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钢筋机械锚固技术的具体概念是什么
钢筋机械锚固技术具体概念是:
钢筋机械锚固技术为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锚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机械锚固方法,将螺帽与垫板合二为一的锚固板通过直螺纹连接方式与钢筋端部相连形成钢筋机械锚固装置。其作用机理为:钢筋的锚固力由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和锚固板的局部承压力共同承担或全部由锚固板承担。
技术指标:
钢筋机械锚固技术相比传统的钢筋机械锚固技术,在混凝土结构中应用钢筋锚固板,可减少钢筋锚固长度40%以上,节约锚固钢筋40%以上;在框架节点中应用钢筋锚固板,可节约锚固用钢材60%以上;锚固板与钢筋端部通过螺纹连接,安装快捷,质量及性能易于保证;锚固板具有锚固刚度大、锚固性能好、方便施工等优点,有利于商品化供应;几种新型的混凝土框架顶层端节点与中间层端节点钢筋机械锚固的构造形式,可大大简化钢筋工程的现场施工,避免了钢筋密集拥堵,绑扎困难的问题,并可改善节点受力性能和提高混凝土浇筑质量。
适用范围:
钢筋机械锚固技术适用于混凝土结构中热轧带肋钢筋的机械锚固,主要适用范围有:用钢筋锚固板代替传统弯筋,可用于框架结构梁柱节点;代替传统弯筋和箍筋,用于简支梁支座;用于桥梁、水工结构、地铁、隧道、核电站等混凝土结构工程的钢筋锚固;用作钢筋锚杆(或拉杆)的紧固件等。
⑵ 什么是锚具什么是夹具
1、锚具是指预应力混凝土中所用的永久性锚固装置,是在后张法结构或构件中,为保持预应力筋的拉力并将其传递到混凝土内部的锚固工具,也称之为预应力锚具。
国内普遍采用的锚具规格有:
M15-N锚具:M代表锚具(锚具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15代表钢绞线的规格为国标15.20 mm的钢绞线,(我国一般普遍使用的钢绞线强度为1860 MPa级的15.20 mm钢绞线);-N是指所要穿载的钢绞线根数。
M13-N锚具:M代表锚具(锚具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13代表钢绞线的规格为12.78的钢绞线,(国外一般普遍使用的钢绞线强度为1860 MPa级的13.78钢绞线);-N是指所要穿载的钢绞线根数。
2、夹具是指机械制造过程中用来固定加工对象,使之占有正确的位置,以接受施工或检测的装置,又称卡具(qiǎ jǜ)。从广义上说,在工艺过程中的任何工序,用来迅速、方便、安全地安装工件的装置,都可称为夹具。
夹具通常由定位元件(确定工件在夹具中的正确位置)、夹紧装置 、对刀引导元件(确定刀具与工件的相对位置或导引刀具方向)、分度装置(使工件在一次安装中能完成数个工位的加工,有回转分度装置和直线移动分度装置两类)、连接元件以及夹具体(夹具底座)等组成。
(2)锚固装置的作用扩展阅读:
锚具应用领域
公路桥梁、铁路桥梁、城市立交、城市轻轨、高层建筑、水利水电大坝、港口码头、岩体护坡锚固、基础加固、隧道矿顶锚顶、预应力网架、地铁、大型楼堂馆所、仓库厂房。
塔式建筑、重物提升、滑膜间歇推进、桥隧顶推、大型容器及船舶、轨枕、更换桥梁支座、桥梁及建筑物加固、钢筋工程、防磁及防腐工程(纤维锚具)、碳纤维加固、先张梁场施工、体外预应力工程、斜拉索、悬索等。
⑶ 供应锚具是什么,锚具有什么用途,击了解锚具详情
