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任务:设计并制作一个红外通信装置(求大神指点,不能直接用用红外发收模块)
在2m的时候,红外的传输效果可能已经比较差了。
首先你要搞清楚一点,红外,只是一种通信专媒属介,并非通信手段。
所以,你可以考虑采用红外加串口的模式来进行通信。
在发送端,先采集语音信号,然后通过串口进行发送
传统的串口发送需要有线连接,你现在只需把待发信号连接到红外发射管上即可。
在接收端,将红外接受管的信号作为输出。
这样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免去了通讯协议的设置。
2和3是属于信号调理和测量部分了,选一个好一点的运放和AD采样芯片即可满足要求
如常见的AD7324+OP177A运放即可。
❷ 蓝牙和红外线到底有什么用啊
说简单点
就是可以互相传文件,图片,音乐。。。。。。都是不要钱的
但是两者是有区别的,红外是近距离的文件传输,但是蓝牙可以远程传送文件!蓝牙技术比红外要高得多!
❸ 基于单片机的红外通信装置
红外发射器:可以用单片机产生38K的载波,也可以用555振荡产生,也可以用红外遥控器
红外接收头:HS0038,SM0038,T4148,都是一体化红外接收头电路十分简单
设计过程:发射红外信号,单片机接收,识别红外信号,9ms低电平,4.5ms高电平,通信的话最好用遥控器,最好有遥控器的编码方式,遥控器有两种编码方式,最常用的是NEC的
看个例子:
#include <reg51.h>
#define c(x) (x*120000/120000)
sbit Ir_Pin=P3^6;
sbit beep=P3^7;
//sbit RELAY=P2^0;
unsigned char code Led_Tab[]={0xC0,0xF9,0xA4,0xB0,0x99,0x92,0x82,
0xf8,0x80,0x90,0x88,0x83,0xC6,0xA1,0x86,0x8E}; //共阳极数码显示码0-F.
unsigned char code Led_Sel[]={0x7f,0xbf,0xdf,0xef};
unsigned char Led_Buf[4]; //显示缓冲区
char Led_Index; //位选
unsigned char Ir_Buf[4]; //用于保存解码结果
void delay_50ms(unsigned int t)
{
unsigned int j;
for(;t>0;t--)
for(j=6245;j>0;j--)
{;}
}
//==============================================================
//数码管扫描
timer0() interrupt 1 using 1
{
TL0=65536-1000;
TH0=(65536-1000)/256; //定时器0设定约1000us中断一次,用于数码管扫描
P0=0xff;
P1=Led_Sel[Led_Index]; //位选
P0=Led_Tab[Led_Buf[Led_Index]]; //段选
if(++Led_Index>3) Led_Index=0; //四个扫描完了,到第一个数码管
}
//==============================================================
unsigned int Ir_Get_Low()
{
TL1=0;
TH1=0;
TR1=1;
while(!Ir_Pin && (TH1&0x80)==0);
TR1=0;
return TH1*256+TL1;
}
//=============================================================
unsigned int Ir_Get_High()
{
TL1=0;
TH1=0;
TR1=1;
while(Ir_Pin && (TH1&0x80)==0);
TR1=0;
return TH1*256+TL1;
}
//==============================================================
main()
{
unsigned int temp;
char i,j;
Led_Index=1;
TMOD=0x11;
TL0=65536-1000;
TH0=(65536-1000)/256; //定时器0设定约1000us中断一次,用于数码管扫描
EA=1;
ET0=1;
TR0=1;
Led_Buf[0]=0;
Led_Buf[1]=0;
Led_Buf[2]=0;
