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日晷是测量质量的工具吗原理是什么呢
阴影的长度与平行光的角度成线性.辐射角由地球自转决定.地球的自转是一个时间的过程.因此,阴影的长度反映了时间。此外,由于太阳对地平线的测量不同,角度不同,因此对太阳光线和地球平面角度的测量不同,由于他们生产赤道日晷、极地日晷、子午线钟等.赤道日晷是一种必须与赤道平面平行的日晷,它们必须垂直穿过表盘中心,指向南北。顺时针方向的阴影在圆盘上移动的角度与太阳在天空中移动的角度相对应。
日晷是用阳光测量的最古老的计时表,今天它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象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日晷的文明国家之一。我国至今发现的第一块石钟是西汉初的遗物,距今约2200年。在我国许多古代科技成果的历史上,按照日晷理论制造和应用,可以说是一颗灿烂的明珠。陶瓷棒其原理是利用太阳投射的阴影来确定和分割瞬间。日晷通常由铜箭头和石盘组成。这种利用太阳光投影计算时间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时间领域的一项重大发明,人类已经使用了几千年。
② 除了钟表以外还有哪些办法测量时间
1、看倒影,观察一下自己的影子,影子越短离正午12点越近,影子越长和6点越接近,
2、看水滴,可以提前支座一个瓶子用针扎个孔,大概计算滴一滴水是多久,然后进行推算,大概需要多少水是一个小时,这个时间快慢和你扎孔大小有关。
3、制作沙漏,原理同2
4、准备一根蜡烛,提前计算好一个小时蜡烛会燃烧多长,那么时间快慢和是否有风有关,有风的话蜡烛燃烧快。
(2)古代检测装置怎么选扩展阅读:
在钟、表等现代的计时工具还没诞生之前,古人最主要计时工具就是“日晷”(Sundial)和“刻漏”。“日”指太阳,“晷”表示影子,“日晷”的意思是“太阳的影子”。日晷是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实际位置测定时间的一种仪器或器具,利用地球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运动规律测定时间。
日晷一般由晷面和晷针两部分组成,太阳光将晷针的影子投影在标有刻度的晷面上,用以指示时间。而古代的科学发明经过艺术家对晷面和晷针进行艺术加工,就制成了形态各异的日晷。
在历史进程中,祖先在不同的时期发明和制造了各种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的计时器。其中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机械计时器等。
1、圭表
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古代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可见圭表的历史相当久远。圭表是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
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那么光阴之“阴”,及时间的长短,,用“分”、“寸”表达就顺理成章了。
2、日晷
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3、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然而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
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我国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如唐代诗人李贺:“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
4、机械计时器
单纯利用水的流动来计时有许多不便,人们逐渐发明了利用水做动力,以驱动机械结构来计时。公元前117年,东汉的张衡制造了大型天文计时仪器——水运浑天仪,初步具备了机械性计时器的作用。随后历代都相继制作了附设有计时装置的仪器。
其中宋代苏颂制造的水运仪象台,把机械计时装置的发展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峰,水运仪象台的计时机械部分可以按时刻使木偶出来击鼓报刻,示牌报告子、丑、寅、卯十二个时辰等。
这类计时器尚不能算是独立的计时器,还是天文仪器与计时仪器的混合体,至十四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的机械计时器已脱离了天文仪器而独立,不但具有传动系统-齿轮系,而且还有擒纵器。
如果再进一步,就可能出现完全现代意义上的钟表。但遗憾的是,功亏一篑,中国没能做到这一点,最终机械钟表还是从西方引进。
