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沉降观测装置的作用

沉降观测装置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1-11-07 19:20:15

A. 电能质量在线监测装置的作用

电能质量监测装置又称谐波电能监测装置,是一种高性能的多功能电能质量测试分析仪器。主要解决了电力负荷急剧加大,特别是冲击性和非线性负荷容量的不断增长,使得电网发生波形畸变、电压波动与闪变和三相不平衡等电能质量问题。适用于220KV、110KV、35KV、10KV、6KV和380V各电压等级的发电厂、变电站、风电场、光伏电站、石油、煤矿、钢铁、冶金、化工等大型厂矿企业的供电系统。

主要特点
安全可靠:电压输入采用高电压隔离模块,电流输入采用高精度电流变器使输入信号和测量系统安全隔离。大大提高了仪器的抗干扰能力。
测试参数多:用来检测系统频率、电网谐波、三相电压不平衡度、电压波动与闪变、电压偏差、电压基波有效值和真有效值、电流基波有效值和真有效值、基波有功功率、基波视在功率、2-63次谐波、真功率因数等全部电能质量五大国标规定的参数。
精度高:符合国标A级仪器要求。对谐波、三相不平衡度、闪变和波动均采用基准算法,无近似计算,采用高精度A/D(16 位),同时采样,采集速率12.8 kHz。
通讯和多通道测试:通讯接口支持RS-232和485,并且电能质量监测装置通具有测试通道多,配置灵活,最多可测量8路3相电压信号和8路3相电流信号。
大容量存储:内置512M内存,以5分钟为单位存储数据,每通道可以连续存储4个月的历史数据。

主要用途
1、测量分析:频率和电压偏差、电压波动和闪变、三相电压允许不平衡度、电网谐波。
2、应用小波变换测量分析非平稳时变信号的谐波。
3、测量分析各种用电设备在不同运行状态下对公用电网电能质量。
4、记录和存储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频率、相位等电力参数的变化趋势。
5、电能质量在线监测装置能对电力设备调整及运行过程动态监视。
6、分析电力系统中无功补偿及滤波装置动态参数并对其功能和技术指标作出定量评价。

B. 沉降观测测量步骤

1、设置水准基点和观测点

基点设置以保证其稳定可靠为原则,宜设置在基岩上,或设置在压缩性较低的土层上。水准基点的位置,宜靠近观测对象,但必须在建筑物所产生的压力影响范围外。观测点的布置,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的变形并结合地质情况确定,数量不宜少于6个点。

(2)沉降观测装置的作用扩展阅读:

1、沉降观测的精度要求:

沉降观测的测量精度等级采用Ⅱ级水准测量。视线长度宜为20-30米,视线高度不宜低于0.5米,宜采用闭合法消除误差。

2、沉降观测的稳定标准:

稳定标准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对重点观测和科研观测工程,或最后三次观测中每次沉降量均不大于2√2倍测量中误差,则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二、三级多层建筑以0.04mm/d,高层和一级建筑以0.01mm/d为稳定标准。若施工过程中沉降大于2.0mm/d则应采取有效措施。

参考资料:沉降测试 网络

C. 沉降观测什么时候做

水准点埋设须在基坑开挖前15天完成。

沉降观测即根据建筑物设置的观测点与固定(永久性水准点)的测点进行观测,测其沉降程度用数据表达,凡一层以上建筑、构筑物设计要求设置观测点,人工、土地基(砂基础)等,均应设置沉陷观测,施工中应按期或按层进度进行观测和记录直至竣工。

水准基点的设置:

沉降观测水准基点(或称水准点)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利用工程标高定位时使用的水准点作为沉降观测水准基点。如水准点与观测的距离过大,为保证观测的精度,应在建筑物或构造物附近,另行埋设水准基点。


(3)沉降观测装置的作用扩展阅读:

沉降观测的仪器及方法:

