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关枪械的问题,什么是击针偏移式保险
网络
搜索词条
枪管偏移式
枪管偏移式是一种枪械的连发闭锁结构。它的意思是通过枪管偏移的方式打开后膛的结构。
分享网络名片:
枪管偏移式的构造
我们就以这种闭锁结构比较典型的54式手枪为例讲解一下:
54式手枪有一个套筒,就是你玩具枪上那个要拉一下的部件,但真枪的这个套筒是有作用的,套筒里有几条横向的沟槽,与之配合枪管相应位置上也有几条突出的环状突筋,沟槽和枪管上的突筋配合,保证在枪弹发射的瞬间不脱开,把后膛关闭。
当枪弹弹头飞出枪管,枪管内压强下降的时候,闭锁装置就要打开了。这个过程是这样的:真枪在开枪后,那个你要拉动的套筒会自动向后滑动,这个时候枪管会在机械结构的作用下后端向下偏移,突筋和套筒上的沟槽脱离,此时枪管和套筒之间的锁定关系就解除了,套筒在惯性作用下继续后坐,打开枪膛抛出弹壳,然后在弹簧的力量下复进,把第二发枪弹推进枪膛,等推到位的时候,枪管后端又会重新上抬,突筋和沟槽再次咬合,枪膛又关闭了。 这样的往复运动就形成了连发。
所以手枪在发射的时候,只要一下一下扣扳机,就能一发一发地射击,不用打一枪拉一下套筒。
* 词条由网民创作并享有版权,请保护版权归属
对 枪管偏移式 仍有疑问? 去网络知道提问
专题南京大屠杀 历史永难忘却
专题《风中女王》背后的历史故事
专题世界各地最难以下咽的美食
-
2. 中国枪械发展历程
你说的是发展,那就是自己生产的喽!
新中国解放军枪支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1,缴获仿制 2,仿苏装备 3,自主装备
一,缴获装备主要是1927到1949,这当中有包括长征,抗日,解放三场战争。这期间主要仿制的枪有:大名鼎鼎的马牌撸子,m1911,春田,汤姆逊m1928,mp18,三八大盖,斯登,捷克/布伦式机枪等等。这期间鱼龙混杂,我相信你也从抗日剧等看到过。
二,这里是重点!!!!!!!!!!!!!
毛熊和兔子既然同是布尔什维克家的,就得互(wu)帮(si)互(feng)助(xian),50年代开始,苏维埃对兔子进行了十多年的援(qiao)助(zha),让兔子的军事水平提高了不知多少。(这里,很多人又想说56式枪族和壮哉我大59的耿了。)
第一次援助:大家可能都不知道,是什么。。。。。。。。
51式手枪!(以下为水货)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由于国民党在溃逃前的大破坏,共和国连一个像样的兵工厂都没有,手枪的自研能力为零,我军官兵使用的手枪主要是战争年代从敌人手中缴获而来,还有少量的则是用土办法仿制而成。且手枪的口径繁杂、样式各异、工艺粗糙、性能落后、质量难以保证。据有关资料显示,当时手枪的型号多达几十种,产自于二十多个国家:可称得上“万国牌”。
1951年,我国即对苏联TT30/33式7.62毫米托卡列夫手枪进行了测绘,利用从苏联引进的机床和设备,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首先仿制成功1951年式7.62毫米手枪。由于51式手枪的研制无论从人员技术上,还是从机器设备和制造工艺上,都是以苏方为主进行的,因而51式手枪实质上只是对苏式TT30/33式7.62毫米托卡列夫手枪的简单模仿,算不上国产第一种手枪。
