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如图1所示探究性实验装置共6个

如图1所示探究性实验装置共6个

发布时间:2021-12-01 07:41:40

『壹』 某化学兴趣小组按如图所示装置(固定装置已省去)开展有关探究性实验.已知,过氧化氢足量,该装置气密性

(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2)打开K1,氧气进入试管①中,所以试管①中有气泡从导管中冒出,试管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了着火点,因此会燃烧,化学方程式为:4P+5O2

点燃
.

『贰』 某课外小组设计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实验(夹持装置已略去).(1)实验过程中,使用分液漏斗滴加液体j

(1)分液漏斗用于气体发生器中控制加液,也常用于互不相溶的几种液体的分离,加液时要注意内外空气相通,压强相等,液体才能顺利流下,具体操作为:打开分液漏斗上左的活塞(或将活塞上的凹槽与瓶左上的小孔对齐),旋开分液漏斗的旋塞,缓慢滴加;
故答案为:打开分液漏斗上左的活塞(或将活塞上的凹槽与瓶左上的小孔对齐),旋开分液漏斗的旋塞,缓慢滴加;
(四)①氨气为碱性气体,极易溶于水,量气管中的液体应该不含水且不与氨气反应,稀NaOH溶液、氨水、氯化铵溶液中含有水,氨气被水吸收,而氨气不溶于煤油,所以量气管中液体最好是煤油;烧瓶中加入的试剂是固体氧化钙或NaOH固体,滴入浓氨水溶解放热生成氨气;
故答案为:k手;c;
②A、对于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吸收装置中的导管连接漏斗伸入到液体中,不能防止倒吸;故A错误;
k、对于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吸收装置中的导管与干燥管连接,当水进入干燥管内,烧杯内液面下降低于导管左,液体又流落到烧杯中,能防止倒吸,故k正确.
C、氨气极易溶于水,不溶于四氯化碳,所以导管通入四氯化碳中,气泡向上到水层溶解,能防止倒吸,故D正确;
D、氨气极易溶于水,导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喷泉,进气管在烧瓶左,液体经进气管倒流入前端装置,产生倒吸,故手错误;
手、氨气极易溶于水,导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喷泉,进气管在烧瓶底部,液体不能流入前端装置,能防止倒吸,故F正确;
所以能防倒吸的吸收装置有kC手;
故答案为:kC手;
③使量气管两端液面相平,因为相平说明两边液面上的压强是一样的,这样测出来的气体体积才是当时大气压下的体积;
故答案为:使量气管内液面与干燥管内液面相平;
(下)先通入氨气,氨气与水形成呈碱性的氨水可与二氧化碳与水生成的碳酸发生反应,更有利于二氧化碳气体的吸收,生成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CO+NaC1+HO=NHkC1+NaHCO↓;
故答案为:NH、CO;&nksp;NH+CO+NaC1+HO=NHkC1+NaHCO↓;
(k)NO会与装置中空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氮溶于水,测定的一氧化氮气体体积不准确;
故答案为:不可行;NO会与装置中空气反应,生成NO溶于水,使测得的NO气体体积不准;

『叁』 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实验”:图Ⅰ时按教材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甲、乙、丙三个烧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性氨气遇到的酚酞试液变红.图I是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版学实验,权大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是甲烧杯中溶液由无色逐渐变红,丙、乙烧杯内无明显变化;
【分析讨论】
(1)通过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没有变色进行对比说明酚酞试液变红的原因是氨分子运动的结果;
(2)通过实验现象说明了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氨分子能到酚酞试液中说明了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运动到酚酞试液中的,还能说明温度高分子运动速度快,温度低运动速度慢;
(3)改进后的装置氨分子在密闭容器中运动不到空气中,不污染空气,在试管中进行的实验节约药品.现象明显.
故答案为:甲烧杯酚酞试液变红;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溶液无色;
(1)进行对比;
(2)①分子是客观存在,并总在不断运动的;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3)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污染空气,更能体验化学变化的过程;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等.