沉降观测宜采用精密水准仪及铜水准尺进行,在缺乏上述仪器时,也可采用精密的工程水准仪(带有符合水准器)和刻度精确的水准尺进行。

观察时应使用固定的测量工具,人员也宜固定。每次观察均需采用环形闭合方法或往返闭合方法当场进行检查。同一观察点的两次观测差不得大于1mm,水准测量应采用闭合法进行。

D. 什么是沉降观测点

沉降观测点的作用:通过持续或周期性的对建筑物沉降观测点进行观测,确定沉降观测点沉降量及变化趋势,分析建筑物沉降变形速率及最终沉降量,合理确定和调整建筑物沉降预防措施和方案,确保建筑物运营期间的安全。

沉降观测点的要求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

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米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

(4)沉降观测装置的作用扩展阅读

根据建筑物设置的观测点与固定(永久性水准点)的测点进行观测,测其沉降程度用数据表达,凡三层以上建筑、构筑物设计要求设置观测点,人工、土地基(砂基础)等,均应设置沉陷观测,施工中应按期或按层进度进行观测和记录直至竣工。

随着工业与民用建筑业的发展,各种复杂而大型的工程建筑物日益增多,工程建筑物的兴建,改变了地面原有的状态,并且对于建筑物的地基施加了一定的压力,这就必然会引起地基及周围地层的变形。

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

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

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差异沉降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E. 沉降观测点布设

沉降观测在建筑物的施工、竣工验收以及竣工后的监测等过程中,具有安全预报、科学评价及检验施工质量等的职能。通过现场监测数据的反馈信息,可以对施工过程等问题起到预报作用,及时做出较合理的技术决策和现场的应变决定。 一、沉降观测的对象沉降观测的对象包括: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加层、扩建建筑物;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地下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物;及需要积累建筑经验或进行设计反分析的工程;创优工程要求的建筑物。 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沉降观测点应布设在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的点位,一般布设在建筑物的四角、在转角及沿外墙每10~15米处;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不同地质条件、不同荷载分布、不同基础类型、不同基础埋深、不同上部结构、沉降缝和建筑物裂缝处的两侧;建筑物宽度大于或等于15米,或宽度小于15米但地质条件复杂的建筑物的内纵墙处,以及框架、框剪、框筒、筒中筒结构体系的楼、电梯井和中心筒处;筏基、箱基的四角和中部位置处;多层砌体房屋纵墙间距6~10米横墙对应墙端处;框架结构可能产生较大不均匀沉降的相邻柱基处;高层建筑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对应尽端处。各种构筑物沿四周或基础轴线的对称位置上布点,数量不少于4个测点。观测基准点应设在基坑工程影响范围以外,一般不小于30~50米且数量不应少于两个。 观测点的布设是沉降观测工作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观测数据能否真实地反映出建筑物的整体沉降趋势及局部沉降特点。 三、沉降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沉降观测的测量精度等级采用Ⅱ级水准测量。视线长度宜为20~30米,视线高度不宜低于0.5米,宜采用闭合法消除误差。 四、观测周期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施工期间一般在基础或地下室完成后开始观测,每完成一层观测一次,沉降速度≥2.0mm/d应减缓加载速度并增加观测次数;如施工过程暂停,则在停工及重新开工时应各测一次,停工期间2~3个月测一次;竣工后第一年测四次(其中第一次宜在竣工后二个月时),第二年测 2~3次,以后每年一次直到稳定。各个阶段的复测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五、稳定标准稳定标准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对重点观测和科研观测工程,或最后三次观测中每次沉降量均不大于2√2倍测量中误差,则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二、三级多层建筑以0.04mm/d,高层和一级建筑以0.01mm/d为稳定标准。若施工过程中沉降大于2.0mm/d则应采取有效措施。 六、验收标准建筑物竣工验收标准为最后一次观测的沉降速度:二、三级、多层建筑物和低层建筑物平均沉降速度≤0.10mm/d,最大沉降速度≤0.12mm/d(2处),一级、高层建筑物平均沉降速度≤0.06mm/d,最大沉降速度≤0.08mm/d(2处)。