除上述几种主要的计时器外,还有其他一些计时方法。如,香篆、沙钟、油灯钟、蜡烛钟等。考察古人的时间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观查:一是古人对时间科学划分后制定的计时制;二是古人把时间、计时仪器和国家法制、政权兴衰相联系。
我国古代制定、沿用自成体系的计时法。百刻计时法最古老,使用的时间也最长。大约西周之前(公元前十一世纪),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一百刻(一刻等于14.4分)。
汉代(前206-公元220)除使用百克制外,还应用以太阳方位计时的方法,到隋唐(公元581-907)时,太阳方位计时衍生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克制与十二时辰计时法并用。直到明末清初(十七世纪)。
西方机械钟表传入后,我国才改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但十二时辰仍沿用,每个时辰两小时。为和二十四小时计时法相一致,我国古老的百克制演变为九十六克制,一个时辰内分为八刻、一小时内分为四刻,这样一昼夜就为九十六刻,与世界通用的计时法相一致。
此外,我国古代还使用独特的夜间计时方法,这就是“更”。“更”是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时间长短依夜的长短而定。
③ 古代在抗震救灾的时候,除了地动仪,还有哪些检测器
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其给世界各国的民众带来了巨大影响。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预测地震,乃至地震救援成为了人类和大自然作斗争始终绕不过去的两门学科。
但早在中国古代,我们的先辈就已经在探索预测地震的方法。中国古代的部分大一统王朝还形成了应对地震灾害等自然灾害的体系。只要地震等灾害爆发,朝廷就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抗震救灾,帮助民众度过重重难关。
2.总结地震前兆,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总结出了一些地震前兆。比如,在地震发生前,家养的动物会坐立不安,不愿意呆在家里面。蚂蚁、老鼠会到处乱窜。蛤蟆会成群出动,鱼类会成群漂游跳出水面。
3.观测星辰,古代人认为,一旦天上星象异常,人间有大事发生。《晏子春秋》记载,齐国的大臣发现星辰有异常,“维星绝、枢星散”,地震就会发生。
④ 从古至今有哪些称重工具
1、秤
秤亦作“称”。衡器。或将不等臂的衡量轻重的器具皆称为秤,或指以看秤星计被称物重量的提系杠秤,或单指秤杠。战国时已有不等臂衡器。
国内杆秤始于何时,尚无定论。出土的楚国王铜衡杆,上有十等分的刻度,推测是称量时作为在不同部位悬挂权和重物的标志,很可能是从等臂天平过渡到杆秤时出现的一种衡器。东汉以后演变为从秤星看重量的秤。
2、戥子
戥子学名戥秤,是一种宋代刘承硅(据传)发明的衡量轻重的器具。属于小型的杆秤,是旧时专门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品和香料的精密衡器。因其用料考究,做工精细,技艺独特,也被当做一种品位非常高的收藏品。
3、衡器
衡器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容量和重量的器具,在中国统称为“度量衡”。中国古代衡器扎根于历史文化之中,其发展史本身就是一幅浓缩的古代社会的生活画卷。
4、称重仪表
称重仪表也叫称重显示控制仪表,是将称重传感器信号(或再通过重量变送器)转换为重量数字显示,并可对重量数据进行储存、统计、打印的电子设备,常用于工农业生产中的自动化配料,称重,以提高生产效率。
5、电子台秤
电子台秤是是利用电子应变元件受力形变原理输出微小的模拟电信号,通过信号电缆传送给称重显示仪表,进行称重操作和显示称量结果的称重器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戥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古代衡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秤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称重仪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电子台秤
⑤ 中国古代测量时间的工具有哪些
中国古代测量时间的工具有:圭表、刻漏、沙漏、水运浑天仪、水运仪象台、大明灯漏等等。
一、圭表
圭表又称,日晷,日规。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标竿或石柱;“圭”是从表的跟脚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条石板。
