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格洛克手枪的保险装置
格洛克手枪的内部保险由3个保险机构组成,分别是击针保险、扳机保险和防跌落保险。击针保险采用常规保险设计,其特点是只有当扳机连杆向后移动到一定距离后,才开始解脱击针保险,进而释放击针,否则击针将被击针保险机构锁死,无法打击底火。扳机保险是格洛克手枪的一个特色。扳机保险位于扳机中间,呈片状结构,与扳机连杆构成
一个整体部件,只有在扣压扳机时才能使之解脱所有的保险机构。而一旦手指离开扳机,手枪随即处于保险状态。防跌落保险是通过扳机连杆后端的“十字架” 结构实现的,能防止手枪在跌落时由于猛烈的撞击造成扳机和扳机连杆在惯性作用下后移而形成击发。
格洛克公司认为以上3个独立的保险机构已经足以应付各种突发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危险,因此格洛克手枪的安全可靠性也是该公司所力捧的。
(1)铅弹自动落弹装置扩展阅读:
格洛克手枪没有外部保险,因此整支枪外表光溜溜的,非常适合隐蔽携行和紧急状态下快速拔枪,而这正是格洛克手枪设计思想的体现。不过传统的手枪设计一般都有外部保险,而且很多人也习惯了有外部手动保险,因此在有些人看来,即使格洛克手枪的内部保险非常可靠,但没有“手动保险”这个“人枪直接交流”的设计也是件“遗憾”的事,某种程度上会让他们缺乏足够的信心。
但争议归争议,世界上大多数对安全极为重视的警察部门还是选择了格洛克手枪,可见其内部保险机构确实经得住实战的考验。格洛克手枪还有引以为豪的“质量轻、便携性好”的优点,由于采用聚合物材料减轻了全枪质量,当发射大口径手枪弹时,剧烈的后坐力使得手枪枪口上跳难以控制,这时手枪质量过轻就不是件好事了。
『贰』 弹带的作用以及弹带材料的选择有木有比较详细的回答,字数越多越好。谢谢各位
弹带
帆布制长条状,上有多个布制小圆筒,每个圆筒装一发子弹,形似弹药带,用以供应自动武器如机枪等的弹药。枪械上弹装置会从圆筒中将子弹逐一取出上膛发射,也会逐步移动弹带。最早的弹带由马克沁机枪使用,现代机枪多使用脱落式金属弹链。
『叁』 前装枪的发火装置
最初,前装枪的发火装置是在枪管上有—个通往药室的开门,称为火门或点火孔,任何火星或火源都可以用于点火。而后,发展到使用有助于点火的、山粉状药制成的点火绳或火绒。火绳或火绒夹在“c”形或“S”形夹头里燃烧,夹头装在枪管尾端或枪托侧面的枢轴上,通过转动夹头点燃枪管内的发射药。这种发火方式使枪的观察、瞄准和火力控制得到了初步发展。
火帽-铅弹系统是一种使用击发火帽发射铅弹头的前装枪系统。射击时,要带上撞击式火帽、火药、铸造的弹头、火药量具以及被甲布条。
『肆』 海杆怎么钓草鱼
草鱼是四大家鱼的一种,它的生长速度很快,个体普遍偏大,垂钓起来很有手感,所以被众多钓鱼人所青睐。但想要垂钓大草鱼,需要到大水域里垂钓,这样中大鱼的几率会大大的增加。下面,笔者简单的给大家说说海竿大水域钓草鱼的技巧,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钓位选择
一般情况下,草鱼主要在中上层水域里活动,但有时候,也会在底层水域觅食,所以,用海竿在大水面底钓草鱼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找对钓草鱼的最佳位置,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中鱼率。
在选位时,首先要了解草鱼的活动规律。从草鱼喜欢在水温较高,溶氧量丰富的流动性感觉水域活动觅食这一特点来看,钓草鱼的最佳位置,一般在出水口附近及含氧量较高的泄洪闸两边。
而底钓草鱼,水的深浅也要根据水域的特点来选择,深水区,水深在6~8米之间,而水较浅的地方,4~6米左右也是钓草鱼的最佳水层。
在黄金秋季钓草鱼,选进出水口的位置钓草鱼,通常有着很好的收获,用海竿垂钓,基本在离岸15~20米的地方玩底钓,这样子收获会大很多。
二、时间选择
在大水域钓草鱼,时间的选择也很重要,通常在早晨微亮到11点左右,下午五点左右,凌晨11点到2点左右都是钓草鱼的好时间。但想要底钓草鱼有收获,那么在天刚亮的那段时间及11点左右,上鱼率最高。
三、钓具配置
钓草鱼,尤其是大水域里的草鱼,海竿是最佳的一件钓具,可以投远钓深增加钓获率。而规格,一般情况下以3米的硬调海竿为钓友常用钓竿,在配置鱼轮的时候,如果在水库这种大水面垂钓草鱼,一般要选5000的优质鱼轮,这种情况下一定不能摊小便宜买便宜的轮子,不然会给你带来很差的体验,毕竟竿子断了再买,也不是很贵,而鱼轮,通常可以继续用下去。
海竿在大水域钓草鱼,一般我推荐用串钩,这样中钩率会增加不少。一般情况下,选用10~12#左右伊势尼钩绑串钩钓草鱼,钩距在15~20cm之间,每组串钩拴3~4个钩即可。关于钓线,自然是强度要高,不然就很容易出现断线现象。
四、钓饵选择
草鱼虽然以草为名,但草鱼并不仅仅只吃草,它也喜欢吃蚂蚱、油葫芦、蚯蚓、青虫等虫饵,像草莓、西红柿、瓜果、桑葚在合适的季节也有不错的效果。而微酸的糟食饵不仅能吸引鲢鳙,就连草鱼,也无法拒绝这种味道。尤其是清香带甜的嫩玉米粒,更是民间野钓草鱼的最佳钓饵。
用串钩钓草鱼,可以挂草作饵垂钓,但效果并不是很好。最好是用刚灌浆的嫩玉米粒挂钩,这种清香微甜的
『伍』 清朝时期火铳口能乡下瞄准吗
清朝以前的枪都叫做“铳”,比如说明朝的火绳枪被称作“鸟铳”,能双发的叫做“连子铳”,清朝以后,“鸟铳”改为鸟枪。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火绳枪技术是从日本传入的。
17世纪中叶,正值中国清朝初年,中国发明家戴梓发明了一种形似瑟琶的连珠
铣,这种连珠铳的火药和弹丸均贮于铳背,共28发,以二机轮开闭,扳第一机时,
火药及铅弹丸自动落人筒中,第二机随机转动,摩擦燧石,点燃火药发射铅弹丸。
这种连珠铳实际上与近代的机械式机枪的原理已非常相似,比美国人加特林后来发
明的机械式机枪整整早一个世纪。但由于清朝政府极端保守,对汉人不太信任,从
而致使这一重大发明没有被推广和采用,使之只得“藏器”于家。
清代的鸟枪和抬枪其形制基本沿袭明代,没有很大发展。特别是清代前期,一度政治较清明,战事渐少,使得军备废弛,世人安于盛平年景。加上清朝统治者思想守旧,重骑射而轻火器,故对明末的一些先进火器,如“掣雷铳”、“迅雷铳”、“自生火铳”等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推广使用,结果渐渐成了鲜为了人知的历史遗物。康熙年间,有位兵士专家名叫戴梓,他曾发明了一种“连珠铳”,形状类似琵琶,火药和铅弹皆贮藏在铳脊处,安装机关可以开闭。铳有两机相连,扳动第一机时,火药弹丸自动落入枪管,同时第二机随之转动,磨擦燧石发火。这种“连珠铳”装填一次可连续发射28发铅弹,其性能类似近代的机关枪。这种武器在当时西方各国尚未出现,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器了。同时期,戴梓还研制出“蟠肠鸟枪”和“冲天炮”,都堪称当时火器之精品。但这些重大的发明创造并未引起清朝统治者的重视,更没有得到利用和推广。而戴梓本人也因受人陷害,被贬职充军关外,遂使发明创制的兵器大多失传。在清王朝统治的近300年间,我国的火器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而在同一时期的欧洲却在火器发展方面,飞快地崛起,不断吸收各家之长,大胆创新,研制出一代又一代新式火器,这就拉开了我国火器与西方火器的差距。当清政府高枕火绳枪,闭关自守,忙于盘剥百姓,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时候,西方国家新兴的资产阶级军队已经端起新式步枪,虎视眈眈地把爪牙伸向了昏昏欲睡的东方古国。
『陆』 明朝的“火器大神”发明出超前的武器,还发现了什么
明朝的火器,出镜率最高的就是三眼火铳。它在关宁铁骑手中,屡挫后金,表现不俗。早期的三眼火铳的铳管只有32厘米,万历年间,有位大神改良了三眼火铳,铳管加长到41.6厘米,这意味着三眼火铳拥有更高的初速和射程,不仅如此,当时出现的火绳枪也与这位大神有密切的关系。这位火器大神,他是谁?此人就是--赵士桢。他到底有多厉害?他对明朝火器的改良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图8 清代鸟枪兵 (火绳枪)
赵士桢发现明朝的软肋,在清朝依旧没有得到补救。满清入关后,对于火器保持着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意识到火器威力强大,改良了红衣大炮,射程和破坏力均有很大提升,另一方面慑于汉族人口众多,加强火器管制,稳定满清统治,与此同时,实行闭关锁国,失去了东西方交流的机会,导致火器性能落后于西方国家,赵士桢的研发成果因此没能开花结果,大展身手。
『柒』 谁有枪或步枪的发展史机枪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左轮手枪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燧发枪在十七世纪由是法国人发明。它的基本结构如同打火枪,即利用击锤上的燧石撞击产生火花,引燃火药。燧发枪的平均口径大约为13.7毫米,由于还没有发明后装弹式火枪,所以这对当时的弹药装填技术做了很高的要求,按以前的装填方法,装填弹丸时,需将弹丸放到膛口,用木榔头打送弹棍,推枪弹进膛,这是非常费时间的,在战场上,就意味着浪费生命。后来,美国宾夕法尼亚周的枪械师创造了一种加快装填法,使用浸蘸油脂的亚麻布或鹿皮片包着弹丸,装入膛口,减少了摩擦.这种方法不仅加快了装填速度,而且起到了闭气作用,精度随之提高,射程也提高了。
转轮打火枪是用燧石打火引燃的前装枪,这种转轮打火枪的零件主要有:带锯齿的钢轮、链条、弹簧和击锤等,击锤头上有一隧石(即打火石),靠钢轮表面的细齿与隧石摩擦而发火点燃火药。射手射击前,需用小板手卷链条,在卷链条的过程中将弹簧压缩,弹簧张开带动钢轮旋转,整个过程就像闹钟的发条。
燧发枪的发展历程分为转轮打火枪到燧发枪。
转轮打火枪是人们在克服火绳枪种种不便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关于其诞生,却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有人认为是德国钟表师约翰·基弗斯发明了这种枪,也有人说是意大利科学家发明了转轮式发火装置,更有人活灵活现地说这种枪的发明者是一个偷鸡者,并编出了这样一个似乎可信的故事:这个偷鸡贼经常在夜间去作梁上君子,他偷鸡时使用的主要工具就是火绳枪,但是,火绳枪又容易暴露目标,于是,他开动脑筋,发明了这种较为隐蔽的转轮打火枪。
笔者反复查阅相关资料,认为德国钟表师约翰·基弗斯发明转轮打火枪的故事较为可信。故事中说,出身于16世纪初的基弗斯在钟表界颇有名气,他不仅能造出各种造型别致的精美手表,对各种枪械也有浓厚的兴趣,并亲手制作过不少精美的火绳枪。一天,基弗斯家中来了个客人,客人在抽烟点火时,用的不是当时流行的火柴,而是用古老的燧石摩擦点火方式,燧石闪亮的火花瞬间引起了基弗斯的灵感,他把钟表上那带锯齿的旋转钢轮与能够产生火花的燧石相结合,凭着他的经验和智慧,于1515年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支转轮打火枪。
基弗斯发明成功的转轮打火枪引起德**方的关注,很快,这种枪便开始装备德军骑兵和步兵,1544年,德国与法国交战,当时德军骑兵装备了转轮打火枪,法**队仍装备火绳枪。战斗进行中,突然风雨大作,装备火绳枪的法军几乎没能打出一枪一弹,而以转轮打火枪为主要武器的德军骑兵则越战越勇,将法军士兵打得落花流水。不久,屡遭失败的法国国王也雇用了相当数量的同类骑兵,这些骑兵也配备了转轮打火枪。这样,转轮打火枪慢慢成为骑兵的主要武器。
然而,转轮打火枪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不仅结构复杂,造价昂贵,使用麻烦,而且在钢轮上有污染时还不能可靠地发火,于是,人们又开始研制新的“点火”方式。
不久,居住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班牙人发明了燧发枪,他们取掉了那个源于钟表的带发条钢轮,而是在击锤的钳口上夹一块燧石,在传火孔边有一击砧,如果需要射击时,就扣引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点火药,这种击发机构称之为撞击式燧发机,装有撞击式隧发机构的枪械称为撞击式燧发枪。撞击式燧发枪大大简化了射击过程,提高了发火率和射击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较低,便于大量生产。到16世纪80年代,许多国家的军队都装备了这种撞击式燧发枪。
