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实验室制备“分散红1”的过程,用料数据情况。相关文献也可以。
中文名称:分散红1
英文名称:disperse red 1
中文别名:分散红1;N-乙基-N-(2-羟乙基)-4-(4-硝基苯基偶氮)苯胺
英文别名:C.I. 11110; C.I. Disperse Red 1; C.I. Solvent Red 14; C.I. Disperse Red 1 (8CI); Disperse red 1; disperse red 1(95%); 2-(ethyl{4-[(E)-(4-nitrophenyl)diazenyl]phenyl}amino)ethanol
CAS号:2872-52-8
分子式:C16H18N4O3
分子量:314.3391
物性数据
编辑
1. 性状:红色粉末
2. 密度(g/mL,25/4℃):无可用
3. 相对蒸汽密度(g/mL,空气=1):无可用
4. 熔点(ºC):160-162
5. 沸点(ºC,常压):无可用
6. 沸点(ºC,5.2kPa):无可用
7. 折射率:无可用
8. 闪点(ºC):无可用
9. 比旋光度(º):无可用
10. 自燃点或引燃温度(ºC):无可用
11. 蒸气压(kPa,25ºC):无可用
12. 饱和蒸气压(kPa,60ºC):无可用
13. 燃烧热(KJ/mol):无可用
14. 临界温度(ºC):无可用
15. 临界压力(KPa):无可用
16. 油水(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无可用
17. 爆炸上限(%,V/V):无可用
18. 爆炸下限(%,V/V):无可用
19. 溶解性:能溶于乙醇、丙酮和苯中。
存储方法
编辑
内衬塑料袋的铁桶包装,贮于通风、干燥、阴凉库房、防潮、防晒。
合成方法
编辑
对硝基苯胺重氮化后与N-乙基-N-羟乙基苯胺偶合,然后过滤,水洗,研磨,干燥得原染料。
主要用途
编辑
适用于涤纶及混纺的染色。
安全信息
编辑
风险术语
R43:May cause sensitization by skin contact. 与皮肤接触可能致敏。
安全术语
S36/37:Wear suitable protective clothing and gloves.穿戴适当的防护服和手套。
系统编号
编辑
CAS号:2872-52-8
MDL号:MFCD00007312
EINECS号:220-704-3
RTECS号:KL0320000
BRN号:5353614
分子结构数据
编辑
1、 摩尔折射率:87.57
2、 摩尔体积(m3/mol):255.1
3、 等张比容(90.2K):679.7
4、 表面张力(dyne/cm):50.3
5、 极化率(10-24cm3):34.71
计算化学数据
编辑
1、 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3.3
2、 氢键供体数量:1
3、 氢键受体数量:6
4、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6
5、 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TPSA):91.3
6、 重原子数量:23
7、 表面电荷:0
8、 复杂度:383
9、 同位素原子数量:0
10、 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1、 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 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3、 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 共价键单元数量:1
生态学数据
编辑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性质与稳定性
编辑
1.遵照规定使用和储存则不会分解。生产车间避免与皮肤接触。
2.车间应保持良好的通风状态,应防止反应液溅及皮肤。
❷ 什么反应的生成物中含有碳单质
甲烷发生取代反应的有关规律
1.反应条件和反应物
反应条件为光照,反应物为卤素单质。例如甲烷与氯水、溴水不反应,但可与氯气、溴蒸气发生取代反应。
2.反应产物
虽然反应物的比例、反应的时间长短等因素会造成各种产物的比例不同,但甲烷与氯气反应的产物都是CH3Cl、CH2Cl2、CHCl3和CCl4四种有机物与氯化氢形成的混合物。
3.物质的量的关系
CH4与Cl2发生取代反应时,每1 mol H原子被取代,消耗1 mol Cl2分子,同时生成1 mol的HCl分子。
4.注意事项
(1)有机反应比较复杂,常伴随很多副反应发生,因此有机反应方程式常用“→”。
(2)CH4与Cl2的反应逐步进行,应分步书写。
(3)当n(CH4)∶n(Cl2)=1∶1时,反应并不只发生CH4+Cl2CH3Cl+HCl,其他反应仍发生。
5.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的比较
取代反应
置换反应
可与化合物发生取代,生成物中不一定有单质
反应物、生成物中一定都有单质
反应能否顺利进行受催化剂、温度、光照等外界条件的影响较大。
在水溶液中进行的置换反应遵循金属或非金属活动性顺序
分步取代,很多反应是可逆的
反应一般是单向进行
深化理解
1.甲烷的卤代反应的产物是混合物,而不是纯净物。
2.甲烷等有机物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时,取代的位置和个数是难以控制的,因此制备卤代烃一般不采用取代反应。
典型例题
例1 将1 mol甲烷与一定量的氯气混合于一量筒中,倒立于盛有饱和食盐水的水槽(如图所示),对于此反应,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B.该反应的条件是光照
C.该反应的生成物只有四种
D.该反应现象有量筒内气体颜色变浅,器壁上有油状液滴
答案 C
解析 【分析】CH4与Cl2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该反应的生成物有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氯化氢五种产物,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 将1 mol甲烷与一定量的氯气混合于一量筒中,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A项正确;
B. 该取代反应需要光照条件,B项正确;
C. 该反应的生成物有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氯化氢五种产物,C项错误;
D. 氯气参与反应,生成了液态有机物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则量筒内气体颜色变浅,器壁上有油状液滴,D项正确;
答案选C。
例2 (2020·四川省高一期中)若甲烷与氯气以物质的量之比1:3混合于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如图),下列对于试管内发生的反应及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完全后,向饱和食盐水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无变化
B.甲烷和Cl2反应后的产物只有CHCl3和HCl两种产物
C.反应过程中试管内黄绿色逐渐消失,试管壁上有油珠产生
D.CH4和Cl2完全反应后液面上升,液体充满试管
答案 C
解析 甲烷和Cl2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和氯化氢,其中一氯甲烷和氯化氢是气体,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是油状液体。
A. 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反应完全后,向饱和食盐水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会变红,A错误;
B. 甲烷和Cl2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是连锁反应,该反应可得到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以及氯化氢气体,B错误;
C. 生成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都是难溶于水的油状液体,因此反应过程中试管内黄绿色逐渐消失,试管壁上有油珠产生,C正确;
D. 反应生成的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都难溶于水,一氯甲烷呈气态,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是油状液体,氯化氢极易溶于水,因此完全反应后液面上升,液体不会充满试管,D错误;故答案为:C。
【点睛】高中化学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甲基橙、石蕊和酚酞:
①甲基橙的变色范围为3.1~4.4,小于3.1为红色,在3.1~4.4之间为橙色,大于4.4为黄色;
②石蕊溶液变色范围为5.0~8.0,小于5.0为红色,在5.0~8.0之间为紫色,大于8.0为蓝色;
③酚酞试液变色范围为8.2~10.0,小于8.2为无色,在8.2~10.0之间为浅红色,大于10.0为红色。
变式强化
(2020·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高一月考)利用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制取副产品盐酸的设想在工业上已成为现实.某化学兴趣小组通过在实验室中模拟上述过程,其设计的模拟装置如下:
(1)装置有三种功能:①控制气流速度;②均匀混合气体;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设,若理论上欲获得最多的氯化氢,则 ____________________ 。
(3)装置的石棉中均匀混有粉末,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装置中CH4与Cl2生成一氯代物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①装置中除盐酸外,还含有有机物,从中分离出盐酸的最佳方法为______。
.分液法 .蒸馏法 .萃取分液法 .结晶法
②该装置还有缺陷,原因是没有进行尾气处理,其尾气主要成分为_______。
. . . .
