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滚珠丝杠副轴向间隙调整与预紧的方法有哪些
调整方法如下:
1、软调整法:
在加工程序中加入刀补数,刀补数等于所测得的轴向间隙数或是调整数控机床系统轴向间隙参数的数值。但这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因为滚珠丝杠螺母副的轴向间隙事实上仍是存在的,只是在走刀时或工作台移动时多运行一段距离而已。
由于间隙的存在会使滚珠丝杠副在工作中加速损坏,还会使机床震动加剧;噪声加大;机床精加工期缩短等。
2、硬调整法:
是使用机械性的方法使丝杠螺母副间隙消除,实现真正的无间隙进给。此种办法对机床的日常工作维护也是相当重要的。是解决机床间隙进给的根本办法。但相对软调整过程要复杂一些,并需经过多次调整,才可达到理想的工作状态。
(1)轴向快速锁紧装置实验设计思路扩展阅读:
滚珠丝杠副轴向间隙调整与预紧时的注意事项:
1、要特别注意减小丝杠安装部分和驱动部分的间隙,这些间隙用预紧的方法消除的,而它对传动精度有直接影响。
2、预加力能够有效地减小弹性变形所带来的轴向位移,但不可过大或过小。过大的预紧力将增加滚珠之间和滚珠与丝母、丝杠间的磨擦阻力,降低传动效率,使滚珠、丝母、丝杠过早磨损或破坏,使丝杠螺母副寿命大为缩短。
3、预紧力过小时会造成机床在工作时滚珠丝杠螺母副的轴向间隙量没有得到消除或没有完全消除。使工件的加工精度达不到要求。所以,滚珠丝杠副一般都要经过多次调整才能保证在最大轴向载荷下,既消除了间隙,又能灵活运转。
⑵ 轴承的轴向定位及几种定位方法
仅仅靠过盈配合来对轴承圈进行轴向定位是不够的。通常,需要采用一些合适的方法来对轴承圈进行轴向定位。定位轴承的内外圈应该在两侧都进行轴向固定。 对于不可分离结构的非定位轴承,例如角接触球轴承,一个轴承圈采用较紧的配合(通常是内圈),需要轴向固定;另一个轴承圈则相对其安装面可以自由地轴向移动。对于可分离结构的非定位轴承,例如圆柱滚子轴承,内外圈都需要轴向固定。 在机床应用中,工作端轴承通常从轴到轴承座传递轴向负荷来定位主轴。因此,通常工作端轴承轴向定位,而驱动端轴承则可轴向自由移动。定位方法锁紧螺母定位法 采用过盈配合的轴承内圈安装时,通常使内圈一侧靠着轴上的挡肩,另一侧则一般用一个锁紧螺母(KMT或KMTA系列)固定( 见图9)。 带锥形孔的轴承直接安装在锥形轴颈上,通常用锁紧螺母固定在轴上。隔套定位法 在轴承圈之间或轴承圈与邻近零件之间的采用隔套或隔圈,代替整体轴肩或轴承座肩是很便利的( 图10)。在这些情况下,尺寸和形状公差也适用于相关零件。 阶梯轴套定位 另一种轴承轴向定位的方法是采用阶梯轴套( 图11)。这些轴套特别适合精密轴承配置,与带螺纹的锁紧螺母相比,其跳动更小且提供更高的精度。阶梯轴套通常用于超高速度主轴,对于这种主轴,传统的锁紧装置无法向其提供足够的精度。固定端盖定位法 采用过盈配合的轴承外圈安装时,通常使外圈的一侧靠着轴承座上的挡肩,另一侧则用一个固定端盖固定。 固定端盖和其固定螺钉在一些情况下对轴承形状和性能产生负面影响。如果轴承座和螺钉孔间的壁厚太小,或者螺钉紧固太紧,外圈滚道可能会变形。最轻的ISO尺寸系列19系列比10系列或更重系列更容易受到此类损伤的影响。采用大量小直径的螺钉是有利的。应避免仅仅用3或4个螺钉,由于紧固点少,可能会在轴承座孔中形成凸起。这将产生易变的摩擦力矩、噪声和不稳定的预负荷(使用角接触球轴承时)。对于设计复杂、空间有限、仅可采用薄壁轴承和有限的螺钉数量的主轴。在这些例子中,建议通过FEM(有限元法)分析对变形进行精确检查。 另外,轴承座端面和端盖法兰间的轴向间隙也应该检查。指导值为10-15μm/100mm轴承座孔径( 图12)。图9 图10 图11 图12