门世纪初期,法国人马汉又对燧发枪进行了重大改进,他研制成功可靠、完善的击发发射机构和保险机构,从而成为当时性能最好的枪,为法国赢得了荣誉。法王亨利四世为此召他进宫,充任贴身侍从,专门为宫廷制造枪械,到17世纪中期,这种燧发枪已广泛装备法**队,后来,这种隧发枪被世界各国仿制和采用,直到19世纪中期。
隧发枪有步兵隧发枪和骑兵燧发枪两种,前者口径19.8毫米,枪长1560毫米,枪重5.69千克,弹丸重32.1克;后者口径17.3毫米,枪长1210毫米,枪重4.6千克,弹丸重21.3克。
17世纪中叶,正值中国清朝初年,中国发明家戴梓发明了一种形似瑟琶的连珠铣,这种连珠铳的火药和弹丸均贮于铳背,共28发,以二机轮开闭,扳第一机时,火药及铅弹丸自动落人筒中,第二机随机转动,摩擦燧石,点燃火药发射铅弹丸。这种连珠铳实际上与近代的机械式机枪的原理已非常相似,比美国人加特林后来发明的机械式机枪整整早一个世纪。但由于清朝政府极端保守,对汉人不太信任,从而致使这一重大发明没有被推广和采用,使之只得“藏器”于家。
燧发枪机的替代品:撞击式雷帽枪机燧发枪机持续使用了相当长的时间,但最终还是被称为撞击式雷帽的枪机和点火系统所取代。撞击式雷帽更易于装填弹药,其抵抗恶劣天气的能力和可靠性也更强,因此到了美国内战时期,北部同盟军和南部同盟军都广泛使用了撞击式雷帽枪。
一种称为雷酸汞或雷汞的化合物的发现,使撞击式雷帽的出现成为可能。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Hg(ONC)2——它由汞硝酸和乙醇组成。
雷酸汞的爆炸性非常强,而且它对冲击非常敏感。快速撞击或者甚至用手指使劲按压,都可能使其引爆。将少量雷酸汞放入预制的盖帽中(约为橡皮大小的金属帽),然后将盖帽附加到喷嘴和导入枪管的管子上,盖帽就可以点燃枪管中的火药。
从燧发枪机到撞击式雷帽枪机的转换非常简单,许多燧发枪都进行了此项改造。撞击式雷帽枪机与燧发枪机在主弹簧、击铁、机心、阻铁和阻铁簧等方面都完全一样。撞击式雷帽枪机的击铁也与燧发枪机相同,同样具有非击发、半击发和完全击发三种位置。
不同的是,撞击式雷帽枪机没有燧石和扣簧。取而代之的是喷嘴,用来接纳盖帽,并且这个喷嘴还包含一段可以将火焰从盖帽引到枪管中的主要火药的管子。击铁改造为用来撞击喷嘴上的盖帽并将其覆盖住,这样喷嘴中的火焰就不会被风吹灭了。以下这些图片可帮助您了解撞击式雷帽枪机的结构:
撞击式雷帽枪机的使用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大约只有50年。由于当时制造工艺的飞速发展,以低廉的成本将盖帽、火药和弹丸集成到单一的金属外壳内已成为可能。而这正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子弹!
首先进行爆炸式点火技术激发试验的是一个名叫亚历山大·福希斯的苏格兰牧师。福希斯开始用的是器皿装雷汞粉。后来把雷汞粉铺在两张纸之间。在进一步制作了纸卷“火帽”,这种发明大大加快了枪械的发射速度。
1808年,法国机械工包利应用纸火帽,并使用了针尖发火,1821年,伯明翰的理查斯发明了一种使用纸火帽的“引爆弹”。后来,有人在长纸条或亚麻布上压装“爆弹”自动供弹,由击锤击发。这样一来,击发枪就更完善了,到了19世纪,针刺击发枪也诞生了。其最早出现在1840年,是德国人德莱赛发明的,故又称为德莱赛针刺击发枪。其技术特征是:弹药从枪管后端装入,并用针击发火。这种武器首先由普鲁士军队装备,在普鲁士的三次王国统一战争中,其大放异彩,令丹奥法三国骑兵闻枪色变。与击发技术的发展同步的是装弹技术的发展。
早前的火枪,弹药都是由枪管前面装进去的,而后膛枪是子弹从枪械后面装进去的。
18世纪末,新的枪械革命时代到来了。1779年,英国人发明了雷汞。很快,苏格兰人亚历山大-福希斯发明了火帽,这对枪械来说,是在定装弹出现前最大的两个进步;从此以后枪手不用再担心因为潮湿、下雨而无法击发的情况出现,只需要将火帽套在火门上,然后扣动击锤打击就可以点火。这就是后膛枪。现代的所有枪支都可以称的上是后膛枪。
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英军标准配备的是著名的BROWNBESS前膛装药的滑膛燧石火枪,并非英军上尉派垂克·佛格森于1776年就发明成功的后膛装弹来福枪,该“佛格森”后膛装弹来福枪是佛格森上尉在参加英军镇压1776年的美国独立战争中,在美国的前膛装药的肯塔基式线膛来福火绳枪的基础之上研制成功的,英军曾生产了100支这种新枪,装备了由他本人率领的一支百人队伍,有效射程提高到200米,最高射速每分钟六发,但因他本人战死,这种枪一直到1853年也没有在英军中推广。而后来,1860年,美国首先设计成功了13.2毫米机械式连珠枪,开创了弹夹的先河。此枪枪托里有一个弹簧供弹舱直通枪膛。子弹可以由此一发一发装进,自动输送入膛。连珠枪的出现,使步枪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以前的火枪弹药都是由枪管前面装进去的,而后膛枪是子弹从枪口后面装进去的.
18世纪末,新的枪械革命时代到来了。1779年,英国人发明了雷汞。很快,苏格兰人亚历山大-福希斯发明了火帽,这对枪械来说,是在定装弹出现前最大的两个进步;从此以后枪手不用再担心因为潮湿、下雨而无法击发的情况出现,只需要将火帽套在火门上,然后扣动击锤打击就可以点火。着就是后膛枪.
现代的所有枪支都可以称的上是后膛枪.
18世纪末,新的枪械革命时代到来了。1779年,英国人发明了雷汞。很快,苏格兰人亚历山大-福希斯发明了火帽,这对枪械来说,是在定装弹出现前最大的两个进步;从此以后枪手不用再担心因为潮湿、下雨而无法击发的情况出现,只需要将火帽套在火门上,然后扣动击锤打击就可以点火。此外,虽然16世纪初线膛的来复枪(“膛线”英文为rifle,音译为“来复”,所以线膛枪也叫“来复枪”)就已出现,但正如前面所说,因为前膛线膛枪的装填速度实在太慢,因此一直没有广泛使用。——弗格森少校逝世半个世纪之后,19世纪上半叶,普鲁士人N-德雷泽发明了后膛击针枪,这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这种枪于1840年最早装备普鲁士军队,当时普鲁士人把它作为最先进的秘密兵器,直到1848年才公开;它使线膛枪的射速达到了每分1-2发,而且,后膛枪和前膛枪相比,它终于可以让士兵在卧倒、匍匐时装填弹药了,而前膛枪非站着装填不可,何况线膛枪在射程、精度上的优势早就超过了滑膛枪。
在几次使用前膛枪的部队被使用后膛枪的部队打得稀烂的战役之后,欧洲各国迅速换装了这种武器;从远古以来一直困扰着统帅们的问题——装备远程武器的部队不擅近战,近战兵种又无法远射——终于得到了彻底的解决:在此之前,只有极盛时期的拜占庭重骑兵作过这种尝试(他们被要求同时使用剑矛和弓箭两套武器),刺刀的发明部分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用击针的后装线膛枪总算是在良好的射程、威力、精度之外又解决了装填速度的问题,步兵的弹幕足以挡住一切向他们冲过来的近战兵种,包括骑兵。此后,滑膛枪的历史就结束了,骑兵也失去了它的存在意义。
从滑膛枪到线膛枪
早期的枪管,里面都是滑溜溜的,所以,这些枪也被称为“滑膛枪”。
当时使用的枪弹也多是一些大小不一的铁粒或铅丸,当弹丸和枪膛之间的空隙
过小时,装填弹丸很费力,且不易装填密实。若弹丸和枪膛之间的空隙过大,发射时密闭性不好,火药气体就会从这些空隙中泄漏出去,使枪的射击准确度降低或射程减少。而且,即使弹丸和枪膛之间间隙很小,子弹离开枪口后,在空中飞行时仍像一个醉汉,不是东摇西晃,就是头朝后翻跟头,既打不远,又打不准。
于是,滑膛枪就变成了线膛枪,也就是说,枪膛再也不是光光滑滑的了,而是
有了膛线,有了膛线,子弹就可以高速旋转,从而在空中稳定飞行,指到哪里打到哪里。这里需要作一点小小解释。膛线的英文单词是“rifling”,这个词源于古高地日耳曼语中的“riffilon”,原文为“波纹”、“细浪”。后来,又派生出“rifle”(线膛步枪)这个词。不过,我国早年将“膛线”翻译成了“来复线”,“线膛步枪”翻译成了“来复枪”。
关于膛线,究竟谁是第一个发明者,众说纷坛。据记载,奥地利维也纳人凯尔奈曾发明了直膛线,不过,这种直膛线是为了加速从膛口装弹,而不是为了使弹旋转。英国伍尔威奇兵工厂的陈列室内保留有一些17世纪制造的线膛步枪,枪管里有明显的旋转膛线。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美国抗英部队由于使用了线膛枪将装备滑膛枪的英国人打得落花流水。15世纪末期,德国人研制出一种线膛枪。说得最为圆满的可能是下列一则故事,我们不妨展开介绍。
1854年,英国测量员意特沃斯奉命改进枪的性能,正当他无计可施时,忽然间联想到小孩玩的陀螺,他认为,陀螺之所以能旋转,是因为它不仅围绕着本身的轴线转,而且陀螺轴线还围绕着垂直轴线旋转,转得越快,站得就越稳,摆动角越小,因而不但保持方向不变,还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于是,他很快在枪管内刻制螺旋膛线。遗憾的是意特沃斯的成功试验并没有受到重视,他研制成功的意特沃斯步枪也无人问津。直到若干年后的1865年,另一位英国人梅特福在意特沃斯发明的膛线基础上进行改进,才使膛线在枪上获得泛的应用。隐藏在枪膛内的膛线,凹下去的小槽被称为阴线,凸起来的则叫阳线,两条相对阳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叫口径,子弹头的直径比口径稍大一些,这叫过盈,只有这样才能使子弹头嵌入膛线而旋转。
作为一名曾发明过爆炸弹头的发明家,梅特福发明浅阴线和稍带圆角的阳线,这种膛线结构保证了膛线内不因使用黑火药而堆积过多的火药残渣。应该说,梅特福膛线是一种黑火药时代较为成功的膛线。
线膛枪的原理并不复杂。当子弹在火药气体的作用下嵌人膛线时,便沿着膛线向前运动,同时开始旋转,旋转的弹头与陀螺相似,子弹轴相当于陀螺轴,弹道的切线,即弹头离开枪口后的飞行方向相当于垂直轴。弹头的转速达每秒3000转,它不但绕着弹头做圆圈运动,且弹头的轴线始终围绕着弹道切线做锥形运动,从而能克服空气阻气,不断向前飞去,保证弹头稳定地向前飞行。因此,一颗小小的子弹竟能飞几千米的距离,其道理就不难理解了。
膛线的条数多少常与枪的口径大小有关,一般在3~12条之间,手枪、冲锋枪、步枪等常为4条,口径大一些的机枪是8条。膛线的方向有右旋和左旋两类,现在一般均采用右旋,究其原因,不过是习惯而已。有了膛线,子弹头离开枪口时的旋转速度就可高达每分钟旋转20万转了,这样就保证了弹头足够的飞行稳定性,保证了子弹的飞行距离。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枪均改成了线膛枪,滑膛枪也还在使用,如霰弹枪就采用滑膛,打猎用的猎枪由于要求的射击距离不远,又使用霰弹,故也采用滑膛枪。此外,箭形弹等一些特种枪弹也采用滑膛,因为它主要靠尾翼稳定,不需要线膛来帮助了。
从前装枪到后装枪
1866年7月3日,在易北河以西的萨多瓦地区展开了一场欧洲近代史上的空前大会战,普鲁士军和奥地利军以50万的兵力进行争夺德意志领导权的战争,在总参谋长毛奇的指挥下,普鲁士军以巧妙的战术、猛烈的火力打败了一直称雄欧洲的奥地利军。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中,奥军伤亡被俘4.5万人,普军仅损失约1万人。普鲁士战胜了奥地利,为德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尽管决定这次战争胜败的因素很多,但这一条因素不可小视:普军大量装备了以后装击针枪为代表的先进武器,而奥军使用的仍是前装燧发枪。
早期的枪都是前装枪,而且多是前装滑膛枪,虽然也有人试用后装的结构,但是因不能保证闭塞火药燃烧气体和操作不便而被放弃。前装枪就是从枪口装填弹药的枪,一般由身管、枪机和握把(或枪托)组成。前装枪从一些西方电影上还能常常见到:以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改编的同名电影中曾有一个场面将前装枪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电影中描写了一场街头巷战,射手每打完一枪,都要迅速把枪递给身后的人,换取一支装好子弹的枪,而那个接过空枪的人又迅速将弹药捅人枪膛,以供射手使用。
前装枪有几个特点:
(1)弹头和火药分别从枪口用通条或其他工具捅人枪膛
内,所以枪弹是分装的;
(2)口径一般比较大,在20毫米左右;
(3)枪尾端是封闭的,枪管内膛没有刻制膛线;
(4)由于枪弹要从枪口装人,装填路线长,速度慢,装填时,人体动作幅度大,枪管需在地上竖起来,操作强度大,容易暴露目标。
而后装枪只需操作枪柄,使枪机前后滑动,即可装弹与退膛,每分钟能发射6~7发子弹,而且能以卧、跪。立或行进中多种姿势重新装弹和射击。相比较,奥军士兵的前装枪,装填弹药时必须将枪管竖直,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操作动作大,很容易暴露目标,每分钟只能发射互~2发子弹。这就是说,一万普军枪手的火力相当于4~5万奥军枪手的火力,难怪奥军战败呢?