Led_Buf[3]=0; //显示区设成0
do{
restart:
while(Ir_Pin);
temp=Ir_Get_Low();
if(temp<c(8500) || temp>c(9500)) continue;//引导脉冲低电平9000
temp=Ir_Get_High();
if(temp<c(4000) || temp>c(5000)) continue;//引导脉冲高电平4500
for(i=0;i<4;i++) //4个字节
for(j=0;j<8;j++) //每个字节8位
{
temp=Ir_Get_Low();
if(temp<c(200) || temp>c(800)) goto restart;
temp=Ir_Get_High();
if(temp<c(200) || temp>c(2000)) goto restart;
Ir_Buf[i]>>=1;
if(temp>c(1120)) Ir_Buf[i]|=0x80;
}
Led_Buf[0]=Ir_Buf[2]&0xf;
Led_Buf[1]=(Ir_Buf[2]/16)&0xf;
Led_Buf[2]=Ir_Buf[3]&0xf;
Led_Buf[3]=(Ir_Buf[3]/16)&0xf; //显示结果
P1=Ir_Buf[2];
beep=0;
delay_50ms(2);
beep=1;
//RELAY=0;
//delay_50ms(50);
//RELAY=1;
}
while(1);
}
❹ 红外线有什么危害
红外线在军事、人造卫星以及工业、卫生、科研等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因此红外线污染问题也随之产生。红外线是一种热辐射,对人体可造成高温伤害。较强的红外线可造成皮肤伤害,其情况与烫伤相似,最初是灼痛,然后是造成烧伤。
红外线对眼的伤害有几种不同情况,波长为7500~13000埃的红外线对眼角膜的透过率较高,可造成眼底视网膜的伤害。尤其是11000埃附近的红外线,可使眼的前部介质(角膜晶体等)不受损害而直接造成眼底视网膜烧伤。
波长19000埃以上的红外线,几乎全部被角膜吸收,会造成角膜烧伤(混浊、白斑)。波长大于 14000埃的红外线的能量绝大部分被角膜和眼内液所吸收,透不到虹膜。只是13000埃以下的红外线才能透到虹膜,造成虹膜伤害。人眼如果长期暴露于红外线可能引起白内障。
红外线可以人为制造,自然界中也广泛存在,在焊接过程中也会产生,危害焊工眼部健康;一般的生物都会辐射出红外线,体现出来的宏观效应就是热度。
(4)f题红外光通信装置设计扩展阅读:
热产生的原因,是组成物质的粒子做不规则运动。这个运动同时也辐射出电磁波,这些电磁波大部分都是红外线。
1.太阳光到了晚上的确是几乎没有了,但是地球上的物质都会辐射红外线,有的强烈有的平静。红外线照相是通过接收各种物质发出的红外线,再把他们展现出来,但是其本身不是通过发出红外线来照相的。
2.红外线透视和夜视是分别利用了红外线的不同性质。前面的夜视是因为人的肉眼不能看见红外线,而特殊设计的照相机和夜视仪却专门接受红外线,所以会出现我们觉得一片漆黑,而相机却能拍到东西,因为实际上到处都是红外线,对于红外照相机和夜视仪来讲是一片光明。
透视则是利用红外线的波长比可见光要长,可以穿过一些可见光不能通过的面料(比如混棉和尼龙),所以通过一定的选择滤波,可以得到这些面料后面的图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红外线
❺ 红外通信协议的典型案例
针对便携产品应用的红外数据通信模块(图)
作者:解放军理工大学刘荣何敏日期:2005-6-1
摘要:红外通信有着成本低廉、连接方便、简单易用和结构紧凑的特点,因此在小型的移动设备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大多数作为采样数据的终端希望通过串口或红外接口与移动设备(如掌上电脑等)进行通信。和传统的遥控器中采用的红外相比较,红外数据传输的实现方式是不同的。在笔记本电脑,手机,PDA和数码相机上的红外传输均采用红外数据传输。本文介绍了红外数据通信实现的原理,标准和方法。以实现和PDA(奥克码—桑夏PPC2188型)的红外数据通信为例介绍了该模块的实现原理和方法。关键词:IrDA;红外通信;PDA