2:第二种 50/51冲,可能大家比较陌生,但是pps呢?没错,这就是天朝波波沙。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是最有效的冲锋武器
3;第三种 53步
53式步骑枪
这家伙是抗美援朝的步枪主力,跟上面一样是山寨货,原版是莫辛纳甘
3. 关于关闭和打开枪械保险的问题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打开保险才能射击,我们打靶时枪的保险是关着的,打靶时开保险,打完关保险,我们射击时有个口令就是打开保险自行射击
4. 是不是所有枪械都有保险装置无论是手枪还是机关枪都有保险这句话对吗
现代枪指1870年以後正式工厂生产的,打带壳子弹的,军用民用都有保险装置。
56半大家都熟悉,保险在扳机上,前推到底就是上保险。
M14A和M1保险也在扳机上,前推是击发态,後扳是保险
莫辛.纳干即53式的保险是拉後面的园钮,然後转向,卡在边上就处于保险态,
日本38式与99式保险在枪栓尾部,向前推再顺时针转一下就位于保险态,解除时前推再反转回来,就是击发态,菊花尾有尖的是38式,凹形是99式。
捷克布尔诺〔BRNO〕枪,保险在枪侧,前推保险,後扳露出红点为击发态。
英国 〔INTERARM〕枪,保险也在枪侧,前後推,见红点就是击发态。
芬兰 SAKO枪,与前面类似。
奥地利的STEYR-DAIMLER〔斯太尔-戴姆勒〕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的一款步枪,有双重保险装置,右侧纽前後推,露出红点为击发态,枪栓上的保险片平放是击发,立起是保险态。
毛瑟66的保险在枪栓後面的小园柱,左右推,露红色是击发态。
STEYR其他枪保险在右侧,前後推的。
伯郎宁的 BAR型枪,保险在扳机後面的小园钮,左右推 ,SIG 556,保险也在机匣上。
近二十年来枪保险有另一种形式,如AR-10〔AR-15另一版,308口径〕保险在机匣上,S位是保险态。
温彻斯特1894式,保险在扳机握把上,握紧把小黑钮压平时就是击发态,松开就是保险。
毛瑟98类型的枪,保险在枪栓後面,平放是击发态,立起来是保险态。 哥伦比亚毛瑟,德国二战前为哥伦比亚军队生产的98,口径为30-06。南斯拉夫毛瑟,口径为“七九”
瑞典的6.5mm口径 96型步枪,保险与毛瑟大同小异,平放击发,立起保险。
5. 核武器事故
核武器在运输、贮存、装拆、测试和使用过程中发生意外的事件。
在美国公布的1950—1980年的32起核武器事故中,有的核武器保险装置按设计要求发挥了作用,没有发生炸药爆炸和放射性事故;有的核武器在炸药爆炸后或着火中发生钚散落和放射性沾染。
6. 中国武器发展史能不能细说一些关于中国武器方面的东西,写论文需要资料
兵器发展概况;中国近代兵器的发展,从产品结构上划分,大体可分为;第一阶段的兵器制造皆在晚清时期;至19世纪末期,1891年江南制造局研制出快利步;第二阶段国内历经新旧军阀割据、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北洋政府时期,由于军阀战争,各派军阀竞相发展武器;自1928年国民政府宣告统一至1937年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部分兵工厂西迁,被迫进行战时生产;