『肆』 某课外小组设计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实验(夹持装置已略去). (1)实验过程中,使用分液漏斗滴加液体

(1)分液漏斗用于气体发生器中控制加液,也常用于互不相溶的几种液体的分离,加液时要注意内外空气相通,压强相等,液体才能顺利流下,具体操作为: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活塞(或将活塞上的凹槽与瓶口上的小孔对齐),旋开分液漏斗的旋塞,缓慢滴加;
故答案为: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活塞(或将活塞上的凹槽与瓶口上的小孔对齐),旋开分液漏斗的旋塞,缓慢滴加;
(2)①氨气为碱性气体,极易溶于水,量气管中的液体应该不含水且不与氨气反应,稀NaOH溶液、氨水、氯化铵溶液中含有水,氨气被水吸收,而氨气不溶于煤油,所以量气管中液体最好是煤油;烧瓶中加入的试剂是固体氧化钙或NaOH固体,滴入浓氨水溶解放热生成氨气;
故答案为:be;c;
②A、对于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吸收装置中的导管连接漏斗伸入到液体中,不能防止倒吸;故A错误;
B、对于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吸收装置中的导管与干燥管连接,当水进入干燥管内,烧杯内液面下降低于导管口,液体又流落到烧杯中,能防止倒吸,故B正确.
C、氨气极易溶于水,不溶于四氯化碳,所以导管通入四氯化碳中,气泡向上到水层溶解,能防止倒吸,故D正确;
D、氨气极易溶于水,导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喷泉,进气管在烧瓶口,液体经进气管倒流入前端装置,产生倒吸,故E错误;
E、氨气极易溶于水,导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喷泉,进气管在烧瓶底部,液体不能流入前端装置,能防止倒吸,故F正确;
所以能防倒吸的吸收装置有BCE;
故答案为:BCE;
③使量气管两端液面相平,因为相平说明两边液面上的压强是一样的,这样测出来的气体体积才是当时大气压下的体积;
故答案为:使量气管内液面与干燥管内液面相平;
(3)先通入氨气,氨气与水形成呈碱性的氨水可与二氧化碳与水生成的碳酸发生反应,更有利于二氧化碳气体的吸收,生成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 3 +CO 2 +NaC1+H 2 O=NH 4 C1+NaHCO 3 ↓;
故答案为:NH 3 、CO 2 ;NH 3 +CO 2 +NaC1+H 2 O=NH 4 C1+NaHCO 3 ↓;
(4)NO会与装置中空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氮溶于水,测定的一氧化氮气体体积不准确;
故答案为:不可行;NO会与装置中空气反应,生成NO 2 溶于水,使测得的NO气体体积不准;

『伍』 某学生利用如图1所示实验装置探究盐桥式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按照实验步骤依次回答下列问题:(1)导线中电

图1为原电池装置,Zn为负极,Cu为正极,
(1)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则电子流向为由a到b(或a→b),故答案为:由a到b(或a→b);
(2)负极Zn失去电子,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故答案为:Zn-2e-=Zn2+
(3)铜电极发生Cu2++2e-=Cu,增加0.64g,n(Cu)=

0.64g
64g/mol
=0.01mol,转移0.02mol电子,转移电子数目为0.02mol×NA=1.204×1022,故答案为:1.204×1022
(4)盐桥中的K+、Cl-的移动方向为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右侧为负极,左侧为正极,只有B正确,故答案为:B;
(5)除去Cu2+,可促进其水解生成沉淀,注意不引入新的杂质,AC会引入杂质,D抑制水解,只有B符合,故答案为:B;
(6)海水为中性或弱酸性,轮船易发生吸氧腐蚀,利用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或外加电源的阴极保护法保护轮船,则有电源时轮船连接负极,在碱性潮湿环境下的腐蚀更缓慢是因抑制电极反应的发生,故答案为:吸氧;负;O2+4e-+2H2O=4OH-碱性较强时,OH-浓度较大,根据平衡移动原理,抑制了上述电极反应的发生,所以腐蚀缓慢;
(7)图2所示的电解装置,发生2Cu+H2O
电解
.

