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进入华中科技大学的人都是什么水平
一本院校。
B. 华中科技大学脉冲强磁场实验室的申请批准
在中国和比利时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框架下,“超强脉冲磁场开发研究”项目于2002年和2007年两度得到了双方政府的资助,该项目由华中科技大学与比利时鲁汶大学联合执行。以实施该项目为基础,华中科技大学建立了脉冲强磁场实验室。比利时鲁汶大学每年派专家来华工作,指导实验室建设,并接收华中科技大学选派的研究人员前往欧洲强磁场实验室学习,双方开展了大量的合作研究工作。
华中科技大学与鲁汶大学共同合作开发了脉冲磁体设计软件PMDS2.0,被欧洲“DeNUF”项目采纳为磁体设计工具。
2003年至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脉冲强磁场实验室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制出国内最高磁场强度的脉冲强磁场装置。之后,华中科技大学又以脉冲强磁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为基础,在中比政府间科技合作的支持下,申报了脉冲强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并获得了批准。
华中科技大学的脉冲强磁场实验室在建设之初,就瞄准世界先进水平,以国际科技合作为支撑,旨在建设高水平的脉冲强磁场装置。经过短短5年的时间,科研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磁场强度提高了一倍,为建设世界一流脉冲强磁场装置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学校与世界主要的脉冲强磁场实验室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得到世界脉冲强磁场学界的认可。在未来5年内,华中科技大学有望建设世界一流的脉冲强磁场实验室,研制出80特斯拉以上脉冲磁体,冲击世界脉冲磁场强度记录,使中国在脉冲强磁场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
C. 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的学科建设
学院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及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含理论物理、光学、凝聚态物理、等离子体物理、无线电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精密测量物理和材料物理与化学等多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物理学为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学院现有"引力与量子物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科技部"引力与固体潮观测台站";"基本物理量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重力导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并参与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和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的建设。学院在学科建设中坚持凝练方向、突出特色;整合力量,扩大规模;加强基础,突出亮点;开放合作,扩大影响的建设思路。目前,精密重力测量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正处于建议申请阶段,学院将围绕这一大平台建设的良好机遇,不断整合力量,大力引进高端人才。
D. 华中科技大学的脉冲强磁场中心新大楼在哪里
教育部直来属高校首批国家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25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奠基开建,据介绍,此项目将建成为与美国、法国、德国脉冲强磁场实验室并列的世界四大强磁场科学研究中心之一,为我国学者在众多基础研究领域获取重大原始创新性成果奠定重要基础。 2007年初,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华中科技大学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联合承担强磁场实验装置建设任务,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建设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首期投资1.2亿元,项目建设期5年。
E. 什么是脉冲强磁场它有什么规律
磁现象是物质的基本现象之一。科学研究早已证实,当物质处在磁场中,其内内部结构可能发生改变容,磁场因而一直是研究物理等诸多学科的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强磁场与极低温、超高压一样,被列为现代科学实验最重要的极端条件之一。它可分为稳态强磁场和脉冲强磁场两大类,其对应的发生装置又分为稳态强磁场装置和脉冲强磁场装置。 由于在极端磁场条件下,物质的结构会发生改变,利用这一技术,能为物理、材料、化学、生命与医学等领域的科研提供平台,比如医学上运用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2]。
F. 华科电气强磁场怎么样
华中科大脉冲强磁场中心简介 脉冲强磁场中心始建于2005年,主要进行脉冲强磁场技术及脉冲强磁场环境下的科学实验研究,目前中心承担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项目——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的建设任务。 于2008年4月开工建设的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是我国十一五期间计划建设的十二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也是教育部所属高校承建的第一个(唯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计划投资1.33亿元,建设周期为5年,建成后将成为世界四大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之一。该装置拟建设场强为50T-80T、孔径为34mm-12mm、脉宽为2250ms-15ms的系列脉冲磁体,以及12MJ电容储能型和100MVA/100MJ脉冲发电机型脉冲电源系统;配备低温、高静压、光源等其它实验条件,建设电输运、磁特性、磁光特性、压力效应、极低温等科学实验测试系统,为脉冲强磁场下凝聚态物理、材料、磁学、化学、生命与医学等领域科学研究提供理想的研究平台,装置建成后将面向国内外科学家开放。 