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视觉悬崖装置是用来测量婴儿什么觉
不知图片能否看清,视崖是用来评估婴儿; ;【深度知觉】; ;的一种能够产生深度幻觉的平台式装置。美国心理学家沃克和吉布森(R.D.Walk;&;E.J.Gibson)设计首创的视觉悬崖是; 一种用来观察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装置。;【2011合肥包河区教师招聘,36】吉布森等人通过视觉悬崖装置实验发现6个月的婴儿已具有;(; ; C; ;)A.大小知觉; ; B.形状知觉; ; C.深度知觉; ; D.方位知觉
⑵ 视崖的介绍
用来评估婴儿深度知觉的一种能够产生深度幻觉的平台式装置。美国心理学家沃克和吉布森(R.D.Walk & E.J.Gibson)设计首创的视觉悬崖是一种用来观察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装置。
⑶ 什么是视崖实验
视崖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沃克和吉布森(R.D.Walk & E.J.Gibson)设计首创的视觉悬崖是一种用来观察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装置。这种装置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把婴儿或小动物放在视崖上,观察他们是否能知觉这种悬崖并进行躲避。
视崖装置的组成:一张 1.2米高的桌子,顶部是一块透明的厚玻璃。桌子的一半(浅滩)是用红白图案组成的结实桌面。另一半是同样的图案,但它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渊)。在浅滩边上,图案垂直降到地面,虽然从上面看是直落到地上的,但实际上有玻璃贯穿整个桌面。在浅滩和深渊的中间是一块0.3 米宽的中间板。
这项研究的被试是 36 名年龄在 6 ~ 14个月之间的婴儿。这些婴儿的母亲也参加了实验。每个婴儿都被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先让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自己孩子,然后再在浅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
(3)视崖装置是谁设计的扩展阅读:
为了比较人类与小动物的深度知觉能力,对其他种类的动物也进行视崖实验(当然没有母亲的招手和吸引)。这些动物被放在视崖的中间“地带”,观察它们是否能区别浅滩和深滩,以避免摔下悬崖。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检测深度知觉是后天习得的还是天生的。
这个实验方法之所以巧妙,是因为可以回答或至少开始回答这个问题。毕竟,我们无法向婴儿或小动物询问他们是否知觉到深度,而且,就像上面提到过的那样,他们也不能在真正的悬崖上进行试验。
⑷ 谁发明了一种称为视崖的装置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
视崖是某个公司的产品,应该是属于这个公司的专利权,应该不是个人的,推荐你去科易网查下这方面的详细信息。
⑸ 心理学经典实验视崖实验(人类深度知觉能力是天生的吗
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的,吉布森运用视觉悬崖装置研究婴儿的深度知专觉,实验结果发现属,约从6个月起开始,婴儿就具有深度知觉。后来的研究进一步表明,两个月的婴儿也对深度不同的刺激有不同反应。
这说明婴儿的深度知觉不太可能是后天经验的产物。
求采纳。
⑹ 视崖的研究方法
视崖装置的组成:一张 1.2米高的桌子,顶部是一块透明的厚玻璃。桌子的一半(浅滩)是用红白图案组成的结实桌面。另一半是同样的图案,但它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渊)。在浅滩边上,图案垂直降到地面,虽然从上面看是直落到地上的,但实际上有玻璃贯穿整个桌面。在浅滩和深渊的中间是一块0.3 米宽的中间板。
这项研究的被试是 36 名年龄在 6 ~ 14个月之间的婴儿。这些婴儿的母亲也参加了实验。每个婴儿都被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先让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自己孩子,然后再在浅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
为了比较人类与小动物的深度知觉能力,对其他种类的动物也进行视崖实验(当然没有母亲的招手和吸引)。这些动物被放在视崖的中间“地带”,观察它们是否能区别浅滩和深滩,以避免摔下悬崖。
请注意,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检测深度知觉是后天习得的还是天生的。这个实验方法之所以巧妙,是因为可以回答或至少开始回答这个问题。毕竟,我们无法向婴儿或小动物询问他们是否知觉到深度,而且,就像上面提到过的那样,他们也不能在真正的悬崖上进行试验。
⑺ 视崖实验的过程,目的,结果是什么
人类深度知觉能力是天生的吗?为弄清这个问题,吉布森和沃克发明了“视崖”装置。他们把婴儿或小动物放在视崖上,观察他们是否能知觉这种悬崖并进行躲避。
吉布森和沃克持有“先天论”的观点,他们相信深度知觉和避免从高处跌落的能力是自动生成的,是我们生理机制的一部分,而不是经验的产物。经验主义者持相反的观点,认为这种能力是在学习中得到的。吉布森和沃克的视崖允许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人或动物在发展的哪个阶段才能对深度和高度刺激作出有效的反应?对不同种类和生存环境不同的动物,这种反应出现的时间是否相同?