中国近代兵器的发展,从产品结构上划分,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制造带有火帽击发机构的前装枪炮到早期后装线膛枪炮(即早期后膛枪炮)。此时制造的后膛步枪为单发枪,后膛炮为架退炮。所用发射药和炸药皆为黑火药或栗色火药,炮弹为具有简单引信的榴弹(开花子)、穿甲爆破弹(钢质子)及穿甲弹(实心子)。第二阶段系步枪发展为连发(连续供弹)枪,并开始制造轻重机枪,火炮己发展为管退炮.发射药为无烟药,炮弹为已具有较复杂保险装置引信的榴弹、榴霰弹、破甲弹,所装炸药为各种猛炸药。第一阶段约从19世纪60年代初至19世纪90年代末,前后约40年;第二阶段从19世纪90年代初至1949年,约60年,其中前10年为两个阶段的重叠交叉时间。
第一阶段的兵器制造皆在晚清时期。清政府不惜耗费巨资,先从国外购买洋枪、洋炮,继而购买设备、引进技术、建厂筹造,前后共创办42个局、厂。最初生产各式前装滑膛和线膛步枪、马枪、抬枪、炸炮(冲天炮)、阿姆斯特朗式重型要塞炮及弹药、地雷、水雷等,然后发展为生产林明敦边针、林明敦中针、马梯尼亨利、1871年式毛瑟等早期后膛单发步枪和阿姆斯特朗、克虏伯、克鲁森等后膛要塞炮、过山炮。这一时期,所建工厂大多为生产枪、炮、弹、药的综合性工厂,但缺乏正规工艺,生产技术也比较落后。
至19世纪末期,1891年江南制造局研制出快利步枪,1895年湖北枪炮厂开始制造汉阳式(即1888年式毛瑟)步枪,1892年江南制造局制造阿式管退船台快炮,1905年该局又开始制造克虏伯式75毫米管退山炮.使中国兵器发展逐渐进入一个新阶段。
第二阶段国内历经新旧军阀割据、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及第三次国内战争等几个时期,又受国外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兵器制造的品种和发展重点各有侧重,在武器的品种构成上有很大变化。
北洋政府时期,由于军阀战争,各派军阀竞相发展武器。这时作战形式由固守城池的阵地战开始向运动战转变.在兵器的技术结构上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和发明的部分新型兵器,开始引入国内制造,除普遍制造连发枪外,开始大量制造各种轻重机枪、冲锋枪、山炮、野炮、榴弹炮、加农炮、迫击炮、手榴弹、航空炸弹等。火药中的无烟药也得到较快的发展。这个时期的兵器品种增多,产量增大,其产品总体技术水平大体接近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及稍后时期的水平。
自1928年国民政府宣告统一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政府对所辖兵工厂进行了整顿和调整,开始向生产专业化方向发展。这一时期,兵器的品种变化不大,但型制有所改变。如步枪发展为中正式步枪(仿1924年式毛瑟枪),轻机枪逐步统一为捷克式轻机枪,重机枪逐步采用马克沁式重机枪,迫击炮及弹由英式改为法式。同时陆续开始了防化器材、化学战剂和军用光学仪器的筹备制造,并拟定了全国兵器发展规划,统一了部分兵器的制式,其发展规划因抗日战争爆发而未能实现。这一时期,东三省兵工厂被日军侵占,上海兵工厂撤销,给中国兵器工业的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部分兵工厂西迁,被迫进行战时生产。这一时期,针对当时作战特点和生产条件,大大发展了适于山地作战且原材料大部可以自给的各种轻型兵器,包括步枪、轻重机枪、中小口径迫击炮、战防炮、手榴弹、枪榴弹、掷榴弹、地雷(甲雷)、炸药包等;