---传统的红外通信设备主要是指红外遥控器和早期的PDA中采用的38kHz红外调制和解调方式。这种方式实现简单,但是误码率较高,不适合进行数据传输,特别是数据量大的时候。为此,IrDA组织(InfraredDataAssociation)规定了红外数据传输的标准IrDA,它规定了通过红外设备进行无线传输的方法。1994年,第一个IrDA的红外数据通信标准发布,即IrDA1.0。IrDA规范包含两个设备之间通信的标准以及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的协议。IrDA标准包含设备之间通信数据的格式以及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的协议。目前符合IrDA的设备有:笔记本电脑,手机,掌上电脑,数码相机等。Linux操作系统支持IrDA。目前,很多公司根据该标准生产了各种用于红外数据传输的芯片,如HP公司生产的HSDL-1000、HSDL-4230、HSDL-4220和HSDL-7000,Zilog生产的ZHX1010、ZHX1210、ZHX1810、ZHX1820。在桑夏公司的奥克码—桑夏PPC2188型PDA上采用的就是ZHX1810芯片。下面分别介绍传统的红外通信和红外数据通信的实现原理和方法。
1传统的红外通信---1.1原理---传统的红外设备传输数据时,可以采用38kHz的载波进行调制和解调。采用调幅的方式对数据进行调制,通过发光二极管将数据发送出去;采用专门的解调芯片接受红外发送来的数据。---1.2实现方法---在终端上实现数据的红外通信中,采用了图1中的电路图。
其中IFR_CLK输出频率为38kHz的方波,TXD为待发送的数据,两个信号通过有MC9013组成的电路进行调制,通过TSAL6200调制过的信号发送出去;---SFH5110—38为载波为38kHz的解调芯片,接受外部来的信号,将解调后的数据送到RXD;---在终端中,采用了以上的电路和单片机进行连接,就可以实现传统的载波(38kHz)调制解调的红外通信。其中TXD和RXD分别接在单片机的串口的发送端和接受端,IFR_CLK接在一般的IO口上。---在单片机的软件实现中,最主要的是在需要发送数据的时候用定时器在IFR_CLK口线上产生38kHz的方波。在这里,串口的速率一般较低。
---1.3缺点---(1)采用调幅进行传输,抗干扰能力差;---(2)在发送数据时,输出的功率一定时,用于信号传输的功率小,接收到的数据的信噪比小,容易误判数据;---(3)受到输出功率的影响,数据传输的距离短,速度慢;---(4)受到传输速率的影响,传输的数据量不能太大;---(5)由于没有相应的协议支持,将接收到的所有数据(包括正常的数据和干扰引起的非正常数据)送到RXD。
2红外数据通信---2.1红外数据通信的速率和物理层的数据帧格式---在红外数据传输中,对串口发送的数据采用脉冲进行调制的方式。在IrDA标准1.0中,脉冲的宽度为3/16的BIT占空比或者为固定的1.63μs的脉冲宽度。IrDA1.0简称为SIR,以系统的异步通信收发器(UART)为依托,由于受到UART通信速率的限制,SIR的最高通信速率只有115.2Kbps,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电脑串行端口的最高速率。在图2中给出了脉冲调制前的异步串口UART的数据帧格式和进行脉冲调制后的红外IR帧格式,其中,红外脉冲调制中的没有脉冲代表UART中的“1”,红外脉冲调制中有脉冲代表UART中的“0”;在没有串口数据传送时,红外数据帧中没有脉冲。
---1996年,颁布了IrDA标准1.1,即快速红外通信,简称为FIR。与SIR相比,由于FIR不再依托UART,其最高通信速率有了质的飞跃,可达到4Mbps的水平。FIR采用了全新的4PPM调制解调(PulsePositionMolation),即通过分析脉冲的相位来辨别所传输的数据信息,其通信原理与SIR是截然不同的,但由于FIR在115.2Kbps以下的速率依旧采用SIR的那种编码解码过程,所以它仍可以与支持SIR的低速设备进行通信,只有在通信对方也支持FIR时,才将通信速率提升到更高水平。对4Mbps的速率,需要使用1/4的脉冲的相位进行调制(即所谓的4PPM调制),利用脉冲四个不同的相位(位置)的一个脉冲对两个BIT进行编码。因此,前面利用脉冲有无进行调制,这里利用脉冲及脉冲的位置确定调制和解调的信号。例如,两个BIT00调制为1000(一个BIT,其中第一个1/4BIT时间有脉冲,其他3/4时间无脉冲),两个BIT01调制为0100(一个BIT,其中第二个1/4BIT时间有脉冲,其他3/4时间无脉冲)。这样,用4个脉冲就可以传输一个字节的数据量。
