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nO
2 +4HCl(浓)

MnCl
2 +Cl
2 ↑+2H
2 O(2)A、C
(3)①制取温度不同; ②制取时碱的浓度也不同(4)M过滤
(5)不可,石蕊溶液褪色的是因为HClO的强氧化性而不是Cl
2 (6)0. 250mol
② 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分别是什么
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是固体与固体加热制气体的装置(实验室常用说法:固固加热型),收集装置是排水法或排空气法装置。
向上排空气法是指在实验化学中制取气体时的一种方法。在气体的密度明显大于空气且不与空气反应时,用此方法。气体的密度明显比空气大,如二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氯化氢,氯气,氧气等。密度小的则用向下排空气法。且该气体不与空气中成分发生反应。
1、发生装置内导管不宜伸人过长,以刚露出胶塞为宜,以使气体顺利导出。
2、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导管要伸人集气瓶底部,以便使集气瓶中空气排尽,收集到较纯净的氧气。
3、如果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刚产生气泡时不宜立即收集,因此时的氧气不够纯;当均匀并连续产生气泡时开始收集.导气管伸人集气瓶中不宜过长。
当瓶口有气泡逸出时,证明集气瓶内氧气已收集满.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氧气已收集满.

(2)氯酸钾制氯气实验装置图扩展阅读
总结成几个字:连查装定点收移熄。
1、连接装置。导管伸入试管内不宜过长,以稍微露出橡皮塞为宜,准备检查装置气密性。
2、检查装置气密性。可以使用酒精灯进行加热,如果导管末段有气泡产生,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3、装药品。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应平铺在试管底部,有利于均匀受热。
4、固定装置。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因为过一会要加热药品,所以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变成水蒸气,在试管口凝结成水滴倒流入试管底部,引起试管炸裂;导管伸入试管内不宜过长,以稍微露出橡皮塞为宜,有利于空气的排出和氧气的导出。
5、点燃酒精灯。加热药品时请注意,如果直接进行加热,试管底端有可能冷热不均引起炸裂,所以首先要对试管底部加热区域进行预热,再用外焰直接加热。
6、收集气体。刚开始加热产生的气体,主要是试管中原有的空气,因为我们的实验的目的是收集高纯度的氧气,所以需要等待导管末端有均匀稳定的气泡产生的时候,再进行收集。
7、将导管移出水槽。
8、熄灭酒精灯。再将集气瓶用玻璃片盖好,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的大,所以集气瓶要正放在桌面。
③ 在实验室里可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氯酸钾、次氯酸钠和探究氯水的性质.图1中:①为氯气发生装置;②的试管
(1)氯气和冷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反应方程式为:2NaOH+Cl2=NaCl+NaClO+H2O,
故答案为:2NaOH+Cl2=NaCl+NaClO+H2O;
(2)已知氧化性强弱顺序为:NaBiO3>PbO2>MnO2>Na2O2>FeCl3,则可选用NaBiO3、PbO2,
由于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与氯气反应,不能选用,氯化铁氧化性比氯气弱,不能用于制备氯气,
故答案为:A、C;
(3)制取氯酸钾和次氯酸钠的条件有两个不同点:①制取温度不同;②制取时碱的浓度也不同,
故答案为:①制取温度不同;②制取时碱的浓度也不同;
(4)反应完毕经冷却后,②的试管中有大量晶体析出,说明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只有M符合,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的分离常采用过滤的方法,
故答案为:M;过滤;
(5)氯气溶于水生成次氯酸和盐酸,因为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能把石蕊试液氧化而褪色,不能证明氯气的强氧化性,
故答案为:否;石蕊溶液褪色的是因为HClO的强氧化性而不是Cl2;
(6)若②的试管溶液中不但有KClO3生成还有KClO生成,且二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设生成1molKClO3,2molKClO.则失去电子数目为1×(5-0)+2×(1-0)=7,氯气被还原生成KCl,则应得到7mol电子,生成7molKCl,5Cl2+10KOH
△ | .
