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确定像的位置 (2)重合,相等;不能,虚(3)便于探究像和物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
『肆』 (2014济南)小明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1)小明选用玻璃板而不选
(1)用玻璃板代替抄平面袭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透过玻璃板确定像的位置;
(2)因为物体与像的大小相等,因此甲、乙蜡烛必须高度、粗细完全一样,否则无法比较物体与像的关系;
(3)在寻找蜡烛甲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玻璃板放有蜡烛甲的一侧观察;
(4)无论如何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像重合,说明玻璃板与水平桌面不垂直时,像也不和桌面垂直,所以不会重合;
(5)由于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而普通玻璃的两面都能反射光,能成两个像,所以通过玻璃板该同学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可以换较簿的玻璃板.
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高度、粗细相同;
(3)甲;
(4)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5)玻璃的两个表面同时反射,每个表面成一个像;换较簿的玻璃板.
『伍』 小勇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实验:(1)实验室提供带底座的茶色玻璃板、
(1)本实验要研究平面镜成像时,物体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与像的大小关系等平面镜成像规律,要用到测量工具.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找到棋子A的像的位置;实验时玻璃板应该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茶色玻璃比较暗,且厚度要薄,使茶色玻璃板后面的环境对玻璃板前蜡烛成像影响小,成像更清晰,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面观察,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可以确定像的位置,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3)用刻度尺和笔将A、B所在的位置连接起来,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重合,物像大小相等;实验表明,像与物相对于镜面对称,若将玻璃板和蜡烛下面的白纸换成方格纸进行实验,这种做法的优点是便于探究像和物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
(4)由于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所以用光屏代替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
(5)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与物体等大的虚像,且像距等于物距,所以若蜡烛A以0.2m/s的速度远离玻璃板,则它的像远离玻璃板的速度也是0.2m/s.且像的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1)刻度尺;带底座的茶色玻璃板;薄;确定像的位置;(2)前;重合;相等;等效替代法;(3)垂直;相等;对称;便于探究像和物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4)不能;虚;(5)0.2;不变.
『陆』 为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平面镜置于水平桌面上.把一可沿ON折叠的白色硬纸
(1)硬纸板放在平面镜上时,要保持与镜面垂直; (2)为了更好的观察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实验中采用了白色硬纸板,光线在白色纸板上的轨迹就容易观察到了,也方便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 (3)将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射到O点,若将纸板B向前或向后折,此时在纸板B上看不到反射光,这样做的目的是探究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4)根据反射定律的内容可得,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若入射光线靠近法线,则入射角减小,反射角也随之减小,故反射光线将靠近法线. (5)当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入射时,反射光线也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反射出去,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故答案为:(1)保持与镜面垂直;(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反射角和入射角; (3)不能;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4)靠近;(5)光路是可逆的. |
『柒』 小勇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表面状况 阻力大小 小车运动的距离
(1)让小来车从同一个自斜面的同一高度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了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2)由实验现象发现:平面越光滑,说明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实验结果证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可以证明C;
(3)若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1)速度;(2)小;远;C;(3)做匀速直线运动.
『捌』 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小勇选择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1)除图甲中所示的器材外,实验还需要的
(1)实验中需要测量物体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进行比较,所以用到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勇选择的两支蜡烛应满足的条件是大小相同,要求两个蜡烛完全一样,是便于利用等效替代法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2)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或与水平面垂直,若要检验玻璃板的放置是否符合要求,可移动后面的蜡烛看与前面蜡烛的像是否完全重合,如果重合,则玻璃板的放置是否符合要求,否则,不符合要求.
(3)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所以可以透过玻璃板来观察这支蜡烛的像,从而确定像的位置.
(4)当把蜡烛B放到A蜡烛像的位置上,使其完全重合时,才能测量像距,由图可知,蜡烛B没有放到A蜡烛像的位置上,即二者没有完全重合就测量像距,
这样导致像距的测量值比实际值偏大.
故答案为:(1)刻度尺;完全相同;(2)移动后面的蜡烛看与前面蜡烛的像是否完全重合;(3)透过;(4)大.
『玖』 (2014泉州)小勇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实验:(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是,在物体一侧能看版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权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蜡烛A和B的要求是完全一样,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平面镜成虚像,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的位置上放一个光屏.则光屏不能承接到像.
(3)若将玻璃板和蜡烛下面的白纸换成方格纸进行实验,这种做法的优点是便于探究像和物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重合;相等;不能;虚;(3)便于探究像和物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
『拾』 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请你解答以下问题:(1)该实验采用薄透明平板玻璃作
(1)使用平面镜时,只能成像,而不能透光,不容易确定像的位置,用玻璃时,既能成像,又能透光,便于确定出像的位置,而且能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2)实验时,如果像与蜡烛没有完全重合,就去测量像距,这样会造成测量距离与物距不相等,所以等观察蜡烛B与蜡烛A所成的完全重合后再去测量;
(3)实验时平面镜必须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光在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水是无色透明的,为了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线,可以在水中加一些杂质,例如牛奶、粉笔末等等;光在空气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空气是无色透明的,为了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可以在空气中加一些杂质,例如烟雾、灰尘、水雾等等.
故答案为:(1)蜡烛A的像的位置;蜡烛A的像与蜡烛B的大小;
(2)重合.
(3)不成功,此时蜡烛A的像与蜡烛C不能重合;
(4)直线;在空中放烟雾(答案不唯一).