最早尝试枪械弹药后装的是法国人包利,他试用的子弹本身带有点火装置,但由于枪管尾端不密封,火药气体从后面跑了出来,因而失败了。19世纪30年代,有人发明了一种纸壳定装式枪弹,将弹丸、底火、发射药合为一体,从而为后装枪的诞生创造了条件。1835年,普鲁士人德莱赛在军方的支持下发明成功后装式步枪,这种从身管后方装填弹药的枪由身管、枪机、发射机和枪托等组成,发射的就是纸壳定装枪弹。使用时,射手用枪机从后面将子弹推人枪膛,扣动扳机后,枪机上的长杆形击针即刺破纸弹壳,撞击底火,引燃发射药,将弹丸射出。由于这种枪发射时击针穿破纸弹壳底部打击底火,所以叫针刺发火枪。同时,由于这种后装枪的子弹需要一发一发地装人枪膛,所以也叫“后装单发枪”。后装单发枪比前装枪装填子弹方便,发射过程也大大简化,它的射击速度也比前装枪提高了四五倍,同时还能在跑动或卧、跪射击中重新装填子弹,所以,当时的普鲁士政府对德莱赛枪很重视,投人大量人力、物力秘密生产这种枪。
后装单发枪采用击针刺燃底火的方式以及定装式枪弹,都和现代枪很相似,这说明这种枪对后世枪的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然而,从前装改为后装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实现后装枪必须解决几个问题,首先要采用定装式金属弹壳枪弹,只有定装枪弹才可以从枪尾装填,早期的枪弹是
分装的,德莱赛针刺发火枪采用的是纸壳定装式枪弹,以后才过渡到金属弹壳定装式枪弹,采用金属弹壳枪弹,弹壳可以膨胀,紧贴弹膛壁,解决了后装枪的闭气问题,而且在火药气体压力下降后,弹壳又能自动收缩,弹壳收缩后与弹膛壁有一空隙,便于抽壳。其次,后装枪上要有切实可靠的闭锁装置,防止武器射击时,燃烧的火药气体从枪管尾端跑出来,若气体跑了出来,没有压力也就无法推动弹头向前运动。
从前装枪转变成后装枪是一大进步,但是,早期的枪械是前装枪,所以,习惯势力总是百般挑剔和阻挠后装枪的使用和装备。据说,一位普鲁士将军非常讨厌后装枪,他在死时留下遗言,要求在他的墓地上用前装滑膛枪放一阵枪声,否则他死不瞑目。一个瑞士军事代表团访问普鲁士时,检阅了普鲁士后装枪部队的瑞士将军边走边嚷嚷道:“用嘴吃东西是高贵的(指前装枪),瑞士射手从来不会卑贱到使用从尾部装填的‘灌肠枪’(指后装枪)来射击。”本文开始时所提到的发生在1866年的奥普大会战终于给前装枪的维护者以致命的打击,战后,法国、俄国和奥地利均争先恐后地淘汰了前装枪。在瑞士,当有人再次问那位把后装枪叫做“灌肠枪”的将军对后装枪怎么看时,这位将军不得不说:“枪是前装还是后装都是一个样,但吃东西是万万少不了嘴巴的。”不久,瑞士
军队决定换装后装枪,他再也没有敢反对。
19世纪60年代,英美等国开始设计制造后装连发枪,并相继装备部队,这之后,许多国家竞相制造,从而造出了许多种类繁多的枪。我国于1867年研制成功了美式后装单发枪,其子弹为铅弹,药筒有纸和金属制两种。到19世纪70年代,我国已能仿制生产多种后装单发枪。后来,我国又仿制了多种后装连发枪。
后装连发枪的特点是没有储存子弹的弹仓,也即时下所说的弹巢。根据弹仓在
枪身上的位置不同,通常又分为前托弹仓、后托弹仓和机巢弹仓。弹仓有固定式和可卸式两种,固定弹仓使用较广,常能容纳5发子弹,采用弹夹做装弹工具,可一次将子弹全部装人弹仓。使用弹仓可大大地缩短装弹时间,提高枪的发射速度,使射速达每分钟10~12发。
从前装枪到后装枪,是枪技术的一大进步,也表明枪弹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所有这些,都为近代枪的问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捌』 1800年到1900年都有哪些火器
火器技术大发展
明代是兵器制造技术大发展的时期。明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兵器,特别是火器的生产、研制和应用,并用以装备军队。如明成祖创建的神机营,与当时五军营、三千营合称京军三大营,内卫京师,外备征战,就是一支完全用火枪火炮装备起来的机动部队。明朝人不仅自己研究的火器种类繁多,还从西方引进了红夷炮、鸟枪、佛郎机等先进火器,并大规模推广使用,在对外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明代的火器,不仅种类繁多①,质量也不断提高。其中尤以管形火器发展很快,如由简单的火铳发展到各种类型的火枪和巨炮,由单管单发发展到多管连发,还创制或改进了较先进的枪炮瞄准装置和击发装置等。管形火器取得发展后,逐渐取代了一部分传统的抛石机和弓弩,使冷兵器和火器在军队装备中的比例开始发生带有根本性的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火器的结构和性能还不完善,制造能力也很有限,不足以完全取代冷兵器,因此明代的冷兵器也有所进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创造发明。
明初的管形火器,通常称做枪、铳、炮,爆炸性火器也常常称做炮,在名称上并没有严格的区分。有些大型火炮,还尊称将军,如大将军、二将军、夺门将军等。管形火器一般由铁或铜铸成圆筒形,口径较大,身管较短,火药由炮口装填,用火绳发火,发射石弹、铅弹和箭等。这时的火器还存在很多缺点,如装填及发射缓慢费时,且射程不远;体形笨重,不便于机动作战;没有刺刀之类的装置,火器手缺少近战和自卫能力;没有瞄准装置,命中率很低等。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明中叶以后,一些火器研制家曾对这类火器做过许多改进。如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造两头铳,可旋转连放,后来又创制出夹把铳、二眼铳至十眼铳等多管或多节铳。这类新型火铳可以单放、齐放或连放,部分地解决了装填及射击速度慢的问题。代宗景泰元年(1450),根据辽东戍军的建议,曾将手把铳的木柄,增长为七尺,并安上矛头,这样在手铳施放后可用以与敌进行格斗。后来还制有子母铳、剑枪、铳棍等。这种使火器和冷兵器相结合的设计,加强了士兵在短兵相搏时的主动性和自卫手段。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制造一种百出先锋炮,上面有锐锋,如戈形,长六寸,亦可像冷兵器的铁枪一样使用。上面提到的手把铳、子母铳、百出先锋炮等,可说是近代安装制式枪刺的先声。为了减轻重量,以利于野战,景泰四年(1453)曾将永乐时造的三十四斤大铳,改为重八斤的小铳,嘉靖时又造出一种千里铳,平时悬挂于腰间,遇敌举手可放,更为轻便。另外,明中叶以后,部分火炮的炮弹,已由实心弹改进为爆炸弹,《武备志》所载八面旋风吐雾轰雷炮、飞蒙炮、龙云霹雳猛火炮、毒雾神烟炮等,都是发射爆炸弹,以炮弹的碎片或喷出的毒火、毒烟杀伤敌人,大大提高了火炮的威力。
自十六世纪以后,中国的各种火器,不仅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发展,而且传入了一些外国火器,并经过仿制和创新,丰富了中国火器的品种,改进了火器的效能。明代由外国传入的火器中,具有较大影响的是佛郎机炮和鸟嘴铳。“佛郎机”是当时对欧洲人的泛称。正德十二年(1517)葡萄牙使臣乘舰船到达广州,明朝官员在葡船上初次见到佛郎机炮。嘉靖元年(1522),五艘葡萄牙舰船停泊珠江口外并侵犯广东新会。经过激战,中方获胜,缴获舰炮二十余门,于是佛郎机炮“始得而传之”,“其铳以铁为之,长五六尺,巨腹长颈,腹有长孔。以小铳五个,轮流贮药,安入腹中放之。铳外又以铁箍,以防决裂。海船舷下,每边置四五个,于船舱内暗放之”①。《明史》记载:“白沙巡检何儒得其制,以铜为之,长五六尺,大者重千余斤,小者百五十斤,巨腹长颈,腹有修孔。以子铳五枚,贮药置腹中,发及百余丈,最利水战。驾以蜈蚣船,所击辄糜碎。”②这种炮具有装填便利、发射速度快和装有瞄准具等优点,其构造与性能确实要比明朝原有火炮先进。嘉靖二年(1523),明朝由何儒负责在南京仿制成功佛郎机炮,此后,其他管形火器也陆续鉴此作了改进。鸟铳亦称鸟嘴铳,是一种用火绳点火发射弹丸的单兵枪。嘉靖二十七年(1548)在东南沿海平倭寇的战斗中缴获了经日本改进的鸟铳,并仿制成功。《武备志》论述鸟铳与过去火铳不同的地方是,侵彻力强,命中精度好。它的缺点是,用火绳发火,遇风雨不便使用,又没有刺刀,“执空铳与敌角必无辜”。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赵士祯仿制的噜密铳也是一种单管火绳枪,但较鸟铳又有进步,除枪体轻便和改进了发火装置外,铳尾部还装有钢刃,近战可作斩马刀用。赵士祯,字常吉,号后湖,浙江乐清人,约生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约卒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曾任鸿胪寺主簿,中书舍人,是明代著名的火器研制家,撰有《神器谱》,《续神器谱》、《神器谱或问》等。他不仅研究、仿制而且创造了不少火器,如掣电铳和迅雷铳,均能连续发射,迅雷铳已近似近代多管式机关枪。此外,在十七世纪初还对鸟铳加以改进,创制了燧石枪。毕懋康在其所著《军器图说》中将燧石枪称为自生火铳。据说这种枪的优点在于“风雨不飘湿,缓急皆可应手”。天启至崇祯年间,徐光启、李之藻、孙元化和焦勖等,积极学习和仿效西方火器理论和技术,聘请西方技术人员和工匠来华工作,培养中国铸炮工匠,因而提高了研制西方火器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科学性,并仿制出红夷炮等威力强大的火器。焦勖《火攻挈要》、孙元化《西法神机》、毕懋康《军器图说》等都是较全面介绍西方火器科学技术并在明末清初的火器制造方面产生很大影响的重要著作。
在管形火器发展的同时,明代其他火器,也有很大进步,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发明创造。这一方面值得特别提出的是火箭的发展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宋元火箭,是把火药包扎起来,捆绑在箭杆上,点燃后用弓弩射出去。这种火箭主要是利用火药燃烧作用。后来,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火药燃气向后喷射的反冲力,可以推动物体前进,于是应用这个原理造成了一些新型火箭。在明代,不仅弓弩火药箭有所改进,而且利用喷射作用的火箭也有了更大的发展。茅元仪《武备志》等明代的文献对此有很多精彩的记述。茅元仪,字止生,号石民,浙江归安(今湖州市)人,约生于隆庆四年(1570),卒于崇祯十年(1637),曾任广西兵备佥事,北直隶大名兵备副使,吏部主事等官职,博学多才,文武兼备,是晚明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和火器专家。所著《武备志》二百四十卷,引历代兵书两千余种,其中《军资乘》火攻篇《火器图说》,系统总结了中国的火药、火器技术,可以说是关于中国火药火器的集大成之作。根据《武备志》和其他一些文献记载,明代的火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成就:
1.火箭的式样增多。它的箭头不只是普通的箭头形状,更有刀形箭头、枪形箭头、剑形箭头、燕尾形箭头等,名为飞刀箭、飞枪箭、飞剑箭及燕尾箭等。
2.同时发出的箭数增多。《续文献通考》引《明会典》提到,明初兵仗局曾造“一窝蜂”、“神机箭”。《明史稿》载:“天顺八年(1464),延绥参将房能言麓川破敌,用火器曰九龙筒,一线然则九箭齐发。”《武备志》载:“木桶箭贮神机箭三十二枚,名曰一窝蜂”,可射三百步,“总线一燃,众矢齐发。势若雷霆之击,莫敢当其锋者”。
