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的实验装置

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的实验装置

发布时间:2022-01-02 12:23:47

⑴ 为什么地球公转会使四季变化

地球好比作一只陀螺,它绕着自转轴不停地旋转,每转一周就是一天。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朝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夜晚。当我们中国这里是白天的时候,处在地球另一侧的美国正好是夜晚;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所以我们看到日月星辰从东方升起逐渐向西方降落。地球不但自转,同时也围绕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轨道的半长径为149,597,870千米,轨道的偏心率为约0.0167,公转一周为一年,公转平均速度为每秒29.79千米,公转轨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约为23°27’,且存在周期性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和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的区分。 由于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斜交成约66°33′的倾角,因此,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一年中,有时地球北半球倾向太阳,有时南半球倾向太阳(左图)。总之太阳的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于是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交替。 在天文学中,四季分别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开始,但这样划分的季节,不能完全反映出各个地方每个季节的物候征。因此,我们祖先把一年分为24节气,每一节气又分成3候。气候还常用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来划分四季:候平均气温<10℃为冬季;>22℃时为夏季;平均气温在10~22℃时为春、秋季 有图:http://www.hssyxx.com/zhsj/kexue-2/A5/002/051.htm

⑵ 怎样画地球公转所形成的四季变化示意图 记住是示意图不是文字

地理图册里面有,按照那个去画就行

⑶ 地球公转与四季的变化北半球。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当地球公转到3月21日左右的位置时,阳光直射在赤道上,这时北半球的阳光是斜射的,正是春季,南半球此时正是秋季.当地球转到6月22日左右的位置时,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便进入了夏季,而南半球正是冬季.9月23日左右时,阳光又直射到赤道上,北半球进入秋季,南半球转为春季.当地球转到12月22日左右的位置时,阳光直射到南回归线上,北半球进入冬季,而南半球则进入夏季.接下来就进入了新的一年,新一轮的四季交替又要开始了.