每当太阳转到正南方向的时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长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节气的时刻。表影最长的时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时候,夏至来临了。它是我国创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种天文仪器。
二、刻漏
刻漏又称漏刻、漏壶。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
后来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三、沙漏
沙漏因刻漏冬天水易结冰,故有改用流沙驱动的。《明史·天文志》载明初詹希元创造了“五轮沙漏”。后来周述学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个轮子。
宋濂(1310~1381)著《宋学士文集》记载了沙漏结构,有零件尺寸和减速齿轮各轮齿数,并说第五轮的轴梢没有齿,而装有指示时间的测景盘。
四、水运浑天仪
水运浑天仪是一具依靠水力而使其运转,能模仿天体运行的仪器,并可以测定时间。这个浑天仪改进了汉代科学家张衡的设计,注水激轮,令其自转,昼夜一周,除了表现星宿的运动以外,还能表现日升月落,当然比张衡的水运浑象仪更加精巧、复杂了。
所以,当水运浑天仪造成之后,置于武成殿前,文武百僚观看后,无不为其制作精妙,测定朔望、报告时辰准确而叹服,共称其妙。
五、水运仪象台
水运仪象台有一套比较复杂的齿轮传动系统。 在枢轮的上方和圆周旁有“天衡”装置──擒纵机构,这是计时机械世界史上继一行之后的重大创造的继续,它把枢轮的连续旋转运动变为间歇旋转运动。
六、大明灯漏
1276年,中国元代的郭守敬制成大明灯漏。它是利用水力驱动,通过齿轮系及相当复杂的凸轮机构,带动木偶进行“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
(5)古代检测装置怎么选扩展阅读
古人和今人的计时方法的不同
一、称谓不同
古人对白天与晚上的称谓是不同的。白天说“钟”,晚上说“更”或“鼓”。那时候城镇里都设有钟鼓楼,晨起(辰时,7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傍晚(酉时,19点)鼓报时,所以晚上又说“几鼓天”。
二、方法不同
现在一个昼夜是24小时,但在古代,一昼夜是12个时辰。12个时辰也不是用一二三四来计算,而是用“子丑寅卯……”来表示,这叫干支纪日法。
三、计算不同
古人晚上说时间用“更”,是有巡夜人边巡逻边打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有“三更半夜”的说法。一更又分五点,一点差不多等于现在的24分钟。
⑥ 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叫日什么
叫日晷rì guǐ ,古代一种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一般是在有刻度的盘的中央装着一根与盘垂直的金属棍儿。
⑦ 介绍一下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日晷
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晷面的刻度是不均匀的。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早晨,影子投向盘面西端的卯时附近。接着,日影在逐渐变短的同时,向北(下)方移动。当太阳达正南最高位置(上中天)时,针影位于正北(下)方,指示着当地的午时正时刻。午后,太阳西移,日影东斜,依次指向未、申、酉各个时辰。 由于从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总是在天赤道的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在天赤道的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在观察日晷时,首先要了解两个不同时期晷针的投影位置。 世界上最早的日晷诞生于六千年前的巴比伦王国。中国最早文献记载是《隋书·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隋开皇十四年 公元574年 发明的短影平仪 即地平日晷 。赤道日晷的明确记载初见于南宋曾敏行的《独醒杂志》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图。 赤道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这种利用太阳光的投影来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所用达几千年之久,然日晷有一个致命弱点是阴雨天和夜里是没法使用的,直至1270年在意大利和德国才出现早期的机械钟,而中国则在1601年明代万历皇帝才得到二架外国的自鸣钟,清代时虽有很多进口和自制的钟表,但都为王宫贵府所用,一般平民百姓还是看天晓时。