视崖装置的组成:一张1.2米高的桌子,顶部是一块透明的厚玻璃,桌子的一半(浅滩)是用红白格图案组成的结实桌面。另一半是同样的图案,但它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渊)。在浅滩边上,图案垂直降到地面,虽然从上面看是直落到地的,但实际上有玻璃贯穿整个桌面。在浅滩和深渊的中间是一块0.3米宽的中间板。使用这种装置对婴儿施测的过程十分简单。
这项研究的被试是36名年龄在6-1个月之间的婴儿。这些婴儿的母亲也参加了实验。每个婴儿都被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先让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然后再在浅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
为了比较人类与小动物的深度知觉能力,对其他种类的动物也进行了视崖实验(当然没有母亲的招手吸引)。这此动物被放在视崖的中间“地带”,观察它们是否能区别浅滩和深渊,以避免摔下“悬崖”。你可以想象一下,将许多种小动物汇集到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实验室做实验,是一个多么独特而有趣的情景。这些动物包括小鸡、小海龟、小老鼠、小绵羊、小山羊、小猪、小猫和小狗。有人可能会问:“这些动物是否是同一天接受测试的?”
请注意,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检测深度知觉是后天习得的还是天生的。这个实验方法之所以巧妙,是因为可以回答或至少开始回答这个问题。毕竟,我们无法向婴儿或小动物询问他们是否知觉到深度,而且,就像上面提到过的那样,他们也不能在真正的悬崖上进行试验。心理学上很多问题是由于新的实验方法的进步而得到答案的。吉布森和沃克早期研究的结果在这方面给我们节一个很好的案例。
结果,9名婴儿拒绝离开中间板。虽然研究者没有解释这个问题,但这可能是因为婴儿太过固执。当另外27位母亲在浅的一侧呼唤她们的孩子时,所有的孩子都爬下中央板并穿过玻璃。然而当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他们时,只有3名婴儿极为犹豫地爬过视崖的边缘。当母亲从视崖的深渊呼唤孩子时,大部分婴儿拒绝穿过视崖,他们远离母亲爬向浅的一侧;或因不能够到母亲那儿而大哭起来。婴儿已经意识到视崖深度的存在,这一点几乎是毫疑问的。
这些研究结果能证明人类知觉深度的能力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飞得的吗?明显不能!这是因为这项研究中所有婴儿至少已经有了6个月的生活经历,在这段时间内,他们可能通过深度和错误而学会了知觉深度。然而6个月以下的婴儿由于不具备自主运动的能力,所以不能接受试验。这也是吉布森和沃克用各种动物作为实验参照的原因。众所周知,大部分非人类的动物获得自主运动的能力比人类婴儿要早得多。
后来Campos等人把年龄在2-5个月之间的婴儿放在视崖深侧的玻璃上,这时所有的婴儿都表现出心率变慢。这种心率变率是感兴趣的信号,而不是恐惧的信号,恐惧应伴随心率加快。这表明这些婴儿还没有习得对落差的害怕。稍后,他们才学会躲避落差的行为。这与吉布森和沃克的绪论相反。
Sorce等人把1岁的婴儿放在视崖上,落差不深也不浅,大约76厘米。当儿童爬向视崖时,他会停下来向下看。在另一边,母亲在那里等待。有时母亲根据指令在脸上做出害怕的表情,有时则看起来兴高采烈。当婴儿看到母亲害怕的表情时,他们会拒绝再向前爬。而当看到母亲高兴的表情时,大部分婴儿会再次检查悬崖并爬过去。当落差被变得很浅时,婴儿不再观察母亲的表情而径直向前爬。婴儿这种通过非语言交流以改变行为的方式叫做“社会参照”
吉布森和沃克发明的视崖装置,在如今研究人类发展、认知、情结甚至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⑻ 视崖实验是谁提出的
视崖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沃克和吉布森(R.D.Walk & E.J.Gibson)设计首创的视觉悬崖是一种用来观察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装置。这种装置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把婴儿或小动物放在视崖上,观察他们是否能知觉这种悬崖并进行躲避。
如果你想找到动物或人在发展过程中获得深度知觉的关键点,一种方法是把他们放在悬崖边上,看他们能否使自己不掉下去。这个建议十分可笑,因为从理论上说,这可能伤害到无法知觉深度(特别是高度)的被试。
视崖则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它能造成视觉上的视崖,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悬崖存在。这种装置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把婴儿或小动物放在视崖上,观察他们是否能知觉这种悬崖并进行躲避。
吉布森和沃克在这篇文章中持有先天论的观点,他们相信深度知觉和避免从高处跌落的能力是自动生成的,是我们生理机制的一部分,因此,它们不是经验的产物。经验主义者持相反的观点,认为这种能力是在学习中得到的。
⑼ 有谁知道《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1,2。3。4章的作业答案啊
第一次作业(1-2章)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 :对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指研究者必须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从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来。
4、横向研究 :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 开放的)、(不断积累的 过程)。
2、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 ( 主试 ) , 把被研究者称为 (被试) 。
3、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 (年龄偏小 )与 (年龄偏大 ) 。
4、遗传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 ( 自然前提) 。
5、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 ( 社会条件 ) 。
6、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 学习水平 ) 更为妥当。
7、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 特定的发展阶段) 组成的。
8、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 观察法) 、( 调查法)、(实验法) 三种方法。
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 (发展的普遍性 ) 。
10、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 (发展速率) 、( 特色和风格 )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1、调查法包括 (谈话法)、( 问卷法) 、 ( 测验法)和 (产品分析法 ) 四种。
12、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 实证研究法 ) 和 ( 理论研究法 ) 两大类。
三、简答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应当如何理解“关键期”的概念?