3.二级火箭的雏形。《武备志》卷一二九载有一种叫做“飞空砂筒”的武器,“飞空砂筒制度不一”,一般用河内流出细沙,亦可用特制的石砂。“每斗用药一升,炒过听用。铳用薄竹片为身。外起火二筒,交口颠倒缚之。……前筒口向后,后筒口向前,为来去之法。前用爆竹一个,长七寸,径七分,置前筒头上,药透于起火筒内。外用夹纸三五层作圈,连起火粘为一处。爆竹外圈装前制过砂,封糊严密。顶上用薄倒须枪。如在陆地不用。放时先点向前起火,用大茅竹作溜子,照敌放去。刺彼篷上,彼必齐救,信至爆烈,砂落伤目无救。向后起火发动,退回本营。敌人莫识。”这可说是一种返回式火箭。尽管它实际上还不可能有理想的返回效果,但在设计思想和技术实践上已经是一种二级火箭了。《武备志》还载有一种叫做“火龙出水”的火箭。其构造是用毛竹制成箭筒,作为龙身,前后安装木雕的龙首龙尾。龙腹内装有数支神机火箭,身外缚有四支起飞用的火箭筒。外缚火箭筒点燃后,推动火龙出水飞行,然后引燃腹内火线,再发射神机火箭,飞向目标。这也是一种二级火箭。二级火箭的创制,是我国明代火箭技术一大成就,也是现代多级火箭的先声。
4.导弹的雏形。施永图《武备心略》上记载了一种震天飞炮的火器:“其炮径三寸五分,用篾编造。中用纸捍一筒,长三寸,内装送药。筒上安发药,神烟药线接着送药。外以纸糊十数层,两旁插凤翅两扇。顺风点信,飞入贼营,药发乱击,身焦目瞎”,“其腹藏棱角数枚,一炮角发,钉人身上。其尖上加蘸虎药 ”。
5.航空的尝试。美国科学家齐姆(H.S.Zim)在所著《火箭与喷射》(Rockets and Jets)一书中,记述了一个重要的发明故事:“约当十四世纪之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名叫万户(WanHoo,可能是官名,外国人误为人名),他在一个坐椅的背后,装上四十七个当时他可能买到的最大的火箭。他把自己捆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着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用火同时把这四十七个大火箭点着。他的目的是想借着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①试验结果当然是失败了。但是这位万户的想法是很先进的,可以说与现代喷气式飞机的飞行、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的升空在原理上是一致的。所以齐姆称他是“第一个企图使用火箭作运输工具的人”,又称他是“第一次企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万户是最早甘冒风险,敢于为人类航空航天事业献身的先驱者,是一位可敬的英雄。为了纪念他,现代科学家已用“万户”命名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
明代还创制了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等新型的爆炸性火器。如嘉靖年间(1522—1566),曾铣发明了一种能自动爆炸的地雷。《渊鉴类函》引《兵略纂闻》:“曾铣在边又制地雷,穴地丈许,柜药于中,以石满覆,更覆以砂,令与地平。伏火于下,可以经日。系其发机于地面。过着蹴机,则火坠药发,石飞坠杀人。敌惊以为神。”此后又相继发明了各种样式的地雷,如《武备志》中就载有炸炮、自犯炮、伏地冲天雷、无敌地雷炮、万弹地雷炮等十多种。其中无敌地雷炮用生铁铸造,形如圆球,大者可装火药三至五斗,用坚木封住雷口,并用竹竿由雷中引出火线,埋设于敌方必经之路。待敌进入雷区时,即点燃火线,将地雷引爆,借以杀伤敌人。炸炮是用生铁铸造的踏发式地雷,大小如碗,还附有一种自动的钢轮发火装置。曾铣在西北守边,戚继光蓟镇练兵和守卫长城,都曾大量使用地雷。《熹宗实录》载:天启二年(1622)六月,辽东经略王在晋,“摆设空营大炮,最称便捷。不用火然药线。虏马触机,火即喷爇,贼不及避”。在防御和作战中,巧妙地使用地雷,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万历时的水底龙王炮,是一种用熟铁为壳,定时爆炸的球形水雷。重四至六斤,内装火药五至十升。雷口插有信香、外壳包有牛脬制成的浮囊,并用羊肠作为通气管通向水面浮筏,以防信香窒灭。施用时在水中顺流漂放,待接触敌船,信香燃尽后自行引爆①。宋应星《天工开物·佳兵》载:“混江龙:漆固皮囊裹炮,沉于水底。岸上带索引机。囊中悬吊火石、火镰。索机一动,其中自发。敌舟行过,遇之则败。”明代发明的这类能自动爆炸的水雷,如“混江龙”,宋应星评论说:“然此终痴物也”,在实际作战中,恐未得到广泛的运用。
《渊鉴类函》引《兵略纂闻》:“曾铣在边,置慢炮法。炮圆如斗,中藏机巧,火线至一二时才发,外以五彩饰之。敌拾得者,骇为异物,聚观传玩者墙拥。须臾药发,死伤甚众。”《续通典》也有同样的记载。这是曾铣发明的一种巧妙的也是最早的定时炸弹。
由于火器的发展,明代军队如水兵营、步兵营、骑兵营、车营等都加强了火器的配备,抛石机等逐渐被管形火器所取代,但总的来说,冷兵器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并且无论射远或近战,还是格斗或护体所用的兵器,都有一定程度的进步。如长兵器中,枪和长柄刀的形制较宋代简化,更加轻便适用。另外,还创制了许多杂式长兵器,如镋钯、马叉、狼筅等。短兵器中的刀,有些在形制上吸取了日本刀的优点,并按步兵、骑兵、刀牌手的特点和战斗要求加以改进,制成各种长刀、短刀和腰刀等。明代的防卫武器,也有所改进与发展,如铠甲改为棉制,减轻了士卒的负荷,盾牌除与长、短兵器并用的以外,还发明了一些能与火器并用的,如虎头火牌、无敌神牌等大型盾牌,用来掩护施放火铳和火箭。此外,自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总兵朱冕 创议用“火车备战”以后,直到明末,先后曾试造多种多样的战车,如偏厢车、双轮战车、雷火车、木火兽、万全车、火柜攻敌车、塞门架器车等。其中除用于安营时作掩护或堵塞城门缺口者外,主要是火攻战车,车上装有火箭、火铳等火器,初步做到了火力、防护力和机动力三者的结合,展现了陆战武器设计的新方向。但由于当时火器水平有限,物料也不够坚固,人力、畜力推挽的车辆还要受到地形和道路条件的限制,所以这类战车在实战中往 往收效不大,还未得到广泛的运用。
『玖』 枪为什么变成了枪
应该属于枪的演变史这方面的问题:
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
提起枪的发明,一定得提到火药。因为是火药的出现才促成了枪的诞生,火药
为兵器由冷兵器发展到热兵器奠定了基础。
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唐朝初年,我国著名的炼丹家孙思邈在他的著
作《丹经》中提出了用硫磺、硝石和木炭混合炼丹的方法。当时,硫磺、硝石均是
用来治病的药,这两种药和木炭和在一起能着火,因而将其称为“火药。
到了公元10世纪,火药已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在唐朝至北宋时期,军队已广泛
使用霹雳火球、火药箭、震天雷等火器。大约在公元905 年,中国最早的原始枪—
—“火枪”(或称“火矛”)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幅细致地绘出“枪”的图画出现
在10世纪中叶绘在中国敦煌一幅丝绸图上。这是一幅佛教图,画中如来在念佛,妖
女和她的恶魔们企图使他分心,一枚手榴弹正要向他投去,同时还有一个头上有3
条蛇的恶魔在用火枪向他瞄准。
最初的火枪用长竹作枪管,内装火药,点放后,喷出的火焰伤人。严格地说,
这时的火枪还不能称之为枪,因为它没有弹丸,所以,人们常将它称为射击火器。
尽管射击火器不能称为枪,但它却是枪的鼻祖,为枪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据现有史料记载,最早研制和使用管形火器的是陈规,当时,他担任德安(今
湖北安陆)知府。南宋绍兴二年(11 32 年),北方的金朝军队经常南侵,这年,
有一群散兵游勇聚集在一位名叫李横的旗帜下,四处抢夺,袭扰城镇。有一天,李
横带着他的兵了攻打德安城,在这次战斗中,陈规运用他发明的火枪组成一支60多
人的火枪队,2 人~3 人操持一杆火枪,将李横的部队打得落花流水。当时,陈规
的火枪用大毛竹做枪管,内装火药,从尾后点火,火焰可喷出几支远。
陈规发明了最早的管形火器后,火枪不断发展,到南宋末年的1259年,寿春府
(今安徽省寿县)制造出“突火枪”,这种“突火枪”是一种比较接近现代枪的管
形火器,其“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点燃火药后,竹管中先喷出火焰,接着飞出
“于案”,并伴随着很大的声响。史料中没有介绍“子案”是用什么原料制成的,
但它却是后来子弹的雏形,是兵器史上的一大创举。
突火枪既有枪筒,又有“子案”(子弹),这就具备了枪的基本条件。不过,
这时的“枪筒”由竹或木制成,点燃后易开裂,威力也不可能很大,所以,金属管
形火器后来的出现就成了必然。
我国最晚在13世纪发明了真正的枪。我国黑龙江曾出土了一支1288年生产的青
铜手枪,这支枪有互尺多长,8 斤重,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金属管形火枪。
南宋至元,类似突火枪的火器曾盛行一时,随着成吉思汗的西征,我国发明的
火药。火器首先传人中东。阿拉伯人仿照中国的突火枪,造出了木质管形射击火器,
被称为“马达发”。
到明代,出现了多种类型的枪,其性能也大大提高。1355年,有一位名叫焦玉
的人献给朱元津几十支火龙枪,朱元璋让大将军徐达试放,其“势若火龙,洞透层
草”,朱元璋看后很高兴,认为“此枪取天下如反掌,功成当封大将军”。10多年
后,朱元璋果然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王朝,而在这场夺取政权的斗争中,火枪确
实发挥了很大作用。当时还有多管枪,有的可单管轮流发射,有的可多管同时发射,
这种多管枪堪称现代机关枪和多管火器的先驱。
管形火器的发明,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战争的形式,使战争变得更加激烈和残
酷。
从火门枪到火绳枪
从火门枪到火绳枪
公元14世纪,欧洲人和阿拉伯人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战争中,阿拉伯人使用了
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兵器,使欧洲国家吃了大亏,这些欧洲人从战争中认识到,管形
火器确实威力很大,于是,纷纷学习制造火药和火器,当时,欧洲国家工业技术水
平较高,所以,中国的管形火器在阿拉伯人手中没有长足进步,在欧洲却获得了突
破性的进展。
最早的枪是火门枪,我国早期的小型火铳等都属火门枪,所谓火门枪,就是在
枪上有一个点火的火门。火门枪结构很简单,发射方式类似今天的爆竹,它有一个
铸铜或熟铁制造的发射管(即枪管),发射管的下端有一火门,用来点燃火药,发
射管尾端接一称之为“舵杆”的木棍或长矛,木棍或长矛便于射手握持、瞄准和控
制发射。
火门枪的发射一般需要两个人。发射时,将黑色火药从枪的膛口装人,然后再
插入诸如石弹、铁弹、铜弹或铅弹一类的弹丸,接着用烧得红热的金属丝或木炭点
燃火门里的火药,从而将弹丸射出。发射时,两名发射手分别负责瞄准和点火。
然而两个人使用一杆火门枪,显得很不方便,特别是骑兵,根本无法两人操作,
德国的黑衣骑士是最早装备和使用小型火门枪的军队,骑士们全都一人挎一支火门
枪。尽管这种枪在今天看来很落后,但在当时,却产生了令人难以相信的威力。一
次,黑衣骑士与法国军队交战,黑衣骑士用绳子把枪吊在脖子上,左手握枪,右手
点火,打完一次重新从膛口装人火药和弹丸。尽管德国火门枪命中率较低,操作麻
烦,发射效率低,但是,手持长矛和刀剑的法国士兵从来没有见过这种能喷火飞弹
的新式武器,吓得争相逃脱。
然而火门枪实在太不方便了,当时,射手们这样评价火门枪:“单人操作火门
枪,得有两双眼睛三只手才行!”