『陆』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按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1)装置A中盛放亚硫酸钠的仪器是蒸馏烧瓶,亚硫酸钠和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硫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
故答案为: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
(2)二氧化硫的还原性,酸性高锰酸钾的强氧化性,两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在,溶液由紫红色变为无色或紫红色酸性高锰酸钾褪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SO2+2MnO4-+2H2O═5SO42-+2Mn2++4H+
故答案为:溶液由紫红色变为无色或紫红色酸性高锰酸钾褪色;5SO2+2MnO4-+2H2O═5SO42-+2Mn2++4H+
(3)二氧化硫能和硫化氢发生反应生成淡黄色沉淀,所以C中出现黄色浑浊,该反应中,二氧化硫中的硫元素化合价由+4价变为0价,所以二氧化硫得电子而作氧化剂,体现氧化性,故答案为:无色溶液中出现黄色浑浊;氧化性;
(4)二氧化硫能和有色物质反应生成无色物质,所以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不稳定,加热无色溶液时,溶液又变为红色,其操作方法和现象为:品红溶液褪色后,关闭分液漏斗的旋塞,点燃酒精灯加热,溶液恢复为红色,
故答案为:品红溶液褪色后,关闭分液漏斗的旋塞,点燃酒精灯加热,溶液恢复为红色;
(5)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加入氯化钡,具体操作:取少量待测液,滴加入适量氯化钡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含有SO42-,若无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没有SO42-
故答案为:取少量待测液,滴加入适量氯化钡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含有SO42-,若无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没有SO42-
(6)二氧化硫酸性气体尾气用浓的氢氧化钠吸收,装置为

『柒』 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目的是探究______在水平方向上所受两个

(1)如图所示.实验目的是探究小车在水平方向上所受两个拉力F 1 、F 2 的关系.
(2)小车受到的拉力F 1 和F 2 分别等于水平桌面两端所挂钩码的重力,可以通过调整钩码的个数来改变F 1 和F 2 的大小;
(3)用手将小车扭转一个角度,小车受到的力F 1 和F 2 不在一条直线上,小车受到的不再是一对平衡力,小车就会转动;
故答案为:(1)小车;(2)钩码个数;(3)转动,直到转回一条直线上.

『捌』 小李利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物体在下落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下面列举了该实验的几个操作步骤:A

(1)A、因为我们是比较mgh、

1
2
mv2的大小关系,故m可约去比较,不需要用天平.故A没有必要回;
C、打点计时器接到电源的交答流电源,故C错误;
D、先接通电源后,再释放纸带,故D错误;
故不必要的是A;
(2)①C选项打点计时器应该接交流电;
②D中应该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
③重物离打点计时器太远.
(3)本实验中利用小球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来代替瞬时速度,故有:v1=
d
t1
,v2=
d
t2

根据机械能守恒有:mgh=
1
2
m(
d
t2
2-
1
2
m(
d
t1
2
因此有(
d
t2
2-
d
t1
2=2gh.
(3)本实验的误差有数据测量导致的,还有就是在该实验中用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因此若物体挡光的宽度d太大,将导致瞬时速度的测量不准确,当然还有其他因素导致的误差等.
故答案为:(1)A;
(2)①C选项打点计时器应该接交流电;
②D中应该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
③重物离打点计时器太远.
(3)(
d
t2
2-
d
t1
2=2gh;
(4)物体挡光的宽度d不能太大或h的测量不准.

『玖』 某同学设计如图1所示装置分别进行探究实验(夹持装置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过程中,使用分