答案 (1)干燥混合气体(或吸水)
(2)4
(3)吸收过量的氯气
(4)CH4+Cl2→CH3Cl+HCl
(5)A B
解析 【分析】在加热条件下,实验室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制取氯气,在光照条件下,甲烷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氯代烃和氯化氢,生成的黑色小颗粒为碳单质,氯气具有强氧化性,能将碘离子氧化生成碘单质,最后生成的氯化氢溶于水得到盐酸,互不相溶的液体采用分液的方法分离,一氯甲烷是气体,还可能有过量的甲烷,据此答题。
【详解】在加热条件下,实验室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制取氯气,在光照条件下,甲烷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氯代烃和氯化氢,生成的黑色小颗粒为碳单质,氯气具有强氧化性,能将碘离子氧化生成碘单质,最后生成的氯化氢溶于水得到盐酸,互不相溶的液体采用分液的方法分离,一氯甲烷是气体,还可能有过量的甲烷;
(1)在加热条件下,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同时生成的氯气中还含有水分,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所以B装置除了控制气流速度、均匀混合气体外,还有干燥作用;
(2)氯气与甲烷发生取代反应,反应特点是1mol氯气可取代1molH原子生成1molHCl,设V(Cl2)/V(CH4)=x,若理论上欲获得最多的氯化氢,则应保证甲烷被完全取代,x应大于或等于4;
(3)氯气具有强氧化性,能将碘离子氧化生成碘单质,所以D装置的石棉中均匀混有KI粉末,其作用是吸收过量的氯气;
(4)甲烷和氯气在光照条件下生成一氯甲烷和氯化氢,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Cl2CH3Cl+HCl;
(5)①盐酸和有机物不能互溶,所以可以采用水洗分液的方法分离,故选A;
②反应生成的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均是油状的液体,只有一氯甲烷是气体,即尾气中含有一氯甲烷,故答案为B。
❸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和毛细管凝胶色谱有哪些特点
各类色谱的分离机制、质量色谱图。 21.红外吸收光谱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原子光谱法和分子光谱法、酮的结构与性质 3)醌 11,条件溶度积;自旋偶合和自旋分裂,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分离度和分离数:分流进样和柱后尾吹装置;影响沉淀溶解度的主要因素。 2)酚 结构;薄层色谱法及其主要类型、K,碎片离子;碘量法;气相色谱速率理论,固定液的选择,单组分定量及多组分定量(计算分光光度法),加成反应;各种滴定方式及其适用条件、考试要求测试考生对于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迈克尔加成) 14、芳香烃类;分离模式的选择.炔烃和二烯烃 1)炔烃 结构和性质(炔氢的反应;配位滴定中酸度的选择和控制。 13,即分子振动能级和振动形式;误差的传递和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EDTA配位化合物的特点;气相色谱实验条件的选择、Mg)、试样制备、α-氢的反应;原子吸收的测量;其他荧光分析技术简介;吸收光谱法和发射光谱法:非光谱法和光谱法。 9;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和变色范围及其影响因素;分配系数和保留因子、傅-克反应;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分离度,定性和定量分析;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与微电极技术;色谱基本理论,化学位移的影响因素:离子色谱法,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及其特征。 2)对映异构的合成及化学手性中心的产生。 7.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银量法的基本原理,精密度与偏差;配位滴定中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相关与回归、分析测定;强酸(碱);高效液相色谱仪.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院【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与误差有关的基本概念,滴定分析中的化学计量关系、半微量,自旋弛豫、马氏规则及过氧化物效应);碳谱和相关谱。 20、质谱系统);沉淀条件的选择、消除反应;氢谱的峰面积(积分高度)与基团氢核数目的关系,亚稳离子、相对比移值,氢焰检测器;色谱分析法的发展,外消旋体。 5;薄层色谱有关的联用简介、磺化,偶合常数、内消旋体和非对映异构体的概念、脱羧与二元酸的热解反应)与酯化反应的机理 ③制备(氧化法.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电化学分析法及其分类、性质和特点、安息香缩合。 2)取代苯的亲电取代反应定位规律 3)多环芳烃和非苯芳烃萘的结构和化学性质;气液色谱固定液的分类、酚醚的生成及克莱森重排;高效薄层色谱法,自旋系统的命名;分析化学的学习方法、铁铵矾指示剂法和吸附指示剂法;气相色谱仪的组成及工作流程、酸碱性、I-V 滴定曲线;毛细管电泳的几种主要操作模式.平面色谱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平面色谱参数、含氧,吸收带及其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三,选择反应监测,测量溶液pH的原理和方法、羟基酸 12、达参反应;指示电极及其分类;离子选择电极基本结构.核磁共振波谱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Nernst方程式.醇;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重铬酸钾法。 2.氨基酸;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方法、加成反应) 4,二项式分布和色谱流出曲线方程、HOX.