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二氧化碳灭火器使用方法:先拔出保险栓,再压下压把(或旋动阀门),将喷口对准火焰根部灭火。
二氧化碳灭火器注意事项:使用时要戴手套,以免皮肤接触喷筒和喷射胶管,防止冻伤。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救电器火灾时,如果电压超过600伏,应先断电后灭火。
希望我的回答能让你满意,如果有问题请继续追问,满意请采纳,您的采纳是我回答知道的动力!
2. 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手轮式:应把手提提把,翘起喷筒对准火源,打开启闭阀,即可喷出二氧化碳。 鸭嘴式:应拔出保险销,握住喷筒根部,将上鸭嘴往下压,二氧化碳即可从喷筒喷出。 注意事项:在窄小的空间使用后应迅速撤离,同时切勿逆风使用,此外还要防止冻伤。(因液态的二氧化碳气化时需吸热)。
3. 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是什么
二氧化碳灭火器使用方法:在距燃烧物5米左右,放下灭火器拔出保险销, —手握住喇叭筒根部的手柄, 另一只手紧握启闭阀的压把,将喷口对准火焰根部灭火。
二氧化碳灭火器注意事项:使用时要戴手套,以免皮肤接触喷筒和喷射胶管,防止冻伤。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救电器火灾时,如果电压超过600伏,应先断电后灭火。在室外使用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时, 应选择在上风方向喷射。在室内窄小空间使用时, 灭火后操作者应迅速离开,以防窒息。
4. 二氧化碳的灭火原理是什么
1、二氧化碳灭火器原理:二氧化碳灭火器内部充装的都是液态二氧化碳,而液态二氧化碳一般都非常容易挥发成气体,挥发以后的二氧化碳的体积一般都会变大760倍左右。当液态二氧化碳被灭火器喷出来以后,液态二氧化碳就会马上气化成气体,并且还会从周边吸收一些热量,然后马上变成干冰,呈霜状,起到一个冷却的作用。
2、当变成干冰且呈霜状的二氧化碳遇到着火点的话,就会马上气化,就会把燃烧点的周边包围起来,并且会把周边的氧气隔绝掉,还会把空气中的氧气浓度稀释掉。当二氧化碳含量超过一定数值以后,燃烧就会被停止,从而起到灭火的目的。
3、在灭火的时候,二氧化碳气体一般都可以把燃火点周边的空气排除掉,并且会附着在燃火物品的表面或者是分布在比较密闭的空间中,从而使得容易燃烧物品周边或者是空间内的氧气浓度被降低,起到窒息作用,实现灭火目的。
4、二氧化碳的密度会比空气密度大很多,所以一般都无法燃烧,并且也不具备助燃的作用。当二氧化碳被喷在燃烧物品上以后,二氧化碳灭火器就可以把燃烧物品和周边的空气隔绝开来,让燃烧物品的周边没有充足的氧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5、若要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的话,那么在喷射之前,应该先把灭火器的保险装置拔掉,然后再把灭火器的压把按下来。二氧化碳灭火器的灭火距离一般都不远,所以在灭火的时候,最好不要距离燃烧物品太远,最好不要超过2米会更为合适。
使用灭火器灭火的时候,一定要根据燃烧物品和着火原因来选择适合的灭火器进行灭火,从而避免引发安全事故。
5. 二氧化碳灭火器怎么检查
1每半年卸下气瓶,称量气瓶内二氧化碳的重量。手提式灭火器二氧化碳气瓶的泄漏量大于额定重量的5%或7g(取两者中较小值),推车式灭火器二氧化碳泄漏量大于10%时,应按规定充足。
2检查操作机构是否灵活,简体密封是否严密,灭火器盖是否紧固。
3每年检查一次干粉是否吸湿结块(粉受潮的烘干可继续使用),若有结块应及时更换。
4 检查灭火器出粉管、进气管、喷嘴和喷枪等有无堵塞;出粉管防潮膜、喷嘴防潮堵有无破裂。如有,要及时进行维修。
5灭火器在每次使用后,必须送到已去的维修许可证的维修单位(一下简称维修单位)检查,更换已损件,重新充装灭火剂和驱动气体。
(5)二氧化碳自动灭火装置常见故障扩展阅读:
一: 灭火原理
灭火原理:灭火器瓶体内贮存液态二氧化碳,工作时,当压下瓶阀的压把时。内部的二氧化碳灭火剂便由虹吸管经过瓶阀到喷筒喷出,使燃烧区氧的浓度迅速下降,当二氧化碳达到足够浓度时火焰会窒息而熄灭,同时由于液态二氧化碳会迅速气化,在很短的时间内吸收大量的热量,因此对燃烧物起到一定的冷却作用,也有助于灭火。
二: 二氧化碳灭火器的注意事项
1、该灭火器主要是依靠二氧化碳将燃烧物与周围空气隔绝,从而造成燃烧物缺氧熄灭而起到灭火作用,因此它不宜在室外大风时使用。
2、当在狭小的密闭房间使用时,使用后使用者及所有人员都必须迅速辙离。
3、如灭油类火时喷筒不能距离油面太近,以免把油液吹散,火灾扩大。
4、使用时,不能直接用手抓住喇叭筒外壁或金属连线管,防止手被冻伤。
5、若灭600V以上电器火灾时,应先切断电源。
三:二氧化碳灭火器维修保养
1、灭火器应放置在干燥无腐蚀性气体的场所,且不得火烤、爆晒和碰撞。
2、每半年定期检查灭火器重量,低于额定充装量的5%时,应送有资质的维修部门检修后再重新充气。
3、灭火器一经开启,即使喷出不多,出必需按规定要求进行再充装,再充装应由专业维修部门按照制造厂的要求和方法进行,不得随便更改灭火剂的品种和重量。
