成系统性能实验
中国在研的空间实验室采用两舱结构,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可保证舱压、温湿度、气体成分等航天员生存条件,可用于航天员驻留期间在轨工作和生活,密封的后锥段安装再生生保等设备。实验舱前端安装一个对接机构,以及交会对接测量和通信设备,用于支持与飞船实现交会对接。资源舱为轨道机动提供动力,为飞行提供能源。
第二次变轨
北京时间9月30日16时09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精确控制下,天宫一号成功实施第2次轨道控制,近地点高度由200公里抬升至约362公里,顺利进入在轨测试轨道。 这次轨道控制是在天宫一号飞行第13圈实施的。经过两次轨道控制,天宫一号已从入轨时的椭圆轨道进入近圆轨道,为后续进入交会对接轨道奠定了基础。 据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陈宏敏介绍,近地航天器发射后,受高层大气阻力的影响,其轨道高度会逐渐缓慢降低。通过此次轨道抬升,预计可使天宫一号在神舟八号发射时,轨道高度自然降至约343公里的交会对接轨道,从而尽量减少发动机开机,节省燃料。 有关专家表示,进入在轨测试轨道后,地面人员将对天宫一号平台上的交会对接机构等各分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稳定性进行测试,还将利用搭载的有效载荷开展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活动。 [27]
编辑本段生命保障系统自主运行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9月30日消息,“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已经启动,转入自主运行状态,航天员进入“天宫一号”前将建立载人环境。 目前,“天宫一号”中暂不需建立适合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因此,维持氧气、温湿度、二氧化碳、压力等指标的系统正在以无人方式运行。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环控生保系统专家李英斌介绍说,人在太空生存,必须要依靠航天器提供适宜的氧气、湿度、温度和压力等。尽管历次神舟任务已在这方面积累成熟经验,但“天宫一号”任务仍然提出巨大挑战,特别是很多产品要长期耐受温湿度、振动冲击、真空低压、失重等多种特殊环境考验。 李英斌称,这次任务提出严苛的舱内微生物指标和可吸入颗粒物指标。“天宫在航天员第一次进入前,已经无人运行了好几个月,内部的设备、材料会释放微量有害气体。”为此,科研人员专门研制出微量有害气体净化装置,采取综合手段对舱内气体高效净化。 此外,“天宫一号”还首次带入微生物净化装置,为航天员打造高度洁净的环境。“舱内不是绝对无菌的,微生物遇到合适环境就会生长,人体代谢也是微生物产生的来源。它们不仅有害健康,时间长了会腐蚀设备。”研制专家余青霓说。 “天宫一号”还有专门的储箱回收人体呼吸、排汗等代谢产生的水汽。“水汽会引起电器设备受潮短路,人在潮湿的环境中也不舒服。”余青霓表示,将来技术成熟了,水汽回收后还可以净化饮用

阅读全文

与怀旧服实验失败的飞行装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机械伤害的后果是什么意思 浏览:663
热水器的塑料阀门怎么卸掉 浏览:608
暖气智能阀门有水珠 浏览:668
管道阀门有哪些品牌 浏览:29
忍3工具箱最新版 浏览:418
地热管道充水时阀门开关 浏览:59
什么牌子安检设备好 浏览:522
暖气上下阀门方向 浏览:899
打开空调阀门漏气怎么回事 浏览:857
常见的局域网硬件设备有哪些 浏览:472
仪器设备购置说明怎么写 浏览:465
北京超滤水处理设备哪里有 浏览:63
阀门里面的铜接管什么材质 浏览:956
机械损耗怎么算 浏览:679
笔记本如何输出声音设备 浏览:351
实验室冷却结晶的装置图 浏览:474
2516是什么轴承 浏览:992
仪器制造课程设计微动装置 浏览:635
修复仪器测量怎么用 浏览:553
防雷装置检测资质取消 浏览: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