所以彻底抛却日晷,看钟表知辰光还是近现代的事。 编辑本段常见的日晷 使用日影测时的日晷,无论是何种形式都有一根指时针(Gnomon),这根指时针与地平面的夹角必需与当地的地理纬度相同,并且正确的指向北极点,也就是都有一根与地球自转轴平行的指针。观察这根指针在指定区域内的投影,就能确定时间。现有常见的日晷有下列几种不同的形式: (1) 水平式日晷(The Horizontal Sundial) 是最常用的日晷,采用水平式的刻度盘,日晷轴的倾斜度,依使用地的纬度设定,刻度需要利用三角函数计算才能确定。适合低纬度的使用。 (2) 赤道式日晷(The Equatorial Sundial) 赤道式日晷是依照使用地的纬度,将轴(指时针)朝向北极固定,观察轴投影在垂直于轴的圆盘上的刻度来判断时间的装置。 盘上的刻度是等分的,夏季和冬季轴投影在圆盘上的影子会分在圆盘的北面和南面,适合中低纬度的使用。若将圆盘改为圆环则称为赤道式罗盘日晷。 (3) 极地晷(The polar Dial) 供指时针投影的平面与指时针平行,即与地平面的夹角与地理纬度相同,并朝向正北。时间的刻画可以用简单的几何图来处理,投影的时间线是平行的线条。适合各种不同的纬度使用。 (4) 南向垂直日晷(Vertical Direct South Dial)刻度盘面朝向正南且垂直地面的日晷。这一种日晷较适合在中纬度(30~60)使用。 (5) 东或西向垂直式(Vertical Direct East or West)刻度盘面朝向正东或正西且垂直地面的日晷。这一种日晷只能在上半日(东向)或下半日(西向)使用,但全球各纬度都适用。 (6) 侧向垂直式(Vertical Declining)刻度盘面采用垂直方向的日晷。这一种日晷需要依照建筑物的墙面方向换算刻度,不容易制作。依季节及时间的不同,有时不会产生影子。南向与东西垂直日晷都可视为此形的特例。 (7) 投影日晷(Analemmatic Sundial)不设置指时针,仅在地平面依地理纬度的不同绘制不同扁率的椭圆,在其上刻划时间线,并将长轴指向正东西方向,南北向的短轴上则需刻上日期,指示立竿测量时刻的正确位置。 编辑本段日晷的角度等计算 日晷的制作除了指时针必需正确的安装之外,时间线的刻划也不能忽视。各形日晷时间线的刻划与日晷的地理位置,指时针的高度等,都有关系。假设地理纬度为φ,指时针的高度为H,要刻划的时间与正午的差值为T;时间线与指时针的夹角为A,距离为D,则各形日晷的计算式如下: (1) 水平式日晷:TAN(A)=TAN(T)*SIN(φ) (2) 赤道式日晷:等分圆盘,每小时相当与十五度,正午线垂直朝下。 (3) 极地晷:D=H*TAN(15*T) (4) 南向垂直日晷:TAN(A)=TAN(T)*COS(φ) (5) 东或西向垂直式:D=H*TAN((6-T)*15) (6) 侧向垂直式:TAN(A)=SIN(O)*TAN(R+15*T) 指时针与墙面垂线的夹角TAN(W)=SIN(θ)*COT(φ) 指时针高出于墙面的夹角SIN(O)=COS(θ)*COS(φ) 指时针与正午线的时间线差COT(R)=COT(θ)*SIN(φ) 6点与12点时间线的夹角COT(S)=SIN(θ)*TAN(φ) θ:日晷墙面的斜角 (7) 投影日晷:D= SIN(T*15),V= sin(φ)*COT(φ) 椭圆长轴与短轴的比:sin(φ) 竖竿(人立足)的位置:Z=TAN(del)*COS(φ) del:太阳的赤纬,V:时间点在短轴方向上的值 D:时间点在长轴方向上的值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由于从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总是在天赤道的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在天赤道的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在观察日晷时,首先要了解两个不同时期晷针的投影位置。中国古代测时仪器。由晷针和晷盘组成,晷盘上有时间刻度,晷针垂直于盘面,通过晷针日影在盘面上的方向就能测定时间。因盘面安置的方向不同,日晷可分为地平日晷、赤道日晷、立晷、斜晷。日晷的早期历史尚不清楚,最早的可靠记载是《隋书·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发明的短影平仪(即地平日晷)。赤道日晷的明确记载初见于南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图,但晷盘是木制的。后世改用石质晷盘,金属晷针。北京故宫等处保存的都是清代制造的石质赤道日晷。赤道日晷的晷面平行于赤道面,晷针指向南北极。相持既久,日晷渐移。——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2) [sundial]∶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由于从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总是在天赤道的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在天赤道的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在观察日晷时,首先要了解两个不同时期晷针的投影位置。 