脉冲强磁场技术的工程应用研究包括脉冲电磁成形技术、整体充磁技术、磁制冷技术等方面。此外,中心还开发了集成式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特种脉冲电源等成套设备。 目前,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样机系统已经研制并调试成功,该样机系统包括1MJ/25kV脉冲电容器电源系统、多个场强为50T—70T的脉冲磁体、配备液氦和超流氦低温系统的电输运和磁特性科学实验测试系统。脉冲强磁场中心接受国内外科学家的实验申请,已相继开展了超导材料、半导体材料等方面的研究。 脉冲强磁场中心十分重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相继与比利时鲁汶大学、法国图卢兹国家脉冲强磁场实验室、德国德累斯顿脉冲强磁场实验室、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以及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东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北京物理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等单位的相关实验室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华中科技大学在强磁场方面的专家 (院士级别) (均在电气学院) 樊明武,院士、原中国原子能科学院院长。我国著名的回旋加速器专家、磁铁理论与工程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65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电机制造专业,同年分配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从事回旋加速器的研究。多次应邀工作于美、英、法等国著名研究所,从事粒子加速器和电物理设备有关技术研究。曾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2001年初至2005年初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他在回旋加速器研制、改进工程中,发展了回旋加速器理论和主体技术。在30MeV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研制中,解决了关键设备技术问题,使该加速器达到九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磁场计算结果有偿转让国外。该加速器被两院院士投票评选为全国1996年十大科技事件之一,这一事件结束了我国不能用加速器批量生产中短寿命放射性同位素的局面,标志我国回旋加速器的研制能力达到一个新水平。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次,发表论文70余篇,专著2部。1983至今 先后担任如下有关学术组织职务:第八届、第九届国际电磁场计算会议国际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电磁场计算学会理事,国际电磁场计算会议中国联络办公室主任、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论电工专委会委员、副主任,计算机应用专委会委员,粒子加速器学会付理事长,正负粒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兰州重粒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科协主席等。 潘垣,院士。磁约束聚变技术、高功率脉冲电源技术专家,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TER中国专家委员会委员(此人是中国受控核聚变装置设计领域唯一的一位院士)。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55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电力系,先后在原子能研究所、西南物理研究院、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所工作。曾赴欧洲联合托卡马克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聚变中心工作。1998年9月调入我校。 他是我国最早从事聚变研究的主要成员之一,也是我国磁约束聚变技术及大型脉冲电源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主持和参与主持过三套聚变装置研制和另一装置升级改造。在“中国环流器一号”研制中负责工程方案设计,立项后又负责总体电磁工程、脉冲电源及总控系统,创造性地解决多项重大技术难题。他还成功地将聚变技术应用于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取得多项成果。其中大型发电机氧化锌非线性电阻灭磁已在电力工业广泛推广,在电磁炮、补偿脉冲发电机等领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现正从事超导电力、脉冲功率及等离子体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
G. 华中科技大学怎么样
东北大学(秦皇岛和沈阳)挺好的——第一点:学校属211和985,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有多个优势学科。
第二点:学习环境不错,适合求学深造。第三点:享受的教育资源和就业不错。如院士、教授授课的机会很多,享有世界一流的重点实验室(如罗克维尔实验室),不同院系的实验室互相开放、互相学习。毕业生综合素养比较高,功底比较深厚,专业基础比较扎实,求是创新实践能力比较强,多年来在京、津、沪、深、沈、冀等不同地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一次性就业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考研率也在逐年提高,目前毕业生考研报考率平均达到50%左右,考研成功率平均达到20%左右。第四点:文化底蕴都比较深厚,既有悠久的灿烂文化,又有感动的创学历史,既有“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又有“献身、求实、团结、创新”的校风,这对一个人的思想形成会有积极的影响。同时,学校距北京近,交通方便,相当于“北京的后花园”,对胸怀祖国和放眼世界的思想形成有很大的作用。这对今后走入社会很重要,因为大学毕竟只是个平台,大学几年是人生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问题解决好了比什么都重要,这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H. 国之重器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有何惊艳之处
