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是钣金防护,设计成罩子之类的,可以是带传感器的,感应到东西或者是人,就会停机,主要是这两类
『贰』 机械安全防护装置的一般要求
一般人不可以直接接触机器 一旦发生故障 人退出来 有专业人士去维修处理 这样才梦保证大家的安全
『叁』 机械防松有哪些方法
1、槽形螺母和开口销防松: 槽形螺母拧紧后,用开口销穿过螺栓尾部小孔和螺母的槽,也可以用普通螺母拧紧后进行配钻销孔。
2、圆螺母和止动动垫片 :使垫圈内舌嵌入螺栓(轴)的槽内,拧紧螺母后将垫圈外舌之一褶嵌于螺母的一个槽内。
3、止动垫片 :螺母拧紧后,将单耳或双耳止动垫圈分别向螺母和被联接件的侧面折弯贴紧,实现防松。如果两个螺栓需要双联锁紧时,可采用双联止动垫片。
4、串联钢丝防松 :用低碳钢钢丝穿入各螺钉头部的孔内,将各螺钉串联起来,使其相互制动。这种结构需要注意钢丝穿入的方向。
(3)机械防退装置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螺纹连接的防松装置,最常用的有弹簧垫圈、碟形弹簧,还有齿形紧固垫圈、六角槽形螺母及开口销、止动垫圈及锁片、防松铁丝以及双头螺母等。
在机械中,碟形弹簧具有抗冲击载荷强、变形量小、承载能力大等优点。碟形弹簧对机件表面不会产生更多的刮伤,因而在大型机械上的使用日渐增多,但若安装不当,则不会起到防止螺纹松动的作用。用同样的碟形弹簧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能使弹簧特性在很大范围内变化。
可采用对合、叠合的组合方式,也可采用复合不同厚度,不同片数的组合方式。在安装碟形弹簧时,应注意方向,应将碟形弹簧垫片的凹面朝向联接件,凸面朝向螺母。这样螺母拧紧后,由于碟形弹簧受力变形,支承表面受到反作用力而起到锁止作用。
『肆』 机械式立体车库的防坠落安全装置有哪几种
有2种电磁钩和防抄坠落架(袭发明专利号:ZL200910005025.X)其中电磁钩是每个车位配4个钩,防坠落架是跟踪式的除最顶层车位外每个车位配备一个,从安全性能方面、成本和后期维保费用等方面来讲防坠落架的性价比要高很多。分别如图所示:
『伍』 机械防护装置主要有哪几类
固定式防护装置 (封闭式防护装置 距离防护装置)
活动防护装置(动力操作式防护装置 自关闭式防护装置 可控防护装置)
可调式防护装置
联锁防护装置
『陆』 联接螺纹都具有良好的自锁性,为什么有时还需要防送装置至少举出机械防松和摩擦防松各一例子。
连接螺纹在冲击,振动,变载荷的作用下,或在高温和温度变化大的情况下,连接中的预紧力和摩擦力会逐渐减弱,最终导致连接松动。
『柒』 机器安全防护装置有哪些
机器的安全防护装置有很多,主要的有以下几类:
固定安全防护装置。防止操作人员接触专机器的危险部件属,只有用改锥、扳手等专用工具才能拆卸。
连锁安全装置。只有安全装置关合时,机器才能运转;机器的危险部件停止,安全装置才能开启。
控制安全装置。使机器迅速停止运动。
自动安全装置。把暴露在危险中的人体从危险区域中移开,仅限于在低速运动的机器上采用。
隔离安全装置。阻止身体的任何部分靠近危险区域的设施,如固定的栅栏。
可调安全装置。在无法实现对危险区域进行隔离的情况下,可以使用部分可调安全装置。
自动调节安全装置。由于工件的运动而自动开启,操作完毕后回到关闭的状态。
跳闸安全装置。在操作到危险点之前,自动使机器停止或反向运动。
双手控制安全装置。迫使操作者应用两只手来操纵控制器。控制器之间有适当的距离,仅能对操作者提供保护。
『捌』 在机械中防松装置分别有那几种
螺纹防松方法有四种。 第一种是摩擦防松,主要依靠增加摩擦力;第二种是机械防松,主要是用销、垫片、钢丝将螺母卡死;第三种是铆冲防松,主要是将螺纹副铆死和焊死。第四种是结构防松,即唐氏螺纹防松。 前三种方法是传统防松方法,第四种是新型防松方法,目前还不为大多数人了解。 第三种方式的使用范围十分有限,很多场合无法使用。 第二种方式的主要问题是其防松方式没有预紧力,即当螺栓松退到防松位置时,防松方式才能发生效果。因此,这种方式实际上不是防松,而是防脱落。 ,说明螺栓的松比紧要容易。 以上的这三种防松方式,其根本一点是依靠第三者力防松,第三者力有多大,防松效果有多好。其效果无非是通过增加摩擦力直至焊死。 能不能不依靠第三者而突破传统螺纹防松方式呢?唐氏螺纹防松方式给出了答案,这就是第四种防松方式,即结构防松方式。 唐氏螺纹是中国人在机械基础件上的一大发明,更是螺纹领域自螺纹发明以来的最重大发明。 唐氏螺纹同时具有左旋和右旋螺纹的特点。它既可以和左旋螺纹配合,又可以和右旋螺纹配合。联接时使用两种不同旋向的螺母。工作支承面上的螺母称为紧固螺母,非支承面上的螺母称为锁紧螺母。使用时先将紧固螺母预紧,再将锁紧螺母预紧。 在振动、冲击的情况下,紧固螺母会发生松动的趋势,但是,由于紧固螺母的松退方向是锁紧螺母的拧紧方向,锁紧螺母的拧紧恰恰阻止了紧固螺母的松退,导致紧固螺母无法松动。唐氏螺纹紧固件利用螺纹自身矛盾,以松动制约松动,起到以毒攻毒的效果。它的发明标志着紧固件领域中的振松问题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该方法已经被编入《机械设计手册》化工版,陈大先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