在和终端进行通信的设备中,数据的传输通常以系统的异步通信收发器(UART)为依托,我们只需要采用符合IrDA标准1.0的红外器件。目前,红外数据传输芯片包括两种,一种以HP公司HSDL-1000芯片为代表,HSDL-1000的一端输入为符合IrDA1.0标准的红外数据,一端为异步通信(UART)数据,可以直接用在终端中作为UART和红外数据的转换器。另外一种以Zilog生产的ZHX1810为代表,只是将红外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或将电信号转换为红外信号的红外收发器件,这种芯片在终端设备中需要应用时,需要将脉冲转换为异步通信的数据,或将异步通信的数据转换为脉冲信号方可使用。---2.2采用脉冲进行调制的原因---红外接收器需要一种方式来区分周围的干扰,噪声和信号。为了这个目的,通常利用尽可能高的输出功率:高的功率表示在接收器中的大电流,有好的信噪比。然而,IR-LED(红外灯)不可能在全部的时间连续的以高功率进行数据的发送。因此,使用每个BIT只有3/16或1/4脉冲宽度的信号进行传输。这样,输出的功率可以达到IR-LED(红外灯)连续闪烁的最大功率的4~5倍。另外,传输的途径不会携带直流成分(由于接收器连续的适应周围的环境,只检测环境变化),这样必须利用脉冲调制。---2.3红外数据通信的协议---在红外数据通信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只有符合一定格式的数据才是正确的数据。为此,IrDA标准指定三个基本的规范和协议,包括:物理层规范(),连接建立协议(LinkAccessProtocol:IrLAP)和连接管理协议(LinkManagementProtocol:IrLMP)。物理层规范制定了红外通信硬件设计上的目标和要求,IrLAP和IrLMP为两个软件层,负责对连接进行设置、管理和维护。在IrLAP和IrLMP基础上,针对一些特定的红外通信应用领域,IrDA还陆续发布了一些更高级别的红外协议,如TinyTP、IrOBEX、IrCOMM、IrLAN、IrTran-P等。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奥克码—桑夏PPC2188型PDA的操作系统为桑夏2000操作系统,该操作系统为嵌入式的中文操作系统,其中有支持红外通信的IrDA红外通信协议栈。终端需要和PDA进行红外通信的时候,也需要有支持红外通信的IrDA红外通信协议栈。有了支持红外通信的IrDA红外通信协议栈,终端不仅可以和PDA进行通信,也可以同带有红外通信口的笔记本电脑、手机、掌上电脑、数码相机等进行红外通信。
3实现终端与PDA的红外通信---在终端设备中,要实现和PDA的红外通信,除了要实现将红外数据转换为UART数据,还需要编制IrLAP和IrLMP层的协议。为了降低成本,我们直接采用了红外收发器件ZiLOG生产的红外收发器作为物理层的部分器件,而将脉冲和UART之间的数据转换用软件来实现。目前,实现了以下的硬件和软件的研制和测试,这种终端与PDA的红外通信是可靠的。---3.1ZHX1810
---ZiLOG为OEM客户和最终用户提供了完整的红外数据收发方案。ZiLOG的红外收发器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PDA产品,移动电话以及相关领域中。---最新公布的几款红外收发器ZHX1403,ZHX3403,以及ZHX1203,他们都具有极小巧的外型尺寸,ZiLOG称之为Ultraslim结构。此外ZHX1403和ZHX3403还具有AlwaysOn技术,使得长时间的红外功能开启成为了可能,这无疑为红外设备的应用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在本系统的设计中,采用了ZiLOG的ZHX1810。由于红外收发器也可以接收到自己发出的数据,实现的红外数据通信是半双工的。---在图4中给出了ZHX1810的内部结构。---LEDA:通过一个外接的电阻接到电源上,给LED提供电流。---TXD:用来传输串行数据。通过一个电阻接到地上,当关闭模式时处于开路状态。---RXD:用来接收串行数据(在关闭模式时处于三态),不需要外接电阻。---SD:用来将内部的电路控制在关闭模式。---在Vcc和GND之间接一个0.33μF的电容。---3.2硬件组成---为了使终端的功能和红外通信之间相对独立,我们利用了单独的单片机AT89C2051实现红外协议栈中的相关协议。AT89C2051接收到TXD发来的数据,进行处理之后将UART数据转换为对应的脉冲数据,通过ZHX1810发送出去;AT89C2051接收到ZHX1810发送来的脉冲数据,根据IrDA的相关协议栈进行解释后,将数据通过RXD以UART数据形式发送出去。从而实现红外通信。---图5中的硬件电路是实现红外通信的最低硬件配置。如果需要适应不同的波特率,需要在硬件图中加跳线来识别。如果需要实现完整的IrDA协议栈,需要在电路中加上IIC总线的存储单元;或者采用带有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的单片机,加上RAM(如HM6116)来实现。---在这里,由于桑夏公司的奥克码—桑夏PPC2188型PDA可以跳过IrDA协议栈中的连接建立协议层和连接管理协议层,只需要实现物理层的部分功能,终端采用如下的电路图就可以实现和奥克码—桑夏系列的PDA之间的红外通信。
