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导管滑脱的危险能不能算是护理诊断
临床工作中,导管意外脱出时有发生,有研究报道管道滑脱发生率达2.8%~20.6%。如何确保导管留置期间的安全使用,防止导管滑脱是护理管理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 固定不良
有研究显示,部分导管滑脱是由于导管固定不良引起。如使用3 M加压绷带固定胃管/空肠营养管等,尽管黏度不错,但如果固定方法不当也一样会引起导管滑脱。
对策:
1、使用“分叉交叉法+高举平台法”固定鼻胃管。
胶布使用小技巧:
将3M弹力胶带剪成“一”字形,从中间撕开,先包裹导管一周,再固定在皮肤之上。此方法可用于鼻胃管的固定,也可用于胸(腹)腔引流管等导管的固定。
2、使用“工字型+高举平台法”固定PICC导管
将3M弹力胶带剪成“工”字形,从中间撕开胶带。
用透明薄膜将PICC导管固定妥当,取3M胶带先包裹PICC导管连接器的外露部分一周,然后固定在透明薄膜之上。从固定后的效果图可以看出,这样固定导管不会影响每次消毒接头时因牵拉作用而引起敷贴的卷边。
3、采用思乐扣固定装置
思乐扣对导管的固定效果较好,可以考虑使用。但并不是每家医院都备有思乐扣装置,而当思乐扣的黏度低时,也会出现导管固定不牢固的现象。
4、特殊情况可缝合,固定也要讲技巧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特殊情况(出汗、渗液多)时,可与医生沟通给予缝线固定。敷贴固定前一定要待消毒液完全干透,否则会影响固定的牢度。
固定时要以穿刺点为中心,将贴膜与皮肤向外展平,贴膜与皮肤之间不能留有空隙,再进行膜与延长管的塑型。
二、健康教育欠缺
有研究显示,部分导管滑脱是由于健康教育欠缺所引起。
如下图中的患者,在入院评估时发现PICC导管部分滑脱,分析原因是患者在家里干农活,皮肤有出汗导致导管逐渐脱出。对于这种情况,只有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维护导管的重要性,并掌握预防导管脱出的方法,才有可能主动的保护导管避免其脱出。
对策:
1. 留置导管后及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知识教育,讲解导管放置的重要性,特别是床上翻身、体位变换、穿脱衣服、打喷嚏、咳嗽等情况下保护导管预防脱出的方法, 使患者及家属配合。
2. 在患者外出检查和出院时,护士应再次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三、患者或家属自身原因
临床上有个别患者夜间无意识拔管而引起导管滑脱, 可能与患者夜间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有关,同时由于夜间光线较暗、家属不能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护士夜间巡视较少等情况均不利于及时预防患者自行拔管。
对策:
1. 指导家属夜间陪护时尽量靠近床边以及时观察到患者的情况,开启小夜灯以利于观察。
2. 对有拔管倾向的患者,增加巡视的次数,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的约束,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约束的目的和作用。
四、评估不到位
有研究显示,部分导管滑脱是由于评估不到位所引起。缺乏有效的评估可导致意外脱管的发生。
对策:
1. 对全体护士进行导管滑脱风险评估表使用的培训,提高护士对导管滑脱的评估能力。
2. 对高危患者在床边放置预防导管滑脱标识并做到班班交接,加强对高危患者的管理。
3. 定期组织护士对导管滑脱不良事件进行学习, 增加护士对导管滑脱危险因素的认识。
4. 对出汗或渗液较多者加强巡视,及时更换敷料, 对躁动及意识障碍患者适当给予约束。
通过以上措施,提高护士导管滑脱风险意识和对危险因素的评估能力, 以降低导管滑脱的发生率。
B. 皮下导管固定装置可用于成人什么部位的中心静脉导管
中心静脉是指距离心脏较近的大静脉,主要指双侧的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压(CVP)是指上、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处的压力,是血液在右心室舒张充盈期被推送进入心室时的压力,是通过上、下腔静脉或右心房内置管测得,它反映右房压,是临床。
C. 为什么建立人工气道前,要关闭简易呼吸器的压力安全阀
应该是因为在建立人工气道前简易呼吸器和面罩形成的通气体系不是个完全密封的系统,所以不至于导致气压伤,也就不必打开压力安全阀。
呼吸器是一种自给开放式空气呼吸器,广泛应用于消防、化工、船舶、石油、冶炼、仓库、试验室、矿山等部门,供消防员或抢险救护人员在浓烟、毒气、蒸汽或缺氧等各种环境下安全有效地进行灭火,抢险救灾和救护工作。
该系列产品配有视野广阔、明亮、气密良好的全面罩,供气装置配有体积较小、重量轻、性能稳定的新型供气阀;选用高强度背板和安全系数较高的优质高压气瓶;减压阀装置装有残气报警器,在规定的气瓶压力范围内,可向佩戴者发出声响信号,提醒使用人员及时撤离现场。
D. 引流导管固定装置在医保吗医保编码是多少
因为本产品6月取得生产批号,8月开始招商,目前不在医保,但是有些地方按治疗费收费,都是医保,各地医院收费情况不一致,所以结果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