F. 扬尘监测设备主要有什么作用

PM2.5已然成为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国家在近些年修编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也增加了.5的监测和控制要求,并在全国主要城市进行监测及发布。目前,颗粒物粉尘的监测方法主要有光散射法、重量法、微量振荡天平法、β射线吸收法等。

粉尘浓度传感器是为了满足现有煤矿监测井下粉尘浓度利用激光散射原理开发的高科技传感器,能够在自然风流状态下实时的、就地、连续不间断的监测显示井下粉尘浓度,同时输出与洒水喷雾的降尘装置开关量信号,实现了测尘降尘的最佳效果。

粉尘浓度传感器也就是PM2.5传感器,或者灰尘传感器、颗粒物传感器,可以检测周围空气中粉尘颗粒浓度的大小。在空气动力学中,直径小于10微米的粉尘是能够通过器官直接进入人体肺泡区,然后10微米以上的粉尘颗粒通过撞击沉积,大部分沉积在鼻咽部,而小于10微米的粉尘会进入呼吸道,5微米以下大小直径的粉尘会直径沉积在肺泡,这样便会造成人体的呼吸道感染,甚至肺部疾病。

虽然生产激光粉尘浓度传感器的厂家国外、国内都比较多,传感器质量差异比较大,我们在选购传感器的时候应该注意选择质量有保障的厂家,赛纳威是一家专业从事环境检测仪器及环境监测治理系统开发和制造的高科技企业,拥有由留美博士、硕士和光机电及软件工程师组成的一流研发团队,公司开发的净化车间专用尘埃粒子计数器系列产品、气体检测仪器系列产品如粉尘浓度传感器CW-76S已经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提供极具竞争力的优质空气检测及治理产品和售后服务,帮助用户实现"高效便捷”的工作目标,努力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

CW-76S工地扬尘传感器(粉尘检测仪)是深圳赛纳威自主研发的集空气动力学、数字信号处理、光电一体化的高科技产品,主要应用于检测大气中的粉尘质量浓度(PM值),适用于建筑工地、城市网格化监测、移动监测等领域和场合,是大气质量检测系统的核心模块。

G. 噪声监测装置及作用

噪声监测装置常用复的是声制级计,也叫噪声测量仪,单位是dB,市场上分为一级和二级。产品型号很多,功能有积分分析、统计分析、1/1OCT频谱分析、1/3OCT频谱分析、FFT等,有些仪器里也加入了个人声暴露、混响时间测量功能,是一种多功能可选的声级计,也叫多功能声级计。

H. 检测技术的作用

检测技术符合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而且紧密结合国民经济的实际情况,对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铁路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检测技术研究以自动化、电子、计算机、控制工程、信息处理为研究对象,以现代控制理论、传感技术与应用、计算机控制等为技术基础。

检测技术以检测技术、测控系统设计、人工智能、工业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等技术为专业基础,同时与自动化、计算机、控制工程、电子与信息、机械等学科相互渗透。

(8)沉降观测装置的作用扩展阅读:

主要从事以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研究领域为主体的、与控制、信息科学、机械等领域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研究。

研究检测技术及相关科学领域基础理论的分析、建模与仿真、应用技术及系统设计和自动化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等。

掌握检测技术学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是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及其工程应用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之一。

I. 房屋沉降观测点有什么用

房屋沉降观测点作用是观测房屋高程变化。沉降观测点的位置:

1、建筑物的四角、核心筒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20 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建筑物裂缝、后浇带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宽度大于等于15 m或小于15 m而地质复杂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应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邻近堆置重物处、受震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沟处。

6、框架结构建筑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纵横轴线上。

7、筏形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形式或埋深改变处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物,应设在沿周边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点数不少于4个。

(9)沉降观测装置的作用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所有观测点均应编号,并注记在各该建筑物的平面图上。

