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2种发生装置有什么优缺点
我只知道长颈漏斗可以控制稀盐酸的量。圆X胶管和试管应该便于收集气体吧?但好像是向下排空气法!
『贰』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试剂 石灰石或大理石 盐酸
【讲解】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最终产物为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提问】可不可以用稀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在两个表面皿中分别放有大小一样的石灰石各一块,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盐酸、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让学生观察到开始都有二氧化碳生成,随后加入硫酸的试管,反应速率越来越慢,最后停止。)
【结论】不能用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浓盐酸也不行 挥发出的气体会使C02不纯
『叁』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
反应方程内式:
(3)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装置评价扩展阅读:
二氧化碳研究简史:
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在生活实践中就感知到了二氧化碳的存在,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二氧化碳看成是一种杀生而不留痕迹的凶神妖怪而非一种物质。
3世纪时,中国西晋时期的张华在所著的《博物志》一书记载了一种在烧白石作白灰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这种气体便是如今工业上用作生产二氧化碳的石灰窑气。
化学家们结合氧和碳的原子量得出“固定空气”中氧和碳的原子个数简单的整数比是2:1,又以阿伏伽德罗于1811年提出的假说为依据,通过实验测出“固定空气”的分子量为44,从而得出“固定空气”的化学式,与此化学式相应的名称便是“二氧化碳”。
『肆』 如何检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的气密性
搜一下:如何检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的气密性
『伍』 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的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我的教学内容是科教版化学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的第三课时《实验室怎样制取二氧化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倾听别人意见,表达自己观点,积极、主动、自主的进行合作学习。学生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积极地合作使得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轻松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渗透学习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着眼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最终形成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与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提供了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基础。
本节课我认为成功的几点做法如下:
一. 投石探路,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渗透给学生学习化学的思想与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例如在讲实验室怎样制取二氧化碳之前,通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视频探讨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与方法。再由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与方法贯穿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再例如探究反应原理时让学生尝试评价碳、一氧化碳、石蜡燃烧是否适宜在实验室里制备二氧化碳,渗透选择反应原理应考虑的因素。最后由面碱和食醋产生二氧化碳得出碳酸盐与酸反应能制备二氧化碳。符合课标中“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所以,教学过程中善于投石探路,注重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总结方法,培养学生大胆探索的精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 注重协作中的“分”与“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着眼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相互协作过程中,要渗透给学生个体的独立性与集体的协作性之间的关系。合作过程中既有不可或缺的个体力量,也有令人惊讶的集体智慧。只有每人尽其所能,才能彰显整体的力量。例如在探究实验室制取CO2的反应原理时,让六名学生每人只做一个小实验,合起来就完成了6个实验,学生可再对比观察,得出结论。评价装置优缺点时又及时的对装置组合、分类,充分体现了“分”与“合”的和谐之美,而且通过对装置的评价与分类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物理和化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三.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根据学科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有机整合。例如在仪器的组装与分类时,运用课件点击完成,节省了教师准备实验的时间和精力,课堂也显得紧凑、有序。给学生营造一个安静的思考空间,才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教学中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尽可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当然,在教学中也不免会出现对某一教学环节处理不太理想的地方。希望得到大家的指导。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所做的反思。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