人和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期间给予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和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能力的缺失,这段时间称之为关键期,且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
2.横向和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1)横向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同一年龄或几个年龄组被试的大量数据,比较节省时间和精力,数据比较有代表性和稳定性。但这种方法由于时间较短,难易寻找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也难以分析出儿童早期经验对当前反应的影响。此外,若研究控制不当,容易造成虚假结果。
(2)纵向法的最大有优点在于可以是研究者随着时间的进程,直接测量个体变化的速率,取得发展的第一手资料。纵向研究对于探索某种心理现象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和发展快慢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种研究耗时费力,对象又是缺乏典型性,且难以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3.对于婴儿来说,身体的和心理的分离会产生什么影响?
(1)对于婴儿来说,身体的和心理的分离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
(2)身体的分离包括与父母过早的离别等,心理的分离包括情感剥夺、精神虐待、在团体中受排斥、不为集体接纳等。
(3)有时孩子和分母的长期分离会产生极度的悲伤。
(4)新入园儿童的“入托分离性焦虑”
四、论述题
试述思维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答案要点:
(1)思维的发生不仅意味着儿童的认识过程完全形成,而且思维的发生、发展引起其他认识活动的质变;
(2)思维的的影响并不局限在认识领域,它还渗透到情感、社会以及个性的各个方面
(3) 思维的发生于发展使儿童的心理开始成为具有一定倾向的、稳定而统一的整体。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2(第3章)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
3、记忆策略——是指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多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4、自传体记忆——是指到了学前期,幼儿能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比较复杂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5、记忆恢复-——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39分)
1.具体形象思维的特征是(具体性和形象性)、(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2.复发性中耳炎是导致儿童(听力损伤)的普遍原因。
3.对于婴儿来说(身体)和(心理)的分离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
4.视敏度就是视觉辨别的精细程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视力))。
5.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视觉偏爱)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
6.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叫(自传体记忆)。
7.直觉行动思维一方面使儿童的动作(得以协调),一方面把客体从时间和空间上(组织起来)。
8.儿童情绪的调控能力和调控方式与(气质)有重要联系。
9.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幼儿期)。
10.尽力减少环境中的(噪音)是保护儿童听力的重要保障。
11.由于整体心理水平的有意性较低,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记忆为主。
12.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
13.多通道知觉主要指(视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动觉)之间的联合。
14.颜色视觉方面的一个重要缺陷是(色盲)。
15.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设计的视崖装置是(知觉研究)中的一个经典实验装置。
16.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 1
17.婴儿的情绪和情感表现为易(变换)、易(冲动)、易(感染)、易(暴露)的特点。
18.儿童在玩皮球,一会儿皮球滚走了,他玩皮球的事也就结束了。这一过程反映了他们思维的(直观性和行动性)特点。
19.皮亚杰根据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将感知运动阶段划分为(6)个子阶段。
20.学前儿童晚期时其思维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21.6、7岁时儿童的脑重约(1280)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脑重的90%。12岁达1400克(即成人脑的平均重量)。
22.儿童记忆策略的表现有(视觉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复述策略)、(组织性策略)、(提取策略)。
23.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逐渐开始消除,即开始去(自我中心化)。
三、简答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对于婴儿来说,身体的和心理的分离会产生什么影响?
对于婴儿来说,身体的和心理的分离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身体的分离包括与父母过早的离别等,心理的分离包括情感剥夺、精神虐待、在团体中受排斥、不为集体接纳等。有时孩子和分母的长期分离会产生极度的悲伤。新入园儿童的“入托分离性焦虑”。
2.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就这个发展顺序而言是固定的,不可逆转的。但这这三种思维方式之间是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事实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往往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学前儿童(主要是幼儿阶段)的思维结构中,特别明显地具有三种思维方式同时并存的现象。这时,在其思维结构中占优势地位的是具体形象思维。但当遇到简单而熟悉的问题时,能够运用抽象水平的逻辑思维。而当遇到的问题比较复杂、困难程度较高时,又不得不求助于直觉行动思维。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试述思维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思维的发生不仅意味着儿童的认识过程完全形成,而且思维的发生、发展引起其他认识活动的质变;思维的的影响并不局限在认识领域,它还渗透到情感、社会以及个性的各个方面;思维的发生于发展使儿童的心理开始成为具有一定倾向的、稳定而统一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