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发明奖实验装置

发明奖实验装置

发布时间:2021-11-28 07:13:13

㈠ 新华联科技奖

2013年,评选出第二届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获得者,其中丁悌平、裴荣富、张荣华、廖椿庭、卢耀如等5人获得杰出成就奖,每人奖金10万元;吴珍汉、金小赤、刘成林、聂凤军、张岳桥、王贵玲、王学求、雷明堂、王晓红等9人获得突出贡献奖,每人奖金5万元。

国土资源部姜大明部长和汪民副部长为第二届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杰出成就奖获奖者颁奖并合影

1.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杰出成就奖

丁悌平研究员在同位素测试实验工作

丁悌平: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研究员。曾任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同位素丰度与原子量委员会主席。长期从事同位素地球化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在改进硫、硅同位素测试技术,创建硅同位素地球化学体系,修订硫原子量等方面取得国际公认的突出成果。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和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4项。1996年被授予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2005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裴荣富院士在办公室

裴荣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固体矿产勘查和成矿学研究,在国内外主持五项重大矿产勘查工作,首次在国内开展30余个矿床地质勘探与矿山开采工程验证对比研究,为指导地质勘查和矿业可持续发展做出科学论证。近20年专攻超大型矿床成矿学研究,首次完成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及其全球成矿体系。曾多次获有关部门表彰和奖励,获多项国家和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终身荣誉会员。

张荣华研究员在地球化学动力学实验室用自主研制的获奖设备进行高温高压实验

张荣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地球化学和实验地球化学研究。开创地球化学动力学新领域,自主发明仪器,创建我国第一个地球化学动力学实验室和高温高压流体实验室。在高温高压流体和流动反应原位探测装置、方法和整合技术,临界区水性质影响矿物与水反应速率,高压高温原位观测和实验模拟金属分带、来源迁移堆积等方面,取得重要创新性成果。以排名第一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和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

汶川地震后廖椿庭研究员在映秀灾区工作

廖椿庭: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从事地质力学研究工作,是我国地应力测量与应用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为地质力学在工程中的创新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三等奖1项,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1985年获地质矿产部劳动模范和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1992年获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卢耀如院士在云南石林进行地质考察

卢耀如: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岩溶及有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方面的研究工作,被誉为“喀斯特卢”。参加并指导一系列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研究,为岩溶地区的开发作出突出贡献。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河北省院士特殊贡献二等奖、河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福建省“6·18”突出贡献奖。

2.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突出贡献奖

吴珍汉研究员考察夏威夷现代活火山

吴珍汉: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长期从事区域地质、构造地质、大陆动力学及应用研究,在西藏当雄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青藏铁路沿线活动断层勘测与工程稳定性评价、羌塘盆地油气地质构造保存条件分析、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演化与隆升过程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和创新成果,产生了较大学术影响和显著社会效益。

金小赤研究员在野外工作

金小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从事生物地层学、沉积和古地理学研究。对冈瓦纳相沉积和生物在中国的分布、冈瓦纳裂解地块在中国西南部的分布和拼贴过程以及特提斯的发展和演化有较深入的研究。对青藏高原以及天山在新生代的隆升和环境变化以及相应的地层学和沉积学记录也有一定的研究。

刘成林研究员考察勐野井钾盐矿

刘成林: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钾盐成矿规律、第四纪盐湖演化及大陆表生成矿等科研与调查。合作发现我国第二个超大型钾盐矿床-罗北凹地钾矿,揭示了江陵凹陷深层高产富钾卤水矿;合作提出“深盆迁移成钾”和“裂谷小盆地成钾”等理论认识,建立盆地找钾模型等。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第四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

聂凤军研究员(右一)在内蒙古毕力赫矿区对学生进行野外指导

聂凤军: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工作。在中蒙边境及邻区铜、金和银成矿理论研究和找矿评价预测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地壳再造与成矿作用模型,并且将其成功引入找矿勘查评价;主持境外巨型成矿带矿产资源潜力调查工作,为国家有关部门实施矿产资源“走出去”计划提供支撑,为制定全球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岳桥研究员在浙江野外开展前寒武纪基底构造研究工作

张岳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新构造与活动构造、盆地构造和区域大地构造等方面的研究,在青藏高原东缘地貌边界带新构造演化、华北地区新生代构造、鄂尔多斯盆地周缘中生代构造、郯庐断裂和胶莱盆地白垩纪构造、华南地区中生代大地构造、中国东部侏罗纪陆内变形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王贵玲研究员(中)野外工作