④ 如图所示是常见气体的实验装置图.(1)若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收集装置是_____
(复1)氯酸钾在加热的条制件下分解为氯化钾和氧气,该实验应该选择固体加热型的发生装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易溶于水,故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不需加热,属于固液常温型,故选发生装置B,此发生装置的优点是:通过长颈漏斗可随时添加液体; (3)长颈漏斗下端伸入液面以下,是为了防止生成的二氧化碳从长颈漏斗逸出; (4)排水法 收集气体要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再开始收集,因为开始出来 的气体中混有试管内的空气,防止收集的气体不纯; 故答案为:(1)A;C;E; (2)B;可随时添加过氧化氢溶液; (3)防止生成的二氧化碳从长颈漏斗逸出; (4)当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
⑤ 实验室里可用图1所示装置制取氯酸钾、次氯酸钠和探究氯水的性质. 图中:①为氯气发生装置;②的试管里
(1)实验室制备氯气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在加热条件反应,所用反应仪器为分液漏斗和圆底烧瓶,生成氯气混有HCl气体,根据氯气难溶于饱和氯化钠溶液,HCl易溶于水,可用饱和食盐水除杂, 故答案为:分液漏斗;B; (2)根据题中信息可知,在加热条件下,氯气与浓KOH溶液反应生成氯酸钾,在常温以下,氯气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次氯酸钠,二者反应的浓度和温度都不相同,反应完毕经冷却后,②的试管中有大量晶体析出,说明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只有M符合,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的分离常采用过滤的方法, 故答案为:碱溶液(或反应物)的浓度不同,反应温度不同;M;过滤; (3)氯气在常温下与NaOH反应生成次氯酸钠和氯化钠,二者在水中溶解且电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 2 +2OH - ═ClO - +Cl - +H 2 O,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反应生成的H + 使石蕊变成红色,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将石蕊氧化为无色物质,所以反应现象为先变红,后褪色,反应后如继续通入氯气,氯气微溶于水,则为氯气的溶液,溶液呈黄绿色. 故答案为为:Cl 2 +2OH - ═ClO - +Cl - +H 2 O; 红 | | | 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将石蕊氧化为无色物质 | 黄绿 | 继续通入的氯气溶于水使溶液呈黄绿色 | |
⑥ 制取氯气的实验装置实验现象
(1)实验室制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在加热条件下制氯气;除杂时先除去氯化氢版,再除去水蒸气权,最后收集;氯气的密度大于空气,采用向下排空法收集时应从长管进短管出; 故答案为:稀盐酸改用浓盐酸;B应在A的左边;C中进气管应该长,排气管应该短; (2)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Cl 2 +H 2 O=HClO+HCl,盐酸具有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能用于漂白,所以溶液红色褪去,盐酸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HCl+AgNO 3 =AgCl↓+HNO 3 ,所以在E装置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 故答案为:溶液先变红后褪色;有白色沉淀生成;Cl 2 +H 2 O=HClO+HCl、HCl+AgNO 3 =AgCl↓+HNO 3 ; (3)氯气有毒,为防止污染空气,应用碱液来吸收:Cl 2 +2OH - =ClO - +Cl - +H 2 O; 故答案为: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污染环境;Cl 2 +2OH - =ClO - +Cl - +H 2 O.
⑦ 在实验室中可用如图1所示装置制取氯酸钾、次氯酸钠和探究氯水的性质.图1中:①为氯气发生装置;②的试管
(l)实验室制备氯气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在加热条件反应,所用反应仪器为分液漏斗和圆底烧瓶,通过分液漏斗向烧瓶中加人适量的浓盐酸;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气体,故在①与②之间安装盛有饱和食盐水的洗气瓶, 故答案为:分液漏斗;B; (2)根据题中信息可知,在加热条件下,氯气与浓KOH溶液反应生成氯酸钾,在常温以下,氯气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次氯酸钠,二者反应的浓度和温度都不相同,反应完毕经冷却后,②的试管中有大量晶体析出,说明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只有M符合,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的分离常采用过滤的方法, 故答案为:碱溶液(或反应物)的浓度不同,反应温度不同;M;过滤; (3)氯气在常温下与NaOH反应生成次氯酸钠和氯化钠,二者在水中溶解且电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O-+Cl-+H2O, 故答案为:Cl2+2OH-=ClO-+Cl-+H2O; (4)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反应生成的H+使石蕊变成红色,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将石蕊氧化为无色物质,所以反应现象为先变红,后褪色,反应后如继续通入氯气,氯气微溶于水,则为氯气的溶液,溶液呈黄绿色, 故答案为:红色;无色.
⑧ 制取氯气的实验装置图及步骤及指出每个部分的主要作用
(1)制备氯气应来用浓盐酸,条件源为加热,洗气时应长进短出,进气管插入液面以下,应该先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再除去; 故答案为:①不能用稀盐酸,而应用浓盐酸; ②应有加热装置,应用酒精灯加热; ③盛浓硫酸和盛饱和食盐水的洗气瓶位置颠倒; ④两洗气瓶里进气导管和出气导管的长短不对; (2)从发生装置中出来的氯气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先通过饱和食盐水除去氯化氢,然后通过浓硫酸除去水,氯气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需要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故答案为:①除去Cl2中的氯化氢;②除去氯气中的水蒸气;③吸收多余的氯气.
⑨ 在实验室里可用图一所示装置制取氯酸钾、次氯酸钠和探究氯水的性质.图一中:①为氯气发生装置;②的试管
(1)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和水,该反应为:MnO2+4HCl(浓) △ | .
与氯酸钾制氯气实验装置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装置设计博物馆
发布:2025-10-02 19:55:02
浏览:76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