⑷ 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

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 1、地球的绕日运动 1543年波兰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首先完整地提出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轨道半长径为149597870km,轨道的偏心率为0.0167,公转的平均轨道速度为29.79km/s;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变角为23°26′,称为黄赤交角。地球自转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地球公转及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了四季的交替。
从地球上看,太阳沿黄道逆时针运动,黄道和赤道在天球上存在相距180°的两个交点,其中太阳沿黄道从天赤道以南向北通过天赤道的那一点,称为春分点.与春分点相隔180的另一点,称为秋分点,太阳分别在每年的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3目前后)通过春分点和秋分点。当太阳分别经过春分点和秋分点时,对应地球上就是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通过春分点到达最北的那一点称为夏至点,与之相差180°的另一点称为冬至点,太阳分别于每年的6月22日前后和12月22目前后通过夏至点和冬至点。同样,当太阳在夏至点和冬至点时,对应地球上就是夏至日和冬至日。季节的变化,南北半球正好相反。地球在绕其自转轴自转的同时还在绕太阳运转。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也是地球的基本运动之一
2、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
地球的绕日运动为公转。其方向为自西向东;其轨道为近似圆形的椭圆,轨道全长约94000万千米。近日点(7月初)距太阳约14710万千米;远日点(1月初)距太阳约15210万千米;日地平均距离为l一4960万千米(天文单位距离)。
地球公转周期为恒星年,即地球中心从天空中某一点出发,环绕太阳公转一周,然后回到同一点所需的时间,它只在天文研究上应用,其长度为365日6时9分10秒。日常应用和历法所称的年为回归年,即太阳的视圆面中心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所需的时间,也就是太阳连续两次直射北回归线(或南回归线)的时间间隔,它是春夏秋冬递变的周期,长度略短于恒星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地球公转平均角速度约为59′10″日,公转平均线速度为29.78千米/秒。
3、季节变化 随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不同,地球上各地尤其是中纬度地区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在一年中便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同一地区太阳辐射能时间上的差异是形成四季的直接原因。地球上某一地方,得到太阳能量的多少与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有关。太阳直射时地面在单位面积上所得到的太阳辐射能要比斜射时太,因此,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单位面积上所得到的太阳能量就越大。昼长越长,地面获得的能量夜较多。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北半球各纬度的太阳高度角小,日照时间短,得到太阳能量少,即为冬季。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各纬度的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得到太阳能量多,即为夏季。当太阳直射赤道附近时则为春季和秋季。由于地球不断沿轨道公转,使南北半球受热量也周期性的变化,形成了一年中的四季交替。然而,这样划分的四季,与各地实际气候的递变不一定符合。为了使季节划分与气候符合,现在北温带许多国家一般把3、4、5三个月划为春季;6、7、8三个月划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为冬季。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因此,地球的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转的平面叫黄道平面。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称为黄道平面。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66°34´,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23°26´。
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从冬至到第二年夏至,太阳直射点自南纬23°26´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到达北纬23°26´;从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自北纬23°26´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时)达到南纬23°26´。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南北的这种周期性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做一回归年。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体现。太阳辐射能量的不同又引起四季的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阳历又称太阳历,是以地球绕日公转一周即一个回归年的时间长短来作为制定历法的依据。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总是斜着身子绕日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2422日(即365天5时48分46秒),称为一个回归年。古人据此编定历法,把一年设置十二个月,小月三十天,大月三十一天,为处理一回归年后的小数点问题,采用了设置闰年的办法来解决,平年365天,闰年366天,使得阳历年的长度与实际回归年的长度基本吻合。
公元前46年,古罗马帝国的儒略·恺撒掌握军政大权后,聘请了天文学家索西琴改革历法,其要点是:全年十二个月,单月为大月三十一天,双月为小月三十天,平年的二月为二十九天,全年共计三百六十五天。从改历的下一年起,每三年是一闰年,闰年共计三百六十六天,所多的一天放在二月尾,为三十天。这就是现行流行的阳历的前身,一般称“儒略历”。然而负责执行的僧侣们误把“每隔三年置一闰年”理解为“每三年置一闰年”,并一直错误执行了三十多年。到公元前9年屋大维(即奥古斯都)统治时,人们发现三十多年中已多设置了五次闰年,于是屋大维下令在以后的一段年份里步设三次闰年,并恢复原来每四年设置一闰的规定。屋大维同时把自己的出生的八月命名为奥古斯都月,把原来属于小月的八月改为大月,多出的一天从二月中扣出。同时,为了避免一连三个大月,又把九月和十一月改为小月,十月和十二月政为大月。这一不舍理的规定便一直延续到现在。
儒略历规定每年平均长度是365.25天,比实际回归年长出0.0078天,即每年长出12分14秒。这点差值在短期内难以发现,但只要过128年,历法规定的年就要多出回归年一天。到公元1582年,随着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确认和天文观测的技术的进步,这种实际的差异额才被人们发现。于是当时的罗马教皇格里高里十三世便召集天文学者和僧侣们商讨改历问题,最后决定采用天文学家利里奥的改革方案,这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每400年97闰法,即凡公元年号能被4整除为闰年,但公元年号为整百年时,须能被400整除者方为闰年,(如1600年、2000年),其他为平年(如1700年、1900年)。这就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阳历,又称“格里历”。至于岁首和公元纪元的设置,也是人为而定。
在公历(格里历)纪年中,有闰日的年份叫闰年,一般年份365天,闰年为366天。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公历把一年定为365天。所余下的时间约为四年累计一天,加在二月里,所以平常年份每年365天,二月为28天,闰年为366天,二月为29天。因此,每400年中有97个闰年,闰年在2月末增加一天,闰年366天。 闰年的计算方法:公元纪年的年数可以被四整除,即为闰年;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为平年;被100整除也可被400整除的为闰年。如2000年是闰年,而1900年不是。
中国旧历农历纪年中,有闰月的一年称为闰年。一般年份为12个月,354或355天,闰年则为13个月,383或384天。农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即回归年,每隔2到4年,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
农历没有第十三月的称谓,闰月按照历法规则,排放在从二月到十月的过后重复同一个月,重复的这个月为闰月,如四月过后的闰月称为闰四月。
农历闰年闰月的推算,3年一闰,5年二闰,19年七闰;农历基本上19年为一周期对应于公历同一时间。如公历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这个日子,都是闰四月初五。
闰月加到哪个月,以农历历法规则推断,主要依照与农历的二十四节气相符合来确定;农历的闰月天数与正常月份天数一样,为29或30天。农历所谓“闰”的说法,只有闰年和闰月称谓,公历也有闰年的称谓。

