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氢氧化铁受热分解反应方程式是什么
氢氧化铁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Fe(OH)3=加热=Fe2O3+3H2O。
氢氧化铁受热分解成三氧化二铁和水。氢氧化铁化学式为Fe(OH)3,为棕色或红褐色粉末或胶体,用来制颜料、药物,用作净水剂(胶体时),也可用来做砷的解毒药等。
性质
氢氧化铁为红棕色无定形粉末或凝胶体。加热时逐渐分解,高于500℃时即完全脱水而成氧化铁。不溶于水、乙醇和乙醚,溶于酸。
在酸中的溶解度随制品制成的时间长短而定,新制成的易溶于无机酸和有机酸,放置若干时间后,则难溶解。略溶于碱溶液中生成铁(Ⅲ)酸盐,例如NaFeO2。这类铁(Ⅲ)酸盐可以容易地从氧化铁(Ⅲ)和碱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或碳酸盐的熔融混合物中制得。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氢氧化铁
Ⅱ 氢氧化铁受热分解
2Fe(OH)3=====加热=====Fe2O3+3H2O
Cu(OH)2=====加热=====CuO+H2O
难溶性碱加热生成金属氧化物和水
Ⅲ 某学生利用高锰酸钾分解制氧气的反应,测定室温下的气体摩尔体积,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部分实验步骤:①装
(1)装好实验装置,需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气密性的方法:将导管的出口放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观察水中的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
故答案为: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因为排出的气体是需要用排出的水的体积衡量的,而反应前后的量筒温度是不同的,因此,反应终止应该先停止加热,待体系恢复到室温时,才取出导管.这一步操作跟通常的实验不同,所以停止加热时导管的出口要高于量筒内的液面,此时即使不取出导管而停止加热,也不会造成水的倒吸;停止加热、回到室温后,将量筒下移以调节量筒内的液面与水槽一致,此时量筒内气体压强也为大气压,读数才是正确的;所以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②使气体都冷却至室温;①调整量筒内外液面高度使之相同;③读取量筒内气体的体积;
故答案为:②①③;
(3)由实验可知生成氧气的质量=ag-bg,n(O2)=
(a?b)g |
32g/mol |
a?b |
32 |
V |
n |
cL | ||
|
32c |
a?b |
32c |
a?b |
Ⅳ 氢氧化铁受热分解反应的方程式是什么
2Fe(OH)3=Fe2O3+3H2O。
1、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原理:
FeSO4 + 2NaOH == Na2SO4 + Fe(OH)2 。
2、氢氧化亚铁的制备注意事项:
A.用长胶头滴管吸氢氧化钠溶液 。
B.试管里加入2毫升硫酸亚铁 。
C.长胶头滴管末端浸入硫酸亚铁下面 。
D.挤出氢氧化钠溶液,不要搅动溶液。
E.轻轻提出滴管 。
3、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实验现象:
白色沉淀存在较长时间 。
后来白色变灰绿色,最后变红褐色。
以上内容意思解释:
氢氧化铁(ferric hydroxide),化学式Fe(OH)3,为棕色或红褐色粉末或胶体,用来制颜料、药物,用作净水剂(胶体时),也可用来做砷的解毒药等。
棕色或红褐色粉末或胶体,在一定条件下分散系为胶体。密度3.4~3.9g/cm。具有两性但其碱性强于酸性,氢氧化铁不溶于无机酸和有机酸,可溶于热浓碱生成六羟基合铁酸三钠。
Ⅳ 氢氧化铁受热分解方程
答:氢氧化铁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铁和水,分解方程式如下:
2Fe(OH)3=Fe2O3+3H2O (加热)
(望采纳)
Ⅵ 要一个化学方程式 红褐色的氢氧化铁受热分解为氧化铁,试管口出现小水滴
2Fe(OH)3==△==Fe2O3+3H2O
Ⅶ 观察是学好化学的一种重要技能.下列是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的实验装置图.(1)整个实验装置图中玻璃仪器
(1)整个实验装置图中玻璃仪器有:导管、试管、烧杯、酒精灯;
(2)铜绿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本实验的实验现象为:
①绿色粉末逐渐变黑;②试管内壁有液滴(水珠);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铜绿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反应文字表达式碱式碳酸铜
加热 |
与氢氧化铁受热分解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迅速启闭管道的阀门是
浏览:539
装置设计博物馆
浏览:768
斜齿轮传动中轴承受什么载荷
浏览:879
精密仪器用什么方式表示品质
浏览:875
天然气阀门管出错010
浏览:764
轴承传感器怎么安装
浏览:566
静态酸化实验装置
浏览:238
超声波提示肌瘤什么意思
浏览:595
某实验小组在实验装置测量滑轮组
浏览:812
如何设计一个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在施工中注意什么
浏览:703
铁狼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浏览:134
喷灌设备在什么地方卖
浏览:396
外置轮胎检测装置
浏览:828
电动工具的执行标准是什么
浏览:487
机械键盘键位不灵怎么解决
浏览:820
学机械类用什么文具
浏览:337
大棚自动喷水手机控制装置
浏览:142
制冷专业工资低什么原因
浏览:60
为什么机械表掉螺丝
浏览:791
轴承与轴距间隙多少合适
浏览:6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