2、观测点点位应避开上方有突出物(如窗台等)影响竖立标尺的地方,或改用1.5m、2.0m的水准尺进行观测。

3、外墙上的观测点应避开雨水管、台阶、花坛等地方;内墙上的观测点应避开暖气管等地方;对于框架结构柱子上的观测点,应避开填充墙的一面。

4、对于某些具有旅游观赏意义的高大建筑物或古建筑物,宜采用隐蔽观测标志。

J. 建筑物沉降观测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有哪些参考资料

沉降观测在建筑物的施工、竣工验收以及竣工后的监测等过程中,具有安全预 报、科学评价及检验施工质量等的职能。通过现场监测数据的反馈信息,可以对 施工过程等问题起到预报作用,及时做出较合理的技术决策和现场的应变决定。一、相关规范及规范性文件要求 经建设部批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为国家标准,自 2008 年 5 月 1 日起实施。其中,第 5.3.43(1)、7.1.7、7.5.6、10.1.10 条(款)为强 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为行业标准, 自 2008 年 3 月 1 日起实施。其中,第 3.0.1、3.0.11 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 格执行。 《工程测量规范》 原 (GB50026-93)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和 (JGJ/T8-97) 同时废止。此外, 经江苏省建设厅审定,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 确定 (DGJ32/J16-2006)为江苏省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于 2006 年 6 月 1 日起实施,是目前省内建筑物 沉降观测参考的主要规范依据。 二、沉降观测的对象 根据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2007) 3.0.1 条 第 (强条) 及昆建协字 (2008) 第 11 号文要求,下列建筑物在施工及使用期间需进行沉降观测: A、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 B、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 C、加层、扩建建筑物; D、 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地下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物; E、需要积累建筑经验或进行设计反分析的工程; F、创优工程。 在此需要明确的概念是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第 3.0.1 条作如下定义: 若工程明显为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丙级的建筑物(如地基条件较好的 6 层住宅楼 等),就不需要沉降观测(创优工程除外)。 若不能确定地基基础设计等级,或者有疑问,就请设计单位明确是否需要沉降观测,并请书面答复或者写入图纸会审记录中。
三、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建筑物确定需要进行沉降观测之后,在工程开工之初,应根据设计图纸的安排做好沉降观测策划工作、制定沉降观测方案,对于符合条件的应委托有资质的单 位观测,适时埋设观测点。 根据《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GJ32/J18-2006 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2007 的要求,沉降观测点应布设在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的点位,砌筑小阴井加以保护,宜选在下列位置: A、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及沿外墙每 10~15m 处或每隔 2~3 根柱基上; B、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不同地质条件、不 同荷载分布、不同基础类型、不同基础埋深、不同上部结构、建筑裂缝、后浇带、沉降缝和伸缩缝的两侧,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C、宽度大于或等于 15 米,或宽度小于 15 米但地质条件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 的建筑物的承重内隔(纵)墙设内墙点,以及框架、框剪、框筒、筒中筒结构体系的楼、电梯井和中心筒处; D、筏基、箱基的四角和中部位置处; E、多层砌体房屋纵墙间距 6~10 米横墙对应墙端处; F、框架结构建筑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墙轴线上,以及可能产生较大不均匀沉降的相邻柱基处; G、高层建筑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对应尽端处; H、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滨(沟)处; I、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形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 件变化处两侧; J、对于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构筑物,应设在沿 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点数不少于 4 个。 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 作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四、 沉降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 沉降观测的测量,应使用精密水准仪,优先采用精密水准仪 DSZ05 或 DS05, 具有测微装置的,最低使用 DS1 水准仪。视线长度宜为 20~30 米,视线高度不宜 低于 0.5 米,宜采用闭合法消除误差。