(1)分液漏斗用于气体发生器中控制加液,也常用于互不相溶的几种液体的分离,加液时要注意内外空气相通,压强相等,液体才能顺利流下,具体操作为: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活塞(或将活塞上的凹槽与瓶口上的小孔对齐),旋开分液漏斗的旋塞,缓慢滴加;
(2)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可与水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硝酸;装置Ⅰ中有空气,一氧化氮会与装置中的空气反应,生成的二氧化氮溶于水并与水反应,使测得的一氧化氮体积不准,所以不可以通过实验I收集并测量NO气体的体积来探究铜样品的纯度;
(3)实验室用电石和水来制取乙炔,反应原理为:CaC2+2H2O→Ca(OH)2+C2H2↑,乙炔可以燃烧,乙炔燃烧时,火焰明亮并伴有浓烈的黑烟,这是因为乙炔中含碳的质量分数比乙烯高,碳没有完全燃烧的缘故;
(4)氨气为碱性气体,极易溶于水,量气管中的液体应该不含水且不与氨气反应,浓NaOH溶液、氨水、氯化铵溶液中含有水,氨气被水吸收,而氨气不溶于煤油,所以量气管中液体最好是煤油;
A、对于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吸收装置中的导管外联双球状导管内伸入到液体中,液体进入双球内,防止进入前端装置,能防止倒吸;故A正确;
B、吸收装置中的导管下联漏斗,漏斗口伸入液面以下,易吸收易溶性气体,不能防止倒吸;故B不正确;
C、对于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吸收装置中的导管与干燥管连接,当水进入干燥管内,烧杯内液面下降低于导管口,液体又流落到烧杯中,能防止倒吸,故C正确.
D、氨气极易溶于水,不溶于四氯化碳,所以导管通入四氯化碳中,气泡向上到水层溶解,能防止倒吸,故D正确;
E、氨气极易溶于水,导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喷泉,进气管在烧瓶口,液体经进气管倒流入前端装置,产生倒吸,故E错误;
F、氨气极易溶于水,导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喷泉,进气管在烧瓶底部,液体不能流入前端装置,能防止倒吸,故F正确;
所以能防倒吸的吸收装置有ACDF;
(5)根据PV=nRT,为保证测出来的气体体积是当时大气压下的体积,在读数时应注意:①将实验装置恢复到室温,②使量气管两端液面相平,因为相平说明两边液面上的压强是一样的,这样测出来的气体体积才是当时大气压下的体积,③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俯视或仰视会造成误差;
(6)第2次测量数据误差较大,可不用,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气的体积=

(346.3?10.0)+(345.7?10)
2
=336.0mL=0.336L
设生成0.3323L氢气,需铝的质量为x
2Al+2NaOH+2H2O═2NaAlO2+3H2
54g 3×22.4L
x 0.336L
3×22.4L
0.336L
=
54g
x
,解之得:x=0.27g
铝的质量分数=
0.27g
1.0g
×100%=27.0%.
故答案为:(1)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活塞(或将活塞上的凹槽与瓶口上的小孔对齐),旋开分液漏斗的旋塞,缓慢滴加;
(2)不可行;NO会与装置中空气反应,生成NO2溶于水,使测得的NO气体体积不准;
(3)CaC2+2H2O→Ca(OH)2+C2H2↑,火焰明亮并伴有浓烈的黑烟;
(4)c;ACDF
(5)使量气管两端液面相平;
(6)27.0%.

『拾』 八年级6班的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关系”,实验中物体排开液

(1)由表一中数据知,水的密度不变,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在增大,受到的浮力增大,可得在同一液体中,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2)表一和表二的第一行或第二行或第三行数据,可知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所用液体的密度不同,所受的浮力不同,可得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外,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3)由题意知,当受浮力相同时,液体的密度小,排开液体的体积就大,液体的密度大,排开液体的体积就小,可知浮力还跟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
(4)根据四幅图得,浮力:F=F1-F3,排开液体的重力:G=F4-F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G,即:F1-F3=F4-F2
(5)由于弹簧测力计在估读时会造成误差,根据刻度线显示排开液体的体积时,造成的误差也是比较大的,所以会造成表一中1、3两次数据与这一实验结论不相符.
故答案为:(1)在同一液体中,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2)液体的密度;(3)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大小;(4)F1-F3=F4-F2;(5)由刻度线显示排开液体的体积造成的误差(或弹簧测力计估读造成的误差).

与如图1所示探究性实验装置共6个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换右后轴承多少钱 浏览:289
以太网接入设备叫什么 浏览:797
深圳拓固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浏览:851
燕秀工具箱如何安装到cad中 浏览:601
阀门泄漏量怎么计算 浏览:869
61O8轴承外圆直径多少 浏览:668
博正阀门厂 浏览:59
防盗门轴承松了怎么办 浏览:262
简易感应装置设计 浏览:933
博越仪表盘模糊怎么办 浏览:540
vgod机械杆配什么电池 浏览:881
湿度自动控制装置 浏览:895
工程机械底盘主要由什么组成 浏览:59
如何看轴承极限转速最高 浏览:393
船用消防设备有哪些 浏览:845
快速制冷应该是什么循环 浏览:895
起车排气阀门制作 浏览:161
设计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 浏览:203
大众仪表全红报警是什么意思 浏览:294
如何根据承重重量选择合适的轴承 浏览:867
© Arrange www.fbslhl.com 2009-2021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