王贵玲: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积极组织科研地调工作,不断探索地下水研究新技术新方法,主持各项科研地调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4部。首次编制地下水系统划分技术导则,对我国北方地下水系统进行整体划分和特征详细论述,首次系统地开展了我国北方地下水系统对比研究。

王学求研究员室内工作

王学求: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研究员。一直从事勘查地球化学研究,在金矿勘查地球化学、深穿透地球化学、纳米地球化学、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研究领域取得了国际领先性成果,为国家紧缺矿产资源发现提供了重要找矿靶区。担任全球地球化学基准委员会主席,领导了地球化学界最大的国际合作研究计划,为建立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作出了奠基性贡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等。

雷明堂研究员野外工作

雷明堂: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从事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发育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在岩溶塌陷形成演化机理与发育判据实验测试技术、基于岩溶管道裂隙系统水(气)压力实时监测的岩溶塌陷监测预警方法、以及不同类型岩溶塌陷综合防治等方面取得了重要创新和突破。

王晓红研究员展示3D打印的硅蛋白模型

王晓红: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地球化学探测与分析新技术研究及其标准物质研制。近几年,与德国美茵茨大学Mueller教授合作,启动了我国硅质海绵骨针矿化机制和在生物医学领域仿生应用研究新领域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建立了德中“生物—矿化—材料”实验室,以多学科交叉实现了地球科学的延伸,为地球科学造福于人类开辟了新途径。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40多篇,其中国际SCI论文60多篇;主译出版专著1部。

㈡ 卡文迪许实验室的诺奖得主

卡文迪许实验室作为剑桥大学物理科学院的一个系,从1904年至1989年的85年间一共产生了29位诺贝尔奖得主 ,占剑桥大学诺奖总数的三分之一。若将其视为一所大学,则其获奖人数可列全球第20位,与斯坦福大学并列 。其科研效率之惊人,成果之丰硕,举世无双。在鼎盛时期甚至获誉“全世界二分之一的物理学发现都来自卡文迪许实验室。”
获奖者及主要成就:
约翰·斯特拉斯,第三代瑞利男爵(物理, 1904)研究气体密度,并从中发现氩
约瑟夫·汤姆孙(物理, 1906)发现电子;认识到电子是亚原子粒子;(其子后来亦获物理学奖)
欧内斯特·卢瑟福(化学, 1908)发现了放射性的半衰期,并将放射性物质命名为α射线和β射线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物理, 1915)开展用X射线分析晶体结构的研究(25岁获奖,为最年轻得主)
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物理, 1917)发现X射线的散射现象
弗朗西斯·阿斯顿(化学, 1922)借助质谱仪发现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阐明了整数法则
查尔斯·威耳逊(物理, 1927)发明云室,用以观察α粒子与电子的轨迹
阿瑟·康普顿(物理, 1927)发现康普顿效应
欧文·理查森(物理, 1928)发现理查森定律
詹姆斯·查德威克(物理, 1935)发现中子
乔治·汤姆孙(物理, 1937)发现电子具有波的性质(约瑟夫·汤姆孙之子)
爱德华·阿普尔顿(物理, 1947)发现高度约为150英里(241千米)的电离层,即阿普尔顿层
帕特里克·布莱克特(物理, 1948)使用反控制云室观察宇宙射线
约翰·考克饶夫(物理, 1951)使用粒子加速器研究原子核
欧内斯特·沃吞(物理, 1951)历史上第一位人为分裂原子核的人,证明了原子结构理论
弗朗西斯·克里克(生理学或医学, 1962)与沃森共同发现了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
詹姆斯·杜威·沃森(生理学或医学, 1962)与克里克共同发现了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
马克斯·佩鲁茨(化学, 1962)与肯德鲁共同确定了血红素和球蛋白的分子结构
约翰·肯德鲁(化学, 1962)与佩鲁茨共同确定了血红素和球蛋白的分子结构
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化学, 1964)确定了青霉素和维生素B12的结构
布赖恩·约瑟夫森(物理, 1973)预言并发现约瑟夫森结效应
马丁·赖尔(物理, 1974)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天文学家
安东尼·休伊什(物理, 1974)发现脉冲星
内维尔·莫特(物理, 1977)同安德森发展出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
菲利普·安德森(物理, 1977)同莫特发展出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
彼得·卡皮查(物理, 1978)发现超流体
阿兰·麦克莱德·科马克(生理学或医学, 1979)成功进行X射线成像分析
亚伦·克拉格(化学, 1982)使用晶体电子显微镜研究病毒及类似物质的结构
诺曼·拉姆齐(物理, 1989)研发超精密铯原子钟和氢微波激射器