而重型兵器生产因设备和材料缺乏,基本上陷于停顿或半停顿状态。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对原有的兵工厂进行了调整和迁并,并接收了日伪的兵器生产单位,进行整顿和改建,兵器制造能力相对集中,重新开始了重型兵器的生产,一部分是抗战前产品,一部分是对接收的日式兵器进行仿制、配套和加工。为发动内战,除继续加紧制造迫击炮、手榴弹、步机枪外,还进行了M3A1式冲锋枪、57无坐力炮、2.36英寸M6A3和M6A5型火箭发射筒等轻型兵器的仿制,这也是中国近代最后研制或制造的几种较新式的兵器。
以下就枪械、火炮、弹药、火炸药、防化器材、军用光学器材等各类兵器的主要品种、结构、性能和工艺发展情况,择要进行介绍。
一、枪械
中国近代时期的枪械,包括各种步枪、抬枪、机枪、冲锋枪、手枪、信号枪及枪榴弹发射器等。其中步枪又包括普通步枪和马枪,机枪包括重机枪和轻机枪。
(一)步枪
步枪按其外形尺寸、重量和使用方式又分为普通步枪和马枪。两者结构基本相同,但马枪较短、较轻,适于骑兵使用,又称骑枪。另有一种抬枪,其结构原理同步枪,需两人共抬,故名抬枪,其所用弹药与步枪有所区别,射程更远。
步枪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前装枪和后膛单发枪为主;第二阶段为后膛连发枪。但两个阶段有所交叉。近代以前已制造有前装枪,但系采用手工制造的火绳枪。自19世纪50年代后,西方国家的新式枪械大量进入中国,到60年代初期,输入的枪械已有各种用火帽发火的前装枪和后膛单发枪。在第一阶段开始大量制造的是各种前装滑膛枪及前装线膛单发枪(亦称前装来复枪),同时部分局、厂也开始制造各种后膛单发枪。晚清时期,制造枪械的局、厂达21个,其中生产后膛单发枪的有江南、金陵、天津、广东、四川等机器局及湖北枪炮厂等11个局、厂。自1891年江南制造局研制出快利步枪和1895年湖北枪炮厂试制成功1888年式毛瑟枪后,便开始进入后膛连发枪的制造阶段。主要以仿制各式毛瑟枪为主,最初称汉阳式步枪,最后发展为中正式步枪。从晚清至1949年制造后膛连发枪的局、厂先后有23个。晚清和北洋政府时期,生产较为分散,抗日战争
爆发后,经过搬迁、合并和新建,生产工厂只有10个。抗日战争胜利后,又进一步调整,主要生产厂是第二十一工厂,最高年产量达10万支(1947年),据不完全统计,整个近代时期,共生产各式步枪(合马枪、抬枪)约280万支。其发展过程如下:
1.前装枪及后膛单发枪
此处所说的前装枪即前装火帽枪,以别于中国古代的前装火绳枪。前装火绳枪是用火绳发火的前装滑膛枪,而前装火帽枪则是将其火绳改为火帽击发机构。该机构为一锥形发火嘴,嘴内装引火药连通枪管内发射药:嘴上置铜火帽,另有一鸟头形打火锤。扣动扳机,打火锤在簧力的作用下击发火帽,点燃引火药及发射药。此机构先系英人在1807年发明,以后西欧各国相继采用,19世纪60年代传入中国。早期建立的一些机器局、厂,大都生产过此种前装枪。
前装枪又分为前装滑膛枪及前装线膛枪两种。前装滑膛枪,枪管内无膛线,一般采用散装黑药、群子,结构简单,制作方便,此种枪早期建立的机器局制造较多,主要有西安、兰州、山东、山西、四川等机器局。
前装线膛枪则在枪管内刻有膛线,枪弹为独个铅子。铅子形状有多种,一般为长形扩张式,底部中空,呈圆锥形,装有铁塞或木塞,借火药燃气压力使铅子圆柱部压入膛线而起密封作用。其射击精度和侵彻力较前膛滑膛枪为高。江南制造局于1857年最先仿造英、法、德等国的前膛来复步枪和马枪。其中所制德国前膛来复枪,口径11毫米,初速45.7米/秒,射程457米,有带表尺的瞄准装置及刺刀等物,结构较复杂。其后天津、吉林、云南、陕西等机器局也开始制造。
