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某实验小组采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动能定理”,图中小车中可放置砝码,实验中,小车碰到制动装置时,
(1)实验时为了提高纸带的利用率,尽量多的在纸带上打点,因此凡是使用打点计时器的试验,均要求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实验完毕断开电源开关. 故答案为:接通电源,释放小车,断开电源开关. (2)C到O距离为:s OC =4.20-1.00cm=3.20cm;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得: v B = =0.45m/s 故答案为:3.20,0.45. |
❷ 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某实验小组采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把小车放在长木板上,钩码通过
(1)若长木板不放在水平面上,小车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会向较低的一端运动回,对实验效果产生影响.为了防答止其受到的重力对实验的干扰,所以要将小车放在水平面上.
(2)钩码的个数相等,表示小车受到的拉力相等,根据图示的情况,还可以确定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所以小车将处于静止状态.
(3)所挂钩码个数相等,说明拉力相等,转动后,这两个拉力不再在同一直线上,此时的小车受到的不再是平衡力,所以小车将运动,具体地说是转动.最后静止在两个拉力同一直线上的位置.
(4)两个力要彼此平衡必须同时满足四个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并且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故答案为:(1)水平;
(2)静止;
(3)运动;不在一条直线上的相等;
(4)相反、同一条直线上.
❸ 某实验小组采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动能定理”,小车内可放置砝码,实验中,小车碰到制动装置时,钩码
(1)②将小车停在打点计时器附近,先接通电源,再释放纸带.
(2)刻度专尺读数为OC=5.10cm,打C点时的属速度
v |
❹ 某实验小组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功和速度变化的关系”,图1中小车中可放置砝码,实验中,小车碰到制
(来1)实验过程中必须先接通源电源,再释放小车,每次更换纸带时都要关闭电源; (2)读数时要估读一位,为5.10cm; 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故: vc= .
❺ 某中学实验小组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功与速度的关系”,实验中先后用同样的橡皮筋1条、2条、3条…,
(1)除了图中已有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导线、开关、刻度尺和交流电源. (2)使版木板适当权倾斜来平衡摩擦阻力,平衡摩擦力正确的做法是:把木板一端垫高,使木板适当倾斜,轻推一下拖着纸带的小车后,小车能够匀速下滑即可,故选D; (3)在正确操作的情况下,为了测量橡皮筋对小车做功后获得的速度,橡皮筋做功完毕时,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各点间的距离相等,由图示可知,应选用纸带的CF部分进行测量 故答案为:(1)交流;(2)D;(3)CF.
❻ 某实验小组学生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实验中,小车碰到制动装置时,钩码尚未到达地面)用打点计时器得到一
(1)0.80 (2)BC (3) |
❼ 某实验小组采用如图(a)所示的装置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1)实验的部分步骤如下:a.在小车中放入
(1)根据实验操作可知,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后释放小车. (2)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得: vA= =0.86m/s. 由于相邻的计数点间的位移之差不等,故采用逐差法求解加速度.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x=aT 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 得:s 4-s 1=3a 1T 2s 5-s 2=3a 2T 2s 6-s 3=3a 3T 2为了更加准确的求解加速度,我们对三个加速度取平均值 得:a= (a 1+a 2+a 3) 小车运动的加速度计算表达式为a= 代入数据得a=0.64m/s 2. 故答案为:(1)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释放小车;(2)0.86,0.64.
❽ 某中学实验小组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功与速度的关系,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后,沿木板滑行。打点计
(1)CD(2)2.00(3)AB
❾ 某实验小组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物体加速度与合力、质量的关系。实验时,先接通电源再松开小车,打点计
(1)使小车所受合力等于细绳的拉力 (2) ,甲同学比较符合要求 |
与实验组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疗仪器指哪些
发布:2025-10-08 14:24:30
浏览:134
金华产电动工具
发布:2025-10-08 10:44:07
浏览:7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