㈢ 卡文迪许实验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有谁,内容是什么

将近三十个。被称为诺贝尔奖的摇篮。

㈣ 第十四届全国星火杯创造发明金奖有哪些产品

温棚无线可编程控制器 发明制作(硬件) 周永基 刘秉坤 牛振兴 特等
2 激光电话实验室 发明制作(硬件) 徐潇 尤勇 杨虎城 一等
3 红外遥控防盗密码锁 发明制作(硬件) 李锋林 孙佳 殷倩 一等
4 数字式8种波形发生器 发明制作(硬件) 史佳欢 蒋宏旭 费源远 王磊 二等
5 多普勒感应式防盗报警器 发明制作(硬件) 吴边 陶涛 翁子彬 二等
6 遥控日历 发明制作(硬件) 杨帆 李延飞 张胜 二等
7 IDE热拔插接口卡 发明制作(硬件) 吴宏涛 宋起涛 邵永杰 二等
8 智能家电 发明制作(硬件) 关仲泉 吴宏涛 侯志安 二等
9 车辆倒车防撞告警底盘装置 发明制作(硬件) 魏正源 袁晓光 董大威 二等
10 光控声效应发生器 发明制作(硬件) 孙佳文 梁乐 李堃 三等
11 纸张厚度检测器 发明制作(硬件) 朱守平 王超 三等
12 多功能提醒器 发明制作(硬件) 杨小明 许正彬 张银辉 三等
13 单片机控制的模糊充电器 发明制作(硬件) 张娟 宋捷 刘书君 三等
14 无线调频话筒 发明制作(硬件) 李卫军 李小青 刘松华 三等
15 遥控小船 发明制作(硬件) 关仲泉 侯志安 三等
16 颗粒物质量检测器 发明制作(硬件) 应蓓华 谢飞 三等
17 热释电红外探测照明灯 发明制作(硬件) 杨兵 苏亚 三等
18 热释电红外感应交流开关设计 发明制作(硬件) 刘利华 周云海 张晨光 三等
19 智能情绪调节器 发明制作(硬件) 李小丁 张振飞 叶冠华 三等
20 智能型玻璃破碎双检器 发明制作(硬件) 何建亮 梁慧坚 三等

学术论文获奖作品(共27件)
项目名称 类别 参赛作者 奖励等级
1 波导缝隙天线阵的初步设计 理工类学术论文 梁毅 谭康柏 一等
2 热释电红外感应交流开关设计 理工类学术论文 刘利华 周云海 张晨光 二等
3 多谱勒感应式防盗报警器设计 理工类学术论文 吴边 陶涛 翁子彬 二等
4 高灵敏金属探测器的研究与改进 理工类学术论文 刘翔 唐顺忠 二等
5 智能电话防盗报警系统 理工类学术论文 陈建双 陈晓洁 三等
6 高性能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理工类学术论文 何晓川 三等
7 超声波车辆底盘防碰撞装置 理工类学术论文 魏正源 袁晓光 董大威 三等
8 智能型玻璃粉碎双检器 理工类学术论文 何建亮 梁慧坚 三等
9 热释红外照明灯 理工类学术论文 杨兵 苏亚 三等
10 基于电话的远程遥控家电系统的设计 理工类学术论文 郗玫 龚建强 刘特佳 三等
11 班级管理数据库应用系统 理工类学术论文 肖远辉 陈晓洁 三等
12 光控声效应发生器 理工类学术论文 孙佳文 梁乐 三等
13 Linux系统的网络维护与管理 理工类学术论文 王彦 乔林 三等
14 基于单片机的热拔插控制器设计 理工类学术论文 吴宏涛 邵永杰 宋起涛 三等
15 多功能提醒器 理工类学术论文 杨小明 许正彬 张银辉 三等
16 无线调频话筒 理工类学术论文 史佳欢 蒋宏旭 费源远 王磊 三等
17 汽车电池电压监视器 理工类学术论文 高弋 于磊 郭宏瑞 三等
18 红外遥控防盗密码锁 理工类学术论文 李锋林 孙佳 三等
19 声光控照明灯 理工类学术论文 张薇 赵曌 彭宽 三等
20 单次触发的固体定时继电器 理工类学术论文 谷军霞 王锋 三等
21 基于USB接口的IC卡读写器 理工类学术论文 钟学毅 杨柏胜 陈渤 三等
22 逻辑加密卡读写器 理工类学术论文 吴坤 孔祥瑞 陈宇 三等
23 遥控万年历 理工类学术论文 杨帆 李延飞 索志勇 三等
24 数字测温器 理工类学术论文 邱建锋 刘清华 马仑 三等
25 用单片机控制的充电器 理工类学术论文 张娟 宋婕 刘书君 三等
26 脉冲信号发生器的CPLD设计 理工类学术论文 徐明 侯冲 三等
27 智能情绪调节器 理工类学术论文 李小丁 张震飞 叶冠华 三等