9月27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在合肥通过国家验收,这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荷兰、日本之后第五个拥有稳态强磁场的国家。
据了解,“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包括十台强磁场磁体装置和六大类实验测量系统以及极低温、超高压实验系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承担项目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共建单位。稳态强磁场研制团队经过多年自主创新,打破国际技术壁垒,成功克服关键材料国际限制、关键技术国内空白等重大难题,成功建成继美国之后世界第二台40T级混合磁体,建成三台场强创世界纪录的水冷磁体。首创SMA组合显微系统,建立了国际领先的科学实验系统,实现了我国稳态强磁场极端条件的重大突破。
I. 环境电磁学
环境电磁学的历史始于19世纪无线电抗干扰的需要。1881年希维赛德发表第一篇“论干扰”文章,当时并未引起重视,随着电气运输干扰发生,1887年柏林电气协会成立了干扰问题委员会,成员有赫姆霍尔兹和西门子等。1889年英国研究通信干扰问题,直至目前国际电信联盟(ITU)的第五、第六研究组仍以此为主要研究课题。在信息安全和生物电磁学方面获得了较大进展。
3.4.3.1 环境电磁场源及其干扰作用
强电和弱电设施,遍及社会的各个场合,构成电磁环境场源很多,难以一一列举,如按频谱划分,可以粗略分为六类:
(1)工频干扰(50 Hz)
包括输配电系统和电力牵引系统。
(2)甚低频干扰(3 kHz以下)
(3)载频干扰(10~300 kHz)
包括高压直流输电产生的谐波、交流输电产生的谐波交流电气铁道产生的谐波。
(4)射频、视频干扰(300 kHz~300 MHz)
包括医疗设备(ISM),输电线电晕放电、高压设备和电力牵引系统的火花放电;内燃机、电动机、家用电器、照明电器等都属于这类频率的干扰源。
(5)微波干扰(300 MHz~300 GHz)
包括特高频、超高频、极高频产生的干扰。
(6)雷电及核电磁脉冲干扰
如果从辐射电磁能的特性来讲,又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专门辐射电磁能的装置;第二类辐射电磁能是其副作用的装置。
第一类的辐射电磁能装置是无线电发射装置:广播、电视、无线电通信、无线导航和雷达等。这类装置不仅数量多,而且单台装置的功率越来越大。早在1975年日内瓦的国际频率登记委员会(IFRB)所登记的无线电发射机有200多万台。且以每年6%的速度增长。同年,长波和电波无线电行政大会报道有1万多台,总功率达540 MW。更高频率发射机,在1976年,单在美国就有200多万台移动式和基台式发射机。在全球还有业余无线电台数百万台并以每年20%增长。军用电台无法统计。
第二类是在运转中无意地辐射电磁能的装置,数量品种繁多,包括无线电和电视接收机,电动机、高压输电、汽车、医疗设备等以及多种家用电器。数量极多的电磁源同时并存,它们的电磁能辐射是随机的,频率范围很宽,或有大功率发射掺杂其中构成峰值。
作为一个城市各区域环境电磁场分布及其频谱特征,最可靠的数据是实测方法取得的。图3.4.4是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的实验数据,这是1966~1971年间,在美国103个城市地区进行实例的结果。数据分成4组:A组代表城市中心,B组是郊区,C组是远郊,D组是最低水平的农村区。根据业内人士估计人为无线电辐射密度每年均以7%~14%增长,10年增长1倍。由此可见,最恶劣的电磁环境或者叫电磁污染就出现在人口集中和有大量电磁辐射装置的城市地区,以及无线发射机和超高压输电线邻近地区。
图3.4.4 电磁场噪声功率平均值
为了保证对广播信号接收无误,发射机的发射功率密度比地球表面平均自然电磁场强度约高1000倍。这也就是发射机的干扰水平,危害水平。而且由于本底干扰电磁场水平的不断提高,又要进一步提高发射机的功率水平。例如60年前,一台120 kW长波发射机,其功率强度能覆盖整个波兰。而现在要达到同样效果,其发射功率要提高17倍达2 MW。
3.4.3.2 电磁环境对人类的危害
无线电发射的射频电磁辐射可分为:长波、中波、短波和微波。对人体的危害各有不同。
高频电磁场对人体的危害,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已引起重视,并进行了研究。高频电磁场辐射作用,使人眼睛出现白内障,毛发脱落、对神经、皮肤、肌肉都有影响。电磁波贯穿生物体的深度,频率不同,深入距离变化很大,在100 GHz以上,深入达毫米级,几个 GHz时可达几个厘米,10 MHz时可超过1 m以上。
长期在中、短波下工作人员或长期受其影响,其电磁波作用主要引起中枢神经机能障碍和植物神经紧张失调。表现为神经衰弱、头昏、失眠、疲劳、记忆减退、女工的经期紊乱等。
微波辐射危害最为突出的是造成植物神经紊乱,主要反应在心血管系统,如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等。眼球是易受损伤的器官,对睾丸损害也比较大。对脑组织和血液影响也比较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微波伤害的累积效应。
国外医学研究表明,强(输)电线的工频电磁场对人体组织也产生危害。我国电力部门作了部分调查,如表3.4.3所示。德国医学杂志报道,住在输电线附近的居民、血液和神经系统发生变性甚至导致死亡。一妇女向法院状告德国电力总局,提出自从在她农场附近架设高压输电线以来,使她的奶牛产奶量减少。后经鉴定,确实如此。
表3.4.3 中国作业人员在高频(10~300 kHz)情况下主要症状
3.4.3.3 建立电磁场安全标准
生物机体组织吸收电磁波的累计量称为剂量。近年来电磁波剂量学研究在理论方面和实验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在动物体上做了大量实测数据,并通过理论换算到人的机体组织。例如,一个身高1.75 m,体重70 kg的人,暴露在1 mW/cm2的电磁场下,当场和人的轴线相平行时,最大吸收在70~80 MHz之间,这个频率称为谐振频率。根据实验结果,不同机体结构,最大吸收发生在不同频段,如上所述猴子则发生在300 MHz左右,老鼠则发生在2450 MHz。在5 GHz时,电磁能量主要被吸收在人体的表面;30~300 MHz时主要被吸收在头部和躯干。
制定暴露安全允许剂量标准是非常复杂的工作。但各国为了防护电磁辐射的危害,先后颁布发了辐射安全标准。表3.4.4是早期各国颁布发的微波辐射安全标准。
表3.4.4 微波辐射安全标准
中国电子工业部1979提出第一个微波辐射暂行标准,规定一天8 h连续照射场最大辐射平均功率密度不得超过0.038 mW/cm2;间断照射一天8 h不得超过0.3 mW/cm2;超过1 mW/cm2场所要使用防护用具。1989年颁布作业场所微波辐射卫生标准(GBIO436—89),规定连续一天工作8 h,暴露的平均功率密度为50 μW/c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