⑶ 周向固定和轴向固定 分别是什么意思请简单说一下
轴上零件周向固定的目的是为了传递转矩及防止零件与轴产生相对转动。在设计中,常采用键和过盈配合等方法来进行周向固定
轴上零件轴向固定的目的是保证零件在轴上有确定的轴向位置,防止零件作轴向移动,并能承受轴向力。其固定方法常常采用轴肩、轴环、圆锥面,以及利用轴端挡圈、轴套(套筒)、圆螺母,弹性挡圈等零件进行轴向固定。
(3)轴向快速锁紧装置实验设计思路扩展阅读:
挡圈材料
为了改善橡胶密封制品的使用性能,防止在高压下密封制品被挤出而损坏,有些橡胶密封制品(如:O形圈、Y形圈、V形圈、鼓形圈等)需要附加挡圈、支撑环、压紧环等,以提高密封制品的承压能力,保证其密封性能。 用于制作密封制品挡圈的材料主要有聚四氟乙烯、尼龙、聚甲醛等。
锁紧档圏
锥销锁紧档圏适用(轴或孔)公称相径d=8~130mm。
螺钉锁紧挡圏d=8~200mm。
带锁头的螺钉锁紧挡圈d=8~200mm。
材料都为Q235。
作用为配合销钉、螺钉固定在轴上,防止轴肩零件轴向位移。
⑷ 滚珠丝杠副轴向间隙调整有哪几种方法
常用的间隙调整方法如下:
1、垫片调整法垫片调整法。一般用螺钉把两个带凸缘的螺母固定在壳体的两侧,并在其中一个螺母的凸缘中间加垫片,调整垫片的厚度使螺母产生轴向位移,以消除间隙和产生预紧力。
特点:结构简单可靠,刚性好,拆卸方便。因调整时需对垫片进行修磨,工作中不能随时调整,适用于一般精度的机构中。
2、螺纹调整法。一个螺母的外端有凸缘,另一个螺母的外端没有凸缘,而只有伸出套筒外的螺纹,并用两个圆螺母锁紧,调整圆螺母即可消除间隙。
特点:结构紧凑,调整方便,应用较广泛,但调整的轴向位移量不精确。
滚珠丝杠机构的轴向间隙,一般是指丝杠固定不动,在限制螺母回转状态下,螺母受到轴向力时,螺母相对螺杆的轴向位移量。
消除滚珠丝杠螺母的间隙和对其施加预紧力,对于实现精密传动十分必要。为此常采用双螺母结构。
(4)轴向快速锁紧装置实验设计思路扩展阅读
滚珠丝杠螺母副的结构原理:
组成:主要由丝杆、螺母、滚珠和滚道(回珠器)、螺母座等组成。
工作原理:在丝杆和螺母上加工有弧行螺旋槽,当它们套装在一起时便形成螺旋滚道,并在滚道内装满滚珠。而滚珠则沿滚道滚动,并经回珠管作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回珠管两端还起挡珠的作用,以防滚珠沿滚道掉出。
滚珠丝杠的特点:
传动效率高:机械效率可高达92%~98%。
摩擦力小:主要是用滚珠的滚动代替了普通丝杆螺母副的滑动。
轴向间隙可消除:也是由于滚珠的作用,提高了系统的刚性。经预紧后可消除间隙。
使用寿命长、制造成本高:主要采用优质合金材料,表面经热处理后获得高的硬度。
⑸ 轴向定位套筒尺寸怎样设计,定位齿轮的,希望详细,谢谢
“轴承用挡油盘和套筒定位,然后套筒再定位锥齿轮”—方案可以。注意套筒不要和锥齿轮的键发生轴向尺寸干涉,保持定位端面紧密接触。
“轴承左边是带轮,在中间不能用轴承端盖”—没有看到图纸、结构,不理解。应该可以用轴承端盖,就像减速器输入轴、输出轴的轴承端盖啊。