㈤ 油气成藏重建仪获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说明了什么

据悉,在该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共申报发明专利86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6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论文96篇,出版专着5部,并获得中国石化的第一项技术发明,事实上,这些研究成果有力地支持了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和“973”项目,为我国油气勘探的不断突破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储备。

大概自2002年以来,项目研发团队历时15年的科研攻关,围绕“我国多期构造活动背景下油气成藏富集机制”这一核心科学问题,攻克世界性近地质条件的痕量分析与模拟问题在于,对于油气生成、运聚和后期保存等关键成藏因素,已经发明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实验仪器和方法,“金钥匙” 已发现重建多阶段和复杂的积累过程。

㈥ 哈尔滨工业大学超精密光电仪器获得国家发明创造最高水平的奖项什么奖

哈尔滨工业大学超精密光电仪器工程研究所创新团队的代表谭久彬。
获得代表我国发明创造最高水平的奖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鲜花。掌声。

这是2007年2月27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初春的北京虽然寒意未消,但怒放的鲜花和热烈的掌声,将温暖带给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科技英才们。

参会代表中就有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超精密光电仪器工程研究所创新团队的代表谭久彬。他们以“超精密特种形状测量技术与装置”这一成果,获得代表我国发明创造最高水平的奖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而在15年前,他们课题组只有区区3人,当时连自己的办公桌都没有,3个人只能挤在借来的一张实验桌上!

短短15年,他们是如何白手起家,站上科技奖励的最高领奖台?为寻访其中的奥秘,日前,我们走进了他们的“超精密”世界。

㈦ 获得194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由美国人P.W布里厅曼了明的超高压装置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布里奇曼1882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1900年进入哈佛大学,开始对高压物理学的研究产生兴趣。高压物理学的发展受到设备的限制,面临两个技术难题,一是传递压力的流体的泄漏,一是压力容器的破裂。1909年布里奇曼发明了“无支持面”原理自密封装置,成功地产生了20000个大气压的高压。1937年,布里奇曼率先采用美国新出现的高耐压强度材料制造高压设备,并设想出外部支持的办法,获得了50000个大气压的压力。1941年他用改进了的外部支持装置获得100000大气压的压力,同时他还才一种交叉刀刃原理,获得过425000大气压的压力。1952年他又发明了一种更为完善的高压装置—站式设备可使高压稳定地保持在100000大气压,而且操作和测量都比较方便。布里奇曼因发明产生超高压的装置及利用这些装置在超高压领域的做出的众多贡献,获得了1946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作为高压物理方面的杰出实验专家,他十分注重亲身实践,每项实验研究都亲自参加制作设备和仪器,甚至像加工机械零件、吹玻管、钻孔这些事他亲自动手,实验过程中也亲自操作。他的独立性很强,对人对自己都强调独立思考,科学研究中也几乎单干,很少与别人合作,甚至研究生也不愿多带,除了几篇别的课题的论文之外,他指导的高压物理方面的博士论文总共只有14篇。布里奇曼一生发表了260篇论文和13本书,只有2篇论文是和别人合作的。