4、灭火器期满五年,以后每隔二年,其主要部件,如器头、筒体等应按标准进行水压试验,水压试验压力为25MPa,在水压试验的同时应测定残余变形率,其值不得大于6%。试验后应在灭火器筒体肩部打上试验年月和试验单位代号。
5、经维修部门修复的灭火器,应有消防监督部门认可的标记,并注明维修单位名称和维修日期;具体可参阅维修手册。
6、灭火器贮存温度:-10℃~+45℃。
6. 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1、使用方法:先拔出保险销,再压合压把,将喷嘴对准火焰根部喷射。
2、注意事项:使用时要尽量防止皮肤因直接接触喷筒和喷射胶管而造成冻伤。扑救电器火灾时, 如果电压超过600伏, 切记要先切断电源后再灭火。
二氧化碳灭火器利用所充装的液态二氧化碳喷出灭火的灭火器。由筒体、瓶阀、喷射系统等部件构成。分为:
(1) 手提式二氧化碳灭火器。总重量小于或等于28kg,其规格有2kg、3kg、5kg、7kg四种;
(2)推车式二氧化碳灭火器。总重量大于28kg,其规格有20kg、25kg两种。二氧化碳灭火器适用于扑救各种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的初起火灾。以及带电设备和精密电子仪器、贵重设备的火灾。但不宜在室外刮大风时使用,在窄小和密闭的空间使用后,要及时通风或人员撤离现场,以防窒息。
(6)二氧化碳自动灭火装置常见故障扩展阅读
适用范围
有流动性好、喷射率高、不腐蚀容器和不易变质等优良性能,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600伏以下电气设备及油类的初起火灾。适用于扑救B类火灾,(如煤油、柴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等火灾。)适扑救C类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等火灾。)扑救E类火灾(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
7. 二氧化碳自动灭火装置和七氟灭火系统哪个好
七氟灭火系统
七氟丙烷”是一种以化学灭火为主,兼有物理灭火作用的洁净气体灭火剂;它无色、无味、低毒、不导电、不污染被保护对象,不会对财物和精密设施造成损坏;能以较低的灭火浓度,可靠的扑灭B、C类火灾及电器火灾;储存空间小,临界温度高,临界压力低,在常温下可液化储存;释放后不含粒子或油状残余物,对大气臭氧层无破坏作用(ODP值为零),在大气层停留时间为31~42年,符合环保要求。七氟丙烷在常温下气态,无色无味、不导电、无腐蚀,无环保限制,大气存留期较短。灭火机理主要是中断燃烧链,灭火速度极快,这对抢救性保护精密电子设备及贵重物品是有利的。
二氧化碳气体的缺点 有即冷作用,不能保护高精度电子设备, 不能用于经常有人的场所,待人员撤离后方能使用。 高压储存,在实际的应用中,需要的瓶组数多,储瓶间占地面积大,同时压力过高,对储存环境的温度要求比较严格,在夏季,尤其需要注意其因储存环境温度升高而导致的钢瓶爆炸的危险。 二氧化碳高压灭火系统还需要高压氮气驱动方能实现系统的自动启动,系统的附属配件多,一方面投资费用提高,另一方面,由于附属配件多,系统发生由于附属配件多,系统发生故障的机率增加,为维护带来了困难。 同时,由于高压储存,年泄漏率达到5%左右,在每年的补压上也存在着相当的困难。 由于低压系统的本身CO2 从液态气化的过程中容易形成“干冰”,而干冰又能直接升华成气体,在升华的过程中,气体体积成千上万倍的剧烈膨胀,对输送管道带来严重的破坏,使管道发生冷脆而断裂,对人员和保护区形成伤害和破坏
8. 使用CO2灭火器的主要注意事项
在使用时,应首先将灭火器提到起火地点,放下灭火器,拔出保险销,一只手握住喇叭筒根部的手柄,另一只手紧握启闭阀的压把。对没有喷射软管的二氧化碳灭火器,应把喇叭筒往上扳70—90度。使用时,不能直接用手抓住喇叭筒外壁或金属连接管,防止手被冻伤。在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时,在室外使用的,应选择上风方向喷射;在室内窄小空间使用的,灭火后操作者应迅速离开,以防窒息。可手提筒体上部的提环,迅速奔赴火场。这时应注意不得使灭火器过分倾斜,更不可横拿或颠倒,以免两种药剂混合而提前喷出。当距离着火点10米左右,即可将筒体颠倒过来,一只手紧握提环,另一只手扶住筒体的底圈,将射流对准燃烧物。在扑救可燃液体火灾时,如已呈流淌状燃烧,则将泡沫由远而近喷射,使泡沫完全覆盖在燃烧液面上;如在容器内燃烧,应将泡沫射向容器的内壁,使泡沫沿着内壁流淌,逐步覆盖着火液面。切忌直接对准液面喷射,以免由于射流的冲击,反而将燃烧的液体冲散或冲出容器,扩大燃烧范围。在扑救固体物质火灾时,应将射流对准燃烧最猛烈处。灭火时随着有效喷射距离的缩短,使用者应逐渐向燃烧区靠近,并始终将泡沫喷在燃烧物上,直到扑灭。使用时,灭火器应始终保持倒置状态,否则会中断喷射。
9. 高压二氧化碳灭火系统适用哪些地方,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二氧化碳无色无味、不导电、无腐蚀、臭氧层消耗潜能值ODP=0,不破坏臭氧层。 (2)根据不同的防火需要,高压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不仅可以设计为全淹没式,也可以设计为局部应用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