承担沉降观测的单位应具有相应主管部门批准的资质,测量人员应具有主管部 门颁发的上岗证。 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安置在有空压机、搅拌机、卷扬机等振动影响的范围内,塔 式起重机等施工机械附近不宜设站。 五、 沉降观测的周期和时间 1、初测 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 进行,否则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初测应增加观测量,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 2、施工阶段的沉降观测 应依据施测方案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重要建筑,可在基础完工或地下室砌完 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观测次数与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民用建筑可每加高 1~2 层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可按不同施工阶段(如回填基坑、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墙体和设备安装 等) 分别进行观测。 如建筑物均匀增高, 应至少在每增加荷载的 25%时各测一次。 施工过程中如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停工期间,可每 隔 2~3 个月观测一次。封顶后 1~2 月观测一次,竣工后观测周期,根据建筑物 的稳定情况确定。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沉降速度≥2.0mm/d 应停止施工,分析原因,采取措施。 沉降速度≥ 1.0mm/d 应减缓加载速度并增加观测次数。各个阶段的复测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 降情况或规律。 3、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大小而定。一般在第一年观测 3~4 次,第二年 2~3 次,第三年后每年一次,直至稳定为止。观测的期限一般规定如下:砂土地基 2 年,膨胀土地基 3 年,粘土地基 5 年,软土地基 10 年。若沉降速度 小于 0.01 mm/d ,根据沉降曲线分析,认为已经稳定,可以停止观测。 4、对于荷载突然增加,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水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 即逐日或 2~3 天一次的连续观测。 六、竣工验收标准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GJ32/J18-2006)第 5.0.6 条规定:对建(构)筑 物进行竣工验收时,地基沉降变形观测值在没有相应的规范、设计要求时,可参照本条执行。 每周期观测后, 应及时对观测资料进行整理, 计算观测点的沉降量、 沉降差,以及本周期平均沉降量和沉降速度。 1、建(构)筑物竣工验收地基变形要求以沉降速度,即沉降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判定,曲线应逐步收敛、曲线的斜率应逐渐减少或趋向于零,最后一次观测 的沉降速度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2、当符合竣工验收沉降量和沉降速度标准后,尚未达到建筑物稳定标准时,竣工验收后应按照本标准省标 DGJ32/J18-2006 第 5.0.4 条(即本文“五、沉降观测的周期和时间”)要求,继续进行沉降观测,直至稳定。 七、 稳定标准 稳定标准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对重点观测和科研观测工程,若最 后三次观测中每次沉降量均不大于 2√2 倍测量中误差, 则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 建筑物安全等级二、三级多层建筑以 0.020. ~04mm/d,高层和一级建筑以 0.01mm/d 为稳定标准。 八、工程竣工观测资料整理 观测过程中应及时归集每次沉降观测成果, 整理相关资料。 认真分析沉降情况,出现异常时采取措施。 工程竣工时,应提交下列有关沉降观测资料: A、沉降观测成果表; B、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C、沉降量――时间――沉降速度(s-t-v)曲线图; D、沉降量――时间――荷载(或加载楼层数)(s-t-v)曲线图; E、建筑物等沉降曲线图(如观测点数量较少,可以不提交); F、沉降观测技术报告; G、观测工作方案

阅读全文

与沉降观测装置的作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dnf男机械怎么过绝望96 浏览:981
自动化移液装置 浏览:375
多层厂房设备如何布置 浏览:248
怎么让机械表不走 浏览:292
安化未来万家五金机电店电话 浏览:203
射精阀门怎么降低 浏览:184
用魅工具箱改了怎么恢复 浏览:738
益百机械有限公司电话是多少钱一个 浏览:212
合租忘关煤气阀门 浏览:450
德国可换头电动工具 浏览:338
如何换bj40的驾驶仪表 浏览:363
铸造厂都是干什么活了 浏览:82
天津哪里有电动工具专卖店 浏览:895
腾人程工具箱 浏览:60
红米1s设备锁怎么解 浏览:353
阀门开着是不是不用暖气费 浏览:413
普通天然气灶怎么加自动熄火装置 浏览:257
进入VB系统后若发现没有工具箱 浏览:336
仪器仪表回收价格是多少 浏览:602
东莞市斯宝五金制品有限公司招聘 浏览: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