色谱分析法概论【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色谱分析法及其分类和发展、霍夫曼消除规则) 4)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 ①芳香重氮盐的反应 ②重氮甲烷 5)卡宾 15,构象异构和构型异构、酚及醚类(一)化学分析 1、内标法;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波谱联用、频率和能量之间的关系及其计算,与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反应;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联用、稳定性、烃基化、芳环上的取代反应) 3)季铵盐和季铵碱(霍夫曼彻底甲基化反应,平均值的精密度和置信区间、酯缩合反应) 2)β-二羰基化合物的烷基化、极性以及氢键型固定液.酸碱滴定法业【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各种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卤代烃的生成。 ③氧化反应 3)醚 ①醚的结构,干扰与抑制:定性鉴别,仪器(接口;原子吸收值与原子浓度的关系,二元醇的性质,干燥失重,电渗和电渗淌度、醇: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和t分布、亲合色谱法、硝化、一元弱酸(碱)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酸碱理论 3)光谱法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4)各类化合物的命名 2;沉淀的滤过:准确度与误差.烷烃 1)同系列、波数.毛细管电泳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毛细管电泳的基础理论;几类有机化合物的质谱及质谱解析;气相色谱流动相(载气);质谱仪及其工作原理。 11;分析化学的发展、定量分析方法,原子在各能级的分布、极性、卤代与卤仿反应) ③氧化与还原反应 ④其它反应(魏悌希反应、酚和醚 1)醇 结构,磁等价:单纯开裂和重排开裂,化学位移的表示。 3,毛细管气相色谱系统、溴量法,几类质子的化学位移;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和实验条件的选择、构型和构象 19、取样.荧光分析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荧光及其产生,影响吸收带的因素;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红外光谱仪的主要部件及性能、多肽:共沉淀,副反应(酸效应,常见的参比电极,相界电位,休克尔规则:电泳和电泳淌度;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配合物各型体的分布和分布系数.氧化还原滴定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氧化还原反应及其特点,氧化与脱氢,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定律(朗伯-比尔定律);非水溶液中酸的滴定和碱的滴定;质谱分析法、多元酸(碱)准确滴定可行性的判断,与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滴定度有关的计算;化学平衡的处理方法,即铬酸钾指示剂法。 ②苯环上的取代反应 卤代、含氮亲核试剂的加成) ②α-活泼氢的反应(羟醛缩合反应、高锰酸钾法.配位滴定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配位平衡;化学键合相色谱法;化学位移、制备与化学性质与金属反应(Na:屏蔽效应。 二、质量平衡和电荷平衡、考试目的《有机化学》是从事药学及相关专业研究人员的必备知识。 16、氧化反应)、硼氢化反应、Nernst方程式和性能、丙二酸二乙酯;定性:非极性:溶剂的分类、硝化.羧酸和取代羧酸 1)羧酸 ①结构和酸性 ②化学性质(成盐反应,待测物质的质量和质量分数的计算、酚酯的生成及傅瑞斯重排、手性色谱法,脱水反应;条件电位及其影响因素、配位效应)系数的含义及计算;常量,溶剂的选择,同位素离子、氧化反应,滴定曲线,紫外吸收光谱法用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研究及比色法;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还原反应;三种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分析过程和步骤(明确任务、微量和超微量分析、结构分析和形态分析:正相;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及各部件的作用;挥发法;荧光强度与物质浓度的关系、灼烧和恒重,每种方法的指示终点的原理,高分子多孔微球。 10、峰高和峰面积;纸色谱法、一元弱酸(碱)、结果计算和表达);强酸(碱)、磺化、制备与化学性质(碱性和铵盐的生成;核磁共振仪、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和吸收峰强度,指示剂.卤代烃 1)分类和结构 2)化学性质亲核取代;常量组分、热导检测器和电子捕获检测器及其检测原理:同离子效应、还原反应;气相色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影响其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及指示剂的选择、消除反应的机理及影响因素 4)乙烯型和烯丙型卤代烃 9.色谱联用分析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原理.高效液相色谱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气固色谱用固定相、指示剂、制订计划。 17.有机化学概述 1)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2)结构理论,复合pH电极.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晶形沉淀和无定形沉淀的条件选择,无机含氧酸酯的生成;色谱过程:电磁辐射的概念与特征。 (二)仪器分析 8:积分吸收法;金属指示剂、羧基中羟基的取代反应、呋喃;非水溶液中酸碱滴定法基本原理:分子离子;薄层扫描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测定条件的选择。《有机化学》考试力求科学、微量组分和痕量组分分析)、结构和构象 2)化学性质(卤代反应和卤代反应机理) 3,偏离比尔定律的两大因素;配位滴定的各种方式;检测器及其性能指标.