日晷又称“日规”,是古代人利用日影来定时刻的计时器。日晷的种类很多,根据晷面所处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地平式、赤道式、子午式、卯酉式等多种,功能也不尽相同。 世界上最早的日晷诞生于六千年前的巴比伦王国。中国最早文献记载是《隋书·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隋开皇十四年 公元574年 发明的短影平仪 即地平日晷 。赤道日晷的明确记载初见于南宋曾敏行的《独醒杂志》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图。 赤道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这种利用太阳光的投影来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所用达几千年之久,然日晷有一个致命弱点是阴雨天和夜里是没法使用的,直至1270年在意大利和德国才出现早期的机械钟,而中国则在1601年明代万历皇帝才得到二架外国的自鸣钟,清代时虽有很多进口和自制的钟表,但都为王宫贵府所用,一般平民百姓还是看天晓时。所以彻底抛却日晷,看钟表知辰光还是近现代的事。 参考资料:http://bk..com/view/41644.htm
⑧ 中国古代的科学仪器有哪些
【生命科学】电泳仪/电泳槽 细胞样品收集器 自动部分收集器/自动样品采样仪 PCR扩增仪/PCR热循环仪 紫外检测仪/紫外分析仪 液氮生物容器(液氮罐) 冷冻干燥机(冻干机) 干式恒温器/恒温混匀仪 血红蛋白仪 核酸蛋白仪/酶标仪/生化分析仪 雪花制冰机 组织芯片制备仪/细胞程控降温仪 动物人工呼吸机/溶剂过滤器 层析柱 微波化学反应器 移液器/移液枪/分液器 微孔板恒温孵育器 氮气吹扫仪
【光学仪器】可见分光光度计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荧光分光光度计 红外分光光度计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光泽度仪(计) 旋光仪/圆盘旋光仪 火焰光度计 白度测定仪(白度计) 测色仪/色差仪/罗维朋比色计 应力仪 熔点测定仪/熔点仪 照度计/日照计/测光仪 紫外辐照计 光度计/光强计/亮度计 光电雾度计/透光率雾度测定仪 阿贝折射仪/棱镜折射仪
【箱类器材】真空干燥箱 鼓风干燥箱 电热恒温干燥箱 远红外干燥箱(烘箱) 胶片干燥箱 精密节能干燥箱 霉菌培养箱 振荡培养箱 隔水式培养箱 电热恒温培养箱 光照培养箱 生化培养箱 人工气候箱(培养箱) 恒温恒湿箱 高低温试验箱(湿热试验箱) 盐雾试验箱 二氧化碳培养箱(CO2) 植物培养箱/植物生长箱 老化试验箱 真空手套箱(惰性气体操作箱) 电热恒温水箱 高温烧结箱 定碳炉 低温冷阱/半导体冷阱
【温控仪表】电热板/加热板/控温板 电热套/加热套/控温套 箱式电阻炉(马弗炉) 管式电阻炉/管式高温炉 坩埚电阻炉/坩埚电炉 单管定碳炉/双管定碳炉 封闭电炉/万用电炉 恒温水(油)浴/恒温水槽 恒温水浴锅 低温恒温槽/低温恒温浴 控温仪/温控仪/温度控制仪 电砂浴/电沙浴
【无损检测】转速表/频闪仪 测振仪(振动监测仪/变送器) 机械故障检测仪/机械故障听诊器 地下管道/管线探测检漏仪 麦式真空计/压力真空计/热偶计/电阻计/复合计 泄漏检测仪 电火花检漏仪/电火花针孔检测仪 现场动平衡仪 洗片机/观片灯 超声探伤仪 磁粉探伤仪 X射线探伤机 其它无损检测设备 焊缝外观检测工具箱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 红外测温仪 看谱镜(验钢镜) 黑白密度计 油质分析仪
【量具量仪】数显卡尺 游标卡尺 带表卡尺 千分表/百分表 千分尺 高度尺/深度尺 数显万能角度尺 扭矩测量仪/扭力测试仪 卡表/卡规 数显标尺 管形测力计/管形拉力计/管形推力计 推拉测力计/拉压测力计/拉力计
【除湿净化】除湿机/抽湿机/吸湿机 超声波清洗器 空气净化器 自动蒸馏水器/电热蒸馏水器 灭菌器/蒸汽消毒器 臭氧消毒机 超净工作台 消毒杀菌净手器 电动气溶胶喷雾器 纯水机/超纯水机 防潮柜/防潮箱/氮气柜 不锈钢存尸冷藏柜
【常规设备】电动搅拌机 磁力搅拌器 研磨机/球磨机/沙磨机/平磨机 匀浆机/分散机/均质机/捣碎机 万能粉碎机/中药粉碎机/破碎机 锥形磨/胶体磨 恒温摇床/脱色摇床/摇瓶柜 振荡器/恒温振荡器 旋涡混合器/梯度混合器 空气压缩机/无油空压机 粉末压片机(油压机)/模具 切割机/镶嵌机 抛光机/预磨机/磨抛机 定时器/定时计 旋转蒸发器 层析实验冷柜 玻璃反应釜/真空恒温反应器