前装枪由于弹药须从枪口装入,装填速度较慢,射击精度较差,性能落后。后逐渐被后膛枪所代替。
后膛枪的仿制,开始时间较早。江南制造局在1867年仿制前装线膛枪的同时,即已开始仿制美国林明敦边针枪,以后山东、天津、四川机器局也陆续仿制马梯尼亨利、斯乃德、黎意等后膛枪。这些枪均系黑药、铅弹单发枪,所用枪弹为药筒、黑药、底火、弹头结合在一起的定装式黑药铅弹,从枪管后膛装入。枪身有击针击发式的闭锁机构,枪弹装入后进行闭锁,扣动扳机击发,火药气体不能外泄,增大了弹丸的能量和初速。供弹方式皆为单发装填。射击精度、射程及射速均优于前装枪。
后膛单发枪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是:
(1)林明敦边针枪,此枪系美国1866年装备部队用枪,口径13毫米,枪重4.2公斤,射程100~1000码①,闭锁方式为滚动闭锁。该枪仅江南制造局制造,1867~1883年共生产步枪2.5万余支、马枪717支。
(2)0.57英寸②斯乃德枪。此枪为美国人斯乃德发明,1867年英国采用。系在恩飞耳德前装枪的基础上改进而得,结构简单,口径14.66毫米,枪全长1397毫米,枪管长990毫米,枪重4.4公斤,初速366米/秒,表尺射程800码,射速可达18发/分。天津机器局于1874年仿制时曾向英商购买闭锁装置数千具,将旧有的思飞耳德前装枪改为后装斯乃德枪,以提高性能,节约开支。四川机器局1887年也曾仿造此枪,但未投产。
(3)0.45英寸马梯尼亨利枪。此枪口径为11.43毫米,枪管长843毫米,枪重4.1公斤,初速412米/秒,闭锁方式为起落式闭锁。该枪1871年英国正式采用,山东机器局于1876年由曾昭吉自造机器,照式仿制,不到两月,即造出120余支,质量与英式相当。其后四川机器局亦有制造,1896~1901年共制造3975支。
(4)林明敦中针枪。此枪口径10毫米,枪长1321毫米,枪重4.34公斤、射程300~1200码。闭锁方式在原滚动闭锁方式下改进其组合弹膛和闭锁机构,使它变得更简单、更确切。该枪自1884-1890年在江南制造局制造,后因产生走火疵病,乃停造。积存1万支,无人领用。后在原枪机簧后,添置活盖,克服了走火疵病,仍可使用。该枪除江南制造局外,四川、天津等机器局也曾制造。
①1码=0.9144米
②1英寸=2.54厘米
(5)黎意枪。此枪系美国人詹姆斯?帕里?黎意设计,是在原设计连发枪的基础上去掉弹仓的单发步枪,口径11毫米,枪全长1340毫米,枪重4.1公斤,射程100~1200码。江南制造局最初于1883~1885年仿造36支,继后,由于林明敦中针枪因质量问题停产,乃于1890~1892年问又重新制造黎意枪,共造1720支。
(6)1871年式毛瑟枪。此枪系德国著名枪械设计专家被得?保尔?毛瑟于1866年发明,1871年为德军正式采用。枪口径为11毫米,枪长1292毫米,枪管长852毫米,枪重4.54公斤,射程300~1600码(另有一种马枪,枪长953毫米,枪管长648毫米.枪重3.2公斤,射程200一1100码),采用枪机旋转闭锁机构,闭锁突榫位于机头部位、闭锁时突榫支撑在节套前端的闭锁槽内,左右对称,受力均匀。由于其闭锁与击发机构平稳可靠,在近代步枪中得到广泛运用。除江南制造局1883年试造12支外,四川、河南、广东、广西等机器局曾先后生产。四川机器局于1905~1910年生产5386支。