⑸ 利用地球公转示意图,简要叙述四季变化

地球好比作一只陀螺,它绕着自转轴不停地旋转,每转一周就是一天。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朝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夜晚。当我们中国这里是白天的时候,处在地球另一侧的美国正好是夜晚;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所以我们看到日月星辰从东方升起逐渐向西方降落。地球不但自转,同时也围绕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轨道的半长径为149,597,870千米,轨道的偏心率为约0.0167,公转一周为一年,公转平均速度为每秒29.79千米,公转轨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约为23°27’,且存在周期性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和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的区分。

由于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斜交成约66°33′的倾角,因此,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一年中,有时地球北半球倾向太阳,有时南半球倾向太阳(左图)。总之太阳的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于是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交替。

在天文学中,四季分别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开始,但这样划分的季节,不能完全反映出各个地方每个季节的物候征。因此,我们祖先把一年分为24节气,每一节气又分成3候。气候还常用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来划分四季:候平均气温<10℃为冬季;>22℃时为夏季;平均气温在10~22℃时为春、秋季

⑹ 地球公转为什么会形成 四季变化

为什么地球上会有四季交替变化现象呢?
四季的形成是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结果。地球一直不断自西向东自转,与此同时又绕太阳公转。而地球公转的轨道又是一个椭圆的形状,太阳始终位于一个焦点上。地球在不断公转的过程中,地轴与公转轨道始终会保持66°34′的交角,即地球始终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因为地球公转的原因,致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发生变化。
到了每年6月22日前后,地球就是位于远日点。太阳会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夏至日。与此同时北半球得到的热量最高,白昼最长,而且气候也炎热,属于北半球的夏季,但南半球正处于寒冷的冬季。
此后因为继续在公转轨道上不停运行,太阳的直射点便会南移。到了9月23日左右,太阳就会直射赤道,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秋分日。现在南半球以及北半球得到的太阳热量都相等,昼夜平分,北半球是秋季,南半球是春季。
地球继续不断运转,到12月22日左右,地球开始位于近日点,太阳便直射南回归线。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冬至日。而此时北半球得到的热量为最少,且白昼时间最短,气候也相当寒冷,是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刚好是夏季。 太阳直射点北返以后,在3月21日左右,太阳再次直接射向赤道,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春分日。这个时候,是北半球的春季,而南半球却是秋季。地球像这样以一年为周期绕太阳不停运转,从而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⑺ 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关系!

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是造成地球上四季不等长的根本原因。

春分点和秋分点对黄道是等分的,如果地球公转速度是均匀的,则视太阳由春分点运行到秋分点所需要的时间,应该与视太阳由秋分点运行到春分点所需要的时间是等长的,各为全年的一半。

地球公转速度是不均匀的,则走过相等距离的时间必然是不等长的。视太阳由春分点经过夏至点到秋分点,地球公转速度较慢,需要186天多,长于全年的一半,此时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和南半球的冬半年;视太阳由秋分点经过冬至点到春分点,地球公转速度较快,需要179天,短于全年的一半,此时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和南半球的夏半年。

(7)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的实验装置扩展阅读

地球环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地球公转。因为同地球一起环绕太阳的还有太阳系的其他天体,太阳是它们共有的中心天体,故被称为“公”转。 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与自转方向相同。

地球在公转中所形成的封闭轨迹,称为地球轨道。其在天球上的投影,称为黄道。

在三维的空间中,转动以物体绕着转动轴作旋转表示。假若此物体的转动轴是在物体的内部,则此物体绕自己旋转;这就表示其角动量的值会受其相对速度或是此物体是否为不受力的自由运动而决定。

⑻ 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的关系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产生了地球上南北半球的季节变化。

阅读全文

与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的实验装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外置轮胎检测装置 浏览:828
电动工具的执行标准是什么 浏览:487
机械键盘键位不灵怎么解决 浏览:820
学机械类用什么文具 浏览:337
大棚自动喷水手机控制装置 浏览:142
制冷专业工资低什么原因 浏览:60
为什么机械表掉螺丝 浏览:791
轴承与轴距间隙多少合适 浏览:683
暖气片冷怎么调阀门 浏览:732
求自动吸自动放装置 浏览:609
丘型阀门怎么开 浏览:274
浙江医疗设备吸塑外壳哪里有销售 浏览:297
贱人工具箱cad2008加载 浏览:329
dn50水铜阀门厂 浏览:460
牛身上哪个部位绑定设备 浏览:636
加气阀门紧 浏览:660
移动通讯器材包括哪些 浏览:157
地暖气片5阀门 浏览:211
电工电子综合实验装置能做什么实验 浏览:886
水电自动装置检修工txt下载 浏览: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