预应力锚具规格 一种锚具。适用于工程建设过程中,混凝土预应力张拉用的锚具。一般在桥梁施工中经常用到,预先安装好定位,然后浇筑混凝土,埋在混凝土的两端,也就是波纹管的两个端头,是为了张拉时千斤顶的稳定作用而设置的端面。 混凝土上所用的永久性锚固装置。锚具可分为两类:(a)张拉端锚具:安装在预应力筋端部且可以张锚具也称之为预应力锚具,所谓锚具,是在后张法结构或构件中,为保持预应力筋的拉力并将其传递到混拉的锚具;(b)固定端锚具:安装在预应力筋端部,通常埋入混凝土中且不用以张拉的锚具。
⑷ 矿井锚固装置的原理
目前,在矿井巷道掘进过程中支护安装锚杆(索)锚固剂时,一般采用人工登高进行,锚固剂用手逐个挤入钻孔安装。人员登高后往往会出现作业困难,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人员登高用手挤方式安装锚固剂时,锚固剂极易损坏或脱落,安装效率低下且材料损耗严重。人工登高安装锚固剂,需一人扶梯、一人接递锚固剂、一人登高安装,单个工序投工数量较多。为保证井下工人施工安全,提高工效、节约材料损耗,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新型锚杆(索)锚固剂安装器。
新型锚固剂安装器设计构思为克服在人工登高安装锚杆(索)锚固剂带来的诸多不便和安全隐患,设想研制一种安装工具,使作业人员站在巷道底板即可将锚固剂送入锚杆(索)孔中,实现安装锚固剂作业过程的安全高效。为此,设想新型锚固剂安装器的关键在于解决将两根中空的钢管用弯头连接,上钢管采用沿轴线方向切分为两半的普通钢管连接而成,其中一端(沿轴线方向)采用铰接连接,另一端(沿轴线方向)则采用固定在下部钢管上的两个可手动开闭的挂钩连接,使用时上部钢管用于将锚固剂装入钻孔,下部钢管用于工人手持操作。
新型锚固剂安装器构件组成及工作原理本装置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上管和下管;所述上管由上管固定体和上管活动体铰接而成,上管固定体外侧面与下管上的横管焊接为一体;下管为横管和竖管构成的弯管,横管上设有通孔,该通孔轴线与竖管轴线重合,竖管下部设有径向通孔;手柄中部与下管铰接,手柄一端穿入下管下部的径向通孔中并与下连杆下端铰接,下连杆的上端从下管上部的通孔中伸出并与中连杆的一端铰接,中连杆的另一端与上连杆下端铰接,中连杆的中部与上管的横管铰接;卡片一端与上连杆铰接,卡片的另一端与上管活动体上的卡座卡动配合,卡片的中部与上管固定体铰接。见下图:使用过程:由于本装置中上管上下通透,且分为上管固定体和上管活动体,可在上管固定体或上管活动体中放入所需数量的锚固剂,然后举起下管使上管深入钻孔中,将锚杆从上管底部伸入,使锚固剂进入钻孔中,打开上部管体活动体并将该装置撤出,最后使用顶钻机将锚杆旋转深入钻孔直到需要的深度为止。
⑸ 锚具的在预应力结构中的作用
锚具是在后张法预应力结构中,为保持预应力筋的张拉力将其传递到混凝土上所用的永入性锚固装置。
⑹ 为什么要用锚具
预应力混凝土中所用的永久性锚固装置,是在后张法结构或构件中,为保持预应力筋的拉力并将其传递到混凝土内部的锚固工具,也称之为预应力锚具。锚具根据使用型式可分为两大类:
(a)张拉端锚具:安装在预应力筋端部且可以在预应力筋的张拉过程中始终对预应力筋保持锚固状态的锚固工具。
张拉端锚具根据锚固型式的不同还可分为:用于张拉预应力钢绞线的夹片式锚具(YJM),用于张拉高强钢丝的钢制锥形锚(GZM),用于镦头后张拉高强钢丝的墩头锚(DM),用于张拉精轧螺纹钢筋的螺母(YGM),用于张拉多股平行钢丝束的冷铸镦头锚(LZM)等多种类型。
(b)固定端锚具:安装在预应力筋端部,通常埋入混凝土中且不用以张拉的锚具,也被称作挤压锚或者P锚。
