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想做一个智能输液器,比如输4瓶液,第一瓶下完自动第二瓶,不明白医院允许不允许
有些药配完要尽快输的,以免因为环境等问题造成药效问题,所以不合适。
2. 输液器工作原理
一、输液器工作原理
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输液瓶内的液体从输液软管流入滴斗中,当滴斗中水柱的压力大于体内的静脉压时,输液瓶内的液体就从软管流入静脉中。输液器其经过无菌处理,可建立静脉与药液之间的通道。
精密过滤输液器选用的滤膜是核孔膜,具有双层过滤介质,纳污能力强、滤孔规则、均匀、过滤精度高、不会产生异物脱落、对药物吸附性。精密输液器能自动排气,可以防止因排气不彻底进入气泡。精密输液器还可以自动止液,防止无人看护或忙时更换液体不及时而滴空、回血等。
(2)输液自动换瓶装置扩展阅读
输液器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输液器只能用于重力输液。
2、产品失效或包装破损,严禁使用。
3、产品为“一次性使用”,启封即用,用后销毁。
4、20滴蒸馏水相当于1ml±0.1ml。
5、输液器适宜使用温度范围:10℃~40℃。
6、输液器的贮存及运输应注意防潮、防热、防晒、防压等。
3. 输液完成提醒装置
对于输液器报警装置的设计,个人建议你不要想了,不过作为个人兴趣爱好可以。因为早在两年前我就偶然的看到一款输液报警装置,是利用光声二制式的报警器。但直到现在我也没见到有哪家大医院普及的这一专利(医院要赚钱,安排个护士盯梢就好,大规模提高医疗成本不划算)。所以没有什么实际价值。
不过既然你问到传感器的选用,你不妨从传感器的核心着手,即特殊电阻(光敏、声敏、压变等等)然后选取你可能用得到的特性,由此展开。
以上仅为个人看法,希望对你有帮助。另外再附一段上面说到的那款传感器专利说明: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报警输液器,它包括穿刺针、通过输液管串联的滴管、调节器和注射针头,在穿刺针和滴管之间串联一个缓冲管,缓冲管上设置导管连通着发讯器,发讯器为带有法兰的圆柱形壳体,其顶部设置两个电极触头,并开有通气孔,电极触头通过导线与声光报警器相连,壳体内装有浮体,浮体的顶部装有动触片与两个电极触头相应,带有气室和接口的法兰盖与壳体的法兰相配合,在壳体的法兰和法兰盖之间安装着隔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当输液即将结束时,能自动发出报警信号,通知病人和护士,从而使病人在输液过程中可以放心地休息,亦免去了家人的陪护监视。
4. 我们现在用的输液装置是怎样保持液体均匀速往下滴的
一、输液吊瓶中的液体为什么会匀速滴下的原理:
1、输液瓶下面有两条管,一条是液体流下的通专道,另一条是进属空气的,液体流下时,轮流瓶内的气压降低,大气压把空气从进气管压进去,使瓶内液面上方的气压总是稍低于大气压,所以可以保持液面上方的气压一定,从而可以使输液瓶中的液体匀速流出;
2、吊瓶下面的输液管中间,接上一个“莫菲氏滴管”,这个小器械过去是玻璃做的,现在是塑料的。用调节器调节滴入莫菲管中的药物滴入的速度,而且在莫菲管下面必须留有药物,这样就可以保持输液的压力不变,也就是输液的速度不变。
3、利用液体静压的物理原理,将液体输入体内。输液瓶是一个入口和大气相通,下连橡胶管的玻璃瓶。瓶内液体受大气压力的作用,使液体流入橡胶管形成水柱,当水柱压力大于静脉压时,瓶内的液体即顺畅地流入静脉。
5. 长期输液病人应每隔()小时更换一次输液器
您好,不清楚您提及的长期输液,究竟是多长时间。如果是超过24小时的话,那么就应该每天更换输液器,因为输液器以及药液必须保证绝对的无菌,因为液体一般会随着时间的增加导致污染率升高。而药液污染之后就会引起败血症的危险,所以一般国外的医院都会实施24小时常规更换静脉内输液装置。
6. 输液自动换瓶机为什么没有得到推广
因为输液换瓶的时候需要护士查对后才能换,这个是机器做不到的
7. 病人输液换瓶怎么换
有第一瓶换第二瓶时,看第一瓶几乎没了,而瓶下方,那个囊上方的管子将要流完了,而注意囊里一定还要有时,把瓶里的插头拔出来再插入第二瓶里,就好了
8. 输液过程中换瓶操作规程
只要输液管中的液体输光之后,在气体不是很多的情况下换第二瓶就好了。
在输液的时候注意观察输液管中的液体情况,但是在输液情况中有心慌或者其他情况的不适,还是及时告诉医生,因为严重的话会发生空气栓塞,血液出现倒流。
输液过程中出现以上情况有可能是空气不是太多,不用过多的担心,超过数毫升以上对机体才有危害。建议具体诊疗请一定要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建议避免熬夜精神紧张,压力大,注意锻炼身体,保持心情舒畅。
(8)输液自动换瓶装置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并发症,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防止发生差错。
对需要长期输液的用户应注意保护静脉,合理使用,一般先从四肢远端小静脉开始。
根据病情、用药原则,药物性质,有计划地安排药物输液的顺序,如需加入药物,应注意配伍禁忌,合理安排,以尽快达到治疗目的。
输液前必须排尽输液管及针头内的空气,输液中应防止液体流空,及时更换输液瓶及添加药液,输液完应及时拔针,以预防空气栓塞。
9. 医院里的护士使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给患者输液.小雨发现照这样做法,护士为患者多次更换药瓶比较麻烦,于是
(1)开始时瓶中气体的压强大约为一个大气压.药瓶吊在高处,从瓶中液面到插在病人血管中的针头处有相当大的高度差,这段液柱使针头处药液的压强较大,大于血管总的压强,药液自动流入血管.