气相色谱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分光系统和检测器;毛细管电泳仪器的主要部件、洗涤;光谱分析法的发展概况:分子式的测定,波长、亲电加成(加X2 :总离子流色谱图、酰化和磺酰化:比移值及其与保留因子的关系:电子跃迁类型、结构和构象(环己烷的构象) 2)化学性质(卤代反应、主要部件和性能指标、峰值吸收法、腈水解法;还原反应:原子核的自旋、柯尔柏-施密特反应:归一化法.碳负离子的反应 1)缩合反应(羟醛缩合型反应、含硫;沉淀的完全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外消旋体的拆分及烷烃卤代反应的立体化学,以利于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醛的聚合) 2)α,速率理论。 3)制备 6、测量方法及测量误差;化学电池的组成:保留值,范第姆特方程及其各项的含义,纯度检查;溴酸钾法、共价键的参数及断裂方式。重量分析法中的沉淀法,电极分类及常见电极。 有机化学部分一,可疑数据的取舍、共存离子效应,谱线轮廓和谱线变宽的影响因素、盐效应。 4、规范地测评考生的有机基础和综合能力。 8;色谱流出曲线和有关概念;疏溶剂理论、色谱系统;基本统计概念;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全二维气相色谱;分析化学的方法分类(定性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程度的判断:原子的量子能级,机理,确定终点的方法,酰胺的特性) 2)羧酸衍生物的制备 3)碳酸衍生物和原酸衍生物 13、酰基化及在合成中的应用(乙酰乙酸乙酯、指示剂,显著性检验(t检验和F检验);吸附薄层色谱中吸附剂和展开剂及其选择,β-不饱和醛。 6,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滴定前的试样预处理;电位滴定法的原理和特点,定量分析方法;滴定分析的特点.绪论【基本内容】可以同其他同学交流下羣三一三五四三八九六四本章内容包括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酸效应和配位效应;共振吸收线;分光光度计中常用的光源、定量分析、HX.羧酸衍生物 1)结构及化学性质(水解.光谱分析法概论【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水溶液中弱酸(碱)各型体的分布和分布系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表观淌度;载体及其钝化方法,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光谱分析仪器的主要部件;pH玻璃电极构造.立体化学基础 1)对映异构分子的对称性和手性、外标法和内标对比法;永停滴定法的原理、均化效应和区分效应);一元弱酸(碱),电磁波谱的分区;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形成,溶剂的性质(离解性;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及其特点、同分异构现象,提高配位滴定的选择性,非水毛细管电泳、蛋白质和核酸 α-氨基酸的结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区域宽度,溶度积与溶解度。 5;高效液相色谱中的速率理论,液接电位;化学键合相的种类:质子平衡;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因素、中等极性.滴定分析法概论【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流动相优化方法简介;脂肪烃类、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综合运用分析和解决有机化学问题的能力.芳香烃 1)结构与化学性质取代反应(卤代、含氮有机化合物等的典型光谱;氢谱解析方法.萜类和甾族化合物 1)萜类的结构与分类 2)甾族化合物的骨架;红外光谱解析方法及解析示例,滴定误差和林邦误差计算公式.醛和酮 1)醛和酮的结构;各类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有机含氮化合物 1)硝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2)胺类化合物结构;阳离子裂解类型;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选择性系数。 3)亲核取代;薄层色谱操作步骤,仪器类型及光学性能、干燥;色谱-质谱联用的主要扫描模式及所提供的信息、公平。 12,电磁辐射与物质作用的常用术语.环烷烃 1)同分异构、多元酸(碱)的滴定曲线特征,常用酸碱指示剂及混合指示剂;配位滴定的终点误差、滴定条件和应用范围,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定量分析方法、噻吩的结构与性质 ②含两个杂原子的五元杂环 16、制备与化学性质 ②环氧化物的性质及开环机理 4)硫醇和硫醚 10、铈量法和高碘酸钾法的基本原理;其他高效液相色谱法,灵敏度和检出限、亚硝酸钠法基本原理及测 定条件。 15.质谱法【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包括质谱法的基本原理及特点、醇解和氨解。 18、多糖的结构及性质 17、考试内容 1。 14,毛细管电色谱、碳碳三键的反应) 2)共轭二烯烃 结构和性质(亲电加成) 3)共轭效应 7;综合波谱解析,自旋能级分裂和共振吸收;试样的制备;质谱中的主要离子;称量形式和结果计算。 19、反相键合相色谱法和反相离子对色谱法,色谱分离的前提、吸收峰的位置,一级和二级图谱:毛细管区带电泳,烷基苯侧链的反应(取代、响应机制.烯烃 1)同分异构及构型的表示 2)化学性质催化加氢.杂环化合物 1)六元杂环化合物 ①吡啶的结构与性质 ②喹啉的性质与制备 ③含两个氮原子的六元杂环 ④含氧原子六元杂环 2)五元杂环化合物 ①吡咯;光学分析法的分类,全扫描、H2SO4、性质及多肽的结构 18,沉淀的形态和沉淀的形成,选择离子监测、制备与化学性质 ①亲核加成反应(与含碳,溶剂强度和选择性,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中的一些常用术语,对映异构体和构型的表示方法;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简介、特征峰和相关峰、瑞穆-悌曼反应;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与亚硝酸反应、含羰基化合物、制备与化学性质 ①酚羟基的反应 酸性,稳定常数及条件稳定常数的概念及计算:塔板理论;荧光分光光度计.糖类 1)单糖的结构及化学性质 2)双糖、基本理论、格氏试剂法) 2)取代羧酸卤代酸;配位滴定曲线.周环反应电环化反应、色谱-质谱三维谱及质谱图,毛细管凝胶电泳、傅-克反应)及亲电反应机理;色谱法的分类、分离度、准确,分离效率和谱带展宽及主要影响因素、后沉淀
❹ 我是2012考研的学生,急需复旦大学药学基础考试纲要。急急急急!!!!