为了使枪能够单人方便地使用,一位英国人发明了一种新的点火装置,用一根
可以燃烧的“绳”代替红热的金属丝,并设计了击发机构,这就是在欧洲流行了约
一个世纪的火绳枪。
火绳枪诞生后,火门枪需一手持枪,一手持燃烧物,根本无法瞄准而导致射击
不准的缺陷被克服了。火绳枪的结构是,枪上有一金属弯钩,弯钩的一端固定在枪
上,并可绕轴旋转,另一端夹持一燃烧的火绳,士兵发射时,用手将金属弯钩往火
门里推压,使火绳点燃黑火药,进而将枪膛内装的弹丸发射出去。由于火绳是一根
麻绳或捻紧的布条,放在硝酸钾或其他盐类溶液中浸泡后晾于的,能缓慢燃烧,燃
速大约每小时80毫米~120 毫米,这样,士兵将金属弯钩压进火门后,便可单手或
双手持枪,眼睛始终盯准目标。据史料记载,训练有素的射手每3 分钟可发射2 发
子弹,长管枪射程大约100 米~200 米。
从火门枪到火绳枪,是枪械发展史上点火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直至今天,火
绳枪的原理仍获得广泛的应用。
火绳枪的口径约20毫米~30毫米之间,重量约5 千克~7 千克,弹丸重不到30
克,初速约240 米o 钞,射程100 米~200 米,每3 分钟发射2 发。重型火绳枪长
达2 米左右,重达12千克,需支在叉架上发射,弹丸重 30 克~45克,能击中200
米外的目标。
火绳枪一在战场上出现,立即引起各国军队的注意。很快,火绳枪就淘汰了火
门枪,成为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主战兵器。当时,由于采用大群人马进行战斗,队
形较为密集,故容易杀伤敌人。
西班牙人研制了一种后来在整个欧洲最负盛名的火绳枪——“穆什克特”火枪,
该枪长约1 .8 米~2 .月米,重约 8千克~11千克,子弹重约 32 克~50克,口
径在 23 毫米以内,从枪口装填弹药,射击时须放在叉形支架上,最大射程为250
米,能穿透当时骑兵的盔甲。对火绳枪战术技术有独到研究的西班牙将军萨罗·德
·科尔多瓦在国王的支持下,于16世纪初建立起欧洲第一支正规的火枪步兵部队,
这支部队所有的官兵均使用“穆什克特”火绳枪。
科尔多瓦的这支火绳枪部队最早被编成20个纵队,每个纵队1000~1250人,每
个纵队又分成5 个连。后来,科尔多瓦又将他的火绳枪部队采用步兵团的编队体制,
每个步兵团辖3 个纵队,步兵团由火枪兵和长矛兵混编而成,这种混编步兵团又称
为“西班牙方阵”。在“西班牙方阵”中,火枪兵与长矛兵大体相等,后来火枪兵
逐渐增多,不过,火枪兵的月薪明显比长矛兵多。
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火绳枪的威力,科尔多瓦又发明了一种具有重大意义的新
战术——后退装弹战术,即一个火枪战斗编队一般有40个横列,作战时,列队的枪
手依次齐射,尔后沿着排与排之间的空隙,一列接一列地依次退到后排装子弹,这
一战术弥补了火绳枪发射速率太慢的缺陷,从而保证了周而复始地连续不间断的射
击。
在发生于1525年2 月的帕维亚会战中,科尔多瓦火枪兵首次同法国骑兵交手。
射手们占据有利地形,将火枪架在叉架上,当时,法国骑兵根本没有将西班牙火绳
枪士兵放在眼中,他们仍然毫无顾忌地摧马冲向西班牙阵地。
然而,战争的态势很快发生了变化,西班牙火枪兵轮流射击形成的持续火力将
法国骑兵一个个地打下了战马,法国骑兵方寸大乱,损失惨重。这之后,西班牙军
队依仗火绳枪的威力,彻底击败了在数量上占明显优势的法国军队,称霸欧洲数十
年。之后,法国等国也相继仿效,纷纷成立以火绳枪为主要武器步兵团,这样,一
度衰落的步兵又重新获得生机,并将不可一世的骑兵赶下了战争舞台主角的位置。
作为第一种可以真正用于实战的轻型射击武器,火绳枪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它
不能在风雨天使用,战斗开始前和战斗进行时,火绳必须始终燃着,不仅消耗量大,
而且非常容易发生危险,特别是在夜间作战时,燃着的火绳所发出的光亮,无疑暴
露出己方所在地及作战兵力的多少。
于是,人们又开始探索克服火绳枪缺点的新型武器.
转轮打火枪与燧发枪
[color=Purple] 转轮打火枪与燧发枪
转轮打火枪是用燧石打火引燃的前装枪,这种转轮打火枪的零件主要有:带锯
齿的钢轮、链条、弹簧和击锤等,击锤头上有一隧石(即打火石),靠钢轮表面的
细齿与隧石摩擦而发火点燃火药。射手射击前,需用小板手卷链条,在卷链条的过
程中将弹簧压缩,弹簧张开带动钢轮旋转,整个过程就像闹钟的发条。
尽管转轮打火枪是人们在克服火绳枪种种不便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关于其
诞生,却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有人认为是德国钟表师约翰·基弗斯发明了这种枪,
也有人说是意大利科学家发明了转轮式发火装置,更有人活灵活现地说这种枪的发
明者是一个偷鸡者,并编出了这样一个似乎可信的故事:这个偷鸡贼经常在夜间去
作梁上君子,他偷鸡时使用的主要工具就是火绳枪,但是,火绳枪又容易暴露目标,
于是,他开动脑筋,发明了这种较为隐蔽的转轮打火枪。
笔者反复查阅相关资料,认为德国钟表师约翰·基弗斯发明转轮打火枪的故事
较为可信。故事中说,出身于16世纪初的基弗斯在钟表界颇有名气,他不仅能造出
各种造型别致的精美手表,对各种枪械也有浓厚的兴趣,并亲手制作过不少精美的
火绳枪。一天,基弗斯家中来了个客人,客人在抽烟点火时,用的不是当时流行的
火柴,而是用古老的燧石摩擦点火方式,燧石闪亮的火花瞬间引起了基弗斯的灵感,
他把钟表上那带锯齿的旋转钢轮与能够产生火花的燧石相结合,凭着他的经验和智
慧,于1515年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支转轮打火枪。
基弗斯发明成功的转轮打火枪引起德国军方的关注,很快,这种枪便开始装备
德军骑兵和步兵,1544年,德国与法国交战,当时德军骑兵装备了转轮打火枪,法
国军队仍装备火绳枪。战斗进行中,突然风雨大作,装备火绳枪的法军几乎没能打
出一枪一弹,而以转轮打火枪为主要武器的德军骑兵则越战越勇,将法军士兵打得
落花流水。不久,屡遭失败的法国国王也雇用了相当数量的同类骑兵,这些骑兵也
配备了转轮打火枪。这样,转轮打火枪慢慢成为骑兵的主要武器。
然而,转轮打火枪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不仅结构复杂,造价昂贵,使用麻烦,
而且在钢轮上有污染时还不能可靠地发火,于是,人们又开始研制新的“点火”方
式。
不久,居住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班牙人发明了燧发枪,他们取掉了那个源于
钟表的带发条钢轮,而是在击锤的钳口上夹一块燧石,在传火孔边有一击砧,如果
需要射击时,就扣引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
星,引燃点火药,这种击发机构称之为撞击式燧发机,装有撞击式隧发机构的枪械
称为撞击式燧发枪。撞击式燧发枪大大简化了射击过程,提高了发火率和射击精度,
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较低,便于大量生产。到16世纪80年代,许多国家的军队都装
备了这种撞击式燧发枪。
门世纪初期,法国人马汉又对燧发枪进行了重大改进,他研制成功可靠、完善
的击发发射机构和保险机构,从而成为当时性能最好的枪,为法国赢得了荣誉。法
王亨利四世为此召他进宫,充任贴身侍从,专门为宫廷制造枪械,到17世纪中期,
这种燧发枪已广泛装备法国军队,后来,这种隧发枪被世界各国仿制和采用,直到
19世纪中期。
隧发枪有步兵隧发枪和骑兵燧发枪两种,前者口径19.8 毫米,枪长1560毫米,
枪重5 .69千克,弹丸重32.1克;后者口径17.3 毫米,枪长1210毫米,枪重4 .