预应力筋用锚具的最新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 14370-2007),铁道部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TB/T3193-2008)。
⑺ 什么叫钢筋的机械锚固
机械锚固是相对于纵筋的锚固来说的,当纵筋受到支座宽度等限制时,可能无法满足直锚长度或弯锚平直段的最小要求,而采取的锚固端加强的一种措施。钢筋伸入支座的长度,设计和规范有规定,一般为Lae(是纵向受拉钢筋的抗震锚固长度)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250mm。锚固长度是指钢筋伸入砼支座的长度。钢筋的锚固长度就是为了加强钢筋与混凝土的机械咬合力。
锚杆支护广泛应用于地下工程且使用量逐年增加。预应力结构能否形成是判断锚杆支护合理性的标准,预应力结构的厚度及承载力是控制围岩变形的关键,它取决于构件的布置及预拉力的大小,国内金属锚杆在300k.m扭矩作用下预紧力一般在10—30kn,在受爆破等的影响下紧固件松动,造成围岩反复松动,支护效果差。现国内相近的金属锚杆三种,一种是专利号99221864.0所述的回采巷道胀壳式快速安装锚杆,杆身由圆钢制成,其外端加工螺纹,采用托盘和螺母紧固,其杆尾加工成圆台形,安装时套上一个带有槽缝的圆筒形胀壳。其不足是:1、杆尾为圆台式,圆台的大头直径几乎等于钻孔直径,无法使用树脂药卷进行加长锚固;2、其胀壳为圆筒形,与钻孔壁产生的摩擦力低,锚杆容易松动,失去预应力的作用。第二种是普通的螺纹钢锚杆,其外端采用托盘和与螺纹钢螺丝相配套的螺母紧固,尾部采用树脂药卷锚固,其不足是:1、外端的螺纹依靠杆体的自身螺纹,螺距大,紧固时预应力小;2、尾部采用树脂药卷锚固,紧固时需待药卷凝固后再进行安装速度慢。第三种是倒楔式锚杆,锚杆尾部与配合的小楔紧固,受其结构限制,其缺点是预应力小。为此,发明了全预应力金属锚杆机械锚固装置,力求克服上述问题。
⑻ 锚固技术的特点
1)在岩土工程中采用锚固技术,能充分调用岩土体能量,调用岩土的自身强度和自承能力,减轻结构自重,确保施工安全。
2)在岩土工程中各类地层均可进行锚固,但作为永久性锚杆的锚固段不能设置在未经处理的有机质土、液限ω1>50%的岩土层中,以及相对密度Dr<0.3的砂层中。
3)锚固工程施工机械及设备的作业要求的空间较小,对各种地形及场地无太多的空间要求。
4)用锚杆替代钢支撑作侧壁支撑,不但可节约大量钢材,而且大大改善了施工条件。
5)用锚杆或土钉支护替代放坡、衬砌或重力式挡土墙支护,可大量节省土石方工作量,从而节约成本和缩短施工工期。
图5-1 锚杆的构造
6)锚杆的设计拉力可由现场试验和施工来准确获得,它可保证锚固工程具有足够的安全系数和工作的可靠性。
7)利用锚固工程支护与其他施工相比较,对环境污染小。
8)锚杆施加预应力后可较准确地控制结构物的变形量,以保证结构物的安全。
二、锚杆的构造
锚杆是受拉杆件的总称。当与构造物采用锚杆作为加固或支撑的受力杆件时,从力的传递机理来看,锚杆由锚固体、拉杆及锚头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图5-1)。现将各组成部分的材料、作用等分述如下。
1.锚杆头部
锚杆头部是构造物与拉杆的连接部分。在一般情况下,拉杆设置是水平向下的,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因此,与作用在构造物上的侧向土压力不在同一方向上。为了使来自构造物的力得到传递,一方面必须保证构件本身的材料具有足够的强度,相互的构件能紧密固定,另一方面又必须将集中力分散开。为此,锚头由下列几部分组成。
(1)台座
