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的装置叫什么
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的装置叫滑轮组。
滑轮组由多个动滑轮、定滑轮组装而成的一种简单机械,既可以省力也可以改变用力方向。滑轮组的省力多少由绳子股数决定,其机械效率则由被拉物体重力、动滑轮重力及摩擦等决定。并且不省功。
㈡ 滑轮设计原则有哪些
所谓滑轮组是指由若干个定滑轮和动滑轮匹配而成,可以达到既省力又改变力作用方向的目的;在设计滑轮组过程中需要考虑一定的力学知识,因此滑轮组设计原则主要有:
1、滑轮个数,原则是:n为奇数时,绳子从动滑轮为起始。用一个动滑轮时有三段绳子承担,其后每增加一个动滑轮增加二段绳子。如:n=5,则需两个动滑轮(3+2)。n为偶数时,绳子从定滑轮为起始,这时所有动滑轮都只用两段绳子承担。如:n=4,则需两个动滑轮(2+2)。
2、其次,按要求确定定滑轮个数,原则是:一般的:两股绳子配一个动滑轮,一个动滑轮一般配一个定滑轮。力作用方向不要求改变时,偶数段绳子可减少一个定滑轮;要改变力作用方向,需增加一个定滑轮。
综上所说,滑轮组设计原则可归纳为:奇动偶定;一动配一定,偶数减一定,变向加一定。
㈢ 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滑轮组,你能设计出几种组合方式
一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先勾住动滑轮【绳子数3】,第二种先勾住定滑轮【绳子数2】,再多的滑轮总结来都是这样的规律:勾的顺序肯定是定和动交错【比如定动顶,动定动,定动定动】【←我知道很像拟声词但是真的很好用】然后一个勾上一条绳,一个轮【指的是哪个圆上】也只能一条绳。然后用的力是G物的几分之一就要看有几段绳在动滑轮上【我们物理老师教我们,想象把绳子从中间【动滑轮和定滑轮中间】剪断,数有多少段绳子在动滑轮上,那绳子的自由端用的力就是G物的几分之一【我只能帮你这么多了,希望有帮助
㈣ 为什么动滑轮是省力装置
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省1/2力多费1倍距离.
动滑轮的特点
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费距离。这是因为使用动滑轮时,钩码由两段绳子吊着,每段绳子只承担钩码重的一半。使用动滑轮虽然省了力,但是动力移动的距离大于钩码升高的距离,即费了距离。
动滑轮的原理
动滑轮实质是个动力臂(L1)为阻力臂(L2)二倍的杠杆。
㈤ 成都动滑轮设计制作工作室的具体位置在哪儿
就是 ,就是,在哪儿呢 ?我也想晓得
㈥ 怎么设计一组滑轮最省力
小明想用滑轮组将陷在泥中的汽车拉出来,请你在图中画出最省力的绕绳方法.如果拉动绳子时,汽车沿水平地面向左作匀速直线运动,请你画出汽车在水平方向所受力的示意图.
考点:滑轮组的设计与组装;力的示意图;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专题:作图题.
分析:①要解决此题,需要知道滑轮组的绕线方法.可以从定滑轮或动滑轮绕起.要知道从动滑轮绕起比从定滑轮绕起多中间一根绕线承担物重,更省力.
②汽车沿水平地面向左作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它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力为平衡力.注意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解答:解:①当绳子从动滑轮绕起时,承担拉力的绳子的段数最多,用起来最省力.
②汽车沿水平地面向左作匀速直线运动,汽车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滑轮组的拉力和地面给它的摩擦力.这两个力等大反向,是一对平衡力.
故答案为:
点评:最省力的滑轮组绕绳方法:绳子先系在动滑轮的固定挂钩上,绕过定滑轮,再绕过动滑轮.
㈦ 请利用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设计一个实验,测动滑轮的机械效率,请写出主要实验步骤、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
(1)将弹簧测力计调零,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钩码所受到的重力G,并记录到实验数据记录表中。(或用调好的弹簧测力计测出钩码所受到的重力G,并记录在表格中。) (2)按示意图组装实验器材。 (3)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动绳子自由端,使弹簧测力计从图中的位置A'匀速竖直上升到位置B',钩码从位置A匀速上升到位置B。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F,用刻度尺测出AB间的距离h,A'B'间的距离s,将F、s和h的数值记录到实验数据记录表中。 (4)根据 ![]() |
㈧ 怎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动滑轮的作用
用一个测力计水平拉动一个物体使其在桌面上水平匀速运动,记录测力计示数和绳子位移
加上动滑轮在使其匀速运动,记录测力计示数和绳子位移
比较可以知道动滑轮省力,比较绳子的位移可知省力不省距离
㈨ 关于动滑轮
此装置是很典型的滑轮组,左侧的滑轮固定在墙的那侧,所以是定滑轮,而右边的随着物体移动是动滑轮,因为有动滑轮,所以装置不省距离,而会费距离,物体可以看做是有3段绳在拉动,所以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应是物体移动距离的3倍,当物体移动1米,绳子就是3M,而绳子又是一个整体,所以绳子各处所受力均等,所以等于3段绳分摩擦力(此装置拉的力和摩擦力大小有关,不是重力但重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力的大小应该是1/3,但是因为机械会有损耗,其实用的力大于1/3(因为绳子的摩擦力和其他外界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