除上述各种步、马枪外,当时还生产抬枪。抬枪亦分前装滑膛、前装线膛及后装线膛等三类,其结构原理与同类的步、马枪相同,只是尺寸、重量、装药量、威力、后坐力等比步、马枪为大。
19世纪60年代以前生产的抬枪为前装滑膛、散装黑药、火绳点火,60年代后,也开始仿照英、法、德、美等国制造各种类型有击发机构的前装和后装抬枪。至1905年,制造的单位有江南、金陵、四川、天津、河南、山西、湖南、福建、陕西、云南、兰州、广东、吉林等机器局和湖北枪炮厂。制造的品种有各种规格的前装滑膛和线膛抬枪及林明敦边针、黎意、毛瑟、7响和五子等后膛抬枪。其中,除金陵、四川、北洋、湖南4个机器局的总产量分别皆在1000支以上外,其余各局产量仅数支到数百支。四川机器局从1896~1903年共造有蜀利、毛瑟抬枪5257支,是制造抬枪最多的局。
由于抬枪品种繁杂,其诸元相差很大,如江南制造局造边针后膛抬枪,口径15.9毫米,枪全长2445毫米,全重13.2公斤,铅子重231克;山西机器局造抬枪口径25毫米,枪长2200毫米,湖南机器局造抬枪,全长2032毫米,铅子全重52.2克,陕西机器局造拾枪,口径41.3毫米,枪长1588毫米,净重14.14公斤。
在中国,后膛枪代替前装枪的过程极其缓慢。从1867~1908年的41年间,许多机器局对前装枪和后膛枪都轮番进行生产。前装枪没有被后膛枪及时取代,主要原因是由于清政府财政困难、制造枪械的设备、材料及技术人员缺乏,因而严重地限制了兵器的发展和更新换代。李鸿章在1878年7月31日(光绪四年七月初二)的奏折中曾谈到:后膛枪虽较前装枪精度高,射程远,但前装弹药制造较易,而后膛枪弹必须造以机器,耗费既巨,且又一时不能奏效。为保存实力计,除已操练后膛枪者外,平时操练应用前装枪。近来所购新枪2万余支,费款数十余万,用心十余年,始得如此。新枪只可存放.以应临时事变。枪弹乃枪之命脉,但后膛枪弹制造复杂而费用大,遇有战事,十年之蓄,不够数月之需。因此在当时的条件下,许多地方为应付眼前需要,仍继续制造前装枪和后膛单发枪,直到民国初期才基本停造。
这一时期.中国枪械制造所需的主要设备和材料,大都购自外国。机件加工除一般车、铣、钻、刨、插等方法外,型面枪件采用自由锻造法制出坯件,然后钳工划线、机械加工后修锉成型。枪管膛线加工用扁钻和挖刀先加工出内膛,再在专用拔来复线机上,固定枪管.用一单刃刀具随与来复线相同之靠模板旋转拉出来复线。枪管采用手工校直,枪托加工.除粗坯用机器外,其他用一般木工工具手工成型。淬火采用碳化法,表面处理采用珐蓝法。因此.加工效率很低,质量较差,而且零件不能互换。
2.后膛连发枪
后膛连发枪(即后膛连续供弹步枪),是在后装单发枪的基础上增设一个能容若干发枪弹的弹仓的枪,可以连续供弹。每分钟可发射枪弹10~12发,较单发枪先进。中国制造该种枪始于1891年江南制造局制成的快利步枪。湖北枪炮厂于1893年开始仿制1888年式毛瑟枪,1895年投产称汉阳式步枪。1907年广东军械制造总厂仿1904年式毛瑟枪,制成1907年式步枪。1924年东三省兵工厂仿1898年式毛瑟枪,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仿日38式6.5毫米步枪。1935年巩县兵工厂仿1924年式毛瑟枪制成中正式步枪。这些枪是中国近代生产最有影响的6种后膛连发步枪。其中汉阳枪流传最广,制造的工厂最多、时间最长,从1895~1946年52年间,8个厂总产量为100余万支,个别厂制造到1948年。1935年中正式步枪被定为制式步枪后,多数工厂生产此枪,其中.第二十一工厂生产工艺较正规,产品质量较高.生产数量也最多,1944~1949年共生产42.6万余支。各局、厂在仿制这些枪支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进。除以上几种步枪外,1905年汉阳、上海两局、厂还分别研究成功数种自动步枪,但末投入生产。