构造物与拉杆方向不垂直时,需要用台座作为拉杆受力调整的插座,并能固定拉杆位置,防止其横向滑动和有害的变位。台座用钢板或混凝土制成。
(2)承压垫板
为使拉杆的集中力分散传递,并使紧固器与台座的接触面保持平顺,钢筋必须与承压垫板正交,一般用20~40mm厚的钢板。
(3)紧固器
拉杆通过紧固器的作用,将其与垫板、台座、构造物贴紧并牢固联结。如拉杆的材料采用粗钢筋,则在拉杆端部焊螺丝端杆,用螺丝或专用的联结器作为紧固器。为了减少螺丝端杆加工的工作量,必要时也可直接采用焊接的方法。如用钢绞线等,则需用公锥及锚销等零件。
图5-2 锚杆的长度
2.拉杆
拉杆是锚杆的中心受拉部分,从锚杆头部到锚固体尾端的全长即是拉杆的长度。拉杆的全长L实际上包括有效锚固长度Le和非锚固段长度L0两部分(图5-2),即
L=Le+L0
式中:L为拉杆的全长,m;Le为有效锚固段长度,m;L0为非锚固段长度,m。
有效锚固段长度即锚固体长度,主要根据每根锚杆需承受多大的抗拔力来决定。非锚固段长度也称自由长度,由构造物与稳定地层之间的距离来决定。
我国早期常用的拉杆材料为热轧螺纹粗钢筋,直径采用122~32mm,单根或2~3根点焊成束。近年来发展采用45SiMnV高强度钢材(直径25mm)以及钢绞线、钢丝束等。
3.锚固体
锚固体是锚杆尾端的锚固部分,通过锚固体与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力传递给地层。锚固力能否足够保证构造物的稳定要求是锚杆技术成败的关键。
从力的传递方式来看,锚固体可分为3种类型。
(1)摩擦型
典型的摩擦型锚杆是在已钻好的孔内插入钢筋并灌注浆液,使其形成一柱状的锚固体,这种锚杆通常称为灌浆锚杆。在实际的施工中,有时采用压力灌浆,因此,实际的锚固体一般要比设计的锚固体大。柱状锚固体外表面与土层之间的摩擦力将来自拉杆的拉力传递给地层。
在一般情况下,锚固体周围土层内部的抗剪强度τ1比锚固体混凝土面与土层之间的摩擦力f1要小,所以锚固力的估算应按τ1来考虑比较合理(τ1是经验数值,由抗拔试验求得)。可以认为摩擦锚杆是以摩擦力F(F=τ1×灌浆锚固体的周边面积)作为支撑机理的,即F>>Q(Q为支撑力)。在实际工作中,目前以摩擦型为主的锚杆占绝大多数。
(2)承压型
锚固体有一个支撑的面,支撑型的锚固体一部分或大部分是扩大的,所以锚杆的拉力与其说是依靠锚固体与土之间的摩擦,不如说是依靠作用于锚固体的被动土压力来获得支撑,亦即锚固体的支撑机理是F<<Q。
为了形成承压面,可由几种不同的途径得到。在天然地层中可采用机械装置,如施工时在拉杆的后端装有辅助设施,即从地面钻到预定的深度时,通过机械作用,将端部的装置张开,如图5-3所示;或采用注浆塞加压灌浆扩大孔径;或在填土中采用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板开挖埋设,这种锚杆属于锚定板结构型式,如图5-4所示。
(3)复合型
复合型锚杆的例子,如在软弱地层中采用扩孔灌浆锚杆,在成层地层中采用串铃状锚杆或类似扩孔型的螺旋锚杆(图5-5a、b)。扩大部分是一个或几个。周边面积很大,摩擦力也有相当大的数值;复合型锚杆的支撑方式比较复杂,实际上是摩擦力及支撑力两者兼而有之,共同承担。可以认为,摩擦力与支撑力的大小近似相等(F≈Q)属于此种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在砂土和粘性土中,使摩擦力达到最大值的变位量相差很大,因此,当锚固层为粘性土或软的粉砂土时,对摩擦力的取值要十分慎重,必须经过现场抗拔试验来确定。
图5-3 扩孔型锚杆
图5-4 锚定板结构
图5-5 复合锚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