---3.3软件实现的功能和流程---软件实现的功能如下。---软件的编写是终端和PDA进行红外通信的重点,考虑到软件的可移植性和程序执行的速度,采用了C语言进行编写,主要需要实现的功能如下:---(1)根据跳线识别不同的波特率,支持的波特率的传输范围为1200bps~57600bps;---(2)由于设置红外默认的状态为接收状态;---(3)物理层判断红外口有无接收到脉冲数据,将接收到的脉冲进行解释后送到红外数据接收缓存区;---(4)实现连接建立协议层IrLAP,和PDA建立连接;注意,这种建立的连接是单工的,只有在该次通信完成时才建立下次的连接;---(5)实现连接管理协议层IrLMP的功能;---(6)将从红外接收的数据通过RXD送到终端的异步串口接收端;---(7)从终端的异步串口发送端接收数据,根据IrDA协议栈,和PDA建立连接后,将从终端接收到的数据通过红外发送到PDA;---在软件的实现中,对终端的数据传输而言,数据是进行半双工的透明的传输。---软件的流程如图6所示。
4总结---为了便于将这样的模块应用于各种带有红外的移动终端设备的红外数据通信,我们采用了单独的MCU来实现串口数据和红外数据之间的转换。由于波特率的传输范围为1200~57600bps,我们只实现了目前广泛使用的SIR标准通信。该模块已经应用在和PDA红外通信的电路中,性能稳定。
参考文献1何立民.MCS-51系列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HX1810SlimLine(tm)SIRTransceiver
❻ 红外对射抗干扰电路设计
1、将红外接收管装在不易被太阳直射的位置;
2、红外接收管处加遮光罩。
❼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历届赛题
第一届(1994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A.简易数控直流电源
B.多路数据采集系统 第二届(199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A.实用低频功率放大器
B.实用信号源的设计和制作
C.简易无线电遥控系统
D.简易电阻、电容和电感测试仪 第三届(1997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A.直流稳定电源
B.简易数字频率计
C.水温控制系统
D.调幅广播收音机 第四届(199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A.测量放大器
B.数字式工频有效值多用表
C.频率特性测试仪
D.短波调频接收机
E.数字化语音存储与回放系统 第五届(200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A.波形发生器
B.简易数字存储示波器
C.自动往返电动小汽车
D.高效率音频功率放大器
E.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
F.调频收音机 第六届(200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A.电压控制LC振荡器
B.宽带放大器
C.低频数字式相位测量仪
D.简易逻辑分析仪
E.简易智能电动车
F.液体点滴速度监控装置 第七届(200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A.正弦信号发生器
B.集成运放测试仪
C.简易频谱分析仪
D.单工无线呼叫系统
E.悬挂运动控制系统
F.数控恒流源
G.三相正弦波变频电源 第八届(2007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A.音频信号分析仪
B.无线识别
C.数字示波器
D.程控滤波器
E.开关稳压电源
F.电动车跷跷板
G.积分式直流数字电压表
H.信号发生器