在连发枪的发展过程中,历届政府曾多次研究讨论制式口径。在1903年,代理两江总督张之洞会同直隶总督袁世凯,提出参照日本、英国小口径枪,拟定全国步枪口径为6.5毫米,政务处同意该项意见。后陆军部复议仿德国陆军的编制和装备,以德国代行设计的口径6.8毫米1904年式毛瑟枪为制式。该枪于1907年试成,故又称1907年式步枪或光绪三十三年式步枪。1912年广东兵工厂提高其精度,定名为元年式步枪①。1913年北洋政府陆军部重新规定步、马枪口径为7.9毫米,1915年陆军部军械司又复提出步枪制式定为元年式,口径为6.8毫米,认为该口径的步枪和枪弹于中国“人民体格,尤为相宜”。但由于当时军阀割据、南北对峙,未能实现。1919年广东及四川兵工厂先后将元年式步枪口径改为7.9毫米。因7.9毫米枪弹威力大,杀伤力强,当时引进的步机枪大多为7.9毫米,为便于枪弹通用,乃逐渐转向7.9毫米口径,称为元年式7.9毫米步枪。1928年兵工署统辖全国兵工厂后,重新探讨兵器制式化问题。1934年12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的兵器制式化会议,议定步枪采用德国1924年短式毛瑟步枪为制式步枪(口径7.9毫米)。1935年巩县兵工厂首先仿制成功,定名为24年式步枪,又称中正式步枪,1940年后,经第二十一工厂参照德国图纸,改进机床,设计制造工艺、工装,至1943年10月正式投入生产,一直生产至1949年。
①民国时期试制成功的兵器,多以产品定型的年份命名,如元年式步枪,即民国元年试制定型,但亦有个别产品以正式投产的年份命名的。
(1)快利步枪
快利步枪,是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种连发枪。1890年,两江总督李鸿章因见江南制造局所造枪支均是旧式,仿造英国南夏枪亦不适用,乃“饬令专就曼利夏、新毛瑟两式讲求仿造。”②同年,江南制造局在购得各国样枪后,先后仿造了奥地利曼利夏和英国新利样枪。
三亿文库3y.uu456.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专业论文、应用写作文书、中国近代兵器发展史57等内容。
7. MP5的保险装置
MP5被全球50余个国家的军、警部队采用。120种变形枪满足各类战术需要。另有多种枪托、前臂护木、瞄具固定座等附件可以选配。可选扳机组包括单发、全自动、两发或三发点射。其中,
①保险扭标有S(德语Sicher, 对应英文Safe,保险), 或者是1枚打叉的白色弹头, 表示枪支处于保险状态, ;
②保险扭标有E(德语Einselfeuer, 对应英文one-fire,单发), ,或者是1枚红色的弹头, 表示枪支处于半自动状态, 每扣动一次扳机, 只能打一发子弹;
③保险扭标有F(德语Feuerstoss, 对应英文fire, 射击, 连发), 或者是5枚红色的弹头, 表示枪支处于全自动状态, 扣住扳机不放, 可以一直把子弹打完.
④保险扭标有2或3枚红色的弹头, 表示枪支处于点射状态, 每扣动一次扳机发射2或3发子弹.