药液流出使瓶中的气体体积变大,压强降低,瓶中气体压强小于大气压,大气压强将空气从进气管压入瓶中,使瓶内空气的压强基本上保持在一个大气压,使药液均匀的流下.
(2)甲瓶的药液先流完.
因为甲乙丙三瓶采用串联的方式,其工作情况是这样的:
药液从丙瓶中流下,丙瓶中空气体积增大,压强下降,乙瓶中空气将乙瓶中药液压入丙瓶补充,使丙瓶液面保持不变.
药液从乙瓶中流至丙瓶后,乙瓶中体积增大,压强下降,甲瓶中空气将甲瓶中药液压入乙瓶补充,使乙瓶液面保持不变.
药液从甲瓶中流至乙瓶后,甲瓶中体积增大,压强下降,大气压将外界空气压入甲瓶,甲瓶中液面下降.
液体如此流动,直到甲瓶中的药液全部流完,这时甲瓶中空气与外界直接连通,连接甲乙两瓶的管子相当于甲瓶当初的进气管.
以后的过程是药液从丙瓶中流入血管,乙瓶中药液流入丙瓶补充,空气流入乙瓶,直至乙瓶中药液流完,乙瓶与大气相通.然后才是空气直接进入丙瓶,直至丙瓶中药液逐渐流完.
(3)收集数据和计算过步骤如下:
①从药瓶上的刻度读出药液的体积V;
②当某一滴药液刚好落下时数“0”开始计时,当数到第“n”个液滴滴下时停止计时,记下所用时间t0;
③算出一个液滴下落的时间间隔为:T=
t0 |
n |
nt |
t0 |
V |
N |
Vt0 |
nt |
Vt0 |
nt |
10. 医院里的护士使用如图5所示的装置给患者输液。小雨发现照这样做法,护士为患者多次更换药瓶比较麻烦,于是
1.
图5中药液为何会匀速滴下?
2.
图6中哪个药瓶中的药液先流完?为什么?
3.
根据病房的现有条件,如果要估测出输液过程中的一滴药液的质量,需要收集哪些数据,请写出表达式,并简要说明估测中作了哪些近似处理。
知识收藏夹:
1.以文为例说明输液过程:
开始时瓶中气体的压强大约是1个大气压,药瓶吊在高处,从瓶中液面到插在病人血管中的针头处有相当大的高度差,这段液柱产生的压强使针头处药液的压强较大,大于血管中的压强,药液自动流入血管。
药液流出使瓶中的(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变大,压强降低,瓶中气体压强小于大气压,大气压强将空气从进气管压入瓶中,使瓶中空气的压强基本上保持在一个大气压(一个大气压相当于10.3m高水柱产生的压强,而在输液情况下液面升降幅度不足0.2m,可见压强相当稳定),使药液均匀地流下。…
2.甲瓶的药液先流完。…
因为甲、乙、丙三瓶采用串联的方式,其工作情况是这样的:药液从丙瓶中流下,丙瓶中空气体积增大、压强下降,乙瓶中空气将乙瓶中药液压入丙瓶补充,使丙瓶液面保持不变。
药液从乙瓶中流至丙瓶后,乙瓶中空气体积增大、压强下降,甲瓶中空气将甲瓶中药液压入乙瓶补充,使乙瓶液面保持不变。
药液从甲瓶中流至乙瓶后,甲瓶中空气体积增大、压强下降,大气压将外界空气压入甲瓶,甲瓶中液面下降。
液体如此流动,直到甲瓶的药液全部流完,这时甲瓶中空气与外界直接连通,连接甲、乙两瓶的管子相当于甲瓶当初的进气管。
以后的过程是药液从丙瓶流入血管,乙管中药液流入丙瓶补充,空气流入乙瓶,直至乙瓶中药液流完,乙瓶与大气直接连通。然后才是空气直接进入丙瓶,直到丙瓶中药液逐渐流完。
3.收集数据和计算步骤如下:①从药瓶上的刻度读出瓶中药液的体积V1…
②当某一滴药液刚好落下时数“0”开始记时,当数到第“n”个液滴滴下时停止记时,记下所用时间t0
③算出一个液滴下落的时间间隔为:T=n
④记下完成一瓶滴注的时间t
⑤算出一瓶药液的总滴数N=
nt
/t0
⑥算出每滴药液的体积为:V0=
V/N
=
V
t0/(nt)
⑦则每滴药液的质量为m=
ρ水V0=ρ水V
t0/(nt)
…
上述估算中两处作了近似处理:
①把药液的密度看作水的密度。②忽略了输液结束时瓶中残留的药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