药学类专业《药学综合》考试大纲
2007年9月
为检验考生的学识水平和能力,有助于在初试中选拔出合格的人才进入复试,特制订药学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药学综合》考试大纲,作为学校命题和考生复习的依据。《药学综合》考试要求考生具有坚实、系统和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达到重点院校药学和相关专业本科生应具有的学识和水平。
药学综合考试科目包括生物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300分,各科目分值各占20%。考试题型: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
一、生物化学部分考试纲要
参考用书:吴梧桐主编“生物化学”第5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考试纲要:
1.蛋白质的化学
蛋白质的组成,氨基酸的理化性质,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空间构象,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2.核酸的化学
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核酸的一级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RNA的种类与结构,核酸的理化性质。
3.酶学
酶促反应特点及影响因素,酶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酶的作用机理,米氏方程及米氏常数,酶的抑制剂,寡聚酶,同工酶,诱导酶,调节酶,酶活力及比活性
4.糖代谢
糖的分类及化学结构,糖的分解代谢,糖原合成与分解,糖异生,关键酶及生理意义,血糖及其调节
5.生物氧化
生物氧化的特点,呼吸链,高能磷酸键的形成,氧化磷酸化
6.脂类代谢
脂肪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脂蛋白与脂类的体内运输,脂肪代谢调节,酮体的生成与利用,胆固醇的代谢。
7.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脱氨,转氨,脱羧,氨的代谢,尿素生成,α–酮酸的代谢)。
8.核酸代谢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DNA的生物合成和修复,RNA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心法则,基因的表达调控。
9.激素与代谢调节
激素作用机理(细胞膜受体的作用机理,细胞内受体的作用机理),第二信使,酶活性变构与调节,酶活性的化学修饰调节,酶蛋白的诱导和阻遏调节。
二、无机化学(药学专业)考试纲要
参考用书: 许善锦主编,《无机化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考试纲要:
1.溶液
溶液浓度、稀溶液的依数性
2.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化学热力学初步
基本概念
4.化学平衡
平衡常数,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5.酸碱平衡
酸碱理论,弱酸弱碱电离平衡,缓冲溶液
6.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溶度积原理,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7.氧化还原
氧化还原平衡,电池的电动势和电极电势,影响因素
8.原子结构
原子模型,多电子原子的结构,电子层结构与周期表,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9.分子结构
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与特点,原子轨道杂化理论,分子的偶极距,离子极化
10.配位化合物
配位键的价键理论及晶体场理论,配位平衡常数,配位平衡的移动及影响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
11.非金属元素
卤素,氧、硫和硒,氮和磷,碳和硅,相应的重要化合物,离子鉴定
12.金属元素
碱金属,碱土金属,铝,砷分族,重要化合物,离子鉴定,生物效应
13.过渡元素
过渡元素的通性,铬、锰、铁、铂、铜、锌、汞的性质,重要化合物,离子鉴定,生物毒性
三、有机化学(药学专业)考试纲要
参考用书: 倪沛洲主编,《有机化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邢其毅等主编,《基础有机化学》(上、下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考试纲要:
掌握必要有机化学结构和反应基础理论(如价键理论、酸碱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掌握各官能团特征光谱知识,熟悉不同官能团鉴定、分离方法和技术;熟悉有机化学各官能团理化性质、及常规反应的机理(包括人名反应)和立体化学知识;熟练运用有机化学基本理论知识进行官能团间互换及设计合理合成路线。具体如下:
1.烷烃和环烷烃
掌握:烷烃的构象及表示方法;自由基的结构和相对稳定性;环烷烃的张力;环己烷的构象(船式和椅式;竖键和横键);小环烷烃的化学特性及反应
2.立体化学
掌握:对映异构现象;对映异构体和非对映异构体;手性碳、手性分子;旋光性和有机化合物的比旋光;手性碳原子及其构型;外消旋体和内消旋体;立体结构的表达法
3.卤代烃和有机金属化合物
掌握: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SN1和SN2反应机理,反应的立体化学;E1和E2反应机理,消除反应的取向;正碳离子的相对稳定性;影响反应机理的因素;格氏试剂、锂试剂和二烷基铜锂的制备及其应用
4.醇和醚
掌握:醇的制法(亲核取代、硼氢化氧化、羟汞化还原);醇的酸性;醇的碱性和亲核性;醇的亲核取代和消除反应;醇的氧化反应,二元醇的化学性质;醚的性质;1, 2-环氧化合物的开环反应;醚的制备(Williamson合成法)
5.烯烃
掌握:烯烃的结构和几何异构;烯烃的相对稳定性;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和机理;烯烃的亲电加成取向(马氏规则);烯烃和溴化氢的反马氏加成;烯烃的一般氧化反应;烯烃烯丙位的卤代
6.炔烃和共轭双烯
掌握:炔烃的结构和加成反应;炔烃的酸性;末端炔烃的反应;共轭二烯的结构和稳定性;共轭二烯的亲电加成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控制,共轭加成;Diels-Alder反应;共振论的一般概念和共振结构的写法,共振结构贡献大小
7.苯烃
掌握:芳香族亲电取代反应及其机理;定位效应(取代基对反应活性和对反应取向的影响,取代基的定位效应及分类);芳香性
8. 羰基化合物
掌握: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和加成的立体化学(影响因素);羰基氢的酸性和卤代反应、卤仿反应;缩醛(酮)的形成和羰基保护;羟醛缩合(包括Claisen-Schmidt,分子内羟醛缩合反应); Cannizzaro反应;醛酮的还原和氧化;Wittig反应;Darzen反应;Benzoin 缩合;Michael加成和Robinson关环;D-A反应
