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高中化学实验装置常见错误

高中化学实验装置常见错误

发布时间:2022-05-10 04:46:04

Ⅰ 化学:高中实验室制备氨装置错误的问题,急!

根据我的记忆,棉花应该是为了防止反应时产生的气体将反应固体冲入玻璃导管,因为固体在玻璃导管内是不便于清洗的,特别是不溶于水的物质。如果是除水的话应该再接一个除水装置,没听说过用棉花除水的,不然家里放着的棉花不都要湿光了。
关于倾斜1L正解
夹住1/3处是实验规定,一定要找原因的话应该是为底部操作留下更大的空间(加热之类的),同时防止试管被夹处产生过大的应力(夹了太靠前了,脆弱的试管可能会被底部的药品压断吧,杠杆一样)。

Ⅱ 在化学实验中装置制取氧气容易出现的错误

(1)氯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clo3
mno2
.

2kcl+3o2↑,二氧化锰催化剂能加快此反应的速率;
(2)氢氧化钠溶液比水更易吸收二氧化硫,naoh溶液代替水吸收产生的气体效果会更好;
(3)一氧化氮气体难溶于水,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收集一氧化氮气体只能用排水法,当有气泡往集气瓶口外冒时说明一氧化氮已收集满.
答案:(1)2kclo3
mno2
.

2kcl+3o2↑ 没有加入催化剂(mno2)
(2)naoh溶液(3)e 当有气泡往集气瓶外冒时

Ⅲ 化学实验仪器错误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

试管破裂,炸伤人。酒精灯引起火灾。配置溶液浓度与预期不一样。分离物品的浓度不高。等等

Ⅳ 高中化学实验装置的缺陷一般有什么

如果生成物有固体或微溶物的话还可能造成导管堵塞。还有就是空气存在装置内是否会对反应有影响也要考虑,如有影响应该先排净空气

Ⅳ 高中化学实验题一般会出现的实验缺陷有哪些(除了无尾气收集,防倒吸)

1.加热试管时如有液抄体生成,应使试管口向下倾斜,否则会炸裂
2.需要分液漏斗,蒸馏烧瓶等的实验需检验是否漏气
3.用液体生成气体并且气体会被通入加热的反应器时,应先干燥,否则会有危险
4.加热液体时如会有沸腾的,应加沸石,未加则有暴沸危险

Ⅵ 如何对待高中化学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

那得看是什么样的异常了。基本考虑一下几点
(1)试剂不纯净或者过期
(2)实验仪器故障或损坏,也可能是连接问题(如漏气)
(3)实验操作错误
(4)实验环境问题
(5)新发现(基本不可能,高中化学实验都太简单了)
大致就以上几点吧,还是前两点可能性比较大。

Ⅶ 描述化学实验现象常见错误

描述化学实验现象常见错误:
一、实验现象描述中夹带生成物名称
生成物的名称是通过实验、经过分析,推断得出的。在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要夹带生成物名称。实验现象是描述人通过感觉器官(如:眼、耳、鼻等)所感知的现象。如:锌与稀硫酸反应的现象不能描述成“生成了氢气”,而应描述成“产生气泡,锌粒逐渐消失”。再如: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的反应现象描述,不能叙述成“生成黑色氧化铜,同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而应叙述成“绿色粉末逐渐变黑,试管内壁出现无色液珠,同时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人可以感知,而物质的结构、组成却是不能被感知的。
二、“烟”、“雾”不分在化学中,“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液体微滴。例如,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时,其实验现象不能称为“产生白雾”,而应该说“产生大量浓白烟”。再如,打开装浓盐酸的瓶塞,实验现象应描述为“白雾”,而不能说“白烟”,因为看到的是盐酸中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水蒸气结合形成了盐酸小液滴。
三、“发光”与“火焰”混用
物质燃烧时,一般都产生火焰或发光,但要注意正确区分二者,不要张冠李戴。
“发光”是指固体微粒被灼热的结果,说白了就是没有产生火苗。如下面实验现象描述:点燃镁带称为“耀眼的白光”,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称为“火星四射”。
“火焰”是气体燃烧时伴生的现象,即平常所说的“火苗”。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硫先汽化再燃烧,现象描述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称为“淡蓝色火焰”。
四、顾此失彼,现象描述不全面
化学反应现象十分复杂,有些现象易被忽视,因此描述实验现象,要仔细全面,不要顾此失彼。
例如:描述物质燃烧现象,要唱好“三部曲”。即先描述发光(或火焰)的颜色,再描述放出热量,最后再描述生成物颜色、状态、气味等。
五、用词不当描述化学实验现象时,如用词不当,也不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例如: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出现白色沉淀”,这样描述就不妥当,因为看到的只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不是“出现白色沉淀”。

Ⅷ 高考化学 怎么找实验装置的不足之处

实验装置的不足之处一般是缺少尾气处理或者安全瓶。严格定量实验需要注意水蒸气的处理。

Ⅸ 高中化学实验缺陷

课本中的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是在试管中进行的,其缺陷有:生成的气体会外版逸对环境有污权染;生成的一氧化氮气体的无色不易观察;无色气体变为棕色的界限不清。针对上述缺陷,我们确定改进的实验必须达到以下目的:装置应密封,气体不能外逸;生成的气体应能够富集,便于学生观察NO为无色气体;一氧化氮的生成与一氧化氮的转化(即生成二氧化氮)分阶段进行。

通过多次研究和实践,得出以下改进方法,将反应在注射器内进行:先取下注射器活塞,在注射器内放入一团铜丝,塞上活塞后,吸入适量的稀硝酸,将注射器细管端用橡皮塞密封。反应即开始,生成的气体被富集在筒内,让学生观察气体为无色后,取下橡皮塞,拉动活塞吸入空气,无色气体即变为棕色气体。振荡注射器,棕色气体又变为无色气体(NO2与稀硝酸中的水反应有生成了NO),若再吸入空气,无色又变成棕色。本实验若采用投影仪放大强化,效果则更佳。

阅读全文

与高中化学实验装置常见错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机械污染处理装置 浏览:250
新能源加压供水设备哪里有 浏览:1
仪表盘零下4度图片什么意思 浏览:439
微信登录为什么提示用新的设备登录 浏览:982
机械设计师手册口令是什么 浏览:828
信鑫五金制品有限公司招聘信息 浏览:336
计量仪器设备有哪些 浏览:359
实验室氨气制造的吸收装置 浏览:717
机械表表芯如何拆 浏览:760
燃气灶前阀门叫是怎么回事 浏览:660
后驱轮芯轴承怎么换 浏览:812
油田自动收球装置 浏览:6
凯越更换仪表台大概多少钱 浏览:407
燃气自动熄火装置在哪里 浏览:588
机械碎石套什么定额 浏览:647
滚筒截割部传动装置 浏览:48
水龙头底下阀门开关怎么开 浏览:17
汽车上两个大仪表是什么意思 浏览:470
轨道牵引传动装置 浏览:186
机械伤害的后果是什么意思 浏览: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