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按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1)装置A中盛放亚硫酸钠的仪器是蒸馏烧瓶,亚硫酸钠和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硫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
故答案为: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
(2)二氧化硫的还原性,酸性高锰酸钾的强氧化性,两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在,溶液由紫红色变为无色或紫红色酸性高锰酸钾褪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SO2+2MnO4-+2H2O═5SO42-+2Mn2++4H+,
故答案为:溶液由紫红色变为无色或紫红色酸性高锰酸钾褪色;5SO2+2MnO4-+2H2O═5SO42-+2Mn2++4H+;
(3)二氧化硫能和硫化氢发生反应生成淡黄色沉淀,所以C中出现黄色浑浊,该反应中,二氧化硫中的硫元素化合价由+4价变为0价,所以二氧化硫得电子而作氧化剂,体现氧化性,故答案为:无色溶液中出现黄色浑浊;氧化性;
(4)二氧化硫能和有色物质反应生成无色物质,所以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不稳定,加热无色溶液时,溶液又变为红色,其操作方法和现象为:品红溶液褪色后,关闭分液漏斗的旋塞,点燃酒精灯加热,溶液恢复为红色,
故答案为:品红溶液褪色后,关闭分液漏斗的旋塞,点燃酒精灯加热,溶液恢复为红色;
(5)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加入氯化钡,具体操作:取少量待测液,滴加入适量氯化钡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含有SO42-,若无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没有SO42-,
故答案为:取少量待测液,滴加入适量氯化钡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含有SO42-,若无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没有SO42-;
(6)二氧化硫酸性气体尾气用浓的氢氧化钠吸收,装置为
.
『柒』 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目的是探究______在水平方向上所受两个
(1)如图所示.实验目的是探究小车在水平方向上所受两个拉力F 1 、F 2 的关系. (2)小车受到的拉力F 1 和F 2 分别等于水平桌面两端所挂钩码的重力,可以通过调整钩码的个数来改变F 1 和F 2 的大小; (3)用手将小车扭转一个角度,小车受到的力F 1 和F 2 不在一条直线上,小车受到的不再是一对平衡力,小车就会转动; 故答案为:(1)小车;(2)钩码个数;(3)转动,直到转回一条直线上. |
『捌』 小李利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物体在下落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下面列举了该实验的几个操作步骤:A
(1)A、因为我们是比较mgh、
mv
2的大小关系,故m可约去比较,不需要用天平.故A没有必要回;
C、打点计时器接到电源的交答流电源,故C错误;
D、先接通电源后,再释放纸带,故D错误;
故不必要的是A;
(2)①C选项打点计时器应该接交流电;
②D中应该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
③重物离打点计时器太远.
(3)本实验中利用小球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来代替瞬时速度,故有:v
1=
,v
2=
.
根据机械能守恒有:mgh=
m(
)
2-
m(
)
2因此有(
)
2-(
)
2=2gh.
(3)本实验的误差有数据测量导致的,还有就是在该实验中用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因此若物体挡光的宽度d太大,将导致瞬时速度的测量不准确,当然还有其他因素导致的误差等.
故答案为:(1)A;
(2)①C选项打点计时器应该接交流电;
②D中应该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
③重物离打点计时器太远.
(3)(
)
2-(
)
2=2gh;
(4)物体挡光的宽度d不能太大或h的测量不准.
