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利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该装置的气密性完好).(1)止水夹a打开时,可观察到试管Ⅰ中发生的现象是__
(1)铁和稀硫酸反应能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氢气不溶于水,可观察专到试管Ⅰ中发生的现属象是有大量的气泡生成.故填:有大量的气泡生成;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了氢气. (2)夹紧止水夹a时,由于关闭a之前,氢气的生成造成装置内压强很大,同时Ⅰ中生成的氢气不溶于水,导致Ⅰ中压强增大,使生成的硫酸亚铁溶液进入Ⅱ中,但是此时还可能有剩余的硫酸,所以应该是硫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之后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硫酸亚铁反应生成了白色沉淀氢氧化亚铁和硫酸钠.故填:试管I中的溶液进入试管Ⅱ中,试管Ⅱ中生成白色沉淀.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 2 SO 4 +2NaOH=Na 2 SO 4 +2H 2 O;FeSO 4 +2NaOH═Fe(OH) 2 ↓+Na 2 SO 4 . |
Ⅱ 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前k1,k2,k3。均已关闭。 实验2中,当B中液面不在变化时,测得B中
(160+15)/350=50%完全反应,A中的二氧化碳全部消耗,A的体积减少量就是二氧化碳的体积=160+15(氢氧化钠溶液在A中所占的体积)。
Ⅲ 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开始时,a、b两处液面相平,密封好,放置一段时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U型管左边装置是中性溶液,所以发生吸氧腐专蚀,右边装置是酸性溶液发生析氢腐蚀,故A正确.属 B、左边装置发生吸氧腐蚀时,氧气和水反应导致气体压强减小,右边装置发生析氢腐蚀,生成氢气导致气体压强增大,所以右边的液体向左边移动,所以一段时间后,a管液面高于b管液面,故B正确. C、a处铁失电子生成亚铁离子,氧气得电子和水反应生成氢氧根离子,亚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沉淀,所以a处pH不变;b处溶液变成硫酸亚铁溶液,溶液的pH值变大,故C错误. D、a、b两处构成的原电池中,铁都作负极,所以负极上具有相同的电极反应式:Fe-2e - =Fe 2+ ,故D正确. 故选C. |
Ⅳ 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子将沿着Zn→a→b→Cu路径流动B.片刻后可
根据图片知,Zn作负极来,源Cu作正极,则a是阴极,b是阳极,
A.电子从负极流向阴极,再从阳极流向正极,所以电子将沿着Zn→a、b→Cu路径流动,故A错误;
B.a电极上氢离子失电子生成氢气,阳极上生成碘单质,碘遇淀粉试液变蓝色,所以b点变蓝色,故B错误;
C.乙池中铜离子放电生成铜导致,所以溶液浓度减小,故C错误;
D.锌作负极,负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Zn-2e-=Zn 2+,故D正确;
故选D.
Ⅳ 利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其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A.分离乙醇和乙酸B.分离苯和水C.制取溴苯D.制
A.乙醇和乙酸都易溶于水并能互溶,可加入碳酸钠,乙酸能跟碳酸钠反应,生成乙酸钠,乙酸钠是盐,在溶液中难以挥发,可以用蒸馏法分离出乙醇,故A正确;
B.苯和水不互溶,能分层,可用分液分离,故B正确;
C.溴和苯易挥发,长导管可冷凝回流,故C正确;
D.乙酸和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可生成乙酸乙酯,乙酸乙酯不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并且饱和碳酸钠溶液可除去杂质,导管不能插入到液面以下,防止倒吸,故D错误.
故选D.
Ⅵ (2014台州)利用如图装置进行“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用两根细绳将小球悬挂起来,拉起小球,
(1)若用一根细绳,小球的摆动方向会不稳定,利用如图两根细绳悬挂小球,便于控制专小球的撞击方向,便属于碰准木块;
(2)实验中小球一定,小球摆动的角度不同,撞击木块时的速度不同,所以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物体的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
(3)细绳与竖直方向成的θ角不同,则下落的高度不同,通过对木块做功的多少,可以判断小球重力势能的大小,所以该实验可以探究重力势能与高度的关系.
故答案为:(1)便于控制小球的撞击方向(或便于撞准木块等);
(2)速度;
(3)物体重力势能大小与高度有什么关系?或重力势能大小与高度的关系.
Ⅶ (12分)实验室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相关实验,请回答问题: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