I.可控放大器
J.电动车跷跷板 第九届(20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A.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
B.声音导引系统
C.宽带直流放大器
D.无线环境监测模拟装置
E.电能收集充电器
F.数字幅频均衡功率放大器
G.低频功率放大器
H.LED点阵书写显示屏
I.模拟路灯控制系统 A.开关电源模块并联供电系统
B.基于自由摆的平板控制系统
C.智能小车
D. LC 谐振放大器
E.简易数字信号传输性能分析仪
F.帆板控制系统
G.简易自动电阻测试仪
H.波形采集、存储与回放系统 A.单相AC-DC变换电路
B.四旋翼自主飞行器
C.简易旋转倒立摆及控制装置
D.射频宽带放大器
E.简易频率特性测试仪
F.红外光通信装置
G.手写绘图板
J.电磁控制运动装置
K.简易照明线路探测仪
L.直流稳压电源及漏电保护装置 【本科组】双向DC-DC变换器(A题)风力摆控制系统(B题)多旋翼自主飞行器(C题)增益可控射频放大器(D题)80MHz-100MHz频谱分析仪(E题)数字频率计(F题)短距视频信号无线通信网络(G题)【高职高专组】LED闪光灯电源(H题)风板控制装置(I题)小球滚动控制系统(J题)
❽ 红外线接发射管和接收管制作一个开关电路
解答:
红外发光二极管D6选用HG504,其工作电流为200mA,光辐射功率为40mW-50mW,控制距离可达8米左右,若控制距离小于5米,也可选用HG410系列。光敏三极管Q1选用3DU31或3DU5均可。
整个电路安装无误后即可通电调试,首先将Q4的基极与电路断开,调节RW1使D6的电流为150mA左右,并将Q6与Q1相对靠近,这时Q2、Q3应呈导通状态。调节RW1使R1两端的电压接近电源电压,然后将D6与Q1之间的距离慢慢拉开,其间距离可根据所要控制的走道或房间的宽度而定,并且始终保持D6与Q1对齐。此时,Q2、Q3应保持导通状态,否则可适当调节RW1使D6中的电流增大,但不要超过200mA,也可适当调节RW2的阻值使Q2、Q3导通。然后将Q4接入电路,试用手挡住D6或Q1时,Q5应导通,继电器动作即可。
工作原理
接通电源后,红外发光二极管D6即发出红外光线,光敏三极管Q1在红外光线的照射下,c-e极间呈低阻状态,致使Q2的基极b处于高电平,Q2导通。Q3、Q4随之导通。Q5则因Q4的导通,基极b呈现低电平处于截止状态,继电器不工作。当有人或物体阻断D6发出的红外光束时,Q1的c-e极立即处于高阻状态,Q2、Q3、Q4随之截止,Q5导通,继电器动作接通灯泡点亮。当人离开后,D6重新照射Q1,使Q1、Q2、Q3、Q4导通,C4开始放电,经一段时间延时后Q5截止,继电器释放,灯泡熄灭。
❾ 单片机的毕业设计怎样写比较充实
MAX485芯片介绍
RS-485转换接口芯片我们采用MAXIM公司的MAX485(见图2-5),该芯片采用单电源+5V工作,额定电流300uA,半双工通信方式,它完成将TTL电平转换成RS-485电平。该芯片具有8条引脚,内部含2个驱动器和接收器,RO,DI分别为接收器的输出端和驱动器的输入端,二者分别接单片机TXD和RXD。/RE和DE分别为接收和发送使能端,当/RE=0时,MAX485处于接收状态;当DE=1时,MAX485处于发送状态。因为MAX485工作在半双工状态,所以它与单片机连接时接线非常简单,只需用单片机一个管脚控制这两个引脚即可。A端和B端分别为接收和发送的差分信号端,当VA大于VB时,表示发送数据为“1”,当VA小于VB时,表示发送数据为“0”,工作时,A、B之间应加匹配电阻,一般可选100~120欧。
图2-5MAX485芯片引脚接线图
MAX485是通过两个引脚RE(2脚)和DE(3脚)来控制数据的输入和输出。当RE为低电平时,MAX485数据输入有效;当DE为高电平时,MAX485数据输出有效。在半双工使用中,通常可以将这两个脚直接相连,然后由PC或者单片机输出的高低电平就可以让MAX485在接收和发送状态之间转换了。由于本电路DTR和RTS都用于了电路供电,因此使用单片机的一个I/O通道P1.0口来控制MAX485的状态切换。若输出为高电平,则使MAX485的RE和DE为低电平而处于数据接收状态,即RE_DE=0此时LED灯灭。当单片机机发送数据时,输出低电平,LED灯经倒相后,使MAX485的RE和DE为高电平而处于数据发送状态,即RE_DE=1此时LED灯闪烁。MAX485与单片机接口的主要电路图如图2-6:
图2-6MAX485与单片机通信结构电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