【石化仪器】石油产品闪点和燃点试验器 石油产品恩氏粘度计 石油产品密度试验器 铜片/银片/润滑脂/液相腐蚀试验器 石油产品蒸馏(馏程)试验器 石油产品酸值/酸度试验器 石油产品灰分测定仪/色度测定仪 石油产品水分试验器 石油产品硫含量试验器 机械杂质/残留物/残炭/沉淀物测定仪 石油产品运动粘度测定器 倾点/浊点/冰点/凝点/冷滤点试验器 抗泡沫特性/抗乳化性能试验器 润滑脂滴点试验器 饱和蒸汽压试验器/实际胶质试验器 原油中蜡含量测定仪 氧化安定性测定仪 润滑油蒸发损失测定仪 液体石油采样器/取样器 绝缘油耐压测定仪 绝缘油体积电阻率测定仪 润滑油空气释放值测定仪 萘结晶点试验器/苯胺点试验器
【药检仪器】切片机 澄明度检测仪 片剂多用测定仪(硬度.脆碎度.崩解度.溶出度) 药物光照试验仪 制丸机 细菌内毒素检查仪 药物透皮扩散试验仪 药物溶出度仪 片剂脆碎度测定仪 微机热原测温仪 崩解时限测定仪(崩解仪) 包衣机/小型包衣机
【涂料仪器】涂料比重杯 漆膜附着力试验仪/划格试验仪 建筑涂料耐洗刷仪/磨耗仪 粒子细度试验仪(刮板细度计) 三辊机/平磨机 涂膜器/成膜器 干燥性能试验仪 柔韧性测试仪(杯突试验仪/弯曲试验仪/弹性试验器) 样品杂质分析仪 漆膜冲击试验机 目视比色箱/铁钻比色计
⑨ 古代用来测量的仪器有那些
我国古代使用的的天体测量仪器主要有浑仪、简仪等;表演天体视运动的仪器主要是浑象等。
浑天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宇宙理论,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蛋丸,地如鸡中黄",天内充满了水,天靠气支撑着,地则浮在水面上。天的大圆分为365.25度,浑天旋轴两端分别称为南极、北极,赤道垂直于天极,黄道斜交着天的大圆,黄赤道交角为24度。
浑仪正是以此为基础而设计的。我国浑仪的发明大约是在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之间(即战国中期至秦汉时期)。早期的浑仪比较简单,经过历代天文学家的改进,到了唐代,由天文学家李淳风设计了一架比较精密完善的浑天黄道仪。整个仪器分为三层,外层叫六合仪,包括地平圈、子午圈和赤道圈。中层叫三辰仪,是由白道环、黄道环和赤道环构成。里层叫四游仪,包括一个四游环和窥管。现存明制浑仪基本就是这种结构,所不同的是取消了三辰仪中的白道环,而加上了二分环和二至环。由于浑仪的圈环过于复杂,遮掩天区,影响观测,所以元代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将其简化,创制了简仪。
(2)简仪
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于公元1276年创制的一种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因将结构繁复的唐宋浑仪加以革新简化而成,故称简仪。它包括相互独立的赤道装置和地平装置,以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 365.25 日分度。简仪的赤道装置用于测量天体的去极度和入宿度(赤道坐标),与现代望远镜中广泛应用的天图式赤道装置的基本结构相同。它由北高南低两个支架,托着正南北方向的极轴,围绕极轴旋转的是四游双环,四游环上的窥管两端安有十字丝,这是后世望远镜中十字丝的鼻祖。极轴南端重迭放置固定的百刻环和游旋的赤道环。为了减少百刻环与赤道环之间的摩擦,郭守敬在两环之间安装了四个小圆柱体,这种结构与近代"滚柱轴承"减少摩擦阻力的原理相同。简仪的地平装置称为立运仪,它与近代的地平经纬仪基本相似。它包括一个固定的阴纬环和一个直立的、可以绕铅垂线旋转的立运环,并有窥管和界衡各一。这个装置可以测量天体的地平方位和地平高度。简仪的底座架中装有正方案,用来校正仪器的南北方向。在明制简仪中正方案改为日晷。
简仪的创制,是我国天文仪器制造史上的一大飞跃,是当时世界上的一项先进技术。欧洲直到三百多年之后的1598年才由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发明与之类似的装置
⑩ 不思议迷宫古代检测装置选什么
不思议迷宫古代检测装置选什么好呢?各彩蛋又是如何触发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检测装置【1w/5000碎,同位素检测结果(探索2星)】
冒险者之森:182年前
英雄之村:85年前
遗落圣坛:3393年前
废弃边陲:453年前
古代竞技场:652年前
低语之森:581年前
圣者之塔:1075年前
海贼之港:24年前
骷髅岛:274年前
沙漠绿洲:529年前
血腥要塞:4753年前
德古拉城堡:507年前
阿瓦隆要塞:3551年前
蒸汽之都:3573年前
太空船废墟:5年前
地狱边境:4682年前
混沌深渊:41043年前
永恒之塔:3575年前
埃拉西亚:3576年前
诸神的棋盘:3566年前
时空裂痕:3389年前
世界之厅伊甸:35609年前
炼金工坊:112年前
旅行商人:12年前
佣兵营地:33年前
命运石柱:801629342年前
世界树:992年前
雪山神庙:3481年前
古代遗迹:3453年前
马戏团:1年前
巨大的雕像:3402年前
天空浮岛:3754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