『玖』 某同学设计如图1所示装置分别进行探究实验(夹持装置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过程中,使用分
(1)分液漏斗用于气体发生器中控制加液,也常用于互不相溶的几种液体的分离,加液时要注意内外空气相通,压强相等,液体才能顺利流下,具体操作为: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活塞(或将活塞上的凹槽与瓶口上的小孔对齐),旋开分液漏斗的旋塞,缓慢滴加;
(2)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可与水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硝酸;装置Ⅰ中有空气,一氧化氮会与装置中的空气反应,生成的二氧化氮溶于水并与水反应,使测得的一氧化氮体积不准,所以不可以通过实验I收集并测量NO气体的体积来探究铜样品的纯度;
(3)实验室用电石和水来制取乙炔,反应原理为:CaC2+2H2O→Ca(OH)2+C2H2↑,乙炔可以燃烧,乙炔燃烧时,火焰明亮并伴有浓烈的黑烟,这是因为乙炔中含碳的质量分数比乙烯高,碳没有完全燃烧的缘故;
(4)氨气为碱性气体,极易溶于水,量气管中的液体应该不含水且不与氨气反应,浓NaOH溶液、氨水、氯化铵溶液中含有水,氨气被水吸收,而氨气不溶于煤油,所以量气管中液体最好是煤油;
A、对于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吸收装置中的导管外联双球状导管内伸入到液体中,液体进入双球内,防止进入前端装置,能防止倒吸;故A正确;
B、吸收装置中的导管下联漏斗,漏斗口伸入液面以下,易吸收易溶性气体,不能防止倒吸;故B不正确;
C、对于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吸收装置中的导管与干燥管连接,当水进入干燥管内,烧杯内液面下降低于导管口,液体又流落到烧杯中,能防止倒吸,故C正确.
D、氨气极易溶于水,不溶于四氯化碳,所以导管通入四氯化碳中,气泡向上到水层溶解,能防止倒吸,故D正确;
E、氨气极易溶于水,导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喷泉,进气管在烧瓶口,液体经进气管倒流入前端装置,产生倒吸,故E错误;
F、氨气极易溶于水,导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喷泉,进气管在烧瓶底部,液体不能流入前端装置,能防止倒吸,故F正确;
所以能防倒吸的吸收装置有ACDF;
(5)根据PV=nRT,为保证测出来的气体体积是当时大气压下的体积,在读数时应注意:①将实验装置恢复到室温,②使量气管两端液面相平,因为相平说明两边液面上的压强是一样的,这样测出来的气体体积才是当时大气压下的体积,③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俯视或仰视会造成误差;
(6)第2次测量数据误差较大,可不用,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气的体积=
=336.0mL=0.336L
设生成0.3323L氢气,需铝的质量为x
2Al+2NaOH+2H
2O═2NaAlO
2+3H
2↑
54g 3×22.4L
x 0.336L
=
,解之得:x=0.27g
铝的质量分数=
×100%=27.0%.
故答案为:(1)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活塞(或将活塞上的凹槽与瓶口上的小孔对齐),旋开分液漏斗的旋塞,缓慢滴加;
(2)不可行;NO会与装置中空气反应,生成NO
2溶于水,使测得的NO气体体积不准;
(3)CaC
2+2H
2O→Ca(OH)
2+C
2H
2↑,火焰明亮并伴有浓烈的黑烟;
(4)c;ACDF
(5)使量气管两端液面相平;
(6)27.0%.
『拾』 八年级6班的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关系”,实验中物体排开液
(1)由表一中数据知,水的密度不变,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在增大,受到的浮力增大,可得在同一液体中,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2)表一和表二的第一行或第二行或第三行数据,可知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所用液体的密度不同,所受的浮力不同,可得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外,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3)由题意知,当受浮力相同时,液体的密度小,排开液体的体积就大,液体的密度大,排开液体的体积就小,可知浮力还跟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
(4)根据四幅图得,浮力:F浮=F1-F3,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F4-F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即:F1-F3=F4-F2.
(5)由于弹簧测力计在估读时会造成误差,根据刻度线显示排开液体的体积时,造成的误差也是比较大的,所以会造成表一中1、3两次数据与这一实验结论不相符.
故答案为:(1)在同一液体中,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2)液体的密度;(3)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大小;(4)F1-F3=F4-F2;(5)由刻度线显示排开液体的体积造成的误差(或弹簧测力计估读造成的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