199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PCR(聚合酶链反应) 发明人穆利斯(K.Mullis)也是一个单干的典型。穆利斯1944年12月出生在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1972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79年穆利斯进入西斯特公司,从事DNA的合成工作。穆利斯是一个个性独特、不善于合作的科学家,在实验室的其他科学家多次产生矛盾,与实验室的雇员发生性关系,拿枪和用拳头威胁跟他女朋友约会的同事。由于忘了带证件而被警卫员挡在门外,他甚至威胁警卫员。因此,他被免去了DNA合成实验室主任的职务。不过,公司并没有开除穆利斯。穆利斯具有强烈的个人功利主义思想,拒绝承认PCR组的集体努力和全体人员的敬业精神是导致该方法成功的重要原因。穆利斯是最先提出PCR概念的人,是坚信它具有光明前景的几个人之一,他认为公司在他的第一篇关于PCR的论文的发表上出现了失误,因此对优先权和专利署名提出了过分要求,要求作为今后5年内公司的每一篇关于PCR的论文的第一作者。穆利斯离开公司的时候得到了公司支付参与某项发明或者开发某个产品的最高奖1万美元。

㈧ 化学实验室的常用器材

1、试管: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注意,加热后不能骤冷,防止炸裂。

2、烧杯:用作配制溶液和较大量溶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加热时,应放置在石棉网上,使受热均匀。

3、量筒:量度液体体积。注意,不能加热,不能作反应容器。

4、集气瓶:用于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

5、酒精灯:用于加热。注意: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6、试管夹:用于夹持试管。

7、玻璃棒:用于搅拌或转移液体时引流。

8、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用过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引其他药品。

9、滴瓶:用于盛放液体药品。滴瓶上配套使用的滴管不用清洗。

10、铁架台: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常用于过滤、加热等实验操作。

11、水槽:用于排水法收集气体、或用来盛大量水的仪器,不可加热。

12、燃烧匙:燃烧匙由铁丝和铜质小勺铆合而成。用于盛放可燃性固体物质作燃 烧试验,特别是物质在气 体中的燃烧反应。

13、托盘天平:用于称量药品的质量。

14、平底烧瓶、圆底烧瓶:常用作反应容器。

15、锥形瓶:常作为反应容器。

16、带导管的橡皮塞:一般在制取气体时连接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17、广口瓶:一般用于实验室盛放固体药品。

18、细口瓶:一般用于实验室盛放液体药品。

化学实验中使用到的仪器称为化学仪器。可以对材料进行计量或反应。主要分为计量仪器和反应仪器。将仪器以特定方式进行组合构成装置,实现实验目的。

(8)发明奖实验装置扩展阅读:

复杂器材:

1、启普发生器

一种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发生装置,是荷兰科学家启普(Petrus Jacobus Kipp 1808~1864)发明,并以他的姓命名。它用普通玻璃制成。它由球形漏斗、容器和导气管三部分组成。适用于块状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反应制取气体,如氢气、硫化氢等。

2、酒精喷灯

常用的酒精喷灯有座式酒精喷灯和挂式酒精喷灯两种。座式酒精喷灯的酒精贮存在灯座内,挂式喷灯的酒精贮存罐悬挂于高处。酒精喷灯的火焰温度可达1000℃左右。

3、布氏漏斗

布氏漏斗是实验室中使用的一种陶瓷仪器,也有用塑料制作的,用来使用真空或负压力抽吸进行过滤。普遍认为发明者为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爱德华·比希纳,事实上布氏漏斗是由化学家Ernst Büchner发明的。形状为扁圆筒状,圆筒底面上开了很多小孔。下连一个狭长的筒状出口。

4、坩埚钳

坩埚钳(crucible tongs),一种常见的化学仪器。通常用来夹取坩埚。一般由不锈钢,或不可燃、难氧化的硬质材料制成。

5、布氏烧瓶,

布氏烧瓶又称抽滤瓶,是实验室中使用的一种玻璃器皿,为烧瓶的一种。配合布氏漏斗过滤用。发明者为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Eard Buchner。

㈨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有哪的三项成果

楼上的回答显然是错的。06年歼十已经得了。
从1999年以后,这个奖的档次已经大幅提高,宁缺毋滥,至今已有四年空缺。
至于新闻通稿之中为什么不说大家关心的“等”是什么东西,那肯定是有原因的吧。就像07年度的大家都不知道是啥一样,今年的甚至比去年还难猜,一点信息都没有,只能发挥想象力和分析能力啦!我觉得首先得看得奖的是谁,然后才好猜。07年的那个有人猜是什么电机,显然是很错的啦.
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谁来“认领”? 2009-01-12 21:34 (分类:默认分类)
近日,2008年度的国家科技方面的各项大奖全部揭晓了,新闻中并没有说出所有的名单。在这里简单关心一下。个人最高奖就不说了,新闻上很详细了,那么看看其他方面的头等奖吧,基础科学的空缺就不说了,说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不一等奖”。见识较浅,请内行指正。

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技术发明方面最高奖就是一等奖,低的就不说了)

先引用一句话:2004年以前,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曾连续空缺达6年之久。而今年,“小型高精度天体敏感器技术”等3项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数量可谓空前。

好了,是哪三个呢?