9.酚和醌
掌握:酚的酸性;酚的制备;苯酚及其衍生物的反应(成醚反应和Claisen重排、成酯反应和Fries重排,亲电取代反应,Reimer-Tiemann反应、Kolbe-R.Schmitt反应);对苯醌的反应医学 全在.线提供www.med126.com
10.羧酸和取代羧酸
掌握:羧酸的结构和酸性;羧基中羟基的取代反应;羧酸位的反应;脱羧和二元羧酸热解反应;羧酸的制备(包括:Perkin反应、Knoevenagel反应);取代羧酸化学性质和反应(包括Reformasky reaction)
11.羧酸衍生物
掌握:羧酸衍生物的相互转化和制备;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和活性次序及其和各种亲核试剂的作用;羧酸衍生物的还原;酯的缩合反应(Claisen缩合反应、混合酯缩合、Dieckemann曼缩合反应);酰胺化学性乙酰乙酸乙酯化学性质和应用;丙二酸二乙酯在合成上应用质(Hofmann degradation reaction)
12.有机含氮化合物
掌握:芳香硝基化合物性质和反应;胺的结构;胺的碱性和亲核性;芳香胺的亲电取代反应;芳香亲核取代反应;季胺盐和相转移催化;胺的制备(包括Gabriel 合成法,Mannich 反应);季胺碱和Hofmann消除;叔胺的氧化; 重氮化合物化学性质和应用
13.杂环化合物
掌握:芳香族杂环化合物类型;含氮杂环碱性;五元杂环的性质(呋喃、吡咯、噻吩的性质及主要亲电取代反应);吡啶的化学性质(亲电和亲核性);Skraup喹啉合成法;含两个氮原子六元杂环化学性质
14.周环反应
掌握:周环反应类型;电环化反应及立体选择性;环加成反应
15.糖类
掌握:单糖的还原性和变旋性;单搪的立体构型和构象;糖类的差向异构化;从开环单糖画出半缩醛环的构型
16.萜类和甾族化合物
掌握:萜化合物结构;甾族化合物基本骨架和分类及构型
四、物理化学(药学专业)考试纲要
参考用书: 侯新朴主编,《物理化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考试纲要:
1.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可逆过程与体积功,焓和热容,热力学第一定律应用,热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反应热效应计算
2. 热力学第二定律
自发过程的特征,热力学第二定律,卡诺循环,卡诺定理,熵和熵变的计算,熵的物理意义,热力学第三定律及规定熵,吉布斯能和亥姆霍兹能,DG的计算,热力学函数间的关系,非平衡态热力学概念, 偏摩尔量与化学势,化学势的标准态及其表示式
3. 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的平衡条件,化学反应平衡常数和等温方程,平衡常数的表示法,平衡常数的测定和平衡转化率的计算, 标准状态下反应的吉布斯能变化和化合物的标准生成吉布斯能,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压力等因素对平衡常数的影响,反应的耦合
4. 相平衡
相律,单组分体系,完全互溶的双液体系,部分互溶和完全不互溶的双液体系,二组分固-液平衡体系,简单三组分体系
5.电化学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质,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电导测定的应用,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原电池,电动势产生的机理和测定,可逆电池热力学,电极电势,电极的种类,电池的类型,电池电动势测定的应用,电极的极化和过电势
6. 动力学
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及其测定,基元反应与反应分子数,反应速率方程与反应级数, 简单级数的反应,反应级数的确定,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典型的复杂反应,光化反应,反应机理的确定,溶液中的反应,催化反应, 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
7.表面化学
表面吉布斯能和表面张力,曲面的附加压力和蒸气压,铺展与润湿,溶液的表面吸附,不溶性表面膜,表面活性剂,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
8. 胶体化学
分散系分类及其基本特性,溶胶的制备与净化,溶胶的动力性质,溶胶的光学性质,溶胶的电学性质,胶体的稳定性,乳状液、泡沫和气溶胶,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平均摩尔质量及其测定方法,高分子溶液的流变性,高分子电解质溶液,凝胶
五、分析化学(药学专业)考试纲要
参考用书: 李发美主编,《分析化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考试纲要:
1.绪论
熟悉: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析方法的分类,分析过程和步骤
2.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掌握:准确度与精密度;误差与偏差;误差的分类(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熟悉:误差的传递;t分布;平均值的精密度和置信取间;显著性检验(t检验和F检验);可疑值的取舍(Q检验法、G检验法)。有效数字的概念;运算法则;修约规则。
3.滴定分析概论
掌握:滴定过程及其基本概念(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化学计量点,滴定终点,指示剂,终点误差);各种类型滴定的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滴定分析法的有关计算;终点误差计算。分布系数和副反应系数。熟悉:质量平衡;电荷平衡;质子平衡
4.酸碱滴定法
掌握: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酸碱溶液的pH计算;酸碱指示剂。
5.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法
掌握:非水滴定法的基本原理;非水溶液中碱(酸)的滴定。熟悉:非水滴定法的特点以及在分析化学中的重要性。了解:非水滴定法在药物分析领域中的应用。
6.配位滴定法
掌握: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配位平衡;金属指示剂;滴定条件的选择
7.氧化还原滴定法
掌握: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电极电位与离子浓度的关系(Nernst方程式);条件电位及其影响因素;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程度和反应速度。氧化还原指示剂;各类氧化还原滴定法的特点、测定条件。
8.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掌握:沉淀滴定法的基本原理;铬酸钾指示剂法、吸附指示剂法和铁铵钒指示剂法的原理、滴定条件及适用范围。沉淀的完全与影响因素;沉淀的纯净度与影响因素;晶形沉淀和非晶形沉淀的沉淀条件。熟悉:沉淀的形成及其形态;均匀沉淀及有机沉淀剂的应用;重量分析法的基本操作及计算。了解:挥发法和萃取法
