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某化学小组在实验室利用自己设计的装置(如图)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步骤如下:①测量实验需要的具
(1)往具支试管中装满水,然后倒入量筒中测量水的体积,即该具支试管的容积,故答案为:往具支试管中装满水,然后倒入量筒中测量水的体积,即该具支试管的容积.
(2)为防止橡胶塞弹出、注射器活塞弹出等,应在具支试管上固定小气球.在实验加热过程中,为使空气中的氧气充分反应,应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故答案为:防止橡胶塞弹出、注射器活塞弹出等;使空气中的氧气充分反应.
(3)假设具支试管的容积为50mL,反应前注射器中气体的体积为20mL,反应后注射器中气体的体积为6ml,则反应消耗氧气的体积为20ml-6ml=14ml;
14ml |
50mL+20mL |
1 |
5 |
2. 实验室用50mL0.50mol/L盐酸、50mL0.50mol/LNaOH溶液和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测定中和热的实验,得到表中的数据
(1)根据量热计的构造可知该装置的缺少仪器是环形玻璃搅拌器,环形玻璃搅拌棒上下搅动使溶液充分反应;为减少热量散失,应使小烧杯口与大烧杯口持平,其余部分用碎塑料填满; 故答案为:环形玻璃搅拌棒;上下搅动;应使小烧杯口与大烧杯口持平,其余部分用碎塑料填满; (2)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计上的酸与NaOH溶液反应放热,使温度计读数升高,温度差偏低,但使测得的中和热偏高,所以每次测量后用水将温度计上的液体冲掉,并擦干温度计; 故答案为:用水将温度计上的液体冲掉,并擦干温度计 (3)第1次实验盐酸和NaOH溶液起始平均温度为20.25℃,反应前后温度差为:23.7℃=20.25℃=3.45℃; 第2次实验盐酸和NaOH溶液起始平均温度为20.4℃,反应前后温度差为:23.8℃=20.4℃=3.4℃; 第3次实验盐酸和NaOH溶液起始平均温度为21.55℃,反应前后温度差为:24.9℃-21.55℃=3.35℃; 50mL0.50mol/L盐酸、50mL0.50mol/LNaOH溶液,溶液质量m=100mL×1g/mL=100g,c=4.18J/(g?℃),代入公式Q=cm△T得生成0.025mol的水放出热量Q=4.18J/(g?℃)×100g×
故答案为:-56.8kJ/mol; (4)量热计的保温瓶绝热效果不好、酸碱溶液混合不迅速都会使温度偏低,测得的实验值产生偏差, 故答案为:①量热计的保温瓶绝热效果不好②酸碱溶液混合不迅速; (5)氨水为弱碱,电离过程为吸热过程,所以用氨水代替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57.3kJ,所以△H 1 >△H, 故答案为:>;NH 3 ?H 2 O电离吸热; |
3. (2012崇川区一模)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实验开始时
A、开始时加热红磷,使红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项正确;
B、必须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再读数,故选项正确;
C、本实验的结论是: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故选项正确;
D、将红磷换成木炭进行实验不可以,因为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选项错误;
故选D
4. 实验室常用下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1)若有1.24g红磷发生反应,则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产生的
(1)设产生复固体的质制量为X 4P+5O 2
124 284 1.24gX
解得:X═2.84g 答:产生固体的质量为2.84g. (2)该实验的原理是消耗氧气,使装置内外产生压强差,为了使氧气全部耗尽,因此红磷要过量. 故答案为:是; 红磷过量,尽可能将集气瓶中的氧气消耗完. (3)该实验注意点很多,排除药品量和装置气密性的影响外,还可从环保、操作等方面考虑.从操作角度看不足为:红磷被点燃后缓慢伸入集气瓶内,致使部分空气因热膨胀而逸出集气瓶;从环保角度考虑不足为:磷在空气中燃烧会污染空气;从利用的装置看导气管内存有空气会使实验误差较大. 故答案为:红磷被点燃后缓慢伸入集气瓶内,致使部分空气因热膨胀而逸出集气瓶(或磷在空气中燃烧会污染空气或导气管内存有空气会使实验误差较大). |
5. 实验室可用下列实验装置测定氧化亚铁和三氧化二铁固体混合物中的三氧化二铁的
(1)为了安全,在点燃酒精灯之前,在F装置出口b处必须 验纯 .
(2)装置C中所放试剂为浓硫酸回,则装置B的作答用是 除去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 .
(3)干燥管E右边又连接干燥管F的目的是 防止空气中的水汽进入E ;若无干燥管F,测得三氧化二铁的质量将偏大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6. (2011成都)实验室常用下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1)若有1.24g红磷发生反应,则根据化学方程
(1)设产生固体的质量为X
4P+5O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