简单搜一下,首先得到新华社的通稿,1、项目名称 硬脆材料复杂曲面零件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 2、项目名称 小型高精度天体敏感器技术。

第三个不知道,再搜一下,北航副校长徐惠彬主持的“巨磁致伸缩材料和器件的研究”,荣获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http://www.chsi.com.cn/jyzx/200901/20090112/16407223.html)

继续搜搜新闻,可以看到这三个奖都被“认领”了,两个北航的,一个大连理工的。至于他们的意义,内行应该知道,外行可以看评论。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也是一个空缺严重的奖,2000、2001、2002连续三年空缺,2003的给了载人航天,2004没有宣布,2005空缺,2006歼十,2007是9409工程(至于是什么多种猜测)。

2008年是“青藏铁路工程等三项成果”,三项哦,数量在1999年以后是空前(1999年后这个奖项的档次提升,宁缺毋滥)。相对于技术发明奖的透明,科技进步奖似乎很神秘,费了半天劲就是没搜到到底是啥成果得了。只搜到关于2007年所谓9409的猜测。

2007年度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公布之后,也引起了猜测。有一个“南阳防爆集团有限公司”非常勇敢,他们勇敢地“认领”了这个奖,你在或者google稍微搜一下,发现很多条目都是说这个9409就是什么电机。稍加分析,不免鄙视。此外,关于此项的猜测也颇多。看来大家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然后看到一条新闻:“许达哲激动地说,今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和所属航天二院等几十家单位共同完成的“9409”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项目完成人代表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是科工集团十万职工的无上光荣! ”

这条新闻应该是确凿的。也就是说,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航天二院获得了这个大奖。那就不是那个什么公司,也不是很多人根据94联想到的094和093,因为了解一下航天二院就知道,它们不做核潜艇。这样猜测的范围就可以缩小很多了,一些军事论坛里已经说是某型导弹,个人感觉比较可信。

2008年度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除了大家知道的青藏铁路,还有两个,但是不论怎么搜索,都是搜索不到,也没看到有什么单位或公司“认领”。相比较“技术发明一等奖”全部在第一时间被“认领”,这个现象似乎蹊跷,其实应该是与国防有关的,不然口风不会这么紧。本人对军事不怎么了解,所以也不知道是谁得了。只是不知道今年会不会有新的“南阳防爆集团有限公司”再来认领这两个奖,呵呵...

㈩ 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的获奖情况

2012年由尤肖虎团队领军完成的“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是移动通信领域近十年来唯一的一个国家一等奖,也是江苏省第一次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宽带多载波普适MIMO传输与迭代接收技术” 获2009年度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
“基于WPAN的短距离无线接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2005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基于多径能量窗的CDMA接收技术”系列专利技术,获2004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低功率无线接入系列设备的研制及产业化” 获2004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项目” 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阅读全文

与发明奖实验装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绝对pe工具箱50 浏览:756
重汽豪沃中桥差速器轴承多少钱 浏览:323
什么样的阀门可以装在水下 浏览:804
机械盘阵列最快速度是多少 浏览:656
一固态一机械速度怎么样 浏览:692
税控设备抵减多少 浏览:734
燃气灶没有调节阀门怎么调火 浏览:967
142汽车后轴管轴承是什么型号 浏览:895
汽车分离轴承生锈了怎么办 浏览:502
临淄辛三路利民五金机电 浏览:228
空调制冷开关怎么换 浏览:453
超声波治疗原理是什么 浏览:541
机械弹弓如何 浏览:406
自动高效消烟除尘装置 浏览:446
上海原装化工仪表多少钱 浏览:837
电钻单轴承怎么样 浏览:743
管道控制流量的阀门 浏览:665
水箱机械自动上水装置原理图 浏览:860
实验回流反应装置 浏览:67
机械设备运到国外有哪些费用 浏览: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