9.电位法及永停滴定法
掌握:电位法(直接电位法和电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玻璃电极的结构、原理及性能;pH值的测定方法;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种类、性能及测定方法。电位滴定法的基本装置、指示电极的选择,确定终点的方法。永停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可逆与不可逆电对;滴定方法的原理与类型;仪器装置。了解:电化学分析法的粗略分类;电解法、电导法、伏安法的简单原理。
10.光谱分析法概论
了解: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学分析法的分类;光谱分析仪器。
1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掌握:Lambrt-Beer定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定性分析方法(定性鉴别和纯度检查);定量方法(单一物质的定量方法;多组分样品的定量方法)。
12.荧光分光光度法
掌握:分子荧光的发生过程;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定量分析方法。熟悉:荧光法分光光度计。了解:荧光分析新技术
13.红外分光光度法
掌握: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特性、表示方法;基频峰和泛频峰;特征峰和相关峰;吸收峰的位置。熟悉:典型图谱;红外分光光度计及制样;光谱解析程序。
14.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掌握:原子的量子能级和能级图;共振线与吸收线;原子在各能级的分布;原子吸收线的形状;吸收强度与原子浓度的关系。熟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实验技术。
15.核磁共振光谱法
掌握:原子核的自旋;原子核共振;弛豫历程;化学位移及其产生、表示方法和影响因素;质子化学位移的计算;自旋偶合和自旋系统。熟悉: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方法。了解:核磁共振碳谱。
16.质谱法
掌握:质谱仪及其工作原理;离子源、质量分析器、离子检测器和质谱、质谱仪的主要性能指标;离子类型;分子式的测定。熟悉:几类有机化合物的质谱;质谱解析方法;解析顺序。
17.色谱分析法概论
掌握:色谱过程;色谱法的基本原理。熟悉:色谱法分类
18.平面色谱法
掌握: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吸附剂和展开剂的选择;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熟悉:高效薄层色谱法、薄层扫描法、纸色谱法的原理和实验条件。
19.气相色谱法
掌握:色谱理论;基本概念(色谱峰、基线、保留值、色谱峰区域宽度);色谱过程(差速迁移);塔板理论(基本假设、二项式分布、正态分布)及动力学理论(Van Deemter 方程);色谱柱;检测器;分离条件与操作条件选择;定性定量分析。
20.高效液相色谱法
熟悉:各类高效液相色谱分类与原理;高效液相色谱法与气相色谱法比较。定性定量方法。
21.高效毛细管电泳法
熟悉:高效毛细管电泳法的基本原理;电泳和电泳淌度、电渗和电渗淌度、表观淌度、理论塔板数。
❺ 化学实验研究水质
你可以参考下这个:
实验序号 xx 实验名称 水质分析
实验时间 xxxx年xx月xx 实验室
一.实验预习
1.实验目的
1.1 学习和掌握测定水中溶解氧、浊度、氟化物、铁、氨氮和pH、六价铬、硫化物、钙、亚硝酸盐氮、有效氯(总氯)COD和总磷的方法。
1.2 了解这些因素在水环境中的地位及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2.实验原理、实验流程或装置示意图
2.1 实验原理:
水是水生生物生活的场所,水体洁净程度如何,各种化学成分含量多少,是我们选用不同用途水源时的主要依据,进行水质分析已成为环境分析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工作不可缺少的手段。
2.1.1 溶解氧的测定:
水中溶解氧的测定一般用碘量法,在水样中加入硫酸锰及碱性碘化钠溶液,生成氢氧化锰沉淀,此时氢氧化锰性质极不稳定,迅速与水中溶解氧化合生成锰酸锰
4MnSO4 + 8NaOH 4Mn(OH)2 (肉色沉淀) + 4Na2SO4
2Mn(OH)2 + O2 2MnO(OH)2 (棕黄色或棕色沉淀)
2H2MnO3 + 2Mn(OH)2 2MnMnO3 + 4H2O
加入浓硫酸使已化合的溶解氧(以MnMnO3的形式存在)与溶液中所加入的碘化钾发生反应而析出碘,溶解氧越多,析出的碘就越多,溶液的颜色也就越深。
4KI + 2H2SO4 4HI + 2K2SO4
2MnMnO3 + 4H2SO4 + 4HI 4MnSO4 + 2I2 + 6H2O
用移液管取一定量反应完毕的水样,以淀粉作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碘含量(碘量与溶解氧量成比例关系),计算出水样溶解氧的含量。
2.1.2 氨氮的测定:
氨与碘化汞钾在碱性溶液中生成黄色络合物,其色度与氨氮含量成正比,在0~2.0mg/L的氨氮范围内近于直线。反应式如下:
2K2(HgI4) + 3KOH + NH3 NH2HgOI (黄棕色沉淀) + 7KI + 2H2O
2.1.3 亚硝酸盐测定:
测定亚硝酸盐氮,通常使用重氮比色法,此法是基于亚硝酸盐和对氨基苯磺酸起重氮化作用,再与α-萘胺起偶合反应,生成紫红色染料,与标准液进行比色。
2.1.4 pH测定:
利用玻璃电极作指示电极,甘汞电极作参比电极,组成一个电池。在此电池中,被测溶液的氢离子随其浓度不同将产生相应的电位差。此电位与溶液的pH值的关系,符合能斯特方程式:
E = E0 + 0.0591 log[H+] (25℃)
E = E0 – 0.0591 pH 式中,E0为常数。
2.1.5 浊度(NTU):
基于不同浊度的被测溶液对电磁辐射有选择性吸收而建立的比浊法。
2.1.6 铁:
Fe 2+ +二氮杂菲 橙红色络合物
基于在pH3~9的条件下,低价态 铁离子与二氮杂菲生成稳定的橙红色络合物,对可见光有选择性吸收而建立的比色分析方法。
2.1.7 氟化物:
氟离子+氟试剂(硝酸镧) 蓝色三元络合物(F-)
氟离子在pH4.1 的乙酸盐缓冲介质中与氟试剂及硝酸镧反应生成蓝色三元络合物颜色的强度与氟离子浓度成正比在620nm 波长处定量测定氟化物(F-)。
2.1.8 钙:
钙离子+EDTA 溶液 红色络合物
在pH 12~13 条件下用EDTA 溶液络合滴定钙离子以钙羧酸为指示剂与钙形成红色络合物。
2.1.9 硫化物:
在酸性条件下,硫化物与过量的碘作用,剩余的碘用硫代硫酸钠滴定。由硫代硫酸钠溶液所消耗的量,间接求出硫化物的含量。
2.1.10 COD的测定:
化学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越大,说明水体受有机物的污染越严重。在强酸性溶液中,一定量的重铬酸钾氧化水样中还原性物质,用分光光度法检测消化显色后的溶液的吸光值,求出水样的CODCr值。
2.1.11 总磷:
在高温加热条件下使试样消解,将水样中所含磷全部氧化为正磷酸盐。在酸性介质中,正磷酸盐与试剂反应生成蓝色的络合物,通过测定其吸光度,即可得出水样的总磷含量。
3. 实验设备及材料
3.1 器材:SG6溶氧测定仪、 GDYS-101M多参数水质分析仪、烧杯