6 千克,弹丸重21.3 克。
17世纪中叶,正值中国清朝初年,中国发明家戴梓发明了一种形似瑟琶的连珠
铣,这种连珠铳的火药和弹丸均贮于铳背,共28发,以二机轮开闭,扳第一机时,
火药及铅弹丸自动落人筒中,第二机随机转动,摩擦燧石,点燃火药发射铅弹丸。
这种连珠铳实际上与近代的机械式机枪的原理已非常相似,比美国人加特林后来发
明的机械式机枪整整早一个世纪。但由于清朝Government极端保守,对汉人不太信任,从
而致使这一重大发明没有被推广和采用,使之只得“藏器”于家。
在隧发枪纵横战场的200 年间,许多政治、军事事件与燧发枪紧密相连,特别
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差点因隧发枪而改写。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美国人民志愿
组织成的一支民兵组织向英国殖民主义者打响了独立战争第一枪。英美双方均使用
燧发枪较量,从1775年4 月19日一直打到1783年9 月,英国Government被迫同意美国独立。
在这次独立战争的第3 年,即1777年10月的一天,英美双方军队在相距100 ~300
码的阵地上对峙,英国殖民军神枪手福开森少校接到命令,让他于掉一个美国重要
人物——北美十三州人民推举的总司令华盛顿。有一天,美方阵地上出现了一个衣
着随便的军官,连一个卫兵都没有带,身旁仅站着一个副官模样的人,当福开森端
着隧发枪骂阵时,这个漫不经心的美国人一直盯着英国阵地,丝毫没有要逃离的样
子,福开森认为他不可能是多大的官,不值得他这个神枪手去取他的性命,故没有
开枪。后来,福开森得知,此人不仅是大官,而且竟是大名鼎鼎的华盛顿。试想当
时福开森开了枪,华盛顿也许会失去性命,那样,美国的历史真的可能会是另一个
模样。刺刀走上枪身之路
刺刀走上枪身之路
火绳枪、燧发枪走上战争的舞台之后,人们以为长矛兵很快就会被淘汰,但战
争的实践却告诉人们,由于早期火枪射速太慢,重新装填弹药费时费力,所以,尽
管在16世纪的欧洲,没有火枪的军队没有胆量与装备火枪的部队较量,但是,很多
战争又是通过白刃战决定胜负的。也就是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战场上起
决定作用的兵器仍然不是流行的火枪,而是老式的长矛和弓箭。所以,每次战斗,
参战双方都既要有火枪兵,又要有长矛兵,这样,管理、训练起来十分不便。
能不能造出一种既有火枪功能,又有长矛功能的新兵器呢?这一问题像火花般
不断在人们的脑海中闪现。终于,率部驻扎在法国东南部、濒临大西洋比斯开湾巴
荣纳城的法国军官马拉谢·戴·皮塞居开始了最初的尝试。“刺刀”一词就由巴荣
纳城(Bayonne )而得名。
皮塞居的灵感来自他的士兵。在一次战斗中,因弹药供应不上,士兵们捡起折
断的长矛头,塞进步枪的枪口,同敌人展开了白刃战,皮塞居认为,应该为火枪兵
配备一种枪与矛相结合的兵器,这样既可远射,又能进行格斗。1640年,世界上第
一支装有刺刀的步枪终于在皮塞居领导下诞生了。这种早期刺刀是直形双刃,刃部
长30厘米,锥形木柄边长30厘米,那时的刺刀还不是装在枪管下,而是直接插人滑
膛枪口内。
很快,皮塞居的步兵团全部换装成装有刺刀的制式步枪,成为第一支完全使用
火枪的部队。1647年,皮塞居率部为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世夺取比利时的伊普雷城时,
他指挥部队先用火力向列队迎战的比军射击,尔后命令上兵们装上刺刀,对阵势已
乱的敌军发起冲锋,与敌人展开面对面的肉搏战,将对方打得落花流水,仓惶弃城。
1688年,法国陆军元帅、军事工程师沃邦又对刺刀装置进行了改进,将刺刀套
在枪口外部,这样,刺刀不仅使火枪在任何时候都具有自卫能力,而且不影响枪的
射击功能。到1855年,刺刀就被普遍地装于单兵枪械前,成为用于刺杀的锋利兵器。
俄国著名将领苏沃洛夫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刺刀见红是步兵之魂。”1763
年,他开始任俄军苏兹达利步兵团团长,他极端重视刺刀战,经过他的训练,这个
步兵团成为俄军战斗力最强的一个团。第二次俄土战争期间,苏沃洛夫奉命攻打伊
兹梅尔要塞,这之前,俄军已对这个设防坚固的城堡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强攻,却
一直未能攻破。苏沃洛夫率领他的团队到达后,借着夜幕冲过壕沟,爬上城墙,与
守卫的土耳其军队展开了白刃格斗,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1 .5 万名土军士兵倒
在俄军士兵的刀下,土军不得已举手投降。
到17世纪末,欧洲各国部队普遍装备I 刺刀,从此,火枪一身兼二任,长矛兵
很快便从步兵方队中消灭了。
步兵上装刺刀,不仅可以使持枪者在无弹药及近距离与敌胶着无法发射火力时
用来刺杀敌人,更重要的是激发与培养军人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在人民解放军战
史上,刺刀曾发挥过令人骄傲的战绩,至今,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仍收
藏有一把把缺了口、卷曲的刺刀。这些刺刀反映的那场战斗发生于抗美援朝战争中。
一次,有一支志愿军部队向敌后猛插,切断了敌人的逃路,我先头部队(3 连)在
书堂站与逃敌遭遇,敌人为逃命,用32架飞机、10多辆坦克和集团冲锋向我3 连阵
地凶猛地扑来。这场激战整整持续了8 个小时,最后,我3 连官兵的子弹打光了,
蜂拥的敌人占领了山头,把他们压倒在山下。然而,勇士们没有后退,他们装上刺
刀,勇敢地向敌人冲去,将刺刀狠狠地插入了敌人的胸膛……尽管这个连的伤亡很
大,但他们却打死了300 多名敌人。
20世纪70年代,美军曾提出一个颇为新鲜的观点,他们认为:在现代条件下,
刺杀是步兵最不重要的一种技能,刺刀只不过是一种开罐头的工具而已。然而,1985
年1 月,美国陆军又重新恢复了刺杀训练。因为,美军的有识之士认为:刺刀战不
仅需要士兵有熟练的技巧,更需要士兵有坚强的意志,刺杀训练除具有一定的实战
用途外,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现代条件下士兵最重要的勇敢战斗精神。
20世纪中叶,随着步枪本身的自动化和战场上各种火力密度的增加,白刃战已
明显减少,刺刀的地位和作用确实已经下降,不过,作为一种面对面的格斗兵器,
刺刀在军队中仍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装备,只是刺刀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在研制和发展的军用刺刀,刀身较短,多采用分离式,强调多用性。苏联研制的
AMK 自动步枪所配备的刺刀,不仅能当匕首和钢锯使用,而且其刀鞘和刀体还可组
合成剪钳,用于剪铁丝网,由于刀柄和刀鞘是用绝缘材料制成的,也可以用来剪断
高压电线.
让林肯丧命的击发枪
让林肯丧命的击发枪
4 月14日,是每个西方人都特别关注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耶稣的殉难日。
1865年这天晚上8 点半,刚工作完了的林肯和夫人一同到达戏院看戏。戏演到
一半,负责总统安全的卫兵帕克因在包厢的过道里看不到精彩的演出,便私自下楼
找了一个座位。帕克没有想到,他的所有举动全被躲在阴暗处窥探时机的刺客蒲斯
看到了,蒲斯乘机悄悄地溜到楼上,随后轻轻地拉开包厢的门,悄悄地溜进了包厢。
蒲斯右手紧握着一支大口径手枪,左手拿着一把匕首。
在距离林肯总统1 .5 米远的地方,蒲斯停了下来,悄悄地举起了他手中的枪。
悄悄地,他对准了林肯的脑袋,扣动了扳机,子弹从林肯的左耳上方射入脑颅。只
见林肯身子稍向前倾了一下,便仰面倒下。
凶手行刺林肯总统的枪是一支11.8 毫米口径的德林杰击发枪。
所谓击发枪,就是使用击发火帽(底火)点燃火药的枪械。击发枪的发明是人
类克服这之前枪械缺点而诞生的。击发枪诞生之前,尽管与火门枪、火绳枪相比,
隧发枪已有很大的进步,但是,隧发枪还是存在着点火时间长、底火装置防水性能
差等等缺陷。所以,人们一直探索着研制一种新的枪械。
击发枪由英国牧师亚历山大·约翰·福赛思研究成功。作为一名乡村牧师,学
识渊博的他在传经布道之余,经常钻研化学,常常搞点化学试验,而且对枪也很有
研究。在一次试验中,他提炼出一种灰褐色的晶状粉末,这种粉末就是雷汞,雷汞
的性能很独特,稍不留心,受到轻微撞击便会发生爆炸。福赛思没有被雷汞的“怪
脾气”所吓倒,而是一门心思想着如何把它派上用场。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发现,
雷汞对针刺、撞击和热作用都极敏感,可作为枪械理想的起爆药。福赛思的设想得
到了一位名叫莫拉的好友的赞同。莫拉是伦敦古堡的主管,他邀请福赛思到伦敦做
试验。1805年,福赛思终于用雷汞研制成功了击发点火技术,这之后,他和蒸汽机
的发明人詹姆斯·瓦特合作,于1807年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支击发枪。这之后,福赛
思和瓦特进一步合作,研制了好几种击发枪。
很快,福赛思便放弃了乡村牧师的职业,创立了福赛思专利枪械公司,大量生
产一种名为“香水瓶”的击发枪。“香水瓶”式击发枪很独特,在击发机构座板外
侧确有一个如同香水瓶形状的金属罐,内装底火药,可绕轴转动。当射手把发射药、
垫片和弹丸由枪口装填完毕后,“香水瓶”即转动180o,瓶底朝上,这样便有一定
量的雷汞洒到底火盘中,扣动扳机,击锤打击击针,击针撞击底火盘,使雷汞起爆,
火焰经传火孔点燃发射药,将弹丸射出。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福赛思的枪最早采用的是器皿装雷汞,后来,他又把
雷汞铺在两张纸之间,进一步制作成纸卷“火帽”。1808年,法国枪械工程师包利
应用纸火帽,并使用针刺发火。从那时起,枪弹开始从分装向定装式过渡,只不过
弹壳是纸做的。1814年,英籍美国人齐舒亚·肖发明成功了铜制雷汞火帽,使击发
点火技术又向前迈了一大步。1821年,英国伯明翰的理查斯发明了纸火帽的“引爆
枪”。1825年,美国人德林杰发明了采用击发火帽的击发手枪。
亨利·德林杰是美国著名的枪械工匠,他发明的击发手枪外表很美观,制作也
非常精致,有各种型号。枪管短的有25.4 毫米,长的大约100 毫米;口径最小的
为8 .38毫米,最大的为13.7 毫米。刺客蒲斯行刺林肯的手枪是11J 毫米口径的
德林杰击发枪,这种枪为单管固定结构,采用盒式闭锁机,铜制。此枪携带方便,
结构简单,特别适宜近距离紧急情况下使用。不过,由于凶手用他刺杀了美国人民
爱戴的总统林肯,所以,美国陆海军都拒绝使用这种枪。
击发枪后来还发展成多管击发枪,一些美国西部牛仔常常身穿牛仔裤、头戴大
沿帽、手握多管击发枪,骑着骏马到处行侠。这种多管击发枪比单发击发枪打得快。
击发枪显著提高了枪械的射击可靠性,并有较好的防水性能,“瞎火”故障大
幅度减少。而使用燧发枪,平均每7 发子弹就会出现一次“瞎火”,采用击发枪大
约发射200 发子弹才会出现一次“瞎火”现象。击发枪的出现标志着枪的发展进人
了一个新的阶段。
『拾』 请问明朝戚继光军队抗倭时有没有大量使用火器以及有没有使用弩箭
有!!综述:
戚继光认为鸟铳也适宜骑兵使用,因此推断戚家军的火枪骑兵应当是以枪法准确著称;八、戚继光编炼的车营建制应该更接近朝鲜壬辰战争时期的明军,孙承宗在戚家军战术的基础上创建的车营编制比例和现代的装甲师已无区别,是在平原地区和骑兵作战的利器;九、袁崇焕的直属部队——明朝最精锐的“关宁铁骑”,皆装备有 5眼火绳枪,其火力突击能力在当时天下无敌。
水兵营资料
人员编制:每营编2哨,共510人。战船火器:大、中、小战船10艘;大将军炮4门;佛郎机40门;碗口铳30门;喷筒500个; 鸟嘴铳68支。
明朝水师
明朝水师综述——明朝水军实力在当时的世界上非常强大,综合作战能力可以列前七位,嘉靖到万历年间,仅仅在江浙一带,战船的型号就达到了二十一种,如果加上福建和两广,型号更是繁多。
随着火器的大量应用,海军战术也随之发生了重大改变,抗倭名将俞大猷适时提出“海战不过是以大船胜小船,以大铳胜小铳;以多船胜寡船,以多铳胜寡铳。”,由此可见,明代的海战很早就进入了近代的模式。在嘉靖年间,明军的战船一半以上的战斗人员都使用火器,而到了万历年间,比例达到了99%。