通过不同的组合, 就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发射模式, 例如
SEF, 保险-单发-连发, 最基本的模式, 简称为(015);
NT(Navy trigger), 海军型扳机, 同样是SEF模式, 枪支两面都有保险钮, 左右手都能操作, 简称(NT);
2发点射, 保险-单发-2发点射-连发, 简称(0125);
3发点射, 保险-单发-3发点射-连发, 简称(0135);
SF, single-fire, 保险-单发, 简称(SF);
纯2发点射, 保险-单发-2发点射, 简称(012);
纯3发点射, 保险-单发-3发点射, 简称(013);
8. 图片上面红圈圈中的地方是枪的什么部位,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作用,所谓的保险指的是什么
这张图应该可以了。
9. 自动上保险的枪 或自动上保险的装置
据我所知,为了安全,枪支都是手动保险。自动保险是利用电子装置,核对指纹信息是否为合法,从而解锁使用,应用的很少。
10. 说说中国警用手枪的历史
中国警用手枪的历史
手枪按使用对象可分为军用手枪、警用手枪和运动用手枪;按结构可分为自动手枪、转轮手枪和气动手枪(如运动手枪)。被称为警用三大件的是国产54、64、77式。
54式手枪
中国警察最早使用的手枪为1938年由革命根据地根据原产于比利时的伯朗宁M1900仿制的手枪。中国国产手枪于20世纪50年代在仿制中艰难起步。1951年中国兵工厂仿制了苏制7.62毫米TT30/33式“托卡列夫”手枪,定名为51式7.62毫米手枪。该枪装备志愿军赴朝作战。1954年,通过对51式7.62毫米手枪进行改进,又生产定型了54式7.62毫米手枪,并列装全军。该枪性能较完善,深受广大官兵喜爱,现仍有部分在服役。国内警察使用此枪长达20多年,因为杀伤力过大,现在基本都已淘汰更换为64式手枪。
64式手枪
20世纪60~70年代,中国手枪走上了自行设计的道路。64式7.62毫米手枪于1960年开始研制,19 64年设计定型,发射64式7.62毫米手枪弹,是中国第一种完全国产化的军用手枪,开创了国产化手枪的先河。67式 7.62毫米微声手枪是中国第一种完全国产化的特种手枪。该枪于1965年开始研制,1967年设计定型,发射67式 7.62毫米微声手枪弹。
77式手枪
该枪由中国北方工业总公司研制,于1978年定型生产,主要装备指挥员和公安保卫人员。其特点是:装有单手上膛装置,射击时反应迅速。口径7.62毫米,有效射程50米,容弹量7发,枪重0.5千克。77式手枪后来的改进型有 77B、77B2、NP20型等。
84式手枪
84式7.62毫米微型手枪是中国自行研制的一种专门配备航空等警卫、保卫人员使用的特种手枪。在此文之后9 1式7.62毫米4管匕首枪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研制的供侦察兵和特警使用的特种自卫武器,它既是匕首又是手枪,可发射64式7.62毫米手枪弹。
92式手枪
92式9毫米手枪是中国新一代军用手枪。该枪从1992年开始论证,1998年设计定型。它性能先进,结构新颖,可靠性高,操作方便,造型美观,广泛采用了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1999年12月20日,该枪正式装备驻澳部队,以其新颖的设计、独特的结构、优良的性能,引起世人关注。该枪已经在北京、上海等部分公安系统进行了警用配备。
9mm警用转轮手枪
2005年年底设计定型的警用转轮手枪,将于2006年在公安队伍试用和列装。“这是公安部首次投资并自己组织力量设计的第一把警用枪,此前,中国警察使用的都是军用枪械。”
中国内地警察手枪更换为转轮手枪,标志着在用枪观念上的重大转变。警用枪支开始向杀伤性和非杀伤性两个方向发展。
但同中国内地警察换枪对比,将转轮手枪作为警用枪长达170多年的美国,早在20年前就用大口径、大杀伤力的半自动手枪全面更换了转轮手枪;有160多年转轮手枪使用历史的中国香港警界,也因转轮手枪火力不足,供应受制的缺点而计划在今年启动换用自动手枪的招标活动。
在世界范围普遍淘汰转轮手枪的国际背景下,中国内地警察换用转轮,是不是一种历史倒退?早在5年前,自公安部传出计划换枪的消息后,这个问题就在国内警界和兵器界先后引发了几波争论浪潮。
中国警察将换装转轮手枪
“9mm口径、黑色枪身、加装保险装置,可发射橡皮子弹,装入枪套内,外露枪柄极具威慑力。”这是中国首支警用转轮手枪,2006年装备警察部队
中国第一支警用转轮手枪终于在2005年的最后一个月,亮相北京警察学院的新型特种警用装备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