(5)轴向快速锁紧装置实验设计思路扩展阅读:
轴承材料的冶金质量的影响是主要因素滚动轴承的早期失效。随着冶金技术的进步(如轴承钢,真空脱气等),提高了原材料的质量。原材料质量因素在轴承故障分析中的比重已经明显下降,但它仍然是轴承失效的主要因素之一。选择是否恰当仍是必须考虑的轴承故障分析。
如果轴承因某种原因发生严重故障而发,热则应将轴承拆下,查明发热原因;如果轴承发热并伴有杂音,则可能是轴承盖与轴相擦或润滑油脂干枯。
此外,还可用手摇动轴承外圈,使之转动,若没有松动现象,转动平滑,则轴承是好的;若转动中有松动或卡涩现象,则说明轴承存在缺陷,此时应进一步分析和查找原因,以确定轴承能否继续使用。
⑹ 轴承在轴上的轴向定位是由什么实现的
轴承的轴向定位仅仅靠过盈配合来对轴承圈进行轴向定位是不够的。需要采用一些合适的方法来对轴承圈进行轴向定位。定位轴承的内外圈应该在两侧都进行轴向固定。 以下几种是轴承轴向定位的几个方法:
1·锁紧螺母定位法 采用过盈配合的轴承内圈安装时,通常使内圈一侧靠着轴上的挡肩,另一侧则一般用一个锁紧螺母(KMT或KMTA系列)固定。带锥形孔的轴承直接安装在锥形轴颈上,通常用锁紧螺母固定在轴上。
2· 隔套定位法 在轴承圈之间或轴承圈与邻近零件之间的采用隔套或隔圈,代替整体轴肩或轴承座肩是很便利的,在这些情况下,尺寸和形状公差也适用于相关零件。
3·阶梯轴套定位 另一种轴承轴向定位的方法是采用阶梯轴套。这些轴套特别适合精密轴承配置,与带螺纹的锁紧螺母相比,其跳动更小且提供更高的精度。阶梯轴套通常用于超高速度主轴,对于这种主轴,传统的锁紧装置无法向其提供足够的精度。
4·固定端盖定位法 采用过盈配合的轴承外圈安装时,通常使外圈的一侧靠着轴承座上的挡肩,另一侧则用一个固定端盖固定。
⑺ 这个传动件轴向力抵消的题怎么做,做题的思路 答案!谢谢 明天考试啦
1、锥齿轮1和2的传动,使轴II受力的方向向右;为了抵消轴II的受力,就要求斜齿轮的旋向满足齿轮4对齿轮3的分作用力向左。(这同轴的转向有关)。
2、轴III在齿轮3的作用下,其受力方向也是向右,为了抵消轴III的受力,蜗轮6应该是逆时针!而蜗杆5、蜗轮6的旋向也取决于轴III的转向。
3、因此,要解这道题首先要确定轴I的转向,即锥齿轮1的转向。
(7)轴向快速锁紧装置实验设计思路扩展阅读:
蜗杆传动特点:
1、传动比大,结构紧凑。蜗杆头数用Z1表示(一般Z1=1~4),蜗轮齿数用Z2表示。从传动比公式I=Z2/Z1可以看出,当Z1=1,即蜗杆为单头,蜗杆须转Z2转蜗轮才转一转,因而可得到很大传动比,一般在动力传动中,取传动比I=10-80;在分度机构中,I可达1000。
这样大的传动比如用齿轮传动,则需要采取多级传动才行,所以蜗杆传动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
2、传动平稳,无噪音。因为蜗杆齿是连续不间断的螺旋齿,它与蜗轮齿啮合时是连续不断的,蜗杆齿没有进入和退出啮合的过程,因此工作平稳,冲击、震动、噪音都比较小。
3、具有自锁性。蜗杆的螺旋升角很小时,蜗杆只能带动蜗轮传动,而蜗轮不能带动蜗杆转动。
4、蜗杆传动效率低,一般认为蜗杆传动效率比齿轮传动低。尤其是具有自锁性的蜗杆传动,其效率在0.5以下,一般效率只有0.7~0.9。
5、发热量大,齿面容易磨损,成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