中国海军的装备,主要以福船为主,诞生于福建沿海的一种船型的统称,其底尖上阔,首尖尾宽两头翘。建材主要为福建的松、杉、樟、楠木。共有六号,海战用的福船,是指一号和二号。按曾在1560年取得数次大胜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云:“福船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驱,全仗风势,倭船自来矮小如我小苍船,故福船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斗船力而不在斗人力”据《武备志》云“用火器与浪漕间,起伏荡漾,未必能中贼。即使中矣,亦无几何,但可假次以吓敌人之心胆耳。所恃者有二:发射佛朗机。是惟不中,中则无船不粉,一也。以火球之类于船头,相遇之时,从高掷下,火发而贼船焚,二也”。由此可见中国海军船型大,干舷高,在冲撞等近战场合有明显优势。
明朝东征水师——[1]大福船:一号称大福船,柁楼三重,底尖上阔,首尾高昂,能容百人“吃水太深,起止迟重”,机动性能不好;[2]二号福船:二号称福船较一号稍小,“合常用之”。福船高大如楼,可容百人。底尖上阔,船首昂起张开,尾部高耸,吃水约3。5米,舰首备红夷炮1门、千斤佛郎机6门、碗口铳3门,迅雷炮20门,喷筒60个,噜密铳10支,弩箭500支,火药弩10张,火箭300支,火砖100块,及冷兵器上千。乘员64人,水手9人,战士55人,据《武备志》描述,这种巨船设楼三层于上.其傍皆护板,护以茅竹,竖立如垣,其帆桅二道。中有四层。下层装压舱石,第三臣放置淡水柜,第二层为士兵居住的地方。最上一层为露台,需从第三层的梯爬上,两旁用板翼作栏,人靠在上面作战,矢石火炮皆俯瞰而发。实为海战利器。
福船的缺点是机动性能不好,“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驱,全仗顺风顺潮,而回翔有所不便,又其吃水深,惟利空阔大洋,在里海则易胶浅,须跟哨船接济”。(《续文献通考》)
[3]草撇船:福船型中的第三号称为草撇船,又名哨船,比福船小。
[4]海沧船:福船型中的第四号称为海沧船,和哨船差不多,比福船稍小,吃水约七八尺,风小时机动,配合福船。武器装备有千斤佛郎机4门,碗口铳3个,噜密铳6,喷筒50,烟罐80,火炮10,火砖50,火箭200,药弩6张,弩箭100。乘员53人,水手9人,战士44人。
[5]苍山船:海沧船中最小的叫苍山船,又名苍山铁,船体较小,高出水面,吃水5尺,设有橹,风顺则扬帆,风息则荡橹。此船轻便灵巧,主要用于追敌和捞取首级。装备千斤佛郎机2门,碗口铳3个,噜密铳4把,喷筒40个,烟筒60个,火砖30块,火箭100支,药弩4张,弩箭100支。全船37人,水手4人,战士33人,编三甲。第一甲佛郎机与鸟枪,第三甲火器,第二甲冷兵器。
火铳:明代的火铳在元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种类繁多,从明初的洪武手铳到以后的永乐手铳,造工越来越精细。永乐手铳口径14-15毫米,误差不超过1毫米;长度为35-36厘米,误差不超过1厘米。由现存火器上的出厂编号做最保守的估算,当时明铳至少也有十六万四千多支。明军当中已经编成有专职使用火铳的部队,号称神机营。
明朝鸟枪的来历:——从宋末元初开始,中国就有筒形发射式火器,称之为火铳,但是性能并不是很高。公元154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明军在收复被葡萄牙人侵占的双屿战斗中,俘获了一些善于制造火绳枪的日本人及枪枝。由马宪、李槐等人,学习了制造火枪的方法,并在其基础上,加以研究改进,于公元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造出了“比西番尤为精绝”的中国第一批火绳枪一万支,称之为“鸟嘴铳”,即鸟枪。
火枪性能:明军鸟枪——鸟枪枪管用熟铁打造,重约5—6公斤,有准星、照门,安装木托之上。铳口长出木托2寸,托后7寸向下弯曲,通条一根,重3两,另有火绳,每次装粒状黑色火药3钱,铅子重3钱。火门有盖,使用龙头类火绳发火机。发射时将火绳点燃安入龙头,右手开火门后紧握枪尾,用食指扣板机向后,龙头落在火门,燃药发射。《武备志》说:“后手不弃把,点火则不动,故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成为当时战斗中的“利器”。
鸟枪口径在9—13毫米之间,射程可达300米左右。枪全长112厘米—150厘米,和明代中叶以前的各种火铳(类似西方同时期的火门枪)相比,具有身管长、口径小、重量轻、便于步、骑兵使用的特点。明代后期,鸟枪已经是明军的主要装备。每名鸟枪手配备火药罐2个,一个装发射药,—个装引火药,携带铅弹300发。
射击战术:明——早在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大将沐英征讨云南叛军思伦发,根据敌象兵打前阵的特点,他命令“置火铳、神机箭为三行,列阵中,待象进,则前行铳箭俱发;若不退,前行退后,次行继之;又不退,次行退后,三行继之。”
这是最早的火器战术,但并没有做为制度流传下来,西方和日本军队在十五世纪末期,开始使用火器并排轮放战术,就时间上来讲,比明军晚了一个多世纪。
在明成祖时代,提出了一种“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作战原则,神机营配合步兵、骑兵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神宗年间,火枪战术分为两种,一种是依托战车,把鸟枪和佛郎机铳搭配在一起进行作战;一种类似于日本的三段射击,《明实录》里边记载:神机营铳手分三排站中间,刀手和枪手站在两翼。
但随着明朝的日趋没落,在后来的实际运用中,明军似乎没有一次严格执行过这些战术纪律,最典型的当属萨尔浒之战,明军面对清军骑兵冲锋,立即“火器齐发”,然后就完了。
结论:在朝鲜战争中,明军火炮技术和装备水平占压倒性优势。火枪方面你追我赶,虽然最后在技术上也优于日本,但由于制造工艺和制度的原因,装备水平和战术素养不如日军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因为明军在火器运用上以火炮为主,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日军的火枪优势,这也是朝鲜战争中日军竭力避免和明军在平原进行野战的重要原因之一。
火枪种类:
鸟铳:单兵火绳枪,明军在俘获的日本铁炮基础上加以研究改进。用熟铁打造枪鸟铳:单兵火绳枪,明军在俘获的日本铁炮基础上加以研究改进。用熟铁打造管,重约5—6斤,与火铳比增加准星照门,用扳机夹钳火绳点火,安了弯型枪托,枪管细长,口径比在50—70倍之间。火门有盖,使用龙头类火绳发火机,一根火绳可多次击发不灭。
噜密铳:单兵火绳枪,在噜密国(土耳其)贡入的鸟枪基础上创制。铳全长5—7尺,重6—8斤,管长4尺5寸,前安准星,后设照门,桑木或柳木制铳床。枪托尾部有钢刃,敌人逼近时,即倒转来作斩马刀用。这铳射程远,威力大,在结构上也优于鸟嘴铳。《武备志》说:“鸟铣:唯噜密铳最远最毒”。
佛郎机铳:大口径火绳枪,介乎于炮枪之间。在缴获的佛郎机(葡萄牙)人舰船中得到的火绳枪基础上创制。有子铳9杆,可连续快速开火,重量比普通火绳枪重,但威力更大,射程更远。
掣电铳:单兵火绳枪,明朝火器专家吸取鲁密铳及佛郎机的优点自行创造。铳长约 6尺,重5斤,采用后装子铳的形式,子铳6个。发火装置与鲁密铳不同,是撞击式燧发枪,构造和性能与无大差异,主要是改进了发火装置,将火绳点火法,改进为燧石发火。击锤上夹燧石,扣板机龙头下压,因弹簧的作用与燧石磨擦发火。这样不但克服了风雨对射击造成的困难,而且不须用手按龙头,射击精度更为准确,并在各种情况下,随时都可发射。且下面加有护圈。子铳预先装填好,轮流装入枪管发射,可以加快射击速度。
迅雷铳:5管火绳枪,明朝火器专家赵士桢吸取鸟铳及三眼铳的优点自行创造近似近代多管式机关枪。。单管长2尺,正五菱形分布。5管各有准星火门,火线以薄钢片隔。5管中有长木柄,中空成筒,内有火球一个,铳弹射毕可点火焰,柄端有枪头,可近搏。柄有机匣引火,5管共用。铳前有牛皮牌套可保护射手。随铳有叉架一个。跪姿使用,先射一弹,后转72度射第二管,以此推。能连发五弹,至万历三十年经过改进的迅雷铳“战酣连发”,可以一气发射十八弹。
三眼铳:3管单兵手铳,由3支单铳绕柄平行箍合而成,成品字型,各有突起外缘,共用一个尾部,单铳口径15毫米,全长350—450毫米,都有药室和火门,可连射。射后可当锤击敌。
四眼铳:4管单兵手铳,由4支单铳平行绕轴箍成,与三眼铳类似。
五排枪:5管单兵火绳枪,净铁打造枪管,每管重1斤4两,长4尺,各有一个火门,可装铅弹4、5枚及火药若干。5管平行排列,合安一个木柄,点火后5管依次射击。
五雷神机:5管单兵火绳枪,管用铁造,各长1尺5,重5斤,围柄而排,有准星,管内装药2钱,铅弹一枚,共用一个火门,枪管可旋转,点火射击后转到下一火门,平射可达120步(每步5尺)。
七星铳:车载 7管铳,管用铁造,长1尺3寸,7管平行排列,一管居中,6管围绕,外有铁皮,加箍三道,均有火药弹丸,尾部合为一处,后按一根5尺长木柄。车轮径1尺5寸,战时7铳齐射,管口能高能低,威力较大。
十眼铳:单兵单管铳,管用熟铁打造,重15斤,长5尺,中间1尺为实体,两头各长2尺为管,每头平分5节,每节长4寸,有箍一道,火门一个,每节装火药和铅弹一枚。用时先点一头,依次发射,然后掉头再发射另一条?
三连珠铳:单兵多发铳,铳管较长,分三段装填,每段各有一个火门,逐段装填,依次发射。
十连珠铳:10管铳,每管装10弹,共100弹,10管绕轴平行,箍合成10管铳,射击密集齐进之骑兵。
连子铳:连射单兵铳,铜铁铸造,尾安木柄,铳膛后有火药,装于一节一节之小纸筒中,共用一引线,每节火药射一弹丸。铳筒中间竖插一铁筒,弹丸依次装满,首枚弹丸于铳筒中,射后第二枚弹丸自动落下,由第二节火药射发,如此反复可连射多发!
马上佛郎机铳:骑兵用小型佛郎机,铳身短小,长154毫米,口径28毫米,重1斤10两和1斤12两,有4道箍,第二和第三箍中间有方型圆孔,可栓绳。
震叠铳:倭寇战明军,见明军举枪便伏地,射闭前冲,使明军无暇装填。此铳则先发一弹,间隔后再发一弹,使倭寇不胜防。
铅弹一窝蜂:多弹火枪,身用铁铸,口径小身管短,能装百枚小弹丸。枪小可挎腰而携。用时先将前端铁脚插于地,尾抵小木桩,使枪口昂。点火后百弹齐飞散射面大。
快枪:长柄火枪,长5.5尺,重5斤,前为锋利枪头,后接2尺长枪筒,有4道箍,内壁光滑,从口装入三四钱火药及铅弹,筒后为长柄。用时先去枪头,
1.5寸火线插入筒内,点发后再装枪头,同敌近战而搏。
夹把铳:双管单兵手铳,由两个联体单铳组成,中夹一长杆冷兵器,用多道箍与铳紧固。战时先发铳弹,后为冷兵器近搏。
飞天神火毒龙枪:多用途单兵枪,身用铜铁铸造,管长1尺3,装弹一枚,管安长柄,上有枪锋,筒旁有毒火喷筒2个。敌远可发弹射敌,敌近喷射毒火,敌至则以枪锋格斗。
大炮
万历年间明军装备的火炮,分为两部分介绍,一是各式火炮性能,二是佛郎机炮详述。一各式火炮性能
[1] 虎蹲炮:虎蹲炮是明代中叶将军炮之一(明代将一些较大的炮封为将军),创制于嘉靖年间。这种炮身长2尺,重36斤,上加铁箍,并配备铁爪、铁绊。发射前用大铁钉将炮身固定好。每发装5钱重的小铅子或小石子100枚,上面用1个重30两的大石子或大铅子压住。虎蹲炮属于中型火炮,和大将军炮一样是明军炮兵中的主流装备。一般架在厢车或是马背上射击,步兵使用,四个人操作,和大将军炮不同的是,虎蹲炮体积轻,后座力较小,便于快速发射,而且炮弹属于杀伤弹,一炮能打出百多小弹丸,是实施高密度面积打击的利器。
[2] 飞礞炮:轻型毒杀火炮,身用铁铸造,长1尺多,口径3寸,尾有一2尺3之木柄,炮弹圆柱型,长4寸,直径2.5寸,内装毒药和铁渣。弹底引信同向炮内,敌军中弹瞬息即毙。
[3]灭虏炮:车载中型火炮,净铁打造,管长2尺,重95斤,有5道箍,射1斤铅弹。用灭虏车载行,每车3门。
[5]大碗口铳:一种小型火炮,没有瞄准具,身管短,射速慢,射程近。由于没有瞄准具,命中率较低,北京军事博物馆现存一具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用铜铸造的大碗口筒,口径三寸四分七,长一尺一寸,重六十三斤。铭文为:“水军左卫,进字四十二号,大碗口筒可见这种火器已用于水上作战。
[6]飞云霹雳炮:轻型爆炸性火炮,身用铁造,射生铁铸造的球型爆炸炮弹!