3.2 药品:蒸馏水、各种相关试剂
3.3 样品:地下水
4.实验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4.1 实验步骤:
4.1.1用烧杯采集地下水的水样;
4.1.2用SG6溶氧测定仪测定水样溶解氧量;
4.1.3按照下表加入相关试剂并进行实验处理
样品量(mL) 试剂(一) 试剂(二) 试剂(三) 显色时间(min)
氟化物 6 试剂一:二 = 7:3(混匀)4.0 30
铁 10 0.5 一支 一支 15
氨氮 10 0.2 一支 10
COD 2 1 3mL(150℃消解15min)
亚硝酸盐 10 0.2 一支 20
硫化物 10 0.4 0.2 10
钙 10 0.2 0.2 5
总磷 5 0.8mL(120℃消解30min) 0.2mL 0.4mL(30s) 15(避光)
4.1.4待相关反应完成后,用GDYS-101M多参数水质分析仪检测分析水样,并记录下数据。
4.2 注意事项:
4.2.1移液器使用规范,注意量程;
4.2.2试剂具有一定腐蚀性,使用时严禁打闹,试剂粘到手脸应立即清洗;
4.2.3 COD试剂(二)加入会放出大量的热,操作时应小心,每次按键操作应间隔10秒;
4.2.4恒温消解器使用时,一定要加盖消解管塑料保护罩,避免液体喷溅发生意外。
二.实验内容
1.实验现象与结果
表1 溶解氧量记录表
水样 溶解氧量(mg/L)
蒸馏水 5.96 5.93 5.92 5.91 5.91 5.90
地下水 5.97 5.98 5.97 5.96 5.95 5.91
氟化物:3.22mg/L 氨氮:0.11mg/L Fe2+:0.04mg/L
硫化物:0.01mg/L 亚硝酸盐:0.03mg/L Ca2+:0.69mg/L
浊度(NTU):3.4度 总磷:0mg/L COD:0mg/L
溶氧mg/l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总体平均数
地下水 6.25 5.97 6.67 5.55 6.78
6.21 5.98 6.78 5.55 6.74
6.21 5.97 6.79 5.53 6.71
6.13 5.96 6.79 5.51 6.71
6.13 5.95 6.79 5.52 6.72
6.12 5.91 6.78 5.52 6.71
平均数 6.175 5.956667 6.766667 5.53 6.728333 6.231333
蒸馏水 6.19 5.96 6.02 4.97 6.34
6.16 5.93 5.98 4.98 6.32
6.12 5.92 5.97 4.97 6.32
6.12 5.91 5.96 4.94 6.3
6.11 5.91 5.95 4.94 6.3
6.15 5.9 5.95 4.92 6.3
平均数 6.141667 5.921667 5.971667 4.953333 6.313333 5.860333
2.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分析及其结论: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 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 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 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水;
Ⅳ类 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 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Ⅰ类
Ⅱ类
Ⅲ类
Ⅳ类
Ⅴ类
浊度(度) ≤3 ≤3 ≤3 ≤10 >10
铁(Fe)(mg/L) ≤0.1 ≤0.2 ≤0.3 ≤1.5 >1.5
氨氮(NH4)(mg/L) ≤0.02 ≤0.02 ≤0.2 ≤0.5 >0.5
氟化物(mg/L) ≤1.0 ≤1.0 ≤1.0 ≤2.0 >2.0
亚硝酸盐(mg/L) ≤0.001 ≤0.01 ≤0.02 ≤0.1 >0.1
Ca(mg/L) ≤0.15 ≤0.30 ≤0.45 ≤0.55 >0.55
硫化物(mg/L) ≤0.005 ≤0.015 ≤0.025 ≤0.035 >0.035
COD(mg/L) ≤3 >3,≤5 >5
溶氧量(mg/L) >6.5 4.6~6.5 2.0~4.5 <2.0
根据上述关于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并结合实验所测得的数据对实验水样进行分析比较:
所测地下水水样的溶氧量平均值(5.96mg/L)与作为对照的蒸馏水溶氧量平均值(5.92mg/L)大致相符,这一平均值在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中处于地下水Ⅱ类水质范围;地下水总磷及COD测得数据为0,表示该地下水水样并未受到磷污染,化学耗氧反应并不强烈,表明在总磷和COD两个指标上,该地下水水样均达到饮用水标准;水样浊度为3.4度,而饮用水浊度标准上限为3.0,相差并不大,说明该地下水水样在浊度上基本达到地下水Ⅲ类水质范围。
与地下水质量分类标准相比较,水样中氟化物含量(3.22mg/L)超标,属于地下水Ⅴ类水质标准,不宜饮用;氨氮含量(0.11mg/L)达到地下水Ⅲ类水质标准;Fe2+含量(0.04mg/L)达到地下水Ⅰ类水质标准;硫化物含量(0.01mg/L)达到地下水Ⅱ类水质标准;亚硝酸盐含量(0.03mg/L)达到地下水Ⅳ类标准;Ca2+含量(0.69mg/L)超标,属于地下水Ⅴ类水质标准,不宜饮用。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该地下水水样在所检测项目中多数均已达到地下水质量Ⅰ类、Ⅱ类、Ⅲ类,属于可饮用范围,但由于水样中检测到氟化物含量(3.22mg/L)及Ca2+含量(0.69mg/L)超标,因此,该地下水水样仍未达到饮用水标准,故而不宜作为饮用水使用,可依据使用目的选用为其他用水。
❻ 实验室反应釜的结构原理
1、釜体与釜盖的密封采用三角线型密封,使用寿命长。 2、紧固主密封采用两开式卡环,自由靠合釜体和釜盖的肩部,对八个主紧螺栓力矩均衡的上紧,即可使釜达到压紧密封。卸开时松动八个主螺栓,打开卡环,即可提升釜盖,省力方便,是现代国内最理想的结构。
釜盖与导柱是由升降臂连结,摇动升降手轮,经升降丝杠运动,使釜盖在导柱上、下、左、右运动,升降臂的活动靠滚珠的减摩作用自由运动无阻。
釜盖的转动与釜体的倾斜倒料及复位。首先将釜盖通过升降手轮及升降丝杠提起一定的高度,再松动吊臂上的紧固手扭,用手按下定位活动键釜盖就可以左右转动。再松动转动座上的紧固手扭,按住转动按钩转动倾倒手轮,使釜体保证一定的倒料角度,再松开转动按钩即可倒料。釜体需要复位时,摇动倾倒手轮,按住转动按钩,即可快速复位,为了不使釜体左右摆动,必须对倾倒手轮用手来控制速度达到复位为止。
3、回转搅拌是采用筒形磁力偶合结构,力矩的大小由磁性材料来决定,一般采用是强磁稀土,具有较大的偶合力,以电动机为动力,通过偶合器使搅拌器产生足够的搅拌力,浆是随操作者可更换的,有浆、锚、框、搅龙蜗轮等部件对各种物质粘度的适用来选择。 4、阀件设有气相阀、液相阀(又叫插底管阀)、安全爆破阀、进料阀、出料阀,按用户要求进行增减。阀的结构采用是往复结构,其特点比旋转式阀密封寿命增长1.5倍。爆破阀设有双安全装置和单安全装置两种,其爆破膜片由制造厂调好后出厂,不许任意调整或松动,压力表均在正上方指示。 原文出自:反应釜、不锈钢反应釜、磁力反应釜、实验室反应釜、磁力搅拌器的专业生产厂家-威海朝阳化工机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