[7]毒火飞炮:轻型火炮。身用熟铁,长1尺多,装药10多两,发铁壳爆弹,弹内有5两砒霜、硫磺、毒药。其战时铁壳碎片击杀敌人马,毁其战具,毒气可毒杀敌军人马。
[8]千子雷炮:车载炮,身用铜铸,口径5寸,管长1尺8寸,内装火药6分,后装细土2分,再装填铅弹二三升。炮身用铁箍固定于4轮车上,前有隔板,抵近敌军撤板而射。
[9]叶公神铳:车载炮,身用净铁打造,分天、地、玄三号。天字号神铳重280斤,长3尺5寸;地字号神铳重200斤,长3尺2寸,玄字号神铳重150斤,长3尺1寸。每炮有三轮炮车一辆,前有两轮,轮高2尺5寸,后面有一轮,轮高1尺3寸,前高后低,炮口昂扬。
[10]攻戎炮:车载炮,下安两轮,上置车箱,炮身嵌安其中,加铁箍5道。车厢两侧各有铁锚2个。用时铁锚置地,用土压实,以减后坐力。用骡马拖曳,可随军机动。
[11]大将军炮:大型火炮,身用生铁铸造,长三五尺,重五百斤,有多道加强箍,分大、中、小三种,发射7斤、3斤和1斤的铅弹,用一辆车运载。车轮前高后低,可在车上直接发射,具有较大威力。
[12]无敌大将军炮:每炮母炮载以炮车,配子炮3门,射时子炮装入母炮,射毕取出。再装填第二个子炮。每个子炮内有500铅弹,散布可达20余丈。
[13]威远将军炮(子母炮):类似现代的榴弹炮,射程远、火力猛、威力大。且是轻型火炮,轻巧灵便,易于远途征战时拖运携带,尤其适用于地形复杂之处。《清史稿》载:子在母腹,母送子出,从天而降,层层碎裂,锐不可当,威力惊人……
大将军炮
二佛郎机炮详述[1]来历及发展来历:佛郎机炮是明正德年间(16世纪初)由西方传入的一种新式火炮,即短管加农炮。
佛郎机大炮是一种铁制后装滑膛加农炮,整炮由三部分组成:炮管、炮腹、子炮。开炮时先将火药弹丸填入子炮中,然后把子炮装入炮腹中,引燃子炮火门进行射击。相对红夷大炮而言,佛郎机大炮的炮管较薄,口径小(最大的一种也在85毫米以下),重量轻许多。佛郎机大炮独有的炮腹相当粗大,一般在炮尾设有转向用的舵杆炮管上有准星和照门。对于子母炮这种火炮的概念,大家可以想象成枪与子弹的关系,以现代的定装药枪弹为对照,空的子炮相当于弹壳,火门相当于底火,当子炮内装入火药与弹丸后就和子弹的功能一样了,此外炮腹可视为枪支的弹膛。佛郎机大炮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两点:1.后装炮 2.定装弹药。我们可以认为:佛郎机大炮不仅是后装炮的祖先,而且是近代金属定装弹药的原型。*
佛郎机大炮有4大优点:
一.射速快。以重型佛郎机大炮“无敌大将军”为例“每炮母炮载以炮车,配子炮3门,射时子炮装入母炮,射毕取出。再装填第二个子炮。”根据实际操演,前三炮射击总共费时不到20秒,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
二.散热快。由于后装炮前后相通,空气流通,且炮管较薄,易于散热。散热快可以使火炮增加持续射击的能力,也减少了火药自燃的可能性。
三.子炮的容量确定。容量决定了火药的装填量,因此不会发生因过填装而导致的炸膛事故。
四.子炮是铁铸的,可以承担一部分火药压力,使炮腹的寿命增长,此外子炮损坏了(多是出现裂缝)一个,不影响火炮的射击性能。
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佛郎机大炮也有一个无法克服的缺点:子炮与炮腹间缝隙公差大,造成火药气体泄漏,因此不具备红夷大炮的远射程。
应该说明朝是对佛郎机大炮十分重视的,但是进口的少,仿制的多,且仿制的火炮各种规格齐全,从千余斤的多用途重型(要塞、野战、战舰)火炮“无敌大将军”到百余斤的大“佛郎机”,再到几十斤的“小佛郎机”(可驮在马上点放,自行火炮?),连士卒手中都有几斤重“万胜佛郎机铳”(配九个子铳)。明长城出土的各型佛郎机数量很大,是军队火器的主力。究其原因有三:1.佛郎机型火炮口径小,发射开花弹威力不大,以发射霰弹为主,射速又快,近距离杀伤力极大,杀伤面积广,是守城的利器。“无敌大将军”炮可“每个子炮内有500铅弹,散布可达20余丈”。2.佛郎机型火炮对内膛的要求底,工艺简便(三个部分是分开铸造),用料少可以大量铸造。3.由于不易炸膛,对放炮士卒的技术要求低,不必长时间的训练(各种资料上显示当时的火炮炸膛事故频繁,惟独少见佛郎机型火炮的相关记载)。
发展:嘉靖二年(1523年),明朝在南京仿制佛郎机,称“大将军”。经过研制改造,制成大样、中样、小样三种,有铜铸,也有铁铸。
大样佛郎机身长2尺8寸5分,重300多斤。《武备志》将仿制的佛郎机分为5号。其中3号和4号是属于轻型的。3号长四五尺,装铅子每个重5两9钱,用药6两。4号长二三尺,装铅子每个重3两,用药3两半。
1号和2号是属于重型的。1号长八九尺,装铅子每个重1斤,用药1斤。2号长六七尺,装铅子每个重10两,用药11两。各式佛郎机的射程,凡重在70斤以上的,可达五六里。1、2号佛郎机可用于水战。要塞型佛郎机炮重达1000斤,威力远超1、2号。
[2]数据性能:明代佛郎机炮是欧洲早期后装炮的发展型,但又不同于现代的后装炮。它前有准星,后有照门,可从照门孔内进行瞄准,有炮架,可以上下左右转动。腹部膨大,留有长口,炮身外面用木包住,并加以防炸裂的铁箍,另有子铳5个,在子铳内装填弹药,轮流安入腹部的长口内发射。
(注:子铳又称提心炮,相当于火炮的药室部分,它是一种比母铳身管稍细的又一炮管,与母铳身管一起构成双重炮管。)因为采用子母铳分离方式,所以体重较轻,最轻者仅有150斤,重者达千斤。
《明史》记载佛郎机炮:“铜为之、长五六尺,大者重干余斤。小者百五十斤,巨腹长颈,腹商修孔,,以子铳五枚夕贮药置腹中,发及百余丈。
这种火炮的优点是以子铳预贮弹药,不必临时装填,可加快发射速度。缺点是身管较短,和红夷炮相比,不能有较远的射程。[欧洲资料,短加农炮射程在340至2000米之间,在六七百米时命中率最高。]而中国因为罕遇欧洲那样强大的海上对手,所以仿制的船用佛郎机炮弹重量比较轻,千斤巨炮在射程上可以与红夷炮相比,达到两三千米[有史料记载红夷炮射程可达十里,即五千米,估计是设置在高城上的缘故,野战或海战很难达到]。
[3]佛朗机与红夷炮的区别——红夷炮:17世纪上半叶,明朝天启年间(17”世纪20年代)从澳门葡萄牙人手上买来并仿制,这是一种前装滑膛炮,即欧洲的寇非林长炮,广泛用于当时英国与荷兰的战舰。
《明史》记红夷炮之输入及其形制性能:“其后(指输入佛郎机炮以后),大西洋船至,夏得百炮,曰红夷。长二丈余,、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由此观之,红夷炮身管长度达二丈余,而佛郎机炮的身管却只有“五六尺”(见上述引文),前者约为后者的四倍,、其射程之远,威力之大,便是理所当然的。
同时,身管长大,其炮体重量亦必相应增大,否则难以保证炮身的结构强度,红夷炮重至三千斤,佛郎机炮最重只有千余斤,反之,炮体笨重是红夷炮又一特点,也是其缺点所在。但射程远威力大的优点却使它能够压倒佛郎机炮而后来居上,正如时人所谓:“今红夷铳法盛传中国,佛郎机又为常技矣。”显而易见,红夷大炮作为长身管、远射圈的重型火炮,与上述西方同时期的长炮是属于同一类型的。有效射程最大已达2000码,约1830米。
红夷大炮:红夷大炮是明代后期传入中国的,也称为红衣大炮。红夷者红毛荷兰也,因此大部分人认为红夷大炮是从荷兰进口的,其实当时明朝将所有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加农炮都称为红夷大炮,明朝官员往往在这些巨炮上盖以红布,所以讹为“红衣”。具考证,当时明朝进口的红夷大炮只有少量是从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后来因台湾问题与荷兰人交恶,大多数是与澳门的葡萄牙人交易得来的,明朝当时的需求量巨大,葡萄牙人还做中间商将英国的舰载加农炮卖给中国。
明朝前期的自制大口径火铳在原理上与这些红夷大炮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前装滑膛火门点火式的,但是具体做出来就大有区别了。明朝前期火铳多以铜为原料,内膛呈喇叭型,炮管显得单薄,以其口径而言炮管显得太短,其外型基本上与现存最早的元代“碗口铳”相同。这种火铳与红夷大炮相比火药填装量少,火药气体密封不好,因此射程近,此外容易过热,射速也慢,以铜为材质虽然不易炸膛,但是费用教高(铜是铸造货币的金属),而且铜太软,每次射击都会造成炮膛扩张,射击精度和射程下降非常快,作为武器而言寿命太短,唯一的优点是重量轻。在动辄重数千斤的红夷大炮面前,明朝前期的火铳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大炮在设计上确实有其优点,它的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底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2吨以上。
红夷大炮最突出的优点是射程,对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环节,即使现今也不例外。明朝自制铁火铳的最大射程不超过三里,而且要冒炸膛的危险;而一般三千斤的红夷大炮可以轻松打到七八里外,史籍记载最远可达十里!十里相当于现代五公里多,相当远了,曾经对这个数据产生过怀疑,但是西方的同类型火炮的性能证明了这个数据是准确的(当时西欧各国已有领海这一概念,当时的领海是以海岸火炮的射程来定的,16世纪末期的领海是三海里,约合五点五公里)。远射程的红夷大炮结合开花弹,成了明朝末期对抗后金铁骑的最强武器。当时的战法为:将后金的骑兵诱入城头红夷大炮射程,然后用开花弹集火射击,效果非常显著,连努尔哈赤都被炸死。很长时间内,后金骑兵不敢进攻装备有红夷大炮的宁远、锦州、山海关等战略要地。
红夷大炮在实战中表现优异,引起了明朝的重视,除了进口以外还大量仿制,但是明朝末期国力不济,无法铸造和进口更多造价昂贵的红夷大炮。但是红夷大炮以逐渐成了明朝军中重型火器的中坚力量,将原来的重型大口径火铳淘汰。
开花弹:开花弹是爆炸性炮弹的别称,因其爆炸时弹片四射,犹如花朵绽放得名。开花弹源于北宋火器“火球”(原字为“毛”字底加一“求”),外型浑圆,内盛火药,裹以数层厚纸,点燃火药引线“药捻”后用抛石器投入敌阵,炸烧敌兵,南宋时改用铁炮发射。“火球”的威力十分有限,原因有三:1.纸制的外壳无法形成弹片杀敌,只有炸和烧两种功能。2.内部的火药硝碳磺比例为60:22:18,与黑火药比例75:15:10相差很大,爆炸威力大减。3.重量轻,材质薄,射程太近。为了克服这些缺点,铁壳的“火球”出现了,这即为开花弹。开花弹具体的发明时间无法确认,推测应在发明了铁壳的爆炸性火器“霹雳震天炮”和“火蒺藜”之后,大体在南宋后期。
明代开花弹被广泛使用于同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在此摘录一条新闻: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者日前在托克托县境内发掘出土了20多枚明朝早期地雷,据称,这是我国首次出土明朝地雷。这次出土的地雷为铁铸球体,大小规格分为两种,大的直径11厘米、重1.7公斤,小的直径为8.5厘米、重0.8公斤,球体表面有一突出台体,高约0.6到0.7厘米,直径约3厘米,台面中间有一直径约0.4到0.5厘米的圆型小孔,用以装火药和引爆火药捻,当打开已经锈蚀的小孔时,还能倒出里边的火药。火药均为黑色,其中有一枚较大的火药为土灰色,且部分火药呈米粒大小的颗粒状。
当时明朝军队的火炮除了装备开花弹,还装备了实心弹(又称“葡萄弹”)和霰弹。实心弹是由铁或者铅铸造而成,少量是用石块磨成球体,这种弹主要用于攻城洞穿城墙工事,射程远但是对杀伤人员而言威力不大,除非直接命中,而一旦被实心弹直接命中的话非死即残。再看霰弹,霰弹在当时是野战火炮的大威力弹种,由数升铅铁小丸构成,射击时可以形成弹幕,杀伤力极大,但是霰弹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射程太近,一般不超过三里,开花弹是铁壳,可以及远,同时爆炸时威力大。
由于这些欧洲先进火器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